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有無可能杜絕資本主義復辟,若有則其充要條件是什麼?

到目前為止,十月革命之後的半個世紀以內所誕生的社會主義國家已經全部都發生了資本主義復辟。但下一次全球共產主義運動高潮已經初現端倪,而且其獲得全面成功是必然的。第二波社會主義國家中,會不會有不再發生資本主義復辟者呢?

這不是一道科幻題,而是一道歷史題,請結合前社會主義國家的復辟歷史來回答。


過去的社會主義國家,往往把反對自身的一切力量定義為「資本主義復辟」,結果就是不允許對現有體制有任何質疑。一切建設性意見都極有可能戴上「修正主義」乃至「反動派」的帽子。這樣的政策好不好呢?

在一定時間內還是好的,因為歐美反共的確無所不用其極。而共產主義國家在政治經濟上別開新路,實現了快速工業化,讓工業在落後的歐亞大陸內地遍地開花。

然而,根據共產主義者自己的理論,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既然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實現了國民經濟工業化,那上層建築也應該跟著變。這個時候如果還把一切改變都當做「資本主義復辟」來對付,實際上扼殺了體制變化的任何可能性。一味強調穩定遲早會土崩(不是瓦解)的。

當然,所有求變的力量中,有沒有資本主義復辟力量呢?當然會有!

資本主義比共產主義多了1個多世紀的工業社會歷史,對管理工業社會,迎合工業人口需求要熟練的多。在工業化過程中,有人本能地想抄襲資本主義經驗來解決當下問題,是很常見的選擇。但是……為什麼不能抄呢?或者說,為什麼不能借鑒呢?別人的汽車4個輪子,我們也造4個就是反動派?難道不能造4個輪子的電動車?

不要忘了柳宗元那句走進語文教科書的精闢總結:

秦有六國,兢兢以強;六國既除,訑訑乃亡。

社會主義的精髓就是歷史唯物主義,就是讓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能抓住這一點,就能綱舉目張,抵抗一切打擊和騷擾,把「復辟」變成對自己的淬鍊。反過來,如果不主動求變,那發展經濟和改造社會的歷史功績就是自己的催命符——快速發展的生產力一定會對生產關係提出新要求,一定會碾碎農業時代的社會結構。到底是一起前進還是躺下被碾,就看社會主義政權自己的選擇了。反正蘇聯東歐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在二戰後的艱苦年代沒有跨,到了大多數人口進入工業化社會之後的80年代………

回到問題本身:

我注意到提問者用了「杜絕」二字。我覺得,如果作為手段,「杜絕」復辟不可能也不應該,必須允許資本主義力量和自己有正常的競爭,作為制度創新的動力;但是,如果未來能正確地調整生產關係,用效率更高、更符合工業化社會平民需求的制度來挫敗復辟,「杜絕復辟」作為一個狀態,倒是可能長期保持。

以上觀點實際上就是我上周在天大演講內容的簡述,全文見:

超越冷戰思維,延續中國經濟奇蹟

這裡選兩張插圖放出來:

皆知敵之仇,而不知為益之尤;

皆知敵之害,而不知為利之大。

秦有六國,兢兢以強;六國既除,訑訑乃亡。

晉敗楚鄢,範文為患;厲之不圖,舉國造怨。

孟孫惡臧,孟死臧恤,「藥石去矣,吾亡無日」。

智能知之,猶卒以危,矧今之人,曾不是思。

敵存而懼,敵去而舞,廢備自盈,祗益為愈。

敵存滅禍,敵去召過。有能知此,道大名播。

懲病克壽,矜壯死暴;縱慾不戒,匪愚伊耄。

我作戒詩,思者無咎。

——柳宗元


這個問題下各種回答,基本都是憑感覺一說,諸君憑感覺一信,沒有任何意義。

@何安陽 的回答還比較靠譜,但是說的比較零碎,我來總結整理一下。

方法論:系統論。

我們首先定義「資本主義復辟」這一概念。為了定義確切,首先又要補全這個表達的完整語素。補全後為: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與政治制度在曾經消滅了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國家復辟。

從這裡,可以看到兩個關鍵方面:其一,這是國家概念下的一種表述;其二,這是針對生產關係和制度的一種表述,其中生產關係又是更本質的方面(因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法律的政治的制度不過是生產關係的反映)。

因此,我們定義資本主義復闢為兩個必要條件的滿足:

一,生產關係倒退,其中最主要的是按勞分配倒退為按稀缺要素(資本)分配、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倒退為私有制。

二,國家統治階級由無產階級轉變為(各種形式的)資產階級。

(註:「各種形式」,例如在中國,就是官僚資產階級,其形成源於不僅異化於無產階級人民、而且異化於資產階級的官僚統治階層。)

那麼,針對性地看,社會主義國家要防止資本主義復辟,就必須滿足:一,保證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長期存在;二,保證無產階級勞動人民始終掌握統治階級的權力。

那麼,這有沒有可能做到呢?

