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學研究中,你都見過哪些「還有這種操作」的神操作?

不限於自己的,同行的,或者文獻上看到的操作。


2017.8.23更新,在最後補充了洗衣粉填色譜柱的原理解釋

-----------------------------------------------------------------------------

介紹兩個色譜學裡面的神操作

第一個,可能搞色譜的人大部分知道:耐火磚做色譜擔體

氣相色譜的分離的核心是色譜柱,現在普遍都買商品柱使用,早期研究都是學者自己製備色譜柱,其中需要用到一個關鍵的材料叫做擔體(也叫做載體)。這種擔體的性能要求非常詭異:

(1)必須疏鬆多孔,但是又要有較好的強度,能做成結實的小顆粒;

(2)表面積要比較大,但是不能有納米級的微孔,必須全是將近1μm的大孔;

(3)表面要粗糙,能夠使液體浸潤,但是又必須惰性,不能有化學吸附。

這些要求看起來幾乎都是自行矛盾的,我們認識的常規材料幾乎不可能滿足。(當然,近十幾年的大孔分子篩非常接近這些要求,但是氣相色譜發展初期是二十世紀50年代,不可能知道大孔分子篩的。)

那個時候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呢?某位腦洞比較大的科學家使用了耐火磚!

一種用硅藻土燒制的鍋爐耐火磚,疏鬆多孔而且強度好,把它磨成粉再篩出中等大小的顆粒做色譜的擔體,效果意外的好。於是把各種耐火磚以及與這種耐火磚類似的東西找來實驗,其他科學家也紛紛效仿(其中也包括氣相色譜的始祖James和Martin),於是衍生出了目前還經常使用的硅藻土系列擔體。

原始文獻已經不好找了,可以參看下面的綜述

D. M. Ottenstein. J. Chromatog. Sci., 1973, 11: 136-144.(這位作者還有一部更加詳細的專著介紹相關的歷史。)

第二個,這是國內一位老專家的腦洞,比起耐火磚,一點都不遜色:洗衣粉填色譜柱

相關文獻在CNKI能夠查到,粗看沒什麼特別,比較簡單的一個關於分析方法的文章

但是,看到正文第二頁

洗衣粉做成的色譜柱,比耐火磚還牛逼,而且分離效果很好

不要以為這是民科腦洞,這位作者是太原化工廠的高工,這個實驗經多個實驗室實測,是可重複的。

---------------------------------------------------

---------------------------------------------------

補充一下洗衣粉填色譜柱的原理解釋

其實有三條比較關鍵的:1、十二烷基苯磺酸鈉作為固定相;2、硫酸鈉等無機鹽作為載體;3、結晶水失去時導致的晶格收縮產生了較大的孔道。

第一條很清楚,而且這種固定相後來已經有商品出售,應用了有二三十年的時間,現在有更好的,所以不怎麼用了。

第二條,硫酸鈉之類的無機鹽對於有機物沒有化學吸附,是很好的惰性載體。在填充柱裡面雖然沒有廣泛應用,但是在後來的毛細管柱製備中有一段時期起到過重要的作用。製備毛細管柱的時候,為了使管壁表面積和粗糙度增大,使固定相更容易附著在管壁上,就是採取過在管壁上沉積一層無機鹽微小晶體的做法。

第三條有些巧合的因素,因為孔道的形成與乾燥的過程有關,洗衣粉生產時的噴霧乾燥過程,以及使用者進行的熱處理過程,正好形成了大小合適的孔結構。如果幹燥過程不一樣,可能得到不一樣的孔大小,傳質阻力可能就有變化了。


當然是余金權和Baran的飆車大戲。。

2017年2月,由當今化學界兩大著名磚窯老闆,Phil S. Baran和Jin-Quan Yu,參演的年度飆車大劇《The Race》!!!!

先是美國隊Baran入場。。

上進的了實驗室穿實驗服,下能賽車場穿賽車服。。。

圍觀的美國迷妹(大媽)

余老師的髮型還是一如既往的帥~

等一下,這些高舉五星紅旗的中國隊是什麼情況。。

兩人前往比賽車輛。

Baran座駕是一輛特斯拉,余金權開了一輛AMG。。(這該不會真是這兩人的私家車吧。。)

獎品是比賽獨家贊助商IKA提供的磁力攪拌器。。磁力攪拌器。。(好吧,其實這就是一個廣告)

開賽前的死亡對視。。。

余金權在第一個彎道就超越了Baran~

Baran漂移過彎。。。

Baran一舉超越。。

Baran以微小的優勢贏得了比賽!!!

