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北大是否已經成為官富二代的聚集地?


有人修改了問題,我覺得倒是不如重新開一個問題好了,修改會讓之前回答問題的人看起來不知所云……

之前weibo上朋友at我正好有截屏,這是問題原來的樣子:

以下是原答案 我就不改了。

————————————————————————

我居然是當事者,唔。

有朋友微博上at我說「人生何處不相逢」,然後丟來這道題的鏈接。

噗 簡直看樂了~

題主這是幫我推廣呢嗎?我可沒付您廣告費啊。【第一次進入問題還有點小激動怎麼破】

本來想罵回去,後來想想何必呢,題主每天的心理狀態我基本上都能想得到了,人生對於你不過是「今天看這個不順眼,明天不看那個不公平」的煎熬吧。

我還是想樂,都畢業工作這麼久了,去了趟南美,就是「官富二代才能上清華」,這邏輯該從哪裡辯駁呢?已經不是邏輯漏洞了,是完全沒邏輯啊……我又不是去了火星……

但轉念一想,我又開始理解這個的邏輯,當題主自己默認所提的問題正確,就可以安慰自己沒考上好學校只是因為爹,完全不用怪自己不努力。沒能去見識更大的世界,只是因為家裡,坐井觀天也就不以為意。啊呀這好像是個死循環,題主快跳出來吧。世界這麼大,這麼美。

我其實想寫自己的經歷,轉念一想也沒必要,優越感是全世界最沒用的東西。我已經從清華畢業了5年,現在是個攝影師,環遊世界是我的夢想並且一直在為之努力。我亦師亦友的老大跟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我們要和時間賽跑,再努力一點。所以我每天時間表是滿的,能壓縮的只有睡覺的時間,雖然我屯了好多美劇但是真的沒有時間看。出差看似美好,實則有很多苦需要吃,最美的風景總在酷暑、苦寒或是需要四五天徒步走進去的地方,很多人文照片更是要深入艱苦之地,更別說去哪兒都十幾斤的背包背著相機、鏡頭、三腳架,雖然我樂在其中,但不代表這是份輕鬆的工作。不過我確實願意。不熬雞湯,每天叫醒我的確實是鬧鐘,但夢中會記得夢想的甜。

答這道題之前我還抱著調侃的心情,寫到這裡我已經覺得自己幸福了:能找到方向並為之努力,這是人間一大幸事,而完全不需要隔著屏幕,眼饞別人生命的美好。

最後,其實經歷啊勵志啊,我剛剛提到亦師亦友的老大 @王洪浩比我更有發言權,比如可以看看他的答案:對你職業生涯幫助最大的習慣是什麼?它是如何幫助你的? - 王洪浩的回答

對,不貼張圖不幸福:

去年冬天為了拍一張雪地日出,這些都是日常~

——————————

有人說我的回答不切題,看來我有必要總結成一句話點明中心思想:

去南美那次是我的工作,不花錢……因為我是攝影師……

所以,和我爹也沒什麼關係,若非要說有關係,我之前倒是也答過,供你們參考:父親給過你最好的建議是什麼? - LiuS 的回答


謝邀。

看了題主的問題,覺得題主所說的「富二代」「官二代」不是字面意思,而是指「拼爹上清華」吧。

我確實在清華里見過很多用「非正常方式上清華」的。遠的,比如數學得零蛋的錢鍾書,是被特招的,聞一多也是胡適特招的,臧克家是聞一多特招的。近的,有外語保送(存疑)的,比如奶茶,體育保送的比如葉詩文,比如鄧亞萍。其中確實有可能存在拼爹成分——如果你把在我們玩泥巴時,Ta爹逼著Ta泡在體育館裡揮汗如雨,或者苦逼背單詞定義為拼爹的話。清華反正會招收學有特長的「偏才怪才」,會招收為國爭光了的功臣。我見到的,反正都有正當的理由。

