如何看待林毅夫團隊發布的《吉林省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研究報告》(徵求意見稿)及其後續爭議?


林毅夫老師最近又火了。

繼上半年他和張維迎老師進行的「大辯論」之後,林老師和他的團隊最近公布的《吉林省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研究報告(徵求意見稿)》,即所謂《吉林報告》,又在學界以及社會各界引發了廣泛議論。有經濟學背景的要出來表明態度,沒有經濟背景的也要不懂裝懂摻上一腳。

這其中,有頂林老師的,他們往往是新結構經濟學的一貫支持者;也有踩《吉林報告》的,他們往往鼓吹自由經濟和市場經濟。令人遺憾的是,大多數人,即使是學界中人,在評議《吉林報告》的時候,都是出於對林老師的一貫印象,對新結構經濟學的一貫看法來加以評論,很多批評甚至完全和《吉林報告》的內容南轅北轍,以至於林老師不斷提出來,請評論者讀過《吉林報告》再來評論。

我在香港科技大學的幾位老師都曾經在北大CCER師從林毅夫教授,也曾在我們的課上提到新結構經濟學。也許是由於這種先入為主的效應,鋪子里的學生們都還是比較支持新結構經濟學的。對於新結構經濟學中源自李嘉圖的「比較優勢」這個概念,我們也是深以為然。因此,對於基於這個理論,結合林老師團隊豐富的實踐經驗的《吉林報告》,我們也持有支持的基本立場。

一部分反對意見,尤其是那些來自東北的學者、政策制定者和從業者的反對意見,認為吉林的問題,乃至東北的問題並不是單純的產業政策的問題,而是體制、文化和風氣的問題。這一點當然並沒有在《吉林報告》里提及,但是由於這是東北問題的長期焦點,對《吉林報告》的討論當然也不能避開這個問題。

各大平台上對於《吉林報告》的其他爭議,和報告內容真正相關的,是其中建議吉林省發展現代輕紡業的一章。《吉林報告》指出,輕工業符合吉林省的「潛在比較優勢」——這一點和人們對東北經濟的印象貌似不符,因此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

讀過《吉林報告》以後,鋪子將以本文將對這兩個問題展開一點個人的粗淺的理解。由於筆者學歷有限,才疏學淺,其中不免有很多自以為是的地方,所以稱為「妄評」。如有任何不恰當之處,歡迎各位留言指正或者私信指出。

文化?體制?稟賦條件?


東北有官僚體制和官本位文化,這是很多研究東北的專家以及東北人民不斷向我們傾訴的一個事實。我想,如果當地的人們都這麼向我們抱怨人情關係佔據了商業活動和政治活動的那麼一個主要部分,那麼,東北的這種體制和文化可以算是相當根深蒂固了。

與此同時,《吉林報告》也向我們揭示了吉林沉冗的農業人口,用客觀的數據向我們展示了吉林的稟賦條件。比起文化和體制來說,量化的稟賦貌似更有說服力一些。所以,究竟哪個才是決定發展道路更重要的出發點呢?


Box 1: 內生關係和相互影響

【以下專欄解釋為什麼體制可以內生於產業結構,為什麼體制又能影響產業結構,已經了解了的讀者可以跳過】

從稟賦開始設計發展道路,就能像《吉林報告》一樣得出一條直觀的道路來;從文化、體制改革入手,一旦成功則後面一馬平川,靠「看不見的手」就能完成發展。

談到這一問題時,《吉林報告》的另一主要作者付才輝教授直言不諱地說:「我們報告確實不是從體制論出發,因為我認為體制不是第一位的,是內生的,不論是計劃經濟時代東北的體制還是現階段東北的體制都是內生於其經濟基礎的,要破局還得從產業基礎出發,要改革我堅持漸進式改革。

對於先改革體制、改革思想,還是先動產業結構這件事,報告中也認為,當產業結構調整為更加擁抱市場的輕工業,現代工業時,人們的做法自然會向市場靠近。換句話說,在什麼山上唱什麼歌。如果公務員們只能跟外商打交道,跟外省的投資人打交道,他們自然就不會再抱著之前的頑固想法不放了。當大的經商環境改變,產業結構改變以後,所謂的體制和文化都會隨之改變。這就是付老師所說的「內生」。

