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一本忘一本,感覺完全沒收穫,該怎麼讀書?

讀一本忘一本,讀小說除了被人物感動以外,好像就沒什麼感想,想看看歷史也壓根記不住事,怎麼讀書才能有收穫,或者怎樣的讀書思維能學習到東西?


我之前也這樣!看了《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後,才找到原因。醍醐灌頂啊!

這本書主要告訴我們應該如何選書、購書、讀書、做筆記、運用書中知識,讓我們更好地吸收書里的內容。也正是因為看了這本書,我才知道自己這麼多年不會讀書。連讀書最基本的方法我都不知道,難怪我總覺得自己看了書跟沒看一樣,關上書就全忘了,啥都不記得。還好,在看了《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之後,我已經知道怎麼更好地讀書了。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是由一位名叫奧野宣之的日本作家寫的。這位作家以獨創的信息整理術和智慧創造法聞名,受到商務人士的歡迎。同時,奧野宣之還以筆記本作家的身份活躍在媒體節目和論壇中。他的其他著作包括《如何寫遊記和散步日記》、《智慧創造鍛煉法》、《「處方箋」讀書法》、《三本書創造好點子》等。他是一位很有才華的作家。

下面我來說一下《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讀書的五個步驟。

選書

在沒有看《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這本書之前,我選書基本上是當年的暢銷書,諸如《你的孤獨,雖敗猶榮》、《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等。沒有考慮過自己是否真的需要那本,當然更沒有考慮過那本書的內容質量了。相信不止我一個人是這樣選書的,肯定還有許多人和我一樣。

奧野宣之在這本書中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講自己想讀的和要讀的書記錄下來,這樣可以避免選到不合適的書,保證選到的書是我們需要的。我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目的也會更明確。

購書

單從「購書」這個詞來看,相信大家都會在心裡冒出這樣一個想法:「購書」有必要單獨分一個步驟來解釋嗎?不就是結賬付錢嘛!在沒看這部分內容之前,我也是這樣以為的,甚至認為作者奧野宣之是為了湊字數。

等我看完這部分內容,恍然大悟。

首先,要自己製作一張購書清單,清單內容包括書名、作者、出版社,這樣可以方便我們指明購買。然後,在日常生活中收集線索,不放過與讀書相關的信息。在這樣的情況下,這份清單更能反映我們的真實需求。

讀書、做筆記

就《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這本書來說,其中「讀書做筆記」這部分的內容對我的幫助最大。它糾正了我在讀書、做筆記上許多錯誤的觀念,讓我明白讀書和做筆記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它們兩者之間互相成就,缺一不可。當我們以做筆記為前提去讀書時,我們讀書的質量也會有所提升。同理,做筆記可以加深對書中內容的記憶,對我們讀書起到更好的效果。

為了方便我們讀書、做筆記,作者奧野宣之給出了一個很棒的主:①通讀,把有用的那頁折角,②通讀完成後,重讀折角的地方,若依然覺得有用,再折一下,③再讀被折了兩次的地方,這次如果還覺得好,就還折一次。

同時,作者還提出「蔥鮋火鍋式」讀書筆記這個方法,讓我們能更好地將讀過的書記在心中。這個方法包括五個部分:寫讀書筆記的日期、書名、作者名、摘抄部分、評論。有兩點需要注意:要摘抄有代表性的句子,摘抄和評論要交替進行。

按照這樣的方法來讀書、做筆記,閱讀想沒有收穫都難,難道不是嗎?

運用書中知識

一方面,我們讀過的書、做過的筆記,可以給我們的文章提供素材和靈感。另一方面,我們可以運用從書中獲得的知識,來解決自己可能存在的問題。我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沒看《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之前,我覺得自己讀書能力挺好的,看書老快了,雖然忘得也快,但大家忘得幾乎都快,所以我覺得沒啥。看了這本書,我才只知道自己讀書存在這麼大的問題。我也開始學著用書中的方法來讀書,而這就是對書中知識的運用。

以前,在我眼裡,讀書是再簡單不過的一件事,只要會認字,就會讀書。看完這本書,我才發現自己大錯特錯。讀書,不僅僅指「讀」,它包括選書、購書、讀書、做筆記、運用書中知識五個步驟。並且這五個步驟都有各自的竅門,只有熟練掌握好這五個步驟,我們才算真正會讀書。


