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會在社交網路上分享自己在聽的音樂?

發現一個很少在社交網路上發布任何狀態的前輩剛剛在微信空間分享了豆瓣FM的音樂,覺得奇怪為什麼大家會想分享自己正在聽的音樂?

感覺音樂不同於文字狀態或圖片,而且很多人分享的時候並不會加任何點評,分享出來之後,聽眾並不能看出很多跟發布者直接相關的私人內容,這種分享的動機何在呢?


從通信角度解釋一下:原因是文字承載情感能力的局限性

在自我情感表達中,文字相較於其他藝術形式效率過低,而音樂則可以更加準確的表達。原因要從文字表達的本質說起:

人類的信息交流基礎是語言和文字,其中語言只是文字的載體。而一段文字實際上是一種離散信號,或者說是數字信號,而非模擬信號。

離散信號除了時間離散,同時也是數值離散。措辭實際上是一種量化過程,當我們在說話之前選擇某一辭彙的過程實際是將某一種程度量化為統一標準。比如我該用「開心」還是「爽」,對那些人說「開心」,對哪些人說「爽」。辭彙的選擇是一種量化的過程,而量化一定會造成信息丟失(降低信噪比),根據量化雜訊模型,量化編碼每增加一個比特就會對應提高6.02dB的信噪比。也就是說辭彙越豐富的語言,可以用更短的字元數傳遞更多的信息。

打個比方:

用語言描述一杯濃度為0%-50%的糖水,由於辭彙貧乏造成量化間隔過大,以至於只能用:「沒味道,有點甜,甜,特別甜,甜死了」來進行描述。那麼45%或者48%的糖水都將被統一表達為「甜死了」。

可以看到在這個量化過程中,造成了信息的丟失。一杯水"甜死了"無法讓聽到這句話的人重新根據它複製出同等濃度的液體。

然而藉助數學工具,我們可以更精確化的進行表達,比如直接說成:「這杯水的濃度為百分之48。」 遺憾的是,對於大部分事物,我們無法用數學描述,尤其是情感。

精確描述情感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借用方言、語氣、表情、肢體動作。比如天津話自帶相聲效果;東北話自帶小品效果;表白時要盯住對方眼睛;吵架一定要在氣勢壓倒對方等等。因此網路交流相較於面對面交流缺少了更多輔助信息,也更容易產生誤解,無論是異地戀或是遠程辦公,都受制於缺乏協同文字的輔助手段而造成交流障礙。

更高級的情感表達方式是藝術:比如詩詞文學、音樂、美術、表演、舞蹈。主要方式是藉助共有信息基礎,或稱為編碼字典,來用儘可能短的信息長度傳達更多的信息。(更精確的信息需要更多的信息載體)

比如小學時常用的比喻修辭:這杯水甜如蜜。那麼對於品嘗過蜂蜜的人來說,這樣的信息傳輸效率更高。但是這種傳輸方式要求發送方和接收方同時具備共同知識基礎(編碼模型),單就這個例子,編碼模型就是將蜂蜜的味道與「蜂蜜」這一辭彙在大腦中進行對應。如果一方缺乏這一知識,則信息由於無法解碼而變得失去意義。越高級的藝術形式承載的信息越多,而對於公共知識的需求也越光,所以許多藝術形式並無法被社會大眾所理解,因為他們要求觀眾具備大量的藝術鑒賞基礎。

最近在教一個德國人中文,講到了曹操的短歌行,才發現難度不是一般的大。因為曹操的詩詞大量借用《詩經》的典故,一句「青青子衿」就讓老德徹底崩潰,這就是缺乏公共知識的無效信息傳輸。而對於掌握《詩經》的人來說,這種借代方式則可以用更少的語言更精確地描述出詩人本身的情感。

回到本文重點:音樂相較於文字具備更強的表達能力,當一個人試圖表達自己的某種情感,一段音樂比一段男默女淚的文章可以更簡潔有效的傳達情緒,這便是分享音樂的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是,正因為用藝術形式傳達情感需要大量公共知識基礎,也讓這種方式具備了加密性和定向性。類似於調頻信息,頻道正確的接收者才能完整接收信息。當社交網站用戶用分享音樂表達心情時,他(她)會清楚的知道哪些接收者具備共同的知識基礎,並選擇這一知識基礎來傳達情感。就比如鄧麗君的歌曲受眾更可能是60後,而周杰倫的歌曲受眾更可能是80後。又比如一句「無限大な夢のあとの」,不聽二次元歌曲的人也許完全不知所云,但是有些人就能激動到不行。音樂的分享者在分享音樂的同時可以同時指明接收對象,這是傳統信息交流無法達到的效果。

因此強烈的個人情感表達需求,才是音樂分享的主要動機。


個人認為:音樂在非專業人士中的傳播本質上傳播的是一種情緒。

我們為什麼要把我們正在聽的音樂給大家呢?

