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淮河這一區域,為什麼沒有發展出一個有影響力的大城市?

秦嶺淮河一帶大片中部地區,囊括了魯南,蘇北,豫南,皖北,陝南,鄂北,湘北,川西北,這一大片中部地區,為什麼沒有出現一個有影響力的城市?

襄陽,宜昌,徐州,算是這個區域名氣較大的幾個城市了,可也頂多只能算三四線城市。為什麼這個區域中,一大票歷史名城,像襄陽,荊州,漢中,信陽,汝陽(石家莊),許昌,以及其他豫南,魯南,皖北,蘇北很多城市,沒有一個在今天能發展的像樣的?

這一區域,

一、歷史上尚且有不少有影響力的大城市

二、地處中國南北交界,屬於中國南方與北方的交通樞紐,經濟交流,文化交融

三、地理條件優越,江漢平原,淮河平原,等等

四、人口密度並不低

以上種種因素,卻沒有導致本區域發展出一個相應的有影響力的大城市,這裡面必然有一些原因值得探究。

原因之一就是這一區域遠離黃河長江和沿海。可是,這固然是一個原因,但是尙不足以能完全解釋。

首先,江河的交通作用,在近現代大大降低了,如鄭州,瀋陽等大城市,完全是依靠鐵路在近現代發展為大城市的。

第二,武漢,重慶等城市,雖然地處長江,但是也僅是在近現代才發展成大城市的。

第三,北京等城市也是遠離黃河長江。

第四,此區域雖然不靠近長江黃河,但是仍然有淮河,為何淮河區域無法就不能孕育出一個大城市?如同湘江孕育出長沙衡陽湘潭,贛江孕育出贛州吉安南昌一樣。

那麼,地理原因之外,有沒有歷史原因或者國家政策原因?


