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零基礎學外語可以借鑒「小孩學語言」嗎?


「成人用小孩的方法學外語」是一個英語教材營銷手段,是著名的偽科學,天大的謊言。

製造必須用一種語言的環境,一個人就能習得這門語言,是美國心理學家B.F. Skinner在1957年提出來的。現在這個只用於幫6歲以前有語言障礙的兒童客服語言障礙,並且對6歲以後的這類兒童效果也不大。這個就不展開說了, 反正是很古老的觀念。

「語言關鍵期」是存在的,簡單說就是,6歲以前的兒童可以自動從語言環境中提取語法知識。只要聽身邊的人巴拉巴拉巴,幼童就能無意識總結出掌握這門語言的要點,然後創造性地使用這門語言。

在使用這門語言的過程中,幼童的大腦發育、對世界的認識、發音習慣會適應著這門語言成長,最後人的思維和這門語言融為一體。

這樣學到的語言,就是第一語言。

學習第一語言的能力,在6歲以後逐漸下降。12歲以後,學到的都是第二語言(第一、第二語言都可以是複數)。

第一和第二語言區分的方法是,一個人下意識地用什麼語言思考

所以,以前有人說自己在國外住太久忘了中文,都是裝逼,除非他們不思考。但是這個不包括專業問題,因為一個人用什麼語言學某個學科,他就會用這門語言思考這個學科里的問題。

比如會出現這種情況,一個人用自己的母語算算術,但是用大學裡用的語言做高數。

語言關鍵期的理論是這樣,但這不是說只有兒童才該學語言:

1. 就算想讓小孩早學外語,也很難製造外語環境。環境中的語言是無處不在的,只是聽錄音、看動畫,不是外語環境。反過來看比較明顯,中國人在外國養大的小孩,就算父母在家拚命說中文製造語言環境,這些孩子的中文就是有股歪果仁腔,而且這些孩子要說話的第一反應都不是中文。要知道,父母都說中文,製造的語言環境已經不是一般補習班可以比的。

2. 就算成年人不能再習得一門第一語言,堅持學外語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不如這樣說,就算一個成人可以像6歲小孩一樣,字正腔圓地說一些沒目的性的話,也沒有意義。無論學外語是為了商務、旅遊、讀資料、開闊眼界、體會名著原文……都不需要第一語言的流暢程度。

但是,如果你能用另一種語言進行商務、旅遊、讀資料……就算拿字典懵懵懂懂地、硬打硬撞地進行,人生道路也會拓寬很多。而且,學語言可以鍛煉大腦,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沒有記憶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地活著,學語言可以延緩大腦衰老。

3. 國內大部分功能性英語考試,四六級、高考之類,都是針對「死記硬背學英語」用戶設計的。就算是個小孩也需要六年掌握基本讀寫,但是一個成人有針對性地複習,突擊一年就可以攻克這種考試。這是保守說法,一直學英語的話,突擊三個月都能通過。


之前在很多答案中提到過一個觀點:語法不是學來的,而是通過聲音輸入自動建立起來的概率模型。

有一個語言學家做實驗,讓不會說話的小孩子和成人邊玩邊說話。然後一年之後發現:孩子雖然會犯錯誤,但是總體而言,他們說出doggy bites the book(狗咬書)的數量要遠比doggy chases the book(狗追書)多。在認知當中,書是不動的,靜止的,狗在現實中是不會追著書跑的。而和狗搭配最多的動詞就是咬。經過語料輸入,大腦自動建立起一套 搭配 變形 規則,於是並不知道語法為何物,卻習以為常的使用正確的句子。比如西語,小孩在說的時候經常把el和la與後面的名詞一起說,認為是一個東西,直到大一些了才發現~哎喲:el和la原來是多出來的單獨成分。所以單獨說一個casa是很奇怪的,la casa才是符合認知的。但是中國人從小就沒這個東西,所以拿著漢語的模型去認知很容易丟掉。就像英語初學者說的時候經常忘記the一樣。

