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哪些經典的兒童文學?


我先講個故事。

老皮克年輕時候是在世界比賽獲過獎的美男子,雖然現在老得頭髮沒幾根了。他很自戀,想要一個跟自己一模一樣的兒子,用仙人的橡皮泥捏了一個禿腦門,長鬍子的小老頭,算是他的兒子小皮克。剛完工,小皮克「呼」地跳上桌子,推起桌上的方腦袋收音機,喊道:「大汽車開啦,嘀嘀——!」

雖然長得跟老皮克一模一樣,小皮克內心卻完全是個孩子。他去上學,熊孩子們一看,只有小山羊才長鬍子哪!他也覺得不像樣,大家一合計,把鬍子揪下來改成頭髮,變成了真正的小孩。可是一回家,老皮克見到,大怒,又拔下他的頭髮往下巴上栽……

這就是孫幼軍的童話《老皮克和小皮克》。

這個人的第一部作品,是出版於1961年的《小布頭奇遇記》(我現在手頭有一個第17次印刷的版本)。找不到大圖,湊合下吧:

主角是一個用碎布做成的布娃娃「小布頭」,只有拇指大,這個極小的形象類似於民間故事裡老小或者「大拇指湯姆」,因其小與孩子們親近。小布頭坐火車到了農村,認識了麥子、母雞等朋友,在老鼠洞里當了俘虜,坐著風箏上了天……在經歷中完成自己的成長。

故事的主題,本來和當時的其他兒童文學(若有的話)相同的,說教性的(「中心思想」是「珍惜糧食」,「緊抓工農生產」)。但小布頭完全是孩子的心理(愛賭氣,幻想自己很強大,貪玩,又很講「義氣」),故事裡的「真」孩子角色也非常天真,甚至大人都有童心。

爸爸看見蘋蘋不快活,就說:「那咱們表決吧!同意媽媽給小布頭做一件外套的,舉起手來!」

爸爸自己先把手舉得高高的。蘋蘋一看,也高興得舉起手來。只有媽媽一個人沒舉手。

「這沒關係,」爸爸說,「少數服從多數!」

媽媽忍不住笑了,她一邊找材料,一邊咕噥說:「唉,這父女倆呀,真拿你們沒辦法!」

而且充滿了幽默,這種幽默,一直貫穿他以後的作品:

「喳喳!」鼠老大很得意地叫了一聲說:「這個該死的老頭子,晚上老守在糧食倉庫里,一顆糧食也不叫咱們吃。喳喳,他不叫咱們吃糧食,咱們就搬到他屋裡來住,把他屋裡的東西統統吃光,不管甜的、鹹的、酸的……」

「茲茲,還有辣的。」鼠老三討好說。

「你多嘴!喳喳!你可惡!喳喳!」鼠老大大叫說,「我不吃辣的!」

在60年代版本的《小布頭》里,反面角色四隻老鼠的結局是被打死。90年代的新版,孫幼軍改寫了這個故事,去掉一些「時代」性很強的內容,小布頭深入鼠洞,和他的玩具夥伴以自己的力量懲罰敵人。小布頭在故事開端,是一個任性、幼稚的角色,「新」小布頭更為主動、有能力,有智力和勇氣獨自解決問題。甚至有點英雄氣概。

「我沒有大老鼠那樣的尖牙齒,」小布頭心裡想,「要是碰上什麼危險,這玩意兒可以當武器的!」

他用力把那根大針從線軸上拔下來。真不錯,這根大針差不多有小布頭身體那麼長,光閃閃的真像一把劍!

小布頭把他的長劍在手裡揮舞幾下,覺得很順手。

接著,他又從炕沿兒跳到地上去。他從飛機上掉下來過,現在跳這樣高矮,簡直不算一回事!

這時的小布頭,應該是在模仿日本民間故事的「一寸法師」。這不僅反映出不同時代的兒童觀不同,也創造出了一個成長型的角色形象(而不是機械、被動地接受說教,以「改掉缺點」為最高目標的「好孩子」)。無論當時還是現在的中國兒童文學裡,這種角色都是少見的。

說說《怪老頭兒》,這是一本異書。主角趙新新是個大腦袋,細脖兒的小頑童(跟皮皮魯類似),他的朋友怪老頭是個老魔術師。它的套路,在今天看來並不出奇,但你要注意,它出版在1991年!那時候HP還是羅琳的腹稿,《指環王》系列對於國人是聞所未聞。然而,就在這種環境下,我們有了一部兒童向的奇幻小說,而且是純粹中國式的奇幻小說。

怪老頭的房子可以像一摞紙片兒那樣疊起來,用一根竹竿在水裡晃晃就來魚,還知道許多怪事,例如哪裡有個國家的人長著大象的耳朵啦,哪裡有個國家的人有四張臉孔啦……這些奇幻元素,全有著明顯的中國特徵。

中國童話借用神魔小說和神話的並不少,例如葛冰的《小精靈灰豆兒》。但《灰豆兒》對西遊記世界觀的照搬相當明顯——主角是一個因為太小而被孫悟空忽略的小妖怪,而他的尾巴是豬八戒的尾巴下凡。

怪老頭兒帶著趙新新釣魚,這並不奇怪,他們遇到了一個老官員,他也喜歡釣魚,還有個地方叫鯉魚灣,圍起來,專門讓「領導們」釣——更像「真事」了。但就在這個完全正常的鯉魚灣:

