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紀錄片《二十二》你有什麼感受?

2014年開拍 錄製 審核到現在的2017年 人數已從22 減至8人


我是沒有看過《鬼鄉》的,但是我卻看了本片,甚至是提前觀看了沒有在國內上映的本片的前作《三十二》。即使是看過了。我依舊知道,在我們國家,這些人能得到的尊重其實是少之有少。而韓國人對於這樣的事情做得遠遠比我們做的多得多。

2011年12月14日,第一座慰安婦少女像出現在日本駐韓國大使館門前。為了敦促日本政府就慰安婦問題正式道歉並做出賠償,韓國民間團體自掏腰包,製作出了這座象徵慰安婦的少女銅像。

高130CM、留短髮著韓服,端坐在椅子上的少女像,她的目光,凝視著面前的日本大使館。2015年12月,嫌少女像礙眼的日本,在與朴槿惠政府就慰安婦問題達成協議後,曾要求韓國將其搬走。

結果,恰好相反。韓國境內少女像不減反增,截止今年3月,韓國全國共設有73座少女像。不僅如此,少女像還走出國門,並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中國、德國等北美、亞太和歐洲地區紛紛設立,大有全世界遍地開花的勢頭。

據韓聯社報道,為配合朝鮮半島擺脫日本殖民統治72周年的「光復節」紀念活動,以及8月14日的世界「慰安婦」紀念日,韓國多地將在8月15日前後為約10座少女像揭幕。屆時,韓國少女像的數量將超過80座。

除了少女銅像之外我們所能看到的諸如影視作品以及海外的反應,都遠遠的超過了我們。而我們在提及這些事情的時候,甚至是多了幾分羞愧。這種並不正常的受害者心理在諸多國人的心中蔓延開來了。甚至於受訪的很多人都不願意將自己公佈於眾,對於他們來說這是一件非常羞恥的事情。一切的緣由並不僅僅是侵華日軍的暴行,更多的是我們國人固有的秉性對於她們造成的二次傷害。

我們一直在嘗試著讓自己接納諸如韓國人的這種對於受害者的思想,但是多少年以來我們進展緩慢。我們的思想上的轉變遠遠跟不上時間前進的步伐。時至今日,當我們看到這些老人們漸漸的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依舊是在討論該不該就這個沉重的話題展開討論。但是時間卻是很實誠。它從來沒有過過多的停留,不止是時間,犯罪者的思想也不自覺的隨著時間慢慢的淡忘了。因為它們知道終有一天這些老人們會不復存在,當二十二變為零的時候,就再也沒有人記得起曾經這個數字代表什麼了。控訴當然無從說起。

而我們卻不能很簡單的就這樣忘記。即使我們可以很大度的說自己可以忘掉那些仇恨,但是對於被傷害過的人們,我們依舊是需要銘記的,如果對於他們也是採取讓時間消融的方式,那麼苦難的經歷究竟帶來了什麼,就值得我們思考了。

這個世界不乏施害者與被傷害者,我們僅僅是需要一個普遍意義上的認錯以及賠償,這並不過份,但是對於某些民族而言,即使是鐵一樣的證據擺在它們面前,依舊是難以撼動它們所謂的「高貴的頭顱」對於這樣的民族我們應該時常保持一顆謹慎之心,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被咬上一口。抗戰勝利不過七十餘載,我們就已經對於過去所受的傷痛選擇性的麻木了。什麼時候我們開始對於被傷害者少了這麼多的同情?

一個人被時局所迫已經受到摧殘了,難道她們千辛萬苦活下來之後依舊是要忍受那些不理解的眼睛?片中不乏有努力活下去的老奶奶,但是她們之中的大多數卻對於自己的往事不願意提及,因為不管是對於誰而言這都是一個難以撫平的傷口,而回憶不過是意味著將這個傷口一次次的刺痛。他們都知道自己當初經歷了什麼,因此即使是對於兒女們也鮮有提及。我們不想要延續這樣的傷痛的唯一方法就是牢牢記住曾經在這片土地上生活過200000這樣的老人。

