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有哪些已經分裂的國家?

有個問題,糾結了很久,只是最近歐洲杯開打了,又想起來了。就是歐洲有哪些國家之前是存在的現在分裂成了諾幹個國家,比如,南斯拉夫現在分隔成了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等。蘇聯,分裂成了,俄羅斯,烏克蘭,烏茲別克等。有沒有大神,詳細說說,歐洲有哪些這樣的國家,分裂成了哪些小國家,並知道其中的緣由。感謝了!


謝邀!第一次受邀回答問題,好緊張啊。

感謝大家對我的答案的支持,沒想到這個答案居然這麼快就過百了,我對答案做了一些修正,添加了一些圖片,如果回答裡面有什麼疏漏,還請大神們指正。以下正文

============================我是分割線==================================

此處我僅以目前尚存的國家來說,殖民地獨立個人不算在國家分裂裡面。

英國分裂成了英國愛爾蘭。愛爾蘭信奉天主教,是凱爾特人,親歐洲大陸,在英國國內受到英格蘭人和蘇格蘭人的排擠,加上19世紀愛爾蘭大饑荒時期,英政府卻對之棄而不顧,只提供為數不多的援助,愛爾蘭人最終選擇了揭竿而起。1919年,英國爆發愛爾蘭獨立戰爭,1921年停火。由於北愛爾蘭英格蘭移民很多,信奉天主教的愛爾蘭人不佔絕對多數,在當時投票獨立的時候,北愛並未加入愛爾蘭共和國。至今愛爾蘭共和軍都企圖將其納入愛爾蘭版圖內,不時製造襲擊。不過現在北愛隨著天主教徒人口的增多,且因天主教反對墮胎,生育率遠超聖公會教徒,分離趨勢似有上升。

(深灰色部分為英國,紅色部分為愛爾蘭共和國)

尼德蘭分裂成了荷蘭比利時。實際上現在荷蘭的官方名字仍是Netherlands尼德蘭。比利時原為奧地利領土,1794年,法國擊敗奧地利獲得比利時,拿破崙失敗以後,被人為劃歸尼德蘭,但比利時絕大部分人信奉天主教,而尼德蘭主要信奉新教,宗教的不同以及缺乏歸屬感使得布魯塞爾1830年爆發起義,當年比利時就獨立了。

伊比利亞聯盟分裂成了西班牙葡萄牙。伊比利亞聯盟存在的時間只有幾十年,由於葡萄牙國王絕嗣,西班牙國王通過對葡萄牙王位宣稱的主張,獲得了葡萄牙及其海外領地。但是由於西班牙對葡萄牙的統治並沒有注重葡萄牙的利益,在葡萄牙上調稅收,加上無敵艦隊的戰敗,英法等國在海上的存在感迅速增強,葡萄牙爆發起義,最終獲得了獨立。

(綠色部分為卡斯蒂利亞即西班牙主體本土,黃色部分為阿拉貢,藍色部分為葡萄牙,深紅色部分為義大利領地,包括那不勒斯王國、西西里王國和米蘭公國,玫紅色部分為弗蘭德斯,紅色部分為西班牙殖民地)

卡爾馬聯盟分裂成了丹麥瑞典。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的丹麥還領有挪威,而此時的挪威還統治著冰島,而另一方面瑞典也統治著芬蘭,所以卡爾馬聯盟可以說是北歐的一次統一嘗試。卡爾馬聯盟其實是一個共主聯盟,丹麥、瑞典、挪威三國共同擁戴一個國王作為統治者。三國內政獨立,但是外交和軍事保持一致。但是由於卡爾馬聯盟是丹麥主導,而丹麥當時積極向德意志地區擴張,而瑞典經濟就是靠出口鐵礦石到德意志地區,頻繁的戰爭加重了瑞典的負擔,再加上丹麥不時插手瑞典內政,激化了瑞典的不滿情緒。最終1523年,瑞典通過戰爭獨立。

(黃色為瑞典,橙色為丹麥,橘色為挪威,藍灰色部分為石勒蘇益格-荷爾施泰因)