憑空釣魚的故事有左慈的成分,怪老頭半癲的形象,可能來自濟公,至於房子變成紙,也許有唐傳奇《聶隱娘》的影響。《怪老頭兒》雜采眾家,而且化用得非常自然,非常從容,讓奇蹟在日常生活中發生。

《怪老頭兒》的語言也是很有特色。孫幼軍對自己的語言,沒有什麼評價,只說喜歡樸素(他覺得小小孩不喜歡讀安徒生)。他確實是樸素的,然而也是豐富而生動的。

這個生動很難得。兒童文學經歷了一個演變過程:從「民間傳說(嚴格地說不是兒童文學,但在現代社會,民間傳說的主要讀者是兒童)」到「創作童話」,再到「幻想小說」,主要的趨向是細節越來越生動,手法越來越寫實。

一方面,創作者從民眾變成了職業作家,另一方面,幻想小說想要吸引觀眾,就需要更加細膩出色的講述技巧,來獲得身臨其境的感覺,因為大眾已經不相信神話和鬼怪了(你說我吃西紅柿也有很多讀者?這……今天天氣很好啊!星星特別多!)。

《炸糕和滑翔機》的故事裡,怪老頭說自己病了,向趙新新討吃的,把人家買滑翔機的錢花掉了,然後送給趙新新神奇的木片,做成永不落的滑翔機——這是個民間故事裡很常見的「考驗」和「好心有好報」的模式,情節上並無稀奇處,但孫幼軍是這樣講述的:

如臨其境。

也許這裡沒有特別高的技巧。相比安徒生或王爾德,孫幼軍的語言也不是登峰造極。但是這樣寫,相比簡單地概述情節的民間故事,就已經是一個進步。此外,這個故事明顯受到瑞典林格倫的《小飛人卡爾松》的影響——小飛人自稱發燒了,要吃糖才能好——但孫幼軍把自己生活的細節添加進去,林格倫的細節是到樓底下小店去買糖果,孫幼軍的細節就是買剛出鍋的熱炸糕。

孫幼軍這個人,我覺得叫他「孩子們的老舍」不為過——不過,他並非北京人,老家是蕭紅那邊兒的。

孫老頭現在八十一歲了,牙沒剩幾個,還能寫東西。這是他2013年寫的小故事:孫幼軍先生送我的禮物


作為一個90後,就主要談談90年代的中國兒童文學吧。

90年代的中國兒童文學如同當年的市集一樣熱鬧,作家們就像街巷裡各自身懷絕技的民間手藝人,他們的作品就和那些畫出的糖人、捏出的面人一樣誘人,而買書更划算的一點就在於,精神食糧的「賞味期限」要遠比那些真正的糖人、面人長久得多。

最早接觸中國兒童文學,有兩本書值得一提:

我與中國兒童文學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就源於董宏猷的這本《一百個中國孩子的夢》

這部夢幻體的長篇小說摹寫了一百個中國孩子從四歲到十五歲——曾經做過的、正在做著的以及將要做的夢。

(我爸買這本書的初衷是打算每年都把書中和我年紀一樣大的小孩的夢讀給我聽,直到我年滿十五歲。當然,這個構想沒能堅持下來……因為我還沒等到十五歲就自己把它讀完了。)

剛上小學時,讀到96年出版的這本《我要做好孩子》,相信很多人對它並不陌生,99年央視曾將它改編成同名電視劇搬上熒幕。

書中的小女孩金玲,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學生,成績中等,體型還有些微胖,她不是校花,不是公主,不是尖子生,可是,她的一舉一動卻真實而動人——因為她就是那時活生生的我們。可想而知,作為一名剛進入學校的小屁孩兒,從書里看到自己的生活該是種多麼神奇的體驗。

印象深刻的還有這套《新編一千零一夜》,書里收錄了各種各樣有趣的童話、寓言和故事。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為它「治理」熊孩子有奇效——老師只需要拍拍這套書承諾說:「如果大家能安安靜靜上課,我就留出十分鐘來念故事給大家聽」,保管這節課就能上得特別順利。

除了書之外,雜誌也是閱讀兒童文學故事的好地方。90年代,訂閱雜誌似乎還是件非常時髦的事兒,雜誌的品類也十分豐富多樣,光兒童文學這一類,就有《兒童文學》、《童話世界》、《童話大王》等多本優質刊物可供選擇,每一本都能津津有味地讀上好一會兒。

既然提到《童話大王》,那就不得不提熱鬧派童話的代表人物:鄭淵潔

作為中國最著名的童話作家(幾乎沒有之一),鄭淵潔的名字想必大家早已耳熟能詳,如果每場狂歡都有一個熱鬧的開場,鄭淵潔就是當年那位能讓全場嗨到爆炸的傳奇人物

光是《童話大王》這份雜誌,鄭淵潔一個人就堅持寫了30年,他筆下不僅僅有皮皮魯、魯西西、大灰狼羅克這些經典形象,還有舒克和貝塔、魔方大廈等諸多經典作品。

在他的作品裡,沒有刻板的說教,沒有對道德的頌揚,他不告訴你世界是什麼,但他告訴你這個世界可以是什麼。他通過那些或荒誕或有趣的情節告訴孩子們,你們的成長也可以這樣放肆、勇敢而充滿樂趣。