謝謝大家O(∩_∩)O

油管鏈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2TvggU3AzQ

牆內視頻:化學屆《終極對決》,主演Phil Baran 余金權_騰訊視頻

然而還有續集。。Baran大戰Yuzuru Kanda


我們要做一個金屬表面薄膜塗層工藝。

查了文獻,其中一個步驟是把打磨好的金屬試樣以1毫米/分鐘的速率從塗層母液中拎出來。就像這樣:

然後母液就會在金屬表面形成一層很均勻的薄膜,然後燒結一下就可以了。做薄層的同學可能會熟悉這個過程。

問題是,怎麼做到1毫米/分鐘的速率?

這可是比蝸牛還慢啊。

市面上可以實現這個速率的馬達都在上百美刀的水平,而我們這只是一個探索性的實驗,並沒有想到在這上面花錢。

最後,我們的解決方案是:

樂高(LEGO)變速齒輪組

(圖片僅作示範,和原型不同)

總之就是用樂高自帶的馬達驅動,然後用幾組大小齒輪實現變速。最終達到想要的速度。。。

之後,我好像對樂高著了迷。。。一言不合就組樂高。。。

比如攪拌器不夠用,那都可以用樂高實現的。

可以想像老闆走進辦公室,看見我一個大孩子,不看文獻不做實驗,卻在不亦樂乎地拼樂高,那一臉黑線的表情嗎。。。

==統一回答FAQ==

為什麼不用步進電機?

如果是現在再來做的話肯定會再好好研究一下裝置怎麼弄。

但當時的情況是,一是我們材料系和化工系的人都對機械的行情不了解,二是老闆不給買,我們自己眾籌的話,買套樂高以後還能給娃玩,買個步進電機還能幹啥。。。。你說是不是


多肽合成領域有幾發引領時代潮流的神操作。

感覺這個話題不會有太多化學領域以外的人關注,所以就不詳細寫了,有興趣的人可以看最後的引文。

第一發來自上世紀六十年代,Merrifield發明的固相多肽合成(SPPS),因為極大地提高了化學合成多肽的效率而獲得諾貝爾獎(參見 無碼餵羊:你所在或了解的領域有哪些技術上不是很複雜,但創意非常好,很有原創性的研究?)。效率提高了多少呢?同時期有幾個研究組拼了老命做了好幾年才做出來牛/羊胰島素,而現在人胰島素在實驗室不到一周就能做出來。而且中間氨基酸的偶聯還是全自動的,人只要設置儀器就好了。

SPPS自己也有局限性。有的肽鏈太長,太長的話在固相上就容易自己捲成一團,再反應就難了,用SPPS做不成。Merrifield的徒弟之一,芝加哥大學的Stephen Kent,開發了自然化學連接(Native Chemical Ligation),貢獻了另一發神操作。同樣時多肽接多肽,Kent用的是硫酯的酯交換和自發重排,比六十年代活化羧酸強行偶聯醯胺鍵效率高太多了。於是兩百來個氨基酸的多肽也能用化學方法合成出來了。

他這個工作也有拿諾獎的呼聲,但我個人覺得影響力還沒那麼大。

最近 @彭老狗 推薦我看了一篇文章,來自MIT的 Brad L. Pentelute。這個人是上面Stephen Kent的徒弟,算是Merrifield的徒孫。他們把全自動SPPS和flow chemistry(流相化學?不知道怎麼翻譯)結合起來了,稱之為全自動流相多肽合成(automated flow peptide synthesis, AFPS)。這算是最近看到的比較神的操作了,如果廣泛適用,那多肽化學的基本操作又會大大簡化。

他們的思路還是基於SPPS,但是在flow chemistry的加熱加壓狀態下,偶聯和脫保護都極快。原本一個氨基酸的流程大概要走一個多小時,flow chemsitry下氨基酸40秒接一個,胰島素B鏈20分鐘做完一條,質量跟我們30+小時做出來的差不多,量級也是差不多的。

這種儀器要是商業化生產,全世界研究多肽的人出文章的速率能得到極大的提高。之前很多新型長效/速效胰島素的項目因為投入太高周期太長而中止了,如果AFPS技術成熟,可能各大藥廠也要重新考慮多肽類藥物的研發項目了。

[1]B. Marglin, R. B. Merrifield, The Synthesis of Bovine Insulin by the Solid Phase Method1. J. Am. Chem. Soc. 1966, 88 (21), 5051.

[2]P. E. Dawson, T. W. Muir, I. Clark-Lewis, S. B. Kent, Synthesis of proteins by native chemical ligation. Science 1994, 266 (5186), 776.

[3]A. J. Mijalis, D. A. Thomas Iii, M. D. Simon, A. Adamo, R. Beaumont, K. F. Jensen, B. L. Pentelute, A fully automated flow-based approach for accelerated peptide synthesis. Nat. Chem. Biol. 2017, 13 (5), 464.


