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階段是否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個人理財師 (Personal Financial Planner) ?

本題來自知乎圓桌 - 理財達人,更多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做 Job searching 的時候發現:海外一些國家和地區 Financial Planner 工作機會是比較普遍的,在中國類似的職位和機會是否存在或者說和國外有什麼不同?中國的個人理財師都存在於哪些機構?

中國的理財師是否會從個人的現金流管理,退休規劃,投資規劃,財務風險管理,保險規劃,稅務規劃,遺產規劃和企業繼任計劃方面做出有價值的規劃?

普通人的理財需求通過什麼方式能夠解決呢?


謝邀。

有,但很少,多半存在於高端用戶服務領域(其實在國外享受這些服務的人也是高端客戶),不是供給不足,是需求不足。

之所以這樣,我認為兩個主要原因:

1、文化區別。中國人並不喜歡露富,也並不熱衷專業分工——這行業自己也並不專業,看著那些二十齣頭的毛頭小夥子向我推薦「理財」我就想笑,我知道他們並不是在做理財(Financial Planning),只是在拉客戶(Broker)。

2、發展階段。很多有需求的人並不知道有理財規劃這玩意,認為「理財」就是投資。而且,我們習慣於國家保障,還沒有足夠意識到額外計劃的重要性。

未來能不能發展起來?不知道……難說……


瀉藥。

理財師其實是伴隨著服務行業的發展逐漸興盛起來的一種職業,跟現在的家庭醫生,私人律師是同一性質,也就是隨著服務業的充分發展,中國的一二線城市的部分富裕人群需要個性化的服務。

現在歐美較為成熟的理財師是機構理財師和獨立理財師各佔一半,機構理財師與中國類似,大多存在於銀行,信託,券商,三方理財公司;獨立理財師則是個體戶,目前在中國仍然屬於跑江湖的階段,多是機構理財師積累一定的客戶之後自己出來單幹。

在銀行工作的機構理財師是看起來最美好的。他們的工作地點包括銀行私人銀行部,各個網點(理財經理),客戶來源充足,不用東奔西跑見客戶,基本屬於坐在行里就能接客,非常穩定和有面兒。但是相對於信託來說他們的底薪低,傭金低,一般來說不會超過0.5%。

信託、券商的理財師底薪和傭金比例都比銀行高,一般在0.4%-1.2%之間,但是壓力也比銀行要大的多,客戶沒有銀行那麼豐富,而且信託,資管公司經常需要在幾個月之內完成5000萬或者1個億的銷售額。如果完成不了,就會被領導在早會上批評。

三方財富管理公司的底薪是很低的,基本是在溫飽線,但是傭金足夠高,一般能到1.5%-5%之間。如果你看到「挑戰高薪」之類的廣告字樣,一般都是這類職位。壓力非常非常大,一般是天天開早會,喊口號,評業績。客戶需要自己的資源或者陌call,流失率很高。新到一個公司,三個月不開單就可能被開掉,但如果三年後積累到一定客戶,收入比銀行和信託資管的理財師都高。而且市場上飛單的也主要是這部分人群,老闆平日只是拿著鞭子抽打他們前行,所以對老闆並沒有什麼忠誠度。

真正的理財師的確是需要在現金流管理,退休規劃,投資規劃,財務風險管理,藝術品收藏,稅務規劃,遺產規劃和企業繼任計劃等方面提供專業意見,這也要求理財師在投資工具,財務稅法,金融風險,甚至名車名表等方面具有專業知識。這都要求理財師自己有一定的資產和閱歷,否則客戶面對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聽他大談資產配置,會覺得有點諷刺。所以,目前中國理財師的整體素質的確達不到專業的要求,而有這個能力和資歷的人已經不想再承受壓力去干銷售了。因為專業的理財師的收入來源不僅僅是產品傭金,還包括按時長的諮詢費,理財報告費,產品代銷費等等。是非常體面的智力勞動。