這一地區歷史上,,漢中,南陽,襄陽,(荊州),(開封),許昌,商丘,曲阜,徐州,兗州,淮安,壽春,鳳陽,揚州,合肥,琅琊都曾經繁盛一時。都是國家的精華啊。

只是到了當代,內陸地區發展經濟的條件不好,西安尚且都不能自保,各省省會都尤感吃力,更遑論這些城市呢?是當代工業經濟下他們衰落了

~~~~~~~~~~~~~~~~~~~~~~~~~~~~~~~~~~~~~~~~~~~

因為大城市就在他們的旁邊啊【都被你畫到圈外了:西安,鄭州,濟南,青島,成都,重慶,長沙,武漢,南京】

其實古代,漢中、襄陽、南陽、開封、商丘、徐州、荊州、揚州、壽春、淮安都曾強大一時,top10,top30妥妥的

近代為什麼沒有了呢?1【因為省的格局初定,而這些城市都沒有入選省會,他們可以成為省行政中心的一級行政區都被併入其他省裡頭了,不是省會,地位就低了,就不能集全省之力來發展】

2沒啥工業商業【現代世界城市主要還是比拼工商業,中國最早的那些工商業以及後來市場化的布局沒有選擇他們】

3淮河留言開發很晚

4長江黃河的地位還是淮河比不了的

5城市更多是在山腳下,一望無際大平原可能不好。

6古代戰爭、水旱蟲災害對這些地方的破壞是嚴重的!四戰之地。低洼之地。

7古代的確有,近現代內陸普遍衰落,西安鄭州都十名開外,那他們下面的城市怎麼可能有好名次

8國家對黃河中下游流域的嚴重不重視(更加不要說重視淮河流域了,黃河流域是長江和黃河之間爭奪的地區)

9其實可以把北京視為黃河流域下游最大城市


我是題主,其實這個問題可以延伸到中國重大城市群的分布狀況。

中國的重大城市群分布,其實是很有意思的,拋出偏遠的烏魯木齊和拉薩,以及海島上的台北海口等城市,其他的重大城市,如果城市連連看的話,基本呈幾條橫向的平行線的分布。

1. 哈爾濱-長春-瀋陽-大連

2. 包頭-呼和浩特-北京-唐山

3. 銀川-太原-石家莊-天津-唐山

4. 西寧-蘭州-西安-鄭州-濟南-青島-煙台

5. 成都-重慶-武漢-合肥-南京-無錫-蘇州-上海

6. 昆明-貴陽-長沙-南昌-杭州-上海

7. 南寧-廣州-澳門-深圳-香港-廈門-泉州-福州-溫州-寧波

第一條線地形原因獨成一體。

第二,三,四條線,都是非常緊密。

第五,六條線,也是非常緊密。

第七條線位於嶺南和西南沿海。

第六條線和第七條線之間,也是有很大的空白區域,但是這一區域正好是南嶺-武夷山,沒有很大的有影響力的城市(僅有桂林郴州贛州等城市),故很好理解。

但是,第四條線和第五條線之間,卻有一個很大的空白區域,沒有出現很相應影響力的城市,是在令人匪夷所思。


這是貼著武漢,鄭州,西安划過去的啊,畫成這樣真夠拼了


最近因為辦案,需要再去一趟徐州。想起上次去徐州時,匆匆忙忙只參觀了徐州博物館,途徑黃河故道時,那驚鴻一瞥,讓我想起了一段塵封的歷史,今天心血來潮,來個史海鉤沉。說說黃河奪淮入海那些事,裡面夾敘夾議一些我自己的感想,權當給大家提供茶餘飯後的談資吧。

文章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部分,不感興趣的可以跳著看,楷體字為我本人的感想或吐槽:

一、1、徐州

2、黃河水系

3、淮河水系

4、黃河奪淮入海

二、歷代治河

三、治河措施

1、治河官潘季馴

2、「束水攻沙」和「寬河滯沙」

3、河道總督和漕運總督

四、幾點感想

一、