成人學習語言的時候,經常容易出現的困境在於:

1、扔不掉母語的幫助,然而母語的辭彙搭配概率模型和外語很不相同。造成把中文直接翻譯成英語辭彙,再根據語法組織起來的句子並不在英文中常見。比如中文常說「促進經濟發展」,BNC語料庫很少會用foster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更常見的是boost the economy,範疇詞省略,搭配也更加常見。

2、糾結於記憶語法、發音、辭彙的規則,放棄了練習和輸入。 這一點我學西語的時候有感觸,A1水平的時候經常琢磨rr不會發,陰陽性,usted還是tu等等。後來rosetta聽多了變a還是o看見主語就條件反射後邊自動變了。

3、英語老師們的參差不齊水平。一方面是新東方學而思這種備考模式,本身和語言學習並不兼容;另一方面英語好的人並不是都會教學,拿著課本用中文分析一遍語法這種模式大概是80%英語老師的風格。

然後外語學習動輒幾千塊,不便宜,大部分人經濟上根本受不了必須的語言輸入時間。實際工作中,似乎也用得少。大概也就我們這種高校狗需要每天讀論文,偶爾開個會做pre說幾十分鐘。

寄希望於語言學和認知科學高速發展,未來某一天能吃顆藥丸就能改變大腦物質構造,實現多語能力。亦或是計算語言學和AI科學高速發展,讓自然語言的翻譯達到可用水平。從科技樹上來看,後者應該在不遠的未來。

PS:最近看BILINGUALISM-LANGUAGE AND COGNITION上有個研究說雙語能力可以預防痴呆,就沖這一點,各位努力加油~


首先,小孩子可能不是在學語言...不管是母語也好,外語也好,只要語言環境足夠強勢,所有的小孩子都能在不長時間內無差別地學到手...他/她的過程猶如複印機複印文本/電腦里下載文件的過程,高效,平順...他們的這個快速度甚至可以說不是一種學習過程!當然,這全是其社會角色與成長的要求決定的。

其次,學語言跟學該語言的文字很不同...學文字需要專門的老師在課堂上傳授...但每個國家的學生從小學到高中期間都能把識字/閱讀學到一個適應工業化時代要求的程度...

成人社會角色與成長早已定型...不管是在學一門外語的語言還是文字, 都不可能再現類似小孩子的「猶如電腦里下載文件的過程」情形,整個過程是建立一種全新的語言文字體系,有的人快一點,有的人慢一點,有的人好一點,有的人差一點...不管怎樣模仿,都沒有小孩子學語言的神跡。

但成人在邏輯/分析/歸納等方面更有優勢,利用得好的話,語言加文字全方位的進步還是很大的。但與母語的應用自如還是不能等同。


不行。

1)第一語言跟第二語言習得機制不同。

2)如果錯過了語言關鍵期(範圍說法不一,但基本不會晚於12歲),最終習得狀態(即使是第一語言)是無法跟母語習得者比肩的。


不是是否可以借鑒,而是一定要借鑒。試問為什麼小孩兒學語言快些,因為想與家人交流,卻什麼都不會。而成人和小孩的不同在於已經會了一種可以交流的語言,沒有必要再學另一種也可以完成交流,所以相對來說驅動力小一些。這時你可以試著像小孩兒一樣,將自己置身於已知的語言無法溝通的情境(目的語國家)和只說目的語的人交流。一定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推薦閱讀:

零基礎學習python但是基礎教程一看到後面就開始看不懂了,怎麼辦?
零基礎學素描多長時間可以畫人像?
32歲零基礎進入新行業是否可行?
詩詞的平仄是一聲二聲為平,三聲四聲為仄嗎?如果不是,零基礎如何掌握辨別方法?

TAG:語言 | 英語學習 | 外語 |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 零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