鄭淵潔總說,中國式教育只成全了孩子的記憶力,毀了孩子的想像力,而想像力則是一個民族最為重要的素質之一……

一直以來,他就像是一個能量充沛的鬥士,用他孤獨的一支筆,幾十年如一日的和他的童話以外,現實以內的那些不盡人意的現實鬥爭。當年,他一人扮演兩角,開寫鄭淵潔與皮皮魯對話錄,舒克貝塔辯論賽。鄭淵潔與皮皮魯一起抨擊中國家長不恰當的教育子女的方式,舒克貝塔對應試教育進行了長久而深刻的剖析。它們在充斥著灌輸式教育的課本和輔導書中,在娓娓道來著學習真美好的課外雜誌中,在歌頌著老師和父母就是真理的各種作文中,顯得那麼煢煢孑立,格格不入。

然而,他終究贏了。十幾年後的社會,終於在網路技術的迅猛發展下,終於在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中,能夠獨立思考,有創造力,敢於自信地表達自己的人被視為寶貴的人才。社會的大染缸將曾經懵懂的少年千錘百鍊,面對職場風雲面不改色。但總會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平等地對待周圍每一個人,他們的愛心依然會被弱勢群體感染,比起鐵石心腸的職場動物,更像一個真正的人。他們應該就是長大了的皮皮魯們。

引自豆瓣友鄰 這是只狐狸 所寫的《皮皮魯傳》書評《鄭氏童話秘籍 善良+想像力》來源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3396450/

90年代中國兒童文學的大家庭中既然有了鄭淵潔這樣一位飛揚跋扈的父親般的人物,那麼與之對應的,也有著一位溫柔內斂的母親般的人物,而這位像媽媽一樣的兒童文學作家,就是秦文君。

秦文君筆下也有一對可愛的兄妹——男生賈里講義氣、有時不守規矩但是心地善良,十分有男子氣概;女生賈梅膽子略小,性格溫柔而散漫,有些多愁善感,卻又積極陽光。此外,古靈精怪的小鬼魯智勝、獨當一面的小丫林曉梅這些個性鮮明的人物角色也都一個個躍然紙上,極富感染力。

相比於鄭淵潔的洒脫奔放,秦文君的作品少了許多天馬行空的情節,卻更加細膩和感性。猶記得小時候讀《寶貝當家》中一篇名為《心香·可人》的故事,兩個女孩因為生活的錯位而產生了充滿矛盾與衝突的情感糾葛,對於尚且年幼的我而言,大約是首次從文學作品中感受到戲劇衝突所爆發出的情感張力,這種感覺至今都還記憶猶新。

秦文君筆下的故事或許沒有那麼幽默、沒有那麼新奇,可是卻樸實而真切,蘊含著力量——正是她的作品使我明白,生活平凡、瑣碎,可又充滿深情

90年代的中國兒童文學除了以上兩位超級大咖之外,還有一套叢書你一定不能錯過,那就是小布老虎叢書。叢書背後強大的作家陣容我至今看了都會驚嘆,其中包括了北董、周銳、葛競、班馬、彭懿、薛濤、孫幼軍、車培晶、湯素蘭、常新港等多位對90年代中國兒童文學影響深遠的作家。

如果想要全面而快速的了解或回顧90年代中國兒童文學的基本狀況和整體氛圍,小布老虎叢書絕對是一個不二之選。

在這套叢書里,有可以任意縮小和放大的奶牛黑白花兒(《拇指牛》)、有能像飛盤一樣飄行的小狗梅花A(《飛碟狗》)、還有來自外星的神秘大鳥雷雷(《神秘的大鳥》)……除了這些奇奇怪怪的生物,連人也都是千奇百怪,在此我直接列出幾個書名大家感受一下:《我的媽媽是精靈》、《裝在口袋裡的爸爸》、《爺爺鐵床下的密室》、《我們的老師是狐仙》、《我的同桌是女妖》……

兒童有童真的心靈,但卻沒有具體展開它的形式,兒童文學家所要完成的就是能夠展開這顆心靈的種種不同的構造形式……兒童文學不是兒童創作的文學,而是成年人創作的文學。作者在兒童文學的創作中發揮的不是道德教化的作用,而是具體的、實際地展開兒童心靈的作用。——王富仁 《把兒童的世界還給兒童(呼喚兒童文學)》

在這套叢書中,我們能真切感受到當年那些兒童文學作家們為「展開兒童心靈」所做的努力,可以看到他們為拓展孩子們想像力的邊界、挖掘生活更多樣的可能性所做的探索,這就是小布老虎叢書帶給我最大的感動。

……幸福的孩子有權利知道世界的真相,知道世界上很多孩子的生活並不如他們這般無憂無慮,電腦遊戲、動漫、遊樂園、歌星影星、超級市場、名牌服裝,並不是全部真實的生活人也不可能終生盡情馳騁於這些生活材質中。我們的孩子也需要粗糙一點的東西來磨礪他們的意志、情感,就像粗糧之於身體器官的意義。苦難經驗、苦難體驗,甚至明確說苦難教育是當今兒童價值觀培育的必需內容之一,是生成他們健全人格的必然途徑之一,是我們對社會未來發展負責的基本態度與行為。