而中國的理財師大多數淪為銷售,主要任務就是開發和維護客戶。一般本身就是官二代,富二代的人相對會做的長久一點,他們的生活圈子本身就是最好的業務資源。所以有時候你看到別人月薪超百萬而你因為出身寒門只能拿底薪的時候,就不要自怨自艾了。這跟個人能力,運氣,毅力真心沒太大關係,跟你爹有關係。

而且目前理財師行業的不成熟也跟客戶不成熟有很大的關係,中國人還不習慣將自己的財務狀況告訴一個陌生人,就想我們不認為自己有心理疾病一樣。大部分人對自己的財商非常自信,而且又有很多感覺不可告人的財務收支,比如小三,外快,小金庫,受賄之類。

官員,企業主,高級經理人,明星這些人是目前最需要個人理財師服務的人群,比如如何合理避稅,如何管理現金流以獲取最大收益等等,他們也漸漸地開始接納理財師的專業意見,講求資產配置。或者說你買車,買房過上小康生活之後,如果手裡的剩餘資金仍然超過100萬,才需要專業理財師的意見。

對於大部分不在上述範圍內的普通人來說,對於風險是極度厭惡的,也就是對損失的容忍度較低。這個其實也是屬於正常的心理,每一分錢都是靠自己的辛勤勞動換來的,如果對本金有損傷,那還不如存在銀行。所以他們的理財需求一般是存銀行,買債券,買餘額寶,理財通等自認為信得過的互聯網理財和買自己相信的股票來實現。


碰到很多銀行賣理財的金融知識還不如我這個CPA,賣專業的從業者太少


先交待利益相關:海外私人銀行從業人員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因為隨著國內個人收入的增長伴隨著理財觀念的日益加深,加上國內這一輪金融市場的改革,個人理財與財富管理的業務也一定會迎來比較好的發展

所以這裡就準備從一個從業人員的角度分享一些海外的行業生態為大家拋磚引玉

兩點前提:

  1. 由於不同國家市場肯定還存在著很多差異,這裡就以答主所在的坡縣為例
  2. 國外面向個人的所謂理財師主要還是存在於銀行體系,基本上可以等同於以Banker為主的職業團隊,加之答主自己也是從業於銀行,所以以下觀點會從銀行的視角出發

總體來講在國外尤其是比較發達的地區,Financial planner這個職位的存在確實比較廣泛。這一點很好理解,因為有著成熟自由的資本市場和相對較高的可支配收入,同時又沒有很多國內存在的國家體制因素,比如國家性的退休金體系,醫保體系,使得供需兩端都比目前國內的市場來的廣泛和深入許多

不過可能和大家的觀感有所不同的是,海外的財富管理其實是一個非常細分的行業,不管從橫向的角度還是縱向的角度

所以如果對比國內與國外的理財師,如果先放結論回答題主,我個人感覺國內的理財師真正在財富管理和投資上能提供的服務比較少,主要是以銷售機構的產品為導向,越往上層走就越需要兼具很多其他的職能於一身。而在國外,是更多的體現在財富的規劃和投資上,主要以客戶的需求為導向,越往上層走則越是會把職能分化到不同專業的團隊

這裡的從下往上是指從面向大眾市場的零售銀行到面向高端客戶的私人銀行

先談一談最初級,也是和我們大部分人最息息相關的零售銀行

大體上來說,題主提到的Financial planner這個position最廣泛的存在,就是面向大眾的零售銀行和保險公司。相對業務來說,銀行的自然更側重於銀行類的產品包括存貸款和一些基本的基金以及股票投資,同時也包括保險產品的銷售。而保險公司的則主要集中在保險產品,當然國外的保險產品種類也是比較豐富,從常見的人壽意外險到兼具投資收益的產品都有

這一層級的Financial planner其實就是很直接的銷售人員。他們不需要具有很多的金融市場知識,但需要很能理解不同目標人群的需求,比如處於不同人生階段的客戶,其生活重心和風險偏好程度肯定不同,然後通過推薦最合適的產品,滿足普通客戶的基本理財需要,個人以及家庭的開支包括購房和貸款,退休金的籌備規劃(這一點在國外真的很重要),和醫療人壽的保險需要