讀書有很多種方法,題主提出這樣的問題,說明在一種長期形成的慣性節奏中生活和工作,現有的思維方式完全是慣性的和下意識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個問題少許冷靜下來想一下,就不成其為一個問題,因為它實在太容易解決了。

不針對題主,只是生活和工作慣性的力量的確很大,大到人們習以為常,大到人身處其中而不知自,大到我們連最基本的、我們曾經使用過的方法都忘記了。這本身沒有太大問題,需要的是一點點脫離慣性的思考而已,如何解決問題的思考。

小學生方法(我們曾經用過):

每本書讀完後,挑選自認為最有用的3句話(不是三段話),3句話就夠了,背課文一樣,把它們背下來,然後複習、複習、複習。

一本書記得3句話,比一本書完全沒有印象已經是從0到1,從無到有的巨大飛躍了。操作困難嗎?一點都不。花費了很多額外時間了嗎?非常少。使用了什麼特殊方法么?一點也沒有。

每本書3句話,寫文章可引用,聊天可以引用,演講可以引用。。。。。。

中學生方法(我們曾經用過):

每本書讀完後,就著新鮮的殘留記憶,將中心思想總結下來,這本書核心想表達什麼,闡述了什麼道理?。。。。。。然後,閑時隨手翻看一下,然後,閑時再隨手翻看一下。這相當於用10來分鐘將一整本書又讀了一遍(最核心的內容),比將書完整重讀一遍的效率高了不是一丁半點。

當然,我不是否認有的書值得反覆閱讀,因為你會有閱讀的快感,因為你會有新的體會和認識,因為你能結合自己的經歷理解得更多。

但是,但是大部分的書的大部分文字信息是無效的(可能會增加你的閱讀快感,這個作用是有的)。題主需要的是有效性,是有印象,那就過濾無效、甚至部分有效信息、甚至很重要的有效信息,留下最值得你留下的中心思想,夠了。

大學生方法(我們曾經用過):

每次備考,自習室里揮汗如雨,我們用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將一本3個月沒有打開的新書,從無到有,從陌生到熟悉,從0分到80分的進度,快速的消化,快速的攻關,快速的考試,快速的遺忘(請忽略這一點)。。。。。。

最長用的方法,老師給複習提綱,我們圈圈畫畫,最後一禮拜,自習室里,複習提綱一遍一遍捋,複習提綱無關的內容,視而不見。

現在讀書,自由度太大了,再也不用按照老師的複習提綱了,自己將一本書的框架、結構、關鍵信息提取出來,用適合你認知方式去提取,那麼這本書的骨幹也就收穫了。

當然,這是在你覺得這本書有用的前提下。

碩士生方法(我們曾經用過):

做課題寫論文,這是絕大部分人在讀碩士期間都會面臨的問題,做課題的關鍵就是對一個小的值得研究的點,進行仔細的研究和深入的分析,最終有一個結論。這是做精細活,雖然很多結論也許是七拼八湊的,也許是東借西取的,但做課題的過程和所花費的精力(某一個問題上),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所以結論在這裡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通過這個過程,你對一個你本不了解的東西,有了相對深入的了解(即使論文是胡謅的)。

對於《論語》、《道德經》這類書,如果想有所獲益,那一定是要花精力和時間的,也許要讀個一年半載,翻看對照各種注釋版本,結合自己生活經歷,最後還只明白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理解了其中很小一部分道理。但正如做論文一樣,這個過程,你已經收穫很多了,更何況,如果你能如王陽明所說的那樣,能夠知一點,行一點的話,那就已經不知道牛*到哪裡去了。

博士生方法:沒讀過,暫不提供。

說了一大堆,其實這些題主都知道,都經歷過,只是長期的社會生活慣性,題主把這些方法都暫時性的忘卻了。又或者覺得這些方法不夠高大上,沒有實現自我超越和突破。

不過,我想說,返璞歸真,基本和淺顯的道理,往往是最有效的,更優秀的方法是在過程中積累和總結出來的。


很多朋友都會問我同一個問題:為什麼看完書後總是記不住書里的內容?