瑞典分裂成瑞典挪威。瑞典通過戰爭於1814年從丹麥手裡獲得挪威的統治權。但是挪威經濟貿易比較獨立,挪威的主要貿易夥伴是英國,而瑞典則是德國,挪威對歐洲以外的興趣也比瑞典要強。最後挪威通過談判,最終於1905年正式從瑞典獨立。

感謝 @Dongyong 提醒,現已加入冰島

丹麥分裂成丹麥冰島。丹麥對挪威的聯合統治斷裂的時候,原屬於挪威的冰島卻留在了丹麥。在1814年以後,由於拿破崙戰爭的影響,民族主義傳遍歐洲,冰島民族主義也從這個時候開始成長。後冰島被視為一個獨立王國,接受丹麥王室作為其國王。1943年,冰島按照當初的約定舉行公投,公投結果為結束丹麥王室對冰島的統治,並採納共和國政體。

俄國分裂成了俄國芬蘭。這裡用分裂並不準確,其實是芬蘭宣布獨立。沙俄在1808年通過芬蘭戰爭從瑞典手裡奪得芬蘭,但芬蘭對俄國的統治一直十分不滿。在十月革命之後不久,趁著俄國實力尚弱,國際環境較差的時候,芬蘭於1917年宣布獨立。

蘇聯分裂成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塔吉克、土庫曼、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喬治亞、亞塞拜然、亞美尼亞、摩爾多瓦。這應該是歐洲目前最大規模的一次分裂了。蘇聯的分裂及其複雜,既有國內原因也有國際形勢。當時蘇聯的俄羅斯族只有50%多一點,少數民族聚居很明顯。分裂地區都是沙俄時期強行併入俄國領土的地區,歐洲部分,特別是波羅的海三國對俄國的反感相當強烈。愛沙尼亞靠近文化、語言靠近芬蘭,和芬蘭一樣信奉路德宗,比較親北歐。拉脫維亞和立陶宛語言是波羅的語族的,拉脫維亞天主教、路德宗和東正教三分天下,但信奉東正教的多為俄羅斯人,立陶宛主要是天主教,比較親波蘭。中亞五國都是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傳統上是游牧民族,說突厥語族的語言,文化習俗和俄羅斯差距相當大。高加索三國中亞塞拜然說突厥語族語言,信奉伊斯蘭教什葉派;喬治亞說高加索語系的語言,和印歐語系完全不一樣,亞美尼亞的語言信奉的亞美尼亞教會和東正教並不相同。摩爾多瓦說羅馬尼亞語,文化習俗也和俄羅斯相當不同。比較特殊的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他們文化習俗和宗教信仰都與俄羅斯很相似,只是因為當初是加盟共和國而分裂。烏克蘭的立場一直在親俄和親西方之間搖擺,不過由於最近俄羅斯攫取了克里米亞,並支持東烏克蘭部分地區獨立,可以想見,俄羅斯在最近一段時間烏克蘭民眾心中都不會有一個好印象。而白俄羅斯和俄羅斯一向關係好人,如今幾乎可以說是俄羅斯唯一的鐵盟。說了國內原因,再說國際形勢,當時正值東歐劇變時期,東歐各國紛紛放棄社會主義制度,擁抱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在戈爾巴喬夫的亂改和東歐諸國的示範之下,蘇聯放棄社會主義似乎就成了一個時間問題,而將蘇聯各加盟共和國聯繫在一起的社會主義大家庭一旦消失,似乎就沒有什麼必要再緊跟在一起了。

奧匈帝國分裂成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奧匈帝國實際是奧地利、匈牙利兩個王國組成的共主帝國。一戰結束以後,哈布斯堡皇室退位,加之戰敗,奧匈帝國就沒有繼續存在下去的法理基礎了。奧地利是德語國家,匈牙利是馬扎爾語國家,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是南斯拉夫語國家,捷克斯洛伐克是西斯拉夫語國家,這四部分根據語言民族的不同而分裂。後來塞爾維亞加入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並於1929年易名為南斯拉夫王國。在分裂的時候,羅馬尼亞、義大利、波蘭都獲得了部分奧匈帝國的領土。而奧地利從此成為一個內陸國。

(灰色線為奧匈帝國原國界,深紅線是分裂後的國界線)