這裡我使用了產品這個詞,是因為在這個層級的客戶所能選擇的投資渠道很有限,除了銀行自身的存款類產品和基本的股票外匯投資,剩下的也就是以信託基金形式存在的投資基金。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海外對於什麼樣的人能做怎麼樣的投資有著非常嚴格的規定,除了學歷知識和相關從業經歷之外,最重要的一個劃分條件就是個人所擁有的資產。資產越多,相關經驗和知識越多,所能理解和承受的風險越大,才越能投資複雜的產品

當然,即使是在這個最初級的層面,這裡提到的產品也和國內所謂的理財產品有著很大的不同。一方面受制於國內整體投資渠道的匱乏,國內的理財產品大部分是由金融機構自己包裝的,實質為money market的借貸產品。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只看到一個收益率,對於其中的風險,投資的策略和標的大多不知情。而且由於是自家機構包裝的產品,國內的理財師就有了必須要銷售自家產品的要求和壓力,所以往往是以產品為導向。而國外的Financial planner雖然有的也會product push,但由於客戶的選擇多和獲取的資訊更加透明平等,所以能做長久和成功的理財師還是大部分以客戶的需求為導向,從有限的投資工具中,選取最適合也符合客戶投資目標的,做一個規劃

可以說,在這一個層面,國內和國外的理財行業生態差異還不算太大

(稍後再來更新私人銀行的部分)


謝邀。

首先,我就是一個實現財務自由的獨立理財師,也有自己理財師工作室,去年建立並且很高興我活了下來,並且過的還不錯,好了,安利完畢。

-------------------------------分割線--------------------------------

對於你的問題我做一個概括解釋,我之前在某理財師微信群里說過一個觀點:理財師的工作就是讓你的客戶財富管理過程更具確定性、更理性,使其不必為市場和人生的短期波動而擔心,客戶可以把時間更多的花在美好的事物或更擅長的事業上。

那麼問題來了,何為理財師?我在國內財富管理行業做了十年,一直在一線和客戶打交道。但悲哀的是,大部分同業和客戶仍認為,「理財師就是金融產品的銷售員」。

何為銷售員?我的理解,銷售是一種說服性質的工作,是代表產品方說服消費者認同產品價值,並為此買單。銷售的價值是附屬於產品價值的,其費用由產品生產方支付。

但作為從業多年的理財師,我一直有一個觀點,即理財需求和實物產品消費需求是不一樣的。實物產品往往是標準化產品,但理財需求是服務產品,是非標準化產品。

服務產品的特徵是「服務過程即是消費過程」,「服務質量是由客戶評價得出的」等。服務產品的「非標化」特徵使得其特別依賴於「那些為客戶提供服務的人」,也使得服務產品領域很容易產生「專家需求」,比如醫生、律師等。

理財需求其實就是一種典型的「服務產品」需求。優秀的理財師不是因為產品銷售而獲得長期的價值,其價值更體現在為客戶提供諮詢服務的過程中,因其專業性而得到客戶的認可。而且財富管理的服務需求區別於醫生、律師,或者其他服務,其服務的需求更加頻繁,且同樣需要雙方有極強的信任感。這使得理財師的「專家價值」極高。

目前市場是基於「銷售員」的定位,給了「理財師們」一個極低的估值。隨著中國財富管理市場的日益發展,隨著各類資產管理產品的日益豐富,那些能夠真正站在客戶角度思考問題,甚至能夠完全從「客戶端收費」的專業理財師的價值將會得到極大提升。市場將會出現兩極分化,僅僅作為「銷售員」的「理財師」將更多的被人工智慧、互聯網技術所替代,而作為「專業人士」的「理財師」將崛起,形成一股對財富管理市場更有影響力的力量。