但是反過來,東北面臨的人才流失的情況也很嚴重。比如發改委前副主任張國寶主任就介紹到:「現在新能源汽車的領頭企業比亞迪的老總王傳福就是哈工大電化學專業畢業的,這個專業其他院校很少,但全國儲能產業好像哈工大的聲音還不強。」本地人才的流失和企業家的難以進入,都是忌憚於本地的文化。凡事有需求不先找市場,而是先找政府。由此很多批評者就認為,在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不得不涉及到先移風易俗的問題。


本文當然是支持《吉林報告》的。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吉林報告》就是以政策建議為出發點的;因此它提出產業結構改革的方案是無可置疑的。其次,誠如(報告的另一位主要作者)付老師所說,產業結構和體制是可以相互影響的,而移風易俗要遠難於結構調整。

首先,請林老師的團隊來,不就是為了用新結構經濟學給開張藥方嗎?在這一點上,《吉林報告》可謂是事無巨細,完成的很詳盡了。當然,其他人的觀點也沒錯。如果說產業結構、體制和經濟表現都是可以互相影響的,那麼當然,發聲的人能在哪個方面做出影響,就會在哪方面提出意見。林毅夫團隊能在產業政策上做出影響,當然選擇提出一套產業政策。大家在媒體上提出意見,影響的是普羅大眾,當然更多的談文化土壤——畢竟,大家知道了體制應當怎樣改進也沒辦法做出影響啊。所以,大家的看法不同其實和出發點有很大關係。

其次,張主任在評論中給我們舉了很多很好的例子。移風易俗就像胡服騎射,推行起來難度很大。而結構調整已經有了很多冒尖的芽,是可以細心呵護的試點,現代農業和健康產業、遼源的襪業、木藤加工等等。外面的企業家很有興趣,本地的生產者也真有能力,只需要一個平台,一個推手。雖然文化土壤很硬,南方的企業家到了東北就像到了異國一樣遭到文化衝擊,容易水土不服,但是只要有了合適的政策支持,大家還是有動力克服這些困難的。

因此,既然文化、體制和稟賦條件都可以相互影響,都是內生因素,我們當然要選擇一個容易施加影響的,一個更容易發生顯著改變的來開始改革。我想,《吉林報告》是一個正確的出發點。

揚長避短?揚長補短?


《吉林報告》給吉林省指出了五個產業集群,其中四個大家都沒有異議,既符合比較優勢,又基本符合絕對優勢。剩下的一個「現代輕紡產業集群」則是遭到了大阻礙。這不是我們對東北的印象,和固有的「揚長避短」政策不符。這更像是所謂的「揚長補短」,因此甚至有人質疑說《吉林報告》是把吉林當作一個封閉經濟體了,既然不需要完備的一整套工業體系,就根本不需要補充短板。《報告》自己也指出這是吉林的「潛在」比較優勢。

在我們閱讀《吉林報告》的時候,也產生了這樣的疑問。數據指出,吉林省紡織工業的勞動生產率並不高,甚至還沒有農業高。比起其他產業來應該說是佔據了「比較劣勢」。這時,僅僅依靠資本人力比就說應該在這方面下功夫,這不是把吉林人民往火坑裡推嗎?


Box 2:用K/L比值來理解比較優勢

【此專欄用一個過於簡化的模型來簡單解釋比較優勢怎樣指導產業升級,了解新結構經濟學的讀者可以跳過】

採用簡單的Leontief生產函數Y= min{AK,B(HL)},其中H是人力資本,L是勞動力,A和B是根據採用的產業不同而不同的兩個常數。根據Leontief函數的性質,不能浪費任何的資本或人力。在equilibrium時,AK=B(HL),因此K/HL=B/A。

根據稟賦來決定產業結構,就是根據資本、人口和人力資本的情況計算K/HL,然後選擇合適的產業。這些產業應該首先滿足它的常數B/A和計算出的K/HL相等,然後盡量的選擇更大的A和B。