本片重新喚起了人們對於侵華日軍當時所犯的罪行的認識,但是這樣的關注或許她們並不會需要。她們現在需要的僅僅是很平靜的過完自己的一生。如果人們還有良知的話,請牢牢記住這段歷史以及那些被傷害過且逐年減少的老人。因為時間真的不多了,影片結束之後就只剩下八人了。不知道她們還能夠存在多久,但是希望關於她們的事情可以留存在每一個國人的內心。


原來以為會非常的沉重,很忐忑,最終還是決定去看,因為附近沒有排片開車50多公里去有排片的影院看。

影片的開場是冬天,結尾以一個夏天結束,意外的有點溫暖。

影片里有一種很深很沉默的痛,你去按下去有多深就有多痛,全憑自願。小老太太們非常可愛,安享了晚年,由衷的感謝,給了他們好的晚年。

感謝抗戰勝利72周年。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位很慈祥老奶奶說,「有人來採訪,來了5次都沒有告訴他們實話。17歲以後就沒有再給孩子講過這些事。孩子孫子都在這,講這些事幹什麼。我就是這樣去了,也不要去講這件事了。」說完老人哭了起來。

不論那些老人現在生活的好或者壞,都不願意去提及那件事。所有肯講述故事的老人,在說到這件事的時候,都有一句話,「不說了,不說了。」

希望不要有戰爭。沒有親身經歷過,永遠不知道一些事會對人造成多大傷害。


可以說是非常來之不易的一場電影吧?

我和我的同學還有一些溫暖的人一直給電影院發私信溝通才換來了一場電影

很榮幸去看了二十二在我們這邊的首映哈哈 讓我很驚喜的是,今天早晨訂票的時候那個訂票的姐姐小聲說了一下「哇!人這麼多啊。」她說,比較好的位置都提前訂完了,只有一些不太好的位置了。

雖然沒訂到好的票位置吧,但是聽見還是非常開心的,在這樣的小縣城裡還是有很多人關注這個電影,關心奶奶們,真的感覺很溫暖

整部電影非常平靜,甚至連背景音樂都沒有。聽著奶奶們的陳述,看著奶奶們經歷了這麼多到現在還是保持很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還回憶當時唱的歌,餵養鄰居家跑過來找吃的的小貓,笑眯眯的看電視,給來看她的的小朋友們發吃的

印象最深的是說話中氣很足,臉上猶看的出幾分剛毅的一個奶奶,別人說她抗戰的時候潛入日軍內部,一箱一箱的偷子彈出來,鼓動全村的女性當兵,自己也扛著兩把槍殺敵,就算有一次差點被子彈打中了頭部,也還是不懼怕……真的是很傳奇的一個奶奶

提到過去奶奶們也會很悲傷的,很多奶奶講到一半就揮揮手說「記不清了,記不清了,不講了,不講了。」

但是一個奶奶看到日本軍官老了的照片,沒有哭沒有害怕,反倒笑著說「日本人老了也沒有鬍子了啊。」

其實看完二十二最大的感受除了歷史方面還是佩服謝謝奶奶們堅強樂觀的生活態度吧,她們經歷了這麼多不敢想像的事還是很堅強,很熱愛生活,真的值得我們學習的。

就像阿婆說:「這世界真好,吃野東西都要留出這條命來看」。


一切終將過去,卻又不能過去。

最初對《二十二》的預想,是二十二的悲劇,如何在戰爭中苟延殘喘,如何在戰爭後受人非語,但是直到我看到其中一位阿婆唱起阿里郎好像一個孩子,說著爸爸媽媽,說起故鄉,我才真切意識到我看到是人間溫情。她們像我在生活中遇到的許多老人一樣喜歡坐在門口,看著人經過;喜歡在午後喂貓;喜歡把收音機開得很大聲,但卻不在意說的是什麼。(突然想起幾年前做義工的時候問一個老奶奶為什麼喜歡坐在門口,有啥好看的,她笑著說回屋就看不到人了,太靜。)也像我一樣冬天太冷,不喜歡出門。但是問起那段歲月,卻淚不成聲。