至於題主說的學渣無理由進清華,我倒是沒見過,或許存在,只是我姿勢水平還需提高吧。你不爽他們,就可以像別的答主說的那樣,給老王書記寫封信唄。

再說說字面上的「官二代」「富二代」吧。我覺得,頂尖大學(不限於top2)里家境好的學生的比例略高於全社會家境好的人口比例是個正常的現象。官一代、富一代也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他們能通過提供更好的家庭氛圍(書香門第肯定比成天酒桌麻將桌的氛圍好),請到更好的老師等方法讓他們的孩子有更高的起點,更容易上好大學。

至於那句槽點滿滿的「隨便找一個就是二代」,題主你想想啊,不是二代的媒體肯定不強調「他不是二代」,是二代的媒體才強調啊。你是把我這種人都選擇性無視了?我們是不出名,施一公出名吧。

最後來碗雞湯吧,喜歡就喝,不喜歡就摔碗——你不是官二代富二代,但你可以是他們的爹。我反正是從最底層爬到清華的,我父輩是底層工人,再往上幾輩是底層農民,硬追溯上去聽說十幾代前是地主,我倒是從小有點當富二代他爹的願望來著。

--------補幾句-----

題主吐槽清華學生素質低,嘲諷你。我想說,沒人有義務給你答題,我們來知乎上消遣,突然被扣了個疑似X二代的紈絝子弟的帽子,我心裡肯定不爽啊,性子急的不得嘲諷你幾句啊。


謝邀~ 有句老話叫 「窮清華,富北大,不要命的上科大!」,我覺得挺有代表性的。隔壁和科大不太熟悉,我就談談清華吧。我是07年入學的,當時是班長,所以對班裡同學的情況非常了解。我們班大致構成如下:

0) 1/3的特困生(注意是07級的我們班的1/3,不是16年全校的1/3!)。親,你沒有看錯,不是貧困生,是特困生呦!我第一次看到這份名單時都驚呆了,不敢相信竟然有這麼多!特困生的定義是不僅無力承擔學費、住宿費,甚至連生活費都負擔不起。在這裡要誇一下我大清了,對於特困生,不僅學雜費全免,而且提供了各式各樣的經濟補助:助學金、特殊的獎學金(不和成績掛鉤的)、助學貸款、勤工儉學等等一應俱全!真的是不讓任何一位學生因為經濟原因影響學業!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年的冬天,清華還為特困生提供過冬衣物!你要是一個在北京過過冬的南方人,就知道有多貼心了!當年我從家裡帶的羽絨服,在北京連尼瑪秋天都抗不過去呀!!

有人說考上清北會有高額獎勵。可能個別人有吧,但應該不是很多。至少我們整個大寢8個人考上清華後,政府啦,學校啦一分錢的獎勵都木有給過!鑒於洒家是根正苗紅的窮三十八代,那些信誓旦旦說絕對有獎勵的親們,能不能聯名幫我申請一下!!!!就權當是。。。扶貧啦!!!!還有留言說每個清華北大的學生都有幾十萬+一套房的獎勵的,我天!!!!求指條明路呀!!!!我在清華買個自行車都得從飯錢里省的時候,怎麼就沒有好心人通知我一下呢??!!我還騎什麼自行車!騎什麼自行車!

「Haojun恭喜你考上清華大學,我校決定獎勵你住房一套加60萬現金,只需繳納1000元手續費即可領取。請轉賬至農行卡XXXX XXX XXXX,收款人王桂芬。」

對不起,政府!對不起,母校!這個獎我真的是不敢領呀!!!!!

1) 1/5的同學來自北京上海,他們普遍家庭比較優越,但沒有一個是所謂的「二代」。他們大多數出自高級知識分子家庭,應該都邁不過中產這道坎吧,只是平時的生活費充足一點,自行車啥的說買就買!

2) 剩下的同學基本來自全國各地的「工薪階層」。

所以從我們班來看,清華絕對不是一個「二代」們聚集的地方!