在回答之前,我要先介紹兩個系統論里的重要概念:正反饋和負反饋(見於系統論五規律之信息反饋律)。

能對外界輸入的信息和擾動做出反饋,是系統普遍而且基本的屬性之一。系統對信息的反饋,可以理解為把系統的輸出反過來作用於輸入端(見下圖)。

從這個闡釋應該很容易看出來,我們可以把系統對外界的反饋分為兩種,一是反作用加強了輸入端系統,因此越反饋輸入越強,輸入強了反饋又更強,這一類反饋稱為正反饋;二是對輸入端的反作用削弱了其輸出的能力,因此越反饋輸入越弱,這一類反饋稱為負反饋。(此處的「正」和「負」,描述的是反饋對輸入的持續作用,和輸入的信息/物質/能量本身的「好壞」、「優劣」無關。例如,日常生活中我們說的「良性循環」和「惡性循環」都屬於正反饋的作用。)易得,一般而言,負反饋機制促使系統抵抗外界作用、維持穩態(保持原有的狀態);正反饋機制促使系統接受外界作用、滑向非穩態甚至崩解。

現在,我們把上述信息反饋律的系統論一般原理,運用到「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這兩個系統來。建成的社會主義國家,重新退回到資本主義形態,顯然是因為資本主義的輸入誘發正反饋的作用(促使社的生產關係向資轉變、社的統治階級向資轉變,因此社會主義關係的國家系統就崩解了)(注意,這裡的輸入概念,規定性只限於來自於不同於「社會主義國家」的系統,而這個他系統在空間地域上或從屬關係上是否屬於社會主義國家系統是無關的。也就是說,資的正反饋輸入可以來自平級的外部資本主義國家,也可以來自社國家內部殘餘的資產階級和剝削者勢力)。

這種輸入,包括但不限於:影響社國家內部掌握話語權的知識分子,反對勞動者的民主,支持有產者的民主;輸入經濟利益,誘使社會主義國家內部反對派挑起社會矛盾;多個資本主義國家聯合,在國際上封鎖、打壓社會主義國家;動用軍隊入侵社會主義國家;等等。

因此,針對性地,社會主義國家內部需要建立對資本主義的負反饋機制,方能避免資本主義在國內重新抬頭。從上面的論述可以清晰地看到,資輸入的正反饋作用在形式上可以來源於外部和內部兩個方面(外部資本主義國家,內部剝削階級),因此社對資輸入的負反饋作用,也就需從這兩個方面來看。也就是:

一,在內部,運用(勞動者作為統治階級的)國家暴力確保統治階級的地位,維護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時刻消滅異化於勞動人民、企圖反過來繼續奴役人民的思想和行動萌芽;

二,在外部,對資本主義國家進行反輸出,改變敵我力量對比。

(後者,手段包括但不限於:在資本主義國家宣揚勞動者平等的思想,宣揚科學民主反剝削思想,促進資國家被剝削階級人民的階級意識覺醒,社會主義國家聯合在國際上對抗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戰,用軍事手段幫助資國家被剝削人民的革命行動,等等。)

足夠清晰了吧?但是我要告訴你,這兩點前輩高人早就想到而且付諸實踐了——

對內,繼續革命;

對外,輸出革命。

現在,還不眼熟么?

這就是前三十年,社會主義中國的戰略。

那麼,為什麼最後前三十年會變成了後三十年這樣,為什麼牛鬼蛇神還是跳出來了呢?

這要細說,就是個很長的話題了,而且恐怕在知乎屬於不宜公開討論的政治內容。但是如果你能夠純熟運用科學的方法論(就像我對系統論的運用),並且有一定歷史知識,完全可以自己分析出結論來。

最後,你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變成中修(甚至馬上要變成中帝),就意味著社會主義失敗了嗎?

我們的前輩建設社會主義花了三十年,他們拆社會主義已經花了快四十年,還沒拆完。

這就是社時代負反饋的餘暉。

並且看著吧,中華大地自古最不缺的,就是活不下去干他娘、不做安安餓殍尤效奮臂螳螂的「刁民」。不平等只會越來越不平等,剝削率永遠只會升高,下一次趙老爺狂歡的頂點,就是反剝削的烽火重新席捲大地之時。

主不在乎。

————————————

想要學習科學方法論的,歡迎加入我的系統論方法學習群:425102661

也歡迎關注我的知乎專欄:馬克思的樸素走廊 - 知乎專欄 陸續發布講解方法論的文章系列。

最後的最後放個嘲諷。對社會問題的科學分析,是不是比什麼說起社資就是洗腦、談起私有制就是人性的不知高到哪裡去了?


