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龍、腕龍、迷惑龍等侏羅紀大型食草恐龍,它們在白堊紀的後代是哪些恐龍?


這個問題其實算是蜥腳類的分類學的題目?

對蜥腳類沒啥研究,稍微找了一些資料。

一般地說,梁龍和迷惑龍(雷龍)同屬於梁龍科(Diplodocidae),是相近的一類蜥腳類,腕龍屬於腕龍科(Brachiosauridae)。

在侏羅紀,這兩種恐龍非常繁盛。

而到了白堊紀,蜥腳類恐龍的多樣性下降了,但是數量和體型並沒有下降。

泰坦龍類(titanosaurus)卻異常繁盛起來

這種古生物的種系發生學,不同人的研究結果是不太一樣的。

所以只取一個結果。

下面是一個簡化的蜥腳下目分類:

下目 蜥腳下目 Sauropoda

-科 火山齒龍科 Vulcanodontidae

-科 馬門溪龍科 Mamenchisauridae

-科 峨眉龍科 Omeisauridae

-division 新蜥腳類 Neosauropoda

---subdivision 梁龍超科 Diplodocoidea

---subdivision大鼻龍類 Macronaria

-----科 圓頂龍科 Camarasauridae

-----科 腕龍科 Brachiosauridae

-----infradivision 泰坦巨龍類 Titanosauria

取自《Vertebrate.Palaeontology.4th.Edition》 441頁

(知乎的編輯器草稿無法保存空格簡直差評)

不知道division、subdivision 還有 Infradivision 該如何翻譯,不屬於界門綱目科屬種的分類單位,按理說應該都是未分級的演化支,但是有大分支和小分支的區別。

腕龍科(Brachiosauridae)的腕龍屬(Brachiosaurus)在白堊紀有一個疑似種名

Brachiosaurus nougaredi,發現於北非,生存年代是白堊紀早期,大概1.1億年前,

由於化石太過零碎,而且年代和腕龍屬在的年代差得比較遠,難以確定是否屬於腕龍屬,所以還是疑似種名。

圖片來源:carnivoraforum論壇

腕龍科還有幾種恐龍生活於白堊紀,比如阿比杜斯龍屬(Abydosaurus)、毒癮龍屬(Venenosaurus)、雪松龍屬Cedarosaurus),均在美國猶他州發現,是白堊紀早期的腕龍科恐龍。

其中毒癮龍身長只有10米,實在是縮水得厲害。(名字因為是地名,不是這個龍嗑藥了)

阿比杜斯龍的頭骨(這是未成年個體、不代表它的成年個體體型小啊)圖片來源 qq新聞

阿比杜斯龍的想像圖 圖片來源 wiki

腕龍Brachiosaurus的頭骨 圖片來源:https://svpow.files.wordpress.com/2008/12/mike-and-matt-with-brachiosaurus-skull.jpg

和大家印象中的不一樣事情是,各種蜥腳類雖然種類眾多,但是找到完整的頭骨的實在是鳳毛麟角。所以復原圖大多頭長得差不多,阿比杜斯龍算是有完整的頭骨打底,復原圖還算可靠了。

至於梁龍科(Diplodocidae),只能說止步侏羅紀了。

要是說梁龍超科(Diplodocoidea),還有一些分支在白堊紀活躍

梁龍超科的演化樹 圖片來源 wiki

Diplodocidae是梁龍科,就是迷惑龍和梁龍所在的分支,在侏羅紀後就沒有發現了。近親叉龍科(Dicraeosauridae)和雷巴齊斯龍科(Rebbachisauroidea)倒是有生存到白堊紀。

至於白堊紀最繁盛的泰坦龍類(Titanosauria),算成他們的後代有點勉強吧。已經是不同的演化方向了。

泰坦龍類

從名字可以看出,這類的恐龍有很多種屬相當巨大。這個分支的恐龍種類非常多,下面只舉幾個例子。

比較有名的有阿根廷龍(Argentinosaurus)、普爾塔龍(Puertasaurus)、潮汐龍(Paralititan)、黃河巨龍(Huanghetitan)等。(當然我不可能一個個介紹)

圖片來源,論文:Giants and Bizarres: Body Size of Some Southern
South American Cretaceous Dinosaurs

著名的阿根廷龍Argentinosaurus)的模式種 烏因庫爾阿根廷龍(Argentinosaurus huinculensis)一塊脊椎骨。

實際上阿根廷龍的正模標本只有 三節前段背椎、三節後段背椎、第一到第五薦椎、幾個破碎的背肋、一個右側薦肋、右脛骨。(骨骼也不完整,可以看下圖)

圖片來源 deviantart網站上的Paleo-King

當然阿根廷龍的頭部應該是沒法抬那麼高的,上圖只是一個示意圖。

大部分的泰坦龍類化石都比較破碎,阿根廷龍在大型的泰坦龍類里已經算相對完整的了。並不是越大的恐龍就越容易保存化石,相反蜥腳類化石相當破碎。

所以復原圖自由發揮成分比較高。

阿根廷龍的一個復原圖 圖片來源 fineartamerica 網站 by walter colvin

背上有一排毛是梁龍的特徵,不知道阿根廷龍上套用這個特徵是否合適。

薩爾塔龍Saltasaurus)是一種非常特化的泰坦龍類的恐龍,他是第一個被發現背部有鱗甲的蜥腳類恐龍。第一次發展這種恐龍的時候,由於是獨立發現了骨甲,所以開始被判斷為甲龍類的恐龍。

一個的薩爾塔龍的模型 deviantart網上的網友自行製作上色。

這種恐龍曾經出現在紀錄片恐龍星球(discovery版的,非bbc)的第二集。

自從這種恐龍被發現以後,好多網友畫恐龍的時候都喜歡往蜥腳類恐龍背上加骨板......

