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 Williams in Beautiful Stories: ... I』ve been carrying around the beta version of Mediu..." />

閱讀應用 Medium for iOS 的使用體驗如何,如何評價其設計?

Medium — Everyone"s Stories on the App Store on iTunes

&> Ev Williams in Beautiful Stories: ... I』ve been carrying around the beta version of Medium for iPhone for the last couple months, and it has become not only my favorite way to experience Medium, but my reading app of choice wherever I am.

Via Welcome to Medium for iPhone


個人是 Medium 相對重度的用戶,基本上每天都會去看幾個固定的 Collection,不過貌似 Editor 們不是那麼活躍,後來頻率開始下降。今早在 Twitter 上看到 Medium 發布了客戶端,跑 App Store 搜了一下還沒找到,結果在好幾屏之後了=。=

Medium 團隊掙扎了幾個月,最終決定目前要做一個只能看不能寫的 App,我認為這是正確的選擇,因為在移動界面創作內容會有兩個問題:

  1. 創作體驗難以控制。主要分為兩點,一個是移動設備上本身不適合長文撰寫;二是針對富文本的支持難以保證,Medium 每篇相對優質的內容對富文本的依賴很嚴重,尤其是圖片的上傳更是如此,在移動端難以達到 Web 上相似的體驗。即使經過努力,可能也只能得到不完整的體驗。當然 iPad 應用 Storehouse 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先例,值得很多人學習。

  2. 內容質量難以控制。雖然 Medium 的每一個 Collection 都有 Editor 來控制內容質量,但移動設備的天然缺陷會製造出更多的不「那麼」優秀的文章。

可能有人會舉出 Quora 的客戶端例子,Quora 客戶端在某個版本時開始支持回答問題以及富文本。但在 Quora 移動端的內容界面(Feed、Question、Profile…)中,在問題條目上通常都會有三個巨大的按鈕:「Follow」、「Add Answer」和「X Answer」,如此強的引導設計顯然是 Quora 希望每個使用客戶端的用戶都可以創作出一些內容。他們這麼做的理由可能有兩個:1、Quora 用戶活躍度下降,而移動設備可以幫助增強這點;2、在移動設備上創作出的內容不論好壞「也許」都可以被他們的 Reviewer 團隊消化掉。所以他們做了這件事情,而 Medium 可能還沒有做好這種準備。

http://Medium.com 本身也針對移動界面進行了優化,使用體驗已經有了較為大的改進。App 界面本身還是延續了主站的風格,沒有做過多更改,聯想到 Twitter 最近的一系列改版,難道不同屏幕下的體驗和視覺一致是個趨勢?下面說幾個印象深刻的點吧:

Medium 的內容結構很簡單,只有內容頁面和設置頁面,所有的導航用手勢完成,因為 Timeline 形式的產品用的比較多,所以當拉倒頁面底部之後總想返回頂部下拉載入更多=。=

Medium 的登錄方式和之前嘗試過的一個 Facebook Message 應用如出一轍,直接使用 Twitter 給 iOS 自己的授權來登錄。相信使用過第三方微博客戶端的同學們深有感觸,每每當授權過期之後重新輸入帳號密碼的可怕和繁瑣。我覺得相比 App 體積變大,更少的輸入要更重要,而 Medium 這個搞的很好。不知道新浪微博、騰訊微博是否支持第三方應用這麼干,但是在 App 中減少輸入還是非常重要的。

文章頁面的題圖會佔滿整塊屏幕,如果標題和描述過長,作者名一欄會下延。文章標題之上會顯示你在 Twitter 關注的人哪些人推薦了這篇文章。文章內頁的圖片也是全出血(Full bleed)的展示方式,引用樣式也沒有使用常規的正文縮進,而是將引用線緊緊貼在屏幕最左側。目前 Medium 還沒有針對視頻內嵌播放器,需要點擊跳轉查看。

個人頁面不能查看大頭像不開心 TAT

Medium 是一個內容網站,內容對他們至關重要,我很讚賞並且支持這類「以內容為中心的設計」,摒棄一些和內容無關的雜亂內容,將內容本身擺在最重要的位置,讓用戶將所有的注意力都聚焦在內容上。就像 Jeffrey Zeldman 說的那樣:

If we don"t focus on content, readers will remove our designs.