1、先說徐州。徐州,簡稱徐,古稱「彭城」 ,江蘇省地級市,地處江蘇省西北部、華北平原東南部。京杭大運河從中穿過,古黃河與泗水自此流經,隴海、京滬兩大鐵路幹線在此交匯,素有「五省通衢」之稱。《讀史方輿紀要》載:徐州岡巒環合,汴泗交流【1】,北走齊、魯,西通梁、宋,自昔要害地也。徐州因其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如果你去過的地方博物館足夠多的話,你會發現每個城市的簡介里,都有「XX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這句話。沒錯,這句話走遍大江南和北,為訪名城跑斷腿,都快爛大街了。當然每個城市都這麼說也沒錯,因為對於兵家而言,講究寸土必爭,一寸山河一寸血,中華四百州,每一州都是必爭之地,包括釣魚島)。不過徐州確實自古就是四戰之地,鮮血染紅了每一寸土壤。「楚韻漢風、南秀北雄」是徐州最為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質。

再說黃河,我們都習慣了稱黃河為「母親河」,可惜我們這位母親,脾氣有時候確實不太好。歷史上,黃河下游多次改道,每一次改道都是萬里江山成澤國。

3、次說淮河,淮河雖然與秦嶺一道被尊為我國的南北分界線,可是與秦嶺的巍峨相比,淮河夾在黃河和長江中間,實在是兩大之間難為小,受盡了屈辱。

4、黃河奪淮入海指的是黃河在1194年至1855年間以淮河的河道作出海口一事。自西漢以來,淮河流域多為黃河所侵,「多在泗(州)、鳳(陽)以上」,「潁(上)、亳(縣)、懷遠之間」,但黃河主流一直保持北流在今河北、山東一帶入海(入海口多有遷徙)。

古代淮河水系,大體上是獨流入海的淮河幹流以及幹流南北的許多支流。淮北支流主要是洪汝河、潁河、渦河和汴泗河、沂沭河等。其中支流水系變化最大的是泗水水系。古泗水源出蒙山,經曲阜、兗州、沛縣至徐州東北角會汴水;又在邳縣的下邳會沂水、沭水,在宿遷以南會濉水。至今淮陰與淮河會流。古泗水的上游部分與現代的泗河相似,下游部分由於黃河奪淮,已被南四湖和中運河所代替。

淮河本來屬於外流河,即淮河水最終將由陸地流入海洋,淮河原本也有自己的入海水道。是一條獨流入海的河流。但由於淮河流域水系地貌的原因,歷史上黃河中下遊河道多次出現改道,特別是黃河的奪淮奪泗入海,淤塞了下游入海通道(即今廢黃河,也稱黃河故道、故黃河。指位於淮河流域北部,自河南省蘭考北朝東南方向,過民權縣、商丘市北,安徽省碭山縣北,江蘇省徐州市北,經宿遷市南,淮安市北,再折向東北方向,過漣水縣南,濱海縣北,由陶灣村入黃海(有一個廢黃河口)的一條黃河故道,其下游亦是古淮河的入海河道。

),洪水排泄不暢,四處泛濫。侵佔了淮河的入海河道,使得原本成形的淮河水系出現紊亂,從而導致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或澇或旱。淮河自此步入多事之秋。

奪淮入海期間,黃河挾帶一萬多億噸泥沙的黃水,使魯南的沂、沐、泅河不能入淮;蘇北淮陰以下入海河道被夷為平地,逼淮從洪澤湖南決入江;無數支流和湖泊被淤淺或被荒廢,整個淮河水系遭到徹底破壞。黃河使淮河環境的變遷,成了世界河道史上罕見的變化最激烈的河道之一。

1546年後,人為地把黃河引入泗水南流,和淮河一起入海而言。由於黃強淮弱,淮河下游積沙漸高,形成地上河。淮河不再成為一條暢通的水道,而在淮河較低地方,即在淮泗匯口以上的洪澤湖區,首先積水成一湖泊,把宋代以前各小湖破釜塘、白水塘、富陵湖、泥墩湖、萬家湖等陂塘和小湖連接成洪澤湖。淮河長期不再有入海口,改在三江營匯入長江。

清末黃淮大水,黃河改道到山東入海,淮河入海成難,水積於洪澤湖,最終衝破堤壩,湖水在南側,順著一些河、湖和人工水道,流到了長江。時至今日,淮河大部分徑流量都流入了長江。在某種程度上,淮河成了長江的支流。

粗略一算,黃河奪淮入海,竟讓長達660餘年,在此期間使淮河流域的豫東、皖北、蘇北和魯西南地區成了黃河洪水經常泛濫的地區。

二、歷朝歷代都很重視黃河的治理。

