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哲學對女權是如何影響的?來源是什麼?

比如拉康的影響


單純討論「拉康」的影響意義其實不大,(更何況拉康對女權態度很奇怪,至少對他弟子Irigaray很奇怪,當然作為純粹哲學對後人影響是有的),因為女性主義是具體哲學,不是純粹哲學,其思想溯源往往是系統地受「某一個學派」的影響,而不是單純的「一個人」,故而這裡探討以拉康(Jacques Lacan),福柯(Michel Foucault)為首的後結構主義學派的影響,更為妥帖一點。

後結構主義的建立,正好導致了女權運動的「第三波浪潮」。

而第三波浪潮的主要事件在於三個:

1,新女權主義的返潮。

2,80年代激進女權主義的沒落。

3,後現代女權的建立。。

而拉康為代表的後結構主義,對於第三點的影響最為直接,其他女權派別也有影響。。

而後結構主義折射到具體哲學上的訴求主要在於:

批判西方現代主義主體概念,開創了後現代理論流派。其中哈貝馬斯派的批判理性還是以「理性」為基本原則,而大部分人乾脆拋棄了啟蒙時代的「理性主義」原則。批判理論以「知識的產生」這個知識論命題。

而這個命題在純粹哲學的討論折射到具體哲學裡面就成了:

將後現代理論導向對男權制文化和生殖器中心話語的女性主義的批判。

這一思潮從1968年開始的激進女權之中,

在本命題下激進女權倡導:現代社會人格的認定尤其是性別的認定(性別角色批判),和社會本格本身是建立在父權制的引導下,這種父權制是「生育需求」指導的社會構建,是後天性的觀念。

(比如「異性戀」所佔據社會性觀念符號主流本身是不合理的,同性戀所需要尋求的並非是「與異性戀平權」,而是要消滅「異性戀」作為性觀念主流的符號本位。而異性婚姻本質是後天「生育需求」所引導的婚姻制度,實質上體現的是對於「性權」的壓迫,所以「異性戀作為性觀念主流」完全不合理」,現代婚姻制度本身是剝削。而在此基礎上尋求「觀念平權」屬於緣木求魚,本質上應該打破)

這種後天的觀念所帶來的雙向壓迫,其本質體現為一種「父權文化符號」,而社會人格的平等,首先就要引導這種社會人格敘事上的「無性化」,也就是現有的社會「性別符號」體系,即「人本無性,而後人賦之」。。

當然,從激進女權派生出來的「性別隔離女權」就發展了這種觀點。

比如:她們認為,女性的天性性觀念只可能是同性認同,異性戀本身就是「生育需求」指導造成生理反應和「男性符號集合」對於女性社會人格扮演的壓制。。也就是說,天然的性觀念只可能是無性或者認同同性,一個女人天然喜歡男性是根本不可能的,現代社會中大部分女性「喜歡男人」根本就不正常,而且「女性喜歡男人」這種性觀念本身就是生育要求和男權社會強加和洗腦的東西。以天性論來說,女性天性應該首先認同同性,否則就不合理。。現代觀念的「異性戀」範式,完全就不正常。。

這種觀點的科學,哲學依據來自於「行為學還原主義」對於性觀念,性倫理本源和基本範式的探討。。

而生態女權倡導:(生態女權的觀點變遷過幾次,這裡寫的是最終版本)反對「男性觀點」所造成的社會符號集合佔據的主流,而現代社會的建構也是在這種不合理的基礎之上,不符合自然法則,本質體現為對「生態」的剝削。。而在早期生態女權的解決方案是「女性觀念至上」或「女性本位」,後來提倡「觀念並行與共榮」反對「任何觀念符號的主流化」。

但是這些不是後現代女權的訴求,而後現代女權在本命題的論斷在於以下幾點

1,反對建構社會的宏大社會觀念,雖然都標榜其普遍性和性別中立的性質,包括那些強調兩性差異的理論也自稱是性別中立的。這些宏大理論本身就是「父權符號集合」基礎上建立的觀念,本身是「父權本位」,在此基礎上將觀念回歸到「中性」實際上時做不到的。。