是不是樣本數量太小了?那就看看我們系吧!我們那屆有160人,我知道的所謂「二代」,只有一個,是某知名民企創始人的公子。在這裡插個段子,當年這位公子在喝醉了後對我們吐槽:「07年的時候,清華外的房子1萬一平,我爸來了說給你買幾套囤著吧。我說囤那玩意兒幹啥!現在尼瑪腸子都悔青了!」 我們都紛紛表示「二代」入戲太深:「你現在不是也隨便買嗎?」 公子喝了口酒:「唉,這年頭民企難做,一次性拿這麼多現金也沒那麼容易啊!」

即使有部分「二代」非常低調,我個人認為比例也絕不會超過10%。畢竟我們都是晝夜潛伏在「敵人」周圍的,再狡猾的狐狸也鬥不過好獵手!

除此之外,清華還有國防班,要入軍籍,不允許談戀愛(當然只是政策),畢業服從分配,每周要軍訓、跑操。好處是部隊提供學費和生活費。估計不會有二代選這條路吧。

為什麼會出現「窮清華」這種現象呢?

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是,清華絕大部分的學生都是「工科生」,清華也一直自詡為「工程師」的搖籃,而「工程師」應該不是主流」二代「們會選擇的職業吧。

以上純屬我個人觀點,沒有數據,也沒有要以偏概全,大家當段子看吧。


謝邀

統計意義上,家庭條件(特指物質條件)對教育我認為是有影響的,很難想像一個這樣的群體:放學回家以後要照顧生病的長輩、還要喂牲口和干農活,比一個這樣的群體:放學後去各種補習班、回到家裡有安靜的書房、信息環境有優勢,更容易考上清華北大。實際上,根據我的經驗,清華是有一部分助學金髮不出去,已經是老大難問題。

但另一方面,我也觀察到家庭條件的影響是有閾值的,當家庭條件到達某一個線以後,再優越的家庭條件就沒什麼用了。比如,回答問題的很多同學其實家境是在這個線以上的。我的家裡並不富裕,但是父母還是省下錢給我報了挺多補習班。我覺得從這個意義上,我的家境應該也是這個線以上的。

最後,我還觀察到,隨著時間的推移,清華的貧困生比率有下降。我們這一級差不多有1/3貧困生。到了現在估計1/10都不到。不知道是經濟發展的原因,還是我上面說的原因。

但是,我想說,家庭條件雖然對教育絕對有影響,但重要的(First Order Effect)卻是自己的各種品質。這種家庭條件的影響絕對是次之的(Second Order Effect)。如果一個人足夠有毅力,勤奮,上進,我相信這個人應該沒問題。

---------------------------分割線----------------------------

題主我覺得你問這個問題不是純粹的討論「物質條件」和「教育」的關係。因為你的題目描述不是十分乾淨。我建議你可以分割此問題為兩個,一個是法律和倫理問題,另一個是物質條件和教育的關係問題。


二代的比例肯定比國內其他大學高,不過距離能稱得上「聚集地」還是差很遠的。

我本科班上25人,嚴格意義上的「二代」也就3個人。剩下一大半都來自一二線城市的大中產和小中產家庭,還有一小半的來自工薪家庭和農村家庭。


根據題主最近活動的截圖,我建議各位還是不要惹他為好...

以及,鄙人是純教師二代,祖輩八輩沒有科級以上官員,家裡就一個房子一輛車,希望題主成為大俠之後手下留情....P.S. 題主你不要嚇我。。。


據我觀察,清華學生的家庭收入水平,比知乎上的家庭收入水平要低一個數量級。

另外,某系某級新生中,至少有一半的人的父親或母親是教師、醫生或基層公務員,這些家庭的孩子可能比其他家庭更容易考上清華。


有意思,原來上北大100萬就行

早知道我高三就不拼到吐血了(滑稽

而且找關係去清華受什麼罪

去個文科院系水一水不是美滋滋?

