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真的沒有全科醫師嗎?

昨天開始跟學姐聊天在中國去看病這個東西,我告訴她英國一般是先去看 GP,然後需要的話去醫院然後如果醫院覺得有必要可能還要去看專家。

她問我 GP 是什麼,我翻譯成「全科醫師/普通醫師」或者也可以說「家庭大夫」(一般一家人都會有同一個 GP)。她跟我說不能這樣翻譯,因為中國是沒有這樣的 GP。

這是真的嗎?這樣的話怎麼看病?是什麼導致這種社會情況?

這樣的話怎麼學醫?英國是先選全科然後慢慢成為專家。

看了幾個答案大家說不常見,不常見的話大家對 GP 這個概念有什麼樣的看法呢?


突然看到時間線上出現一個專業課程內經常提到的問題,真是好難得。

關於全科醫生的問題,臨床醫療專業的學習和從業者往往看到的是細節部分,真要劃分範疇,這個問題應該屬於公共衛生專業研究領域。

簡單地回答這個問題:中國有全科醫師,但中國的全科醫師現狀和英美都有很大的差異,這與中國衛生服務體系和英美的差異有關。真的要仔細分析的話要非常大的篇幅(相關的論文我做過簡單綜述,非常耗時耗力)。

點到為止地說的話,至少有這麼幾點:

1.中國的三級診療制度和英國的NHS在籌資方式上有差異。

2.由於一些可能帶有中國特色的原因,三級診療制度在中國變成了倒三角型(即資源集中在三級大醫院而非社區)。

3.全科醫師所代表的保健預防為先的健康理念,尚未與中國國情相適應(民眾的健康觀念還沒到那一步)。

4.很多地方都在試圖鋪開全科醫生制度(一大原因是,根本上來說,全科醫生制度有利於降低衛生費用),但是配套的措施很難實現(如何扭轉民眾對於三級醫院的推崇?如何處置推行全科醫生後三級大醫院多出的人力物力資源?全科醫生的培養需要多久的時間周期?)。

最後吐槽一下:其實這個「全科醫生」的問題,和「以葯補醫」、「醫患矛盾」、「多點執業」等都是當前公共衛生領域非常熱點的問題,其中任何一個都有無數論文發在上面眾多研究正在進行,但是呢,很不幸,專業研究者並非政策制定者,上面喜歡喊的口號,是政治正確的「用中國式辦法解決世界性難題」,至於這方法究竟是什麼,怎樣尋找到這個方法,如何讓醫院和民眾配合這個方法……政策制定者們似乎並不是真正關心。如何安撫民眾情緒,如何保持政權穩定,恐怕才是他們真正在意的。


有啊,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這裡就有全科門診,有專業的全科醫生。

不過我只去看過專科和兒科,目前碰到的醫生都很nice,問得很仔細,能不開藥就不開藥,開的葯也是很便宜,都是10幾塊錢,最高的一次不超過60塊。全預約制,環境好,人也少,就是挂號費要100多。

診療中心


赤腳醫生

另外我想問問赤腳醫生英語怎麼說?


知乎首答。

在英國入學的時候學校也有分配過一個GP,非常貼心的給了聯繫方式和地址。記得還附了一個note說有任何不舒服的情況都可以找他,恩,除了牙科。。

不過在英國呆了這一年多,諸神保佑沒生過什麼大病也沒出什麼意外,偶爾有點頭疼腦熱的還是直接去醫院。學校裡面就有個小診所,可以直接拿學生證挂號,或者說預約醫生,很方便,一般等三個小時就能見到大夫。

沒錯是三個小時,這還算是快的,英國人就是喜歡排隊。。不過這是另一個話題了,有機會再敘。

據我的觀察,身邊大部分國際學生,絕大部分中國留學生都是這樣操作的,即跳過GP這一環,直接去醫院。至於英國本地學生,呃,好像沒見過他們生病。。喝多了送急診的倒是有一個。。

所以感覺上英國的GP更像是英國人為了省去排隊直接諮詢大夫的產物。可能一開始人們偶爾也會偷懶不去醫院而直接電話諮詢自己相熟的大夫,久而久之這群醫生也就分化出來被政府認可可以提供一定範圍內的救治及諮詢服務。當然,這只是我的猜想,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考據一下。

中國的情況有所不同。前有魯迅棄醫從文為了警醒國人於危難,後有馮唐棄醫從商為了消除自己內心的腫脹。。所以中國的醫生資源是比較匱乏的。不用說三甲醫院,一所普通醫院熱門科室的大夫(比如普外科,皮膚科,呼吸科等)在一天里都可能接待超過50個病人,可能比英國大夫一周見過的病人都多。心好的醫生可能會留個聯繫方式方便病人之後的諮詢,更通常的情況是讓病人再次來醫院複查。而患者們也傾向於再去一次醫院,因為見到醫生能更加安心。