當年我還是一個萌萌的本科生時,一次考試中遇到了這個題目,我始終想不明白這是一個什麼梗...

我從胡宏紋翻到了邢其毅,都沒有......

直到我後來看到了一篇JACS......

原來加州的陽光只需要半年就行了!

突然多了這麼多贊,再上一片奇文共賞吧。。。

震驚!發功距離最遠可達1900km!


以前的公司新上個項目,打算做環氧樹脂。工程師在實驗室做了多次實驗,樹脂顏色一直在0.6-0.7之間,色澤發黃,根本達不到要求的0.3以內。

當時我剛到公司,正好接手這個實驗。工程師讓我照著著它的方法和配方再做幾次試試。

我試了一次,顏色1.0以上,簡直是純黃色!同事說大家做這個實驗這麼多次,從來沒有做過這麼差的顏色!

簡直太丟人了,我回憶自己的實驗步驟,一點一點與要求做對比,突然發現自己的實驗忘記加鋅了!

原來不加鋅顏色會變黃?!那我多加一點試試!實驗要求是5克,我加9克。

結果顏色0.1,遠超過公司標準!再後來,我慢慢把鋅量降低,直到7克也能實現0.1的色澤。實驗成功!

實驗室一干人等調比例,改配方,改反應條件,來來回回實驗了個把月,竟從來沒人想過去修改不參與反應的鋅量。

我這也算歪打正著逆向思維吧?!


我說一個光譜學的。

做 Cavity Ringdown Spectroscopy 的同學都知道,光學腔的兩面鏡子要求反射率達到 99.99% 以上。可是,如果用擴散泵來抽高真空的話,不管擴散泵油的蒸氣壓多麼低,總會有一點點油蒸汽騰上來,久而久之就會在鏡子上附上一層油膜,那光學腔就廢了,洗洗睡吧。

怎麼辦呢?總不能每天停泵把鏡子拿出來洗吧?要知道,對一個光路可能要花幾個禮拜呢。

於是,喜歡 DIY 的實驗科學家想了個辦法:他們引了一根非常細小的管子,掛在鏡子邊上,然後,以非常非常緩慢的氣流速度對著鏡子吹氮氣(或者其他惰性氣體)。氣流速度很慢,不會對真空室內的氣壓造成太大的影響。但是,這點氣流擾動足以防止擴散泵油的蒸汽在鏡子上聚集。

記不清了,好像 Ben McCall 組用過這招。


有過快畢業了還沒有文章的鬱悶嗎。想想你平時洗瓶子有什麼好竅門,發篇文章試試看?

這篇洗核磁管的OPRD絕對是我見過的工作量最少的OPRD。


1.水浴鍋50~95℃水浴時,水面套個垃圾袋子,這樣水蒸發不出去,不用總是補加水

2.減壓過濾,快抽濾干時,濾餅很容易起裂痕,用個保鮮膜將布氏漏鬥口封嚴實,大氣壓壓保鮮膜,保鮮膜壓濾餅,這樣能壓的濾餅很嚴實。

3.爬板很多人用100ml的廣口瓶,個人覺得口太小了不好用,買了60*120mm的標本瓶做展開缸。(左邊廣口瓶,不方便取板。中間染色缸,蓋子不是磨口,溶劑容易揮發,右邊標本瓶)

4.不要浪費一次性滴管,要重複使用。

5.一次性滴管秒變一次性葯勺。

6.旋蒸時,旋蒸瓶盡量靠近水浴鍋內壁,避免因真空泄露時,旋蒸瓶從旋蒸上掉到水浴鍋里,因為水浴鍋擋住了旋蒸瓶,旋蒸瓶不能掉下去。萃取水浴鍋的悲劇從此不會上演。

7.旋蒸,或者其他需要調節真空度大小的實驗操作,你會發現旋塞調節真空度大小很難調節到你需要的真空度,真空度要不大了一點,要不小了一點。這時你先把真空度調節到你需要的稍微小一點的位置,然後用一小張打濕的濾紙堵住排氣口,這樣真空就會上來一點,如果還是小了一點,那就把濾紙對摺一下,然後堵住排氣口,還小了的話,再對摺一下。如果還是小了,這說明你應該調節一下旋塞,而不是對摺濾紙。

8.沒有玻璃導管,要連接橡膠管怎麼辦。

9.要分水,沒有分水器咋辦?(溫度比較高的話,最好還是用玻璃塞的恆壓滴液漏斗,四氟塞膨脹係數不一樣,可能會爆塞)

10.橡皮筋用完了咋辦?

