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倡導的思想到底是超前還是落後?

今天聽了孔子,覺得他提出的內容在當時的大背景下是不符的,但到底是真的阻礙了發展,還是理念超前導致無法被認可呢? 儒家思想存在的矛盾又該如何解釋?比如民貴君輕和刑不上大夫


農業社會產生的思想對於工業社會來說,絕對不可能是超前的。

至於是不是落後?如果為了搞新文化而去汲取傳統文化的精髓,那就算不得落後;如果借傳統文化的殼包藏禍心,那就是落後。

現代社會分工細化,制度設計精巧,相比起來,古代的政治非常粗放,人治遠遠大於法治。如果硬是拿過去的東西生搬硬套,水土不服是小事,產生強烈的排異反應就是大事了。

歷史上搬出「祖宗成法」四字的人,大多會被歷史的車輪碾過。


孔子的思想有很多方面,他總體來說是個偉大的思想家,但是他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顯然不在同一水平線上。

無論孔門的徒子徒孫們如何發揮和解釋,孔子本人的政治思想核心是非常明確的,那就是復古復禮(也許還有復井田?),讓整個社會回到周初的那個狀態上去,這樣人民就能安樂,戰爭就能平息,社會就能穩定。

這種思想不要說今天,就算放到孔子生活的那個時代都是嚴重與時代脫節的,是迂腐而大大落後於時代的。周初的那套制度如果還玩得轉,怎麼會被各個諸侯國逐漸淘汰,難道只能歸因為人心不古教化不宣嗎?不用考慮歷史的進程嗎?

總的來說,孔子思想是個很複雜的綜合體,他的某些思想一出現就是過時的甚至逆歷史潮流而動的,但他的另外一些思想至今仍能指導實踐(比如教育思想?),所以籠統地說他的思想超前還是落後,是不恰當的。


我們共產黨人,是從批孔起家的,但是我們決不能走前面他們的路,批了再尊,等到我們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再把孔子的思想用來奴役老百姓的思想時,落入歷史的一種循環,這是不行的。如果共產黨也到了自己沒法統治或者遇到難處了,也要把孔子請回來,說明你也快完了 ——毛澤東


我覺得現在社會問題太多,於是我主張社會回到1700年多前(晉)的模式,然後大家都不理解我。

你說我是超前還是落後?


抽象來看,孔子倡導的思想可以概括為一句話:某種身份之人,追求實現某種心態修養或人格境界,一種基於泛道德主義情感上自我實現的思路。

從這種邏輯思維範式的視角出發,具體來說,孔子思想就是君子與小人的二元身份之別,以及仁心仁行與它對立一面的情感心態之辨。

從身份決定心態論的本身來看,孔子思想既不是首創,也不是獨創。

因此說它超前,我可不敢承認。

從身份決定心態論的實施來看,孔子思想中精英主義潔癖心理同當代社會個人主義、自由主義之間的系統性矛盾,既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調和的。


只要人性沒變,孔子所提出的價值立場就是普適和永恆的,不超前也不落後。只是在對儒家核心價值的具體闡釋上,需要根據不同的時代做出相應調整。


晉國的趙鞅鑄刑鼎,孔子說:

「晉其亡乎!失其度矣。夫晉國將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經緯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尊其貴,貴是以能守其業。貴賤不愆,所謂度也。文公是以作執秩之官,為被廬之法,以為盟主。今棄是度也,而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貴?貴何業之守?貴賤無序,何以為國?且夫宣子之刑,夷之菟也,晉國之亂制也,若之何以為法?」

請孔老二的粉,記清楚這句「貴賤無序,何以為國」。孔老二的天下,秩序靠的是貴族的威風,以至於到了百姓直接看到法律條文而不是聽任貴族老爺發落,都是壞了規矩。

我就不明白他的學說,哪裡講的通?他要子從父,臣從君,賤從貴,然後父貴君階層做事要仁義要道德要名正言順

為毛啊?權力和財富都能世襲,怎麼保證父貴君階層,有這些德行?