元朝統治年間(1234~1367年),黃河向南決口增多,淮河水系受到擾亂,水災日益頻繁。後經元明兩代的治理,直至1644年,黃河才復向東出徐州入泗河,結束了黃河由渦、潁入淮的局面。元、明兩代,均建都北京,為了維護大運河南糧北運的任務(即漕運),在治河策略上,都是儘力防止黃河向北決口,以免危及運河。

明萬曆6~17年(1578~1589年),潘季馴治黃河。潘季馴採取"蓄清、刷黃、濟運"的治河方針,大築黃河兩岸堤防,堵塞決口,束水攻沙,同時修築高家堰(即洪澤湖大堤),迫淮水入黃河攻沙。他大修黃河北岸的太行堤,又修築黃河南岸堤防,把黃河兩岸堤防向下延伸到淮陰。經過這次大規模治理,黃河一時趨於穩定。但以後由於河床不斷淤高,黃河兩岸決口增多。在明萬曆統治時期的23年(1596~1619年)中,黃河決口18次,幾乎年年決口。在明朝統治期間,淮河流域的變化,除黃河主流由向南轉而向東,經徐州奪泗奪淮,災區下移到江蘇和山東以外,還修建了洪澤湖大堤,並在大堤上修建了泄水閘壩以分淮入海入江。明萬曆32年(1604年),還開闢了微山湖以下至駱馬湖之間的運河,以避免黃河航運的危險。

黃河奪淮在清朝統治期間共計211年(1644~1855年),黃河已不再向渦河、潁河分流,而是全部經徐州南下奪泗奪淮,災區轉至徐州以下直至海口,江蘇省受災最重,其次為皖北與山東。清朝在康熙、乾隆、嘉慶3代(1662~1820年)期間,統治階層曾經竭盡全力治理黃、淮、運河,康熙和乾隆,都曾多次到徐州、淮陰和洪澤湖大堤等地親自巡視,並加指示。當時的治理黃、淮、運策略,以靳輔為代表人物。靳輔的治理策略是,"疏以浚淤,築堤塞決,以水治水,籍清敵黃",也就是所謂"蓄清刷黃"。靳輔治河22年(1670~1692年),結果是黃河河床不斷淤高,黃、淮、運河的水位日益抬高,洪澤湖大堤不斷延長、加高、加固,還花了很多人力、物力,修建了洪澤湖大堤的石工,增建了歸海閘、歸江壩,使淮水不斷分流入江入海。到道光、咸豐統治期間(1821~1855年),黃、淮、運河已經千瘡百孔,難以救治。當時的治河總督,差不多年年更換,以懲處治河不力。清咸豐元年(1851年),黃淮同時發生大水,洪澤湖南端蔣壩附近大堤決口,洪水經三河流經高寶窪地、芒稻河,在三江營入江,形成了入江水道的雛形。清咸豐5年(1855年)黃河在河南蘭陽(現蘭考【2】)銅瓦廂決口改道北徙,終於結束了黃河奪淮的局面。史稱「黃河全河奪溜北上」(「全河奪溜」是指水流另闢新道引起原河斷流的現象。在多泥沙河流上,河床逐年淤積抬高,形成「懸河」,一旦堤防決口,則形成原河道斷流,水流另闢新道)。金代以來黃河奪淮入海的局面自此結束。此後黃河大致以山東濟水河道為入海口至今。(古代山東大清河乃濟水,並非今天大清河。說到這,讓我想起了清河縣的西門大官人,《人民的名義》里扮演趙東來的武松武都頭,竟然也干起了翹人家陳海娘子陸亦可的事兒,嘖嘖)

?

三、治河措施

明隆慶六年至萬曆二年(1572~1574年),總理河道萬恭(1515~1592年)負責治理黃河和運河。針對黃河善淤善決的特性,萬恭在黃河上排列數百艘大船,號令眾多船工用耙疏浚河底,結果是上疏則下積,此深則彼淤。此種情況下,山東虞城縣(今河南商丘東北)的一位秀才向萬恭建議:「以人治河,不若以河治河。」即通過築堤束窄河道,過水斷面縮小後流速增加,達到沖刷淤積的目的。

在這裡有兩點感想:(1)一個縣裡小小的秀才,居然能提出河道總督的都想不出來治河方案,可見肉食者鄙,秀才位卑未敢忘憂國。但是,這裡是轉折——其實古代的秀才,一個縣只有幾十個,按人口比例折算到現在,最少是碩士研究生級別的,本科畢業的連秀才都算不上,頂多算是童生。

(2)還記得《水滸傳》里那個水軍一哥「混江龍李俊」嗎?我們小時候聽著,混江龍,好威猛啊,凡是帶龍的都威猛。其實混江龍本是一種治河清沙的工具,宋代為了治理黃河泥沙,發明了一種巨大的鐵耙,攪動水底泥沙,使沙順水流走,這種鐵耙就叫做混江龍。李俊以前很可能被征徭役做過治河民工,專門使用這種工具,後來成了頭領,便以此為綽號,再後來,工地上挖出了一個石人,石人只有一隻眼,於是就挑動黃河天下反,哈哈,我胡說的。

