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滅六國是不是華夏文明的大倒退?

秦以野蠻的手段,(按人頭得軍功,這比元之前蒙古軍保留工匠和孩子不殺還不如),摧毀了六國,導致六國文明體系的斷絕,再不復春秋戰國時的百家爭鳴,這是否是中華文明文化多樣性的一大損失,但更可怕的是秦開了個惡例,以後建立的漢為了維持龐大的帝國,漢武帝採用了釜底抽薪的獨尊儒術,直接把殘存的百家文化延續的希望給斷絕了,對多元的思想文化進行壓制,後來諸多王朝也是秦朝的重複有些甚至變本加厲興起了文字獄,中華文明再無以多元文化自救的可能。

毛曾說:百代皆秦制。譚嗣同說:兩千年之政,秦政也,皆大盜也,兩千年之學,荀學也,皆鄉愿也!」

秦制就是以恐怖而非以理性統治,秦始皇建立了朕即天下和以吏為師的體系,這個體系下永遠是外行領導內行,領導一句話頂你一萬句,即便你再有道理不如上級的沒有道理。

對比西方文明,他們是多國分裂的,但卻又同屬西方文明的源流下,分裂與競爭成就了他們文化的多樣性,當西方文明遇到難題時,一個方式無法解決,他們還有備選方案,一個例子就是當他們打不過伊斯蘭世界的聯軍時,他們中的一些國家選擇了開拓海洋,導致了地理大發現,反過來擊敗了伊斯蘭文明。

至今我們奉行集中力量辦大事,但是還有一個集中力量辦錯事的可能,不允許多元文化的文明裡集中力量辦錯事的幾率更大,但顯然反對的聲音在統一思想和標準化答案的教育下是多麽的微弱,而這些問題的歷史根源就在秦滅六國時埋下了。即不允許多國並存,多元文化並存的思想在秦滅六國時化為了現實的行動。

所以覺得秦滅六國是中華文明的大倒退


首先, 秦國統一六國,不是靠野蠻的手段。

戰爭從春秋走向戰國以後,沒有國家不濫殺的。秦朝按照人頭來論功,建立了完善的軍功制度,這是制度上的進步。用當代的人道主義觀點去看古代,是不恰當的。

其次,秦朝建立的軍國主義體制,是當時能最大限度發揮國家實力的制度,也是當時最適合軍事、民政組織的制度。六國都是帶有奴隸制的封建制,是無法跟秦國中央集權制相比的。

至於中央集權制度取代封建制是進步還是退步,我覺得秦之後幾千年中國人的生活水平,跟西方在十七世紀以前的生活水平同等對比,是很明顯的~ 至於西方工業革命、民主思想萌芽,以及現代醫學發展,那是後話了。

再次,統一思想,跟壓制思想,是兩回事。 且不論將漢朝的獨尊儒術算在秦朝頭上合不合理, 單就國家來說,統一的意識形態(不管這個意識形態是什麼)是必要的。歐美各國現在也都有自己的主流意識形態啊,就是民主自由那些。

至於說西方古代沒有思想壓制,那完全是誤解了。 西方整個中世紀,都在天主教的陰影下。 在中國,你罵孔夫子,頂多是被當做狂生,離經叛道的叛徒,當不了官。但是在西方, 別說罵了,但凡不信上帝的,都是該死的異教徒。燒死沒商量。

正是對天主教的反抗,誕生了新教,誕生了文藝復興,帶來了科學大爆炸。

至於說秦朝留下的制度是建立在恐怖上,是外行領導內行~ 這完全是想當然。 秦法嚴苛,但是嚴刑酷法可以驅使著秦人像機器一樣去生活,全力保障軍事,最終打造出當時的世界第一強軍嗎? 當然不是,幾乎所有人提到秦朝制度的時候,都要強調秦朝的獎勵制度,正式嚴密而完整的獎勵制度,保證了只要秦人按照法律勞作,必然會獲得爵位和財貨的賞賜,這樣才最大限度的調動了秦人的生產積極性。懲罰制度只是輔助,不能算作是根本原因。

而外行領導內行這個說法更是脫離現實的厲害。 秦朝的一個小兵,要得到爵位升上去,得拿多少軍功?每個軍功需要多少人頭?有了這麼多的人頭,他會是外行嗎?

秦朝確實尊崇皇帝,但是以吏為師恰恰說明了除了皇帝以外,所有的官員都以實際辦事能力為第一衡量條件。 你嘴上說的天花亂墜,但是真要辦事,你真以為你比得上那些整天處理法律條文的小吏? 題主用以吏為師來說秦朝的官員都是外行領導內行,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啊,因為這個論據恰恰說明了秦朝最終辦實事的內行,而不輕信只憑一張嘴就混飯的外行。

如果你非要說皇帝如果是外行怎麼辦, 那我沒話說,這是集權社會的根本弊病,也是時代限制。不過千萬別忘了,秦朝是有宰相制度的, 宰相就是皇帝的職業經理人,就算皇帝是個白痴,只要宰相選對了人,國家還是會正常運行,比如漢朝的小孩兒皇帝和霍光這種權臣之類的。職業經理人——宰相制度已經是中國古代對皇權集中問題做出的最有效的平衡制度了,但是當然,這不是最好的制度,事實上幾千年來皇權相權——後來演化成文臣集團的都成從來都是主流~~ 這是集權制度最大的弊端,也是中國內耗傳統最根本的原因。

但是橫向比較,這個制度依然是當時最好的制度。 同時期西方還在黑暗的封建制度里掙扎呢。 封建制度下,領主有絕對權威,而且分散的領土面積都不大,導致領主可以一個人管理全境,那才是真的領導說啥是啥。注意,我說的是領主。在國家高度,歐洲也有宰相一職,但是歐洲的國家是影響不到地方領主的。

最後你說的分裂競爭的事兒, 這個嘛,還真不知道怎麼說。

A從小吃得飽穿得暖,所以長得白白胖胖。

B從小缺衣少食,所以打熬出一副好身板。

B發達了,碰到了A,一拳打到了A,狠狠踩了幾腳。

A受辱之後,不開始鍛煉身體,反而回頭罵自己的父母說: 都怪你們太溺愛我啦!給我吃的太飽啦!讓我過的太安逸啦!錯過了鍛煉身體的機會!!都怪你們!

你覺得這樣有道理么?

你再回頭去跟羅馬皇帝說,哎呀滅國是好事兒啊,雖然你們會死,很多平民會死, 會有很長時間的戰爭,但是這樣你們會得到鍛煉,幾千年之後你們就會提前發展出現代科技稱霸全球啦。

你覺得羅馬皇帝會聞言大喜,還是直接把你丟進斗獸場?

最後說一點: 多元文化,跟統不統一,跟是一個國家還是分裂成七八個國家,一點關係都沒有。

文化起源於地域,文化的誕生,根本上是地域環境。歐洲眾多小國之所以能存在,是因為歐洲多山地,統一成本太高,所以小國家憑藉地利就能夠獨立存在。 而中國的地理環境縱向山脈多,長江之南無險可守,所以得中原者必然得天下。

而即使是大一統的中國,也有江南、荊楚、巴蜀、嶺南等等各個不同的文化圈。 而即使是分裂的歐洲,也有統一的天主教背景。

歐洲各種思潮的產生,跟文化的關係不大,主要跟社會階層有關係。常年的戰爭導致農民生活苦楚,但是商人靠貿易生存了下來,還行成了巨大的勢力。商人階層、手工業階層,這些人的存在才是歐洲現代科技、文化發展的萌芽。

而中國就不用多說了,大家都很清楚,農業發達,人們吃得飽,甚至建立起了一套可以自給自足的小農體制,商人作用不大,所以被抑制,一直未形成一個階層。

這些能分對錯嗎? 沒法分,只能說是人類大歷史上的陰錯陽差,滄海桑田~


不是。真正的文明倒退比這還早。

商周牧野之戰,輝煌燦爛的殷商文明就此滅絕。

我大商君王帝辛,一代雄主,野心勃勃意圖整合東夷,被小人姬昌背後一擊。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當浮一大白T_T。


人類歷史上野蠻戰勝文明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歷史是不會倒退的,因為這是證明文明先進性的好機會,如果你相信進化論和物競天擇是科學,那麼這就不是倒退。法家也是中華文明,秦統一六國說明法家在小時代可以勝過儒家,但儒家頑強地生命力證明了儒家更勝法家一籌。做工程的人都知道,很多東西書上是學不到的,只有你真的受到了教訓,才知道進取,所以文明是不可能倒退的,適者生存是道,不是破的。


衡量一個事物是否進步首先應該要有一個尺度標準。不同標準的視角下可能同一件事情的判斷結果完全相反。我們總是想當然地以為現代文明是進步的,歷史是向前的。然而在很多尺度之下人類文明卻又是在倒退。比如,內心的安定,幸福感,滿足感。你真的確定物質進步了,富足了,你的內心就更快樂了嗎?你那一時的快感何嘗不是對之前萌發的慾望溝壑的填補?