「不說了,不想說,就埋在心裡,我一個人帶走」

「我有兒有孫的人,我怎麼說出口」

「不想說了,難受」

我看著,聽著,感受著,卻無法真正體會到那種傷痛,70多年都抹不去的傷痛,她們釋懷不了。躲在屋裡,周圍都是被強姦的尖叫聲,這種恐懼現在的我們很難體會。我慶幸導演的剋制,在那之後,鏡頭移開了,這樣鏡頭很少。

雖然傷痛無法釋懷,但我能感受到她們嘗試著給傷痛一條出路。一個日本志願者講述到「有一次她的家人拿了一個八十多歲的以前日本軍人的照片給她看,她笑了,她說,原來日本人老了也沒有鬍子了……我本來以為她會很恨或是很生氣,但是她沒有,她對人很好,對日本人或是什麼人都很好……」她們的善良讓我很敬佩,很心疼。

我衷願頻幕上那些可愛的阿婆們像淡忘柴米油鹽一樣淡忘傷痛,願她們靠門沿坐下時回憶起的是人倫之樂,願她們的往事如煙過,千里孤墳不再話凄涼。她們的一切終將隨著那鼓樂聲過去,但是對於我們來說歷史不能過去。因為和平、公道、權益不會無緣無故而來,需要足夠渴望,需要不懈爭取。

幾十年之後,我也會像其中的一些阿婆一樣,病痛纏身,窗口上擺滿藥罐子;在冰天雪地里入土為安,但是正義應該要還在人間。


很抱歉 ,我想回答的是看完《二十二》的些許觀眾影評觀後感 的想法。

我沒有去看電影,但是大概看了推文,以及些許評論,以下也只是基於我所不認可的評論而作出的發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當時的中日戰爭使得這群婦女成了戰爭的犧牲品,在這場戰爭中,日本軍閥確實是要受到譴責的,但是,為什麼不能好好反思我們自己,我們的政府,我們的國家?

因為清朝的閉關鎖國導致清政府的腐敗以及日後的弱國.東亞病夫,也致使在那樣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我們保護不了自己的國民。戰後,作為國民的我們一昧地將這場戰爭的後果歸因於日本軍閥的殘暴,我們似乎已經習慣到近乎理所應當的將責任歸於日本,理所應當的認為這群被歷史殘酷對待的慰安婦應該由日本來慰問照顧。

對,我們是需要日本的一個鄭重道歉,但是我們已經足夠強大,我們可以給她們撐起一片新的天空。事實是,作為一個強國,我們沒有,我們仍然還像當初的政府一樣,將這擔子推給日本,推給一個態度從來沒有改變過的國家。

紀錄片里的___ (不好意思,不太記得名字)靠一個月的30塊低保過日子,沒有人想過,為什麼國家不能給她們提供一個月300塊的低保,大家人云亦云地義憤填膺地「叫板」日本。