人們往往將財富管理與資產管理相混淆,在我看來這兩類機構是不同的,它們面對的客戶、服務的內容以及所要求的專業技能都不相同。財富管理關注的是人,所需的方案個性化,因此要求理財師要懂保險、二級市場、房地產、稅務、外匯,甚至人情世故等等,涉足的領域廣而博,需要理財師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溝通能力;資產管理關注的是資產,所需的方案統一規模化,管理人需要明確資產的投資周期、風險、交易對手的實力、事後處置方法、安全邊際、最大的盈利可能性等等,涉足領域專而深。

當前,一些財富管理機構認為做財富管理沒有價值,在一段時期後都往資產管理轉型。而事實上是,財富管理行業極具價值,不可或缺。

什麼是理財師呢?理財師應是客戶的財富管理代表、相關事務的協調人,應是一群如醫生、律師一樣受人尊重的專業人士。王偉強學長認為,財富如同生命、如同親情一般,需要強信任關係。而對於客戶的信任,理財師決不能辜負,專業主義精神是最大的善。

當前我國的現狀是,大部分機構僅僅將理財師定位為「銷售員」,他們不太希望理財師與客戶個人保持親密關係。但是,客戶對值得信任的理財師的需求十分強烈。未來,僅僅作為「銷售」的「理財師」將更多的被人工智慧、互聯網技術所替代。理財師成為了一個「機構不疼,客戶不愛」的角色,這樣的理財師,自我的價值認同感很低。此時,兼具專業知識、強溝通能力、強客戶信任感的理財師將會脫穎而出。

最後回到這個問題,國內做「獨立理財師」有沒有可能?我認為是完全可能的,也是未來甚至當下就被強烈需求的。但是理財師要自我提高,要有好的商業模式創新。真正的獨立理財師一定是「決策自主,以客戶的利益為出發點」。在形式上可以有兩種模式:一是只向客戶收費,不向資產管理人收費;二是向資產管理人收費,但是向客戶公開你的收費,提前告知利益衝突。

所以對於你的問題我只想說,「現在獨立理財師不多,實在財務自由的獨立理財師更少,如何抓得住這一步分理財師還是要看清服務與你的人是不是真正陽光透明勤奮。」

如果有興趣,關注拾麥理財公眾號,我在那裡等你。


用一個簡單的標準衡量這個問題,個人理財師拿誰的錢?

國外這行也叫理財顧問,因為投資篩選、稅務避稅等多種價值,所以理財客戶直接付費給理財顧問,有些是按照管理資產的百分數收取年費的。

而國內目前不存在這種市場和方式,所有的理財顧問都是由銷售機構(例如銀行分支行,包括財富管理中心,私人銀行部等)或者產品機構(例如銀行個金部或私募、公募等)發工資和獎金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都是銷售職業,最多是顧問式銷售罷了。

從這個標準上來說,目前國內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個人理財師。

但未來國外和國內的趨勢都在向引入人工智慧,降低管理成本的智能化投資顧問方向發展,到時候中國一定會出現真正的理財顧問市場,雖然說這個理財顧問不一定完全由人工角色組成。


可以這樣說,有,但是很少。這取決於中國的民眾特點和理財的水平兩方面。

其一、中國民眾對於諮詢服務的習慣是免費。這與金融資產或人的富有程度無關。甚至越富有的人越會覺得我聽你的推薦安排資產,你中間一定有額外的收入,所以更應該免費,甚至應該倒給我錢或禮品。

這就是大多數中國銀行的私人銀行模式,免費提供理財服務,也會有策劃也會有統籌,但是利潤來源還是產品的中收,更多的客戶附加服務也是基於客戶資產的免費服務。

曾經,我以為大量第三方如諾亞、恆天之類的第三方理財機構會對銀行有所衝擊,形成改變,但是目前看這類第三方財富機構其實本質還是產品代銷機構。

其二、目前真正意義上的理財顧問其實是受雇於高凈值客戶,某種程度上來說很多其實是其公司的財務人員兼職(中國大量的公私不分),或是來源於家族工作室與獨立理財室。但是這一部分良莠不齊,當然好的一部分是盡心儘力,而較差的一部分則變成了資金掮客