捷克斯洛伐克分裂成捷克斯洛伐克。捷克和斯洛伐克民族文化極其相近,兩國語言可互通,而且宗教也相同,都是信奉天主教,按理來說,不存在分裂的土壤。但長久以來,捷克是奧地利大公國的一部分,而斯洛伐克是匈牙利王國的一部分,兩國雖然都是奧匈帝國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兩國的內政卻是相對獨立的,長久以來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的隔離使得兩國認同感並不強。而在獨立之後,捷克的發展明顯好於斯洛伐克,重要的工廠建設等都主要發生在捷克,斯洛伐克對此頗有怨言,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蘇東劇變中,捷克斯洛伐克拋棄社會主義制度,而斯洛伐克可以投票選擇是否仍和捷克呆在一起,組成捷克斯洛伐克。最終的結果是斯洛伐克以微弱的優勢宣告獨立。

(綠色為捷克,橙色為斯洛伐克)

南斯拉夫先後分裂成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馬其頓、波黑、塞爾維亞、黑山。南斯拉夫長期以來收到外族的統治,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是十分靠後的事情,一直到20世紀初,南斯拉夫才正式成為一個主權國家。由於南斯拉夫各部分長期收到其他國家的統治,也造成了南斯拉夫各國民族宗教的不統一。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是信奉天主教的,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是信奉東正教的,波黑天主教、東正教、伊斯蘭教幾乎各佔三分之一,也使得該國獨立之後相較其他國家更亂,甚至發生過種族屠殺的事件。這幾個國家語言十分相近,可以互通,但在被外族入侵之前就已經是獨立的國家,蘇東劇變的時候,這些國家紛紛選擇獨立。最後投票獨立的是黑山,目前還有一個科索沃宣稱獨立,但卻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

(圖例由上到下分別是斯洛維尼亞、馬其頓、中塞爾維亞、塞爾維亞-伏伊伏丁那、科索沃、黑山、克羅埃西亞、穆克聯邦、塞族共和國,穆克聯邦和塞族共和國共同組成波黑)

德國分裂成德國奧地利。德奧統一的時間非常短,幾乎是和希特勒的統治時間一致。希特勒作為一個種族主義者,追求德意志民族的完全統一,而在當時民族主義盛行的歐洲,德奧合併在奧地利也具有相當的群眾基礎。二戰德國戰敗,德國歸還了部分波蘭領土,並吐出了奧地利。

奧斯曼帝國先後分裂成希臘、保加利亞、瓦拉幾亞、摩爾多瓦、塞爾維亞、黑山、阿爾巴尼亞、土耳其。希臘信奉東正教,希臘人是拜占庭帝國的主體民族,土耳其絕大部分土地都是從拜占庭帝國奪取的,希臘人對於土耳其人態度向來是仇視的。保加利亞、塞爾維亞、黑山都是信奉東正教的南斯拉夫人,塞爾維亞可以說是南斯拉夫的主體。阿爾巴尼亞是說信奉伊斯蘭教的阿爾巴尼亞人,但現在阿爾巴尼亞的去伊斯蘭化相當成功。瓦拉幾亞和摩爾多瓦是信奉東正教的羅馬尼亞人,瓦拉幾亞是後來的羅馬尼亞的主體。巴爾幹各國對於異教異族的土耳其向來是敵視的,每個國家都無一例外地對奧斯曼帝國的入侵進行了頑強的抵抗。

還有一些分裂之後,未受國際社會廣泛承認的。

科索沃:獨立於塞爾維亞,主體民族是信奉伊斯蘭教的阿爾巴尼亞人。

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國:獨立於摩爾多瓦,主體民族是摩爾多瓦人和俄羅斯人

北塞普勒斯:塞普勒斯地理上是亞洲,政治上和歐洲聯繫更緊密。北塞主體民族是信奉伊斯蘭教的土耳其人,塞普勒斯主體民族是信奉東正教的希臘人。北塞目前只有土耳其承認。

南奧塞梯:獨立於喬治亞,主體民族是說伊朗語族語言的奧塞梯人。

阿布哈茲:獨立於喬治亞,主體民族是阿布哈茲人

總結起來就是,各國分裂絕大部分是因為異族異教統治,而目前還有一些接受異族異教統治的地區追求獨立。


論歐洲大陸上國家的分分合合羅馬尼亞與摩爾多瓦應該算得上是一個典型例子,這兩個同屬於達契亞人民族並且語言相近的國家再被蘇聯統治半個世紀後愣是硬生生的造出了摩爾多瓦語,這兩個國家的民族意識也逐漸越拉越大,同時蘇聯解體後那些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的蘇聯紅軍愣是在摩爾多瓦與烏克蘭之間的德涅斯特河沿岸生造出了德涅斯特共和國並作為俄國的楔子存在至今,在我們的有生之年能看到這兩個羅馬人後代的國家再次合併恐怕是不太可能了。