……苦難是人生最好的老師。對現代化物質的迷戀,苦難的缺席,導致了兒童文學中人文精神的衰落。

引自《苦難的兩種表達》來源 http://www.xzbu.com/5/view-4146770.htm

如果說鄭淵潔是「熱鬧派」童話的代表人物,那麼曹文軒則可以說是「苦難派」兒童文學的代表人物了吧。他筆下的苦難不是類似於《西遊記》中唐僧師徒需要披荊斬棘、斬妖除魔才能取得真經的那種簡單粗暴的苦難,而是那滲透在人們骨子裡的說不清又道不明的惆悵與彷徨,是對生活中不盡人意之事的隱忍與抗爭。

每一個時代的人,都有每一個時代的人的痛苦,痛苦不是絕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時,就有一種對痛苦的風度,長大時才可能是一個強者。——曹文軒

實際上,我直到上高二的時候才讀到曹文軒的作品,而這碰巧又是一個恰到好處的年紀,因為如果年齡太小、閱歷太少可能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他在作品中所要表達的那種「苦難美學」;如果年齡再大一點,可能自己又沒有了青春時期那種敏銳的感知能力。

在曹文軒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類似瓦房、大河、麥田、蘆葦這樣的意象,他的文字純粹到彷彿擁有讓人讀到後感覺呼吸都變得更加清新的的力量。你會不知不覺地就跟隨著他的筆觸掉進《草房子》中的油麻地、《青銅葵花》中的葵花田、《細米》中的稻香渡,結識那一個個有著堅毅神情的少年、美得像夢一般的少女……讀之前真的難以想像,非夢幻體題材的文學作品竟也能有如此驚人的代入感,他就像是以文字為墨,將鄉野之美繪成了如詩的畫卷;以文字為刀,一點一點地將這些人物形象刻在你的心上

他的作品寫苦難――大苦難,將苦難寫到達深刻之處;寫美――大美,將美寫到極致;寫愛――至愛,將愛寫得充滿生機與情意。

在本專題的最後,我還想提及一本特別的書:

說出來你可能不相信,在流行熊貓是國寶的歲月里,我狂熱地喜歡上了蛤蟆。別人都叫它青蛙,但我覺著繞口。我迷戀蛤蟆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喜歡它在半夜裡發出的驚天動地的叫喊聲。

書里的第一段話,就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

小時候看這本書,總覺得胸悶氣短,和其他甜膩、輕逸、或新奇或搞怪的文學作品完全不一樣,和曹文軒的「苦難美學」也不一樣,它使人感覺沉重,異常而純粹地沉重。起初我並不能理解,為什麼一本號稱「空氣是免費的」的書會讓人感覺窒息,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不斷豐富,我終於明白了這份沉重的窒息感——它的名字就叫做:

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果然,當我進入本書在豆瓣的頁面,其中喜歡讀"空氣是免費的"的人也喜歡這一欄里就列出了這些書:《人性的枷鎖》、《月亮和六便士》、《局外人》……作為一本兒童文學,卻能與這些世界名著歸為一類,可想而知這立意對於十歲出頭的孩童而言也未免太過高深——讀第一遍時也的確想過放棄。可在時光的洪流中,這本書卻巍然不動,在我的記憶中顯現出了愈發清晰的模樣,也散發出了愈發耀眼的光芒。

我時常會想,這世上究竟是否存在絕對而純粹的自由?或許青草味口香糖就是答案。

寫這篇推文,感覺美好卻又悲哀。

美好的是回憶過往,我曾擁有童年,我的成長也曾有這些兒童文學相伴,我的小小世界有無數位兒童文學作家為我守護。現如今,我窮盡腦中的詞句,也形容不出當年這些兒童文學作家所帶給我的那些極為珍貴的閱讀體驗。