然後,出現了兩個分支去圓這個缺陷,一個是道德家元氣家褒義詞運用家孟子,盡量提高道德壓力。

當然儒家也不全是傻B,另一支荀子就說「性本惡」。然而並沒有卵用,縱觀儒家的論據,無非什麼堯舜如何如何周公如何如何先賢如何如何這種不可考的實例,儒家最終變成了道德家的學說,變著花樣的崇尚一堆褒義詞,對於真惡除了噴沒有任何解決方法,經過董仲舒朱熹這種貨色發展,滿朝文官睜大倆眼說瞎話,下用尊卑欺壓百姓,上用仁義道德掣肘君王。

即便在春秋時代當時,論想像力不及墨家,論實用不及法家,論思想層次不及道家。天天逼逼這個國家要亡那個國家要人口流失,只剩一張嘴,最後「周禮盡在魯矣」的魯國,姬姓宗幫,被打的媽都不認識,嚴刑峻法坑降卒的秦,不見人口流失不見亡國還統一全國。


謝邀……

與目前高票答案孔子倡導的思想到底是超前還是落後? - 徐曉軼的回答 - 知乎的意見大體相同(就是儒學有一個「重視社會責任感」的核心精神是無法改變的,但儒學的理論自它出現的開始就是失敗的),但唯有一點不同意,就是在所謂的「儒學精神」和「儒學理論」之間,究竟哪個作為評判儒學的價值的因素更重要這點上……

我們可以假想去看醫生,對於醫生來說是什麼更重要?是他真的關心你的病情更重要,還是他的醫術更重要呢?……關心你病情的人比比皆是(尤其是你的親人),但你不會真的讓這些人採用自己的偏方給你看病……因此,對於醫生來說,對於你病情的關心並不像是醫術那麼重要……一個醫德不高的醫生不會把你治死,而一個庸醫卻會……那麼為什麼對於我們這個社會,卻認為社會責任感比制定合理政策的能力更加重要呢(況且諸子百家甚至還有後來傳入的佛教,乃至西方各大宗教派系,哪個沒有社會責任感呢)?……

誠然,儒家確實是一個強調社會責任感的學派(從它出現以來一直如此),但也沒有哪個學派不強調社會責任感,所以我們在這裡不能說「儒家有不足,但是它最核心的地方是好的」,而應該說的是恰恰相反的,「儘管儒家有幾個微不足道的閃光點,但從整體上來看,儒家就是垃圾(當然,絕大多數幾百年以前就出現的思想體系在這裡都是一樣的,我不是針對儒家,我是說組成了所有國家所有地區所有民族的所有傳統文化內核的所有思想體系——都是垃圾)」……歸根結底,是因為在當時,還只有德性倫理學這一種規範倫理學(在那個時代誕生的所有學派和宗教的行為規範,幾乎都可以說是以某種德性倫理學的「鄙視鏈」為核心的),但是德性倫理學在所有的規範倫理學中,是認識論基礎最薄弱的,甚至到了現在,整個規範倫理學領域都在受到懷疑的現在,再去主張其中的任何一個論點,如果不給出一個證明力度極高的論證,都甚至可以說是可笑的……

下面看到有人說孔子試圖復興的是周制而不是夏或者殷或者上古制度,所以孔子不是落後的,不能要求孔子找出當時還不存在的秦制……但這種思路也是有問題的……一個最為淺顯的問題,那就是,如果周制真的有理由在那個時候被複興的話,那麼周制在當時又怎麼會崩潰,怎麼會出現「禮崩樂壞」?……一個制度的崩壞必有原因,那麼在這個原因沒有消除的情況下,試圖復興這個制度怎麼會是可能的?這不是無稽之談是什麼?……要明白,一個制度的崩潰並不容易,那是只有「與其選擇這個制度,寧願終結這個制度」的人多到了一定程度以後才會出現的現象……在這個時候試圖復興這個制度,根本就是一種妄想……如果是一個現代的社會科學家,在這種事情出現的時候,將會做的事情是考察制度的崩壞過程中,人們的具體訴求,然後根據這些訴求,去設計一種新的制度來適應它,而不是硬生生地逼著人去適應一套人們早就受夠了的制度……秦的制度並不是憑空出現的,它是被設計出來的……不去想辦法設計更符合需求的制度,反而倒過來想要去復興一套剛剛崩潰的制度,這除了說明這個人的愚蠢之外,什麼也說明不了……


梁啟超說,孔子很少談及天、性、心這些概念,但是言出必中。

我認為,儒家思想是很有用的。當然不能說他今天還超前,但是至少對現實還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問題是現在的學術界太水,大家都在循環論證搞經費。