題主你知道為什麼我們理科院系特招生少嗎?

因為不是靠成績上來的

學!不!動!

我高考考上來的

也!學!不!動!(哭

所以題主不要見的風是的雨(滑稽again

ps 利益相關:16級北大數院新生

評論區請不要地域黑

質疑我考沒考上的也請停止


數據是最有力的答案。

《中國社會科學》曾經刊載了一篇題為《無聲的革命:北京大學與蘇州大學學生社會來源研究(1952-2002)》,論文如此指出:

上世紀90年代後,北大學生中,幹部子女佔比呈上升趨勢到1997年,該比例達到39.76%,首次超過專業技術人員子女,更遠超工人和農民階層。北大學生中,來自幹部家庭的比重超過其他階層

該項研究基於對1952年至2002年北京大學和蘇州大學近50年間的學生檔案,對學生的社會來源做了詳盡分析和研究

  該項研究選取了北京大學和蘇州大學兩所大學,前者代表全國性精英大學,後者代表省屬精英大學。這項研究顯示,1952年至2002年,北京大學和蘇州大學生源中,幹部子女所佔比例總體上呈提高趨勢。

  就北大學生的家庭背景而言,1952年,幹部子女佔11%,1997年升至39.76%;但在蘇州大學,幹部子女比例則從文革前的8%,上升到上世紀90年代的30%以上。到2002年時,上述兩所大學中,幹部子女的比例最多,超過專業技術人員子女和工農子弟。

  該研究同時顯示,恢復高考後,北大生源中,農民子女比例有所下降。1985-1994年,北大生源中,農民子女比例平均為21.40%,而1995-1999年,該比例降至15.02%。不過,蘇州大學生源中,農民子女比例仍保持基本穩定,並一直高於城市生源。

下面看一下大家關心的家庭職業統計圖

上圖看起來可能較為費力,而且單純職業的分布是一個絕對數據,並不能表現出某職業中子女享受精英教育的比例數據。

可以藉助職業輩出率進一步考察兩校學生家長職業的變化情況。 這一指標能更為精確地反映各職業群體在精英教育系統中的比例變化。

備註:職業輩出率的計算公式是:高校生源某個職業的子女的比例 / 該職業的人口比例

在1995-1999年間,幹部子女在北大的輩出率為 23.04 ,即是本職業總人口比例的 約 23 倍。專業技術人員子女的輩出率在北大居第二位,有所下降,從 9.04 降到 6.88。

農民子女的比例遠低於農民職業人口在全國人口中的比例,且北大農民子女的輩出率有所下降。

最近十年的數據並沒有找到,但是在十年前,這個現狀就已經初露端倪。

代際優勢傳遞是肯定存在的,家庭擁有資源的多寡,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子女的教育成就。雖然優質的教育資源提供了更好的助力,但也絕不能因此忽略絕大多數清北學生奮鬥與拼搏的內因。

高考一直在努力做到公正公平,讓每一個普通家庭的學生,都有機會通過自己的努力,前往理想的學府。(至於特殊錄取方式,大家自行感受,我不了解所以並不談。)

中國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平等基礎教育,打破高等精英教育被社會上層子女壟斷的狀態,而在這一方面,任重而道遠,中國教育需要走的路還很長。


你要是把你的「那個同學」舉報給岐山書記這問題提的還算有點用處


沒有實際的統計數字,不敢隨便評論。但是據我觀察,身邊的同學基本沒有什麼官富二代。而且不少同學家境都一般(也許是因為我是學計算機的,官富二代怎麼會當碼農?我想金融、管理之類的專業也許會有不少二代?)。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家庭條件好的學生,相對來說更容易進入清北,因為他們享受著優質的教育資源。至於靠關係進來的,不能說沒有,但是肯定官和富都要到一定的程度才有可能吧。


哈佛耶魯的官富二代比較多,因為人脈對文科生的發展比較重要。但是斯坦福和麻省理工的平民子弟就比較多,畢竟有個好老爸對你學好理工科並無多大幫助。所以我想官二代應該更多湧向北大而不是清華吧?