其實他們看的時候都能理解作者所說的,也有醍醐灌頂、大徹大悟的感覺,但幾天之後就什麼都想不起來了,更別說運用了。

這種問題我們在上學讀書時就碰到過。那時候腦子好用,也沒有人說學習教科書只看一遍書,在老師講解一遍的情況下就能完全記住甚至運用。我們那時候的做法是不斷複習做題來理解定理和強化記憶,訓練自己應試的能力。

其實理解和記憶、運用還真是學習的不同階段。理解了也可能會忘記,理解了如果不運用,便留不下深刻的記憶。

看了就忘是人之本性,是自然規律,不忘才會奇怪,甚至痛苦。美國電影《雨人》中的主人公就得了這樣一種過目不忘的病,他是大腦出了問題,看上去這是一種福利,能坐著直升飛機俯瞰紐約全景時就記下來事後畫出紐約地圖(有什麼卵用?),實惠一些的是可以拉斯維加斯賭場里記住打出去的牌,計算概率後提高自己賭博 的贏率,但它依然是負擔,只有當事人自己能體會到,所有的痛苦和不快你也不能通過遺忘去跟它們斬斷關係。

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前一天的信息第二天在記憶中只能記住25%,你看過的書的內容,最多會留下25%。而第三天會在這個基礎上繼續遺忘,並且,遺忘的速度會先是非常快然後才會減慢,這意味著你必須在這個快速遺忘的時間段內去對抗遺忘才有可能不被它打敗。

所以解決讀書看完就忘這個普遍問題的關鍵在於讀後去強化記憶,一個非常好的手段就是記讀書筆記。

記讀書筆記有幾方面的作用,它能幫助我們記住,也能幫助我們深入理解所讀的內容,還能幫助我們把自己過往的其他知識、經驗與新吸收的知識和信息整合在一起,整合成一個新體系。

記筆記都記什麼?

其實很多人喜歡摘抄原文。但我認為,記筆記的重心不在於複製作者所說的原話,摘抄原文,而是要用自己的話把作者所講的邏輯和關鍵點總結出來。即使我們讀之後能理解作者所講,但是當我們嘗試去自己說出來的時候,經常會發現很多地方是講不出來的。它仍然還是作者的東西,沒有變成自己的知識。講不出來,這時候就需要回過頭來再重新看一遍,詳細參透。

日本麥肯錫的負責人、著名作家大前研一曾經介紹,在日本麥肯錫,他們的員工在研究新行業時,閱讀資料和消化資料所花費的時間比例是1:3。所以,真正能化為自己知識所用的時間絕不僅僅是讀的時候花費的那些時間。通過總結,記筆記輸出所耗時間甚至是讀時的1-2倍。

除了總結作者說什麼,記筆記還要記自己的感悟,自己的經驗和觀點與吸收進來的作者的東西進行整合,從而形成一個新體系。這樣下來,通過寫來梳理,強化了記憶,到將來有需要的時候就能系統地說出記得東西,而不至於是一些零散的觀點和記憶不完整的論據,這樣才能讓別人覺得你的腦子裡有東西。

我們在讀書中,或者跳出讀書來說,看到文章等資料,覺得有用的部分都可以用記筆記的方式來幫助自己吸收。如果你正著手解決一個問題,或者積累一段時間持續解決一個問題,你會發現筆記記多了之後,腦中關於某個話題的框架和體系會越來越完整豐富,再系統的整理回顧下,就可以跟別人講清楚,成為這個話題上理解深刻的人。

最後,記筆記仍然是讀書的手段,讀書的落腳點還是要落到做上面。如果有實踐,那理解、記憶、滲入骨髓的效果會更好。我們讀書不光為了讀,更重要的是為了解決問題,做是讀書過程中最終的一環。

關於【書該怎麼讀】這個專欄 書該怎麼讀 - 知乎專欄:

這是一個關於讀書方法的專欄,將來會持續更新下去,預計是每周都會有一篇文章,大約20篇左右的文章,最終集結成冊。這個專欄將結合我自己的讀書經驗,提供一些高效讀書的心得方法,希望能幫你提高讀書的效率。訂閱不會吃虧哦。


方法有,而且是極熟的古語。但想要真實運用這個方法需要體悟與智慧。你不妨試試看: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You should develop a mind which does not abide in anything, including books.