以復古為名,試著做了些改革的事。大致如此。


失道而後德

失德而後仁

失仁而後義

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

亂之首。

失去了原來的道路(政治路線和方針)的時候,原來的德行也就沒有了。

沒有了這種德行之後,相處的方式也會發生變化,王朝失德之後忠義之師也會發生立場的轉變。

失去忠義之師的支持之後,就只能用君臣禮法來約束別人的行為了。

這時候上下之間沒有了上對下的信,下對上的忠,禮法浮於表面,亂世就要開始了。

所以我認為儒家強調禮樂制度沒什麼意義,里子都沒了,要面子也不能吃啊。

嗯......一腳踢碎你的空瓤大西瓜。

————————————————————————————————————

看到問題出現在時間線上本來是想噴一波然後急流勇退來著,後來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

當然了,表述之前當然先說答案,當然是落後的,孔子或者說儒家的主張與其說是政治制度,不如說是一種十分可疑的規範倫理。

從個體到群體與從群體到個體的政治制度推導是截然不同的,這問題我只能用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的問題來比喻一下——

道家:先有雞後有蛋,我們都是老母雞,蛋作為社會關係只是個體的副產物,重視自己,發展每個人的政治。

儒家:先有蛋後有雞,沒你媽哪來的你?人是社會關係的產物(聽起來真繁殖戀......),要河蟹,大一桶,國有序,家就有序了,家有序了,人就幸福了(邏輯有點感人......)

釋迦摩尼:我已經覺醒了~!......我不是蛋也不是雞,我不陪你們玩了,我要灰升辣,債見!

所以我也一直覺得三教合一是狗屎ㄟ(▔,▔)ㄏ,根本不是無立場看待問題只是強行「中(腫)庸(擁)」的牆頭草罷了。

現有雞後有蛋的政治論調可能接近現代,但其實現在屬於舊秩序的清掃階段,新秩序還沒有成型(我說看00後你信么?我自己都不信......)

先有蛋後有雞......這種解釋更接近於,個體是群體的客體,群體是主體,客體依從於主體。這種結構推出來的是一個人的政治,絕對結構的上級政治(規範倫理),下級依附與上級,這個上級是客觀存在層層遞延的,皇帝還給自己找了上天這麼個大腿,其實心中關係里只要上級發渾通盤就只能GG用臉滾鍵盤了,所謂的聖人之治就是人興則興,人亡則亡,實在不行了可以甩鍋給天意嘛┐(─__─)┌,層層甩鍋,這也和古代的生產結構有關。

在現代,時代的列車終將把所有人甩在身後,這時候讓新生代不該發昏的時候發昏......是想玩列車版的旋風衝鋒龍捲風嘛??????????????·??·????????????

為何朋友圈會成為最大的......雞湯和謠言的傳播地就不明白么?

很多事情很多時候,說都是好聽的,聽起來都是極好的,但不頂事,與事實相悖,就只能成為美麗的神話了ㄟ(▔,▔)ㄏ


用超前和落後來評價一種思想,是現代社會所塑造的狹隘線性進步觀,是一種器物文明為基準的思想。這種思想的邏輯是:科技進步推動生產力,進而推動社會關係變動,進而推動思想觀念「進步」。這種觀念簡單易懂,粗暴直接,更貌似和近代史吻合,簡直無往不利。但凡一種思想,扣上落後的帽子,大概是永世不得翻身了。

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孔子的思想,根本就是落後的、庸俗的、反人性的(根據左派人性理論),批判一番,然後便可以洋洋自得,擁抱現代思想了。

可惜的是,現代主義本身已經受到挑戰,淪落為了一種「落後」的思想,而挑戰它的後現代主義,卻並不是一種重新構建的新的思想體系,而是對現代主義的批判。聰明的人一定已經察覺到了其中的尷尬和諷刺。