當然,就像調咖啡一樣,濃則加水,淡則加糖,不同的產業結構總能調到合理的 B/A。此時,找到最大的A和B就行了。這也是林毅夫老師採取的GIFF辦法的草根版。即首先考察當地的資本人力比,然後找到有先進生產經驗的地方把他們的有高生產力(大的A和B)產業繼承過來。

但反過來,也可以先找到本地優勢的 A和B,再通過調整K/L比值的方式達到一個解。這也就是其他學者提出的揚長避短的發展路線。這種方式的好處是,資本K是容易通過投資和其他金融渠道調整的一個值,調整的成本可能相對較小。


如Box.2里分析的,先找到K/L比值,再從外界尋求先進的經驗是一種方式。先找到本地的優勢,再通過調整投資或者人力資本的方式達到均衡是另一種方式。兩種方式的優劣主要要看成本。

後一種,先找技術稟賦,再調整資本人力比,涉及到的主要是信息平台和金融渠道的問題。事實上,其他幾類集群都是在談這個問題。如何降低融資成本,如何提供交流平台。應該說,外界的批評和議論忽視了《吉林報告》中4/5甚至更多的內容,而實際閱讀過後我們發現,他們的批評和建議很多都已經被報告寫進去了。

再來考慮前一種,即GIFF方法:從外界引進先進的核心科技、生產知識、加工經驗有多大的壁壘?外地的技術專家是否適應東北的居住環境?本地的工人能否無縫銜接南方的生產技術?《吉林報告》中已經給我們舉出了重慶、成都、貴州等等很多例子。這些省市通過正確承接沿海地區的產業,已經走在了快速發展的道路上了。現在的問題就是這些經驗能否複製?

從網上流傳出的討論來看,不同於付教授的信心滿滿:「如果是從發展的結構論出發的,爭論的焦點是東北要不要再補輕工業短板,我沒有半點猶豫地堅持自己的觀點。」王勇老師在討論中則顯得比較謹慎:「吉林在輕紡工業上是否具有潛在比較優勢的確不是一個顯然的主張。值得更加深入的分析。

不過,有人緊接著指出:現代輕紡工業不是一個落後的工業,而是一個涉及到很多高新生產技術的行業。這表面上看是為了消除大家對輕紡工業落後的刻板印象,同時打消大家對把落後產能引進吉林的疑慮,但實際上其實暗示著(近似於)白手起家的吉林和technical-frontier的更大的差距。

當然,吉林省內也有很多不錯的例子。我國國內產業的轉移也要遠遠容易於引進國外產業。吉林的人力資源在全國的確具有比較優勢。吉林的自然稟賦也很合適(譬如亞麻)。輕紡工業和其他《吉林報告》提到的產業也有著很好的配合。最重要的是,輕紡工業中不僅僅是相對落後的紡織業,還有很多其他的吉林實際上已經領先並且成長空間還很大的分支。考慮到這麼多有利因素,我們認為《吉林報告》提出的輕紡工業集群絕對值得一試!

小結


林老師的《吉林報告》遭遇了很多妄議,這篇拙作正是其中之一。我們比較自豪的一點是,我們真的讀過了林老師團隊的報告。網上發布的所謂《林毅夫團隊萬字回應質疑》(點擊閱讀原文查看),還引用了郭德綱(笑)…這篇長文其實已經很好的總結了《吉林報告》,並且回應了主要的爭論。在這之後其實爭論結果就已經很顯然了。

最後,林教授和他的團隊,以及參與新結構經濟學討論的各位老師的包容和開放令學生們敬佩不已。希望新結構經濟學能在這些真學者的引領下越辯越明!

妄評林毅夫教授團隊《吉林報告》


剛看了 林毅夫團隊萬字長文總結吉林報告爭議,文末還引用了郭德綱 ,個人覺得反駁的還是有理有據的。

那個一個勁反對發展輕工業,強調「東北萬萬不可先去補短,要集中精力做強優勢產業」的孫建波,還有從裡面看到居然提議全盤私有化的,這些人才是真的想把吉林和東三省往坑裡帶吧!

