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所發行的掛鉤型理財產品的運作機制是怎樣的?

掛鉤類的理財產品如何做到保本?若能獲取正收益,收益的來源是什麼呢?


作為一個曾參與過產品設計的人員,發一篇以前寫的水平粗淺的科普文,請勿轉載:

專業的說,結構性理財其實就是一個利用槓桿資產和固定收益資產玩出來的數字遊戲。槓桿資產指的就是期權。正是期權有著獨特的風險/收益結構(風險有限,收益無限或風險無限,收益有限,屬於非線性資產),才使得非固定收益部分有著以小博大的特徵,設計出來的產品才可能保本。投資這種結構性理財,其實是不理性的。你只是犧牲了貨幣的時間價值,換取一點點高收益的可能性,可謂左手倒右手。金融市場沒有天上掉下來的餡餅,two-funds theorem是永遠適用的。

一個基本規律是,越複雜的產品結構,其預期收益越高。這是因為內嵌的期權很多都是奇異期權,這類期權產品實現收益的條件比較苛刻,故交易價格便宜;這樣一來,非固定收益部分就有了更高的槓桿率,一旦實現收益,會比簡單的期權回報高的多。這便是圖中最後一行黑字的內容。

還有一個規律:內嵌期權一樣的情況下,保本率越低,預期收益越高。這個自然不必多說,保本率越低,就有更多的杠資金可以投向非固定收益的期權部分,增大整個投資組合的槓桿率。90%保本的產品,一般會比100%保本的產品預期收益高的多。

最後回答你下半句問題:你的正收益,是你本來就該有的無風險收益轉化過來的。這部分收益相對於無風險收益的超額部分,則是你承受期權風險所換來的。


其實銀行掛鉤理財產品說難也難說容易也容易,舉個栗子比較方便說明。

首先,說一個特簡單的事兒:小明的爸比買了一個一年利率6%的產品,於是100塊錢一年後變成了106塊錢。他們說,這叫理財。小明花了1塊錢去買了一個彩票,中獎了獎金5塊錢,沒中獎就什麼都沒有,於是100塊錢最終要麼拿到105塊錢,要麼拿到110塊錢。他們說,這叫結構化,還有人說,這叫金融工程…

從結果上講,所謂結構化產品就是上面這個圖表達的意思,只是原理上不是很嚴謹。那麼,讓我們來系統的來說一下,什麼是結構化產品:

簡而言之:首先你要有可以生息的、安全的基礎資產比如債券啊什麼的固定收益類資產,然後再付出一定的成本,買一個衍生工具比如期權,於是最後的結果好像下面這個圖一樣:要麼保本,要麼大賺。

總結一下,如果只看結果,你可以把結構化產品的原理理解成「以退為進」,犧牲一點點的固定收益,換取更大的獲利空間。再扯的遠一點,好像《天龍八部》裡面的蘇星河擺下的珍瓏棋局,棄一子滿盤皆活。

結構化產品可以根據不同的衍生工具設計出千變萬化的產品,比如選擇型,收益要麼A要麼B,比如連續型,黃金漲你收益也漲,或者黃金跌你的收益按照跌幅的絕對值漲,當然,漲跌到一定時候會結束,術語叫敲出。產品類型可以參考下圖:

綜上所述,結構化產品的好處在於,能夠精確地鎖定最低收益,同時擴大獲利的空間,而最終能否獲得高收益就要看對市場的判斷是否準確了。比如,有個產品掛鉤滬深300,如果上漲6%你就獲得9%的收益,否則你就只能獲得4%的收益。原來的問題是,你判斷錯了比如市場跌了你就虧了,但現在有了結構化產品,即使你判斷錯了,你也能拿最低收益4%,多好啊!希望這個解釋能幫到你~~~~


結構性理財產品把你投入的資金分成兩部分,一部分資金用來投資銀行存款、債券這些0風險產品做保障,另一部分資金(此外0風險產品的投資收入也會進入這部分資金)用來掛鉤外匯、股票、指數、匯率等高風險產品博取高收益,通過兩部分資金的分布比例以及掛鉤產品的回報率設計,從而提供投資者保本的承諾。

舉例來說明的話:假設你投資100萬購買某款銀行結構性理財產品,實際上可能僅有10萬是真正投資於高風險產品,另外90萬實際是投資於銀行存款。

貼一篇舊文:舊文-「渣打理財產品被指是陷阱」新聞的相關解讀 - 互聯網金融閑聊 - 知乎專欄

為確保本產品到期保障90%本金以及銀行履行期到期償付相應本金的義務,至少90%投資本金將存放於銀行,同時,為實現收益並減少市場變化對本品的影響,銀行將就所有投資本金孽生之利息和10%本金敘作掉期交易。

需要注意的是,像這種90%本金保障的結構性理財產品非常多,但線下宣傳往往是直接以保本作為宣傳,而實際應為部分保本。

而100%保本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往往預期收益率很低(最高也就7-8%),考慮到風險問題(有很大可能拿不到預期收益率,可能收益低至1%),還不如購買固定收益類產品(保本浮動收益型4%-6%收益率有銀行信譽背書99.9%都可拿到)。所以如果真想購買結構性理財產品,一般都不建議投資100%保本型。

這類100%保本結構性理財產品,相對於90%保本結構性理財產品,不過是把投資到銀行存款的比例調到更大,並在掛鉤產品上更傾向於相對低風險的產品,而已。


舉個例子,比如掛鉤滬深300指數的保本理財產品,面值100,保本收益3%。滬深300上升超過一定水平後,收益與滬深300收益掛鉤浮動。

這種產品的設計一般是將本金的 98%投資於銀行間市場,6%的收益,剩下2%,去買一份滬深300的看漲期權。

另外一種設計方法利用CPPI的方法構建保本的股票投資組合。


推薦閱讀:

關於投資有哪些不得不讀的書籍?
哪裡查美股招股書?
為什麼國家不允許銀行理財產品承諾保本保息?
安卓系統有什麼推薦的記賬軟體嗎?
買房了的90後都是如何買得起房子的?

TAG:銀行 | 理財 | 個人理財 | 理財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