我最近發現一個問題,很多時候我們學的東西並沒有理解透徹,如果能看完後用自己的話概括出來內容,或者能類比,應該就真懂了,懂了就不容易忘了。

下面是原答案

忘不了的讀書法

不知大家是否像我一樣, 兩天前讀的論文到了課堂討論時彷彿沒讀過一樣忘得一乾二淨,我一度懷疑自己記憶力衰退, 但是當我看了日本暢銷書作家樺沢紫苑的新書《我讀過一次的書絕不會忘記》,我才知道看書記不住是很多人的煩惱. 今天把這本書介紹給大家。

樺沢紫苑是一名精神科醫生, 一年出三本暢銷書的多產作家, 除此之外同時他還是一名Facebook的」網紅」。 很多人會問他怎麼能一年出這麼多書, 不會江郎才盡嗎? 他說我能一年出這麼多書, 是因為我看得多, 我每個月用上下班坐地鐵的時間能看30本書. 這樣的問題被問的多了,他就意識到該出本關於讀書法的書了。

這本書有7章, 分別講的是, 讀書的長處, 如何做到讀書不忘(根本原則與關鍵詞), 以及讀書法實踐篇, 選書方法, 電子書的讀書方法, 和買書方法. 今天, 我主要給大家分享讀書的好處以及如何做到讀書不忘.

1.讀書的好處

1)互聯網的發達讓人們習慣於通過上網瀏覽獲得情報, 但看到的都是精簡的信息, 不是完整的知識, 情報日新月異唯有知識亘古不變。完整的知識只能從書中獲取。

2)通過讀書從而獲得別人的經驗以及更有效率的方法, 反而可以幫你節省時間. 有一個公司職員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花三十分鐘刪除垃圾郵件, 三百天就是150個小時, 但使用gmail, 它的垃圾郵件攔截率是99.9%, 問題就自動解決了。作者寫過一本書介紹gmail的使用方法, 如果這個職員花三十分鐘讀這本書, 就能幫他省下一大筆時間。

3)讀書能提高人各方面的能力。 作者讀了一本教人如何發表的書, 裡面的一個句子瞬間提升了他的發表實力, 那就是」發表之後再把ppt列印本發給聽眾.」 作者實踐以後發現發表時聽眾的注意力更集中, 無論是他還是聽眾的滿意度都提升了。

4)讀書能減少不安與壓力。 英國神經醫學界權威研究者證明讀書6分鐘就能減少68%的壓力, 是包括聽音樂(61%), 喝咖啡(54%), 散步(42%)等方法中最有效的.

5)讀書能讓大腦變得更聰明.。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可以一直成長, 而書讀得越多人就越聰明。 影響人智商的因素第一是遺傳基因, 第二是讀書量。

6)讀書可以改變命運。 這一條是上述所有優點積累, 從質變到量變的過程。

自古以來就有名句. 「書中自有黃金屋, 書中自有顏如玉」, 樺沢紫苑從科學的角度證實了這句話. 那麼到底怎麼樣才能做到讀書不忘呢?

2.讀書不忘法的根本原則

1)一周內『輸出』三次就能記住.

各種有關大腦的科學研究表明讀完一本書的7~10天輸出3~4次就能變成永久記憶,所以很多背單詞書上都使用第1, 3, 7天複習的方法。每天大腦接收的信息都會儲存在海馬體里,保存在此的信息存留1到2周,但是同樣的信息輸入幾次後就會被貼上『重要信息』的標籤被移送至大腦保險箱『顳葉』,這就是大腦負責保存長期記憶的區域。

2) 四種輸出方法

讀書時劃線或者用熒光筆標示。把書介紹或者推薦給別人。摘抄書中名言或是發條微博朋友圈寫下自己簡短的感想。寫長書評或是讀後感。

3) 動情就能記住

人的感情無非『喜怒哀樂』,觸動這幾種情感的事情總是能讓人記憶深刻。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在被觸動時會釋放大腦神經傳達物質,如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內啡肽等,正是它們讓記憶更長久。

