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國是歐洲戰場上抗擊納粹德國的中流砥柱嗎?

如何看待英國在二戰之中的表現?


這個問題我必須客觀認真作答。作為一個在英國上了三年大學並且對二戰十分感興趣的人,我要說英國在二戰的作用絕對不容小覷。

廢話不說直接列乾貨。個人認為英軍在二戰的主要貢獻有以下四點。

1. 敦克爾刻大撤退。

這個撤退對英國和世界至關重要。首先,撤回的這幾十萬英軍和少量法國士兵都是年輕力壯的生力軍,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後期反攻的主力。不要認為幾十萬人少,要知道英國整個二戰損失的士兵都不到百萬。其次,這次撤退的成功讓英國得到了喘息的機會,更讓剛上任的丘吉爾站穩了腳跟,並以當時唯一一個還在同德軍正面對抗的領袖的身份站出來宣告世界,絕對不向法西斯投降,給予戰士信心。

2. 英倫空戰和皇家海軍。

在英倫空戰中。皇家空軍擊潰了戈林的空軍,粉碎了德軍一統歐洲的幻想,打破了納粹戰無不勝的神話。更重要的是,在這場戰爭中英軍培養了大批有經驗的飛行員,研製了最新的雷達系統,為日後的反攻立下汗馬功勞。皇家海軍一直掌握著制海權,德國的艦艇自始至終也不敢開進英吉利海峽,更無法染指大西洋。這就使得希特勒的軍隊最多佔領到法國,跨國英吉利海峽一步都不可能。皇家海軍保證商船,運輸船的安全,從而使得戰時物資得以安全運送。

3. 北非戰場的勝利。

蒙哥馬利將軍在北非擊敗了隆美爾,打破了希特勒的陸軍不敗神話。擊潰了第三帝國最優秀的將領,對希特勒造成沉重打擊,並且使得希特勒獨霸北非從而稱霸地中海的夢想成為泡影。同時,牽制了東線和蘇聯作戰的德軍(為了北非戰場,希特勒從東線抽調了不少兵力),更為日後的西西里島登陸打開了路徑。

4. 後期的反攻

在反攻階段,英國貢獻分為以下4點。首先,二戰時期的英國依然是大英帝國,在盟軍的諾曼底登陸中,除了美軍外,英國本土士兵,加拿大士兵,印度士兵,澳大利亞士兵和非洲一些國家的士兵都屬於大英帝國子民,這些加起來數量遠遠超過了西線的美軍。其次,英國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盟軍的集合地。正因為有英倫三島絕佳的地理位置,才會有諾曼底登陸,試想盟軍集結於紐約港,橫跨大西洋登陸的情景。第三,英軍世界第一的情報部門。在戰爭中後期,英軍的情報部門已經完全碾壓了德國。德軍的情報就像泰晤士報一樣在盟軍陣營里傳閱。第四,英軍在盟軍裝備和戰時設施的貢獻上也是僅次於美國的,大英帝國動員本土加各個殖民地,自治領的生產和設施建設能力對盟軍至關重要。甚至著名的p51野馬戰機的發動機也是英國rr公司製造的。

以上四條是乾貨,更不用說英國士兵和人民頑強的意志,英國王室對勝利的堅持,丘吉爾首相鋼鐵一樣的內心對世界所有反法西斯戰士的巨大鼓舞。英國當之無愧應當和美國,蘇聯一道被列入盟軍的三巨頭。英國,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對二戰的勝利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中流砥柱

就像屹立在黃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樣。比喻堅強獨立的人能在動蕩艱難的環境中起支柱作用。

就這個詞的本意來說,英國確實是中流砥柱,蘇聯不是,蘇聯是小浪底。

還是拿黃河來舉例,擴展一下,可能不太符合事實,舉個栗子嘛,無關緊要的細節不要在意啦

首先,設定德國=黃河,這條河從38年開始,嘩嘩嘩地一路衝掉了奧地利、捷克、波蘭、比利時、法國、挪威、丹麥…………等等等等一大堆國家。那叫一個勢不可擋,一路衝到了英吉利海峽,眼看就要衝平整個歐洲。這個時間英國站了出來,先是敦刻爾克撤走幾十萬,讓德國未竟全功;然後不列顛空戰頂回去了luftwaffe,這讓全世界人民看到了黃河不是萬能的,也有沖不平的東東。而且在之後英國頂住了狼群戰術的絞殺(美國:你好像忘了誰?),在北非打跑了隆美爾(美國:你真的是忘了誰!),所以英國是中流砥柱完全沒問題。