這裡不深入展開對線性進步史觀的批判,只是在你心裡種下一顆懷疑的種子。嗯,是時候正面談論孔子的思想了。

「孔子倡導的思想是復古,是克已復禮。「——這個觀點我只能給50分。因為如此說來,孔子只能算是周朝的遺老遺少(有趣的是孔子竟是商人後裔),在禮崩樂壞的年代裡,俯拾舊物,傷心流涕。作為政治家這樣的表現也只能算是勉強及格,作為思想家則完全不達標了。實際上,復古也可以不是一種形式主義的東西,我的意思是:孔子在周的封建體系行將敗壞的之時,繼承並發展了以周禮為表徵的家天下體系。何謂復古,復古是將現在已經失卻的東西,重新去古代挖掘出來;何謂繼承,繼承就是對現存的事物進行保護和傳遞;何謂發展,就是先繼承,再根據時代的特點、個人的思考進行發揚,目的是為了發揚。所以孔子在政治思想方面,他的貢獻主要有兩點,一、強調重申了家國同構結構下的禮義制度,二、將」仁「擺在政治思想的首位。第一點是繼承,關鍵詞是家國同構,第二點是發展,政者正也,何以正,必以仁!這兩點就在意識形態上,完全框定了2000年王朝政治史。就我個人的觀點,這兩點永遠都不會過時(想必很多人對第一點有異議)。

除此之外,孔子為後世的中國提供了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士子階層。事實上,孔子順應了他的時代,官學體系瓦解之後,知識流入民間,而孔子以他的寬廣博學,有教無類,將儒學傳授給了中下層子弟。孔門子弟不僅以仁義禮智信立身,更以經世濟民為己任,強烈的濟世責任感使儒學一直成為社會主流學派。而現代機械制度觀念所擁護的法家,則因為法家本身缺乏從情理出發凝聚人心的特質漸漸後繼無人。直到儒學一統天下。很多人一味地認為是因為儒家更符合統治者的需求而被推崇,殊不知法家這種強調君主至上的學說才是最令統治者滿意的——如果能夠不導致農民暴動的話。話說回來,孔子的教化綿延數千年,是這片山河最溫柔的德澤。

這是孔子思想最關鍵的兩個方面,實質上根本沒用很多人想像地那樣教條迂腐,真正使儒家迂腐化的是宋儒。試想孔子說的恢復周禮後代根本沒用實現過,但是從來沒用儒生委屈地和孔子老人家哭訴這一點。家國同構的社會結構,也從天子-封臣-家臣-庶民的封建制度,進化為了天子-萬民的王朝制度,但並沒有脫離家國同構這種前孔子時代的框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每個年代都毫無超凡脫俗之處。而教化,強調人本身的道德修養,並不否定現代意義上的法治。無論現代還是古代,都沒有純粹意義上的法治,也沒有純粹意義的人治。尤其是古代大一統王朝,可不是純純的人治能夠維持的。

所以,為什麼孔子思想是落後的?中華文明以易為核心,而思想家們孜孜以求的,乃是不易之易。

最後,我想說,家國天下,將是解救現代社會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泛濫的良藥。一個人首先要愛自己,但不能只是愛自己,有餘力的情況下,還要愛家人,還要愛國家,最後要愛天下。人的價值,人的品德,都將沿著這條愛的路徑延伸,如同大樹伸展向天空。這就是孔子留給我們最深沉的囑咐——仁。


同學們,要仔細審題啊!

民貴君輕的思想是孟子提出的,而刑不上大夫出自西漢戴聖所編的《禮記》

然而題目是……孔子倡導的思想是超前還是落後?

所以說,人吶,少上知乎多讀書!

我就不說魯哀公請孔老二吃飯,人家準備了小米飯來沾桃毛,結果孔老二太餓,先把小米飯吃了,連身邊的服務生都忍不住偷笑。

然而不懂不要緊,如果搬出類似於「竊書不算偷書」的狡辯,那就是真傻了。這種理論,追根溯源似乎還真得說說腐儒的祖師爺孔丘:啊,我聽說祭祀的時候,小米飯級別最高,桃子的級別排不上號,所以我先吃小米飯,再吃桃子。

然而事實就是,如果小米飯真的比桃子珍貴,魯哀公還用小米飯沾桃毛?你這話不僅侮辱人家的人格,還侮辱人家的智商了。難怪一輩子到處考公務員都不受待見。要知道在隔壁的齊國,用兩個桃子就能除掉3個心腹大患。不知道魯國是不是經濟完爆了齊國?強行搬出一套桃子不如小米論為自己的行為辯解,這真是沒誰了。