11.核磁管怎麼快速清洗乾淨

其他待續


上面有位答主提到薅原料商的羊毛這種事,我表示也有這種黑歷史。

不過最初選擇這種方式獲得原料也是無奈之舉。我在實驗室里做過一段時間的納米複合材料,整個課題做完需要的聚合物樹脂母粒三五公斤就足夠了。但是對於原料商來說,這個量就是毛毛雨,以至於對方銷售直言購買量太少無法出庫十分抱歉云云。

後來在師兄的啟發下換了一種說法:你好,我是中科院化學研究所xx實驗室,我們在做一個項目(事實上確實在做項目),發現你們的材料很合適(合適不合適用過了再說),勞煩您能否寄一些樣品過來,如果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我們可能會有進一步的合作(……),我們會按照市價償付產品售價和運費(我們壕,不會讓你們吃虧)。

一般對方就直接送我們了,運費都不要我們出…


謝邀,么么噠

2014年的時候,Phil Baran組發了一篇官能團取代雙鍵偶聯反應的文章。

Nature 2014, 343–348.

為了向讀者和編輯證明這個反應實在是很易於操作,學生們一合計,需要找一個非化學從業者來重複一遍這個反應。

但是又不能太門外漢了,要不然這個操作起來會很馬。

於是就想,有沒有那種,很長時間不做實驗,但是又有一點化學基礎的人呢。

恩,想來想去想到一個人。

就是你咯,Phil Baran本人……

於是,在導師Phil Baran的參與下,實驗室拍攝了一部名為

「Setting up a functionalized olefin cross-coupling is so easy even your PI can do it!」的短片

如此簡單的反應,甚至你的導師都能操作……

在這裡感慨「還有這種操作」為時尚早。

因為反應是在乙醇等醇類中反應的,所以調皮的Phil Baran把這次短片的溶劑替換成了:

Fireball 威士忌。

這部短片的本身,及其內容,大概是「還有這種操作」的集大成者了。


譜是一個詞,意思是依照事物的類別,系統制的表冊,比如,化學圖譜,頻譜、樂譜、光譜……

英文單詞是:spectrum

而表徵其他物理量的有個詞叫倒譜,比如梅爾倒譜。

重點來了!!!

倒譜的英文單詞是:cepstrum。

居然是譜的單詞,s-p-e-c-trum反過來寫的變成c-e-p-s-trum。

簡單粗暴明了,居然還有這種操作……


配圖激萌


最近幾個學期(emmmm懶死)看文獻受到過的最大驚嚇之二

藤田誠等 - 基於MOFs的「晶體海綿」方法快速測定有機物結構

Inokuma, Y.; Yoshioka, S.; Ariyoshi, J.; Arai, T.; Hitora, Y.; Takada, K.; Matsunaga, S.; Rissanen, K.; Fujita, M. X-ray analysis on the nanogram to microgram scale using porous complexes. Nature 495, 461-466. (2013 Most Read Article)

基本思路:將有機物分子擴散進入具有適當孔隙的MOFs中,由於空間效應和分子-框架的各種相互作用,使得待測分子在MOFs中周期有序排列,形成超晶格,進而可以通過XRD方法加以測定。

該方法可以分辨出手性中心等精細結構,並且通過開發多種孔徑的MOFs母體,可以測定多種尺寸的分子。此外,在框架中填充惰性分子,更有利於待測分子的排列。

此外,通過實時GC分析,可以分離各個中間產物,並依次用該方法表徵,然後NMR/IR/MS之類的就可以再見了(霧

最重要的是,MOFs天生擅長結單晶,水熱法一做一大鍋晶體。。。而有機分子的擴散過程僅需要數分鐘,且成功率極高。。。經過數年的發展和改進,該方法的可靠性和普適性有了大幅度提升。

藤田老師離成為有機搬磚狗的救世主已經不遠了(x

僅有的缺點彷彿是XRD太貴(

而有機物自己形成分子晶體的過程完全受玄學支配。。。。

曾經記得某課題組用某品牌的泡菜的汁(!)促進某蛋白質結晶。。。。。。找不到鏈接了,求(

此外,具體的結構生物學工作可參見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2110572/answer/204028354

此外,他們還在研究怎麼把蛋白質放進配合物形成的各種尺寸的籠子里

然後說不定可以解放全世界的結構生物學家(

Cf.: Nature Commun. 2012, 3, 1093.

順便,藤田也是MOFs事實上最早的發現者。。。雖然取了個叫配位結合性高分子(Coordination Polymer/Network)的名字。

而後來的Omar Yaghi取了現在通用的名字:Metal-Organic Frameworks

Cf. Science 2002, 295, 469.