黃河這邊沒衝掉英國,於是改道向東,沖向了蘇聯,一開頭蘇聯那叫一個慘啊,嘩啦啦從邊境到莫斯科城下都沖成了白地,而且北中南三個方向大泛濫。然而,蘇聯人朱可夫在莫斯科建起來一座三門峽水壩,擋住了黃河。一年後,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勝利,這就算是把小浪底修起來了,掌握了戰略主動權,在北邊,列寧格勒終於解圍,姑且算是青銅峽。接下來,戰略反攻開始,咱們也當是在duang duang duang地建大壩,巴格拉季昂算是劉家峽,東部普魯士戰役就是龍羊峽——龍羊峽在青海,已經快到源頭了。

終於說到美國了,美國在親自下場之前,給英國送船(這是在給柱子加固),給蘇聯送飛機坦克(給建水壩的送推土機),雖然沒有直接下場,不像修水壩那樣就把水攔起來了立竿見影,但是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而且完全是個不可抗力(造船的速度比德國人擊沉的速度還快,鄧尼茨哭暈在廁所里),所以我把它比作為全球變暖。中後期開始的戰略轟炸,消滅了德國的戰爭潛力,這和冰川消融降水減少導致黃河徑流減少一樣,都是釜底抽薪的作用。更不用說諾曼底登陸後美國人也在往德國老家推。


戰術上來講,如果沒有英國提供的發動機,美國的P51就是一坨shi,後期就只能憑P47這種磚頭貨去玩高空護航了。或者只能魔改P38。


法國才是

法國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歐洲主戰場,以一己之力拖住了納粹德國的大量精銳師,使德國鬼子陷入法蘭西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無力北顧南望;

更重要的是,歐洲戰場決定性的第二戰線是在法國開闢的,若無法國的主場支持,沒有偉大領袖戴高樂同志在大後方組織法國義勇軍,諾曼底登陸必定變成奧馬哈海灘噩夢;

雖然俄國人也消滅了一些德國師和德國僕從師,但請不要忘了德國只佔領了俄國東歐部分的一部分領土,遼闊的俄國亞洲部分仍能為其提供源源不斷的人員物資補給;

美國朋友確實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了一些貢獻,法國人民是不會忘記他們的。但若沒有法國人民在歐洲主戰場堵槍眼,美國人民怎麼可能在大洋一側安享和平?

至於那些英國人,他們只會蹲在泰晤士河邊等著摘桃子,在法國戰場形勢不利的時候,他們假抵抗真投降,丟下所有重裝備就從敦刻爾克跑了。如果不是關鍵時刻他們從背後插一刀,正面戰場不至於一敗塗地。等到革命形勢好轉,他們不是想著同心禦敵,而是抱著提前爭搶勝利果實的陰暗心理,老是想從小鬍子柔軟的下腹部動手,全然忘了法國淪陷區的人民正在水深火熱之中。說英國佬是中流砥柱,戈林元帥會笑掉大牙的——


壯哉我大圖靈!

碼農秀一下存在,勿怪……


這個黑法有意思。

首先,土共關於抗日的提法由領導轉變為中流砥柱,事實上承認了國黨的領導作用,這是個進步,應該予以肯定。也許有些人覺得不夠甚至遠遠不夠吧。

回到原題:大英無疑在二戰中起到的作用僅次於兩大巨頭,略高於中國,中流砥柱的評價差不多。

但是,以大英的實力,應該有更好的表現,況且它還對二戰歐洲戰場的產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多少影響了對其貢獻的評價。

反觀中國,以破敗之軀,懸殊之力,力抗工業化的日本十餘年,起到了並不比大英小很多的作用。

有的中流砥柱本應是大壩,

而有的小土堆卻也成了中流砥柱。


出了事,都說和我無關!

