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規劃和投資的區別和聯繫是什麼?

本題來自知乎圓桌 - 理財達人,更多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都說理財不僅僅是投資,那理財規划到底包括哪些內容?一份完整的理財規劃方案是怎樣的?理財規劃在中國有必要嗎?


剛出差回來,才有時間參與本次圓桌討論。相關問題很多,我爭取在每個問題下都能做到針對性回答,並在文中對與問題無關的相關話題進行引用。

鑒於已經有不少很專業的答案了,我不妨嘗試換一種風格,盡量用大白話來回答此問題。

一個職場人士/家庭,出賣勞力來換取財務資源,花費財務資源來換取生活資源,生活資源又維持其繼續出賣勞力的能力。由此,構成一個最簡單的個人/家庭經濟循環。

需要額外展開解釋的是,此處的「生活資源」,更直白一些,可以說成「給理想的生活買單」。於是,其內容是遠超「維持當期的日常生活」的。「應對不測」、「買房」、「給父母花錢看病」、「花錢供子女上學「、「死後留下名望」等等,都屬於「給理想的生活買單」的範疇。

最簡化和理想的情況下,一個人/家庭當期獲得的財務資源,能夠安全地覆蓋當期所需的生活資源,一切都在當期自給自足,無比和諧滿意地過了一輩子。

但現實顯然並非如此:時間是任何函數的參數。而在收入端和花銷端,加入時間尺度,都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在收入端,一個普通的職員,其收入可能會如預期一般指數性增長,也可能增長的指數高於或低於預期,也可能在增長過程中出現正面或負面的拐點(正面如跳槽升職,負面如被解僱或突發重病/殘障,以及對每個人都必然存在的退休)。而對於一個私營業主/企業家,顯然,其收入的時間波動性更是大得多,且很難預測。而在花銷端,這個波動性顯然更大。如前所述,除了維持理想的日常生活花銷外,應對意外、短期大額投資/消費(如買房買車、子女出國上學、子女結婚等等)。

而正是因為這種現金流入/流出在時間尺度上的波動性和不配比,理財規劃才有了現實的意義。其作為「金融」這個大話題的一個子話題,與金融的本質定義也是相呼應的:跨時間和跨空間的價值交換與配置。你將當下的財務資源節省下來,以應對未來某個時點的財務目標,即是跨時間的價值交換;你當下節省下來的財務資源投入金融市場,企業獲得了融資,即是跨空間的價值交換;銀行將其現金貸款給你買房,你在資產不足的情況下就獲得了住房,即跨空間的價值交換;而銀行現在把經濟資源配給了你,以期待未來從你這裡獲得更高的現金流(房貸本息攤銷),即跨時間的價值交換。

因為經濟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波動性和不配比永遠存在,金融行業整體才得以存在。而對個人/家庭,理財規劃也會始終有意義。

狹義的「投資」,顯然僅是上述「理財規劃」的一個分支,或者僅是一個具體的實現手段。將其放入金融本質的大框架,首先需要符合這樣的一個事實背景:你當下確實不需要一些財務資源,同時你在未來的時點需要更多的財務資源,於是你選擇讓渡當下的財務資源給別人,以期待未來時點能從別人處獲得更多的財務資源來應對需要。

而狹義的「投資」,其具體的評價標準,用相對簡化的模型來講,涉及如下五個要素:

收益、風險、流動性、稅收/摩擦、其他限制 (主要是前三種)

大體為真的邏輯是:收益風險正相關、收益流動性負相關、風險流動性關係不一定。

全球通行的事實:並不存在一個上述五要素皆完美的投資品;任何投資品,都是一個上述五要素彼此取捨結果。

這裡想要強調的邏輯是,有關「投資」,只有符合了前述的事實背景,有關狹義「投資」的具體討論和操作選擇才變得意義。首先,每個想要進行投資的人,都應該問自己這樣幾個基本問題:我當下是否確實有不需要的財務資源?我將來是否有特定時點的財務目標?如果這兩個問題中的一個或兩個,答案是「否」,那就根本沒有進行狹義投資的必要,而是該考慮如何投資自身,擴大現金流入;或回顧自己的消費能力,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