悲哀的卻是,現在的兒童幾乎都沒有了兒童的樣子,大多都被過早的塑造成為了標準化的成人,他們待人接物、舉手投足之間流露的不是童真與活力,而是老練甚至漠然。

而中國兒童文學的現狀,更是一反當年鬧市般蓬勃的發展態勢,就像是變成了一門瀕臨失傳的民間老手藝,隨著那些街頭巷尾的民間手藝人一起,逐漸消失在無數個書架上。

我希望,至少能讓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這一點。

附書單

《一百個中國孩子的夢》 董宏猷

《我要做個好孩子》 黃蓓佳

《新編一千零一夜 童話·寓言·故事》

《皮皮魯傳》、《魯西西傳》 鄭淵潔

《男生賈里》、《女生賈梅》 秦文君

《寶貝當家》 秦文君

《拇指牛》、《飛碟狗》 北董

《神秘的大鳥》 孫幼軍

《我的媽媽是精靈》 陳丹燕

《裝在口袋裡的爸爸》 楊鵬

《爺爺鐵床下的密室》、《我的同桌是女妖》 車培晶

《我們的老師是狐仙》 車培晶

《草房子》、《青銅葵花》、《細米》 曹文軒

《空氣是免費的》 常新港

延伸閱讀

把兒童的世界還給兒童 王富仁

https://wenku.baidu.com/view/415f9a3d0912a2161479293a.html

苦難的兩種表達

http://www.xzbu.com/5/view-4146770.htm

中國兒童文學的文化坐標——以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兒童文學創作為例

http://www.doc88.com/p-1941584675033.html

關於20世紀末中國兒童文學創作的文化反思

http://www.doc88.com/p-6075982040082.html

新世紀中國兒童文學的困境和出路

http://www.xzbu.com/5/view-1923265.htm


感恩做導演的母親在我還是個幼童的時候,就領著我的手走進兒童文學的世界,那些兒童文學靜默無言地給我勾畫了一個完整的世界,建立了我一生最初的價值觀和審美觀。時至今日,雖然讀的書看起來比兒時更深刻,但其實我的腦海里時常浮現的,恰恰是幼年那些兒童文學勾勒的畫面。也恰在當時,《兒童文學》《少年文藝》兩本面向兒童和較低齡青少年的雜誌正處在它們的高峰期。這些兒童文學作品題材多樣,童話、小說、紀實文學,各有千秋。儘管時代變遷,下面推薦的作品中,有些所寫到的事情,比如幾塊錢的零花錢,已經和今天城市孩子的生活境況不再完全吻合;有些敘述的語言也帶有些路遙同時期作家的風格,已經不那麼時尚了。然而,除了這些時光造就的小瑕疵之外,這些作品無一例外都有它們各自的閃光之處,或在迷人的文采,或是構建了一個富有特色與美的世界,亦或是對孩童敏感的內心體察入微、讓當時作為孩子的自己共鳴深切——無論哪一種,它們都是非常優秀的兒童文學。

感謝它們,感謝這些作者,其實,只有成年人才能真正的創造童話,創造一個自己已永遠擁有、也永遠失去的精神世界。而那些小讀者們,總有一天會變成成年人,那時我們才明白,也只有成年人,才真正的需要童話。

一 《不能飛翔的天空》

這是一本童話小說,比哈利波特系列早了幾年,也只有一本書的體量,然而它構建了一個毫不遜色的、充滿民族風情的奇幻世界,這個世界風光無限,神秘悠遠,充滿了迷人的東方色彩,同時,這個美麗的世界不是憑空建立的,而是包含著堅實而獨特的價值觀。正如哈利波特裡面蘊含著對勇敢、忠誠、成長、愛等無尚的價值,在《不能飛翔的天空》里,對內心價值的探討是通過不露聲色的情節、更為中國人式的表達體現出來的。

故事開展在塞北,神秘的白山黑水間,一個保持著原始部落宗族信仰的民族(滿蒙民族)中,主人公是個小男孩,叫魯格列,他和自己的母親、爺爺相依為命。這個處於大自然中的村莊,對自然、對天地、對生靈有著深厚的情感,對世界有著自己獨特的觀念和認識。而有一天,魯格列忽然發現,這個村莊里的每個人,無論是自己的朋友,母親,爺爺,叔叔阿姨,各個人都是一種動物,每個人都不一樣。在部落傳統的文化里也確實曾經是這樣認定的,然而村莊發展到現在,傳統已經慢慢的在消散,這個傳統只被作為傳說在老人孩子們之間當做笑談。可是魯格列堅信,自己是能夠看到包括媽媽在內的每個人,在獨處時候的「真身」的,雖然只有神鹿相信他,他卻始終堅持。而與此同時,他非常想念他的父親,他的父親是曾經部落最勇敢的戰士,然而一次打獵過後,就再也沒有回來,父親的真身是什麼呢?正當魯格列陷入對這個秘密的神傷和好奇之中時,他發現另一個驚人的秘密——看似憨厚、對母親默默追求的大叔,他的真身似乎蘊藏著危險的一面……

作為一個生於塞北、長於北國的人,我對於書中那聖潔的雪景、粗獷又不失細膩的民風,實在是感同身受。這部作品的文筆令人稱道,乾淨簡潔,寥寥幾筆就勾畫了一個東北亞的神奇世界,伴以薩滿族的神秘、純樸的信仰。其中塑造的人物關係,更以超越了血緣的情感——親情、友情、愛情,給魯格列,也給讀書的孩子以深切的震撼。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在其中如小型史詩一般展開。什麼是英雄、什麼是君子,什麼是勇敢、什麼是智慧,更重要的是,什麼是選擇和信任,在其中展露得不露聲色,卻淋漓盡致。小小的魯格列最後化作神鷹,從山崖上縱躍而下,雖然離開了母親,卻真正懂得了母親,懂得了每個人的命運,最終朝著自己的人生飛去。

在我看來,這是一本寫給男孩子看的童話小說,它並不是天真浪漫波平浪靜的,而是有著特有的不服、不甘、委屈,甚至小小的敵視和仇恨,然而這些曲折隱秘的情感卻都是那麼純凈,能夠從這種來自對「生父被取代」的哈姆萊特式悲情之中,最終得到一種廣袤的胸懷。

更重要的是,對一般的孩子而言,父親和母親並非是「男人」和「女人」,而僅僅是「供養自己的人」,也就是孩子們很難意識到自己並不是父母的全部世界,他們是人、有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陷,因為意識不到這一點,孩子們往往也難以真正的接受父母,難以接受父母的不足,難以接受父母的選擇,也難以理解父母成人含蓄的愛。而這正是這本書中魯格列所最終克服和認識到的地方之一。每個人的成長都不是風平浪靜的,在試飛的過程中,充滿了懷疑和不解,氣餒和痛苦,然而在這種悲情之中,孕育著勇氣和希望,沒有不能飛翔的天空,只要心上別折了翅膀。