在你知道別人活的比你更富有之前,你是否曾經滿足於一輛破舊的腳踏車?在你知道這世上的富人天天魚翅大蝦之前,你是否興奮於媽媽做的一碗湯?在你接觸互聯網,整日埋頭于越來越無聊的信息轟炸之前,你是否曾與小夥伴一席對談,笑看國際風雲,歷史滄桑,精神無比振奮?沒錯,那是你金色的童年,無知於人事的童年,那是人類信息交流不便捷,低頭族還在孕育中的童年。你內心的不安,你內心深處的慾望和渴望,何嘗不是在越來越多的信息收集、對比之下,比出來的自慚形穢?

文明真的在進步嗎?科技上,物質生產上,是的。文化上,精神富足上,是嗎?至少,越少人能脫離wifi而自樂於卷帙浩繁的經典,自編的歌謠,自創的詩詞中。而就連電影,也越來越傾向於快餐式,感官刺激式了。

——————————————————— 答題開始

秦滅六國是歷史的進步嗎?是也不是。看用哪個標準。

以國家組織動員效率,生產與戰爭效率來看。秦國就是先進的歷史潮流。筆直的馳道,統一標準批量生產的八面戰劍(鍍鉻技術知道20世紀才被德國人再次發現)。宏大的城防工程,巨大的始皇陵。二十等軍功制度,無敵的軍隊。鐵面無私的法律。這一切無不超出了那個時代的所有其它文明。秦就是力量,就是戰爭的勝利者。

然而一旦擴張的邊界達到了時代條件限制下的臨界點。強秦註定要滅亡。因為它的系統組織動力就是戰爭跟殺伐,就是以對外的消滅和輸出熵增來維持自身的強烈有序和組織高效程度。

沒錯,我用了熵增這個物理化學名稱。因為這個科學道理真的是適用於一切從微觀到宏觀的物質組成規律。包括物質的原子組成到化學結構,到有機物的大分子構成,再到DNA雙螺旋控制下的整個生命體,到進化的基本生物單位族群,種群,最終是人類社會國家的組織構成。這個道理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系統內部要構成有序,要加強有序度,必然要對外輸出混亂程度,整個宇宙必將是越來越混亂的,局部的逆向混亂即有序必然意味著外部的更加混亂。

民族之所以凝聚為民族,必然是要經歷對外戰爭的,只有對外戰爭,才能真正地把一個地區的人群統合成一個利益、生死、存亡之共同體。古之秦漢、羅馬興於對外擴張,近之中華民族,也是生於抗日戰爭。

然而擴張飽和之後呢?北是戈壁荒漠,西是西域蔥嶺,南是熱帶雨林,東為大海。文明似乎只存於適居的中國。故而秦滅六國,中華小天下一統,海內再無異國。擴張停止。既然系統的有序是靠輸出殺伐的混亂而維繫的,那麼輸出一旦停止,根據宇宙一切物質必然走向混亂的熵增原理。對內殺伐鎮壓的秦必然自亂於對內混亂輸出。

因此,從維繫天下一統,維繫擴張達到飽和的文明來說,秦是退步的,歷史潮流必然迎來修養生息的漢,必然迎來論天下而不論民族的漢。

既然停止擴張的飽和文明必然走向無序,那麼我們就停止對局部的整合組織,讓熵增緩慢進行,慢慢耗盡這個天下的文明之火。於是,你會看到秦漢之後再無秦漢。任何一個後起的王朝再無昔日強秦的國家組織動員力量,你會看到大明萬曆十五年的一聲嘆息,看到一統漠北蒙古新疆的滿族人融於漢式的天下系統而逐步消亡。

後面的故事你我都知道。文明的邊界不止於蔥嶺戈壁,地球才是其邊界。中華的天下只是困於地理環境沒法以當時的條件擴張罷了。

故,當西方擴張至家門口時,小天下推出,在救亡圖存的戰爭洗禮下,原來的鬆散維繫狀態過時了,中華再論民族而不論天下。我們重拾了當日強秦的組織動員力量,宣傳文件直下達到村裡黨支部。封閉了幾十年的核戰爭平衡之後。中華民族再次以全球商業形式對外擴張。這是東周國際下五霸較量的全球版,是齊國管仲式的現代商戰。相信不久的將來,會盟於聯合國的霸權國際終將迎來戰果七雄式的生死競賽。考慮到這是一個有核的年代。畫面是否如此美好,我不忍細思。只是,秦的全球版是誰?這個命題值得玩味。大天下又是否僅是行星文明的天然邊界?是否在這個大天下之外更有廣闊的星海天下有待熵增的更長遠輸出?

這一切的答案就躲在時間後面等待著剛從漢族小天下走出的你我


槽點之多,竟不知何處下嘴。能問出這麼有水平的問題,想來您也是蠻拼的


沒事讀讀歷史,秦國有很多先進的地方,而不是你認為的野蠻打敗文明

看你提問題總是喜歡自以為是,下次提問前能不能做做功課,就算百度一下也好啊。


沒有了秦,中華恐怕都不能成為中華了。把秦屠殺和元屠殺混為一談是不理智的。在當時,殺降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不要忘了,在清朝平太平軍都曾大規模殺降。日本在二戰大規模殺降。沒有秦,就沒有今天大一統的版圖和文化,各個實力相近的國家還會進行長期戰爭,人民長期遭受災難。秦始皇功績兩千年來第一。中國的china有考據說是秦的音譯。以人為本,長期看,秦始皇才是最有意義的以人為本。什麼叫對中華文明貢獻大?最大的就是結束戰爭,統一國家,並且是以漢族為主的統治。


雖然到了戰國時期,列國都已在加強王權和設置郡縣,但是山東六國和秦國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就經濟體制而言,只有秦是徹底的重農抑商,整個國家基本只有士兵和農民;山東六國普遍重視商業的發展,比如說,齊國雖然也是君主制,但是其工商業立國的經濟模式、五都制的行政體制、自由寬鬆的社會氛圍以及各種活躍的思想理論都在中國歷史上獨樹一幟。在文化上,秦國沒有產生過傑出的思想家,秦簡中甚至找不到諸子百家著作和經史類文獻(大部分秦簡都是早於前213年焚書的);與之比較,楚簡中就有不少百家書籍和經史著作,而且楚的文化很可能比中原諸侯還要落後一些。從人權上來看,秦的愚民弱民、暴政和六國更是沒有可比性。但是秦還是成功地橫掃了六國,這就像納粹德國橫掃整個歐洲的民主國家一樣。

如果不是秦統一中國,而讓山東六國中任意一國來統一,都不會做出焚書、禁錮思想的事,都不會給中國帶來影響深遠的重農抑商、利出一孔、閉關鎖國、君主極權。退一步說,即使不統一,如果就長期保持類似於歐洲大陸的分裂狀態,這樣保持文化和制度的多元性,也有自發邁向近代社會的可能。當然,六國統治者的愚蠢和不思進取,也和暴秦一樣可惡。

《大秦帝國》一書,本身就是有政治宣傳目的的,無非就是要宣揚毛時代那一套東西而已,根本就沒有什麼客觀性。歷史雖然大體上是不斷進步的,但其進步是具有曲折性的,有時會有一些倒退也很正常。法家與秦制對中國的負面影響,可不是僅限於秦漢至明清,而是一直影響到文革,甚至影響到現在。雖然歷史沒有假設,但是題主提出這個問題,顯然是很有反思價值的。


題主忽略了最根本的一條,天下曾有個周天子,諸候國都奉天子為主,天子勢弱,但凡有雄心的都想當這個頭,區別只是手段問題,也就是所謂的霸道王道之分。

即使沒有秦用所謂「野蠻的手段」把六國給滅了,六國中的某國,或其他新勢力也會把秦和其他諸侯滅了,第一次大一統的完成是必然的,區別只是由誰完成,用什麼手段完成,花多少時間完成。

一:野蠻

打仗本來就是要死人的,殺人不算野蠻,殺人後把人頭割了就算野蠻了?上了戰場本就是你死我活,講什麼仁義道德,春秋戰國來來回回開拼的,都是秦一國在攻他們?好像是秦一個大灰狼把其他小白兔給咬死了似的。諸候本就是狼之爭,沒有正義,沒有道德,只有輸贏,題主只記得六國,但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多的是,他們怎麼滅的,題主關心過么?還不是被這六國各用手段給滅了,題主關心過他們的手段是否野蠻么?