(這裡臨時安利一個個人的消費理念:在「財務靠譜」的大前提下(自己感性地去定義即可),我能想到的最高效的跨時間價值交換,即「早花錢」。我們的收入曲線或許大體上是波動上升的,但我們的消費感官體驗卻絕對是嚴格單調下降的(身體上的哪些跡象表明你正在衰老?)。我們在20歲的時候,花費100塊錢能換來的各種效用,等到我們年老之後,恐怕是花再多的錢也換不回來了。更何況,在21世紀的今天,很多「消費」本身,本就是有關「眼界」和「視野」的投資,影響著人的創意和想像,以及人際交往的邊界,從而間接定義了一個人的天花板。安利完畢。)

其次,每個想要進行投資的人,還應該問自己這樣的幾個細節問題:我當下不需要的財務資源定量是多少?我將來需要的財務資源定量又是多少?我具體是在未來哪個時點需要財務資源?只有回答了這些問題,才能粗略地確定收益、風險、流動性的需求。好比說,如果你只有很少的財務資源,卻希望能為未來不確定時點上的重大財務災難買單,那麼基本上就只有保險一種途徑了(保險並不是狹義投資品,僅是財務規劃工具);再比如,如果你當下的財務資源有限,卻想要達成相對很大的未來財務目標,選擇收益更高的投資品才相對有意義;而於此同時,你也必然需要承擔更大的風險/波動性。這時候,你對「未來時點」的敏感性就很重要。如果你需要在很具體的時點收到經濟補償,高風險對你來講就是個大麻煩(市場正好處於低點,你又急需用錢,你到底該不該變現?),低流動性也會是個大麻煩;而如果你對未來變現時點並沒有那麼敏感,那麼或許你就可以考慮一些流動性相對較差,風險相對較高/收益相對較高的投資品了 -- 前提是你的敏感度高於投資品的典型波動周期。

從以上討論可見,一切圍繞投資品五大要素的取捨討論,確實需要基於這樣一個事實背景的:你確實有進行跨時間價值交換的需求和能力。由此,或許可得出本答文的最終結論:

投資僅僅是理財規劃的一個分支、一個結果、一個實現途徑。而除非你是一個真正的富人,即個人資產存量和未來增量都遠高於一切狹義財務目標,於是理財規劃直接坍縮為財富管理,那麼,架空理財規劃而直接談論投資,不論結果如何,都是必然缺乏合理性的。

然後更簡單的結論:對於大多數個人/家庭,理財規劃在任何國家都必要。區別僅在於:

1,你是否需要一個理財師來給你做規劃,還是自己有信心有能力有理智自我搞定

2,你所在國家的理財行業質量如何

之後有空再回答另一個問題吧:中國現階段是否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個人理財師 (Personal Financial Planner) ? - 投資

這裡先給出結論:不多/極少/基本上可以認為是不存在。

-------------------------------------------------------------------------------------------

利益相關:美國個人理財/財富管理從業人員,於是對美國市場的一切細節都很了解,但對國內市場的具體細節沒有第一手資料,僅能從通行概念和專業旁觀者角度去評價。於是如果有事實錯誤,歡迎交流指正,共同提高。

有關美國市場的種種,以下兩篇答文在邏輯上和細節上,基本覆蓋能能想到的一切,安利在此,希望能幫到已經在北美生活的同胞、有興趣來北美生活的同胞、以及有興趣進行全球資產配置的朋友們。

為什麼說中國人需要海外資產配置,這個判斷正確嗎? - Fan Francis 的回答

人在美國,如何成為中產階級,成為中產階級之後如何理財? - Fan Francis 的回答


理財和投資在國內現在基本已經被等價起來了,實際上兩者有著很大的差別。

理財,顧名思義是打理錢財的意思,是需要同時關注收入和支出兩方面。如果下一個定義,理財規劃就是規劃人們現有及未來的財務資源,使其能夠滿足人生的不同階段的需求,並達到預定的目標,使人們能夠在財務上實現獨立自主。 簡言之,理財就是怎麼讓現在的錢以及未來掙到的錢,通過合理的規劃、安排及投資,來更好的實現自己在住房、子女教育、 退休養老、財產傳承等方面目標的規劃。

所以,投資是理財規劃的一部分,是幫助實現理財目標的途徑,兩者是包含和被包含的關係。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老人現在有100萬,未來還能活11年,每年需要10萬支出,如果不進行任何理財,顯然這100萬是不夠花的,但是通過合理的投資規劃,可以實現財富的保值增值,是的10萬的理財支出缺口得以彌補。

一份具體的理財規劃書,

大致包括以下幾部分:

一、聲明與摘要

二、客戶基本情況

三、宏觀經濟和基本假設

四、家庭財務報表編製與財務診斷

五、客戶的理財目標與風險屬性界定

六、保險規劃

七、擬訂可達成理財目標或解決問題的方案

八、投資規劃

九、風險告知與定期重審

微信公號:價值發現者(jzfx01),發現投資價值,分享投資機會。


理財規劃本質上是財富管理

投資本質上是資產管理

兩者有很大的區別

資產管理

就是管理人盡最大努力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多賺錢,持續賺錢

財富管理

是理財師根據客戶的需求,通過投資、保險、稅務等各種工具,幫客戶做好長期現金流的管理,做出各類財務決定。

國內財富管理過去十年基本淪為產品銷售的角色

因為經濟總體向上的

大量固定收益類的產品如各類信託、理財均可以剛性兌付

所以財富管理在剛性兌付的大趨勢下沒有任何意義

但去年開始各類違約抬頭

從信託,到近期公司債、企業債,P2P就更不用說了

這個時候

一個能看明白產品的真實的底層資產及其風險情況

了解客戶的真實需求向客戶披露實情

並通過合理的產品配置對衝風險的理財師

價值越來越大

理財師的專業化機會也才真的到來

但同時國內的理財師幾乎都從屬於機構,如銀行、信託、第三方等

因為目前的市場收入制度是沒有客戶願意為專業的意見付費

所以理財師的收入均來自所在機構的銷售提成

這樣的體制下

本質理財師和客戶之間是博弈的關係

銷售能力強的理財師自然比更願意為客戶考慮的理財師有機會

所以

歐美多年的獨立理財師辦公室正在逐步進入大陸

我邊上也有不少朋友開立了自己的獨立理財辦公室

向客戶收費的模式固然有點反人性

但當一幫人的錢被玩的七零八落後

專業理財師的價值以及獨立理財師的行業

會逐漸被市場認可


想到這個話題,翻出一篇基玉投資總裁王翔署名的在2013年的文章節選,同樣是關於投資目標的,可以分享一下,豐富一下我自己的觀點。

很多人上來就會問一句:現在買什麼投資好?我通常會反問:你的目標是什麼?如果沒有投資目標,我會無法回答。投資目標通常有四種:

A、取得比儲蓄稍高的收益;

B、戰勝長期通脹,比如4~6%的收益;

C、取得長期在8~10%以上的收益;

D、每年獲得20%以上的超額回報。

A是最容易達成的目標,分好期限做部分定期存款,再買些保本型的銀行理財產品就可以了。這類目標通常適合老年人,有足夠的養老金,希望在有生之年好好過日子,也不期待再賺很多錢,不虧就可以了。在中國利率市場化過程未完成的情況下,這個目標很容易達到。

B也比較容易達到,把現金類資產主要放在貨幣基金上,再買些收益固定的銀行理財。中國進入「大資管時代」,很多金融機構包括銀行、券商、信託旗下有不少結構化的固定收益產品,這也是容易達到的目標。有這類目標的通常是理財「懶人」,收入和資產都足夠,也不想太累,或者興趣只在工作上,根本不在理財上。

C是個比較現實的目標,如果真的能長期確保年收益率8~10%以上,已經很成功了。這個目標對投資紀律和資產配比的要求很高,不能放在一種資產上,否則一波動就沒有收益了。一般來說可以在房產、股票基金、信託、固定收益的銀行理財產品或另類投資等品種中分配。這是個長時間概念,因為實際收益會不停波動,可能今年17%,明年5%,後年9%……長期下來,可能穩定在8~10%左右。有這類目標的是現實主義者。

D對很多中國人來說好像並不難,只要在股市做對一個波段就可以了,或者買套房子捂一年就行。但其實巴菲特的長期收益率都僅僅略高於這個數,很難發現能10年以上維持如此收益率的大眾投資品。所以這樣的收益,1~2年做到很容易,長期做到很難,因為這要求股票、另類投資(PE、收藏品等)等高風險品種的配置比率維持在很高的水平。而且這需要命好,生對時候,也就是碰到該類投資品的主要上升期。

看到這裡,一定會產生個問題,既然有C和D這樣的高額投資目標可以追求,我為什麼還要A和B?