因為要去電影院看《你的名字》關於羅馬尼亞與摩爾多瓦近現代分分合合的過程暫時先不寫,等到我回來一併補全。

好了,我回來了,電影沒看成明天再去,現在繼續開始答題。

1812年5月,在拿破崙即將發動對餓遠征一個月前,俄國與土耳其簽訂《布加勒斯特和約》得到了原本是奧斯曼帝國附庸的摩爾達維亞公國的大半部分並在1818年將其改名為比薩拉比亞(為了保證前後文通暢我將繼續保持摩爾達維亞的叫法)以紀念原瓦拉幾亞國王巴薩拉希。

1821年隨著希臘反對土耳其爭取獨立的浪潮逐漸擴散到整個巴爾幹半島,奧斯曼土耳其的另一個附庸國瓦拉幾亞也爆發大規模起義反抗並且起義的領頭人就是土耳其安排的傀儡政權法納爾亞歷山大.伊普斯蘭領導的,因此並沒有得到廣大羅馬尼亞人民的滋磁。最後雖然起義被土耳其血腥鎮壓下去但到了次年7月1日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這兩個公國都選出了當地貴族為新的統治者結束了奧斯曼帝國在這裡長達106年的操縱傀儡控制這兩個公國的時代。

1827年,沙皇尼古拉一世借支援希臘獨立起義為由對土耳其宣戰,在和英法的聯合配合下不但全殲了土耳其的艦隊並從路上打到了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剩餘地區兵臨距離君士坦丁堡僅有3天路程的阿德里安堡,最終土耳其只得在1829年簽訂城下之盟《阿德里安堡和約》承認了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這兩個公國的完全自治,結束了土耳其對這兩個公國長達4個世紀的間接統治,俄國成了她們的新的保護國。

自1828年-1834年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一直處於俄國的保護之下,從聖彼得堡派來的專員成為了實際的統治者,但在某種意義上說經過了彼得一世和葉卡捷琳娜二世強有力的西化改革後拚命向西歐國家靠攏的俄國對這兩個公國的統治還是正面因素多一些。專員之一的帕維爾.基謝廖夫伯爵甚至專門為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制訂了憲法,首次規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也讓在土耳其統治下發展停滯了幾百年的兩公國頓時突飛猛進,一下子從落後的中世紀國家轉變為現代國家,這倒與30年後明治維新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與此同時沉寂已久的民族意識也開始逐漸發展。


希臘和土耳其自亞歷山大大帝以來就是同一個國家,超過2000年。

土耳其人和希臘人的關係類似於漢族和滿族的關係(只不過這個「滿族」信仰綠教)

打個比方就是(清朝)辛亥革命後南北分裂,南方成為漢人國家,北方成為滿人國家


比利時和荷蘭。比利時是個人造國家,是當年法國擔心荷蘭做大煽動荷蘭南部獨立產生的。其實按照民族劃分比利時應該一分為二,北邊歸荷蘭,南邊歸法國,但是如此一來兩國不免要為布魯塞爾的歸屬繼續大打出手


丹麥啊,請看卡爾馬聯盟


媽的這些個分裂讓國足排名落後了多少…


steam買個遊戲歐陸風雲4。。。或許還可以加上維多利亞2。。。基本就全明白了,當然也可以去3dm下載老佛爺預付費版(盜版)

說版本感人的拉出去續了,圖片是我隨手百度的而矣。。


其實高票的阿哥已經說的十分完善和詳盡了,但個人想冒昧地指出一下——其中一部分與其說是國家分裂,不如說是共主邦聯的解體。法理上本來就不是一個國家,何來分裂之說(其實也是不同時期「國家」觀念不同導致的)。冒昧補充一些,從中世紀之後,各地的文化相對形成,暨部分現代我們熟悉的國家的雛形形成開始,有選擇地梳理一下。