贏了仗,都說是我的功!

看懂了再點贊!


這個黑我給滿分


如果把毛熊去掉,英國確實是歐洲國家中的「中流砥柱」,這是相對值。(類似於中國男足和寮國、越南、柬埔寨什麼的友誼賽拿個第一。)

絕對值來看,好吧,比呆梨強點兒。

British部隊(單獨列出來,是因為不好拿這個詆毀英聯邦其他國家),在海上有比較明確的戰績(這是硬碰硬的,例如前期在挪威,再例如電影U571的原型就是英國海軍),空中也有一些(比如把法國軍艦炸了,造成法國最慘重的傷亡),本身就弱雞一坨的陸軍和呆梨平均水平不相上下(有個笑話,二戰最慘烈的戰鬥,宛如人間地獄,雙方不相上下,是英國和呆梨打的)。


對於歐洲戰場而言,英國可用挽狂瀾於既倒 扶大廈之將傾來稱頌。



那得看二戰評幾個中流砥柱,英國確實對二戰勝利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但說到中流砥柱的話,第一個想到的還是蘇聯。

說實話,在這個已經沒有蘇聯話語權的世界,英國在二戰時期發動的那些戰役的重要性在無形中被提高了吧。這些戰役比起蘇聯與德軍進行的史無前例的大型會戰而言,還是有差距的。包括到後來,諾曼底登陸之後吧,依然是蘇聯消滅了德軍的主要部隊,取得了最大的戰果。

也許英國的存在對二戰勝利而言不可或缺,但是否算作中流砥柱,這就看各位對這個成語的理解了。我反正不是很贊同


英美蘇都不是,法國才是。


中流砥柱應該是沒錯的,英國在對德作戰中,前期是主力,後期是輔助。越到最後作用越小,二戰前期大家也都知道,那我就說下美軍赴歐(北非)作戰的故事吧。

1.練兵。美國決定以盟軍的身份加入二戰後,開始了大規模的擴軍計劃,美國總統簽署募兵法案,在擴軍之前,美軍實力(除了海軍)只是全球前15左右,還不如捷克這樣小國的軍力。擴軍後,美軍數量達到「大國標準」,然而都是新兵蛋子,武器大多老化。這時候,英國說:老美你把新兵蛋子運送到大不列顛島,我幫你操練下。嗯,這些是最新的武器圖紙……於是大批的美軍蛋子浩浩蕩蕩開往大不列顛玩耍。

2.北非戰場的主力。在美軍蛋子在大不列顛被英國老師狠狠的操練,以及被德國轟炸的倫敦數月游,懷著悲憤的心情,登上北非。老美說,這次能狠狠打德國人了吧?然並卵,英國老師說,小樣,你還沒出師呢,去負責後勤,輔助。於是,前期的北非,美軍輔助,英國拿人頭。但是,隆美爾太牛,把老師打成狗,學生也上了,依然被打成狗,學生生氣了,增兵,換統帥,巴頓上,於是,隆美爾北非軍團完蛋,後退到義大利。

3.西歐戰場的輔助。北非戰場的大勝,美英(請注意美英軍都是主力了)準備攻打西歐,先是從義大利登陸,一路凱哥。後來,開闢第二戰場,諾曼底登陸(美軍是主力),開始強推德軍,這時英軍,還有法軍是輔助(畢竟人少啊),英法聯軍主要是輔助作戰下(其實很少),最主要是帶路黨,人家美國人呆在北美大陸,沒來過歐洲這花花世界,迷路怎麼辦?所以,也是很有作用的。

綜上所述,人家英國在二戰整體乾的真不錯,前期抵抗那麼久,中期還打主力,後期拿輔助。對於,二戰也是中流砥柱,不比蘇聯功勞小。當然比不上學生老美,人家兩線作戰,還能打贏,工業力量太強大,只要前面有人抗,打持久戰,耗死所有國家。


「中流砥柱」這個詞語讓我想起了某電信運營商宣傳海報:每月58元尊享3GB超大流量!