我雖然一再說夫子於此春秋亂世開出的藥方是復古,是結合禮樂的文治,是不可行的,但你不能說夫子的理論不符!夫子不是後世不食人間煙火、四肢不勤五穀不分、被科舉框死了的書生,夫子對實事有著深刻的認識和把握,只不過夫子的選擇解決方案是仁道,仁道不行於亂世,所以夫子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而不是夫子不知不悟,關於這點可看一下我在另一個問題下的回答:

中國古人對命的觀點是什麼? - 徐曉軼的回答

知其不可而為之,是夫子發於本心的仁心善念,沒有夫子的這種堅持,中華文明就和其它三個古文明一樣消亡了。也正是夫子的擇善固執才為中國人開創出了自己的超越之路,我們不必去拜上帝就能獲得心靈的安寧、才有勇氣直面這冷酷的人生、溫暖彼此,面對危亡,才有孟子的振臂高呼:雖千萬人吾往矣!

所以就個人成敗來說,夫子失敗了,但正是有了夫子的失敗,才讓這偉大而光輝的中華文明能延續下來!

夫子的理想是平亂世撫百姓匡社稷,而夫子限於歷史經驗和視野的不足,選擇了禮治並結合了自己所提出的教化。夫子不是一個好的政治家,起碼不是一個成功的政治家,而儒學又有著強烈的經世濟民的指向,所以,不必為聖人諱,儒學有不足,在夫子那個時代就有所不足,但不足的是用,儒學傳自夫子的儒學精神歷兩千餘年來已融合為中國精神,這種中國精神永遠不死!


春秋戰國時期有沒有超前的思想

有的

例如有著國際主義精神,搞工農聯盟,並成立暴力組織的墨家

還有提倡個人發展的楊朱學派

都被打壓下去了

《孟子·滕文公》:「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吾為此懼,閑先聖之道,距楊墨,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能言距楊墨者,聖人之徒也。」

  《孟子·盡心》:「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逃墨必歸於楊,逃楊必歸於儒,歸斯受之而已矣。今之與楊墨辯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從而招之。」

其實都是過於超前,不符合封建貴族時代

而儒家恰好符合士大夫文化發展起來了

民貴君輕、刑不上大夫 說的是很好聽

但我們都知道在封建時代不是那回事

我們現在的時代精神就是要消滅君王 消滅貴族士大夫 人人平等的

還有什麼民與君、士大夫的區別

我們還要什麼民貴君輕、刑不上大夫

那你說,相對於現代,這種思想是超前還是落後呢


我認為是超前的。

人類的大腦容量這麼多年其實也沒什麼增長,除了科技這種可積累的東西積累的越來越多以外,普通人的生存哲學變化並沒有多大。另外儘管環境變化不小,不過仍然我們還是喝水吃飯,從大的角度看人類的生存生活溝通交流的方法沒有變,只是途徑效率更高了。交流思想依然是靠說話,加上點動作和畫畫——其實和古人比起來就是縮短了實現距離,沒有改變方法本身。

西方的典型思路是「先分解到最小的原子,然後逐層重構」。中國這邊喜歡玩「任何事物分為陰陽就夠了,如果不夠,再加一層」,說白了就是分類,而且是喜歡對著切開。當然孔子的論語相對來說是屬於「想起來怎麼分類,就怎麼分類」,到處都是比喻和比擬,想到什麼說什麼,但是也是一種整體化的審視視角。當然佛教就有點另類,側重因果。

這樣的結果就是中國人現在看歷史文獻的時候一臉懵逼,因為原子論的視角來看,陰陽五行啦這堆東西簡直就是胡說八道。但是原子論的思想我估計百家爭鳴的時候就被扔了,天天子非魚白馬非馬的名家,也可視作邏輯學的前身,也被扔了。

以一個足夠長的角度來審視,這種取捨可以說在牛頓之前都是相對好一些的。用這套東西,效果就是在物理和知識基礎不夠多的時候,還能達到相對更高的水平。後來牛頓們爆發了,這套東西就被按到地上摩擦,摩擦的讓中國人懷疑人生,懷疑漢字……

但是眼見著現在的時代,現代化國家科技的代差,甚至落後的國家的科技代差都越來越小。印度非洲慢慢的開始有了智能手機,雖然很可能住在棚戶區。

倘若西方文明失去了「科技領先一代」這種bug之後,還好不好使我就相當懷疑了。我們可以大體上認為中國古代和西方古代的科技沒有到工業革命這樣大的差距的,頂多就是iphone和小米的差距。在這種差距下東西方的情況大家都見到了,還持續了將近2000年。