有人覺得,東北只要改了制度就好了,但是把深圳的制度、深圳的領導者整個搬到東北就能夠再造一個深圳嗎?我覺得不可能。是不是同時發展輕工業就能夠解決問題,我不知道。但不改變國企相當於一家獨大的狀況,不發展民營經濟解放思想、留住人才(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夠進國企或想進東北的國企吧?),肯定是不行的。而東北現在的優勢產業,難道不是那些大型國企嗎?


北漂的吉林人簡單答一答,林教授的產業發展我個人十分認同。理由如下:

一,大健康,大農業,搞特色旅遊,我認為這是對吉林本地的現有資源情況的準確把握,這些東西在我看來林教授說起來如數家珍。以農業為主的產業鏈打造出來,脫離靠低級的原材料銷售,實際上大有可為!

東北農產品豐富,人蔘,党參,柴胡,玉米,水稻,黃豆,林蛙,木材,牛肉等等,全是特色的產業!這些底蘊處理好向上發展深加工,裝備設計完全有基礎的,所以這點我認同林教授的觀點!

二,裝備製造業同上,明明很有底蘊,汽車,高鐵,都有很好的基礎,這個也是工業強國必備的工業基礎。雖然這些行業在吉林都處於一個下行趨勢,在行業內排位也不是很好。那麼,如果經營得當,將大有可為!

三,電子行業。從未來發展趨勢看,這個行業目前處於極度的火爆狀態!AI,狗狗大戰韓國圍棋選手。新能源汽車,特斯拉!自動駕駛!這些產品的背後都是靠這電子器件農民工和軟體代碼狗一點一點來實現的,如果把電子業扔了不要,那麼工業強國的中國中,我個人認為吉林省將徹底掉隊!所以這條我真心的特別支持。而且這些也是為裝備製造業,自動化提供的基礎的產業!相當重要,未來就是電子業的天下了!

四,輕工紡織業,在吉林這片土地上其實也不少,我老家以前就有紡織廠,大學的城市也有,並且紡織業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能夠帶動就業。另外,以遼源為中心的褲襪產業鏈條也在慢慢形成!悉心培育想要發展起來還是有機會!

總之,林教授提出的觀點對於吉林省來說,無論從過去還是現在,都是已有或者具備雛形的產業,並且我個人覺得林教授對吉林省的資源情況摸的還是比較透徹,所以報告中這五大產業群,作為一個北漂的吉林人無條件支持!

說完可為了,再說說怎麼為!

一,人,人,人!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東北迫切需要人才,吉林更需要,需要有真才實學的。想幹事的人才,並且是年輕人!年紀大的人確實給東北做出過貢獻,但現在的經營思想和南方比起來差太多了,如果還是這種守舊思想,沒有年輕人形成鯰魚效應,打破不了這種平衡!情況依舊不樂觀。另外,180萬的外流人口,並且都是年輕人這事,地方zf真的得用心解決!推動歷史變遷的都是人為了!所以吉林zf應該在留住人,培育人,引進人上花心思!這三點要均衡發展,不能因為外來的和尚會念經,把本地人的培育給忽略!

二,老生常談的思想!進國企,有編製!這種思想不改變怎麼行!並且進zf的都是年輕人,大學剛畢業,沒有在企業里干過,怎麼能將企業的疾苦感同身受,另外就是老思想的侵蝕,縱使你豪情萬丈,沒有施展舞台,各種被打壓,最後怕是也被折磨的消失殆盡吧!

三,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在東北辦事靠關係,找人靠關係,審批靠關係的這種社會現象一定要徹底消除!試想,外地人來吉林辦事,人生地不熟,上哪裡找人?田間種地的平民老百姓上哪找人?這都被有背景的人獨家壟斷了,更容易滋生行賄,受賄的腐敗現象!投資不過山海關,沒有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誰愛來東北投資,誰來吉林投資?所以社會環境的營造是當務之急!

四,關於殺雞取卵和抱雞下蛋的故事都聽爛了!南方zf是搭台的,是為企業提供服務的,是將企業養大共享發展紅利的!可我們呢?企業為成熟就殺雞取卵,導致民營企業破產,投資不過山海關的民間傳言現在基本都廣而告之了!所以東北的zf要能夠意識到這一點!