古時戰後都是要打掃戰聲的,埋屍防瘟疫。挖個坑,一窩全埋了,缺胳膊少腿,更談不上人道,敵國士兵,有沒有頭,當時的各國都根本不在乎。

秦真的把六國全滅了?秦滅的只是敵軍,敵民,同一個民族文明的人是不會殺的(絕大部分是不殺的,殺是特定環境下的特例)。

秦真把六國殺絕了,也不會有各國舊貴族不甘而起來滅秦了。

二:百家爭鳴 亂世篇,題主的觀點完全是本末倒置

題主可不可以列出百家爭鳴中比較有名的?百家爭鳴中的N家都是因亂世而生,攻,守,陰謀,策略,秦終結了亂世,百家本身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已經一統天下了,六國已經沒了,哪個傻冒的出來講合縱聯橫,和誰縱橫去?還用得著討論讓諸侯歸心的霸道王道?墨家不是搞非攻么?還和誰講非攻去?墨家估計是要向地方勢力講不要再興刀鋒去造反了,戰國墨家主張仍在,只不過成了秦國的自干五,你說這墨家是被秦禁亡了?

最近的例子,清末,什麼君主立憲,民主共和,總統制,內閣制,聯邦制,先不說對錯立場有無私心,那是各式人物在尋強國之方。等天下一統,已有定論後,誰還聽他們扯談。你現在還聽有人講君主立憲么?實是因為沒有他們再爭鳴的環境。君主制,聯邦制,總統制這算是近代的三家爭鳴吧,但都死的透了,內閣制,民主共和,被部分的吸收了,誰專門為他們判死了?是因為秦朝,還是因為當朝?是社會的發展,是人民的選擇。

但凡亂世,必爭,因為思想混亂,要爭一個共識出來,而一旦天下一統,社會穩定,民心已有共識,還爭個毛線。民心的共識很簡單,穩定中發展,即使還有爭,但幅度都不大,更多的是原系統上輕微的改良,犯不著全社會去爭。

題主真心希望,一直這麼爭下去?為何而爭?為爭而爭只是增加社會消耗罷了,屁民擔心下口飯吃不飽,只有精英在爭,屁民養一大堆精英,這群精英整天沒事幹的爭來爭去?

百家爭鳴,紙上光鮮,而百家爭鳴的背後,是各國的戰亂,軍閥的論戰,此起彼伏的革命和鎮壓,是人民的苦難。

至於搞陰謀,合縱,聯橫的,各行各業,三教九流,官場腹黑,你敢說沒有?只要有人,誰禁得了?你太高估秦始皇了。亂世之家從未斷絕,只是潛下去了,融入了新的環境,徒子徒孫遍天下啊。

至於題主所說 「中華文明再無以多元文化自救的可能」,清末民國就是直接打題主臉的,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自救的辦法一個接一個,雖悲哀但壯烈,從洋務,到變法,到革命,到共和,到當朝;李鴻章的洋務,康有為的空談,袁世凱的練兵,宋教仁的內閣,孫中山的大炮,蔣中正的北伐,毛太祖的革命,鄧小平的改開。這些就是近代的百家。

題主所說的「百家爭鳴」,難道只屬於春秋戰國?

你太低估中國人的智慧了,非是沒有,只是不到那個時候,沒有那個環境,國難當頭,但凡有點血性的都會為國謀自救(不論是否書生意氣,不論是否有私心),我用節操來賭,真到了亂世,百家還會再出現。

三:還是百家爭鳴,治世篇。

獨尊儒術只是史書上的寫法,太較真可是不行,這是教科書的籠統的寫法(並不說教科書不對,歷史畢竟是副科,讓高中生有個對歷史主幹的了解便夠了)。

儒術如何治國?儒家能治的毛線的國,中國文肓可是一大堆,和他們講儒,題主覺得有用么?何況當時交通,通訊,生產力低下。

尊儒家是說白了就是用儒人,尊讀書人,用讀書人(軍人當大權也得有點墨水,大老粗絕對不上了檯面),而讀書人用何術治世,是因時而擇的。

也就是用文人,知識分子治國。

秦主用法家,這是繼承來的,統一六國前就是以法家強國,但秦法嚴苛,又因為舊貴族的勢力被推翻。

仁義禮智信,忠義孝廉恥,並非全以法治,兼以德治。

漢吸取秦的教訓,在法家上套了一層儒家,中國歷代各次的變法改革,不論失敗,豈是儒之一字能概括,王安時,張居正,他們的改革變法和儒有半毛錢關係?根本都是法家,只是度的問題,如果不用法家,題主給出個思路,古人能想出治世最好的辦法就是法家,至今依然,題主覺得不妥,請給出個更好的出來(當然,不管哪裡何時,總歸有部分特權階層的)。

漢初修養用的道家,漢中弊病叢生,行改革用法家。中國歷史絕對不是儒一字而決的,即使根本都是用讀書人,選擇讀書人的方式也是不一樣的,從舉孝廉,九品中正,到科舉。

中國史上修黃河的,修渠的,修長城的,搞城市布局,搞地下交通的,這些專才難道被儒家給禁了?

對讀書人能力側重也不一樣,唐重武,宋重文,科技大暴發,重科學技術。

三 外行領導內行

這個嘛,放到秦朝有點過了,當時的生產力,小農社會,收益全靠天,分什麼內行外行?官吏說白了就是搞政治權術,這內外行對老百姓有何區別,老百姓需要的是這官別太貪,主體經濟是種地,哪個老百姓會關心當官的會不會種地,種地水平有多高?

技術工作才分內外行的,而技術工作都是師道父子相傳,弟子忤逆師父可是犯大忌的,而當時改造創新的餘地並不大,更多的是經驗科學,徒弟聽師父的,難道師傅比徒弟外行?你所說的外行領導外行,在當時的生產條件下根本就是個偽命題。

四,中央集權

先說打題主臉的結果

題主所說的多國分裂好,可歐陸人家在幹什麼?人家各國精英首腦在想著搞聯合了,題主在這搞分裂。你的論據都不配合的在打你的臉,我可還有回答的必要?

百無一用是書生,題主和當年搞64,台灣服貿,香港佔中的人一樣天真。

當然,我個人也曾有這樣天真的時候。

不在其位,說說也罷了,若在其位,其心可誅,如若當權,漢奸國賊是跑不掉的。

題主還比較幼稚,沒有自已判斷是非抓重點的能力,不要聽信他人說什麼,包括此文,網上的資料觀點,只是資料,不成觀點,觀點是要自已總結。

隨便說點,不嚴謹,不成系統,想哪說哪。

歐陸的各國主體是想聯合的,來來回回,只是在自已最後能分到多少的問題的有矛盾。

甚至中東也是想搞聯合的,只不過涉及的更深,種族宗教問題。

歐陸列強,被一個島國幾番戲弄,可笑又可悲。

黃河改道了N次,如果不是中央集權,災區之國滅了尚是小事,災區之民,災區之亂誰顧?

主央賑災靠的住,還是鄰國賑災靠得住?

放到近代,如果四川為一國,汶川地震了,河南遭災了,他們扛得住?沒有賑濟便成暴動,不是災民也要遭殃。

往深說點,比如現在沿海經濟發達,內地當然眼紅,這是一個中央,內地也就是在中央發發牢騷,找中央要錢要政策,要是各國分裂,信不信,內地的直接軍隊開過去打內戰去,甭管誰勝誰負。內戰不能發展了,沿海也別想安寧。

當前德國發動二戰就是眼紅英國和一干靠海的老牌先發展起來的國家。

集中力量作大事,何為大事?賑災,戰爭,大工程。

戰爭,賑災就不用細舉了,長城,運河,統一車文,兩彈一星,高鐵。這些一個省能作得下來?