言歸正傳,將「束水攻沙」的方略落實到防洪工程規劃和建設以及清口洪水調度上,則是萬恭之後的總理河道潘季馴的功績。

1、潘季馴(1521~1595年),浙江湖州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出任總理河道,此後又三次重任,直到萬曆二十年(1592年)退休,前後歷時27年。在他的主持下,完成了河南鄭州以下至海口的黃河兩岸堤防建設。他的「束水攻沙」規劃思想在徐州至淮安黃淮交匯的清口間防洪工程建設和洪水調度中得以實現。通過加高高家堰堤防,形成洪澤湖水庫,逼使淮河清水出清口,黃淮合流達到了刷深黃河的目的。經過數十年的努力,黃河由金元以來多支漫流入淮的局面一變而為獨流入海。

2、具體的水利工程技術我不懂,所以就借鑒網上一些資料說明一下:

「束水攻沙」的治黃方略,主要是通過堤壩穩定河槽,相對縮窄河道橫斷面,增大流速,提高水流挾沙能力,利用水力刷深河槽,以解決泥沙淤積問題。如果聯解一維條件下的水流連續方程Q=BHV、水流動量方程(曼寧公式)V=1/nH2/3J1/2和水流輸沙方程S*=K(V3/(gHω)m(挾沙力公式),可求得河道輸沙能力與可控水沙條件及河道邊界條件下的關係如下:

由上式可以看出(我完全不知道說的是什麼,希望有人能看懂),河道輸沙能力與河寬(B)成反相關。

通過必要的河道整治,縮窄河寬,改善河道橫斷面形態,可有效提高河道輸沙能力、減少河道的淤積。主要措施就是,塞旁決以挽正流,築近堤以束水攻沙,築遙堤防洪水泛濫。蓄清刷渾。黃河、淮河會於清口(今江蘇省清江市西南),以下黃河與淮河合槽。

高家堰建成後,洪澤湖成為淮河洪水停蓄的空間,由此帶來了新的防洪問題,即洪澤湖水位上升,回水使湖區上游的泗州城和明祖陵被淹。萬曆二十年(1592年),泗州積水久不消退,潘季馴因此被削職為民。「束水攻沙」的方略遭到朝廷上下的質疑,甚至有人提議廢毀高家堰。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繼任總理河道的楊一魁為緩解泗州淹城之災,動用民工20萬,實施了分黃入海和導淮工程。楊一魁在清河以上開新河,分流黃河入海;在高家堰建閘,導淮入運河;並疏浚清口,恢復淮河清口出水能力。楊一魁為黃河和淮河下遊行洪找到新的出路,更重要的是,導淮入運,進而入江和入海由此而拉開了序幕。

而「寬河滯沙」的治黃方略主張在遠離主槽的地方修築堤防,保持較大的兩岸堤距,既可以減輕洪水對堤防的壓力、減少洪水對堤防的衝決,又可以利用廣闊的灘地滯洪滯沙,減輕山東河段的防洪負擔、降低河床淤積抬升的幅度。以「寬河固堤」為核心的治黃方略,是減少洪水災害的基本策略。寬河段對於洪水和泥沙的調整作用,為減少下游窄河段的淤積、確保防洪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寬河固堤的治黃方略主要是給洪水留足出路、為泥沙的淤積留足空間,但對於如何提高河道的輸沙能力考慮的較少。

康熙初,黃河多次南決,主流由渦河下入淮河,高含沙的黃河洪水進入洪澤湖後使湖區迅速淤高,造成高家堰多次開壩泄洪和決口,導致了淮揚地區大水災。清代河臣重又拾起潘季馴「束水攻沙」的治河方略。眾多治河者當中,尤以靳輔的成績最為突出。康熙十六年至二十六年(1677~1687年),靳輔連續十年擔任河道總督,主持黃淮運的規劃與治理。他繼承了潘季馴束水攻沙的治河方略,對其慎審全局、將黃淮運作為一個大系統綜合考慮而治理的思路甚為贊同。在他看來,治理的關鍵仍在控制黃河河床的淤積。為此,他大力修築黃河堤防,並將其延伸至雲梯關以外接近海口的地方。