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在佛教里,什麼叫智慧?什麼叫慈悲?

經常看到學佛之人,張口閉口說智慧,說點啥都慈悲。

我就想問問,在佛教中,啥叫智慧?啥叫慈悲?

還有,這麼多的學佛之人,請問你們在說出智慧,慈悲的時候,是否真的明白這2個詞的意思?

最後我懇請那些不懂的人,別把智慧或慈悲當口頭禪!誤人子弟啊……


哦,這是常識,很容易理解。在佛教里,能讓自己解脫叫智慧,能讓他人也解脫叫慈悲。上求佛道是智慧,下化眾生是慈悲。此為自利利他之菩薩行。

還好,學佛人張口閉口說智慧,說點啥都慈悲。 如果這個世間里,人人開口殺盜淫妄酒,閉口財色名食睡。誰也不讓誰,恐怕這日子就不好過了。


智慧,在佛教意義上,僅僅指對趨向於解脫的、出世間的、苦滅的知識的認識和理解。而佛教意義上最高的智慧,就是對解脫的體證。所以佛陀說,雲和智者?阿羅漢是。

而慈心,僅僅指「我希望我和你都能夠經由自身的努力而獲得真正的快樂」的這種善意,遠離彼此惱害,各自精進,照顧好自己的福祉,並在合適的時機互相幫助。

對於佛教而言,如果要說真正的快樂是什麼,那就是苦的滅盡,是心徹底的從系縛之中解脫而出。這這種樂,正如佛陀所說的,想要獲得,就只能以自作洲,自作皈依。自己對自己負責,沒有任何人能夠賦予你解脫。

而通常我們所認為的快樂是指世間欲樂,世間欲樂,在佛教看來,是不穩固的、無常的、苦的。於諸行中,凡所覺樂,實則無不是苦。

所以佛陀的做法,一直都是自己親身實踐了解脫道,並將教法流傳下來,讓願意的人都能夠遵循這條解脫之道,獲得真正的快樂。對於想要來聽聞他的教法的人,他從不會吝嗇,對於不想聽聞他教法的人,他也從來不會強求。他也是怎麼都不會做出割肉喂鷹、捨身飼虎這樣的荒唐事的。

正如我的導師@沙門寂然同志常說的

你的涅槃就是對眾生最大的慈悲。


大乘佛教的智慧和慈悲源自於阿含經中的自覺覺他思想,智慧就是指佛陀自覺而解脫,慈悲是指為信他的佛教徒宣講佛法,令其解脫。

《雜阿含經》:「如來.應.等正覺未曾聞法。能自覺法。通達無上菩提。於未來世開覺聲聞而為說法。」

但是要注意一個問題,原始佛經中此段經文是描述佛陀和其他阿羅漢的區別,並不是在定義智慧以及慈悲,此處經文的含義是指,佛陀沒有靠聽聞佛法而成就解脫,而是自己不加外力,獨自領悟佛法,實際上佛陀也是一種特殊的辟支佛,他和其他辟支佛的不同之處在於,把解脫之法公佈於眾,創立了佛教,讓信他的弟子們可以同樣成就解脫,而其他的辟支佛雖然可以獨自覺悟,但不需要創立佛教而讓更多信佛法的人解脫。因此這段經文並不是在講什麼是智慧,什麼是慈悲,可是大乘佛教以這段經文為依據,認為智慧就是自覺,慈悲就是覺他,和原本的佛教形成了反差。

在原本的佛教中,智慧是指苦集滅道,是佛教中三乘聖人的共同領悟,不但佛陀依四諦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而且辟支佛和聲聞阿羅漢同樣依四諦而解脫,因此智慧在原本的佛教中就是指可以讓眾生得以解脫的思想見地,也就是苦集滅道四諦。因此,原始佛教認為佛陀,辟支佛以及聲聞阿羅漢在解脫方面的智慧都是相等相同的。

