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部分項目奧運會金牌是最高榮譽,足球卻不是?

如題。每四年才一次世界盃,等到花兒也謝了,像籃球,每四年有一次世錦賽,一次奧運會,多好。


其實不難發現,所有職業度強的運動對於奧運會的重視都不高,職業度高的運動比如:足球、網球、籃球、拳擊,這類的運動平時有非常多的比賽可以參加,賺錢。而像田徑、跳水、體操這類的運動最高的舞台就是在奧運會這沒有辦法。


影響一項賽事國際地位的因素主要有三點:底蘊、商業價值和圈內認可度。

奧運會當然是不缺底蘊的:國際奧委會成立於1894年,第一屆奧運會於1896年在希臘雅典舉辦,在這屆奧運會上,男子足球就已經成為了表演項目,僅僅過了四年,男子足球在巴黎奧運會上就成為了正式比賽項目,而又過了四年,國際足聯才正式宣告成立,至於首屆世界盃的舉辦,則要等到1930年了,其時奧運會已經成為了極具影響力的國際賽事,時至今日,仍然和世界盃、F1並稱為世界三大賽事。可以說,論底蘊,奧運會即便不能說「比世界盃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起碼也是可以和世界盃掰掰手腕的。那麼,為什麼奧運會不利用自己先發制人的優勢和強大的國際影響力,把奧運男足打造成和世界盃舉肩的頂級賽事呢?這要從奧運會的規則講起:

早期的奧運會,是不允許職業運動員參賽的,因為奧委會認為,讓這些以運動為生的人蔘賽有違奧林匹克精神,同時也有損比賽的公正性。1912年的斯德哥爾摩奧運會上,有一位名叫吉姆?索普的美國田徑選手,以絕對的優勢勇奪男子五項全能和十項全能的冠軍。但在奧運會結束後不久,他就被剝奪了金牌,理由是他曾在1909~1910年間,以每場比賽2美元,每周35美元的薪水加盟了東卡羅萊那棒球聯賽的球隊。(https://en.m.wikipedia.org/wiki/Jim_Thorpe)可想而知,在如此嚴苛的規則下,擁有較高水準的職業運動員將很容易被擋在奧林匹克的大門之外。好在當時絕大多數運動職業化程度很低,並未對奧運會這項賽事產生太大影響。

可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體育運動的職業化在世界範圍內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如果再把職業運動員拒之門外,奧運會的影響力勢必會受到極大的損害,於是奧委會對「業餘運動員」的門坎一降再降,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徹底取消了對職業運動員的參賽限制。但在此時,國際足聯經過八十年的苦心經營,早已羽翼豐滿,世界盃也已經成長為影響力唯一能與奧運會相提並論的賽事,甚至有風頭蓋過奧運會的趨勢。以前是你國際奧委會架子大,瞧不上職業球員,現在我自己家大業大不需要抱你大腿了,你又跑過來和我分家產,憑什麼呀?不行不行,我不答應(/≧▽≦)/~┴┴,於是在制定奧運會男足參賽規則的問題上,國際足聯和國際奧委會展開了長時間的扯皮,什麼不允許參加過世界盃的球員參賽呀,不允許歐美兩大洲參加過世界盃的球員參賽啊等等,導致奧運會男足賽事的地位非常尷尬。直到1988年漢城奧運會以後,兩個機構才終於達成妥協:奧運會男足的參賽年齡被限制在23歲以下;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之前,國際足聯又稍作讓步,允許每隊3名超齡球員參賽。從此奧運會男足正式成為了一項青年足球賽事,它不被承認為國際a級賽事,無法為國家隊贏得積分(用我在開頭提到的三個標準來說,就是不被圈內認可),即便高水平的超齡球員自願為國爭光,俱樂部也完全有底氣不予放行(08年梅西為參加奧運會就與巴薩俱樂部鬧得頗不愉快),商業價值與世界盃更是不可同日而語。這樣的條件下,奧運會男足賽事怎麼可能爭得過世界盃呢?反觀女足,儘管1996年才進入奧運會,但由於商業化程度有限,利益糾葛少,國際足聯對國際奧委會非常慷慨,不僅未在年齡上做任何限制,還將奧運會承認為國際a級賽事,有大把的積分可拿,同時奧運會這個平台,可比女足世界盃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商業價值自然不容小覷,所以奧運女足的影響力很快就追上了女足世界盃,成為全世界含金量最高的女足賽事。