4) 不要速讀要深讀

深讀就是讀到能與人討論的程度,要理解書中內容並能轉化成自己的語言表述

3.讀書不忘法的關鍵詞

輸出讀書法

1)熒光筆讀書法

讀書要把書讀臟,最好的工具就是熒光筆和圓珠筆。看到好的句子,用熒光筆標示,有了感想,用圓珠筆馬上寫在旁邊 。讀書時劃線或寫感想可以帶動大腦多個部位同時活動,從而加深記憶。

2)推銷讀書法

如果讀了一本好書,就把它推薦給你的朋友同事,介紹兩三個人就能達到一周三次的目標。

3)社交網路讀書法

讀書後可以寫剪短的感想或者書中名言發個微博或者朋友圈。即使是只寫兩句感受也要回憶書中內容,所以很輕鬆就輸出了一次。

4)寫書評讀書法

寫書評不僅能讓書中內容記憶深刻還能鍛煉文筆提高表達能力。這裡有一點是書評要在讀完書的第二天寫,因為這時更冷靜,能更好地整理表達自己的觀點。

碎片時間讀書法

1)有限的時間讓注意力更集中

比如坐地鐵時給自己定一個目標「15分鐘內要讀完這一章」,稍微有點難度的目標能刺激人體釋放多巴胺,提升記憶力的同時還能讓人更專註。

2)5分 5分讀書法

人在做事時注意力最集中的時間為最開始的五分鐘和最後的五分鐘。如果你只能讀15分鐘書, 那麼有十分鐘是注意力最集中的。如果一天能讀書4個15分鐘比連續讀一個小時的效果要更好。

3)15, 45, 90法則讀書法

人類注意力的時間單位,最強注意力持續時間是15分鐘, 普通的是45分鐘, 兩個45分鐘中間休息一下可以持續90分鐘。這就是為什麼電視劇,小學的上課時間一般都使用這幾個時間單位。

睡眠讀書法

睡前讀的內容能被記憶更長時間,而且讀書能讓人放鬆,睡得更好。不過恐怖小說什麼的讀了可能影響睡眠,還是不要選在睡前讀。

這本書簡單易讀,2016年1月在韓國翻譯出版後兩個月就加印了五次,不過似乎還沒有中文版,我看的是韓語版,書名為《?? ?? ?? ?? ?? ?????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也是作者能保持一年出三本書的根本原因。


三毛的一句話

「讀過的書,哪怕不記得了,卻依然存在著,在談吐中,在氣質里,在胸襟的無涯,在精神的深遠。」


讀一本忘一本,和讀書方法,記憶方法有關。推薦你看《實用性閱讀指南》

這是一本教你怎麼把讀到的知識用出來的書,是一本教你怎麼讀書,怎麼更好的記住書的內容。作者大岩俊之現身說法,用自己的讀書經歷,創業故事讓讀者看到讀書之用,雖然我個人不推崇太過於功利的看書,但能夠讓更多人懂得讀書,會讀書也是好事。

2016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圖書閱讀量為7.86本,而以色列的人均圖書閱讀量是60本。有人會說,我國是人口大國呀~人口的大基數也把人均讀書量給拉低了,但是這不是就該讀書少的理由。

其實說來我也有愧,自認為自己愛讀書,但近兩年的讀書量也只有二十來本,其中90%還是工作需要。生活快節奏讓我們讀書時間越來越少,碎片化閱讀的、娛樂輕鬆閱讀的量越來越多,這也越發顯得有效率的閱讀的重要性。

根據數據,四成人以上對自己讀書量不滿意,很多就是沒有掌握系統的讀書方法,如果是想讀書卻總是讀書不得法,不妨看看這本《實用性閱讀指南》。

本書細化了讀書要領的4部分,指導讀者更懂讀書。

4部分為:1、如何有效率讀書; 2、 如何做筆記; 3、如何記憶;4、如何去行動。

乍一看書里提到的方法只適用於專業類書,其實若真真要把任何一本書嚼爛,這方法變形運用也是可以的。

我最喜歡書里的這句話:知識,只有付諸行動才可發揮效果

太多人錯把空讀書也當成了讀書,其實就是以為看完了一本書就是掌握了書的內容,甚至發展為「

買了書即為讀了書」。殊不知真的只有你能把書里的知識給用出來,才叫掌握,才叫理解。

這本書並不厚,一定程度來說它挺簡單,方法簡單,看起來只要識字就能理解,操作也不難,難的是你讀了能真正去用,去堅持的用。比如為了有效率的讀書要有意識的輸出,讀的時候就要想你要給別人講。然而讀完一本書如何去講,如何把別人講明白?這些深入的作者就沒講了,如何把人講明白這又是可以寫一本書。