這才引出問題的關鍵:有賺的目標,那虧的目標呢?風險和收益成正比,一般來說,一個預計的收益目標,對應的是50%的虧損目標。也就是說,目標C想賺10%,也要做好虧5%的準備;目標D想賺30%,也要做好虧15%的準備。

有位台灣同行,曾說起她的一個富豪客戶,對方的理財目標很明確,就是不要有太大風險,一年賺10%左右。有一次另一家金融機構的理財顧問找上門去推銷理財產品,並告訴客戶,收益有可能達到30%以上,結果被客戶轟了出來。客戶怒道:你們想拿我的錢去幹什麼?!這個客戶心裡很明白,理財顧問沒有騙他,但30%以上的收益,也就意味著本金可能要承受15%以上的虧損。

人們投資目標還經常因市場情況而變化。2007年經常碰到這樣的客戶,談起投資目標就說:其實我是個心很平的人,每年賺百分之四五十就可以了。2008年聽到的多數目標是:保證不虧就可以了。變化太過尋常,就不是目標了。

當然目標也可以有組合,比如留大多數資產做10%左右的穩定回報,留小部分博取20%以上回報,即使虧光了也無所謂。


如果不去過深的去追究的話,題主也可以把理財理解為投資,投資理解為理財,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把這兩者混在一起。而實際上,理財包含著投資。舉個例子:日常的記賬,這是一種理財但是它卻不是投資;而你去購買一些保險或者理財產品,這些能夠給你帶來收益的,這是投資,同樣,也是理財。


簡單的理解為:

理財是為了讓財富不貶值;

投資是為了獲得高的回報;


理財規劃關注的是個人或家庭在人生各個階段的財務目標是否能夠達成以及通過什麼樣的方式達成,其工作及服務內容既包括了投資的內容,也包括了投資以外的內容(如住房、教育、養老和遺產處理等);而投資更多關注的是資產增值。

理財規劃和投資的聯繫:理財規劃包含投資的所有內容,投資是理財規劃採用的理財方式之一。

理財規劃是指運用科學的方法和特定的程序為客戶制定切合實際、具有可操作性的包括現金規劃、消費支出規劃、教育規劃風險管理與保險規劃、稅收籌劃、投資規劃、退休養老規劃、財產分配與傳承規劃等某方面或者綜合性的方案,使客戶不斷提高生活品質,最終達到終生的財務安全、自主和自由的過程。

希望回答能提供參考,另外我的個人建議是【投資理財01】投資要趁早~


理財規劃是多次投資並反思後才能學會的一項人生技能。


投資,是理財手段之一。

理財至少包括增值、減損、持續等要素。投資重在增值,保險則重在減損,都需要關注風險。


簡單地解釋:投資是涵蓋在理財當中的。

對於「理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經驗,各大金融機構的從業人員也有著各自的看法:

有些銀行經理會告訴你買一些短期理財搭配長期保本基金叫理財;

有些保險代理人會告訴你做一份全面的保障計劃叫理財;

有些證券經紀人會告訴你買對幾隻股票,讓錢產生最大的收益叫理財......

但從客觀角度來講,理財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包括很多東西,絕不是單純買一些金融產品,理財是一個計劃,是打自己及家庭的富。

理財的最終目標就是在財富安全的前提下,實現財務自由,就是無論遇到任何事,財富都不會大幅縮水,而且不用工作賺錢就能生存下去,而且過得越來越好。

這個總體目標分為很多分級目標,包括:

保證資產流動性

合理消費

資產負債管理

應急規劃

風險管理

稅務安排

財富積累

風險投資:問題中提到的投資

子女教育及養老規劃

有效傳承等

...

每個目標都會用到不同的金融工具,每個金融工具解決不同的問題,對於局部的規劃有著自己特有的作用,比如投資就是創造收益保險就是規避風險、銀行就是保證流動性...

雖然看著很多很複雜,但是簡單一句話:理財,就是打理自己現在和將來的財富,讓生活更踏實、更美好!


在理財中很多心思常犯一些錯誤。如:搞錯了理財的順序。當前有很多人都是先投資,再準備生活備用金,然後投保,最後進行財產傳承。

理財新手:盲目跟風易掉風險陷阱

然而理財師建議的正確順序應當是先準備生活備用金,再進行保險規劃,然後進行投資,最後才做財產的傳承。順序弄錯了,很可能會影響你的理財規劃和最終實現的效果。

許多理財新手,特別是年輕人,很容易抱有「我還年輕沒財可理」、「有錢人才理財」等錯誤的觀念。新手容易犯的另一個錯誤就是盲目跟風投資,並且只追逐高收益。劉女士說,當初才接觸理財時,面對五花八門的投資工具難以抉擇,只好跟著同事朋友購買,但同事朋友也不一定就是投資理財方面的專家,所以當時劉女士買過並不適合她的分紅保險,也買過賠了幾千元的基金。盲目跟風投資時,劉女士表示都是因為朋友推薦的產品收益聽上去很吸引人,高過銀行定存利率,有的宣傳收益率在10%以上,但因為產品說明書很難看懂,沒有細緻研究過產品的她也就犯了追逐高收益而無視風險的錯誤。

