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來分析經濟新聞(經濟現象)?

我是大二學生,學習經濟(國際經濟)。認識到讀書最有效的途徑是學以致用。想利用已學的經濟知識來分析身邊的一些經濟現象。但無從小手或者說沒找到分析方法。希望在知乎能得到前輩們的指教!或者有什麼方法可以提高這種分析能力?


曼昆在《經濟學原理》裡面都可以用冰激凌店之類的案例來解釋企業行為、供求曲線等等原理,你也可以的。

把一件日常行為模型化,原理化,便可以入門著手了,比如,可以試著分析一下你購買一個iPhone 4s為什麼會涉及到合約機和裸機的不同定價?為什麼會排隊?為什麼市場上會有水貨和行貨?蘋果為什麼要採用Appstore+iOS這樣的封閉模式?蘋果為什麼要選擇富士康做代工?富士康代工為什麼會受到輿論抨擊?

5W1H+SWOT,放之四海而皆準,無往不利。


首先需要界定:什麼是身邊的經濟現象。

狹義來講,是財經新聞中的經濟現象,也就是題主說的經濟新聞啦,宏觀/金融類居多,比如QE、央媽降息、新興市場、滬港通等等。廣義來講,自經濟學帝國主義始,日常可見的大多數人類行為和人類社會發生的事件都被認為是經濟現象,都能用經濟學的分析框架來套。

在開始分析之前,首先建議題主閱讀一些理論性的著作,比如論經濟學與經濟學家,經濟科學的性質與意義,以及弗里德曼著名神文實證經濟學方法論。這些文章看起來挺虛的(忽略科斯的八卦部分),還蠻無聊的(劃掉)但通過看幾位大神的爭論,凡人如我等對於經濟學的目的、手段和意義也能有些基本的認知。

接下來,對於狹義的經濟現象,想要分析的話,還是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僅僅Econ101也是不夠的。如果沒有基礎理論做鋪墊,除非你是財經天才,否則看新聞真的會一頭霧水不知所云的,也很難理清楚作者的邏輯鏈條在哪裡(或者自以為理解了然後徹底變成經濟學票友~或者走向宋xx的道路o(╯□╰)o))

舉個栗子,題主是學國際經濟的,正巧這學期我在學international macroeconomics, 平時的作業里基本是材料閱讀分析總結,這些材料通常就是一些新聞報道(如Financial Times, Bloomberg)還有一些較為通俗的paper和speech。這些描述的就是日常的身邊的經濟現象,但是要讀懂,並在讀懂以後可以自己解釋清楚,是需要上課時學到的理論和模型做支撐的,比如Mundell-Fleming Model,The impossible trinity等等。所以,要擁有這種分析能力,首先要學到相關課程和理論打好基礎,然後去FT,WSJ等新聞網站讀一些靠譜的報道,應用自己學過的理論和模型來分析作者每一句話的邏輯鏈條。多做一些這樣的練習,分析能力就練出來啦╮(╯_╰)╭還有個很有效的方法,就是抓一個非經濟學專業人士,如基友或爹媽,然後給他們講清這個新聞到底是什麼意思,闡釋一下某某政策會產生什麼影響等等。親測對於自己的理論姿勢水平有顯著提升,因為講解的時候很容易發現自己的邏輯漏洞的==

至於廣義的經濟現象,也就是人類社會現象與人類行為,之前的答案也有提到——多讀書,掌握分析框架。初級入門(而不想被數學證明糊一臉的話)可以閱讀以下:曼昆的經濟學原理(這應該是教材吧);魔鬼經濟學,牛奶可樂經濟學(僅供娛樂和了解分析框架);性與理性(簡直開啟了新世界的大門)——從這些書里你能看到,其實最基本的框架就是成本和收益供給與需求那一套;稍微進階一點點的書,比如集體行動的邏輯;貧困與饑荒;還有Gary Becker大爺的神書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會有更嚴謹的分析框架和模型(以及糊一臉的數理工具),對於提升思想境界脫離票友行列都很有啟發╮(╯▽╰)╭

讀書少寫不下去了==本人大三金融小學渣一枚,懇請諸位大神指出疏漏/推薦書目或新聞網站等。與題主共勉啦~


兩市早盤接近平開,稍作沖高後進入整理階段,午盤開盤後以山西證券為首的券商板塊快速拉升,隨後指數也是快速翻紅,創出新高,隨後主板方面又開始回落再度翻綠。截至收盤,滬指收於2843.68點,下跌7.18點,跌幅0.25%,成交額為1400億;深成指收於9908.79點,下跌1.29點,跌幅0.01%,成交額為2909億。總體來看,市場仍在小幅內的上下震蕩過程中,而成交量依然低迷。


可以讀一些著名經濟學家寫的經濟評論或者普及類著作,如加里貝克的生活中的經濟學。一定要是有名的經濟學家,不要讀一些偽經濟學家的作品,誤人子弟。


推薦閱讀:

中糧可樂的經營狀況不佳,可口可樂為什麼要繼續和中糧集團合作?
2015年下半年以來,經濟在走下坡路,但是樓市、股市在卻上升,應該如何解釋?
戰後日本經濟騰飛的原因是什麼,而後又是怎麼走向停滯的?
央行加息對中國經濟有什麼影響?
國家不能多印一些錢給窮人的原因是啥?

TAG:財經 | 經濟 | 經濟學 | 市場情報收集與分析 | 中國經濟 | 社會現象 | 實踐 | 市場分析 | 財經新聞 | 經濟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