0.用哈布斯堡來證明我的開頭所說

從小山村發跡起,哈布斯堡幾經沉浮,最後「用子宮征服了歐洲」。比如查理五世的頭銜:

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1516年-1556年在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1519年-1556年在位[1] ),羅馬人民的國王卡爾五世(1519年 - 1530年),卡斯蒂利亞和萊昂國王卡洛斯一世(1516年 - 1556年),阿拉貢國王卡洛斯一世(1516年 - 1556年),西西里國王卡洛二世(1516年-1556年),那不勒斯國王卡洛四世(1516年-1556年),低地國家至高無上的君主。[2]

這就是之前我所強調的共主邦聯,或者我們歐陸風雲里經常說的聯合統治,當然其中有幾個頭銜是「包含」或者」綁定「的關係,但大部分是相互獨立的。如同我回答開頭所說,在查理身後分別把部分傳給兒子和弟弟,各領地漸行漸遠時,並沒有人認為這是國家的分裂,更像是一個鬆散的聯合體的解體。而這個聯合體的基礎,是法理,在此處主要為為家族、血統的繼承。

其中這段時期尼德蘭/聯省共和國/低地(主要是北部省份)的獨立,被視作人民反抗君主統治。

後來成立的奧匈帝國,更偏向於是一種為了國家穩定進行的妥協,而轉變為一個二元制(兩個獨立政府)的帝國。雖然卡爾二世甚至考慮過萊茵聯邦,」五族共和「(玩梗233),但在那民族國家泛濫的歲月,依靠」巧取「獲得遍及整個歐陸的文化、語言、風俗不同的領地的哈布斯堡,從16世紀查理五世那樣的掙紮起,就早已開始積重難返了。

從和歐洲大陸相對來說牽涉較少的說起

1.卡爾馬聯合

通過《卡爾馬條約》,挪威,瑞典,丹麥三個獨立的王國共同擁戴丹麥王室,隨著瑞典退出而聯盟瓦解。

其實北歐三國的歷史還是很有意思的,雖然歷史上挪威經常是被統治的那個,不過石勒蘇益格這樣腳踏兩條船的小透明才是真正消逝在了歷史長河中。瑞典王室在強盛時期也統治過挪威,北歐雄獅古斯塔夫通過介入三十年戰爭,還曾領有波美拉尼亞的公爵頭銜和領地。

2.聯合王國(大不列顛及愛爾蘭/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

英格蘭在百年時間內先後通過兩個條約,分別合併了蘇格蘭和愛爾蘭(之前英格蘭與蘇格蘭、愛爾蘭屬於共主邦聯)。相比北歐三國今日的共同悶聲發大財,愛爾蘭由於人種和信仰問題已經先行獨立成為愛爾蘭共和國(北愛爾蘭六郡留在uk),而蘇格蘭由於人口,經濟等各方面的劣勢地位、利益訴求與佔主體的英格蘭不一致,獨立問題愈演愈烈。

接下來是以斯拉夫民族為主的部分

3.波蘭立陶宛聯邦

如果提共主邦聯,那肯定不應該忘記我平獨鎮露大波波,「最大最高貴」的共和國,從海到海的國家。領有現部分波蘭,羅馬尼亞等地區的波蘭王國和領有部分波羅的海,白俄羅斯,烏克蘭,俄羅斯(大致是文化獨特的立陶宛人在基輔大公國破滅後征服了這塊各自為政的區域)地區的立陶宛王國,成為共主邦聯。在盧布林聯合後從共主邦聯變成聯邦。之前波蘭和匈牙利兩個王國也是共同君主,在拉約什戰死後就是上文的這段歷史了。

不好意思,放錯圖了,嗯~

可惜施行選王制和貴族共和的波蘭缺乏作為泱泱大國的自覺,用生命再次證明了「大陸中心的霸主處於四戰之地,太過容易煙消雲散」這個事實。聯邦的衰落也導致了在歐洲東部,還有好幾段歷史得講。