對於理財新手來說,信用卡可謂是雙刃劍。因為不少信用卡推出了各種優惠活動,在工作人員的鼓動下他曾一度辦了5張不同銀行的信用卡。但這導致的結果就是多張信用卡造成了理財上的混亂,他搞混了各張卡的最後還款日期,優惠活動也不一定能夠及時趕上。

同時,多張信用卡也容易產生「拆東牆補西牆」的行為,導致頻繁欠費,財富沒有積聚效應也不容易得到任何一家銀行的升級服務。不記得最後還款日還會導致逾期還款,這也是很多持卡人留下了信用記錄灰點的原因。

如何改進:

如同旅行只要出發就成功了一半,理財也同樣如此。銀率網分析師潘濤認為,其實生活中的點滴都跟理財息息相關,今天買菜多少錢、坐公交多少錢、衣服多少錢等合理消費、理性購物也是理財。

提醒投資者,不能習以為常地進行盲目跟風投資。據此前的一份調查顯示,有七成人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前並沒有閱讀產品說明書,這表明盲目投資的行為仍普遍存在。建議,投資者需要做到對投資工具進行充分的了解,如了解資金投向、風險何在、本金是否能贖回等。

而對於高收益理財產品,他則建議首先可以貨比三家,尋找自己風險承受能力之內的產品,然後再對產品的資金投向風險流動性等進行了解,最終根據自身的理財需求決定購買。信用卡則擁有1~2張就足夠用了,不要因為貪圖優惠而盲目開多張信用卡。

「剁手族」:誤把信用卡分期當免單

在理財過程中,容易衝動消費的「剁手族」無疑更容易犯更多的錯誤。市民小雲就十分喜歡網購,總是看到網上的打折活動、產品包郵、電商的促銷就進行衝動消費。幾乎每個月她都會在網上淘到一些並不需要或者不符預期的東西,要退貨又會產生新的運費。一年多下來,小雲才意識到,原本以為網購划算,但其實花掉了不少不必要的錢。

這種貪小便宜的意識產生的損失也並不一定在網上發生,市民何女士對記者表示,過去曾經辦過不少「健身卡」、「理髮卡」,這些卡中都要預付費,但有時犯懶或者真的忘掉了以後,這筆資金也就此沉沒,因不能提現反而產生了不少損失。譬如她曾經在朋友家附近辦過一張半年一千元的瑜伽健身卡,但半年中她只有剛開卡的時候去過不到5次,後來因為各種原因都沒有再去光顧,本來每次只要不到40元,結果變成了一次幾百元,便宜沒有享受到反而吃了不少虧。

另一種理財上的陋習則是動不動就用信用卡分期付款來購買商品,特別在購買金額較高的產品時,分期付款可以讓經濟能力有限的「剁手族」提前實現購買願望,但仔細觀察這當中也有不少門道是「剁手族」們容易忽視的。首先是分期付款需要承擔手續費,一般來說,12期的分期還款手續費為7%~8%左右,往往分期越多償還的手續費越多。

而那些號稱零息零手續費的信用卡分期付款商品,其售價也往往比一次性購買的價格高。在大筆支出後,信用卡發卡行往往會致電持卡人,勸其進行分期,為了減少每月還款負擔,很多人都會選擇賬單分期,而分期後的賬單在進行還款時如果再按照最低還款額進行還款就是不可取的,但這一點並不被許多信用卡新人所熟知,且易產生逾期還款的不良記錄。

如何改進:

無計劃、無節制地花錢習慣早已成為很多年輕人習以為常的行為,這也是多數人淪為月光族多年都攢不了錢的最主要原因。個人和家庭制定一個賬本認真記下每筆開支,時時總結哪方面的錢是不該花的,有效控制消費理性購物。而對於預付費卡,消費者則應該了解商戶的經營資質,同時衡量自己的實際需求再進行購買。分期付款雖然可以在短期內減輕負擔,但也應該量力而為。