看怎麼定義了。

在很多人眼裡,月入一萬就是為富不仁的富豪,官至正科就是權勢熏天的高官。

這麼算的話,肯定滿地都是二代。


從2012年已經以普通白領家庭為主了,因為美國本科的分流效應。在北上廣有兩套房就可以不鳥獎學金直接自費美本,這個階層覆蓋範圍比通常所謂(帶有權貴性質的)官富二代大得多。

北上廣的長期居民到現在應該基本有兩套房,按20年前的人口算:

北京1996年有1259.4萬人的常住人口;男639萬人,女620.4萬人。摺合家庭數量約300萬、這些家庭出來的考生數量約10萬。把上海、廣州、其他大城市加進來,再算上家境波動和選擇偏好,狠狠的打折到20%左右,一年至少也有五六萬人了,超過北清復交的總和。


清華沒有,隔壁不知道。


THU 09級本科。

題主的問題描述,舉了一個年級倒數去了北大的例子。我想,題主想說的除了「清北學生是否家境都很好」以外,更有一層「清北的學生是否有很多沒有真才實學而靠錢和關係進去的」的意思。

先說後一個問題,有走關係進去的,但是是極個別現象絕大多數同學,都是貨真價實的學霸與學神,具有很高的智力水平。

再說第一個問題,其實大多數其他回答都試圖在說明這一點。

的確,清北學生在中小學乃至幼兒期間,平均享有的教育資源和其他資源 一定是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詳細可見 @小隱於小林的回答

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如果可以,怎樣做? - 高考

但是若要說非常富裕的家庭,並沒有題主想像地那麼多。大部分人來自於中產階級和中產階級上層的家庭。

也希望題主不要仇視二代,有很多「二代」的人,能力出眾,不得不讓人佩服。

隨便說一個,本科班級第一任班長。舉止得體為人低調,學術能力(成果)優秀,申請到了哈佛的offer。直到快畢業,我才得知他是一個院士的兒子,第一反應,真叫做心服口服。再隨便說一個,本科班級另一個同學,典型的北京公子哥,父母都是清華出身的高級知識分子,有時候是有點「不知人間疾苦」。但是人家能跑鐵人三項,能彈得一手好琴,能搞得了學術研究,申請到了普林斯頓的offer。

」二代「中,有很多能力出眾,並且讓人佩服的人。


我認識一個妹子就是找關係花錢上的清華,電器工程專業的。是她自己說的。

我在清華待了四年,從未聽說過有這個專業。所以只有三種可能

1. 妹子說的是假的

2. 你說的是假的

3. 你記錯了

不論是哪種情況,有理由懷疑你舉的花 100w 上北大的例子也並不真實。


隨手一寫發布正能量。

大約從2014年開始,某些貧困地區特困特優生能夠獲得加分,滿足一定條件後就能上清華北大。我們縣以前三五年才能出一個清華/北大生,那年之後每年都有一兩個。

你們肯定要說有貓膩了對不對,有些土豪鄉紳的學生能上清華北大了。但其實還是挺嚴格的,學校的人報上去,政府、清北都要派人來核實,要滿足兩個條件:家庭貧苦+學習優異,至少俺爹的學校推出去的都是特困特優生。

---------------割----------------

你們感受一下提問者的戾氣。


北大學生的家境平均值可能要比全國平均水平高一些。

至於清華,呵呵,哪個有錢人家願意把孩子送來遭這份兒罪啊。


這是官富二代在知乎被黑的最慘的一次


推薦閱讀:

北京大學有沒有類似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獲得者的光榮事迹?
如何正確衡量這篇滿分作文的水平?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狀元上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你為什麼不慶祝清華大學校慶?
北大數學系田剛的學問到底怎麼樣?

TAG:大學 | 清華大學 | 北京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