在此感謝導演以這樣的一個視覺讓我們重新認識了她們這樣一個以當初的隱忍與現在的寬容對待生活的群體。

我在這裡發言,只是希望我們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待吧。

謝謝大家對我答案的評閱,悉心接受指正。


今天看了紀錄片《二十二》。

下午兩點半的場次,人不多,大概二十多人罷了。

沒有浮誇緊湊的情節,沒有動人靚麗的面孔。

只有一張張被時光雕刻過的、滿是褶皺的臉龐。

2014年,全國在世的慰安婦倖存者僅剩22人。
這部紀錄片的名字由此而來。

截止到2017年8月12日,僅剩8人。

一個個青蔥少女,在本應最美好的年紀經歷了最深的苦難。

她們直到去世,也未得到應有的一句道歉。
她們中,有早年逃難到中國的韓國人,卻在中國被擄為慰安婦,一輩子未歸故鄉。

有參與抗日打死過鬼子,卻不幸被抓的女英雄。

整部片沒有特別凄慘的場景,
只有一個個老人,緩慢地回憶著那些往事。

說到辛酸處,她們一邊流淚,一邊都擺著手說——不說了不說了。

也沒有人會去追問。也沒有人忍心繼續去揭開她們的傷疤。

她們老了。

她們所有人也終將都會逝去的。

但這一段屈辱的歷史,一代一代,任何人,永遠永遠也不該忘記。

她們最終沒有得到道歉。即使她們所有人全部離世,我們也不能放棄,不能放棄讓日本政府道歉。

雖然,還需要很長的路要走。

在放映時,聽到毛銀梅老人回憶著被擄後用日語說出「請進」之類的話時,心裡一片酸澀。

當聽到她咿咿呀呀地用含糊不清的聲音唱出小時候學到的韓國民謠《阿里郎》的時候。

我的眼淚,已經止不住了。

PS:

觀影時,我注意到一些小情侶拿著爆米花入場,從開始就咯嘣咯嘣地嚼爆米花。

然後,影片還未放到一半,就抱著爆米花匆匆離去。

一個坐在我後面的女性在影片結束後,打著哈欠,竟然問旁邊的那位男性——二十二是什麼意思?沒明白。

兩個長發的女生,在出放映廳的時候小聲嘀咕——

好無聊,早知道再看一遍《戰狼》的了。

好無聊,早知道再看一遍《戰狼》的了。

好無聊,早知道再看一遍《戰狼》的了???

是不是很諷刺?

難道你們在觀影買票之前,不先了解了解這是一部怎樣的片子嗎?!

難道沒有念過歷史書嗎?!

對於這些人,我真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心裡有鄙夷,有氣憤,

卻還有一絲無奈和酸澀。


文筆不好,還請各位老鐵不要嫌棄。

但是這部片,真的真的真的很值得去看。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最後,真心希望中日友好和平,不要有戰爭,沒有哪一個戰爭是不流血不犧牲的,而捍衛和平需要實力就擔在你我的肩上。面對歷史,不終日怨恨,但一刻不忘;面對未來,需居安思危,創盛世太平。

——————————我是分割線——————————————

正文

這是我第二次當自來水,上一次是大聖歸來,因為初心,因為逆襲,這一次是二十二,因為我們忘不了歷史。

有個小觀影細節,不知道是不是大家在看之前都有過攻略,或者真的是心照不宣,在明知道沒有彩蛋,所以的燈都亮了之後,我們每個人都沒有動,安安靜靜的看到了最後,小小的劇透,在後面的眾籌名單里,有很多人留的名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我以為,這部片,可能會重頭哭到尾,畢竟在預告片里,我是30秒淚奔的,然而並沒有。

我以為,這部片,可能會很煽情哭慘,畢竟那些回憶真的很痛苦,然而並沒有。

我以為,這部片,可能會加深我們對日本的仇恨,畢竟歷史就在那裡,然而並沒有。

事實上,在觀影的過程中,更多感受到的是平淡而甚至有點枯燥的老年生活,如果不是字幕,我真的看不出來這些阿婆之前經歷過什麼,她們就像每一個普通的阿婆一樣,喜歡坐在一個地方,一呆就是一天,餓了就自己煮東西吃,身體好的還可以自己打水洗衣服,願意當鏟屎官,吃貓咪都不吃的,謝謝都是一個真的很普通的阿婆,就是你我的奶奶姥姥。

而回憶慰安婦時的歷史,這裡必須強調,慰安婦並不是一個合適的詞語,正確的稱呼應該是被迫當慰安婦的受害者,阿婆們總是哭著說,不記得了,不說了,有兒女,不能說,不想說,而導演也點到為止,導演也說過,「把這些老人當做親人去看待,你的拍攝就有了分寸,問題就有了底線。」這些在電影里,真的都能感受到,比起之前的更有衝突感的三十二,這個平淡的普通的二十二,這個刪除了很多回憶的二十二,這個用最普通的生活情境讓我沒有淚奔的二十二,讓我更加喜歡它了。

這部電影,有很多可以回憶的細節,

開頭是追悼會,結尾是葬禮,開頭和結尾都是同一幕的景色,人們一個一個的離開,冬去春來,被大雪壓蓋的大地又一點點變綠,時間在我們不知不覺中就已流逝,老人們的名字從二十二個一點一點的淡去消失,隨著時間的流逝,都會消失。