二,《我的媽媽是精靈》

《小布老虎叢書》出了一系列書,有不少精品,給80末90初的孩子貢獻了不少精神食糧。這本書是其中的一本,也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我是在幼時好朋友的書桌上第一次看見它的,當時拿來翻閱,頓時陷入其中。

和《不能飛翔的天空》一樣,它並沒有構建一個五好家庭。其實在現實生活里,轉型社會之中,每個孩子所面對的,往往都不是一個理想當中完美的家庭,甚至,在孩子敏感的世界裡,早早就能夠勘破成人世界的殘缺,早早就能意識到現實世界和童話根本不一樣。所以,何必在兒童文學裡勾勒一個全然完美的虛幻世界呢?最美好的兒童故事,一定是有現實中的落腳點的,它把孩子的夢幻和眼前的現實連接起來,幫助他們慢慢理解那些難以理解的地方。

在《我的媽媽是精靈》里,主人公是一個小女孩,她愉快的和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然而忽然有一天,小女孩發現,其實,自己的媽媽並不是一個真實的人,而是一隻精靈——也就是去世之後遲滯人間的靈魂。精靈媽媽和爸爸一起帶給小女孩一段包含著笑與淚、團聚與揮別的難忘生活……作者那娓娓道來的文筆,讓你簡直看不到死亡——雖然死亡在文中無處不在;你也找不到離別——雖然它就在前方。

主人公敏感、細膩、小巧而溫情。在這種溫情之中,含有成長的寓意,借著精靈媽媽的口眼,教給一個女孩子許多做一個體面、有教養的姑娘所不可或缺的東西,同樣也是因為媽媽,小女孩對生命的理解不僅僅局限在「活著」,而是能夠第一次理解超越身體的存在。它和《不能飛翔的天空》都含有一種淡淡的哀傷感,然而上一本書更多的是把人帶出了城市、帶向塞外的森林和高崖,而這一本書就停留在孩子們的身邊,就在日常的瑣事之中,從未離開,在成長面對一個個雖然小、卻五味雜陳的事情的時候,它會冒出來,不讓我們感到孤立無援、無所適從。

是的,生與死都無法阻隔愛。這本書里同樣有父母之間真實的互動和愛情,孩子看到,他們不僅僅是提供給自己養分的供養者,而是活生生的人,有愛欲、有對錯,是男女,是平凡人,是我們需要把他們當做另外的個體去愛的,而不僅僅是「孝」。

而當我們面對別離的時候,這本書以它暖如朝陽的講述,抹去了一切離別當中的灰暗和晦澀,留下的是珍惜和希望。孩子們從中得到的是趣味,是面對一切分別、獨自前行的燦爛笑容。

這本書深深影響了我現在對生死鬼神的看法。我不是個無神論者,我堅信這個世界上有神,有靈,然而我卻不信任何一個宗教,因為沒有一個宗教能夠壟斷生命和信仰,這些神靈就在我們身邊,和我們肌膚相親、共同相處,他們中有我們的愛人,有我們的朋友,也有對著我們做各種鬼臉、翻傲嬌白眼的討厭鬼、小對頭,然而他們始終關注著我們,感知著我們,我們從未孤獨,他們也從未離去。這種樸素的信仰就來自這本書中精靈媽媽所展示的精靈們。

值得一提的是,那個最初書桌上放著這本書的好朋友,後來與書中的小女孩一樣,在小學的時候母親就忽然去世了。在那些日子裡,她顯示出的堅強、明媚、執著、純真,一如書里的主人公。我不知道,這本小時候的童話是不是在一些時刻,給了她啟示和力量。雖然沒有問過她,但是我默默堅信,這本小小的故事對於她的人生而言,一定已然化在了骨子裡。 這就是兒童文學的力量。

四,《一百個中國孩子的夢》之《請你服用苗條劑》《割掉了假話腺的孩子》《「女兒潭」邊的吶喊》《山不轉水轉》

這是一套書,我買的時候還是上下兩冊,不知道現在是否已成為多冊。這套書的奇妙之處在於,它講述的一百個中國孩子的夢,是真實的採集的素材,作者採訪了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記錄下了他們殘缺不全、思維跳躍的夢之後,再根據這些素材進行再創作,按照年齡段分為「八歲的夢」「十歲的夢」……從五歲到十五歲,跨度十年,涵蓋了整個兒可以被稱作「童年」的時光。這樣分明的層次,讓人一路讀下來,彷彿又重新成長了一遍,從稚嫩到懵懂,孩子在對人世的隱約認知間,他們的世界折射出的是成人世界無情的現實。