其三、未來的出路來自於互聯網金融帶來的中產階級理財意識的覺醒。現階段各種互聯網理財通道大大降低了原先代銷機構的中收水平,也就不足以支撐傳統的靠產品傭金來維持理財服務,而理財覺醒的人們面對自己不熟悉的領域要甄別產品,需要專業人士的指點,或許可以成為一種契機。當然目前的狀態,更多的是覺醒人士上網淘理財書籍自學,火了一眾理財大眾書籍(但允許我吐槽一下,大多數要不是已經離開市場很久的專家,要不是不適合國情的專家,書籍火爆大多是營銷做的好,易懂的大多是簡單的)


從個體角度來說,存在。

從行業角度來說,不存在。

1.中國人還不習慣為諮詢服務買單。

2.除了個人工作室外,理財師全部供職於銀行券商保險公司等,本質上是理財產品銷售員。


瀉藥,說白了理財師真的就是一個銀行銷售員,為機構賺取利益。與房產銷售員,手機銷售員無異。顧問,理財師就是個諮詢師。


謝邀。 個人認為個人理財師在中國缺乏政策制度的支持,主要是中國的金融業務推廣就是大公司洗腦員工,員工洗腦大眾,大家自問有多少次接到 所謂保險,基金,黃金,期貨現貨 打過來的推廣電話呢?是很多次對不對。然而到最後大家都直接掛電話了。其實他們講的也很清楚,也很賣力的介紹,然而不管如何,客戶只聽一家之言不能分辨其中的好壞,然而客戶想選擇一個好的方案,心裏面絕對沒有 個人理財師 這個概念。假設真的大家都接受了 個人理財師 這個東西,也許就會面對金融業務推廣可以心中有數或者詢問屬於自己的規劃師了。然而這玩意跟 公共營養師一樣對政府來講是可有可無的。 雖然理論上很好,能起到調活經濟(改善國民健康)的作用,然而政府還是行動緩慢。或許在有限的將來會完善這些知識推廣和機制環境。


現在中國的理財師其實更像是一個搞推銷的,如何提升專業度,快速找到潛在客戶其實是重中之重,如果有一款軟體能同時解決這些問題對理財師來說是十分有幫助的


首先說一下,所有免費或者不以較高的諮詢費來排除客戶的理財師或理財機構,都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理財師。他們大多數是賣自家產品的銷售人員或者是金融中介。

好了回答問題

不排除有,但很少見到。理財師應是針對客戶資產狀況來制定合理的投資組合和投資組合來達到客戶的資產訴求。這要求理財師做的規劃和組合是沒有傾向性的。而他的收入來源,類似於律師和私人醫生,來自於諮詢費用。

但是,因為國內絕大多數你見到的理財師的收入來自於你通過其購買產品的所帶來的傭金。這導致他必須也最能銷售其僱傭銀行研發或代理的產品。這導致了他的目的是在自己掙到錢的基礎上對你的資產進行合理配置。

也就是說,他給你的諮詢更多的是銷售產品而不是,合理規劃。其實很像國內醫院。醫生的收入來自於賣葯而不是挂號費和診療費。這個就導致了。。。。扯遠了

當然另一方面原因是,大眾不習慣付費的諮詢服務。大家習慣了免費獲取服務,收費或去產品。這反而導致你的產品不會是低價的。就好像網路心理學各種問自己有沒有病的帖子,被勸說買各種有的沒的的心理書籍。卻少有人找真正有執業資質的人去花錢諮詢。。。哎

所以在沒有機構開辦一諮詢費為收入的理財部門前,大眾沒有習慣於為人付費而不是為產品付費之前。那個不太可能出現,或極少出現真正的理財師。


歐美很早就有,香港後來追隨,國內2000年後開始有第三方理財就勉強算。現在歐美開始轉按小時諮詢收費的制度而不是靠產品產生的傭金。這個才算是真正的獨立理財策劃師吧。