《雜阿含經》393經:「若一切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彼一切悉知四聖諦。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若得辟支佛道證,彼一切知四聖諦故。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若得無上等正覺,彼一切知四聖諦故。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慈悲在原本的佛教中實際上是一種禪定的法門,稱為四梵住,即慈悲喜舍,也稱為四無量心,它是一種入定的法門,而且對於積攢福報極為強有力。四無量如果可以入定,其福報至少可以是梵天。但是一定要知道,四無量是外道和佛教共通的法門,修四量不加入佛法的知見,佛教認為是沒辦法斷煩惱成就解脫的,四無量只能抑制煩惱,但是不能斷煩惱,因為四無量沒有智慧,而煩惱必須靠智慧來斷。四無量中差別如下,慈為予樂,悲為拔苦,喜為欣慰,舍為有情等。簡單解釋一下,慈是指友善,願意助人就是慈,悲就是指憐憫,願意提別人承受或者解決痛苦,喜就是指提別人高興,別人好了自己不嫉妒就是喜,舍是指對所有人一視同仁,沒有愛憎之分。


不敢答,這叫智;

希望以後能回答,這叫慧;

能回答的那天我找您,這就是慈悲了。


謝邀。

既然您要聽佛教對智慧真正的解答那就嚴格一些論述。

今天有個關於頓悟回答用了頓悟入道要門論,現在繼續用這部禪宗經典來解釋您的問題。

對一切善惡悉能分別是慧。於所分別之處不起愛憎。

平時的人對一些善惡呢他也能分別,但他的分別是什麼呢?分別住,就是住於這些境界。住於善的境界,住於惡的境界。這就不叫慧。

但是在真正如來藏的分別,就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不住於境界,不會對善的起喜愛的執著,也不會對惡的其討厭的執著,這就是於所分別之處不起愛憎。

在壇經上,這就叫做: 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

智慧最大的特徵就是不退轉、無念、無執著,因為它不退轉,他才叫智慧,所有能退轉的統統不叫智慧,只有在如來藏狀態的才是不退轉的,是不可能自動退失的,所以這個才叫定生慧。
一切種智在如來藏狀態過來之後,看一切的妄心的情況,也就是六道的情況,那麼它都是思維根本狀態的一切妙用,如來藏狀態的妙用,所以它才成就了一切種智,都由它產生的一些種子嘛,種子是由它產生的,沒有回歸如來藏狀態的那個定,統統不能說是一切種智,因為什麼呢?本身他就在錯亂中的,所以這個慧一定是指如來藏狀態的,只有它才能形成一切種智。

而修習智慧的前提其實就是慈悲,在如來藏狀態叫做佛心大悲心,在妄心狀態下叫做柔軟心。

這裡引用《占察善惡業報經行法》里 「若未來世諸眾生等,欲求度脫生老病死,始學發心,修習禪定,無相智慧者,應當先觀宿世所作惡業多少,及以輕重。若惡業多厚者,不得即學禪定智慧,應當先修懺悔之法。」

所以有的惡業都建立在執著心的基礎上、強硬心的基礎上,也就是強硬心不除、剛強心不除,是根本不可能修禪定修智慧的,不是「不得即學禪定智慧」,是根本不可能修習這些,因為沒辦法學,他也想學,根本學不了。

因為一切禪定智慧都是建立在柔軟心基礎上的,所以要先修懺悔,一切懺悔都是為了培養柔軟心的,只有懺悔做到,柔軟心培養起,然後才可能去學禪定學修智慧的,二者是一個嚴格的邏輯關係的,這裡要順便了解一下懺悔的真實意思。

至於社會上談的那種智慧,是用知見在解決問題,談不上佛教的智慧。,差得很遠。

真正的智慧和慈悲是要靠修的才能獲得。

如果不去努力在生活中與慈悲心相應,不去進行實地修行,只靠玩雞湯佛教,那是不可能開真正的智慧,因為在妄心狀態下,尤其是與柔軟心相對的剛強心很強的情況下,人心是一定有所住的,遇到惡的就一定住於惡的境界,遇到善的就一定會住於相應的境界,這是必然的規律。


在這裡只說智慧的智,不說慈悲。

智慧智慧,知會是也!但有所不同。

知是迷信,智是證悟

也就是說,所有你知道的,因為知道了所以相信,這就是迷信;所有你知道的,因為證明了所以相信,這就接近於智了。舉個栗子,比如很多人信大乘,也有很多人信小乘,如果是因為知道了、比較了所以相信就是迷信,即使相信的是正確的理論,也是迷信;那麼什麼是不迷信呢?這裡就要說到證悟了,第一個提出「大乘非佛說」的人就是在某些細枝末節的地方有所證悟,發現其理論不自恰,進而否定之。