沒人干擾的話,造不出來,造慢點也沒關係,可世道不太平,有人拿核蛋今天在你頭上晃,明天再他頭上晃,一天造不出來就挨一天的訛詐。

中國現在在某些媒體勢力的引導下已經有點地域糾紛的苗頭了,現在還只是吵吵,如果,呵呵。

一個中央就把全國的各種矛盾集中在中央,咱把人拉中央吵吵架就好,如果矛盾在地方上爆發,想想中東吧,想想一戰二戰吧。

如果歐洲是個統一的國家,一戰二戰也就德國省和法國省在中央吵吵嘴皮,何至於動刀動槍,把自已家底折騰完了,為屁民帶來無數傷亡苦難,反倒肥了美洲。

歐洲各國是悔大了,如果當時是歐洲是個統一的集權的國家,會如何?

想想吧,不會有那幾次內部的亂戰,美國也不會坐大,頂多是一個大點的「台灣」,兩相夾逼之勢,中東正亂,中國勢弱,統一全球並不困難。

歐陸分裂牛逼,查查上帝之鞭怎麼來的,蒙古騎兵基本上一路直接掃過去的,之所以沒被滅完是因為都躲山林里當泰山去了,反而是在中國遇到了較強的抵抗,全國徵兵修長城,哪個不是集權能幹的。

航海大發現完全是運氣,沒本事集中兵力,從中東直接開到印度中國,打通路上交通,只好夾著尾巴從另一邊走,歷史不能假設,地理也不能假設,這裡假設一下,如果沒有美洲,奧洲,歐陸各國費死勁繞地球半圈多,直接奔到中國來了,是什麼結果?美洲不只是財富,更是一個引子,因為對財富的需要,才去提升航海科技,中國當時雖弱也不是他們能欺上頭來的,當時窮的叮噹響的歐洲人,會沒有完成資本積累的條件,更沒有提升科技的動力,估計已經被中東人一統了。

歷史真的很戲劇。

人和人溝通是有成本的,車文一統,功在萬代,想過印不同的教材的成本么?想過不同教育的成本么?

題主所說的「當西方文明遇到難題時,一個方式無法解決,他們還有備選方案 」

這話啥意思?和分裂有什麼關係?難道題主以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條路走到黑?

走錯路,這更是和集權和民主沒有任何關係。

走錯路是正常的。

中國因集權才有大體量,才有有敵對戰時的集中全力,才有打持久戰的資本。

隋國力大損亡了,加之外戰失力亡了,但隋本錢足,唐吃隋老本都還能興個幾百年,要是一個小國,走錯一步就直接完蛋了。

越南體量上相當於中國一個省,就那麼丁點地,一個政策失誤,甭管你集權不集權,緩過勁就得十幾年。

中國因集權而來的大體量,高效率是重新崛起並參於世界大蛋糕分配的前提。國家大蛋糕就那麼點,個人的小蛋糕能分得足?

說個結論吧

沒有集權的話,中華民族可能早就被滅了。這點可能有些人不在乎。

沒集權的話,災荒影響更大,戰亂暴動更多,屁民的傷亡會更大,至於數字,我算不出來,但絕對不少,可能某正罵集權的先祖就死在那會了。

沒集權的話,被其他勢力,滲透吸血敲詐的更嚴重,為了防著鄰省,不得不搞軍備競賽,集權,主要搞國防,分裂還得搞省防,GDP全買軍火了。各國人的生活水平下降也就是必然的。

小國集權於否並不重要,他們走錯路就掉坑裡爬不出來了。

而中國因集權而來的大體量,卻是中國可以放心走路的資本,走錯路摔一跤,沒事,拍拍土吸一口氣就緩回來了。中國要改革可以讓一個地區試點,一個屁大點的小國可以不?

和平年代走路,偶爾摔一跤的風險是有的,但更容易恢復,也有更多的選擇餘地去試錯,但真的大難臨頭,題主覺得是有一個中央的好,還是一盤散沙去面對的好?

分裂徒增消耗不說,走錯一步,就完蛋了,容易被各各擊破,鄰居不往你傷口撒鹽敲上一筆,趁虛而入就不錯了,更不用說去幫忙。


弄反了,六國復辟才是華夏文明的大倒退。


秦滅六國是一個事實。

倒退也好,進步也好,六國既然沒有能力阻礙,那只有被秦消滅。

(六國並非一個整體,趙國在長平之戰死傷慘重,燕國的「援軍」不去跟秦國打,而想趁火打劫)

然而秦也沒有能力長久地維持自己的統治,我們現在不是秦朝,沒必要去吹捧秦。

因為覺得分裂好而把所有的罪責都算在秦上,和因為覺得統一好而把所有的功勞都算在秦上,是同一種思維。

好也罷,壞也罷,秦滅了六國,又被六國復國力量所滅。

每個政權,都為自身的存亡努力,我只把這些,當作一種現象,就像石灰石遇到酸放出二氧化碳一樣,是好事嗎?是壞事嗎?只是客觀現象。

至於說

「秦以野蠻的手段,(按人頭得軍功,這比元之前蒙古軍保留工匠和孩子不殺還不如)」

這種比較沒意義,無論是秦還是蒙古,濫殺肯定有。

但秦也沒把六國遺民殺完,白起長平屠殺時還放了兩百多個少年(雖然目的是傳播恐怖情緒而非仁慈)。

現在的地球就是多國並存,如果哪一天,美國、俄羅斯、中國……出一個把地球統一起來的人,那麼那個人,也可能是下一個秦始皇。


《大秦帝國》中張儀怒斥孟子的一段,來回答這個問題,也許能對題主有所幫助。當然,這本書的作者孫皓暉先生因為這本書所傳遞出的政治理念,一直是存在著很大的爭議。

孟老夫子,爾何其厚顏也?!」張儀站在當殿,手中那支細亮的鐵杖竟是直指孟子:「儒家大偽,天下可證:在儒家眼裡,人皆小人,唯我君子;術皆卑賤,唯我獨尊;學皆邪途,唯我正宗。墨子兼愛,你孟軻罵做無父絕後。揚朱言利,你孟軻罵成禽獸之學。法家強國富民,你孟軻罵成虎狼苛政。老莊超脫,你孟軻罵成逃遁之說。兵農醫工,你孟軻罵為未技細學。縱橫策士,你孟軻罵作妾婦之道。你張揚刻薄,出言不遜,損遍天下諸子百家!卻大言不慚,公然以王道正統自居。憑心而論,儒家自己究有何物?你孟軻究有何物?一言以蔽之,爾等不過一群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書獃子,整天淹沒在那個消逝的大夢裡,惟知大話空洞,欺世盜名而已!國有急難,邦有亂局,儒家何曾拿出一個有用主意?爾等竟日高談文武之道、解民倒懸,事實上卻主張回復井田古制,使萬千民眾流離失所,無田可耕!爾等信誓旦旦,稱『民為本,社稷次之,君為輕』,事實上卻維護周禮、貶斥法制,竟要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使萬千平民有冤無訟、狀告無門,天下空流多少鮮血?如此言行兩端,心口不應,不是大偽欺世,卻是堂堂正正么?儒家大偽,更有其甚:爾等深藏利害之心,卻將自己說成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但觀其行,卻是孜孜不倦的謀官求爵,但有不得,便惶惶若喪家之犬!三日不見君王,便其心惴惴;一月不入官府,便不知所終。究其實,利害之心,天下莫過儒家!趨利避害,本是人性。爾等偏無視人之本性,不做因勢利導,反著意扼殺如閹人一般!食而不語、寢而不語、坐懷不亂,生生將柳下惠那種不知生命為何物的木頭,硬是捧為與聖人齊名的君子!將人變成了一具具活殭屍,一個個毫無血性的閹人!儒家弟子數千,有幾人如墨家子弟一般,做生龍活虎的真人?有幾人不是唯唯諾諾的弱細無用之輩?陰有所求,卻做文質彬彬的謙謙君子,求之不得,便罵盡天下!更有甚者,爾等儒家公然將虛偽看作美德,公然引誘人們說假話:為聖人隱,為大人隱,為賢者隱;教人自我虐待,教人恭順服從,教人愚昧自私,教人守株待兔;最終使民人不敢發掘醜惡,不敢面對法制,淪做無知茫然的下愚,使貴族永遠欺之,使爾等上智永遠愚弄之!險惡如斯,虛偽如斯,竟大言不慚的奢談解民倒懸?敢問諸位:春秋以來五百年,可有此等荒誕離奇厚顏無恥之學?有!那便是儒家!便是孔丘孟軻!」