本人父親從事科學社會主義這門學科研究多年,有一次他這樣概括社會主義的發展過程:社會主義只能越來越像資本主義。

我不是搞科社的,對這門學科沒太大興趣,所以當年也沒追問過什麼。今天看到這個問題,也只是憑藉我一點點淺薄的理解,談談看法。

本文以下內容啰嗦一大堆,這裡先上結論:如果你要完成消除剝削這一社會主義本質任務,你將最終被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永遠甩在後面;而如果你要趕超這些國家,你就必須要「剝削」的比它們還厲害。

我們提社會主義,除去國家由哪種性質的政黨領導,那麼就是談經濟,也就是生產方式。社會生產依靠什麼方式組織起來:社會主義下,生產依靠社會集體組織起來,或者說生產資料由社會集體公有;資本主義生產由資本家組織,生產資料由私人佔有。

我們來談解放生產力的問題,實質就是讓生產者從剝削中擺脫出來的過程。資本主義生產活動中,資本家擁有或曰佔有生產資料,因此才能夠僱傭無產者為他從事生產勞動,並藉助法律保護他佔有的生產資料和所得利益的合法性。馬克思認為,無產者通過社會勞動創造商品的價值,這個勞動過程是在原有生產資料的基礎上發生的價值增殖的過程,而他們獲得的報償只是可變資本價值,即滿足其個人生活使之勞動力再生產的消費資料的價值。通過勞動產生的價值增殖減去作為無產者報償的可變資本價值,剩餘下來的那部分價值就是由資本家無償佔有的所謂surplus value剩餘價值。這個過程也可以被理解為:無產者先勞動創造出補償資本家「預付」無產者薪酬的價值,再勞動創造出生產資本家無償獲得的價值。

(這裡提到的「無償」一般指資本家在生產過程中不參與社會勞動,只通過對生產資料的佔有便獲得無產者創造出的價值。很多人辯駁說,資本家在企業決策等事務上也耗費了腦力勞動,這些剩餘價值是補償這些勞動的。的確,早期的資本家確實做著這些繁雜的工作,但是現在,撰寫各色決策分析報告的專業人士越來越多地承擔了這些工作,這些坐在格子間電腦前敲著鍵盤的白領們卻沒有從資本家的收入中抽走多少份額,而資本家的工作則越來越少,董事會要做的就是在閱讀層層篩選出來的報告後,用一點時間做出舉手表決。)

要消除剝削,除去更改法律上的某些條文外,在價值分配上,意味著無產者應獲得他們通過勞動生產出的全部價值。那麼資本家就沒有剩餘價值可以無償獲得。如果沒有可觀的利益回報,資本家就會選擇不生產,清退所僱傭的無產者。無產者缺少生產資料,無法生產就喪失了收入來源,無法生存。所以要讓生產者在獲得剩餘價值的前提下仍能夠開展勞動活動的前提,就是無產者佔有生產資料。因此才有以奪取生產資料為目的的革命的結論。

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我們這裡不再過多表述,只討論社會主義與國際環境下一國的社會主義。無論計劃經濟還是公有製為主體的市場經濟下,都有一個問題:工人仍與生產資料相分離,因為生產資料由集體或國家所有,這似乎也情有可原——一間廠房可供上百名工人勞動,它是一個無法分割分配的整體,不可能這個工人擁有窗戶那個工人擁有天花板,哪天誰不高興就把屬於自己的大門拆走,那工廠就別生產了。所以這樣的生產資料由集體統一管理似乎也有一定道理(這也必然催生廠長組長等遠離生產活動的管理者,他們也從中分享了收入,在現實中甚至分享了絕大部分的收入,不過本文要從理論來討論,這些人的存在就被簡化掉了——畢竟他們本不應佔有絕大多數收入,這就是理論與現實的差距)。據說俄羅斯實行私有化改革時,一些工廠將資產折算成股份分配給職工,而職工拿到股份也無法自動變現,於是紛紛賣給了低價收購的廠長或官員,後者後來就成為了寡頭,而工廠資產就名副其實地變成私人所有。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公有制的設計理念也是為了防止私人掌握生產資料。

如果不討論公有制具體的規則安排如何未能阻止讓國有企業家掌握企業資產,那麼仍有一個問題:工人仍沒有獲得他們創造的全部價值。唯一情有可原的理由是: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實現設想中一個物質生活極為豐富的共產主義社會,就需要具有滿足所有勞動者的物質產品;如果不生產,那麼現有的物質產品很快被消費光;如果只進行簡單再生產,雖然能夠滿足當前勞動者的物質需求,但考慮人口增加、個人需求上升、甚至產品在運輸銷售等環節的損耗,簡單再生產將無論如何不能滿足社會需要,物質資源的佔有仍是社會矛盾衝突的根源,因此集體和國家必須要求擴大再生產。擴大再生產需要使用額外的生產資料,也就必然使勞動者讓渡出一部分應得的價值,才能使集體有能力購買生產資料。