同等科技水平下的東西方治理水平,其實我們都見到了。

中世紀以前不說了,說現在中國科技稍微追上來了,西方在幹啥?這還落後半個時代呢,治理水平其實勉強能接近初等發達國家。

奧卡姆剃刀和還原論是不錯,但是問題在於天曉得你剃掉的是什麼玩意兒?當然不是說不能這樣做,只能說會導致一些與觀測不符的情況。但是直接上陰陽五行、比擬悟道這種東西,準確度可能會比較低,也會因人而異,不過這種玩法是不會損失什麼信息的,儘管不見得能處理全部信息。「絕對光滑的小滑塊兒,不參與反應的殘渣」——這東西用起來也是有很多的問題,當然不是不能用,只要堆上去參數,堆冗餘,重複試驗,還是很好使的。

可惜社會治理沒法堆參數,總不能把人跟「ufs升級emmc」一樣的批量換掉吧?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拆解到人,那怕是就不剩什麼東西了,也會出現各種「女權主義」的問題——直接把男人奧卡姆剃刀剃掉。要是放在中國傳統的思想體系里,這東西沒法存在——哪有脫離男性存在的女性?當然也沒有脫離女性存在的男性。考慮陰,就得考慮陽,陰陽也不是互相懟的,也有「陰陽兩虛」的時候,為了解決「陽盛陰衰」,那不是光把陽砍一半,或者陰多一半就完事兒的,解決起來挺複雜——最終反正是要的「陰陽調和」而不是「陰陽相等」。

其實也挺有意思,比如刀叉,那是中國上千年前就被淘汰的玩意兒,現在又成了高逼格——要是讓孔子看見你在用刀叉吃牛排,可能會覺得「哪兒來的鄉下蠻夷」,要是你問孔子「女朋友點牛排要六成熟很尷尬怎麼辦」,估計孔子更尷尬——「這些子孫都是飯桶么?兩千五百年了還不能讓大家都吃上熟食?那必須要十成熟啊,蠻夷才生吃呢。我堂堂華夏早就吃上熟食了,而且都是廚師切好再上菜……」估計你只能說「憋說了,一百多年前華夏被按到地上摩擦,被歐美摩擦也就罷了,還被東洋的那群你們稱為倭寇的日本人摩擦……所以現在西餐才是逼格……」

接下來的時代可能這些思想可以繼續往前推一推。

當然,從故紙堆裡面刨出來祖先的教條是不對的,孔子自己都說「溫故而知新」。去看孔子的玩意兒不是為了搬出當年的教條,而是為了「溫故而知新」,知新才重要。

現在,是時候讓我們來創造一波新世界的文明了。


不光是孔子,老子,莊子,孟子,墨子這些人的思想在當時都不被君王見用。

你覺得這些人的思想到底是超前還是落後?

《法華經》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然而眾生不醒,嬉戲玩樂不知大禍將至。

孔孟老莊分別用自己的經歷、思考得出了不同的結論,他們想喚醒並教育的,不就是芸芸眾生嗎?


超前落後且不說,有的人習慣性將中國近代以來的落後歸咎於儒家,把中國的文化說得一文不值,但是這有個致命問題,那就是近代以前呢?所以說一些人最近幾年開始的新的編造運動,既是,中國一直落後於西方。問題是要編這個,漏洞太大,所以一直只能小圈子裡流行。


後現代主義,白左,文明內卷化算超前還是落後?現在的地球跟春秋戰國一樣處於內卷化前夕,後現代主義和白左的表現也相似。


孔孟很多思想生拉硬套在現代社會肯定是落後。破四舊很多破的就是舊思想。

但是我再舉幾個例子: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因材施教」

「敬鬼神而遠之」

就這條你們仔細琢磨琢磨,是不是感覺放在今天依舊是真理甚至超前性?

我覺得至今文明社會也沒達到這個思想高度。


推薦閱讀:

為什麼荀子的地位沒有孟子的地位高?
為什麼經常有人拿儒家黑孔子,卻很少有人拿儒家黑孟子?
孔子是文弱書生嗎?
為何孔姓家族很多按照輩分起名而其他姓氏不十分注重這一點?
怎麼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當今應該怎麼做?

TAG:歷史 | 政治 | 哲學 | 孔子 | 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