藤田誠課題組網頁(日文版):HOME

順便,日文看起來好像比英文快= =

最後感謝成dalao(

成楚暘:你所在或了解的領域有哪些技術上不是很複雜,但創意非常好,很有原創性的研究?

Boyden等 - 基於尿不濕等主要成分的」坐標變換「方法實現更高解析度(滑稽

Chen, F.; Tillberg, P. W.; Boyden, E. S. Expansion microscopy. Science, 2015, 347 (6221), 543-548.

為了得到更加清晰的微觀結構,正常人(沒有任何別的意思,就是99.999......%的人)的思路是:提高顯微鏡的解析度。所以,從列文虎克開始,人類開始了花式磨鏡片的工作。

後來,人類發現光學顯微鏡存在衍射極限。那好,於是乎就有了電子顯微鏡,然後是可以觀測單個原子的STM/AFM等。

但是這些並不適合觀察活體細胞(廢話都射死了),於是人們又回到了光學顯微鏡的領域。然後,有人發現通過熒光近場掃描方法可以繞過衍射極限,於是超解析度顯微鏡得了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emmmmmmmmm

Cf.: 如何通俗地理解 2014 年諾貝爾化學獎「超分辨熒光顯微技術」的技術原理及其帶來的改變?

然後,Boyden帶著宛如蟲洞的腦洞橫空出世了。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

為了得到清晰的微觀結構,幾乎所有人都自動默認了一點:細胞之類的尺寸是幾乎不變的,雖然有質壁分離,但是輕易不會變大(廢訁 。。。?!

那讓它變大會怎麼樣呢?當然,同樣的解析度,結構就更清晰(前提是類似矢量圖放大一樣的無/低損變換)。

那就試試吧。

具體策略:在經過預處理的組織中原位聚合丙烯酸/丙烯醯胺,形成交聯的凝膠網格。

然後,倒水,稀釋。

利用該聚合物尿不濕的特性

把結構撐大。。。

結構撐大。。。

構撐大。。。

撐大。。。

大。。。

。。。

最終,在結合了超解析度顯微鏡的基礎上,還可以放大~4.5倍

還在學線性代數的時候,第一個反應:

egin{pmatrix} 4.5  0 \ 0  4.5 end{pmatrix}

嚇得我這個植物人都質壁分離了

對比

坐標變換前

後(對,這是同一個放大倍率

最後附上某諾貝爾理綜獎得主的評論

前一段Betzig來我校做講座,最後提問的時候我稍微有點跑神,然後突然就聽見Betzig連說了幾句「粗鄙之語」:

「哦我第一次看這文章的時候,卧槽這他喵的也行?」

「然後我讓我組裡的博後做了一下,卧槽這他喵的居然還真他喵的挺好用!」 (請自行將他喵的替換成F開頭的某詞)

Betzig: cnm, 聽見了沒,cnm.jpg

Acknowledgement: 白贇昊:有哪些「還有這種操作?」的故事?


感謝評論區的各位告訴我你們實驗室/公司/課題組襯管都是用一次性的用完就扔的,感謝你們再一次的提醒了我我們所是中科院系統里最窮的所之一:)這讓我有些好奇各位都在哪裡高就,不如說出來讓小弟我這麼一個搬磚民工有個目標以後去貴單位混口飯吃見見世面啊?

還有說我老闆摳的,說實話,我老闆在我們研究所是算對學生很大方的了,並且我們其它各種各樣的真正意義上的耗材也是堆滿了半個實驗室隨便用用完扔啊

在要重複利用的現狀下能讓洗的過程不那麼麻煩也算是我這種小人物的小確幸了謝謝,各路經費充足領域的大神求放過謝謝,畢竟這兩天合成實驗都迷之失敗了就不能讓我好好享受一下唯一成功的東西嗎?

以下為原答案

-----------------------------------------------

今天剛發生的事情

本課題組是做毒理研究的,然後為了拿到某些中間體加合物,必須合成一些研究的「毒物」,至於為什麼不買,呵呵因為沒得賣啊(手動微笑

所以有很多實驗都是有機合成,然後收集加合物的過程摸條件什麼的都是要用HPLC的,用過HPLC的人都知道,進樣都要用這樣的小瓶

而我們自己合出來的東西都比較金貴,一般HPLC進樣都是微升級的,而用小瓶的話至少要加毫升級的樣品,這樣進樣的話有些浪費,於是實驗室都開始用大小匹配的襯管放在小瓶里,就是下圖這樣的