勞動者讓渡一部分較少的價值用於擴大再生產,然後又能從物質產品的豐富中獲得好處——一個社會如此運作,勞動者也樂意接受這樣少量的「剝削」,乍聽上去似乎沒什麼不愉快。但是,一個國家之外,還有其他國家。如果社會主義國家的工人移步這些國家,會發現這些國家的資本主義生產更為發達,原因在於資本家有更多的剩餘價值可供投入到擴大再生產中。於是,在擴大再生產(特別是內涵擴大再生產)更高規模的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一個人的消費資料的價值更便宜,如果資本家願意不降低工人的工資或給與適當更多工資以獎勵或平息工會憤怒的話,普通勞動者的生活水平(即他能夠佔有的消費資料的數量)就有可能高於社會主義國家的普通勞動者——即便後者能夠佔有更多的自己生產的產品,但他卻不一定通過變賣這些產品買得到更多更多的商品,因為他們的社會擴大再生產的規模永遠落後於他們的收入和需求的上升。

為什麼會有這種落後,或曰相對上的落後?生產生產資料的工人(第I部類)與生產消費資料的工人(第II部類)要共同使用消費資料——這是工人們從事生產的最終目的,畢竟工人不會去拿生產資料去生活。在缺少外延擴大再生產餘地的情況下(工作時長不再增加),社會就只能尋求內涵擴大再生產,第II部類生產出的消費資料大多被本部類的工人們佔有——使這些工人們享受較高水平的生活——由於只動用少量價值投入擴大再生產,擴大再生產的規模就不會特別大,那麼對第II部類對第I部類產品的需求就不會很旺盛,所以消費資料的交換也大多在第II部類內部進行;其餘少量的消費資料與第I部類交換獲得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而第I部類的工人們只能交換到少量的消費資料,同時拿著創造出來的生產資料不斷擴大著生產資料的生產。那麼這種社會生產活動就會不斷導致兩大部類間工人生活水平分化,使更多第I部類的工人選擇(如果他們能夠自主選擇)去第II部類工作,因為後者能夠直接佔有生產果實。如此發展便導致第I部類的生產維持較低的水平,換言之第I部類完全依附於第II部類緩慢的發展水平,而第II部類傾向於自產自銷。我們就更無需論證會這種貧富差異會導致怎樣的社會問題。

與上面擴大再生產的結果不同,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卻展現了「活力」:兩大部類之間存在大量的產品交換活動,使第I部類的從業者獲得相對較多的消費資料,第II部類有更多的生產資料用於擴大再生產。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於第II部類從業者放棄更多的消費資料來滿足生活,轉而同第I部類交換生產資料來擴大再生產。由於資本家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存在,使從工人勞動價值中剝削一大塊份額成為可能——於是,工人的收入只夠獲得基本生活或稍高一些水平的消費資料;絕大多數的收入由資本家佔有,資本家能夠分配到擴大再生產的價值比社會主義集體要多的多——

假設社會主義生產中,100個工人生產1萬件消費資料,他們願意讓渡出10%作為擴大再生產,那麼每人分配得10000*(1-10%)/100=90件,生活水平很高,其餘1000件用於交換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生產中,還是100個工人生產1萬件消費資料,1個資本家佔有70%的剩餘價值,即7000件,工人每人得30件滿足基本生活。那麼這個資本家即便使自己生活水平達到50倍於社會主義工人的程度,即1個資本家享有50*90=4500件,他手裡也會剩餘7000-4500=2500件用於擴大再生產。兩種再生產方式規模差距由此可知,而且1個資本家手下勞動的工人越多、工時越長,這種差距便越大。

為了解決可能出現的社會矛盾,同時也為了同資本主義國家「和平競賽」,社會主義國家就需要第II部類讓渡更多產品給第I部類,但無論如何提高讓渡程度,只要工人佔有的消費資料仍高於滿足他基本生活的水平(或仍高於資本主義社會的工人水平),社會主義擴大再生產規模就難以高於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國家可能一定程度調和了兩大部類之間生活水平差距的矛盾,卻難以在效率和產品技術水平上趕超資本主義國家。經過更高的讓渡,前者的工人佔有價值的比率可能尚比後者的工人高一些,但由於後者效率和產品水準的大幅提升,後者工人雖然佔有價值的比率較小,但能夠擁有更多數量的產品,更不必說一些新種類的產品。由此,國與國工人生活水平的差距,也會導致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問題。

唯一的解決辦法是,讓其他國家也進行社會主義生產——不是完全是基於世界無產階級的情懷,而更多是為了讓全球生活水平平均化,才能使社會主義不被質疑,才能讓社會主義社會在勞動者更少被「剝削」的前提下,有條不紊地緩慢擴大再生產。

但是,只要社會主義國家還堅持奉行和平共處的外交,以及放棄輸出革命「折騰」別國,單純依靠發展自身與其他國家和平競賽,試圖通過趕超對方使對方看到自己的優勢,最終達到讓對方「和平演變」到社會主義,那麼這個社會主義國家就只能採取更高水平的「剝削」,維持勞動者更低的生活水平,進行更大規模的擴大再生產,從而加快趕超步伐。

這樣,無論是公有還是私有,勞動者都處於絕大部分勞動成果被別人佔有的狀態下,就這一點,社會主義將不斷像資本主義靠攏。

今天,你願意貢獻多少價值來建設社會主義?