這有什麼,乒乓球比賽的的最高榮譽還是全運會冠軍呢


職業化高的運動都不重視奧運會,別說足球了,就算籃球,也有大把球星不高興來,同理還有高爾夫,網球,橄欖球,棒球,拳擊。。。

這也是我不太愛看奧運會的原因


因為奧運會男足賽在IOC以及FIFA的扯皮之下,含金量不高。

由於FIFA擔心奧運會成為第二項世界級的足球賽事繼而動搖世界盃世界第一盛會的地位,1977年起參加過世界盃的球員被禁止參加奧運會,而1984年起這一禁令雖然被取消,可是從此奧運會男足賽各個國家的代表隊只能派出23歲以下的球員參賽。後來在國際奧委會的爭取下,各國也只能帶3位超齡球員參加奧運會的比賽,也就是說奧運會男足賽事幾乎就相當於U23的青年隊比賽,在國際足壇上的含金量甚至還不如聯合會杯。

另一方面,奧運會開賽的時間很尷尬,適逢歐洲兩大洲際杯賽的預選賽以及部分主要聯賽的季前拉練與各種杯賽,在這種情況下,不僅俱樂部很難放人,優秀的球員自己對奧運會的興緻也並不高。所以在奧運會賽場上,想看到大家耳熟能詳的巨星,真的很困難。這也導致奧運會男足比賽在職業化已經爐火純青的今天,已經越來越沒有吸引力。

不過女足賽事的含金量是可以和世界盃相提並論的。


看到好多人用職業這個詞,誤導性很大。通常我們理解的職業對應的是業餘,但是奧運會上的非職業拳擊手並不是所謂業餘拳擊手。奧運會的參賽人員原則上不必是職業人,但是除了那些貧窮國家,真正能參賽獲獎的人有幾個不是職業的? 去參賽的足球籃球運動員也都是職業運動員。

其實應該說成是商業化高的體育項目,尤其是競技體育在奧運不被重視。竟然看到還有人說大部分奧運項目是業餘的,含金量不高,這就有些嘩眾取寵了。


把結論放在最上面:奧運會是一場競技體育的盛會,追求的是更高、更快、更強。如果在一個競技項目中越能輕易的排出哪個運動員是老大,哪個是老二,這個項目就更適合奧運會。舉例:如果兩個人比賽10次,A能贏B9次,那A就是比B更高更快更強。足球?誰是世界第一都不知道呢。

奧運會作為一個綜合性的競技盛會,其金牌數往往可以作為國家競技體育整體水平的衡量標誌。比如中美在競技體育方面位列在世界之首。

同樣的,對於某一項運動,奧運金牌數也應該是衡量一個國家在該項目上地位的標誌。比如韓國的射箭,肯亞的中長跑,牙買加的短跑,中國的跳水、乒乓球。這些國家在這些項目上擁有統治地位,金牌數與地位匹配。

有些項目是存在硬實力這個概念的,牛逼就是牛逼,就是能拿金牌。(比如飛魚、孫楊的1500、美國男女籃、中國跳水、博爾特的短跑、伊辛巴耶娃的撐桿跳等)

有些項目本身是具有很大的隨機性的。像射擊等項目不確定因素佔比重太大,參見盤口;或者就是由於項目太過複雜,不存在明顯實力高低這個概念,比如足球,參見盤口。這些項目中金牌數並不能很好的體現實力高低。