  張儀一陣嬉笑怒罵,大殿中竟是鴉雀無聲,惟聞張儀那激越的聲音在繞樑遊走:「自儒家問世,爾等從不給天下生機活力,總是呼喝人們亦步亦趨,因循拘泥。天下諸侯,從春秋三百六十,到今日戰國三十二,三五百年中,竟是沒有一個國家敢用爾等。儒家至大,無人敢用么?非也!說到底,誰用儒家,誰家滅亡!方今大爭之世,若得儒家治國理民,天下便是茹毛飲血!孟夫子啊,干百年之後,也許後輩子孫忽然不肖,忽然想萬世不移,忽然想讓國人泯滅雄心,儒家殭屍也許會被抬出來,孔孟二位,或可陪享社稷吃冷豬肉,成為大聖大賢。然則,那已經是干秋大夢了,絕非爾等生身時代的真相!儒家在這個大爭之世,充其量,不過一群毫無用處的蛀書蟲而已!呵哈哈哈哈哈哈哈……」


從多元化促進文明進步的角度看確實是倒退,但秦的統一又是歷史的必然 —— 7個征戰者中必然會出現一個最終的贏家,無論你是不是喜歡這個結局,除非不存在你死我活的征戰。

所以可進一步問:「為什麼歐洲小國可以並存,而東亞總要爭個你死我活?」

這也許源於人口與資源的矛盾。由於東亞民族的生育熱情相當高,導致人口總超資源,各個國家生存壓力增大,總有開疆拓土動力。而無盡的冷兵器征戰對一個民族並無好處,於是秦的統一在必然性之外又獲得了合理性 —— 用一個大流氓鎮住無數爭鬥不休的小流氓,獲得和平,獲得種族延續 —— 與猴王之於其他公猴的道理一樣。該合理性一直延續至今,與治水恐怕沒有關係。

而統一的意識形態對統一的帝國當然是有利的,凝聚人心,效率最大化嘛。

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原因更簡單了:因為是弱者民族,所以整合資源,抱團取暖。


你說的不錯,忘了不知道是不是房龍的書說過,多小國的內陸和沿海國家更容易發展出開明的文明,因為異見者更容易逃亡和尋求庇護,因此思想的多樣性會更高,開明的文明也將促成開明的政體。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也是思想高度多樣的時期。

但歷史不容假設,無法證明分裂的中國會比統一的中國更好,而且分裂的大陸歷來都是戰亂頻仍的,中西方皆是如此。而且西方政治逐漸開明也是經歷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和工業革命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而走到今天的。


秦是當時的噩夢,客觀上阻礙了文明多樣化發展的可能性,這沒錯,但同時也是當時的宿命,幾個大國相互平等,除了武力,沒有道理,這樣的情況下沒有秦,就只有無盡的戰爭……想想當時各派思想都在想如何消彌戰爭,就知道這是大勢所趨

如此來看,解決了當時最大問題,是否就是一種進步?湯因比的《歷史研究》不就持一種文明成長就是對挑戰的應對的觀點嗎?秦國以法家思想進行統一固然存在問題,但是正是它的統一打破了各國林立的基本觀念,為後來更好的統一政府出現打下了基礎啊。所以錢穆先生才認為,秦朝解決了統一的問題,武帝解決了政府思想的問題,剩下的中國人只要解決政府結構問題就好……

再說說獨尊儒術,在先秦諸子裡面,最具有建立一個合適政府理想的學派應該就是儒家了,法家講了君王,卻輕視臣下;道家講了個人,卻不及政府;墨家則是鬼神之說,還有個人崇拜……在這種情況下,其實作為政府而言,清退這些對建立合適政府不那麼適宜的言論,讓整個政府官員上下同心成為儒家理想中的賢人政治,這不是那麼罪大惡極吧?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和現在很多的新儒家就持這種觀點。

那麼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什麼後世覺得漢武帝這一決策有問題呢?我覺得問題的關鍵不在於獨尊儒家思想,而在於中國實際實現了法家的利出一孔,這就是做官。「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其實說的應該是唯有做官高。

為什麼當今獨尊一個德國人的學說沒有出現當初那種問題?因為利出一孔的現象得到了緩解,而在當初那個時代,因為利出一孔,別無他途,所以政府一獨尊,天下都只能跟著這個學派走,從而造成了後面的問題。

所以我認為反思獨尊儒術,不如反思利出一孔,反思官本位……

再說說你覺得西方列國林立的好處吧,這種好處是誰的好處?各國之間也是戰爭不斷,當時的人怕是也不會喜歡那種格局吧?只是現在西方從那種格局中蛻變了出來,所以你才會覺得它好……

想想中國的歷史吧,有多少人覺得分裂是好時代?錢穆先生說中國歷史多在和平統一中求進展,這可不是瞎話……

最後,中華文明的衰落無論持什麼觀點,都不會認為從秦開始,樂觀的認為從明開始,悲觀的認為從唐開始,這都在秦千年以後了啊。我認為題主是把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模式的後期流弊過早地怪在了秦身上,現在不是有很多關於中國超大規模文明註定了走那樣一條文明之路的觀點嗎?在沒有成熟的西方文明可參考的情況下,當時的中國只能走那條路啊。再者,中華文明的衰落和蒙滿的異族征服也不無關係,他們才是真正把中華文明閹割和窒息了的重要力量,題主何必遷罪於始皇呢……


不,恰恰因為秦統一六國,中華文明才有了大進步。建立起了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書同文,車同轍。由貴族政治轉變為官僚政治,由世卿世祿制轉變為俸祿制,是當時最先進的政治制度,影響後世幾千年。


你讀懂戰國四公子的故事,再與秦國軍國主義體制比較,就知道秦國必然統一天下,中國文明的核心就必然是皇權體制

秦國為何就能統一中國了?其他六國,就只能滅完了哪?

其實也簡單,就是秦國知道自己的君主,【既是神,又是君】,秦國君主在天下之君主之中,敢於第一個稱王,就是有取代【周天子】,稱為天下核心的目標。

【天子】【祖先】【禮】【孝】不是抽象的而是具象的社會合法性終極源頭,也就開啟了華夏文明的新的核心,以致衍化3000年以來的華夏文化。

【天子】思想已成為東亞大陸天下的核心思想,任何勢力統一天下,必須繼承【天子】的法統,新統治者只能在【天子】的【既是神,又是君】核心理念的基礎上,建立新的天下秩序。

商人是崇拜神靈的。他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祭祀商人的神靈與祖先。商人的神靈與中原地區原住民部落的神靈與祖先形象不同。

神靈的不同,就導致原住民對商人政權的認知不同,就會導致中原地區的不穩定。商人就東方,西方,南方,北方,到處征戰。商人征戰的史料,在甲骨文中太多了。

另一方面,商人也重視意識形態的統一建設,就是把神靈的形象工程擴大化,包容更多的部落民族的神靈形象,一點青銅器紋飾研究為我們提供了證明。商人青銅器紋飾表達了商人崇拜的神靈的形象,在商代青銅器就是祭祀神靈與祖先的。

商人青銅器紋飾圖案,最早可以在夏家店下層文化彩陶紋飾中發現,現在有學者認定夏家店下層文化就是商文化的重要源頭。

夏家店下層文化是中國北方地區的青銅時代文化。因最初發現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夏家店遺址下層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燕山山地和遼西及內蒙古東南部地區。

商人青銅器前期與夏家店下層文化彩陶的紋飾很接近,圖案也不是很複雜,但是到了商代的中後期,青銅器紋飾的圖案越來越複雜,說明商人的青銅器紋飾表達著越來越多的部落民族神靈的形象。商人用一個共同的神靈讓各個部落民族來崇拜。

現在發現江西新干吳文化青銅器紋飾,湖南寧鄉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銅器文化青銅器紋飾中,早期西周青銅器紋飾已發現與商文化青銅器紋飾更多的相同處。

但是商代的神靈的意識形態工程沒有成功,在周文王周武王帶領下,東亞大陸的部落民族的反抗取得了勝利。

周武王獲勝後,西周早期的創業者周公旦,意識到商朝的一個神靈的意識形態工程是完全失敗的。周公旦就採取了靈活與寬容的政策,天下不搞統一的神靈工程,而是轉移重點,轉向祭祀祖先,提出了一個【天】的概念,周文王周武王可以【以德配天】。

周公旦把商人具體的神靈形象轉化為【天】這個抽象的概念,周朝的青銅器紋飾就從早期的複雜變得越來越簡化,就反映了這一過程。

【天】的概念,首先是來自太陽崇拜,是來自游牧民族,突厥人蒙古人雅利安人都是崇拜太陽的,良渚人也是崇拜太陽的。【天】的崇拜就完全統一的天下對神靈不同理解,東亞大陸天下由於宗教發生戰爭大大減少了。

在【天】概念建立的同時,周公旦把祖先的位置在祭祀禮儀中大大提高.