用了幾天才來寫。體驗有好有壞,這是個相當大膽創新獨特的設計。至於這樣設計是否好,我還不能評論。

和通常的閱讀應用不同,它沒有頻道/話題列表菜單。登錄後,大體可分成兩種使用場景,一種是「不探索」場景, 就是不點擊作者、collection、這類發現新內容的按鈕。另一種是『探索場景,就是點了那些可以發現更多新內容的按鈕。

不『探索』場景,那麼打開app時我只會得到一個當前文章,滑動到左面是上一篇文章,滑動到右面是Medium根據我的colletion推薦的下一篇文章。這是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一維度,無列表的閱讀體驗。如果我相信Medium的推薦,那麼這個體驗非常適合象讀書一樣的順序閱讀方式。此場景下的體驗還是不錯的,只有個別小毛病,比如字體大小是固定的,不能調節。如果我對它推薦的文章很多都不喜歡,那麼會比較麻煩。第一、我無法看到一個目錄,無法根據文章標題,跳躍選擇。只能一篇一篇去滑動。 第二、為了改變推薦文章集合,我就要重新編輯和探索我訂閱的collection,這個可以在web版本完成,也可以在iOS版本完成。而在iOS中探索的體驗是比較差的。

』探索『場景,作者,collection在文章中會有顯示,可以點擊後帶來新一頁。比如點擊』Editor"s Picks", 會出現這個collection的頁面,我可以follow/unfollow, 看 latest 或者 trending 的文章標題概要列表,並可以點擊打開任何列表中的文章。這時的交互設計是Medium最為奇特的地方,就是 @ArayS 說到的維度攻擊。它把新打開的頁面插入到『上一篇』和『下一篇』之間,新屬性的引入並沒有帶來新維度的引入,而是在同一維度展開。這種設計的體驗就像是一個特殊的web瀏覽器,你打開它時只有前進和後退兩個按鈕,前進看下一個推薦的網頁,後退看上一個網頁,點擊鏈接卻永遠不會彈出新窗口新Tab,而是在這個頁面中不斷打開新鏈接。最早的兩個相鄰文章也因此而越隔越遠。

我猜想這是因為Medium 不鼓勵用戶在 iOS上進行太多探索。

總結一下:如果你對Medium里推薦文章大體滿意,那麼『不探索』模式給你帶來非常好的沉浸閱讀體驗,而偶爾用一下『探索』模式也還方便。但是,如果你對Medium里推薦文章大體不滿意,那麼就不要使用Medium iOS版了。 可以先用web版調教內容,一直到滿意為止。

另外,Medium for iOS 似乎有個bug,就是在『探索』過程中,最初的文章可能丟失,再也無法通過向左側滑動找到它,直接失聯。

Medium for iOS 可以對一篇文章加書籤,但是沒有書籤列表,想找回那篇文章最方便還是回到web版。


被它的什錦糖葫蘆式交互震驚了。

進去是橫向瀏覽 Story,但在單篇 Story 中查看作者 Profile 或所在 Collection 後,Profile/Collection 頁面打開時的物理位置是在當前 Story 頁面的橫向下一頁。

然後不同內容組織層級的頁面在同一維度平行混排,且不能關。

整個網站層級在 App 端被降維攻擊了:「給我一片二向箔」。


我覺得 Medium 接下來會出一個可以在移動端寫作的版本,這是大勢所趨。就我最近的觀察來看,用戶在移動端創作沒有問題。至於擔心的創作質量等等,其實和人有關,而非工具本身。

難點在於圖片方面,圖文混排又確保質量,這是個麻煩。也許 Medium 正是還沒解決好這個問題,所以索性先出一個只讀的應用。


不邀自來。今天中午開始到現在和這個App爭鬥了一個下午,到現在我都沒能進去看看到底裡面什麼樣(微笑臉),不論什麼帳號登錄成功進去後,都卡在了首頁面上。還和VPN討論了下是不是沒翻牆成功的問題。


咦 這個和steller好像


導入了twitter的社交關係,根據關注好友來推薦文章

文章首頁有題圖,點擊左上角可退出賬號,左下角有作者,右下角有推薦閱讀時間,在中間靠左部分會顯示推薦過這篇文章的用戶,點擊用戶頭像可進入用戶個人頁面

從上划到下可讀完一篇文章,沒有任何干擾的沉浸式閱讀

末端有「Recommended」與「share」,除此之外沒有多餘的按鈕

回到文章頂端通過向右划動切換下一篇文章,同時會自動記憶上一次點擊進入的頁面

總的來說,簡潔、高效,只是沒有統一的文章或作者列表很不習慣


推薦閱讀:

iOS 下有什麼好的視頻播放器推薦?
iOS 這麼多年已經到了 10.X,可為什麼還是不能在手機端自定義鈴聲?
Beats Music for iOS 的使用體驗如何?
iOS 上的記賬 App 哪個比較好用?
有什麼手機遊戲是你玩了一年還不厭倦的?

TAG:iOS應用 | Medium | MediumforiO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