我認為第一個動機是分享信息,就是讓大家能夠了解自己。不只是文字和圖片可以表現一個人的特點,音樂其實也可以。比如在我的朋友圈,我發現我的某個新同事居然很喜歡搖滾樂,於是我點了贊以後開始跟他聊搖滾,話題從搖滾開始。把人通過相同的愛好聯繫到一起,是一個自我描述的過程,沒準你的一個分享會給你帶來一個好的玩伴甚至女朋友也說不定呢~

分享的第二個動機是為了尋找認同,尋找一種「團伙」的感覺。比如我分享了一首來自1976的《夜晚還年輕》,因為我剛從大學同學聚會回來,我始終認同青春不應該由於年齡增長而終結,於是我分享了這首歌,這時候我的同學們看到了這首歌則會愉快的點個贊,然後我們開始聊聊往事,開始計划下一個聚會。在這種情況下,你朋友圈的某個人突然分享了一首歌,也許你不明白他為啥分享這首歌,沒準就是因為他與他的「團伙」度過了一個愉快或者悲傷的夜晚,而你恰好不在團伙之內而已。

第三個動機,我認為是情緒的分享。不僅僅是新聞、時評是具有情緒性和立場的,實際上任何分享的東西在人的心中都已經給它貼上了自己的情緒標籤,在情緒分享的時候,一首歌跟一句話跟一個圖片是沒什麼大的分別的,只不過表現形式不同,信息的載體變化了而已。這時候:「我覺得我想有個妹子」跟「XX分享了李宗盛的《寂寞難耐 》」是沒有多大區別的。

本質上,音樂是一種載體,音樂並不是不能看出分享者相關的私人內容的,恰恰相反,音樂是最不需要翻譯的人類的共同語言。

個人看法,也許存在不對的地方,敬請糾正~


就像我把另一隻耳機遞給你啊。


這種情況絕對不是這樣解釋的:啊,這首歌好好聽,讓大家跟我一起分享吧!

而是:

那個人,你看到了嗎?

這首歌是我的心情,我的愛好,我的品味,我的故事

你看到了嗎?聽懂了嗎?

我在想你,你知道嗎?


以前我分享自己喜歡的音樂,希望別人也能喜歡。因為有著共同喜好的人總是更容易親近,也更容易有共同話題。

後來我意識到,我所分享的音樂,大部分人都不會點開聽,即便有人聽了,也並不一定喜歡。畢竟聽歌是件私人的事情,每個人的審美和品味都不一樣,喜歡的歌也不一樣。於是我漸漸不在社交網路上分享音樂。

如今我又開始時不時地分享音樂,不管別人聽不聽,我自己高興就好。以前我太在意別人的看法,現在都是隨性而發。若你懶得點開我分享的歌,我也無所謂,反正你我都不會有什麼損失,只能說明我們無緣無分。若你閑來無事,恰巧聽了我推薦的歌,又恰巧喜歡的話,那自然是一種緣分。若不喜歡,也沒關係,你總會找到自己喜歡的歌的,只是我們有緣無分。


我聽這首歌的時候心情恰好不錯,我希望你也聽聽看。


我無聊成這樣了,快來約我啊!


這樣說吧,我平常特別喜歡把聽的歌分享到朋友圈,基本上隔兩天就一首的樣子。我是個搖滾樂迷,也聽民謠,後搖,雷鬼什麼的。這些音樂大部分都是獨立音樂,我們也知道這種音樂在我們生活的社會環境里都屬於大家說的小眾音樂。

稍微了解一點的人也知道獨立音樂人大部分是賺不到什麼錢的。有的樂隊或人甚至是一邊做班一邊做音樂。

我分享的目的是什麼那?就是讓我的朋友們能眼熟這麼一支樂隊或者一個音樂人的名字,而不是要讓他們的名字只在我的音樂列表裡默默無聞的。

如果有哪個時候我的某一個朋友點開聽了一下,成了誰的粉絲。或許,或許,或許下一次這一支樂隊可以多賣一張門票,或者多賣一張專輯,多增加一點收入,能讓他們生活的更好一點。


人都渴望被他人接納和認可,分享歌曲是給了他人了解自己的一個窗口.