書中好故事不少,但是給我印象最深刻,並且覺得最值得一讀的是以下幾篇。

《請你服用苗條劑》,這篇故事給當時的我以莫大的觸動。讀到它的時候我還是個純粹的孩子,尚未發育,也根本沒有遇到文中主人公所遇到的問題,唯有在越髮長大的成年世界,世人看待我們的眼光才慢慢地發生了轉變——他們上下打量著你,從頭到腳,看你是不是笑靨如花、秀髮如雲、身材如流水,所有人都有評判和打分的資格,而作為一個女孩,這種「被」看待、「被」打量、「被」苛求,已然習以為常。對那個時候的我而言,跟隨著主人公渴求美麗的卑微之心,真的能夠越過年齡,體諒她的每一點窘迫、委屈。多年以後,當我回過頭去,會覺得這世界對姑娘們的塑造尤其在青少年時期,確實是經歷了一個充滿脹痛的過程,不自知還好,一旦發現了這個過程的殘酷,其實內心之中會平添一絲無奈。當年女權主義對國人而言還很陌生,在兒童教育中更是充滿了對女孩子的審美苛刻,可是這篇作品保護了當年的我,讓女孩子們獲得一個內心反思、呼喊的過程,不但學會如何評價自己、也學會如何評價別人。

同樣《「女兒潭」邊的吶喊》也是女孩作為主人公的作品,不但如此,它們還都是通過各種藝術化的手段來強化了這種「性別」角色的作品,「性別」在故事的敘述當中,佔據了重要的位置。這兩部作品可以相當於對孩子認知「女性」——如果本身是女孩,那麼就更是自我認知的過程——的啟蒙。 女權主義費了很多心血在既有的社會秩序間振臂高呼,其實,改變現有的生存秩序,僅僅依靠這種外力來推動正式的制度和架構改革,不過是治標不治本;何妨把眼光放得長遠一些呢?不要太心急,想一下子改變世界,幻想所有的好事一起發生,我們只是靜待這個世界隨著我們的女兒們一起長大,當一個不一樣的她們出落得光彩照人、風采各異的時候,她們自然會打造一個被光彩所照亮的世界。

《割掉了假話腺的孩子》,這是整部書中我最為喜歡的一篇,甚至可以稱得上是我內心好評度最高的一篇童話。奇特的想像,歡快的節奏,以及寓於童話之中對現實的辛辣諷刺,處理得藝術而生動,是不可多得的童話精品。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漸漸地失去了說真話的本領,更多的時候,是喪失了說真話的勇氣。「成熟「意味著懂得」因地制宜「,在合適的場合,講」合適「的話。中國人最深諳其中的要義。而不幸的是,故事的主人公恰是一個直率頑皮的「炮筒子「,在現實生活中,撕掉皇帝的新衣的小孩往往會招來諸多煩惱。可是這該如何是好呢?醫院可以幫助你解決這個問題——安裝一個」假話腺「,顧名思義,它的作用一目了然。然而裝了假話腺的人生真的一帆風順了嗎?…… 對於某一些實利主義者而言,是非尚無所謂,何況真假?而對於另一些人而言,真抑或假,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絕對的真誠和不設防固然難以為繼一生,但當下的問題並不是真誠過多所造成,而恰恰相反,它成了稀缺的資源。從小主人公的眼睛裡看到的各位急迫地安裝「假話腺「的叔叔阿姨身上,我們會不會覺得熟悉?在我們已經漸漸被小小幼童稱作叔叔阿姨的年紀上,我們是不是變成了那些叔叔阿姨?最終噩夢驚醒,四下無聲,醒來的世界與夢裡究竟孰是孰非?又或者,現實本來也不過是黃粱一夢?

這篇作品的文風與上文提到的其他作品有明顯的不同,跳躍活潑、輕鬆不羈,有著淘小子式的快節奏,尤其對焦急、憂慮、恐懼、慌張等激烈的情緒和不斷變化的心情做了乾淨利落的呈現。這樣的節奏到故事末尾戛然而止,頗得短篇小說結尾的精髓,令人餘韻悠長。

最後介紹的這個故事來自十五歲的夢。十五歲,是年長的大孩子,卻仍是尚在胚胎當中的成人年紀。那個似懂非懂的時候,對於世界已經有了最初的印象,卻仍舊未涉世事,懵懂跌撞。而《山不轉水轉》作為一個童話中不折不扣的悲劇故事,正是這個年齡段童年世界與現實世界銜接處發人深省的部分。 故事背景和人物經歷似乎並不是普遍現象——一個頗具歌唱天賦的女孩子因毒品而走上一條坎坷之路,而身邊如花綻開的朋友走向覆滅。作為寫給孩子的童話而言,它的話題和內容都太過沉重和負面,但是正因為它是「十五歲「的夢,並沒有要讓七八歲的孩子來讀,十一二歲的時候許多的孩子已經有能力去發現這個世界的荒誕——它並不是一帆風順、宛若仙境,反而處處掩藏著暗流。童話給予人溫暖和撫慰,並不只是源於它皆大歡喜的模板,不一定都是笑語歡歌,反而,只要寫作者的初衷和筆觸足夠剋制、溫柔、含有希望,那麼即便是觸目驚心的話題,在童話的世界裡都會變成花朵。這些花朵用它們凋零的美感,將人生的鄭重、分量沉甸甸地交付給孩子,讓他們擺脫隨心所欲的輕率,避免滑向虛無的兒戲。 整部書描繪的夢來自各個年齡、天南海北,然而讀起來卻有著出色的整體感,作者的文筆淡雅,擅長用短句,並且有著在短促的句式當中吐露感情的能力。畢竟,「夢「本身是高度個體化、情緒化的事物,很難想像一個毫無感情色彩的夢,講述者語氣充滿了感同身受的起伏,而這給每一個夢都籠罩上一層亦真亦幻的薄霧,讀來深覺自己確實行走在別人的夢境里,而不是踩在硬硬的石板上,走在現實的故事當中。