正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這本書也是這樣的,你如果想讀完這本書就成了讀書高手,成了像作者大岩俊之一年讀300本書的強人,那就錯了!接下來的路並不容易,但我相信你去堅持做到了,會收穫不菲。

本書很多記憶方法其實是遵循大腦運作規律,可以說是順腦的法則,讓你更好的去利用大腦。

這裡分享幾點大腦法則,供大家學習。

1.大腦喜歡色彩。平時使用高質量的有色筆或使用有色紙,顏色能幫助記憶。(《實用性閱讀指南》里提到的用彩色筆做思維導圖就有提到色彩可以刺激大腦,提高記憶力)

2.大腦集中精力最多只有25分鐘。這是對成人而言,所以學習20到30分鐘後就應該休息10分鐘。你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做點家務,10分鐘後再回來繼續學習,效果會更好。

3.大腦需要休息,才能學得快,記得牢。如果你感到很累,先拿出20分鐘小睡一會兒再繼續學習。休息很重要,現在我再也不會像高中那麼傻乎乎的學了,熬夜欠覺第二天聽課效果超級不好,然後陷入惡性循環,我是嘗了苦頭,這是我的親測的坑,你可以不用踩了。

4.大腦像發動機,它需要燃料。大腦是一台珍貴而複雜的機器,所以你必須給它補充「優質燃料」。垃圾食品、劣質食品、所有化學製品和防腐劑,不僅損害身體,還削弱智力。英國一項新研究顯示,飲食結構影響你的智商。

5.大腦是一個電氣化學活動的海洋。電和化學物質在水裡能更好地流動,如果你脫水,就無法集中精力。專家建議,日常生活要多喝水,保持身體必需的水分,而且一天最好不要飲用相同的飲料,可以交換著喝礦泉水、果汁和咖啡等。另外,研究資料顯示,經常性頭痛和脫水相關。

6.大腦喜歡問題。當你在學習或讀書過程中提出問題的時候,大腦會自動搜索答案,從而提高你的學習效率。從這個角度說,一個好的問題勝過一個答案。(《實用性閱讀指南》里提到的帶著目的去讀,其實就是讓你帶著一個問題去讀書。)

7.大腦和身體有它們各自的節奏周期。一天中大腦思維最敏捷的時間有幾段,如果你能在大腦功能最活躍的時候學習,就能節省很多時間,會取得很好的學習效果。

8.大腦和身體經常交流。如果身體很懶散,大腦就會認為你正在做的事情一點都不重要,大腦也就不會重視你所做的事情。所以,在學習的時候,你應該端坐、身體稍微前傾,讓大腦保持警覺。

9.氣味影響大腦。香料對保持頭腦清醒有一定功效。薄荷、檸檬和桂皮都值得一試。

10.大腦需要氧氣。經常到戶外走走,運動運動身體。

11.大腦需要空間。盡量在一個寬敞的地方學習,這對你的大腦有好處。

12、大腦如同肌肉。無論在哪個年齡段,大腦都是可以訓練和加強的。毫無疑問,不要尋找任何借口。不要整天呆在家裡無所事事,這隻能使大腦老化的速度加快。專業運動員每天都要訓練,才能有突出表現。所以你一定要「沒事找事」,不要讓大腦老閑著。

13、大腦需要重複。每一次回顧記憶間隔的時間越短,記憶的效果越好,因為多次看同一事物能加深印象,但只看一次卻往往容易忘記。(《實用性閱讀指南》里講到大腦構造原本就善於忘記,也講了艾賓浩斯記憶曲線。)

14、大腦的理解速度比你的閱讀速度快。用鉛筆或手指輔助閱讀嗎?不,用眼睛。使用這種方法的時候,需要你的眼睛更快地移動。

15、大腦會歸類,也會聯繫。如果你正在學習某種東西,不妨問問自己:它讓我想起了什麼?這樣做能幫助你記憶,因為大腦能把你以前知道的知識和新知識聯繫起來。(聯想記憶法原理)

16、大腦喜歡開玩笑。開心和學習效率成正比,心情越好,學到的知識就越多,所以,讓自己快樂起來吧!!