人活在這個世界,必須保持與這個世界的聯繫才不會感覺孤獨,當你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其他人在了解你,關注你的時候,你就感覺自己有了生存的價值.

人只有通過外界的反應才能真正認識自我,從而意識到自身的價值.人們在對外界試探的同時,也是在試著了解自我.看看自己能引起他人什麼樣的反應,從而確定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確定自己的價值如何.


渴望他人認可自己,渴望他人了解自己。


獨樂樂 不如眾樂樂


完成了一次價值輸出


原因如下,不分先後。

1. 表達心情,就和發文字狀態一樣。

像我這樣不太會寫的,一般就會用音樂來表達心情。可能是歌名,可能是歌詞,可能是一段旋律,可能唱出了你說不出口的話,可能勾起了一段回憶。

2. 找圈子,找知音。

3. 想讓別人更了解自己。

看過一篇文章『藏好你的ipod和豆瓣帳戶』,了解一個人的最佳途徑就是他/她的喜好。分享音樂的目的也是自我描述。

4. 單純的「這首歌太好聽了,你們也來聽聽看啊。」

5. 曬品味。

6. 電影配樂,告訴別人我看過這部電影了。


1、曬情懷,由音樂引發感悟,有感而發,這時音樂和其他類型的內容(比如文字、圖片)一樣,被藉此表達個人感悟,更立體和有情懷,讓人容易接受

2、曬品味(看看身邊有沒有分享古典、後搖等較小眾的盆友…)

3、mark!實在太好聽了!僅僅收藏到播放器的賬戶會比較沒存在感,不能體現到這首歌的好聽程度!

4、希望自己喜歡的歌能被更多人接受,通常出現在年輕人身上


分享音樂,個人感覺:

1、心情不好,或者收到挫折,委屈等情緒問題,很喜歡分享一首能表達自己處境的歌曲,以歌抒情。

2、展示自己品味,有些喜歡分享英文歌曲,歐美主流,自己覺得分享歐美的音樂使自己個人檔次高一級。

3、粉絲榮譽感,超喜歡一位明顯,分享他的歌曲出來,變現出自己為忠實粉絲,分享者覺得有虛榮感。

4、具有特殊意義,值得紀念的一刻,記錄生活


我從來沒見過有人分享《最炫名族風》或者《傷不起》。

這就是答案。


就我個人而言

1、為了分享自己的心情

2、為了裝逼,展示自己的品味(藍鵝並不知道自己的品味夠不夠本裝逼)

3、純粹想讓某個在意的人注意到自己

以上。


尋求認同 / 體現不同


-

聽到一首中意的歌真的很美妙,

美妙到讓人沉浸在節奏變幻,迷失於輕快旋律,

這個時候你的大腦偷偷告訴你說,

「嘿,讓我們把這種曼妙分享給世界吧」

你不假思索,跟著節奏,哼著旋律,點了分享。

當耳機空留餘音,節奏逐漸消逝的時候,

你微笑著舒了口氣,

「今天真是美好呢」你這樣想著,

「感覺自己萌萌噠」你這樣笑著。

然後你準備快樂地迎接這一天剩下的時光,

你解鎖了手機,點開了微信,

看到「發現」那兒有一個大大的紅圈,

上面竟然提示著99+,

你開懷地笑了,

「姐就分享了首歌,你們至於非要跪舔嘛」你這般想著,

「底下一定有一大堆我的追求者高呼我是女王大人」你露出了蛇精般的笑容,

這樣的笑容,藏都藏不住,櫻桃小嘴即刻變成了性感雙唇,

厚厚的大嘴唇子,是珍貴的食材,煎一下一定是可口的章魚火腿腸。

你點了進去,

還沒來得及看回復,

便露出了一副又像興奮又像慌張的表情,

空氣中瀰漫著冷卻劑,

彷彿世界都凍結了,

「卧槽!Fxxk You!」你用國語和英語謾罵了世界twice,

手機掉在了地上,

鏡頭定格在了你的屏幕上,

「10分鐘前,XX分享了Lily Allen的《Fxxk You》:美妙的一首歌,大家快來聽聽」

·


因為好聽啊!!!還能有什麼??


推薦閱讀:

何為分享?何為炫耀?
程序猿們 你們寫過最得意的程序是什麼?
今天,什麼事讓你覺得開心?
你們的最拿手好菜是什麼?做法可以分享一下嗎?

TAG:音樂 | 社交網路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