如果客官認為本文寫的還符合您的口味,不妨看看鄙人的其它腦洞+閑扯:

  • 知乎用戶:《三體》中的黑暗森林法則成立嗎?為什麼?
  • 知乎用戶:如何評價押井守 1993 年的作品《機動警察Patlabor 2 The Movie》?
  • 知乎用戶:電影《盜夢空間》最後的陀螺到底停沒停?
  • 知乎用戶:100 年後,人類社會將怎樣評價我們生存的這個時代?
  • 知乎用戶:如果證明了鬼的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會有什麼變化?
  • 知乎用戶:宇宙中有哪些細思極恐之事?
  • 知乎用戶:電子腦將會為這個世界帶來怎樣的改變?
  • 知乎用戶:你能接受的最大的義體化程度是多少?義體化會如何影響世界?


這個問題鄧公很早就回答過了。

堅持四個基本原則。

也就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共產黨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

很多人都不理解覺得這類的東西,覺得都是官話很煩什麼的……但道理其實很深刻,只是沒人講,老師們不懂,官員也不懂,或者說除了鄧小平或許沒幾人懂,那麼誰又能來給社會普及這一套呢?

但道理很明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就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那一套,堅持社會主義那一套,但又要搞改革開放,怎麼辦?這是第一條,就是因為必須開放,開放就必須接受私有制,接受私有制就必須接受資本主義,接受資本主義就必須接受市場經濟,接受市場經濟就必須接受有資本主義發展和復辟的可能,所以這個時候堅持社會主義是一個總路線,也就是針對後人提出來的時刻不要忘記改革開放只是一個緩兵之計,而不是長久之計,不能緩著緩著就掉進資本主義。(哦不過中國現在就已經有點要掉進去了。)

但是光堅持那一套不夠,如果光民主不專政,那麼必然會導致民粹。民粹的威力有多大?對於中國目前的時期來講民粹這個東西簡單的說,就是玩大富翁每回合都會使用均貧卡。那還發展什麼呢。。只能等著被美國人殖民。

第二條和第三條是互相補充的,既然要專政,誰領導?肯定是共產黨領導,難道還能讓國民黨領導。。。?

第四條,堅持馬克思主義是主要是配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點也很簡單,中國既然走了這一套,就要走到底,而且也沒別的路可以選,其他的思想工具有哪個可以指導現實生活?光認識世界不改造世界的理論太多了,不堅持馬克思主義,還能堅持誰的主義?沒有一個具體的思想工具,人民就會變成一灘散沙,你說伊壁鳩魯,我說斯多葛,你說基督,我說伊斯蘭,大家百花齊放?到最後宗教衝突就把自己弄垮了,天天吵這些玩意國家還怎麼發展呢?所以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


不贊成以上各種答案的觀點。之所以不贊成,有的是因為已經被證明是片面而缺乏效果的(比如純粹的通過強力來做保證),有的則十分奇怪,比如認為社會主義居然還不如資本主義更適合工業社會。

以我的觀點,杜絕資本主義復辟,主要是制度建設的問題。這裡既包括黨的建設,也包括經濟政治制度建設。只有有一個完善的制度,才能杜絕少數投機分子就能操縱大局變天的可能性。

黨的建設而言,就是要把黨作為管理者的意義降低,而要把作為群眾先鋒的意義提高。作為三大法寶的核心,沒有一個優秀的黨來作為事業的核心,就很難動員最廣大的力量來控制社會。我的觀點是,黨是人民的導師,目的是動員和教育群眾,讓群眾變成自覺自為的。過去往往通行灌輸論,認為群眾本不可能掌握馬克思主義,必須灌輸進去。這種觀點實際上沒有認識到群眾作為歷史生產的主體,才是真正先天了解馬克思主義的。黨是先鋒,實際上和群眾應當一體,沒有誰灌輸誰的問題,只是聞道有先後的區別。

其他的制度而言,我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是最重要的。

民主既有政治民主,又要有經濟民主。沒有一個良好的民主制度,而只靠黨代表人民的路線,事實證明是很危險的。沒有一個民主制度,靠大規模地放手發動群眾,事實證明是很容易局面失控的。沒有這套制度,自上而下的變革就非常容易。沒有這套制度,群眾參與就是空話,是隨時可以被剝奪的東西。沒有這套制度,就十之八九會人亡政息,進入歷史周期律。

法制的意義在於規範制度,建立程序,穩定社會秩序。像憲法想改就改,這肯定是沒辦法鞏固原有成果的。沒有法律,也很容易造成操作失誤,出現不必要的損失。暴力的鬥爭並不是總是一搞就靈,把鬥爭規範化,常態化會更加有益。

最後,我還是想說,不管什麼制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包括物質和精神生活兩方面,都是最重要的。人民選擇制度,歸根結底是要自己過得更好。資本主義有了經濟危機就想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是沒搞好就想資本主義。這不是因為群眾短視,而是因為群眾要吃飯,就這麼簡單。


下一次共產主義運動高潮,你是怎麼看出端倪的?

