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像基洛夫、現代級這種甲板上塞滿導彈的軍艦,豈不是中一發導彈就很有可能殉爆?

那也太脆了吧。。。

並且蘇聯並沒有宙斯盾,難道一旦開戰這些船就當一次性用品消耗掉了?


是的,題主的擔心很接近事實,所以現代艦船放棄了用裝甲硬扛的思路,改用主動防禦,盡量避免被擊中。當然這也是因為二戰後雷達火控、防空導彈和速射炮等技術日益成熟,為主動防禦提供了可行性。

具體到前蘇聯海軍(的水面艦艇部隊)而言,她從很大程度上講確實是一支「一次性艦隊」。其核心使命是掩護己方戰略核潛艇,為此就需要配合其他部隊儘可能消滅威脅己方戰略核潛艇及國土安全的美國航母戰鬥群。

在美國海軍20個左右的航母戰鬥群強大的攻防實力面前,除非打造同樣強大的航母戰鬥群(這顯然是很難辦到的),否則任何水面艦艇部隊都不可能在茫茫大洋上堂堂正正地與之爭雄。在那樣的高烈度對抗中,反正一定會被打沉,所以合理的思路就是讓犧牲變得更有意義,儘可能有針對性地增強武備,爭取死前多拉兩個墊背的。

我個人認為最能體現這一反航母思路的就是「卡辛」級驅逐艦。其反艦導彈發射筒位於後半部甲板且指向艦艉,而常見的值班方式則是吊在美國航母戰鬥群旁邊進行跟蹤(或者說「領航」),不斷向前蘇聯的全球反航母系統通報當前位置。一旦開戰,立刻發射反艦導彈,並在被摧毀前繼續向己方提供信息。

當然,重金打造的「基洛夫」不會去當這種註定喪命的斥候。不過,只要前蘇聯沒有打造出可與美國匹敵的航母戰鬥群,「基洛夫」本質上也仍然是大號導彈艇。至於「現代」級,其在前蘇聯海軍中的定位比較特殊,立項之初的第一使命是炮火支援對陸作戰,所以搭載了兩座雙聯AK130(早先甚至有過四炮塔方案),防空反艦反潛什麼的都得往後站,在邪教異端滿地走的世界裡略顯多炮塔遺風,儘管最終方案又為其它任務做了妥協——總之一切都是RPG和平頂船的錯啦!這倆貨最好統統同歸於盡好了!

多鉚蒸剛,炮塔至大!

億萬星辰,億萬炮塔!

多鉚蒸剛,炮塔至上!

億萬炮塔,億萬榮光!


差不多。

其實蘇聯海軍主要的任務是保護北極圈附近的ssbn,使他們免受北約的航母和陸基遠程大型反潛飛機的攻擊,保證二次核反擊的進行。

所以,按照這個目的,蘇聯海軍只需要從開戰開始,堅持到二次核反擊完成(應該就幾天吧?),就宣告mission complete。至於之後的事情,就算僥倖沒死,那到底是回到基地休整?還是隨便找塊陸地上岸,然後撿起木棍和石頭和野獸搏鬥呢?反正我覺得蘇聯人和美國人一樣,都心裡沒底。

所以,無論是基洛夫、奧斯卡還是逆火,都是按照一波最大輸出的方式設計的。因為就這幾天的功夫,盟軍是很難組織起多輪多次進攻的。而且,即使有備而來,只要蘇聯海軍把第一波打掉,利用兩波之間的間隙,也足夠完成ssbn上的icbm發射程序了。甚至如果各軍種協調能力比較好的話,甚至可以趁著蘇聯海軍全面出擊,美航母編隊全力防禦而造成幾個小時的空檔,都可能夠完成核反擊了。

反過來,因為盟軍需要確保摧毀蘇聯的核反擊力量,所以航母必須冒險沖入蘇軍嚴密設防的海域。其實在80年代末,美軍大量裝備宙斯盾之前,都是做好了犧牲第一波,爭取對ssbn能幹掉多少算多少的心理準備的。而後來美國海軍冷戰末期三大核心裝備研發,基本上也都是針對這個目的的:

宙斯盾+垂髮系統:針對蘇軍的飽和攻擊,保證突入航母編隊的安全

A-12:隱形、大航程的轟炸機,使航母不再需要深入蘇軍防禦縱深就可以掃蕩蘇軍的水面艦艇和艦隊基地(主要是摧毀還在港內的核潛艇)

海狼:安靜的從水下潛入,發現、跟蹤並摧毀ssbn

所以,也不難理解在冷戰結束後,中國大發展之前,A-12和海狼會被徹底砍掉---因為他們耗資巨大,而且對手沒了。

--------------------------------------------------

@三橫一豎 提到題主可能想問的是為什麼蘇聯軍艦把導彈都堆到甲板上?

這其實是設計思路的不同。

盟軍海軍的定位其實是全球存在,所以要適應不同的海況,大量的導彈堆到甲板上,會引起重心升高,適航性下降等問題。

而基本上按照一次性,或者准一次性設計的蘇聯軍艦,就在這方面沒有太多顧慮了。更何況,在垂髮系統成熟之前,把導彈堆到甲板上,可以最大限度壓縮導彈發射間隔,增加防禦方的壓力呢。。。

至於殉爆啥的,其實不是什麼大問題,要說容易殉爆,以伯克的mk41裝彈密度,我覺得應該比基洛夫容易。


我看到這個問題的第一反應,居然是「誒,基洛夫空艇有甲板嗎?」。。。。 -_-|||

咳咳,就這個問題,其實前兩個題主已經說的差不多很到位了。這個策略是蘇軍的戰略戰術指導思想決定的:「什麼?開戰了?丟雷老母啦~食我大diao啦~火力全開啊~沒有艹不開的X,我被打沉前先把彈幕走起來~艾瑪,我被打中了,達瓦里希,後面就看你們的了,這是我的黨費。。。」