然後它放在小瓶里是這樣的

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這玩意怎麼洗(╯‵□′)╯︵┻━┻這東西底部這麼細,就算超聲,底部那麼細,水都浸潤不進去,根本沒法洗,在今天之前,都是大家用完往一個裝了酸液的燒杯里倒,然後。。。。。誰找不著襯管了誰洗(╯‵□′)╯︵┻━┻然後洗的方法是在水龍頭上加個移液槍頭,一管一管地懟進去沖洗,然後再浸到乙醇里超聲,再換去離子水超聲然後烘乾

很不幸,今天我做的時候,襯管要找不到了,正當我絕望地看著一燒杯襯管的時候,萬能的大師兄踩著七彩祥雲就出現了,在大師兄的啟發下,我和同級的同學一起,用槍頭盒和槍頭做了一個批量清洗小裝置,如下圖

就是這樣的東西,一次洗95個襯管,輕鬆無壓力!用起來如下圖

反正相比於一個個地用槍頭插到管子底部洗,還是一次性裝好95個同時洗完感覺快一些

堪稱洗襯管神器!感覺之後都不用愁洗襯管了!

所以說為什麼沒有洗襯管的產業鏈,好氣哦


只要在做項目,原材料都是問廠商直接要的哈哈哈哈哈

編輯郵件發送給廠商:我們正在為XXX做一個研發項目,從網上了解到你廠的XX材料很適合這項研究,想詢問是否有樣品供我們實驗。

一般廠商考慮到進現場了會從他家買原料,會免費給你提供足夠的原料。。。。

靠這項技能混了整個研究生涯(勤儉持家)。


昨天有幸感受了一下某有機化學文獻發表的「神」操作,只是這個「神」,是神經病的「神」

下課前幾分鐘,老師說,大家先別走我給你們看一篇paper,然後白板上就出現了這玩意兒……

大家一臉懵逼…這…是個人?

果然上半身和下半身合在一起後……

老師一臉你們看屌不屌的表情(/ω\),而且這個小人還可以換! 頭! 像! 喔_(:3」∠)_

台下已經笑瘋了……

這時候有個同學嚴肅的舉起了手,老師一臉欣慰「終於有個正經兒人對合成過程感興趣了」

結果同學問了一個大家都很關心的問題:what"s the point of this?

老師大概愣住了三秒鐘,然後緩慢地擠出了一個

ye~s(耶後面拖長了)

(突然感覺這個專業前途渺茫…有機化學沒事都干這個???)

這個小插曲並沒有打擊到老師的積極性,老師接著介紹說,當然只是換頭像並不能滿足我們有機化學家,於是……

換!姿!勢!

老師一臉驕傲:這個化合物叫芭蕾舞者,文藝吧?(* ?? ?* )?

最後一個暴擊…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乾脆大家一起跳舞好了

對於如此精(you)辟(bing)的操作,用老師的話表示就是……

給想看的同學加個reference:

Chanteau SH, Tour JM 2003, Synthesis of Anthropomorphic Molecules: The NanoPutians, J. Org. Chem., 68(23), pp 8750-8766

DOI: 10.1021/jo0349227


高一上化學,老師拿了一瓶不明物體進來,打開給前排一位同學觀察了一下,還讓他聞了聞。,,,然後,舉起瓶子對大家說:"同學們注意啊,這是xx,物理性質無色,無味。

有毒。。。。。。

還有一次,也是這個老師,一上課拎了個鐵架台往多媒體桌上一擺,又擺了些儀器藥品,然後拿打火機一點,淡定地走了出去。然後在我們的注視中,鐵架台上發出了明晃晃的光,好像還發生了爆炸,一股煙霧四散。

於是化學老師淡定地進來說:"同學們,這就是鋁熱反應,反應時不能直視,壞眼......"

下了課我們看多媒體,鐵合金的桌面燒出了無數坑洞,裡面還有小鐵珠......前排同學紛紛表示生還後的慶幸

---------------------------分割線----------------------------------

看到評論里有同志在糾結無色無味什麼東西,呃,具體是什麼有沒有味我是真記不清了,所以寫得不嚴謹。但那東西有毒還讓某位李同學聞了聞這絕對是真的

劇毒誇張了,那東西應該是少聞沒啥事,聞多了就出問題的那種。


我找了一下原報道,這裡貼一下。畢竟有圖有真相嘛。

1.關於數字的問題

2.文獻出處

3.他們紙質離心機和血液分離實驗結果圖示

4.關於工作原理和離心力(離心力是所有國內學術報道應該都用到了這個詞,我當初看到的推送也是,比如下圖)(因為我關注重點不在於這種學術詞上,所以我沒往這方面想過。但是看到評論,我還是查了下百度百科)