治河過程中,靳輔發現,黃河的含沙量較高,自身的挾沙能力不足以將全部泥沙輸送入海,必須引進含沙量較低的清水,以加大河流的輸沙能力。因而,除繼承潘季馴加高加厚高家堰以逼淮注黃外,靳輔還在徐州以上增建減水石閘6座,在睢寧增建峰山等閘4座,以便從黃河南岸分泄洪水。分泄的洪水進入洪澤湖。然後清水出清口,助淮刷黃。黃河入海口至明末已漸淤積,當時有人主張加以疏浚,但潘季馴堅持認為只要採用束水攻沙的方略即可加以解決。靳輔則認為海口處三年以上的淤沙業已板結,水流難以沖刷,因而主張以疏浚作為束水攻沙的輔助措施,由此提出人工開川字河以協助水力沖刷,這是他較潘季馴的進步之處。

然而「束水攻沙」的治水方略,最終沒有敵過黃河泥沙。高含沙的黃河在水量與含沙量之間,水不能敵沙。清口及黃河下遊河道迅速淤積,嘉慶以來清水難以暢出清口,最終導致了清口樞紐的失敗,淮河全河改道由運河入海或歸入長江。黃河尾閭河床淤積速度加快,自道光(1821~1850年)以來連年決口。終於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在其北岸銅瓦廂(今河南蘭考)發生大改道。黃河全河奪溜北上。金代以來黃河奪淮入海的局面自此結束。

再後來,1938年,你們的蔣委員長常凱申為了推遲日本侵略者對武漢的進攻,炸開黃河花園口大堤,黃河再次分流入洪澤湖,出三河由三江營入長江。然而洪水並沒有阻擋日軍的腳步,反而嚴重損害了人民利益,導致了1942年慘絕人寰的饑荒,幾十萬人因此喪生、三百萬人無家可歸,後來的事你們都知道了。

3、再說說治河官員:

我覺得「漕運總督是肥差,河道總督是苦差」

明永樂九年(1411年)遣尚書主持治河,後有時派遣侍郎、都御史,成化七年(1471年)設河道總督(簡稱河督、總河),駐紮山東省濟寧市,首任總河為工部侍郎王恕。明初黃河為患較輕,朝廷以管理漕運的都督兼管河務。遇有洪災,臨時派遣總河大臣一員前往治理,事畢即撤,並非常設。正德四年(1509年)規定以都御史充任。嘉靖十三年(1534年),以都御史加工部尚書或侍郎職銜,隆慶四年(1570年)加提督軍務,萬曆五年(1577年)改總理河漕兼提督軍務,八年(1580年)廢。萬曆三十年(1602年),朝廷將河、漕再次分職,此後直至明亡再未複合。

 隨著黃河於咸豐五年(1855年)北移至山東境內奪大清河入海,京杭運河航道受阻,內河漕運意義不大,漕運總督和河道總督也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江南河道總督在黃河改道後第三年(1858年)即被裁撤,東河總督和漕運總督也分別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和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被裁撤。

兩督事雖異,一漕事本同。」乾隆帝這一詩句表明,漕運總督與河道總督雖事有專責,但共同目標都是為了保障漕運暢通,因此,雙方必須做到分工不分家。但是,漕運總督與河道總督畢竟是兩個獨立的行政系統,雙方具體任務有別,所關注的重點各異,而且面對的是同一條運河,在很多地方很多事務中往往會遇到權利重疊,產生利益衝突。因此,總漕與總河之間往往會矛盾重重,有時甚至鬧得不可開交,以至朝廷不得不加以干預。像康熙年間的河督靳輔和漕督慕天顏,均為康熙所倚重的漕河幹將,但二人分別站在河、漕二督的立場上相互攻訐,結果均被削官。

四、說說幾點感想吧

1、初中化學,剛開始學「懸濁液」「乳濁液」的時候,老師問最大的懸濁液是什麼?

班裡有一天才答:「黃河水!」

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深深的佩服人家的眼界。