海南志願者哭著說,阿婆真的走了,

阿婆說「原來日本人老了,日本是沒有鬍子的呀」

阿婆說「這世界真好,吃野東西都要留著這條命來看」

阿婆說「謝謝你們」

阿婆說「你們來看阿婆,阿婆就開心啊」

阿婆說 「希望中國和日本要一直友好,不要再打仗。會有很多人死去的」

剩下的,如果想知道,就請走進影院靜靜的觀看電影吧。


壓抑

抱著一桶爆米花的我不敢嚼出聲

因為沒有人發出聲音

大家都坐在那裡

靜靜的看著屏幕

銘記著歷史

神奇的是 觀眾大多是學生

我們沒有見證過這段歷史 但是我們將傳承它

我是看了三十二馬上買的票看二十二

看三十二的時候我感到最多的是對老人的 不能說可憐 但是就是一直流淚

為經歷了那麼多的還對世界抱有最大善意的她流淚

而二十二

我感到的是沉重

有許多時候 影片是沉默的

它就像一塊石頭壓著你 但是你不想去推開

最後直到所有老人的名字都出現完 所有眾籌者 製作人 導演 等等 都划過屏幕

我們才離去

這是我看過最安靜的一場電影

我們不會忘記所有經歷過苦難的老人

我們將永遠銘記


先看了下影片簡介,然後吃完飯買了票自己進了影院,影廳的人不多,找到地方坐了下來,本以為呈現的形式會很激憤,其實不然,全片沒有旁白畫外音,僅有的介紹只是名字和時代背景,大部分都是的受訪人生活片段,以及少有的自述,背景音樂也少的可憐,在這樣平淡又克制的背景下,近乎純粹的的的呈現出22位老人垂暮之年。其中的留白部分記錄了天氣的狀況,大雨,微風,陽光以及老人形單影隻的身影……開始於白雪茫茫的大地,結束於一片碧草的原野。

看了其他影評,有覺得素材不夠豐富,斷斷續續,讓人不太明白,呈現的形式不夠生動,說的好壞的都有,我看到有一個說的特別好『需知平淡並非不痛苦,真正的痛苦都是不能言說的』。

有一段印象很深,一位老人說她在剛接觸採訪的人時很抵觸,不想再從新揭開傷疤,採訪者也說除了必要的證詞,想讓她們高興的生活,其中的一位老人說著說著哽咽住,流出淚水,只說「不說了不想再說了」。大半個世紀過去,看似平淡,實則一天也沒有忘記,每當回想起那段時光,歷歷在目。最終她們將壓抑在心底的悲憤、恐懼、寂寞、仇恨、屈辱、委屈徹底傾訴出來,她們卻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平靜。她們平靜地訴說,平靜得就好像她們講述的,是別人的事情。

有個老人給我的印象很深,講自己的那段經歷的時候,鏡頭對著她的眼睛,高齡眼球有點混沌,但是目光很堅定,一直珍惜著政府獎給她的獎章,找到一位丟失的獎章的笑臉顯得那樣可愛。

一位家屬說的很棒,他們遭受的的苦難是我無法體會的,只希望以後可以開心就好,她們一直在等待日本的道歉,而日本在等待她們的逝去,看到途中聽到有人發出陣陣嘆息。……,三十二,二十二,八……