克氏掠食龍Rapetosaurus krausei)是第一個發現的近乎完整的泰坦龍類恐龍。

值得一提的是發現的比較完整的化石來自一個幼年個體,長太大化石還真不好保存。還是幼年個體靠譜。

所以這個幾乎完整的化石發現被作為復原其它泰坦龍類的參考。

掠食龍的一個復原圖,圖片來源 fineartamerica網站

2014年9月在阿根廷又發現了一個大型的蜥腳類化石,完整度大概有60%左右。

是最完整的大型蜥腳類化石,被定名為無畏龍(Dreadnoughtus schrani)(原來有個叫Ouranosaurus的中文名字也是無畏龍,請讓它改名叫豪勇龍),算是最大型的蜥腳類恐龍之一了,應該還不如阿根廷龍大,但是完整度感人。

依然沒有頭,不過除了頭外別的部分相對來說完整,應該可以重建得比較好。

所以如果說直系後代,誰也沒法肯定有沒有活到白堊紀,近親就是上述的這些,並不包括白堊紀繁盛的泰坦龍類。腕龍自己生存到了早白堊紀,梁龍超科也有兩個分支在白堊紀有所發現。

其實從侏羅紀到白堊紀,蜥腳類的整體格局是種類數量開始衰敗的,不過泰坦龍類一枝獨秀,長得比它們的祖先更加巨大。數量也並沒有減少很多。可能和兩個時期的植物變化有關。

隨便找了幾張侏羅紀和白堊紀的地圖,可能有不太對的地方,將就看大體格局就好了:

早侏羅紀,勞亞大陸和岡瓦那大陸還是合在一起的。

晚侏羅紀,兩塊大陸開始分離,中間有明顯的海峽。

到了白堊紀分離更加明顯。

對於蜥腳類的影響就是,侏羅紀的時候蜥腳類大多是在歐洲美洲發現的,就是侏羅紀勞亞大陸的時候,

而到了白堊紀,勞亞大陸的蜥腳類開始衰敗,優勢地位被鴨嘴龍類(Hadrosauridae)恐龍給取代。

南方的岡瓦那大陸和勞亞大陸由於隔著海峽,沒有鴨嘴龍類恐龍。情況完全不一樣,蜥腳類非常繁榮,仍然處於優勢地位。所以白堊紀的蜥腳類大多是南美、澳洲、非洲發現的。

比較詳細的蜥腳類系統分析研究可以看:

Biology of the sauropod dinosaurs- the evolution of gigantism

圖片來源:論文附圖

翻譯太累就不翻譯了╮(╯▽╰)╭

---------------------------------------

最新發現,南美洲的早白堊紀地層有發現新的腕龍科恐龍,定名為Padillasaurus leivaensis。8月27號發布到網上的論文。 @離顏

論文:A new Early Cretaceous brachiosaurid (Dinosauria,Neosauropoda) from northwestern Gondwana (Villa deLeiva, Colombia)

上面是這幾種腕龍都不細分了直接放一起了的劃分,下面是不同觀點的劃分定位。

Etymology—The generic name honors Dr. Carlos Bernardo

Padilla Bernal (1957–2013), a paleontological enthusiast who led

the creation of the Centro de Investigaciones Paleontologicas of

Villa de Leiva (Colombia), promoted paleontological collec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Colombian fossil record, and encouraged

the study of this specimen by combining 『Padilla』 and 『saurus』

(the Greek word for lizard). The specific name refers to the

locality of Villa de Leiva, from which the specimen derives.

屬名是為了紀念古生物科學家卡洛斯 伯納多 帕迪利亞 博納爾,種名是發現地的哥倫比亞的地名Villa de Leiva(不知道是哪裡)。

大概可以翻譯為帕迪利亞龍啥的。

只發現了一部分中軸骨

大概發現的就這麼一截

想像圖


腕龍好像生活到了白堊紀,另外,泰坦巨龍也是白堊紀的,應該也是梁龍的後裔吧?


大多數蜥腳類都在白堊紀之前就已經滅絕了沒有後代


推薦閱讀:

為什麼蛇頸龍、魚龍和翼手龍不算是恐龍?
孔甲養龍的龍會是恐龍嗎?
真正的霸王龍長什麼樣子?
為什麼電影裡面的恐龍沒有羽毛,而現實的禽類大多都有呢?作為近親,這樣的人為處理合適嗎?
鳥類是活下來的恐龍嗎?它們的差異真的少到可以將之混為一體嗎?

TAG:史前生物 | 地質學 | 動物學 | 恐龍 | 古生物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