最後,我真心希望家鄉能好,有一份體面的工作,有可觀的收入養兒育女贍養老人,有公平的晉陞通道,有小小舞台,有大大的夢……一個北漂的吉林人內心的自白!

………………………………………………

華麗麗的分割線,我個人認為要發展電子產業的必要性闡述一下。

一,吉林省對電子產業的需求。電子行業很廣泛,如果聚焦的話,應該向汽車電控,軌道客車電控,醫療器械上發展(消費電子和北京,江浙,深圳比不了)。假設一汽集團一年能賣出去20萬輛新能源汽車!一個車上有五個自己開發的控制器,那電子還是很有發展的前景的,再算上軌道客車,醫療器械,非標設備定製類的,如果能夠屬地化,這麼大的市場空間還是有可為的!

二,吉林省區域優勢。對於吉林來說,輻射東北亞的區位優勢自然存在。假設吉林發展汽車,醫療器械,軌道交通,技術都可以向日本,韓國,俄羅斯等進行學習,至於怎麼能夠學習到,打破日韓的技術封鎖,需要zf和企業聯合起來做做文章,具體可以參考當年鐵道部招標動車設計事件。一舉打破了德國,日本對高鐵技術的封鎖。

三,吉林省電子產業職能定位。對於吉林來說,向江浙一樣制板廠,貼片廠遍地開花的情況一定不會出現。拿貼片廠舉例,東北一年四季中空調費用就夠一個小企業活的了!但是可以在吉林形成一個以電子研發為主的產業基地,至於製造環節,完全可以外包給江浙,廣東地區的廠家!

四,發展電子產業所需要的技術人員哪來。

1.高端的人才可以從海外進行引進。國外對於電子產業的研發超前了國內不知道多少年!就目前來說,咱們用單片機,開關管基本都被國外幾大半導體廠家壟斷,咱們吉林短期內不用干到那麼高端,找一群能夠應用能力好的人是沒問題吧。

2.本地自身培養。吉林出名的兩個院校有吉大和東北師範!優秀的生源,數量可觀的學生數量,再其中挑選一些人來培養,保證後續的可持續性。另外,擴大電子專業的招生數量,只要有足夠的崗位,合理的薪資,會留下一部分來支持吉林電子產業!

3.召喚舊部。每年吉林省流失的幾十萬人口中,從事電子行業的不會少了吧?分析好他們離開吉林的原因,給與適當的地方政策,有多少人不回自己的家鄉?背井離鄉的吉林人只因為回不去,所以才在外面漂著!

所有的建議均建立在國家和吉林省zf在想為上肯下功夫,有壯士斷腕的決心推動改革的基礎上。如果吉林省僅僅是為了地緣經濟和政治,所有的假設沒有任何意義!


我是悲觀主義者,是來潑冷水的。

  挽救一個衰落中的公司,和挽救一個衰落中的地區,甚至挽救一個衰落中的國家或王朝,道理差不多,只是一個比一個的難度大。

  挽救的辦法中,最好的是大換血,其次大輸血,最次修修補補,若撐度日。

  大換血,對於挽救一個公司來說,較為容易,把主要人員清退,建立新制度,不適應的人員自動清退,煥發新活力。但對於一個地區來說,即使八大軍區司令員互換的辦法,也行不通,因為原有的大部分人不能清退,這些人原來導致衰落的機制不能通過新制度立馬改變。強大如美國,面對其銹帶,也無能為力,特朗普也只能喊口號。而大換血對於一個國家或王朝來說,更不可能了,總不能把國民都換了,只能通過暴力推毀導致其衰落的機制,重新再來,中國王朝如此,歐美日二戰前如此,將來還會這樣。

  大輸血,只要有足夠的資金注入,有可能挽救一個公司。而挽救一個地區,則難了,1984年投幾個億到深圳那個小漁村,立馬風生水起,而投到現在的東北,恐怕連個泡都冒不起來,甚至投個幾萬億,也不夠現有資本的吞噬。至於用輸血來挽救國家,不說遠的、不存在了的、曾經強大的王朝,近的如美國,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美國向金融系統注入8萬億美元,政府財政補貼10萬億美元(政府債務增長數),能回到戰後的黃金時代嗎?如果把這18萬億美元輸入東北,我想也能風生水起一番的,但這超出了中國的國力。