或許馮唐說的對,醫生能做的其實有限,很多病最終還是要靠病人自己的免疫系統,而醫生的部分職責其實是寬慰病人。在這一方面,相信GP應該能做的很到位。就好像HIMYM里,泰德不小心吞下口香糖後和家庭醫生聊了20分鐘就繼續歡樂的和馬修舞劍了。因此GP的存在也不失為一種避免醫療資源無故浪費的有效方式。


中國有全科醫生,其他地方不了解,上海有,並且正趨於完善。不過似乎不叫GP。

本人剛剛結束了在社區的實習,所以對這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

全科醫生一般是在基層,像社區醫院。在上海,街道會有衛生服務中心,即社區醫院,下面會根據區域劃分幾個站點,XX社區衛生服務站,每個站點會有幾個全科醫生。說說全科醫生都需要幹些什麼:在社區醫院門診、各種健康宣教、疾病隨訪、組織社區居民體檢、家庭健康管理等等。我認為前面幾項比較容易理解,最後一項一般人就比較陌生了。家庭健康管理主要是由對應的家庭醫生上門進行家庭健康評估(問一堆問題,建立家庭成員的健康檔案),然後提出相應的健康管理計劃,之後還要進行隨訪。然後對於某些有需要的居民還可以設家庭病床,有需要的時候家庭醫生上門服務,比如檢查、簡單的治療等等(當然是要收費的,以次計)。

暫時只想到這些,當然我也只是接觸了皮毛,如有疏漏,歡迎補充糾正。


不知不覺寫這麼長,怪不得大家喜歡在知乎回答問題,確實酣暢淋漓

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全科醫師規培)第一屆畢業生在今年畢業

優勢有

一,可以緩解看病難的問題,盡量使民眾小病都去社區衛生中心,這樣同時解決了看病貴的問題

算了不說這些了,現在的全科醫師團隊主要是管理社區慢性病患者,比如高血壓糖尿病,中老年人居多,如果題主是年輕人,感冒一般都會去藥店拿葯,發燒則去三級醫院吧,與社區全科醫師較少有交集,而且年輕人流動性大,沒有慢性病不會主動尋找全科醫生簽約,北京和上海在全科醫師制度上是比較領先與完善的。雖然今年是有第一屆畢業生,但是全科醫師試點與培訓很早就開始了,也組成了當前比較完善的臨床醫師、護士、預防保健醫師的全科醫師團隊,對患者進行管理。

當然也存在中國特色,現在社區患者簽約率比較高(前一陣子主要考核指標)但是管理情況並不好(一名全科醫師管理1000~2000名患者的服藥、4次體檢、膳食及運動指導…題主體會下…)然而工資並不會高,基本跟原來差不多。但是我們在努力!比如開頭提到的全科醫師規範化培訓,比如績效評估的相關研究(怎麼讓全科醫師漲工資)我老闆一直在做這些(事情又多又雜,出力不討好,現在也不是研究熱點),但是我們還是很努力的。

我們的設想是不管感冒發燒還是幾百幾千的小手術(闌尾炎、拔牙、息肉甚至不太嚴重的骨折脫臼)大家都去社區衛生中心好了,看的好還便宜,臨床或者護理預防檢驗的都喜歡去社區就業(護理和預防現在都往社區跑了畢竟是後媽養的而且工資還不錯),而不是往三級醫院擠。

所以現在題主看不到是正常的啊


當然有了。

這些年大力推廣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就分全科,外科,骨科等一系列專業。

本人也剛培訓完,其實能學到不少知識,考試壓力也大,基本親戚朋友找我看病,小毛病,什麼科室的病都能知道個大概。

現在全科是國家在推廣的,將來也會成為轉診制度的。

這樣醫療質量和服務質量都會更好。


最近正好對這一塊稍微關注了點。

全科醫生有,但是很少(相比總人口)。就北京地區來說社區衛生服務站在推廣這個概念,以下討論的信息大都來自回龍觀地區社區衛生服務站。

一般的一組全科團隊包括一名全科醫生、一名防保醫生和一名社區護士,每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有2-4個這樣的團隊。

大概的工作制度如圖:

根據觀察每名醫生大約每天會接待50-100名病人,多為中老年人。另外這裡的全科醫生據稱只能在患者持有三甲醫院以往的處方時才能開具處方,所以也無怪在這裡看病的有很大一部分是患高血壓、糖尿病等慢病需要長期開處方葯的中老年人了,既能節約跑大醫院的時間,又能享受醫保待遇並買到處方葯。