4.俄羅斯

發跡於莫斯科大公國的俄羅斯奉自身為羅馬正朔的繼承者。樓上的阿哥已經說的很細緻了。

我就想說兩點。

一是大北方戰爭後,俄羅斯沙皇兼領芬蘭大公,這也是作為最近的近親是遙遠的匈牙利人的芬蘭能夠堅持作為一個國家存在的原因。當然兩者之間明顯是嚴重不對等的,畢竟是最會拉仇恨的羅剎國。

二是瓜分波蘭後沙皇兼領波蘭國王,當然這個被拿捏蹂躪的波蘭,既不是那個波蘭(之前的王國),也不是那個波蘭(之後的共和國們)。

5.巴爾幹諸國,南斯拉夫

這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分裂了,有之前處於哈布斯堡以及伊斯坦布爾兩強之間帶來的宗教,文化的改變,也有近現代大塞爾維亞主義,鐵托的政治路線的影響,相當複雜,畢竟是教科書上的巴爾幹火藥桶。

其實在近現代,生產力進步之後,戰爭的強度,信息的傳遞速度,反而在終結各自為政的局面,整體的趨勢是統一大於分裂的,北意北德諸邦今安在?

而真正意義上的分裂,或者說題主想問的答案,我覺得主要是」民族國家「這個概念的發明以及聲名遠揚的」攪shi棍「約翰牛特別愛玩的民族自決原則帶來的。其中被肢解的有土耳其、奧匈、沙俄/蘇聯(都是大帝國,」分裂「有自身各地區文化、經濟差異,決策失敗導致國家凝聚力變弱,弱勢民族被壓迫的原因,但其他國家的外力顯然是更為重要的角色);文化差異(比如宗教)為主的有南斯拉夫、尼德蘭(比利時是親法的瓦隆文化,分裂後上台的是親英的國王,原因相當明顯)。

現在地方分離主義比較強盛的,除布列塔尼是文化差異(凱爾特人後裔,長期獨立於高盧雄雞之外,直到被強娶合併),其他如加泰羅尼亞,甚至美國的加州,都是有點」不要窮親戚「的心思作祟,但在一個又一個大政府的面前,連個單獨民族都算不上,短時間內很難有機會成功。

題主想問的應該是一些歷史沿革,不過題主的問題是之前存在的國家現在分裂得國家都不剩了,這樣看來似乎南斯拉夫和蘇聯才算滿足條件的。希望UK不要步後塵連大不列顛的名號都沒法用了~


太久遠的就不說了,只說20世紀以來分裂過的,我知道的主要有:

瑞典王國(1905)

沙皇俄國(1917)

奧匈帝國(1918)

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1921)

納粹德國(1945)

塞普勒斯共和國(1974)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1991)

捷克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1993)

南斯拉夫聯盟(2003)

……

請大神補充w

另外,從羅馬帝國分裂開始,歐洲國家就開始越分越小,甚至出現了列支敦斯登這樣的袖珍國家。所以如果把眼光放長遠,那除了一些本來就是分裂的結果的小國之外,歐洲應該沒有從未分裂過的國家。


歐洲國家歷史上一直分分合合,從未停歇。目前加泰羅尼亞想從西班牙獨立,蘇格蘭想從英國獨立出去……


瀉藥

佔個小坑。

20世紀以來:

蘇聯

奧匈帝國

南斯拉夫

塞黑

捷克斯洛伐克

德國

英國


對於歐洲來說,「分裂」這個詞,關鍵看你站在哪個立場了。

比如德意志吧,我們知道德意志1861年在普魯士公國俾斯麥的主導下,德意志完成了「統一」,但是在此之前,統一的「德國」壓根沒有存在過,西法蘭克-神聖羅馬帝國一直不過是一個中世紀國家——由無數封建邦國組成——這種「分裂」持續了那麼久,為什麼要「統一」呢?相同的問題也可以問問義大利人,就連義大利這個國名,長久以來也只是地理名詞。

並且,德意志真的「統一」了嗎?1861年的德意志,並不包括與它同文同種的奧地利,並且除了希特勒的第三帝國時期,這種「分裂」狀態持續至今,更重要的是,德奧兩國人民和政府居然認為兩國「不應該」統一!今天的德意志到底算不算處於分裂的狀態?