接著說大乘為什麼非佛說。大乘的最高果位是什麼?其果位的內涵、實質是什麼?其果位應該怎麼定義?如果果位的定義把自己給否定了,那就類似於數學證明題里的「與假設矛盾」,即可證偽。

如此證明的事理接近於智慧。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有十種無量大慈之心。

一者 平等大慈。不選擇一切眾生故。

二者 饒益大慈。能開天人善道涅槃閉諸惡趣故。

三者 救護大慈。畢竟能度一切眾生生死險難故。

四者 哀愍大慈。不舍一切眾生長養諸根故。

五者 解脫大慈。滅諸眾生煩惱熱故。

六者 出生菩提大慈。示諸眾生無上涅槃大菩提故。

七者 於諸眾生無礙大慈。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眾生界故。

八者 虛空等大慈。救護一切諸眾生故。

九者 法緣大慈。覺悟一切諸眾生等知真實法故。

十者 無緣大慈。證離生死實法性故。

大王當知。是名慈心無量。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有十種無量大悲之心。

一者 不共大悲。性大悲故。

二者 不厭大悲。代一切眾生受大苦故。

三者 入一切惡道大悲。處在生死度眾生故。

四者 於諸天人受生大悲。示現諸法悉無常故。

五者 不舍一切邪定眾生大悲。於無量劫起大誓心莊嚴成就故。

六者 不著己樂大悲。為與一切眾生樂故。

七者 不求報大悲 自心清凈故。

八者 除滅一切眾生倒心大悲 說實法故。

九者 說真法性大悲。知諸法界自性清凈故。

十者 說空空無所有大悲。不為諸客塵煩惱染故。

大王當知。是名悲心無量。

-------------------------------------------------------------------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清凈慧。何等為十。所謂

知一切因清凈慧。不壞果報故。

知一切緣清凈慧。不違和合故。

知不斷不常清凈慧。了達緣起。皆如實故。

拔一切見清凈慧。於眾生相。無取捨故。

觀一切眾生心行清凈慧。了知如幻故。

廣大辯才清凈慧。分別諸法。問答無礙故。

一切諸魔外道聲聞獨覺所不能知清凈慧。深入一切如來智故。

見一切佛微妙法身 見一切眾生本性清凈 見一切法皆悉寂滅 見一切剎同於虛空清凈慧。知一切相。皆無礙故。

一切總持辯才方便波羅蜜清凈慧。令得一切最勝智故。

一念相應金剛智了一切法平等清凈慧。得一切法。最尊智故。

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如來無障礙大智慧。


智慧,堅韌不動的正知正見才叫智慧。一時一念的想法僅僅叫靈動、靈感。智慧者,具有能斷、不動之力,比如說你想殺盜淫,但是你的智慧,正知正見能夠斷掉這個念頭,這就是智慧,這就是金剛不動,金剛能斷之智。

慈悲,當下純凈無私,利他的一念,這就是慈悲,不需要多大的善業,但是大善必定要有大慈悲。慈悲,一是慈,二是悲。慈是管教之情,悲是悲憫之情。只有慈沒有悲,是嚴酷,只有悲沒有慈是溺愛。

其他答案不用看了,都是在背課文而已,沒有切身體悟。


知識被你運用自如就是智慧,佛所說的智慧,就是能滅苦,脫離六道輪迴的方法,告訴你方法,你運用自如,就是智慧。

慈悲,慈代表讓人快樂。悲代表讓人遠離痛苦。合起來的意思就是讓人離苦得樂的心。


不落常見,邊見,斷見,定見……叫智慧。

利益有情叫慈悲


利己又利他,你好我好大家好。

說著容易,做起來很難。


道可道,非常道。


推薦閱讀:

如何在修幻的基礎上體悟空性?
知乎的網傳佛教們如何是看待自己的?
想學習正統佛教,不知道從哪裡入手?
哪裡可以獲得准提佛母的傳承呢?
藏傳密宗(喇嘛教)中的出家女弟子修行是什麼樣的?特別地,出家女徒是否有被人身侵犯之虞?

TAG:大乘佛教 | 禪宗 | 密宗 | | 小乘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