你要搞懂作者建立的模型啊。

當然,也有可能作者也沒模型。完全瞎掰的。


你好題主。建議讀書的時候準備筆記本記筆記。據說錢鍾書先生花在筆記上的時間往往比讀一本書的時間還要長。

當然我不是指所有的書都要這樣記筆記…所以題主讀書之前先學習一下怎樣讀書吧…

推薦《如何閱讀一本書》。(●&>ω&<●)?


反覆反覆看目錄,甚至手抄目錄。

目錄相當於大綱、框架。

讀書前看目錄。對全書的框架有一個全面的把握,就像房子搭好了框架,下面閱讀時就是向框架里有目的地填磚瓦。

讀書時看目錄。可以思考上下文的關係,加深對當前閱讀內容的理解。對當前閱讀有更宏觀的把控,不至於深深陷入到細節中。

讀書後看目錄。就快完成閱讀辣,別急,再來讀一讀目錄。會發現知識之間地聯繫,模糊地部分粗略回顧一遍,可能會有更加高level的思考嗷。

我記得有老師說,你讀一本書,過一陣子還記得目錄,那就是對書有很好的理解了。『

該方法適用於課餘閱讀、考試、需要短時間對某領域有了解。要更深入地理解還需要不斷實踐、複習、思考。

答主用該方法複習考研專業課以及數學,半年時間準備,出色完成初試。

這是我另一個題目的回答,寫的認真所以類似地這個問題也一併回答啦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5468813/answer/250329846

希望有幫助。


我以前也有這樣的感覺,很疑惑,覺得自己讀的那點書都白讀了。但是後來我漸漸發現,你書裡面看到過的內容,會在頭腦中留有印象。在生活中遇到與書本內容有聯繫的事的時候,就會聯想起來。這種感覺很奇妙的。可能人的有些記憶比較淺,只能通過「再認」想起來吧。

書籍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那些讀過的書,可能現在看起來沒有任何意義,但是它們確實會對我們的行為思想產生影響。

題主不要太過於糾結有沒有用了。堅持多看書吧,開卷有益O(∩_∩)O


北大的某一任校長講過一句話可以借鑒一下:教育教給我們的就是當我們忘記所有學過的知識以後還剩下的東西。(大意是這樣)

讀書,也是類似於這種感覺。


推薦《如何閱讀一本書》,有興趣的話不妨再看看《如何閱讀一本小說》,還有一系列其他書籍。

我覺得對閱讀有幫助的基本的小方法有 1)了解作者 2)看目錄 3)讀序言 4)結束後再翻閱一遍。有時沒有目錄,會發現第四點完成後小說邏輯會更加清晰。此外有1)筆記 2)摘抄 3)看書評 4)寫感想。紙質書和kindle做筆記都比較方便,有想法隨手寫在一旁。作者不一定是正確的,看的過程說不定能從起衝突的地方學到比較重要的東西。摘抄保存了對我來說比較有衝擊的詞句段落,想一直這麼積累下去。有時會去看一下書評,如果認為評書的人完全沒看懂是在胡扯,至少給自己個理由,,爭辯是沒必要的,,他怎麼想不關我的事,他的觀點只是用來拓寬思路的工具,至少人家的文筆比較通順…QAQ…目前在爭取看完一本書能寫個像樣的感想,哪怕寫的是不像樣的東西,至少也能訓練下自己的組織能力,理清思維,能學會輸出一點東西。

讀譯本和中國現當代小說會比讀古代小說輕鬆,後者多了從古文到白話的轉化過程。《三國演義》看的是毛宗崗評註版,仍然比較困難,現在記得最清楚的是趙雲救阿斗那一段。古文閱讀能力有待提高。譯本翻譯水平不一定高,意思應該還是到位了。