但是前者大項中有眾多細化的小項目(比如射擊分為步槍,手槍,移動靶,飛碟),因為基數大,金牌數還是能體現單項實力。

而大球類項目沒有小項,一共男女兩塊金牌,且偶然性極大,金牌不代表實力是第一。比如用奧運金牌說阿根廷和奈及利亞的足球世界頂尖,無出其右,顯然很多人不服。

而因為沒有小項,這一塊金牌在金牌總數中實在尷尬,一個參與人數如此多,風靡程度世界最高,投入巨大的運動只有男女兩塊金牌,這是病態的性價比。

未來沙灘足球,五人制,七人制足球作為小項加入奧運大家庭,或許這個現象會有改觀。

奧運會是一個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盛會。田徑運動員跑的更快、跳的更高,顯然符合這個理念。籃球運動我比你強壯,比你投的准,我就能贏你,這也是更強的概念。乒乓球中中國運動員靠訓練的累積傲視群雄,也是我比你更強的理念。

足球呢?八字不合。

奧運會喜歡相對簡單一些的,最好有個記錄能用來趕超的。


以前某個地方看到的觀點(如果有知道的麻煩告知一下),對錯不做評價。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想,體育商業化中,最重要的是要吸引觀眾,但是觀眾基礎就那麼多,如何安排賽事才能使收益最大化呢?拿奧運足球來舉例。

假設:1 世界盃和奧運會具有同等影響力,觀看世界盃的觀眾收益為A1,觀看奧運會的收益為B1

2 世界盃比奧運隊的影響力大,觀看世界盃的收益為A2,觀看奧運會的收益為B2。

那麼這四個數據會有如下的關係:A1+B1&其他項目大概如此。


我覺得對籃球運動員來說好像NBA總冠軍才是人生最高榮譽?

雖然每年都可以爭總冠軍,但是不知為什麼我總覺得這不比奧運會簡單╮(╯▽╰)╭


我就以偏概全一把了,其本身生命力越頑強、職業化程度越高的項目,奧運會金牌越沒含金量。

職業化程度越高的項目,其本身的世界大賽的含金量是很高的。更有籃球這種例外。


奧運會足球比賽其實是U23國家隊的比賽,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國奧隊。

23歲以下才能參加,每個隊23歲以上的好像只能帶3個人?

因為奧運會是國際奧委會辦的,不是國際足聯自己辦的,不是親兒子,只能算大侄子。所以為了防止搶親兒子的風頭就這麼幹了。


好多人已經從職業的角度講了奧運會和足球的關係,我從經濟的角度說一下我的看法。

奧運會又稱「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是由法國人顧拜旦發起的。

發展到後來運動會遇到了一個很大的麻煩,主辦國發現這是一筆入不敷出的活動,在經濟危機爆發的時候,這個矛盾被激化了,1984年奧運會申辦城市只有美國的洛杉磯。後來,在美國商人尤羅伯斯的主導下,引入了商業合作,這時候奧運會才開始扭虧為盈,也逐漸成為一項「賺錢盛事」。

所以說,一個國家舉辦奧運會有很大的一個原因是賺錢。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在奧運會上投入的資金可以和世界盃比擬,最後能不能做到盈利呢?顯然不可能。

首先奧運會是一個綜合性的運動會,它涵蓋大多數的體育項目,很多項目是同時進行的,轉播問題上就很難安排好。轉播一場90分鐘足球比賽的時間,可以拿來轉播很多場跳水和游泳比賽,甚至冠軍都已經角逐出來了。這也是奧運會很少轉播足球比賽的原因之一。不轉播就不會有收視率,不會有贊助商,不會有很多很多的錢。

上面說的是從主辦方的角度,下面從俱樂部的角度講一下。現在足球運動確實是一個燒錢的運動,據說博格巴已經進了曼聯的體檢室,按照之前的肥皂劇,轉會費應該是1.2億,1.2億啊親,給我我絕對供起來,再插三炷香每天跪拜。

現在,一個個球員這麼貴,俱樂部也是個盈利的組織啊,哪家老闆都不可能靠情懷活著,所以說,好鋼用在刀刃上。就歐洲大多數豪門來說,聯賽是必須要爭取的,杯賽也不能放棄,歐冠能打那就更好啦!(當年為了歐冠和英超聯賽,曼聯主帥弗格森放棄了足總杯,招來了很多的質疑,不過就最後成績來看,爵爺的決定還是很英明的。)