另一方面,還有一些相反的例子——一些國家「應該」分裂而沒有分裂的。比如加泰羅尼亞、巴斯克之於西班牙,還有弗萊芒、瓦隆之於比利時,北愛之於聯合王國。另外還有一些有爭議的,比如科索沃。所以想回答題主的問題,確實要看以什麼標準衡量。

下面僅列舉出一些由於政治、國際關係、民族、文化、語言而導致的存在爭議的地區,捎帶著說歐洲史,供參考:

1、比利時。

比利時在歷史上只是地理名詞,指的是古代羅馬帝國高盧北部的一些地區,近代比利時國家的形成,完全是歐洲國家博弈的結果。

萊茵河下游的低地自中世紀後期(15世紀?記不清了)屬於哈布斯堡家族領地。1794年,大革命時期的法國軍隊擊敗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奧地利,作為家族領地的比利時(此時,尼德蘭北部各省已經獨立,中文習慣上稱為荷蘭,餘下的南方為比利時)被併入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及後來的拿破崙帝國。1815年,第六次反法同盟在滑鐵盧擊敗拿破崙,同年的維也納會議中,為了防止法國東山再起,規定比利時不準併入法國,並劃歸荷蘭。但是比利時受工業革命波及較深,荷蘭的重商主義貿易政策嚴重阻礙了比利時工業對能源和原材料進口的需求,這導致了1830年比利時革命,此後,比利時作為獨立國家至今。但是比利時並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民族國家。北部的操低地法蘭克語的弗萊芒人,可以看作是荷蘭語的另一種標準語。當然,拋開政治考量,荷蘭語也不過是德語的一種方言。南部的瓦隆人,操法語和瓦隆語,從族源上說,他們是外來的法蘭克人和土著的高盧凱爾特人的混血後裔(值得指出的是,法蘭西民族也是如此),瓦隆語可以被視作法語的一種方言。

比利時在語言和民族如此,文化上更是如此,同時這一隔閡也影響到政治領域,整個二十世紀後半期至今,布魯塞爾都在艱難地維持國家統一。目前,比利時實現了了高度分治的聯邦制:瓦隆大區、弗萊芒大區和德意志大區各行其是,布魯塞爾中央則幾乎喪失了內政大權,即便如此,中央也常因為內部分歧而倒台或長期處於無政府狀態。

2、英國

如果按照語言、民族的標準劃分,聯合也許是歐洲最「不應該」存在的國家。雖然拿破崙把民族主義的火種灑遍歐洲,但中世紀邦國通過一系列複雜的分封、聯姻、兼并、加冕形成的一系列封建領主國或共主聯邦依然深深地影響著歐洲的政治格局。而英國顯然也是其中一個產物。

歷史上,不列顛島的已知最早的原住民是凱爾特人,居住範圍大致在今英格蘭的布列吞人(Briton,又譯不列顛人),居住範圍大致在愛爾蘭的蓋爾人以及居住範圍大致在蘇格蘭的皮克特(Pict)人。可能皮克特人是最早來到不列顛的,也是其中最兇悍的一支。這三支凱爾特人從未形成各自統一的國家或部落聯盟,它們三者的關係幾乎沒有文獻記載,但肯定發生過衝突。可以肯定的是,在凱撒大帝於公元前59年進入不列顛之後,居住在不列顛南部的布列吞人開始了文明化、羅馬化的進程。事實上,繼凱撒之後,羅馬對不列顛又進行了兩次大的征服行動,直到將其劃為帝國的不列顛尼亞行省,北部邊界長期穩定在哈德良長城(和中國的秦長城比,哈德良長城稱為籬笆更貼切……)一線,以北的皮克特諸部並沒有被羅馬征服。到公元三世紀,羅馬帝國爆發三世紀危機,為了對付歐洲大陸的蠻族,羅馬軍隊撤出了不列顛尼亞,留下了巨大的軍事真空。此時,愛爾蘭的蓋爾人開始入侵不列顛了,這些入侵者被稱作「skots」,也就是後來的蘇格蘭人。南部的布列吞人有部落為了對付這些入侵者,用了幾乎引狼入室的辦法——向當時肆虐歐洲的日耳曼人求援。而登島的三支日耳曼人,即朱特人(Jute,來自日德蘭半島,即Jutland)、盎格魯人(Anglos)、撒克森人(Saxons)趁機建立了一系列邦國,它們驅趕了入侵者,但是也驅逐和同化了布列吞人,被驅逐到西部地帶的凱爾特人被稱為Wales,和比利時的瓦隆單詞差不多,都是「外來人」的意思。但是不列顛的和平還是沒有到來,維京人入侵北海海岸,建立了一系列殖民據點。這些維京人帶來的語言文化同時影響了北部和南部。北部的皮克特人、蘇格蘭人開始和維京人融合,分別形成了各自的王國,九世紀開始,成為了統一的蘇格蘭王國。南部的日耳曼人部落面對維京人的入侵開始走向聯合和統一,直到十世紀才將最後一個丹麥人王國從約克驅逐。所以不同於英格蘭其他部分,今天的約克也深受北歐文化影響,甚至方言也是如此,文化上對英格蘭的疏離程度並不亞於蘇格蘭。