以前特反感別人教我怎麼看書,覺得我與閱讀之間的關係不容干擾。優秀的小說對我來說僅僅是一些精妙的故事,歷史和人物傳記也只是比小說嚴肅一點,還是故事。我閱讀的起點是童話故事,大部分人應該都是這樣。隨著年齡的增長,童話的內涵已經不能滿足我想像的需要了,不能盡興,於是便轉向更為複雜的「故事」。這時候我只是被動地被小說情節帶動著向前,看得投入時或喜不自禁或悄然落淚,情感是豐富了。可若想具體說說從中學到了什麼,大腦只能惶恐地給出一些籠統模糊的答案,真正想說的東西像蛛網一樣雜亂粘稠,道不出個所以然來。不過單純的閱讀也是不錯的體驗,在別人創造的世界裡暢遊,並用它豐富腦中世界,自由得很。

這樣我逐漸產生迷惑,一方面仍覺得閱讀是很快樂的事,一方面又覺得閱讀只是用來迴避現實世界的借口。我想要有生活的實感,想把內心與外界連起來,於是開始思考小說與現實的共同之處。

以前我只是欣賞書的局部,對整體看得很模糊,記得每個情節,面對它們結合形成的龐然大物卻有些手足無措。大一時看了《如何閱讀一本書》,確實學到了一些梳理脈絡的方法。並不是翻完這本書,學習一個,就立刻有效果,應該還有個積累的過程。答主喜歡看書,多少也積累了一點東西,那些情節存在於我腦海中,那些閱讀體驗也影響了性格。分析問題時他們多少派上了一點用場,這算是閱讀的正反饋吧。現在看小說時我心中會有個比較,能看到故事表皮下的一點東西,畢竟小說的創作都有其現實基礎。不記得是誰說過的一句話,大意是如果作者創造一個天馬行空的世界,這樣的作品是沒有價值的。btw幻想小說不是空想。以前我看的是故事,現在看的還有故事中的生活;以前感受到的是生活,現在還有生活中的故事。生活和小說,他們是有相通的哲學本質的。

閱讀是一種精神上的需求和自我教育的方式。目標是將所看所學化為所用。

本人課外閱讀的主要範圍是小說,所以只能以小說為例說一點粗淺的閱讀經驗,希望能有幫助,見笑。


開心就好~~平時幹活得到的工作經驗還不夠么


因為你腦袋裡沒有自己的思維模式,擁有了自己的思維模式之後,我們就有了一塊「元磁石」,然後再讀書的過程中各種知識的「鐵屑」會吸附到我們的「元磁石」上面,這個吸附的過程就是內化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

隨著「元磁石」吸附的「鐵屑」越來越多,我們的見識、智慧、知識也會越來越多,而且都是自己的東西,不是死記硬背來的,這樣也避免了變成書獃子。

所以先找出自己的思維模式是什麼樣的,不要說自己沒有思維模式,大家都讀了這麼多年書,不可能沒有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式,思維模式就在大家的腦子,使勁去想,總會有的。

最後,量變引起質變,隨著吸附「鐵屑」的增多,也會對我們的思維模式進行優化和升級。就像電腦的cpu一樣,只有更強大的cpu才能帶的動更好的內存,處理更多的數據。


讀的書記不住,有一天做了某件事感同身受的不由得脫口而出書上一句話,拍著腦門說:哎,卧槽,還真是那麼回事然後傻笑幾聲


只有四個字:潛移默化


啪啪啪了100個妹子,你都記得嗎?

關鍵是讀書的過程是否獲得了快樂,事後忘了就忘了吧。


《如何閱讀一本書》


讀的時候感悟到了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實在不行就做個讀書筆記,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筆記沒事兒拿來翻翻回憶回憶


推薦閱讀:

怎樣分析問題才能突破堆砌的細節切中本質? 這種分析如何表達得充分徹底?
一看書就打瞌睡,自學能力不強怎麼辦?
初三學生如何補救競賽知識,迎考華師一?
如何做到每天都能看書,寫日記?
你有哪些自學成功的經驗?

TAG:書籍推薦 | 閱讀 | 閱讀分享 | 高效學習 | 讀書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