五,《不曾改變的呼吸》

如果你是一個平凡人,你應該會遇到過這樣的時刻:身邊出現了一個人,他/她比你優秀,比你漂亮,比你家境優越,你看到他的時候,他周身都在發光,什麼都好;甚至,你產生了模仿他的衝動,跟他相比,自己如此渺小、平凡甚至笨拙。你在意別人的眼光,羨慕他的光鮮,自己亦步亦趨,卻難以跟上腳步。 這不是孩子的困境,而是成人們也會遇到的桎梏。而對於缺乏自制力和辨識力的孩子來說,更容易被一些東西迷惑,潛藏在心中的虛榮、好強等等小鬼頭都悄悄地冒了出來。尤其在一個階層固化板結日益嚴重的社會,同處一室的小同學之間往往也存在著巨大的鴻溝,而這種鴻溝和差距在今天已經被孩子們所覺察,無形之中塑造著他們的行為和觀念。這篇童話在處理文字的藝術手段上,恐怕沒有前面的幾篇更為嫻熟,時不時帶有一點兒時代的烙印(畢竟筆者小時候看的童話,距離現在也還是有些年頭了),甚至可以說有些紅色價值觀在其中。然而這部童話讀起來仍然並不令人厭煩,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這種比對之下的情緒實在是真實至極,並且可以稱得上人之常情。作為一部寫給孩子們的書,它最重要的起點是感性的捕捉、情感的共鳴,而非邏輯的嚴謹、理性的正確。如果按照今天的標準來看,《不曾改變的呼吸》頗有點兒「啟迪性」故事的意味,從名字到結局,傳統而略顯老套。但是就是這種「老套」含有樸素和稚拙,倒也不妨讀來,回看一下那種雖不久遠、卻已被時代疾馳所遺落的時光。

Ende

從根本上,我更相信和偏愛中國作者的兒童文學。總有人說中國作者創作不出好的兒童文學,這一點我不敢苟同。塑造一個中國孩子,中國作者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寫作本身彷彿是與自己的過往對話。文化基因貯藏在給孩子看的作品當中,孩子們更好吸收,中國作者們描寫複雜感情和心緒的能力也絕對不缺乏,只不過,只有當大人們都意識到兒童文學的重要性的時候,當我們願意走進書店,去欣賞和關注一下和我們現實生活沒什麼關係的兒童作品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孩子,也才能真正擁有更多的、優秀的兒童文學。


《城南舊事》


梅子涵《女兒的故事》。他文字的幽默,在國內兒童文學領域,無人能比


陳伯吹,孫敬修,還有幾位實在記不起名字的老一輩童話作家,非常美,非常有中國味兒。


孫幼軍先生的《小布頭奇遇記》永遠是心中的經典!還有當年看過的《小貝流浪記》也是他的作品!除此之外,《小糊塗神》和《藍皮鼠大臉貓》的作者葛冰先生的女兒葛競寫了「魔法學校」系列,雖然是模仿《哈利波特》,但也很好看;周銳和李志偉風格類似,都比較幽默,傾向於科幻;陳丹燕的《我的媽媽是精靈》、范錫林的武俠類兒童文學也都不錯。


占坑一個。

小時候喜歡看張之路的書《第三軍團》《霹靂貝貝》,不少改編電影,其中《瘋狂的兔子》就是偶然在電視上看到過。

今年獲得國際安徒生獎的曹文軒,《草房子》,《琴銅葵花》,《根鳥》。其中記得還給草房子畫了一幅簡陋的畫,覺得那是一個幸福美好的地方。

另外也有一些經典的作品,我看書習慣不好,一般都不會看是誰寫的。上面提到的孫幼軍的《怪老頭兒》,《小布頭奇遇記》,也是印象深刻。感覺跟上面一個小夥伴提到的《洋蔥頭歷險記》有類似的風格?總之感覺看的時候挺害怕。

另外,周銳的《大個子老鼠,小個子貓》,《小西遊記》,《幽默三國》都挺喜歡看的。

利益相關,蕭袤老爸的作品,《莫須有老師和好好玩學校》,《波波熊的故事》都是我小時候很喜歡的幾篇長篇童話故事。現在出的一些繪本,質量也很高,但是因為我長大了,就沒有看太多了。所以依舊首推《譯馬》。

小時候看了很多童話,現在想起來都很美好。


我小時候喜歡《洋蔥頭歷險記》《下次開船港》《寶葫蘆的故事》《馬蘭花》還有《七彩葫蘆娃》這種山寨的。。。動畫片特別喜歡一個小黑貓小白貓找媽媽的故事


推薦閱讀:

有哪些觸動你心靈的兒童文學作品?
兒童文學作家為什麼這麼賺錢?
想從事出版編輯行業,尤其是兒童文學方面,應該學習哪方面知識,做哪些準備?
我不太希望三歲的女兒去背古詩詞,請問有好的童謠推薦嗎?
如何客觀比較、評價一下鄭淵潔與安徒生的文學水平成就?

TAG:文學 | 兒童文學 | 中國文學 | 國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