對於有北京地區社保的患者,可以進行上述簽約醫生、預約診療服務,但對於無北京社保的患者來說,這套模式無法進行。

還在對這個問題持續關注中,有新的收穫了再來更新~


不是真的沒有,是沒有真的。

為達成某一特定目標,一味降低門檻是慣用手段。話說我也有全科培訓合格證呢

補充:本回答僅針對大陸地區。

再補充:看了排第一位的答案,呵呵。 好多人都從字面上理解,認為能看多科常見病就算是全科醫生了,仍然是傳統重醫輕防思想。 全科醫師培養體系中,預防保健康復類相關培訓是重要的一環,現有住院醫師規培基本得不到落實。


對於GP,我也找不到合適的中文詞來表達,全科醫師或者說家庭醫生 在國內是很少見的。

我的印象是 很久以前的一些優秀的私人診所,裡面的醫生,算是全科醫生,但也有些病症他們是不接診的,直接推薦你去專科醫院治療。

對於家庭醫生,我不知道別人家(同是略微富裕一點的家庭)是怎麼做的,但我們家是跟某醫療(體檢)機構簽的合同,每年兩次正常的體檢。一般都是約定時間直接去,這家公司有各種儀器,出的體檢報告 是被認可的。只要不是重大疾病,這家醫療機構里的醫生是完全可以搞定的。

這家醫療機構里的一個老醫生,之前在北京某大醫院主任醫師級別,退休後來的這家公司,所以我家特別認可這家醫療機構。


有啊 我們校醫院就有(真實的故事)


雖然我還只是一名醫學生並沒有進入臨床,但這幾個問題還是勉強可以答答。

1.這是真的嗎?

這個問題不是很好回答,因為你對DG的解釋不是很明確,如果是全科醫生的話。那麼可以說有,老師上課時也經常提起全科醫生的問題。但不得不說的是做的不夠好,這也涉及到你提到的家庭醫生這一制度。中國是沒有這個制度的,具體原因應該是沒錢。

2.這樣的話怎麼去看病?

這是我在網上找的一個流程圖,你的疑問應該就在於病人不知道去哪個科室就診吧?那就是分診那個位置的問題了。

一般有兩個解決方法:

①在門診醫導處告知病情,由醫導處人員調節。

②病人自行判斷屬於哪個科室管,直接去那個科室的門診。這一般都是比較明顯的疾病了,比如骨折。但是有可能比較複雜但是癥狀卻又比較簡單的病,病人就可能會去錯科室。這就需要醫生來發現並轉到其他科室了。缺點是如果這個科室可以治這個病但卻不是最優解的時候,可能會因利益原因強行來一波。

3.是什麼導致這個社會情況?

我要是說國情的話你會不會打我?

4.這樣的話怎麼學醫?

我的理解是如何成為一個臨床醫生,也就是不是那些輔助科室的。

那麼中國其實跟英國是差不多的。首先本科選臨床醫學專業,這就想當你們的全科吧。畢竟我們也是內外婦兒全學。然後研究生 (前提是考得上,畢竟我考研期間在這裡寫長答案是個很不好的兆頭)在選擇研究方向慢慢……恩,在慢慢進行慢慢的這個過程,能不能成為專家另說。

英國是選全科然後慢慢成為專家.


我覺得貿大的校醫院跟你在英國的時候差不多啊,有病先去校醫院看,基本掛個內科號什麼都能看,實在看不了就會被轉到中日友好醫院了。


多著去了。我在廣州,社區醫院裡主要是全科診室。按照廣州醫療保險的規範要求,看病先去社區醫院看全科,全科醫生有權轉診去綜合性大醫院。廣州政府在推的家庭醫生服務也是全科。


當然有,全科醫生專業水平比較低,或者是所處工作技術醫療有限(其實是不必要吧),對於各種部位不同癥狀都有治療方法; 當然如果經過治療後無效果才會寫「推薦信」給大醫院,這個是國外的做法!

我覺得農村的赤腳醫生就是和國外家庭醫生一樣的道理。當然也有些專業「毛病」的存在不可否認就不一一舉例了。總之,他們不可能精通全部…

說個我自己的經歷,在新加坡有次生病嚴重便秘,然後實在是自己用藥無效後去看了我的家庭醫生(也就是一個小診所);給我開了三天葯之後仍未好轉,著急得要命,醫生說可能我肚子裡面長東西了建議我去做個掃描也就是B超!