被飽受摧殘的靈魂應該被溫柔以待。


從20萬到8個人,她們始終沒等到日本的道歉。而死亡,正試圖將一切歸零……


想不明白一個問題。無論是拍攝《二十二》的整個劇組,還是為受害者奔走打官司的人們,他們做的這些事情,真的就是對老人們好的嗎?在影片里,大多數的老人,是選擇對自己的過去一字不提,或者是說著說著,哽咽道:不講了,不講了…我在心裡也默默念:別問了,別問了…讓受害者講述自己的慘痛經歷,本身就是一個揭傷疤的過程。有的老人,甚至坦言:我其實想一直到死都不提那段事的,誰問我我都不說真話。受訪者大多是在村落里生活,原本平靜的生活,因為記者,媒體的到來,發生了變化。鄰里鄉親都是抱有好奇心的,他們打聽到了原因,便碎言碎語,指指點點。很多時候,旁觀者對受害者抱有的不是憐憫與同情,而是一種很莫名其妙的,避之如瘟疫的反應。如果說日本軍人把她們推進地獄,那麼把她們留在地獄的,則是自己的同胞。阿婆們的心愿很簡單,她們不奢求多好的物質生活,也沒有奢求可以得到什麼補償。當一個日本志願者給一個阿婆看年老的日本軍人的照片時,阿婆是笑著說的:日本人老了也沒有鬍子了呀。幾十年的時間,不能讓她們忘記那段痛苦,但是可以慢慢治癒。在這樣漫長的治癒過程里,傷疤不斷被人撕扯,即便是以維護名譽的名義,對阿婆們來說,是不是也殘忍了一點?


「你們來看阿婆,阿婆就開心啊」

一句話讓強忍的我瞬間淚目。


昨晚去看的,看完回來看了幾篇別人的觀後,補了三十二和導演那期一席。

不得不說這是有史以來觀影過程最舒坦的一次,沒有熊孩子哭鬧沒有大聲喧嘩沒有一切不和諧的干擾因素。就這個feel……

看22之前沒有做過功課,也沒看過32,只有聽說過。如果你們要去看建議先看看32。

我想寫幾個我印象最深刻的畫面,但是形容不出來,怎麼寫都感覺不太對,你們去電影院看吧,是紀錄片,挺好的。

http://mp.weixin.qq.com/s/EUPSs75Hkv0kPS07ZAMjKA

這是一篇我覺得寫得挺合我意的微信公眾號的文章鏈接,下面的留言有幾個我也覺得很贊,不同視角的也有,有興趣可以看看。

從影院出來我就在單循那首九重山,到現在。

三十二的圖

剛剛看了別人的回答又多注意到32兩個點,一是韋紹蘭老人每個月靠領九十塊錢的低保過日子……二是羅善學老人連小孩子都欺負他,是不是能看出周圍人如何看待歷史的,我們周圍是不是也有他周圍那樣的人……



影片中有一幕是在一位奶奶的家門口,中間是洞開的門,左邊一個小女孩坐著玩手機,幾個小朋友圍著她看,那位老奶奶就坐在門的右邊,手裡拿著一個小玩具偏頭看著他們,有點嚮往,有點好奇。左邊青春年少,右邊滿是風霜,中間隔著時間的屏障。我想鏡頭在這一幕停留那麼長的時間也像展現老人們和時代的距離。

後來畫面里突然傳來《新聞聯播》開始的那段音樂,我一下就想起了布皮樹的《一瞬間》。

?
幾十年苦難的瞬間都一起壓在她們的肩上,直不起腰,抬不起腳。

一瞬間就老了

「日本人老了,也沒有鬍子了。」

一瞬間就死了

躺進棺槨,入土厚葬。影片的最後,一瞬間埋骨之處就從白雪皚皚變成滿目青蔥,她生的時候受盡苦難,死的時候墳頭草也沒有多高。

疲憊如時間。

————————————————————

看完之後父母朋友都問我這電影好不好看,我沒法回答,只能告訴他們這很真實,很沉重,很客觀,導演很用心,很尊重奶奶們。這樣的電影不是一句好不好看就能總結得清的。

影片最後揭示米田麻衣原來是個日本人的時候,后座有個人說「這樣的頭型中國人也留不出來」,滿是鄙夷。之前你怎麼不這麼說?日本人是不可原諒,但是米田麻衣尊重歷史,七八年來一直探望奶奶們,陪伴她們,幫助她們,至少從這一點來說她就值得我們尊敬,她比坐在影院里的我們做的都好,請把你的鄙夷憤怒都留給那些藐視歷史的右翼們。