它有什麼組織架構?主力是誰?有怎樣的制度設計?它有 什麼歷史觀?如何看當下?蘇東劇變歷史教訓是什麼?它如何避免重蹈覆轍?

還是先弄清它是什麼,再談「復辟」這回事吧!


討論這個問題之前,先說社會主義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中社會主義的基本含義就是:自由的勞動者以自由的聯合進行高度社會化的生產。 而這種經濟形式,是建立在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和高度複雜的經濟聯繫基礎之上的,而要實現這種水平的經濟基礎,高度發達的信息技術是先決性條件。沒有以上這些條件,社會主義完全就是空想。

要判斷一個社會制度是不是社會主義,也很簡單:不論是公有還是私有,只要大部分的勞動者是被有形或無形的契約或指令束縛在各類工作單位之上,那麼它是什麼我們不關心,但肯定不是社會主義。同時,如果我們看到社會中充斥著各種公司、企業、單位等等,投資還是一條賺錢正道,那麼這個社會肯定也不是社會主義。因為,社會主義的根本形態就在於兩個詞:自由和聯合

進一步講,當社會已經實現了這樣的經濟基礎時,社會主義的出現是自然的結果,相比之下,由資本來驅動社會生產組織的資本主義,就成為了一種落後形態。這種條件下討論資本主義的復辟,就如同重建大清帝國了。

更詳細的討論在這裡:

鏈接:社會主義的本質是什麼? - Miewow 的回答


條件1:維穩

條件2:把持輿論

條件3:不要臉到把資本主義說成社會主義

屁民么過的或許是社會主義生活,吃肉的圈子都是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是歷史的車輪。


看看社會主義國家的歷史,充斥謊言、暴力、欺騙、滅絕,不亞於任何一個野蠻的社會。講真的,社會主義也許就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斜道,最終還得回到承認人本性的一個制度設計上來。


一國還能有社會主義?

共產主義革命解放全人類的實質,不就是消滅國家之間相互開放而來的國際商業貿易?

不提馬克思開出的通向共產主義之路,列寧反其道而行之,開啟了在落後的弱國搞社會主義的新路,演繹邏輯變成了:

弱的社會主義國家會越來越強,同時,強的資本主義國家會越來越弱,然後某時反客為主,回到馬克思的思路之上,繼而發動世界革命解放全人類,幹掉國際貿易。

兩個問題:

弱的社會主義國家,能不能在不依靠市場經濟「剝削」的前提之下,發展出來比資本主義國家更強的國力?

弱的社會主義國家,願不願意在經歷了由貧弱到富強的轉變以後,還繼續消滅國際貿易?

蘇聯國力曾經接近過美國,由於集體主義的高度壟斷,內有等級官僚,外有大國沙文。

毛共時期,計劃經濟無以為繼,國力增長停滯,離第一個目標隔得遠遠的。

鄧共時期,引入市場經濟的內外剝削,四十年來綜合國力得以顯著增長,越來越接近第一目標。

如果你認為當今中國依舊是社會主義國家,那麼你覺得中國在將來某日,會不會去幹掉市場經濟與國際貿易?

如果你認為當今中國是在走資,你認為「中國率先發生共產主義革命,然後解放全人類」的馬克思之路,會不會不在別國而在中國發生?


我不知道題主這裡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定義具體是什麼,是認同馬恩當年作品表述出來的想法呢?還是認同馬克思主義學派的定義?還是其他?

我以下全是按馬恩的想法前提來寫的:

先說馬恩認為的「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

a.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區別:

恩格斯在某版「共產黨宣言」里的序有寫,大意是:我們當時選用「共產黨」和「共產主義」的字眼,是為了要和「社會主義」做區分。因為當時的社會主義有太多的騙子了~

b.馬恩時代對於社會主義認知的歷史背景:

約在1847年的時候,社會上說「社會主義者」,一般是指兩類群體:

1.信仰各類烏托幫的人,比如歐文派…

2.各種社會騙子,他們企圖用各種偏方,在不影響資本和利潤的情況下,消除社會的罪惡。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以上,是馬恩對於「社會主義」的看法,他倆認為社會主義low,所以選用另一種高大上的表達方法「共產主義」,來表述他們的思想。