方便之處就是診所小姑娘會幫我打電話預約檢查(檢查的地方是單獨的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一周後的檢查結果直接寄給了我家庭診所那邊…

我再次去找醫生的時候得到得是不太好的消息-肚子裡面長東西了;說可能需要進一步檢查/手術,但是呢先建議再做個CT掃描。且,然後便建議我去公立大醫院 SGH,那邊技術都很好一樣的也會費用更便宜:-P好醫生…

寫好推薦信,前台預約好我交完費,一周後我去了 SGH ,還沒做檢查呢,醫生就先讓我躺著慣例檢查其實也就撫了我的腹部。最後只說了一句話:「……某個部位的瘤子,肯定需要手術。」

接著問我要不要做CT檢查。

當然經過我了解費用經過和我交談之後建議我回國做「中國也有名醫技術也很好還建議我去看某某科」!(有關太多隱私所以我就不詳說了見諒)

於是我就出門了CT都沒有做,其間省略一萬顆傷心的字字…

回國後,果真如他所說某部位長了玩意!動了個手術+治療如今安全地活下來了。

話說回國是對的

利益相關:

人民幣和新幣匯率 5:1

掃描費用 S$250

CT掃描 S$1000

手術費用 S$20"000

數字對於我是驚人的!光我去問診大醫生就花了S$126.26

-關於和那位家庭醫生的交談內容補充,我看到他的文憑是某某美國什麼醫學院畢業,其間和他交流他說, 「……是在馬來西亞上的大學,而且沒有做過手術,只給過病人縫過手上的針。」

由此了推斷出來差異了嗎?

----------

不好意思啊,只是額外地告訴了一個我的小插曲。我的啰嗦請見諒!

:-P


更新一下

International SOS的clinic里有GP

Nanjing Clinic有一個是德國的一個是塞爾維亞的

所以從這看 中國還是有GP的


有的…記得之前在央視看過一個節目就是說中國全科醫生。不過還不普遍~


中國有全科醫生,但是很少,沒有普及。

看病的話,大醫院的大廳有「導醫台」(好像也有叫「分診台」的),那裡的工作人員是負責分科的,你簡單描述你的癥狀後,她會告訴你應該掛什麼科的號。

如果沒有導醫台,就直接在挂號窗口詢問,也是簡單描述癥狀,比如你說拉肚子,她就會幫你掛消化內科。


其實我們的本科教育除了少數幾個學校的極個別專業(比如婦產)幾乎就是都是全科醫生方向。研究生可能分了speciality。但是中國是講部門的,科室的,你在中國大醫院工作即使是護士也都分了課室了,不可能有個人跳出來說我哪個科室都不是,我是全科醫生!

最後全科醫生其實是有的!^_^,地區衛生院、全科診所或是某些小醫院!掛個號,進診斷室!他們就是全科醫生!

至於大醫院為什麼沒有,我覺得可能是醫院覺得沒必要,中國有句古話,哪痛醫哪兒,哪不舒服掛哪個號!只要讓他們知道都有哪些科室,每個科室管哪塊兒,一般都不會有問題。全身都不舒服請掛精神科!掛錯號錯科室的醫生也會教你轉科!反正麻煩的是病人,怒火的釋放對象是醫生,高層覺得太過麻煩才懶得管你。ˊ_&>ˋ

這也是因為中國醫療規範化的過於落後。這樣造成的資源浪費雖然多,但醫院可能認為如果要整改影響了太多人的利益吧。畢竟誰想從一個專科醫生轉去做全科醫生,而且想裁也裁不過來,每個科室都幾乎忙到爆肝,這點人手正常運作都夠嗆了。於是,只能增加一個消耗巨大的基層部門,哪家大醫院又願意支付這樣一筆他們認為「沒有什麼必要」的開支?這造成了多麼大的資源浪費啊!專科醫生都累成了狗!大病要顧,小病要解釋要開藥,人又多亂七八糟的,亂鬨哄的,一個沒顧著就出現奇葩怒傷醫的問題!而且拉低了中國整體的專科醫療水平!

於是中國就變成了這樣一個局面。大家渴望真正的規範化,就像期待一場變革,我們這些懦夫不敢行動或行動無門,上頭也不給錢懶得管,只能等一個英雄,什麼時候真出現就看運氣了吧。ˊ_&>ˋ

希望我的一點見解可以有幫助,也希望有更多人能來回答幫我也漲漲姿勢!

----------裝模作樣的分隔一下---------

看到有人說急診是全科醫生我不敢同。急診科的醫生是急診醫生哦!和全科醫生還是有本質區別的,全科醫生是負責一般診斷、基本治療、科室分診的,急診醫生是負責急症緊急處理(也就是說搶救續命的)、科室分診。他們並不管基本治療,不是給你開感冒藥的。

剛看回答才知道原來有地方已經在試點了!漲姿勢了!而且很開森!


什麼科的病都能看,不叫全科醫師。你處在任何生命階段都可以找的才是全科醫師。


推薦閱讀:

大英帝國是歐洲戰場上抗擊納粹德國的中流砥柱嗎?
在英國生活,有哪些省錢的技巧?
英國口譯研究生?
如何看待英國華語辯論圈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
你在英國體驗過哪些事不如中國?

TAG:健康 | 文化 | 英國 | 醫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