所以目前的情況來看,一些頂尖的俱樂部,比如皇薩仁,他們一年需要參加的比賽多達一百場,幾乎三日一賽,對於球員來說是很勞累的一件事。也因此,拜仁主席魯梅尼格在接受採訪時明確表示不會同意所謂的「歐洲超級聯賽」。(一直以來有傳聞要組織歐洲頂級俱樂部開創一種超級聯賽)

假想一下,如果這種聯賽真的實現了,每場都是強強對決,觀眾應該很過癮吧,收視率和上座率應該很高吧,贊助商應該最高興了,這樣俱樂部也一定會有很大的一筆盈利。但是,抱歉,拒絕,我的球員是人,需要休息的,今年的賽程能扛下來,明年後年呢,以後不賺錢啦?

所以說,球員是很金貴的,世界盃你可以參加,好好表現打出身價,對俱樂部也有好處,歐洲杯美洲杯反正跟世界盃不在同一年,而且聯賽已經結束,去就去吧。至於百年美洲杯……咱商量一下,你不去可以嗎?什麼!還要參加奧運會,滾犢子!

(巴西隊已經兩連平了,不知道內少想不想現在正在英倫的西西和牙牙)

其實奧運會有一點是有利有弊的,就是它的全面性,一方面可以集中體現一個國家的體育競技水平,從某種程度講,可以提高該國的國際地位,但另一方面也因為不專一性,有很多要求比較高的比賽無法達到應有的水準。就比如說足球,不管是從場地,設施,管理,救護等各方面無法達到一流水準,前面也提到是因為盈虧問題,這樣一來,球員就不會很看重這種比賽,反過來再次影響主辦方不會提高相應的標準,從而導致足球一直徘徊在奧運會的邊緣位置。

前面的高票提到國際奧委會爭取到了三個超齡球員的名額,在我看來這一個舉動更加降低了奧運會冠軍的含金量。

世青賽是U23參加的比賽,而奧運會可以說是U23+三個超齡球員,這樣一來,兩廂比較一下,我甚至覺得奧運會冠軍還比不上世青賽的冠軍。


奧運會從根上講是業餘比賽。


因為U23的限制。

是不是最高榮譽,就看含金量高不高,冠軍稀缺不稀缺。

國家隊的最高榮譽一定是世界盃,四年一次的稀缺性和全世界所有高手都能參賽的含金量。


職業化程度高的都不是,男籃也是到了巴薩羅那奧運會之後才來NBA球星的


規則決定,23歲以上球員只能有3名,剩下的球員里除了年少成名的都是國青水平的球員,觀賞性和實力都不會太強。並且奧運會在8月嚴重影響球隊新賽季備戰,有些球隊還要踢資格賽之類的,球員休息時間不夠,因此俱樂部都不太願意放球星去踢奧運會。


奧運會男足比賽,就該取消。強國不重視,比賽沒含金量,觀賞性也低。奧運會不如引進觀賞性更強的室內五人制足球或者沙灘足球來代替U23男足比賽


還不是因為錢嘛,會有哪個賺錢的體育項目會把最高水平賽事弄在奧運會把錢給奧委會賺啊,而且還是四年一次,有錢不得年年賺啊。


有個東東叫世界盃

上把也在這


反對說職業度高的運動不重視奧運會的說法,起碼足球不是。

國際足聯擔心奧運會撼動世界盃的地位,強行把奧運會變成U23比賽,這叫不重視?簡直都快被奧運會嚇死了才做了這麼個規定。

另外奧運會的時間也確實尷尬,就算國際足聯不規定,俱樂部也不會放人的,當然,這個就跟重視不重視無關了。

再補充一點,奧運會女足的比賽還是有含金量的。


推薦閱讀:

短跑成績可以通過訓練提高多大幅度?
網球的基本功怎麼練?
如何看待「國際乒聯德國公開賽中國男乒8位選手均遭淘汰」這一事件?
如何欣賞網球比賽?
我國球迷對足球與籃球(NBA)的崇拜(喜愛、追求……)方式為什麼有那麼大的不同?

TAG:體育 | 足球 | 世界盃WorldCup | 奧林匹克運動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