我個人覺得離心機中還是有離心力這個概念的,因為我們有時會用到離心力和轉速之間的換算。不過答主本人對於這種學術詞不是太敏感,如果有哪些地方錯誤歡迎指正。以下原文。。。。。。。。。。。。。。。。。

一定要說一下這個。斯坦福的工程師們收轉扣子啟發,發明的紙質版離心機。這個離心機轉速可以達到每分鐘125000轉,離心力可達到30000Gs。這個工作發到Nature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了。最後感嘆一下,有些東西不是離我們太遠,而是我們想不到而已啊。


剛本科畢業,現在在張江葯谷這裡一個醫藥中間體公司做合成研究。

說幾個上了班之後才知道居然還能這樣的操作,第一次看到的時候真的被震驚到了。至於你們覺不覺得驚艷,見仁見智吧。

陸續不定期更新

~~~~~~我是華麗的分割線~~~~~~~

第一:爆洗旋轉蒸發儀

(盜圖於百度國際慣例侵刪)

這是一套比較常見的旋蒸,不過一般公司里的不可能這麼新的。

旋蒸在有機合成裡面非常常用,但是要知道假如之前有人用的時候他單口瓶裡面的東西噴出來了,整個旋蒸里全是他的溶液。那下一個人用的時候洗起來很麻煩的。一開始我很艹蛋的慢慢的用洗瓶沖洗。水洗,然後乙醇,然後丙酮,然後我需要旋蒸的溶液的溶劑洗(EA.PE.ME.DCM.DMF.etc)。天知道那個有多難洗。

具體的情況大概就是這樣。

靈魂畫師路喵喵的示意圖。

紅色代表的是前面一個人搞的到處都是的溶液,一般忙起來也就不會去處理了,反正只要他的東西基本沒噴就不管了,誰要用誰洗。如果要洗的話,總共有四個口可以用洗瓶進去沖洗。【評論里有一些同仁講為何不用防濺球,因為研發部這裡的旋蒸都是29口的,然後防濺球是29接24口的。所以一般旋干50、100、250、500mL的單口瓶是會用防賤球的,但是1L、2L、4L、5L的時候就只能上圖這樣了。而且我們工藝組的項目都是100g起步的樣子,所以做的量會比較大。】

直到有一天,看到了一個老員工的方法驚呼神操作!

他就是用一個橡膠軟塞,堵住旋蒸口(上圖騷紫色箭頭所指)。然後水泵抽真空,等蒸汽壓上去了之後,把溶劑吸進去(從上圖騷黃色箭頭所指)。然後神操作來了!等真空壓到0.08的時候!!!!用力拔掉軟塞!然後就會在旋蒸體系里全部淋洗一遍!如是三次。就是相當於再模擬一遍噴射。

有一位同仁在評論里和我說他洗的時候直接上手指堵住旋蒸口,這種做法我不建議大家模仿。畢竟橡皮翻口塞挺便宜的,一毛多一個,你一天下來也用不到三五塊錢。但是做我們這行的,雖然苦逼,類成狗,毒性大,費腦更費鞋,待遇也一般。但是用我實驗室老前輩楊哥的話講,為了賺幾個錢,把命搭進去了就不至於了。實際上做一個項目下來3-4weeks,產品的價值能翻個上千倍很正常的,基本價格都在幾千美金。所以說,這些個消耗真的不要省。不但為你好,同時也為你公司/課題組好。

就是這個,如果你們公司沒有的話就去找採購去訂個四五箱。如果不給你們買的話,那就可以考慮辭職了。因為.........

~~~~~~我是華麗的分割線~~~~~~~

第一次用分割線

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帶{溫柔可愛漂亮嫻熟(聽說是賢淑?不過兩個我覺得都有哦)一點也不會打人踢人咬人宇宙無敵爆炸萌的[她要求我加的]}天津女票聽淮劇,還沒開幕再加點

要看正臉的跳轉這裡

胖暉兒:有個胖胖的女朋友是種怎樣的體驗?

第二:蒸餾水?沒有!自來水就夠!

第一次做項目的時候,我的產品要萃取洗滌。萃取還好,溶劑都有。洗滌的時候呆了。找不到蒸餾水桶。就去問我組長。組長:「聽說你的產品要用水洗?你問我蒸餾水在哪裡?不存在的。自來水沖一衝,把鹽給洗掉就ok了,反正也是有機產品,水裡面不會有亂七八糟的東西進去的。自來水已經很乾凈了好嗎?」神奇的是最後送去做NMR,UPLC,檢測結果不要太純凈哦。95%交貨標準,產品都是99%。之前看了其他的回答,有幾個關於用水的回答。有純凈水用已經很幸福了好嗎?個人的想法是不要太書生氣,實用主義。因為在利益至上的公司里,我已經被生活弓雖女干到體無完膚了。【補充一點,這裡的情況僅僅代表藥物中間體合成,生化和分析我並未涉獵太多,所以希望大家各位新手多去請教請教老員工,畢竟他們的手上功夫不是蓋的】