為人父母:不要帶給孩子錯誤的理財示範

父母在生活中的一些錯誤理財示範也不利於子女的理財觀念。譬如許多家庭對於孩子的需求總是有求必應,導致孩子不珍惜金錢也不懂得節制;而父母本身在花錢的時候也沒有以身作則,教育孩子不要亂花錢的同時自己卻花錢沒有計劃;時常為了錢爭吵很容易讓孩子產生「金錢是不好的東西」的觀念;一些父母會答應孩子考試滿分或達到某一目標時給予獎勵,但如果沒有兌現言行則容易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而一些父母為了顯示關愛孩子,容易帶孩子去參加一些費用很高的遊樂項目。

如何改進:

父母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財商。可以從三個方面讓孩子建立其健康的財商觀念。一是樹立正確理財觀,培養孩子良好的理財習慣,父母可從日常生活教育著手,進行孩子的理財教育及觀念培養;二是小錢成大錢,每個父母都會給孩子零花錢,將這些零散資金學會系統運用是教會孩子理財的重要一步,她建議父母可利用一些銀行產品讓孩子學會強制儲蓄;三是學會錢生錢,可以利用銀行的少兒理財產品從小培養孩子的賺錢意識和能力。此外父母還可採用定期發放零用錢的方式,鼓勵孩子記小賬本等措施,訓練孩子的用錢能力。

(更多理財小資訊,盡在微信公眾號:能說惠道)


理財相對更泛泛,消費,保險,投資都包括,投資是為了增值。用投資來理財是比較主動的策略。


理財規劃和投資有很大區別

通常意義上的投資我認為說的是一些高風險的投資活動,比如股票、商品ETF,等等

但是理財中有很大比例,或者在某個時點需要配置一些債券,房產,甚至是持有現金

通常意義上,我們對持有現金都不能認為是一種投資行為


從定義上看,理財規劃包含8個規劃模塊:現金規劃、消費規劃、稅收規劃、教育規劃、投資規劃、保險規劃、退休養老規劃、資產分配與傳承的綜合性方案。

很明顯投資規劃只是屬於理財規劃的一部分。

理財規劃是為了在保證個人財產安全的前提下,幫助個人在本人及家庭的存續過程中,抗擊風險,實現財富穩定、持續的增長,從而實現人生目標和財務自由

比如說,家裡人患了大病,即使投資收益還不錯的前提下,也不一定能保證能支付所有醫療費用,但是如果每年只花幾百元購買了消費型險種,那麼這個問題出現之後就能比較容易的解決掉。

理財規劃書中包含的主要內容可以劃分為:

一、家庭整體情況調研,家庭成員概況,家庭資產情況、日常收入支出情況。

二、家庭整體計劃調研:未來孩子教育、購房購車、移民、退休等等計劃。

三、八大規劃設計及產品選擇:

1.現金規劃,如何配置手中的現金,既能保證應付突發事件,又能保證不浪費投資收益。

2.消費規劃,如何制定購房、購車、裝修等計劃,及如何選擇合適的信貸額度和年限等。

3.教育規劃,如何幫助客戶子女實現教育目標,甚至包括客戶本身的繼續教育。

4.保險規劃,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保險品種,選擇保險產品。

5.投資規劃,如何讓自己的資產升值,如何配置自己的投資產品。

6.稅收規劃,幫助部分企業主和創業者通過選擇合理的繳稅方式,能夠合理避稅。

7.退休規劃,如何在養老金缺口逐年擴大的背景下,盡量保證客戶本不降低未來生活質量。

8.財產傳承, 幫助客戶降低因為婚姻和資產繼承等產生的不利影響。

四、不斷的跟蹤和更新

客戶的整體情況不斷發生改變,甚至人生目標也會發生調整,每年都要對一份理財方案和客戶溝通後進行調整。

覺得有幫助就關注我並點贊吧,謝謝!


投資 投入資本 換取利潤(收益) 簡而言之就是用錢賺錢 目標是財富的保值增值

理財 管理錢財 理財不只是為了賺錢 也要考慮花錢

財的流入和流出 都是需要理財來控制的

理財包含投資

個人理解 信了你就輸了


投資,是理財規劃實現的方式之一。假設你25歲,計劃結婚。之後你還打算買房子、車子、要孩子,旅行。這裡面要多少錢,你如何儘早開始規劃這件事,同時不過於影響你當前的生活。這就是規劃。比例小孩子讀大學,可能花20萬。那麼從現在開始規劃籌集,比他已經讀高中開始做計劃壓力小很多。當然,這僅僅是規劃。如果有變化,還得重新考慮。投資,則目標明確,投入多少,計劃承擔多大的風險,收益多少,是自己做還是交給別人,這塊的成本是多少,最終收益自己是否能滿意。