微信:ljyjoanna


首先,一定存在。因為中國自改革開放至今,經歷了數次行業紅利輸出,已經沉澱出了為數不少的富裕人群。這個人群目前被冠以「高凈值人群」的名號最多。有存在,就有財富管理需求,有需求就要催生可以提供需求的產業。

在信託+三房理財,券商、期貨公司資產管理產品的推動下,會有很多金融投資行業的從業人員為這個人群做投資顧問。

其次,保險行業一直以來對自己的「特種部隊」冠以「理財規劃師」名號,保額銷售法是常用的技法,旨在幫助高凈值客戶做理財規劃,不排除保險公司從業人員有信託、券商、期貨公司從業經驗,完成投資+保險的攻防閉環。當然,保險從業人員也會考慮客戶因婚姻變動需要析產,有意識也有能力幫助客戶做資產隔離。

再次,銀行的私人銀行,也在服務所謂的高凈值客戶。

這幾塊的從業人員雖然各有所長,但是不排除有橫跨投資+保險+稅務+法律的,真正意義的個人理財師。

比如某信財富,就招聘的有家族信託服務人員。家族信託是高於個人理財師的,你也可以理解為個人理財師的2.0版本。

但是,就CN目前情況而言,大面積催生這一職業土壤(既取得國家相關資質,又能真實幹活兒)還不那麼多,而有這方面需要的人接觸的更多的也是信託、券商、期貨、保險、銀行乃至基金公司的理財經理(銷售)。

所以,這個行業任重道遠。

BTW,如果高凈值客戶能像上海賣菜阿姨一樣,也都去看東方財富網,去學習畫股票曲線,相比會對催生這一行業有更直接的促進,客戶專業了,會催生我們更專業~

多一些專業,少一些套路。回答完畢~


其實非常少,大家大部分都是出於「」賣「」或傭金的目的,極少數機構和理財師真是為了客戶著想,因為這些人自己也買不起幾百萬起的理財產品。

市場上存在少數這樣的機構,可以通過聊天聊出來,看看團隊對市場產品的看法,看是否中肯是否專業,是否不停的推產品


不知道人, 還以為你寫書。 估計也沒幾個人全部看完。

在中國,暫時沒有遺產稅。 所以, 個人理財最好方法:坑爹


現在市面上大多數可以看到的,是打著「理財師」旗號的銷售,專業度遠夠不上所謂真正意義

真正意義的理財師如果還堅持在這個行業里做,基本上已經是各類信託、資管、基金、保險、三方財富公司的高管、合伙人之類的


有啊,前提是客戶資產量達到一定級別,個人專業水平跟上市場甚至超前市場,不能因為某某項目的傭金收入導致選擇偏向

有這個前提,可以嘗試去做了,不好高騖遠,一步步來


謝邀!首先,「真正的理財師」目前沒有一個比較確切衡量標準,更不能以國外的標準來衡量,因為發達國家,比如:美國,金融市場是比較成熟和規範的,信用體系也相較於中國好很多,所以不能用國外的專業來評價中國的理財師。

那麼在中國到底有沒有專業的理財師,我相信有,但是極少是獨立存在,也極少是為中低端客戶服務,大多是存在於私行作為專業團隊中的一員,為高凈值人群、超高凈值人群或者是家族服務。


謝邀,個人理財師,引進這個概念不是為了與世界接軌也不是新增一種職業,而是為了撈培訓費,僅此而已(?????)


瀉藥。

不存在,理財師都是銀行、券商、信託、三方養的一群銷售員而已。


推薦閱讀:

股票的買點和賣點應該如何選擇和操作?
金融產品的銷售行業,真的是一個暴利行業么?
投資者為什麼要購買瑞士負利率的十年期國債?為什麼不直接交易或持有瑞士法郎?
有沒有什麼簡單的操作股票模式?
是否存在活躍用戶不斷攀升,但是因為「缺乏盈利模式」而失敗,或至少不那麼成功的互聯網產品案例?

TAG:投資 | 個人理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