之前有位同學和我說西北的水質不好,查了一下水質監測。才知道江浙滬這裡的水質原來在全國排行中下。

第三:居家常備,工作標配

第一天上班,領導也沒有想好給我安排什麼好的活計干,就給我指派了一個老員工讓他帶帶我。e(-?-;)e 當時的氣氛有點尷尬,第一天上班,我有滿腔的熱血需要展示展示。但是合成實驗室嘛,做過的人都知道,忙的都沒有落腳地,我200斤的壯漢往那一杵。自己都嫌棄自己礙事。然後主動獻殷勤,找到我的師傅。我說師傅,我幫你刷瓶子吧?師傅有點楞,說了句好。直到後來我才知道,在學校里的拿手絕活真的是毫無egg用。

我很開心的發現的自己存在意義,終於自己不是在實驗室里無地自容了。然後拿起一對瓶瓶罐罐的走向了水槽。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因為,第一沒有表面活性劑。做畢業論文的時候我看到師兄把一瓶立白倒出來一點點到一個空桶里,然後兌滿水的時候就已經覺得很辛酸了,然而這裡連個毛都沒有。沒錯這就是第二點:連個毛刷都沒有!沒有毛刷我還怎麼刷瓶子啊?李哥開口了:你就用水洗幾遍然後用甲醇洗幾遍烘乾就行。我雖然有點壯志難酬但是也只能認清現實了。如是操作,然而實驗室里沒有烘箱,洗了瓶子全是水怎麼破?沒關係的。李哥安慰我道,你用這個!

噹噹噹噹當!!!

沒毛病!老哥穩的不要不要的。

最後提醒一點,該操作請在通風櫥里進行。因為我看很多老員工都是在外面操作的,搞得都是溶劑的味道。但是,作為一個新人我有什麼辦法,我也很慫啊。

其實這個神器還有一個神奇的作用,就是局部加強熱。

比方說,你需要配一個溶液,但是溶解度不足,你要是著急的話,就用它對著瓶子吹,基本上很快能加熱到60℃+。我有次對著溫度計吹乾,最大功率開開。一分鐘之後差不多120的樣子。

其實到現在為止我都不喜歡吹風機,因為太懶。烘箱多方便啊洗乾淨了往裡面一放,過個半小時就拿出來唄。

吹風機雖然快,但是真心燙手啊。

第三:快來給你的瓶子擦擦水吧

以前上大學的時候拿一個面巾紙擦瓶子被老師說死。現在在公司都是這麼操作的,而且都不是用清風,尼飄,維達了好嗎?那裡需要那麼高級?全部都是草紙。沒錯,就是那種擦屁屁的賊便宜的草紙。

有的時候瓶子烘不幹凈,就直接拿鑷子夾著紙擦一擦就好了,反正也很乾凈。你們說是吧。

第四,用力矩換手殘

在公司裡面有很多舊的鐵架台,然後上面的鐵夾大多都生鏽了。每次擰緊再擰松都很費手指頭。感覺手都要費了的說。然後最近看到丁哥用了一個方法,騷的不行不行的。

其實很簡單,就是用鑷子夾緊鐵夾,然後增大力臂,不但擰得緊,而且手一點也不疼了呢。

第五....待續

接下來

~~~~~~我是華麗的分割線~~~~~~

評論區里有的提問我就在這裡回答了

薪資待遇問題的話,反正現在知乎一堆勸退,一對憤青給位同行也是有所耳聞的。但是作為該行業稍微有點前途的有機,也就那樣吧。單單談研究員,我本科畢業在上海這裡剛工作到手不到4500,研究生5500。有幾年工作經驗,會適當提升。但是我了解的是工作七八年研究員的工資就到平台了,也不過8000左右。我師父工作十年,上個月工資到手7800。論操作,論效率,論理論,都是夠我仰止了。再看看吹乎標配,動輒月入十萬,年薪百萬。吾等吃瓜群眾只能望洋興嘆了。


推薦閱讀:

屠呦呦還有可能被增補為院士嗎?
為什麼很多學術論文,明明作者只有一個人,但是喜歡用「我們研究了***」?
中國學生在美國的科研能力和表現如何?
有哪些將化學與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神經網路等計算機科學結合的研究方向?
如何看待《中國青年報》文章「我國基礎科學研究論文數量翻番」所描述的形勢?

TAG:自然科學 | 科研 | 學術 | 化學 | 神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