國內一般認為投資=理財規劃,這是嚴重的錯誤認識,大多數人認為我投資掙越多的錢我的投資就越成功,殊不知投資學的鐵律收益越高風險越大,掙錢的同時賠錢的風險也在加大,我們應該找尋合適我們自身的投資產品。

簡單來說吧,投資僅僅是工具,是理財規劃的工具。

投資:拿閑錢來購買投資品(實業投資、藝術品投資、金融產品投資),這個只能讓你的資產增值保值,也就是拿錢生錢。

理財規劃:理財師根據你的財務狀況、家庭狀況以及個人意願梳理出你的財務目標,然後通盤考慮,這裡會根據你的風險屬性以及財務目標來篩選出合適你的投資產品,幫助你實現你的財務目標。

因為你掙錢幹嘛使啊?還不是為了滿足你的需求?


雖然是去年的問題了,不知道題主是不是還在關注,但這個問題實在是不回答就對不起我自己,對不起工資,對不起……

理財規劃包含投資,是一個整體的包含目標與行動、收入與支出、消費與投資等多方面的財務規劃。

給個比喻不知道恰不恰當,如果財務比喻成身體。要做個體檢,對症指導生活、飲食習慣,對症下藥……這些都是理財規劃。

我個人認為,一個人可以不懂投資,如果他的純收入可以滿足需求,不用再次增值的話;但是不能沒有基本的理財規劃的知識、意識,因為即使掙的再多,而花的更多,沒有正確的消費觀,也會陷入到財務困境中。

「一份完整的理財規劃方案是怎樣的?」

不如直接獲得一份吧:)

好規劃-在線理財規劃與諮詢


不請自來的小強在這裡也給題主一些參考。以下內容是部分截圖了一份規劃書的內容(為了保護用戶隱私,並沒有太多詳細展示,望理解)題主可以感受一下:

投資,是一個跟理財既有重合也有區分的概念。答主不是純死摳理論派,請勿噴。

比如,你覺得隔壁村老王手藝不錯,你出一部分錢跟他一起弄剪頭,這算作是投資。因為你們一起開店,你會收穫老王的感激(情感投資)、店裡營收的分紅或者虧損時帶來的本金損失(經濟投資)。但是,你把每個月收到的分紅用來買一些理財產品去做保值(這算是一種理財手段),或者交給你媳婦/老公。當然,為了避免這一家店虧損連累你的生活質量,你又去貸款,跟隔壁阿花一起做了一個養殖場(這還是投資)。2年時間裡,靠開店,你慢慢積累了一些財富,你也想輕鬆一點,本金也基本都收回來了,於是,你找了一家非常靠譜的信託直接託管(這又是理財了)。其實,不用非常仔細的摳這倆詞的細節,關鍵是你弄明白自己處於哪一個階段。如果你沒有創業,沒有看到這樣一個要投身於其中的機會,只是用自己的錢從左手換右手,從銀行卡換到某個產品——對於個人來說,這都是理財。


理財是一個大的範疇包括資產配置/銀行儲蓄/保險/及基金股票債券等投資。僅是理財的一部分。

回答題主,理財規劃十分重要,越早有理財意識越早合理規劃收入支出,並為之後的成家/買房/每年旅行/娛樂休閑/備孕/子女出生準備金/子女教育金/養老等等提前規劃做到心裡有數。

需要結合分析本人及家庭財務現狀,以及市面上適合的理財及投資情況,制訂適合自己的理財及家庭財務增長藍圖。

關於理財規劃:

1. 首先,必須記賬,了解自己的收入及支出現狀。

請記住這樣一句話「記賬是為了更好的了解我的消費習慣,以幫助我建立切實有效的財務預算,並以此為參照執行並監督,從而實現我個人的財務自由」

通過持續記賬了解自己的每月的必要生活開支?租房或者還房貸支出?每年工資漲幅,除了工資外是否有其他斜杠收入?每月或者每季度的額外娛樂支出多少?比如買包包化妝品/電子設備?每年給父母以及各種紅包支出?每年學習提升自己的費用,比如學車,學習外語,烘焙,職業培訓等。種種都需要清楚,以便根據比例知道自己每月固定生活支出規律,其他的支出是否必須或者哪些支出可以相應減少。如果是積極的消費,比如投資自己學習一門外語,學習一項技能,參加職業培訓,出國留學等都是提升軟實力的方法為賺錢增加更多的籌碼,能在未來產生額外的收入,這是不能省的。消極的則不能在未來產生額外的現金流,例如購買奢侈品,和出國旅遊,需要減少。

原則是:了解固定生活開支,保持積極的消費比例作為長遠投資在現金流可以支持的情況下越多越好,減少不必要的消極消費。

還有,大家需要明確的是理財不是說不花錢不消費了,拚命開源節流不消費了喜歡什麼也不敢買了,這是不對的。理財是對現有收入做合理配置,養成固定儲蓄的習慣讓你的錢至少跑過通貨膨脹而不至於口袋裡的錢越來越不值錢,剩餘的部分可以犒賞自己。其實,理財的實質是為了你更快更好的買買買!有理財做基礎,消費便理所當然,最後的重心放在賺更多錢上!