比如說,在後現代女權的論斷下,自由主義女權所提倡的「在尊重男女生理差異,追求最大性別自由,在社會人格上平權」本身仍然是被父權社會洗腦了,是在父權強加的「性別觀念」基礎上談論的「觀念自由」,還是在父權符號本位的社會模型中打轉轉,這本身就是個笑話。。

2,反對「本質主義」(Freudian essentialism)在倫理學上形成的本位觀,反對用自然或人性可以解釋一切,反對自然和人性的不變性,尤其是反對人本位觀念的基點在「狩獵-採集」時代形成,並統覺不變這種論斷。。

3,反對普適世價值,「普世基本權假設」或「自然權假設」作為固有的「基點視角」來討論問題。這種「基點觀念」在本格上是不合理的。。以及反對「權利基點」上基於社會構建法的統領觀念。

下面具體說說。。。

一:

福柯幾乎是每一位後現代女性主義者都把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福柯是一位懷疑主義哲學大師,是懷疑主義哲學傳統在20世紀的重要繼承人。

在知識論上,他主張檢驗知識變化的實踐,而不是用標準的認識論方法去證明獨一無二的理性。

那麼這套知識論,推導可知:

現存一切秩序體制的確定性和穩固性都是基於建構,其合理性是值得商榷的。

他指出:「我所分析的一切就是為了否定關於人類存在方式的普遍適用的必然性的觀念。我的分析旨在揭示出現存制度的人為性質,揭示出我們還擁有多少自由的空間,還能對現存的一切做哪些改變。」

拉康和德里達也受到後現代女性主義的高度重視和大量引證。

後現代女性主義致力於批判所有那些博大宏偉和涵蓋一切的現代理論,試圖建立社區理論,即,將道德和政治觀念建立在小範圍的特殊社區的經驗之上,否定因果關係與宏觀社會概念。後現代理論超越意識,關注無意識和下意識的自我

則後現代女性主義的哲學基本假設是:

所謂「知識的普適性」是錯誤的。知識的生產都是局部的,某一觀念預設下,才具有相對的社會本格價值。

從啟蒙思想開始,所有的宏大理論就都標榜其普遍性和性別中立的性質;那些強調兩性差異的理論也自稱是性別中立的。

可在後現代女性主義看來,這些理論都是以「父權符號」其標準的。

也就是說現代社會規則的宏大理論本身就是「父權符號集合」基礎上建立的觀念,本身是「父權本位」,在此基礎上將觀念回歸到「中性」實際上時做不到的。。

二,後現代女性主義反對「社會人格基於觀念的分類」,因為其過於概括了。就連「女性」、「男權制」這類概念也都帶有大成問題的本質主義色彩。

拉康批判了弗洛伊德式的本質主義 (Freudian essentialism),主張應以話語為中心而不應以生理學因素為中心來建構性別差異的意義。他特別提出嚴重質疑的包括俄底浦斯情結和閹割焦慮等理論。他的思想引起後現代女性主義的共鳴。維特根斯坦的反本質主義的思想

那麼,要尋求解決。

伊麗加萊(Irigaray),質疑自覺的理性主體,認為理性是男性的西方的單性文化。她還認為,女性的差異在男權制符號秩序中沒有體現出來,女性的利益也沒有得到法律和語言的服務。當然這一套是建立在對拉康的批判上。

倫理學上的「本質主義」強調的是人的本質的生理和遺傳決定論,以為用自然或人性可以解釋一切,而且認為自然和人性是不會改變的。

反對本質主義的後現代女性主義不贊成力比多 (性動力) 理論,也不贊成所有人最初都是雙性戀 (bisexual) 的理論(應該說,所有基於本位觀念的觀念都反對)

而這些理論都是假定性是生活的中心,而且假定性的動力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普遍存在。