所以根本不知道(我還沒讀到),什麼時候是誰說了「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初級階段的說法,不知道馬恩聽說了會不會氣得跳起來…@_@

~~~~~~~~~~~~~~~~~~因為標籤有標馬克思主義,所以只就馬恩的觀點來說。

a.什麼是共產主義?

馬恩關於「什麼是共產主義」的表述:共產主義是關於無產階級的學說。

b.什麼是共產主義社會?

馬恩關於「共產主義的目的」的表述:建成一個這樣的社會一一使社會每個成員能完全自由發展,發揮他的全部才能,並且不會危及這個社會的基本條件。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綜上,如果是以馬恩的定義來看的話,我們的嘗試早就失敗了,不管將來有沒有第二波「共產主義」潮,此「共產主義」已非馬恩的「共產主義」。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結合歷史看的話,以現在全球1%的人口比60%的人口掙的總和還多,20%的人掌握全球86%的財富來看,即使未來第二波共產主義潮來臨,也多是財富重新分配,但是又因為有產人群和無產人群時刻有發生自我異化的可能,實現共產主義,個人是保持悲觀看法。(還有種說法:歷史的開端和盡頭可能會實現共產。個人不太認同這個。)

可是可是可是,還是對未來保持著一個美好的期望的,將來可以縮小各種不平等,至少別讓它比現在擴大,不然人生真的好苦。


實際上根本不存在所謂的資本主義復辟,這是個偽命題。

存在的只是西方國家把別人搞亂了,搞窮了,搞散了從而獲得自己的銷售市場,原料供應,以及能源供應,挑動國際局勢,使自己的安全形勢獲得改觀(雖然該條僅僅成功過蘇東集團一個例子,其他都是反例)。

馬克思當年設想,也是最原始的共產主義理論的基礎,是社會主義革命首先發生在當年的英法,後來的美國這樣的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先天享有高級資本主義的工業化社會,發達的生產力,強大的軍事機器,絕對壓制性的國際話語權。這才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基礎。

然而大家馬上就發現問題了吧?無論是沙俄還是民國,一條都不符合上述條件。也就是說,馬克思預料錯了,理想中的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力量對比一開始就不是按照社會主義藍圖來進行的。也就是說,資本主義根本就不像馬克思設想的那樣,全世界的無產階級聯合起來一推就倒,它具有很頑強的生命力,而且正值壯年。

所以所謂的復辟是不存在的,因為藍圖中預期的國家根本就沒變成社會主義,而需要發達社會主義援助實現革命的弱雞們,倒是變成了社會主義。。。因為托拉斯們不允許自己的原料供應地,商品傾銷地變成強大的工業化國家,所以資本主義自然演進的路線走不通,托拉斯會用強大的資本力量打斷你的進化,弱雞們需要另一條路線,避開自然進化,整合全國資源,集中一切力量發展強大,沙俄和民國就發生了這樣的事情,而這些弱雞沒有一個是資本主義國家,沙俄一個半封建農奴制國家,制度上還不如清朝,無非就是靠近歐洲受了工業化的熏陶而已,民國就更不用講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帽子根本摘不掉,越南,殖民地,古巴,殖民地,朝鮮,殖民地,何來複辟一說啊。。。

然後你以為是資本主義國家要在社會主義國家復辟資本主義?別天真了,他們才不管什麼主義,你用了強大的主義就是壞主義,如果沙俄是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我相信英法美一定會求著沙俄變成個社會主義國家,以換取他們自身的安全空間,如果民國強大如現在,美國一定是最熱衷於推銷給中國社會主義的,別的不知道,要你命是唯一的目的。。。


我對這一次共運依然不抱希望。

列寧和托洛茨基的方向是對的。只要我們停下來,資本家就有辦法利用人性,運用其前期積累引誘投機分子叛變。畢竟這些人一開始的目標就很純粹。

然而實際操作尚無可取的方法。

我覺得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還是我們積蓄力量的時候,我們需要相當數量的部分覺醒的人民。如今階級矛盾沒有過去那麼激烈,輿論主流不在我們手裡,劣勢太大。


有辦法,那就是不要發展了,大家一起窮著吃大鍋飯,混工分,領糧票,就不會有資本主義了。

如果允許發展:

1:允許人賺錢,必然有人賺的多,有人賠,在工業環境下,賠到賠不起的往往只能給人打工,這就形成了資本主義的剝削體制。而到了資本的收益大於勞動,階級固化就形成了(假如我2間北上廣房子一個月房租賺16000,你打工賺8000,如果像日本一樣經濟停滯,你永遠沒我賺得多,我躺著就比你收入高,這就是階級固化)。

2:經濟只要發展,就有周期。

一旦轉入下行,如果不引爆政治危機或者世界大戰歸0重新發展,就會導致階級更加鎖死。