2、《萬曆十五年》里有這樣一段:

「那些孔孟的信徒,在一旦需要的時候,可以不惜犧牲以完成任務,有的文官從來沒有受過軍事訓練,卻可以領導倉促集合民兵固守孤城,最後殺身成仁;有的文官不顧溽暑疫疾,與民夫同飲食,共起居,在洪水的威脅下搶救危險的河堤」這種自我犧牲的精神,能在存亡於膚髮之間擊退北方游牧民族的內犯,也能在萬苦千辛中修復黃河決堤。

我想,這就是我們從小學習國學,學習歷史,學習傳統文化,真正要從於謙、史可法、潘季馴他們身上學到的東西吧!

夜深了,睡吧

注釋:

【1】「泗水流,汴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瓜州千年古渡,勝境猶存,唐代高僧鑒真從這裡起航東渡日本,民間傳說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位於京杭大運河與長江交匯處的瓜洲,是京杭大運河入長江的重要通道之一,為「南北扼要之地」,「瞰京口、接建康、際滄海、襟大江,每歲漕船數百萬,浮江而至,百州貿易遷涉之人,往還絡繹,必停泊於是,其為南北之利」。瓜洲還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和豐富人文積澱的古鎮,很多文化名人在此留下過墨痕印記,宋朝王安石著名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說的就是這裡。陸遊《書憤》中也提到「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瓜洲古渡,為紀念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而建的「沉箱亭」,靜靜立於古渡景區的江邊。八根廊柱撐起八角形的飛檐穹頂,亭內立著一塊石碑,上書「沉箱亭」幾字,石碑的背面記述著杜十娘投江的故事概況。精緻優雅中透露著清凄。亭邊岸畔垂柳成行,柳絲依依隨風搖曳,晃動人的思緒,勾起那段凄婉往事。

【2】這就是焦裕祿同志奮鬥過的蘭考啊!知道蘭考為什麼全是鹽鹼地嗎?蘭考以前基本上全是沙地!黃河在蘭考境內流過!黃河是有名的天河!黃河流過沙地以後!黃河水向地下滲!造成蘭考這一帶地下水位升高!據老人們講 他們年輕時 在地上隨便挖個坑就會出水!地下水位的升高!又由於地表被太陽曬過以後的劇烈蒸騰作用!導致地下的無機鹽類不斷往地表聚集!最終植物就像腌菜一樣失去水分!通通掛掉了!又因為地表缺少植被!太陽直接暴晒地表!導致蒸騰作用越來越嚴重!地表的無機鹽越來越多!濃度越來越高!問題越來越嚴重了! 心疼焦裕祿同志。


你這圈上全是大城市啊,畫成這樣也真不容易


黃河奪淮,導致淮河流域環境條件惡劣,淮河在很長一段時間並不是什麼優勢而是劣勢。現在的淮河航運能力也是戰五渣。

秦嶺純屬交通不便了。

以及你這圈強行把鄭州濟南南京西安重慶成都放在外面卻把洞庭湖框了進來,這算哪門子的秦嶺淮河區域?

在你這個框南緣的大城市:

成都:岷江

重慶:嘉陵江-長江

長沙:湘江-洞庭湖-長江

武漢:漢江-長江

南京:長江

全是貼著長江的。

北緣:

西安:渭河

鄭州:黃河(中游)

濟南:黃河(下游)

黃河中上遊河道穩定,屬於利好。下游直到建國後河道固定下來才成為利好。

所以啊,沒有靠譜的河流真不行。

什麼你說北京沒河?把大運河不當河咯?古代沒河根本撐不起一個大城市,到了現代才有機會依託鐵路交通來擺脫對河流的依賴。

唐宋年間這一區域還能依託運河建立大城市,運河失修以及後來改道之後就沒戲啦。(洛陽開封這些所謂歷史上有影響力的大城市的衰落足見在過去單靠黃河也是不夠給力的。)

不是淮河不給力,奈何長江開外掛。還有被黃河這個豬隊友坑了幾百年,要不是建國後終於把黃河馴服的差不多了,還得更慘。