這裡解說一下:這裡和「物化」無關,而且父性不等於男性。。。是現有「象徵秩序」建立在父權規則下,而這種秩序的基礎是「父性符號集合」,而現有的所有本質主義概念的還原實際上同樣在這象徵秩序之外,非女性視角。。而西方的「單性文化」,表面看去是客觀的、性別中立的科學和哲學話語,其實是男性主體的話語。。。比如,社會人格的性別是父系社會後來加的,你是個「女人」的原因不是你生理是「女人」,而是社會給了你一個「女人」的身份認定,而在這種「父性象徵秩序上」的角色逼迫你在社會上扮演一個「女人」,而無論你追求什麼或者秉承什麼觀念,你依然實在這種「性別符號內」打轉,這不是天性。。諸如,希拉里自稱自己是「進步女性」,「褲裝運動精神繼承人」,「玻璃天花板打破者」,以伊大媽的觀點來說,她只是在「父系社會」的符號下,表現得像個「進步女人」,而「女人」的「角色扮演」是父性符號強加的,「進步」的定義更是她根據父性規則逆推的(比如,傳統男性觀念期望女性扮演路邊灶台的角色,而進步女性據此的觀念和男性一樣加入社會勞動,這不是尋求女性自由,是因為你在父系話語權下,逆推了一個「進步女性」的角色,而這個角色還是建立在父性規則上的,仍然不是女性天性),所以伊大媽是主張溫和的「性別隔離」的。。

克里斯蒂瓦,提出「形成過程中的主體」觀念。她批判拉康,反對將主體性視為固定的、人文的本質。

拉康認為,語言先於主體存在,製造主體,所以人在了解性別之前就進入性別語境了。

克里斯蒂瓦則認為,主體植根於無意識的過程中,在符號秩序中形成,服從法律和秩序。語言(包括男性與女性尺度)成為革命變革的潛在基礎。「女性必須發現第三種方式,它使她們能夠接近符號秩序,而不必接受關於女性的男性模式。」

也就是說「話語權變遷,取代,平衡」的英美系社會學做法實際上還是「父權符號秩序」的框架內,無論男女性話語權如何變動,其範式根本沒變,所以,解決方案是追求改變符號秩序

威蒂格 (Monique Wittig) 發展了這一觀點,

她認為,就連女人的身體也是社會造成的。女人並沒有任何「天生」的成分,女人並非生來即是女人。

她反對某些激進女性主義者對所謂女性氣質的謳歌,主張真正的女性解放不僅要超越自由主義的男女機會均等的境界,而且要超越激進女性主義的女性優越論。

客觀來說,Wittig這裡在典型樹靶子了,激進女權主張的是反對「社會符號集合的本位化」,而「女性至上」或「女性優越論」是70年代出現的廣泛「社會基要主義」思潮,跟人家激進女權沒半毛錢關係,某些人把自己的不喜歡的都歸到「激進」頭上

三,

認為不存在普適性的人權,所有的人權都有文化和歷史的意義特殊性和特殊的視角和立場,

反對人們總是強調女性的生育能力及其對女性特質形成的影響。後
現代女性主義者認為,福柯關於自我體驗的思想可以轉化為近代女性主義關於女性和母性的倫理。舊式的女性主義理論一向把人的特質劃分為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兩大類,而後現代女性主義理論則向這一划分提出了挑戰,提醒人們注意到男女兩種性別內部各自所擁有的差別。

後結構主義質疑啟蒙理性,要求重新評價通過理性獲得進步與解放的概念,所謂「通過理性獲得解放的神話」深受質疑。「理性的自律的權力」是不存在的。

也就是說,如果說社會和物質世界是由唯一的、仁慈的和決不相互矛盾的一套法律來支配與掌管的,那麼離開了使所有人受益的、普遍的、中立的保護性基礎,權力就失去了它的清白

在此基礎上,後現代女性主義反對性別概念本身,反對那種以為性別是天生的、不可改變的思想,也就是反對社會人格的「固有化」。不要把這些詞語當作跨越時空和文化的、不可改變的、唯一的、本質上的類別。

因此,後現代女性主義認為,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呼籲理智、知識和真理在尋求變化的策略中是唯一有效的或應佔據特權地位。

故而反對權利基點的普適性。。

(這段我一會舉個例子。。。這段讀者可能理解上會有難度)。


@acel rovsion 大神的回答已經很面面俱到了,我也認為第三波女性主義的思想背景應該放在整個後結構主義而非任何具體理論家那裡考慮。不過既然題主特別提到了拉康,我還是補充一點針對拉康精神分析理論和女性主義之間的討論。