另外建立宗法制度,建立嫡長子的繼承製度,嫡長子一支才是正統。有大搞封建制度,天下以姬姓為主,封了上千的國家,各國建立祖先的宗廟制度。天子才有權利祭祀【天】神靈,各國只能祭祀自己【祖先】的靈。

在周朝的早期,把【天】的祭祀權利與範圍大大縮小,就可以大大減少天下宗教戰爭的隱患。同時各國祭祀各自的祖先神靈。就沒有發生神靈認知上不統一,天下就穩定了。

所以周公旦的政策取得了完全的成功,周朝有了700的統一與天下。代價是,700年後的秦漢天下人不知有上天【上帝--神】,只有知道我有祖先與天子。東亞大陸就無神化矣!!!!!!!!!!

儒家的孔子由於現實生活里沒有接觸【天】的概念,不知道【天】意味著什麼,知道祭天是天子的權利,旁人是不可僭越的,只好說【敬鬼神而遠之】。

但儒家十分敬重周公旦,孔子把夢見周公作為是否還得【道】的標誌,孔子把周公旦作為自己崇拜的【神】----孔子理想學說的源泉與保護神予以敬仰。克己復禮,就是把周禮作為了最高的社會理想與社會規範;周禮是不可超越的,只有遵守。

在普通民眾生活中,就把天子作為神來崇拜,對於天子的名諱要避開。

另外民眾的祖先與父母也作為崇拜的對象,東亞社會建立了【孝】的禮儀與文化傳統。孝道是全社會的最高規範與行為準則。

東亞大陸的從【神本】的【神靈崇拜】,轉向了具體的【周天子】,導致了用具體的活生生的【天子】【祖先】【禮】【孝】代替了原有的神靈的崇拜。

由於【天子】【祖先】【禮】【孝】不是抽象的而是具象的社會合法性終極源頭,也就開啟了華夏文明的新的核心,以致衍化3000年以來的華夏文化。

後來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500過年的歷史衍化就是在承認【周天子】是天下的核心的基礎上,開始霸主之爭。

春秋時期,政治上,各種改革,變法連接不斷,新的思想體系通過鬥爭而建立,儒家法家等等出現了百家爭鳴,但是【周天子】的思想與禮儀的核心地位,還保持。霸主,還是要講【禮制】,以保霸主地位。

戰國時期,出現了對【周天子】的思想與禮儀的核心地位的懷疑。

公元前256年,秦國廢了【周天子】,具體過程如下

秦攻取了韓國的陽城負黍,西周很害怕,背叛了秦國,與東方各諸侯相聯合,率領天下的精銳部隊出伊闕塞去攻打秦國,使得秦國與陽城之間無法相通。

秦昭王很生氣,派將軍摎攻打西周。西周君跑到秦國,叩頭認罪,全部三十六邑三萬人口都獻給了秦王。秦接受了西周君獻的人口、土地,讓他又回到西周去了。

周君、王赧逝世後,周地的民眾就向東方逃亡。秦收取了九鼎和其他珍寶器物,又把西周公遷到狐。

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東周文公與諸侯密謀攻打秦國,秦莊襄王獲悉,命呂不韋率軍攻滅東周國,遷東周公於陽人聚(今河南省臨汝縣西),不絕其祀,以陽人地賜周君,奉其祭祀。至此,周王朝最後殘餘的勢力被剷除。

秦國滅掉【周天子】經歷了七年之久,滅了周天子之後,不敢殺死周天子,把西周公遷到狐,遷東周公於陽人聚(今河南省臨汝縣西),不絕其祀,以陽人地賜周君,奉其祭祀。

這就說明【天子】思想已成為東亞大陸天下的核心思想,任何勢力統一天下,必須繼承【天子】的法統,新統治者只能在【天子】的【既是神,又是君】核心理念的基礎上,建立新的天下秩序。

戰國末年,秦國在秦王的領導下,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國用了10年的時間,相繼滅掉了中原的、魏,北方的趙、燕,東方的和南方的六個國家,結束了春秋以來長達500餘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戰亂局面,並建立起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大一統的君主制王朝——秦朝

嬴政統一中國後,遂自稱「功高三皇,德高五帝」,創建皇帝尊號,自稱始皇帝。

那麼。秦國為何就能統一中國了?其他六國,就只能滅完了哪?

其實也簡單,就是秦國知道自己的君主,【既是神,又是君】,秦國君主在天下之君主之中,敢於第一個稱王,就是有取代【周天子】,稱為天下核心的目標。

【周天子】之所以貴為天子,就是周王朝,不是後來的皇權制度,而是貴族分封制度,傳統貴族國君及其卿臣,都是對自己的封國有治理全權,封國有自己的軍隊,但要響應周天子的徵召,與歐洲中世紀的騎士貴族類似。

為了實現秦王【既是神,又是君】,秦國第一步就是先天下走出消滅傳統貴族制度,以軍功殺敵數目為依據,建立新的軍事貴族的制度,而且新貴族不能無條件繼承爵位。這樣一來,秦王與貴族不在有血源的天然聯繫,新貴族也不可能反制秦王的權利,一旦新貴族犯點錯,秦王就可以廢貴族爵位,比如張儀在秦國立下了再造秦國之功,爵位也貴為極品,一旦秦王翻臉,張儀就被翻臉、滾蛋!

秦王真正實現【既是神,又是君】的目標,秦王的地位無人可以挑戰,秦國依法家的理論,徹底改變了秦國。

1.秦國的思想體系,就是建立秦王【既是神,又是君】的核心信仰,秦王不需要被臣子制約,一言九鼎,傳統禮儀制度已淪為了邊緣。

2. 秦國的國體,已建立起類似20世紀軍國主義國體,這在人類文明歷史上是有重大意義的。

秦國的軍國主義國體,是在商鞅時期依據法家理論,全面建立的;

首先,建立思想意識形態的嚴格管理制度,統一思想,廢除貴族不給他們發言權,焚燒儒家經典,禁止百家言論,禁止民間思想的交流與傳播。

第二,全國實現新的管理制度,貴族的土地制度以及貴族對地方的行政管理權完全取消,廢除分封制,實行推行縣郡制。郡縣制的推行是中國政治制度上的一次里程碑。秦國實施從中央到地方的直線管理模式,地方官員由皇帝直接任命和調動,加強了秦王的集權,社會治理的效率大大提高,可以舉秦國所有資源,於天下的對手競爭

其三,秦國建立起中國最早的戶籍與連坐制度,百姓之間相互監督,互相舉報,父可以舉報妻子,妻女可以舉報父子。

早在秦獻公十年(公元前375年),秦國就建立了以「告奸」為目的的「戶籍相伍」制度。後來商鞅規定,不論男女,出生後都要列名戶籍,死後除名;還「令民為什伍」,有罪連坐。秦的社會組織相當嚴密,商鞅變法建立了「什伍連坐制」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勞力以上的都必須分居,獨立編戶,同時按軍事組織把全國吏民編製起來,五家為伍,十家為什,不準擅自遷居,相互監督,相互檢舉,若不揭發,十家連坐。

連坐制度既是華夏文明的優勢,也是華夏文明的劣勢。連坐制度到後來,發展成株連九族的制度,中國古代是一人犯法全家誅連,男子殺頭,女子淪為官妓;如果是造反,那就滅你的九族。直到近代社會,還以出生和血統,判定一個人是否具有完全的社會權利的標準。中國的連坐制度思想,已深入你我的血液,這就是中國人的悲哀。連坐制度一大高潮時期,就是朱元璋時期,別的時期就不提了。