  最次的修修補補,只能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來安慰了。

  好消息是,中國現在還沒到美國的境地,只相當於美國七八十年代,還有國力討論挽救這挽救那,小的問題還能解決不少,等衰落的地區和產業多起來後,東北恐怕連挽救的重點對象都輪不上。

  唉~,實不該說得如此悲觀。

參考:利潤的來源與經濟大興衰,及世界經濟形勢


《吉林報告》全文下載鏈接以及作者對有關評論的簡短回應 大家可以下載《吉林報告》全文看看,對報告學術上的問題討論,可以聯繫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吉林課題研究執行負責人付才輝。對《吉林報告》的意見及建議反饋歡迎發送至:fucaihui@nsd.pku.edu.cn

發表意見前,我想小小調查一下:有多少人讀過《吉林報告》?有多少人讀完過《吉林報告》?有多少人看完報告徵求意見稿後反饋了自己的學術意見?有多少人讀過林毅夫經濟著作?有多少人只是因為營銷號的影響不喜歡林毅夫而反對其學術觀點?

我們都有表述自己意見和建議的權益,政府在做重大決定的時候,徵求意見稿離普通老百姓太遠,好不容易有個招黑體質的學術明星,老百姓抓住機會把自己的權益訴求迸發出來變成謾罵!

其實以老百姓的知識結構,很難參與到各種徵求意見稿的討論中來,但是如果你魯莽到都不在乎老百姓的意見,我們就噴死他!這可能也是東北問題的核心!極其討厭站在你頭上撒尿劃圈說是來幫你救火的人!


感覺絕大部分都在討論資歷和口徑巨大的經濟學基本理論,最多略微談及了具體問題讓人遺憾。個人並未細讀近200頁的《吉林報告》,只看了相應的ppt,雖然其中有些頁邏輯硬傷比較明顯,但大的邏輯其實還挺贊成的。

人均GDP確實是大部分規模以上的正常國家發展水平的簡單而有效的指標。依這個思路吉林發展紡織和消費電子等輕工沒什麼不可以符合吉林現有發展階段。同時像紡織這樣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還可以或者可能吸收重工業供給側改革所帶來的失業人口從近期形勢上也比較合適。至於勞動力結構方面,短期看東北人口流失主要還在人口的單向轉移,而轉移的較大原因是沒有合適工作,故而勞動力結構較差不能說是發展輕工的必然短板,而應該反過來看,發展輕工有利於帶動吉林人口迴流,從而擴散性的提振消費,活躍地方經濟。

對於林老師的研究能力,實踐經歷,非背書場景以外的邏輯判斷,都是由衷佩服的,相信林老師絕不會輕易拋出這個大炸彈,《吉林報告》必然是建立在深思熟慮之上,就是真應該換個人做PPT[捂臉],PPT做得說是直男審美都嫌高了 。

此外,個人覺得實際上吉林在輕工發展上的最大短板是吉林實際上是一個內陸省[捂臉]!而無論是輕工舊富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山東;還是新貴重慶、武漢共同點都是沿海沿江的超級港口。兩大新貴還是新晉的國家乃至世界級鐵路樞紐,這是由輕工本身以全世界作為市場半徑的特性所決定的,舊到紡織,新到消費電子面對的都是世界客戶,然而這個個人覺得很關鍵的問題,也不知為啥,似乎反方並沒有太多關注


推薦閱讀:

你在學習經濟理論後有哪些和原來不一樣的想法,又是如何在生活中運用的呢?
韓國真不買日本貨嗎?
為什麼宋朝經濟繁榮卻被稱「積貧積弱」?
從稅收效率上來看,增值稅與消費稅哪個效率更高?
如果建國後30年沒有那麼折騰,而是施行經濟改革開放,那麼今日會是什麼景象?

TAG:經濟 | 經濟學 | 改革 | 政府 | 東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