相當多的女性主義者對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論持批評態度,比如露西·依利加雷(Luce Irigaray)和朱麗婭·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她們的批評主要集中於拉康理論中的「菲勒斯中心主義」。也有拉康研究者認為如此批評是建立在對拉康誤讀的基礎上。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對拉康的此種辯護,這個例子來自於拉康《Ecrits》中的《The Instance of the Letter in the Unconscious, or Reason Since Freud》。這篇文章在三聯版的《拉康選集》里被翻譯為《無意識中文字的動因或自弗洛伊德以來的理性》,三聯版翻譯質量過於喪心病狂,甚至不如讀英譯本清楚。吳瓊老師的評價是譯者「可能不懂漢語」。我在此也引用英譯本:

A train arrives at a station. A little boy and a little girl, brother and sister, are seated across from each othe in a compartment next to the outside window that provides a view of the station platform buildings going by as the train comes to a stop. "Look," says the brother, "we"re at Ladies!" "Imbecile!" replies his sister, "Don"t you see we"re at Gentlemen."

在拉康的語境中,這是一個在語言環境里演繹的主奴辯證故事。男孩和女孩都在對方的性別中認出了自身的性別。與主奴辯證不同的是,兩者都不是直接在對方的身體上辨認自身,而是在字元所體現的符號秩序中辨認自身。在這個故事裡「Ladies-Gentlemen」不意味著某種本質化的二元性別對立,而顯示著通過「Ladies-Gentlemen」這一組差異性能指間的對立關係所構建的二元性別對位——也就是說「Ladies-Gentlemen」不涉及一組實體,而僅僅是象徵界秩序法則統攝下的,語言結構中預留出的兩個位置。只有當兩個孩子對這對位置產生認同,將自身誤認為性別化主體時,它們才能發揮作用。

由此推展,當我們聽到拉康討論「菲勒斯」、「父親名義」等等相當性別化的辭彙時,萬萬不可僅通過性別化的方式去理解。這些概念根本上都指代語言結構中某種效果,並非具有生物學意義上的性別色彩。比如說「父親名義」在具體分析中就經常是由受分析者母親代理的。更進一步,「女人不存在」、「性關係不可能」這些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語句同樣不能在字面意義上理解(拉康早年受超現實主義文學影響頗深,且將自己的研討班視作某種表演性的臨床治療過程,很喜歡在演講中故弄玄虛)。

女性主義理論和拉康精神分析理論之間甚至就帶有某種移情和認同的辯證關係。除了上述的批評之外,也有一些在女性主義框架內對拉康的精彩挪用,比如勞拉·穆爾維(Laura Mulvey)的《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一文,限於本人知識水平,難以一一討論。

最後講一點精神分析和女性之間的小八卦:受二戰前的性別文化影響,神經症患者女性居多。從弗洛伊德開始的分析師都經手了大量女病人。而精神分析的臨床技術傳授本身就是通過分析治療進行的。這導致大量經過分析的受分析者後來成了分析師(巴黎精神分析學會的會長魯迪奈斯科甚至吐槽「學會就像是個瘋人院」),其中更不乏女性分析師。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和女性資助者瑪麗·波拿巴在業內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說精神分析一直是一個由女性發揮重要作用的舞台。也不怪第三波女性主義一開始就將拉康的理論納入視野。


巴特勒的「性別操演」強調,女權的基點不在於思考「女性是什麼」這個問題,而是「性別是什麼」。解放女性的前提是打破「性別」的固化概念,在傳統理性中,就是二元對立的「男女概念」。她強調「性別身份是一種不確定性的,流動的,「引用」語言構建下社會性別規範的實踐,是二元對立的「男女概念」的自然性在於並通過不斷重複,衍變成歷史的,文化的產物,獲取合理。

後結構主義理論下女性主義立場,用譜系學的方法,對那些得到固化的內置範疇,重新加以調動,使之顛覆混淆,並得到意義的增衍,而意義的增衍,是一種解放話語,打破秩序,創構建新身份的過程。


推薦閱讀:

「女人應該會化妝」這句話是不是對女性的歧視?
日本、泰國歷史上作為傳統的農業國,是不是從未像中國一樣產生如此酷烈、系統性的重男輕女,為什麼?
真正的女權主義者會「有教無國」嗎?
如果未來生孩子不用女性,女性會憤怒還是會高興?
女權主義是否排斥「女士優先」?

TAG:哲學 | 女性主義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