蘇聯海軍的作戰思想是。。。

把船開出去

把導彈打光

然後游回來。。。


二戰時期的戰列艦被魚雷擊中後是如何殉爆的? 德國潛艇擊沉皇家海軍巴勒姆號戰列艦

巴勒姆號戰列艦(HMS Barham)是英國皇家海軍在上世紀10年代早期,建造的伊麗莎白級戰列艦中的一艘。設計之初要求具備最大的防護力和最快的速度,以組建快速戰列艦中隊。排水量達到32000噸,最快速度達到24節(每小時44公里),以12節的速度巡航,航程可達5000海里(9260公里)。裝備8門15英寸(381毫米)口徑主炮,水線主裝甲厚度13英寸(330毫米)。

1917年停泊在斯卡帕灣的巴勒姆號戰列艦

在1916年6月的日德蘭大海戰中,巴勒姆號取得了不俗的戰績。首先擊中馮德坦恩號戰列巡洋艦,炮彈在水線以下爆炸撕開裝甲帶,造成馮德坦恩號船尾進水1000噸,舵機失靈。3次擊中毛奇號戰列巡洋艦,造成毛奇號進水。隨後又把德艦賽德利茨號的船頭炸開一個3米的大洞,嚴重進水。還擊中德艦德弗林格爾號,造成船頭進水2000噸。但是巴勒姆號也被多次擊中,其中一發炮彈擊中藥品存儲室上方的主甲板,爆炸造成2米的大洞。船上的醫務室也被擊中,炸死了所有的醫護人員和傷員。

巴勒姆號在日德蘭海戰中發射了337發15英寸炮彈和25發6英寸炮彈,戰果難以確認。但和勇敢號戰列艦(HMS Viliant)一起被認為是英艦中命中率最高的軍艦。同時也被德艦6次擊中,造成26人死亡和46人受傷。

皇家海軍巴勒姆號戰列艦

二戰爆發後,巴勒姆號被編入地中海艦隊。1939年12月,巴勒姆號在濃霧中與護航的公爵夫人號驅逐艦相撞,公爵夫人號隨即傾覆並沉沒,造成124名艦員死亡。

1941年11月24日下午,第一戰列艦分隊的巴勒姆號、伊麗莎白女王號、勇敢號三艘戰列艦,由八艘驅逐艦護航,從亞歷山大港出發,準備掩護第7和第15巡洋艦中隊,在中地中海搜索義大利的護航船隊。第二天早上,德國U-331潛艇探測到英國艦隊的微弱噪音,立刻準備攔截。下午,潛艇遭遇到了第一戰列艦分隊。大約16點,艇長下令進入戰鬥位置。16點18分,一艘驅逐艦上的聲納操作員探測到德國潛艇,距離大約820~1010米,可惜這條信息被忽略了。潛艇放過了處於領頭位置的伊麗莎白號戰列艦,以第二艘巴勒姆號為攻擊目標。16點25分,艇長命令在375米的距離上把艇首魚雷發射管的4枚魚雷全部打出去。

1941年的巴勒姆號戰列艦

由於受到勇敢號艦首海浪和自身發射魚雷的影響,U-331潛艇的指揮塔冒出了海面,立刻遭到了一艘戰列艦上的機關炮近距離的攻擊。潛艇立刻緊急下潛,並失控達到265米的指示深度,超過了150米的設計深度。還好潛艇及時恢復了穩定,沒有受到任何損害,也未遭到護航驅逐艦的攻擊,並於12月3日平安返回了港口。U-331艇長也無法確定戰果,只是認為有一枚魚雷擊中了一艘伊麗莎白級戰列艦。

巴勒姆號戰列艦被魚雷擊中後發生殉爆

巴勒姆號根本沒有時間進行躲避了,三枚魚雷幾乎都擊中艦體中部,魚雷爆炸掀起了一股衝天的巨大水柱。巴勒姆號迅速向左舷傾覆,隨後彈藥庫發生猛烈爆炸。在被魚雷擊中4分鐘後,這艘3萬噸的巨艦就消失在海面上了。862名皇家海軍官兵喪生,包括救起後重傷死亡的兩人。熱刺號(Hotspur)驅逐艦救起了337人,另外一艘澳大利亞驅逐艦救起了約150人。勇敢號戰列艦上的一名隨軍攝影師,拍攝下了巴勒姆號發生爆炸迅速沉沒的過程。


現代海戰得重點是打中打不中,不是打沉打不沉。現代大部分(大部分 因為很重要所以說兩遍)大型驅逐艦【輕巡】, 【超弩級】巡洋艦都屬於武庫艦或者有武庫艦的遺風,在這個攻大於受【划去】守的年代紛紛放棄了護甲,大家都是被【大型】反艦導彈一發入魂的命,怎麼沉都是後話。

基洛夫什麼的都是為了對抗航母的無奈之舉,朋友,你聽說過後來的022和再後來的沱江么?


為什麼各位答主的關注點那麼奇怪,有一個小問題就是導彈真的會因為受攻擊而殉爆么,沒記錯的話有時候美軍會拿c4當柴燒...c4都有這樣的穩定性,導彈也就沒什麼理由造的和TATP一樣一腳踩爆吧


推薦閱讀:

軍艦在海上是如何補給/裝填導彈的??
如何評價法國海軍的黎塞留級戰列艦?
大噸位核動力補給艦(8萬噸以上)有無必要?
戰艦襲名是否為世界海軍的傳統?
如何確保軍艦上的艦炮和近防炮不會擼自身?

TAG:軍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