而想要像鄭州一樣成為鐵路樞紐,至少得有東西、南北兩個方向的鐵路交匯吧。但是淮河流域本來就沒啥大城市,為啥要在這修東西向的鐵路幹線啊?於是依然沒戲。

最後你列的那一堆城市,襄陽,荊州,漢中全是長江流域的。


最主要還是交通不夠便捷。

秦嶺山區不說了,淮河的交通運輸能力對城市的影響怕還不及一條省道,一不入海二來沿線又沒有什麼特大的礦產,對內不及鐵路,對外不能出海。

周邊自古產糧區,人口密度大,產業等級低,交通再不便利。中原腹地幾乎全是漢族又沒民族政策,華北華東全是平原又沒有礦產,沒有華僑返鄉投資,發展旅遊又沒有多少特色,爭取產業轉移又離海太遠,只能進城打工不能吸引企業來開辦工廠,拿什麼發展。

——————————————————————————————————————————

說到底還是地理位置不好。

交通條件好的話,農業發達就是第一產業基礎好,人口密度大就是勞動力密集,都是平原就是地形平坦,沒有礦產就是不簡單依靠自然資源。


徐州其實還不錯,超其他幾個城市幾個身位。。其實本地人富裕程度不比武漢、鄭州、長沙差(我猜的)。。


京杭大運河樞紐——清江浦,南船北馬,盛極一時。 鐵路交通開展後,就沒它什麼事兒了。http://wapbaike.baidu.com/view/946081.htm?adapt=1


包郵不佔,暖氣也沒沾到


淮河如果直接入海,沿淮會陸續興起一批城市。可惜黃河奪淮入海,淤平淮河入海口,不論古今,沒有水路是不行的。


鄭州,絕大部分區域是淮河流域


揚州富庶甲天下,通鑒原話來著。現在沒有不代表一直沒有


為什麼會是宜昌?為什麼?為什麼呀


成都,重慶,長沙,武漢,合肥,南京,濟南,鄭州,西安,這些都是被隔在圈外面的省會城市。

青島、濰坊、日照、淄博、連雲港、揚州等等發達城市也都被隔在外面了。

樓主辛苦,能畫成這樣也挺不容易的。

(以上為調侃)

其實我覺得,題主的初衷不是這個保守吐槽的怪圈,而是僅問「為什麼淮河附近沒有較大城市」,這自然是個值得討論的現象。

題目下的回答也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啦,我個人傾向黃河改道說。

(配個不太相干的圖(*^ワ^*))


在大城市的夾縫中圈出一片相對寂靜的區域,然後說圈出的區域沒有大城市,題主也是拼。

其實鄭州、濟南、合肥三點構成的三角形差不多就是等邊三角形,也就是說,淮南大城市與淮北大城市之間的距離與淮北大城市之間的距離差不多。


西安是啊,至於淮河當然是淮河航運能力不行啦。至於你畫的圖是什麼鬼?秦嶺淮河區域是這個??


不相關的參考,家是豫南淮河北岸,也有很多親戚在淮河南岸,淮河北岸多旱地,莊稼一年兩熟,南岸多水田一年一熟,其他時間荒著。而更遠的湖南廣西一帶水稻一年兩熟,或三熟。土地承載人口能力才是根本吧


秦嶺大巴山交通不便,少平原,怎麼會有大城市?淮河沿線,自古就是黃泛區,怎麼會有大城市?

秦淮沿線自古就是南北對峙的前線,是戰場。儘管元朝滅宋後,這一代統一了,但南北方交接處,很難形成文化認同,又沒有成為過中國的政治中心,因為沒有成為大城市的理由。


因為是黃河泄洪區


推薦閱讀:

人生的終極意義是什麼?
都是歐洲的殖民地,為何南美/拉美與美國和加拿大的差距這麼大?
如果二戰期間德國打敗了蘇聯,這個世界會更好么?
天津為什麼沒有發展成和上海一樣的特一線城市?
為何澳大利亞總是防範中國?中國有必要有可能南下侵犯澳大利亞嗎?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旅遊地理 | 中國城市 | 中國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