2. 理財投資方向,正題開始了!作為一個固定收入的家庭,資產配置要從四個方面入手,即國際上通用的4321理財比例配置。

-日常衣食住行支出:收入佔比30%,可以放到比較靈活取用又能有少量收益的如餘額寶,理財寶。平時多用信用卡消費獲得28至48天不等的免息期,信用卡也方便出賬單核對。當然開始的記賬工作還是必要的,經過1-2年了解了自己的消費模式穩定後記賬可以稍微粗略,僅日常花費,旅行支出,大件物品支出等統一的固定分類以便統計。

-儲蓄備用:20%的錢每月工資一到手就強制儲蓄。積累到一定金額可購買長期銀行理財產品,理財型保險產品,信託基金等保本收益穩定的項目,為的家庭資產的初步積累,也能夠在突發用錢時有足夠的錢。

-創富投資:40%的收入用於投資,這部分錢是投資增值的重點。對房產的投資也可以算入,以上海為例,建議投資學區房有升值空間抗擊打能力強..(不過現在動輒千萬的學區房...),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考慮海外投資置業,一方面保值一方面考慮未來子女教育問題,比如美國看重美元的保值能力租售比國內一線城市高多了,或者曼谷考慮曼谷的國際化和人文環境等。除了房產投資,可以考慮部分穩健的基金定投作為長線投資。

工資是死的,再勤勞的人僅靠工資也是不可能實現財務自由。而錢不一樣,錢本身可以生錢,只要有一定的積蓄,躺在那裡睡大覺也可以生錢,一年365天都能帶來一定的收入。如果有100W,每年收益10%,那麼每年的利息就有10W了。這在基數上就贏了目前存款利息很低,10%不可能,但是除了銀行定存,還有理財債券基金股票等產品,穩健性產品每年收益達到10%還是很有可能的。不可小覷的金錢的時間槓桿(積少成多),金錢的利率槓桿(複利的力量),也就是有錢人越來越有錢的原因之一。

關於基金,可以開始各種類型的基金少量購置和定投,摸清一定規律再大量投資

*分批買入、分散風險。申萬深證是指數下跌下去就加倉一次,定投的是按周扣款,都起到了一個分散風險的作用,避免了一次性買在高點

*堅持

定投。定投期間可能開始的幾個月都是綠色的負值...要堅持扣款看長期的收益,很多人定投都敗在了不能堅持上,看到短期沒有盈利就不繼續投了,其實這是定投最忌諱的。

-保險:10%主要為了個人及家庭的抗風險能力。不能夠給你帶來投資回報,但會讓你在面臨諸如重大意外、重大疾病及家庭嚴重變故時不至於因事致貧和因病致貧以至於整個理財計劃落空和生活質量遭到嚴重改變,主要保險的收益功能是保障和預防風險,保障的意外傷害、重大疾病、住院醫療等保障型保險。

3. 最後,還是那句老話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每個人都渴望在自己的一生中獲得財務自由,說說理財給自己的幫助畢業工作的6年時間裡,看著儲蓄一點點突破10W,突破50W,攢到首付14年跟老公一起在上海買房,裝修,繼續理財現在滿腦子就是把逃離北上廣房子賣啦出國留學(房價高得離譜了,想想14年那會稍微猶豫下之後就是一輩子買不起房的節奏了)

財務自由的核心是當你的被動收入大於日常開銷時,財務自由這道大門就會為你打開,你基本已經達到了最初級的財務自由了。被動收入怎麼來就要依靠理財啦。


推薦閱讀:

買友邦重疾險多大保額合適?
關於個人理財方面有什麼書籍推薦?
身為證券從業人員,如何應對突然暴增的投資諮詢?以及證券營業部分析師的作用是什麼樣的?
微軟真的在發生變化嗎?
在長投網系統學習投資怎麼樣?

TAG:投資 | 理財 | 個人理財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