我解釋一下,只有不停發展的經濟體,才有足夠的階級流動性,以及足夠多的新增崗位,和崗位上升渠道。如果你們痛恨的GDP真的下行了,各種產業規模縮小,如果你不是運氣很好,往往就面對著企業裁員或者不擴招,而你的上司如果不出點事,不等他退休或者調走,你是沒可能上去的。你底下的人一樣。

這就是日本的年功序列制。日本現在如果畢業沒找到工作,基本便利店打工就是一輩子了。

這樣,下層更沒機會靠努力逆襲了,只能得過且過。努力也是基本沒有未來的。其實整個世界來看,這才是「常態」,中國趕上的30年也是不尋常。

而且如果不是開始填溝渠式的大洗牌或者世界大戰,經濟危機就是大資本收割中小資本的時候。反正按照歷史,最後結果就是經濟危機越來越頻繁,最後被綁在戰車上,不得不開戰。現在……不好說啊,不知道有沒有解?反正我不當鍵盤經濟學家和電腦國師。

3:窮慣了的人非常容易有點權力和資本就變現,要清廉基本不可能。

別說不是了,如果有政府部門的朋友,去問問,真的一分錢不貪的,有家底可以混日子還活的舒坦的那些居多。

說民主,群眾監督,這種民智下只能產生文革和洗牌。

--------------------------

目前的局勢下

資本主義 = 經濟危機 + 階級固化 + 吸血

理想共產主義 = 均貧 + 落後

然而,大家一起窮,勢必什麼都難以發展。別看朝鮮整天嚷嚷,放著導彈耀武揚威,現在哪個國家正常化的工業國捏不死他?

然後,1840年的教訓是什麼?

填空題:落後就要_ _。

人的貪婪(準確說是希望)就是世界災難的根本原因,大家都是被綁在戰車上,不得不碾著血肉前行,以百年來看,誰慢,誰就死。 這和 @馬前卒 說到的也是有交集了。

然而我是個悲觀主義者……我始終不相信在當前的生產力水平,和文明程度上,資本主義復辟可以不付出國運代價的被杜絕。

這就是人性。


這地球上實現了社會主義的都是資本主義國家,你問這問題?


可以,前提是這個社會主義是真的社會主義,而不是偷換概念的封建主義


有可能,沒保障。

至少以1976年夏天中國的形勢來說,可以確定的只有不確定。到了秋天,歷史才開始羞羞搭搭地告訴人民,真正的社會主義者原來只有個位數。幾個人可以有模有樣地搞十幾年社會主義。


我覺得這個問題不是太合適,因為到現在為止,沒有出現過真正意義上的共產主義,所以復辟也就無重談起。

蘇聯的模式是列寧斯大林主義,是中央集權加上生產資料公有制,這個顯然不符合共產主義的定義,這個是集權模式進一步加劇,而所謂的復辟就是這種高度集權模式的崩潰而已。

中國在公有制基礎上加上了私有成分,這和中國古代的模式基本一致,不同的地方在於土地公有,但是中國古代比如唐初也是土地公有,所以現在中國經濟模式和古代沒有本質區別,但是新加入了金融複雜了貨幣,而且生產技術極大提高。

至於說中央集權,現在中國和古代也有相似之處,只是一家之國成為一黨之國。而且現在社會相對中國古代的不同在於,古代科舉可以使得社會階層流動,而現在是沒有這種加速社會流動性的手段,而且商業上更是沒有緩解財富固化的手段。也就是現在中國的模式和中國古代沒有本質區別,但是緩解階層固化的手段沒有了,社會階層會逐漸固化。

中國改革開放其實是,在國內權力模式、所有制模式的一種復古重組,在國際上加入全球化生產消費體系,技術上不斷追趕西方,財富上通過出賣勞動力資源換取美元的過程。這四個趨勢造就了中國當下的改革開發成果,前三個應該是缺一不可,而如果沒有最有一點則中國發展速度不會如此之快,但問題也不會如此之嚴重。

在社會階層固化的前半段時間內,中國會走上坡路國力不斷增強文化也開始繁榮,但是到了階層固化的後半段,如果不能對階層固化進行緩解,則中國走下坡路。

針對不同的時間段,應該對制度模式進行調整,如果合適的制度模式能夠因時制宜則好,如果制度改變的方向錯了或者阻力太大使得改變不能進行,則必然走下坡路。


共產主義運動與歷史上的農民起義並無本質區別,只不過前者發生在信息發達的近代,響應者遍及世界各地,聲勢更加浩大。資本論也不比太平天國的天朝田畝制度高明多少,都是對社會制度的設想,而且都不靠譜,誰也別瞧不起誰。

數千年的人類歷史始終在輪迴。階級固化會導致底層反抗,進而導致戰亂,之後社會重新洗牌,形成新的秩序和階級,然而再次進入新的階級固化。

所謂資本主義復辟,其實只是輪迴中的一環,就是新的階級正在形成及固化。只要我們還在過人的生活,就不要想著改變這個輪迴了。


為什麼現在沒見過資本主義國家復辟到君主專制時代?因為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為生產力帶來的發展遠超那個時候啊。如何防止資本主義復辟?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創造的生產力遠超資本主義,資本主義自然很難復辟了。所以關鍵還是生產力的問題,說白了就是錢,知道了不?沒錢說得多好聽都不好使啊


推薦閱讀:

具體哪些事情應發動人民群眾,哪些應該少數專業人士去干?何時集權何時分權?
印度制度優越於中國嗎?
印度對尼泊爾禁運是怎麼回事?
美國的三權分立和中國的人民代表大會有什麼異同?
什麼是地緣政治?

TAG:歷史 | 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