然後某個角落小字說明:其中包括2GB夜間流量、500MB微信定向流量、400MB省內流量、100MB國內通用流量。

反正加起來是給夠你3GB流量了,毫無爭議了吧,至於你想歪是你自己的問題。


陸軍在東亞坑死友軍好嗎,不過不列顛空戰是真的打的漂亮


英國的作用的確被低估了,英國的作用絕對不僅僅在於不投降,他在幾個關鍵點上發揮了巨大的價值,例如刺殺海德里希,讓希特勒失去了最得力的接班人;例如突襲重水工廠,使得納粹德國的原子彈計劃破滅;例如破譯恩格爾密碼,這一招直接讓歐戰提早兩年結束,其實早在一戰,英國的情報和特工部門就已經證明了自身的實力在德國之上,一些人總喜歡從正面戰場的付出去判斷對勝利的貢獻,卻從沒想過戰爭是個多維繫統,是一種全方位的較量,英國在歐洲戰場與蘇聯並屹的中流砥柱的地位是恰如其分的,雙方可以說是一種互補的作用。

另外,英國作為擁有強大海軍實力的不沉的航空母艦,也使得德國無法登陸其本土,而且因為只有一個海峽之隔,也使得德國在侵蘇過程中存在後顧之憂,不得不在西線留駐大量兵力以防盟軍登陸,以至於每當蘇德戰場吃緊時卻無法抽出足夠的兵力增援前線,敦刻爾克雖然是一次敗退,也是一次退守,保存實力、以待將來反攻歐洲大陸,歷史的事實也充分證明了這點。


和德國打的主要有三檔。第一檔是英國,蘇聯,美國還在打的國家。第二檔是波蘭,法國,南斯拉夫,低地國家等被平推了國家(法國流亡政府跑到非洲把寶壓在英美身上接著和德國打)。第三檔是站隊國家和僕從國等。

這樣看來能選為中流砥柱的只有第一檔三個國家了,那時德國前期的戰績就是碾壓,閃擊波蘭,一個在歐洲也算「大國」就倒下了,更讓人無語的是法國也被打的投降 ,整個歐洲就只有英國還在抵抗(蘇德那時還各懷鬼胎)。英國在危難關頭還是展現了強國實力的,大撤退,倫敦空戰之類的強硬抵抗迫使德國暫時放棄了這塊難啃的骨頭。英美同盟,拉攏蘇聯等也是對戰局的重大影響。

但是如果把德國比喻成江河的話,德國的戰略已經東移,巴巴羅薩計劃打的蘇聯前線近乎崩盤,蘇德的國運之爭就此展開,就是土耳其,西班牙之類的也睜大眼睛隨時準備跟從勝利者來喝湯。中立國家都是被逼的,站隊難啊。這是沒有退路的,這也是為什麼蘇德打的這麼殘酷。(二戰後德國被肢解,二戰時德國對蘇聯的分解計劃)一旦蘇聯失敗,德國整合歐洲,那時中東,非洲拿什麼抵擋,就是完全動員起來的美國也回力乏天,和德國打沒有意義消耗了。戰後新世界的格局將會由德國主導。但是蘇聯卻打碎了德國的脊梁骨,一路反攻到柏林。在德意志的屍體上蘇維埃與美國共同開始瓜分世界。蘇聯和德國正面剛 ,正面剛,正面剛。

美國是必不可缺的,英國是極為重要的,但是中流砥柱,力挽狂瀾的只能是蘇聯。

喜歡知乎的知識分享,所以把我的知識和你一起分享,因為時間有限,很多資料和實例不能一一舉出。


圖靈一人之力,拯救了歐洲戰場千萬人的性命,戰爭得以提前至少兩年結束,圖靈就在英國倫敦以北100公里的一個公園破譯德國人的密碼。


為救義大利一個師,元首要調來兩個師。難道就沒有義大利的功勞?


推薦閱讀:

在英國生活,有哪些省錢的技巧?
英國口譯研究生?
如何看待英國華語辯論圈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
你在英國體驗過哪些事不如中國?
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考慮過完全殖民化中國嗎?

TAG:英國 | 歐洲 | 第二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