第四,在縣郡制、軍功制度、戶籍與連坐制度的基礎上,秦國的軍隊自然就是虎狼之師,秦軍的士氣十分高揚,你往前殺敵就是爵位與富貴,往後退縮,就是連坐制度的殺戮與懲罰,反正是一死,何不死得其所!秦軍的戰略與戰術,也是遠超其他國家,秦軍也有許多當時的頂尖科技。

秦的戰術可以說是先秦戰術的最高峰!兵馬俑幾十年里不斷的發掘出土給我們提供了大量的證據:誠如1號坑的主力步兵陣,讓我們都了解了步兵在戰國時代已經成為軍隊的不二主力。

縱覽整個兵馬俑的1號坑。在它的東端排列著全身穿著戰袍的戰士俑210人,其餘每排68人,前後、左右成行,共計204人,組成方陣的後衛。坑的中間,排列著有38路戰車和步兵的縱隊,組成軍隊的主體。這個大型軍陣,有精銳的前鋒,強大的主力,靈活的側翼,氣勢恢弘,排山倒海。

  雖然1號坑中的戰車整體數量上與步兵相比,非常少。但是每支步兵隊伍都有一輛戰車領頭,這展現的是早先春秋時代遺留下來的軍事單位編製,部隊往往以「乘」為編組單位,戰國末期的秦軍依然受此影響。步兵在數量上的絕對優勢說明這些步卒已經不可能像春秋時代的前輩一樣,作為戰車的附庸存在了。但是比例穩定的戰車存在於主力戰陣當中,時刻提醒著我們,這些戰車以及車上指揮官的與眾不同。由於戰國時代已經不見主力步兵伴隨戰車作戰的春秋式記載,所以我們能夠想見,兵馬俑中的戰車意在展現步兵基層指揮官的地位,而非實戰本身的寫照。在戰時,他們也是下車指揮自己隊伍中的步兵作戰的,而不可能是在車上作壁上觀。

  由於兵馬俑的整體布局呈現一個臨戰狀態,所以我們可以相信秦軍的主力戰陣是一個縱身大於寬度的布置,進攻態勢非常明顯。步兵俑的裝備也幫助我們大致理解了秦軍的布置思路:輕裝的弩手在前,後面是大量披甲持矛的近戰步兵。但這僅僅只是中軍。為保護這支縱隊的兩翼,邊上還分布著一定數量的其他弩手、弓箭手以及戰車和騎兵部隊。這也就是我們能從邊上的兵馬俑2號坑所看到的情形。

兵馬俑坑,出土最多的青銅兵器是箭頭,而這些箭頭幾乎都是三棱形的。秦軍為什麼單單選擇這種三棱箭頭呢?三棱箭頭擁有三個鋒利的稜角,在擊中目標的瞬間,棱的鋒刃處就會形成切割力,箭頭就能夠穿透鎧甲,直達人體。秦軍的這種三棱箭頭取消了翼面,應該使射擊更加精準。專家對這些箭頭進行了仔細分析,當檢測數據最終擺到桌面上的時候,研究人員確實感到難以置信。

檢測結果發現:箭頭的三個弧面完全相同,誤差最大只有0.01厘米,這是一種超越完美的流線型箭頭。這種箭頭的輪廓線跟子彈的外形完全一樣,子彈的外形是為了減低飛行過程中的空氣阻力,我們有理由推測,秦人設計這種三棱形箭頭也是出於同樣的目的。秦人憑經驗接近了現代空氣動力學的規律,這種古老的箭頭是早期飛行器當中的範本,它和今天的子彈一脈相承。

俑坑中的4萬多個三棱箭頭,製作極其規整,數以萬計的箭頭竟是按相同標準鑄造的?

秦軍使用的弩機,製作標準程度甚至遠遠超過了今天,它的部件完全可以互換。在戰場上,秦軍士兵可以把損壞的弩機中仍舊完好的部件重新拼裝使用。但專家推測:秦人的超高標準化應該還有更重要的目的。秦人很可能將優選兵器的技術標準固定,國家再通過法令將這些技術標準發放到所有兵工廠。

秦軍兵器製作相當精緻,在青銅劍上有三條90多厘米長的稜線,將細長的劍身分成八個面,手工完成這樣的表面加工有很大難度。戈的圓弧部分加工得十分規整,箭頭上三個流線型表面也完全對稱。

讓專家迷惑的是,某些天才工匠製造出幾件這樣的兵器是可能的,但實際情況是,兵馬俑坑中的幾萬件兵器都是同樣質量。怎樣才能既保證標準,又大批量生產呢?

研究人員發現,在兵器上刻著一些文字,它們大多是人名,其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是「相邦呂不韋」。呂氏春秋是秦國最重要的一本歷史文獻,它的編撰者就是呂不韋。呂不韋是當時秦國的丞相,相當於今天的國家總理。呂氏春秋上說:物勒工名。意思是,器物的製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

對於歷史學家來說,這些看似普通的文字透露的是秦國軍事工業的管理機密。呂不韋作為內閣總理,是兵器生產的最高監管人。他的下面是工師,就是各兵工廠的廠長,監製這隻戈的廠長叫「蕺」。在廠長的下邊是丞,類似車間主任,這位主任的名字叫「義」。而親手製作這隻戈的工匠,叫「成」。專家由此推斷:秦國的軍工管理制度分為四級,從相幫、工師、丞到一個個工匠,層層負責,任何一個質量問題都可以通過兵器上刻的名字查到責任人。

秦國眾多的兵工廠能夠按照統一標準大批量製作高質量兵器,金字塔式的四級管理制度是根本保證。當世界上大部分地方仍被荒蠻和蒙昧包圍時,秦人就以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智慧,創造出了那個時代最強大的兵器製造業。

商鞅告訴秦人,生活中只有兩件事:耕田和打仗。只有強大的農業才能支持不斷擴大的戰爭。《史記》上說,耕戰策略最終成就了秦國一統天下的抱負。

但是,這一國策具體是怎樣執行的,它如何影響500多萬普通的秦人?言簡意賅的歷史文獻並沒有提供答案。

1975年,在湖北省雲夢縣一段鐵路的邊上,發現了一個裝滿竹簡的古代墓葬。開了棺之後,除了他的屍骨以外全部都是簡,墓主人的屍骨也保存得相當完好。

竹簡中絕大多數是秦國的法律條文,但有一小部分很像一部自傳,它粗略地記載了一個人的生平。這個人的名字叫「喜」。長眠在湖北雲夢的秦國小官吏「喜」生前一定是一個非常敬業的人,他在地方法律秘書的任上,把秦國繁雜的法律一一抄寫在竹簡上,死後也要永遠放在身邊。

研究人員開始仔細整理這些竹簡。在中國歷史上,秦國以法律嚴厲著稱,但秦法的具體內容史書中卻並不很多。

1975年,展現在專家面前的這1000多枚竹簡上,清清楚楚地記載著秦人法律方面的各種規定。 竹簡上有這樣一些內容:士兵不許冒領軍糧,違者戍邊兩年;私自買賣軍糧的士兵,同樣要受到懲罰。

法律還規定:在飲食上,軍官的待遇與士兵不同。

喜抄寫的竹簡最終提供了答案:在秦國,軍糧是由國家統一供應的。

根據史書記載:一個士兵每月的口糧大概在40斤左右,秦國滅楚,戰爭打了將近兩年時間,需要的糧食至少在50萬噸以上。連年負擔如此沉重的軍糧生產,可以推想,沒有一個空前發達的農業,根本就無法保障這種規模的戰爭。

3.反觀當時天下各國,晉國最早滅老貴族,但那是以六卿貴族制度替代老貴族,六卿貴族制度依然是世襲制,六卿貴族在晉國開展了大規模的爭鬥,晉國完全沒有實現以晉國君主為核心的體制,而是以六卿貴族的爭鬥制度,以致後來,六卿只剩三家,晉國就被趙家,魏家,韓家瓜分了。

再看楚國,但是楚國是天下第一大國,楚國雖也有郡縣制度,但是楚國的貴族實力強大,郡縣制度的實際控制人不是楚王,而是各個傳統貴族。楚王的繼承製度,十分不穩定,往往是一個貴族家族滅另外一個貴族家族,登上楚王之位。

楚王不是楚國的核心,傳統貴族的家長才是楚國的核心。

請看,如下故事,

楚熊霜六年(己卯,公元前822年),楚熊霜死,其三弟楚叔堪爭立。二弟楚仲雪死;叔熊避難於濮,少弟楚季徇立,是為楚熊徇。

羋熊徇,羋姓名熊徇,也稱楚熊徇。中國諸侯爭霸時代楚國的第十五任君王,他的祖父是楚國第十一任王羋熊延,他的父親是楚國第十三任王羋熊嚴,他的哥哥是楚國第十四任王羋熊霜。