眾所周知,英格蘭和蘇格蘭走向統一,肇始於英格蘭都鐸王朝童貞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絕嗣。這位新教女王生前極不情願地指定她的異母姐姐的兒子,蘇格蘭斯圖亞特家族的國王詹姆士為第一王位繼承人。這樣,不列顛島上才首次形成了共主聯邦,但議會和政府並沒有合併,也就是類似「一國兩制」。威爾士在更早時候便已經成為英格蘭的附庸了,如今威爾士親王的爵位一般都由王儲承襲,比如世界上年紀最大的王儲……

英蘇合併是在18世紀初,大概是康熙末年,蘇格蘭政府爆發了嚴重的財政危機,為了還債,蘇格蘭議會接受了合併法案,蘇格蘭議會和政府併入英格蘭,直到1997年布萊爾政府重新設立蘇格蘭議會。

手機碼的,先寫這麼多。


西方的哪一個國家沒有分裂過


拿破崙第一帝國


大家都說的差不多了, 我來加個義大利的。

義大利分裂成了北義大利與南義大利...

(其實從來都沒在一起過...)

求摺疊


英法西葡等殖民帝國(殖民地獨立)

哈布斯堡君主國(奧匈帝國)

俄羅斯帝國(芬蘭,波蘭,波羅的海三國,烏克蘭等獨立)

奧斯曼帝國(巴爾幹諸國等獨立)

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帝國,普魯士王國,萊茵邦聯)

卡爾馬聯盟

蘇聯(蘇聯解體)

荷蘭和比利時

西班牙和葡萄牙

捷克斯洛伐克

南斯拉夫

法蘭克帝國(西法蘭克,中法蘭克,東法蘭克)

羅馬帝國(東帝國,東哥特王國,汪達爾-阿蘭王國,西哥特王國等蠻族和羅馬人王國)


為什麼我認為歐洲的國家都是哈布斯堡王朝的枝葉,可惜歐洲沒有秦始皇,只有專業攪屎棍。


高票答案好全!

前面有人說,這些分裂讓國足落後了多少排名啊。。。

我想說的是,這些分裂讓旅遊刷國家的小夥伴們多麼爽啊!!!

去年到歐洲交換的學姐發票圈說「今年的第十個國家」,當時覺得學姐好牛好厲害!!!然而現在輪到我自己了。。。

我刷了奧地利,捷克,匈牙利,即將去斯洛伐克,瑞士,法國。加上年初去的美國,和我偉大的祖國~我今年也刷了八個國家了呢~我同學比我多,她還去了德國和西班牙~

嗯,等年末在法國的時候,我也發個朋友圈哈哈哈哈哈哈哈~


建議打一打《維多利亞2》……


羅馬帝國,法蘭克王國,神聖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 法西意羅馬尼亞

日耳曼人 挪威 瑞典 芬蘭 丹麥 德國 荷蘭 奧地利 瑞士

斯拉夫人 波蘭 捷克 斯洛伐克 南斯拉夫分成7塊 大毛 二毛 三毛


推薦閱讀:

烏克蘭將要分裂了?

TAG:國家 | 歐洲 | 分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