今天剛剛和朋友看完,看的過程我一直在哭,是的,是一部記錄片,各種場景和採訪堆砌而成,近乎白描,我沒有看的昏昏欲睡,反而一直在流淚,同行的朋友和身邊的女生也都抽泣了,我看的場次的人平均年齡都在20歲上下,除了1 2個人有幾分鐘的輕微的笑場,幾乎沒有這種情況。如果說幾年前參觀731紀念館我的心情是氣憤,義憤填膺,那麼今天我觀看二十二的心情就是難過,沉重,如鯁在喉。感覺有塊石頭卡在嗓子眼裡,咽不下去,吐不出來,十分難受。我看到她們就想起我的奶奶,乾癟的身體,深深淺淺的皺紋,牙齒都已經脫落了,看似與正常的老人無異,可是誰知道她們曾受過怎樣非人的虐待!當她們講述過往的時候,我作為一個旁觀者,都不敢看,不敢聽,不敢想像她們的身心經過什麼樣的蹂躪,可想而知,她們自己在說這些的時候又會是多麼心痛,那是一輩子的夢魘啊!我看到她們的混濁的眼睛裡,有憤恨,有難過,有傷心,有心酸,還有那麼一點點的自卑。我的內心更是對日本鬼子慘無人道的無恥行為痛恨到無以復加,這對於這些老人是多麼大的傷害,我看到記錄片裡面說到現在日本人對她們沒有一句道歉一分錢的賠償,而這些老人大多都相繼去世了,天堂沒有魔鬼,願逝者安息。電影看完了,我想說,勿忘國恥,在歷史面前,在恥辱面前,在人道主義面前,怎樣的民族主義都不為過!


二十二,第一次在影院看紀錄片,也是我看過最安靜的一場電影,自己喝奶茶吞咽的聲音都聽得一清二楚。

矛盾的是,「慰安婦」,一個日本人用來掩蓋罪行的外衣,最後竟也成了受害者的最後一絲尊嚴 。幾乎每個老人在談到自身遭遇時都擺手掩面,哽咽「不說了,不說了」「好幾個記者來採訪我都沒說真話,對子女更不敢說,我要把這些話都帶進墳墓里...」。

看完最大感受就是,比日軍暴行對她們殺傷力更大的,是世世代代或者是整個民族都認可的「羞恥觀」,為什麼受害了卻不能鼓起勇氣譴責他們的暴行,因為在封建思想里,失貞的羞恥與屈辱比死亡更可怕,更不敢面對。


我是下午去看的《二十二》。

沒有人大聲說話,整個影廳很安靜,有時候能聽見輕輕吸鼻子的聲音。

不敢評價電影,但是看到「謝謝你們」「你們能來看阿婆,阿婆就很開心了」「希望中日永遠不會再打仗」「這世界真好,吃野東西也要活出這條命來看」這些話之後還是沒能忍住。

奶奶們的樂觀甚至是開朗讓我心疼。


有些人

天災沒死 人禍沒死

最後卻被流言蜚語逼死了

可見

人言有多可怕

我們高呼言論自由

但如果素質沒提上去 觀念還是那樣老舊

這樣的自由豈非有害?大家不知道該說什麼 不該說什麼 而是一味的胡說,把你貶到了塵埃里,以為自己就會成為上帝,多麼可笑

在娛樂至死的年代

看客多了,敢於說真話的人少了

真相紛紛拿去被消遣,至於以後,那人是死是活,那事是否了結,與我何甘!

久而久之

真相被帶進了墳墓里 留下來的 只剩無盡的傳說

看了《二十二》,劇情是真的平淡,但現實也是真的刺痛人心 阿婆們一輩子忍辱負重,活過了槍林彈雨,卻因怕眾人的非議而失聲痛哭;

那個孩子怎麼了要一輩子單身?只因他是日本人的孽種?難道要他的母親把他打掉才是對生命的尊重?

面對那些十惡不赦的人,如果連受害者都諱莫如深,難道指望那些看客替我們伸張正義嗎?幸好有些人的心並未死去,幸好,那段歷史,並未被抹掉。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治癒系電影《一條狗的使命》?
《現代啟示錄》帶給你什麼?
為什麼《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人生必看的電影?

TAG:電影 | 紀錄片 | 慰安婦 | X是種怎樣的體驗 | 二十二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