楚武王熊通(?-公元前690年),羋姓,熊氏,名通,楚若敖之孫,楚霄敖次子,楚厲王楚蚡冒)之弟,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740年―公元前689年在位,共在位51年。公元前741年,楚厲王去世,楚武王殺其兄楚厲王之子,自立為君。楚武王繼位後,奉行鐵腕政策,敢作敢為,給楚國留下清朗而安寧的江漢平原和一套初具規模的國家機器,楚國由此強盛。

楚成王(?-公元前626年),羋姓,熊氏,名惲,楚文王之子,母息夫人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671年―公元前626年在位。

公元前672年,弒殺其兄楚堵敖奪位。楚成王即位後,布施恩德,與諸侯修好結盟,向周天子進貢以鞏固王位,鎮壓夷越各族,大力開拓疆域。先後滅亡弦、黃、英、夔等國。

楚穆王(?-公元前614年),羋姓,熊氏,名商臣,楚成王長子,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625年-公元前614年在位。

楚成王在位時,立商臣為太子。公元前626年,商臣得知其父楚成王想改立王子職為太子,於是帶兵包圍王宮,逼迫楚成王上吊而死,自立為君。

楚莊王熊旅(?—公元前591年),又稱荊庄王(出土戰國楚簡作臧王),羋姓,熊氏,,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前613年到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楚穆王十二年(前613年),穆王去世,庄王熊侶即位,[1] 庄王即位時年齡尚不足20歲,國內矛盾重重,爆發了公子燮與公子儀的叛亂。在複雜的形勢下,他採取了以靜觀動、以感辯奸的對策,表現出沉湎於聲色犬馬、不問政事的狀況。

楚靈王(?―公元前529年),羋姓,熊氏,初名圍,是楚共王的次子,殺了侄兒楚郟敖自立,即王位後改名虔。公元前541年,自立為楚國國君,是春秋時代有名的窮奢極欲、昏暴之君。公元前531年,蔡靈侯至楚,楚靈王殺之,蔡國滅亡。公元前530年,派兵圍徐,威脅吳國。公元前529年楚國人民推翻了他的統治,靈王逃亡,隨從相繼離去,最後弔死郊外。

楚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89年),楚昭王病重,於是召集各位公子大夫說:「寡人沒有才能,兩次使楚國軍隊蒙受恥辱,今天能夠享受天年壽終正寢,是寡人的幸運。」楚昭王推讓給他的弟弟公子申擔任楚王,公子申不肯接受。楚昭王推讓二弟公子結為王,公子結也不肯接受。楚昭王於是推讓三弟公子閭為王,公子閭推辭五次,最後才答應做楚王。

楚國將要與吳國交戰,十一月十七日,楚昭王在軍中逝世。公子閭說:「楚昭王病重時,放棄讓自己的兒子繼位,而讓給我們這些臣子,我之所以答應楚昭王,是為寬慰楚昭王的心。現在楚昭王已經逝世,我怎能忘記君王推讓的好心呢?」於是與子西、子綦商量,暗地裡派出軍隊封鎖道路,迎接楚昭王之子王子章並擁立他為王,是為楚惠王。然後撤回軍隊,返回國內,安葬楚昭王。

楚悼王(?—前381年) ,羋姓,熊氏,名疑(一作類),漢族,東周戰國時期楚國國君,楚聲王之子。楚聲王六年(前402年),在位僅6年的楚聲王被「盜」所殺後,熊疑繼承王位,為楚悼王。

楚哀王(前266年---前228年),羋姓,熊氏,名猶,戰國時期楚國國君,楚考烈王之子,楚幽王同母弟。公元前228年,楚幽王去世,熊猶繼位,是為楚哀王。楚哀王在位僅兩個多月,就被異母兄負芻的門客殺死,其母王太后李嫣嫣也被殺,舅舅李園家滿門抄斬。負芻自立為楚王。

楚王負芻(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23年),羋姓,熊氏,名負芻,楚考烈王之子,楚幽王熊悍之弟,楚哀王熊猶庶兄,戰國時期楚國最後一任國君,公元前228年―公元前223年在位。

公元前228年,負芻的門客殺死楚哀王,負芻自立為楚王。公元前223年,秦軍攻入楚都壽春(今安徽壽縣),楚王負芻被俘,楚國滅亡。

楚國,雖然國力強大,國土占天下大半,人口、資源眾多,但楚國君主的核心地位一直沒有,都是貴族勢力強大,君主往往死於非命,這樣的楚國雖大實弱,豈能一統天下!

齊國也是傳統貴族為主要勢力,齊國雖是但是天下商業最發達,文化最發達,齊國稷下學館是中國最早的大學,諸子百家的平台就是齊國,齊國的軍力也強大,秦國也害怕齊國。

但是齊國沒有抓住當時的核心思想,齊王【既是神,又是君】!齊王在歷史記載中,平易近人,謙謙君子的形象居多。齊國被滅,也是必然。

趙國,魏國,韓國,分晉國以後,還是走晉國的老路子,傳統貴族勢力極大。戰國四公子的故事,很有深意。

中國戰國時代末期,秦國越來越強大,各諸侯國貴族為了對付秦國的入侵和挽救本國的滅亡,竭力網羅人才。他們禮賢下士,廣招賓客,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因此養「士」(包括學士、方士策士術士以及食客)之風盛行。

當時,以養「士」著稱的有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 、趙國的平原君趙勝 、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因其四人都是禮賢下士、結交賓客之人。禮賢下士是一個美名,你想了沒有,當時的國君在哪呢?

戰國的四大公子以自己為核心,根本不把國君放在眼裡,以致國家不能形成合力,導致後來的滅國,戰國的四大公子的罪責難逃!

魏無忌(?-前243年),號信陵君,戰國四君子之首[。魏國第六個國君魏安釐王魏圉的異母弟。魏無忌處於魏國走向衰落之時,魏國自梁惠王魏罃時的馬陵慘敗後,國勢衰落,江河日下,魏國毗鄰秦國,受秦害較深。

他效仿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的輔政方法,延攬食客,養士數千人,自成勢力。他禮賢下士、急人之困,曾在軍事上兩度擊敗秦軍,分別挽救了趙國和魏國危局。但是,也大大的損害了魏王的權威。魏王惱怒信陵君偷盜兵符、矯殺晉鄙。這一點信陵君自己也知道。在退了秦兵後,信陵君便遣軍歸魏,而獨與門客留趙,一直在趙十年。

秦王為了離間信陵君跟魏王的關係,派人持金萬斤到魏國行賄,找到晉鄙的門客,叫他們詆毀信陵君說,「公子是魏將,諸侯的將也都歸附他,天下徒聞魏公子,不聞魏王;公子想要稱王,諸侯也打算立他為魏王。」秦王又幾次派人假意祝賀公子,問他是否已經做了魏王。魏王天天聽到誹謗的話,也就相信了,使人代公子將兵。公子知道自己因為讒言的詆毀再次被廢止不用,便推說有病,不去朝見魏王,日夜以酒色自娛。如此四年,被魏王賜予鴆酒毒死。魏安厘王也死於同一年,即公元前243年。

你讀懂戰國四公子的故事,再與秦國軍國主義體制比較,

就知道秦國必然統一天下,中國文明的核心就必然是皇權體制

東林黨現象,王陽明心學,忠君愛民與中華文明的衍化之討論 - 知乎專欄


文明如果連抵抗野蠻的能力都沒有,這種文明不要也罷。

就跟當前的歐洲面對伊斯蘭一樣,如果能被子宮傳教打敗,該反思的是文明的一方。


秦滅六國,第一次開創大一統王朝,秦始皇的功績是前無古人的,這是文明巨大的進步怎麼能說是後退?


自己無能,特么倒是怪上千年前的老祖宗了。牛逼啊牛逼


推薦閱讀:

中華文明的核心是什麼?
男童進入女浴室是否合理?
作為一個文明人網上被罵了該怎麼辦?
如果人類真的永生了會怎樣?
假如宇宙終將坍塌於無,那麼人類發展文明的意義除了本能地滿足自己或別人肉體上的享受,還有什麼嗎?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文化 | 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