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抒情為什麼被人詬病?

看到好多人婊成人抒情。

「惡俗噁心的音樂」「成人抒情粉垃圾」「成人抒情是音樂的最底端」之類的...

成人抒情為什麼不受待見呢?全球最暢銷的女歌手前五可是三個都唱成人抒情的啊,雖然後來有兩個轉型了,但是成人抒情還是有一定地位的吧?為什麼會被說的那麼不堪...

我看到有人說成人抒情都是怨婦歌,非主流。確實有些成人抒情的歌確實略非,可是我覺得大部分還是很不錯的啊,對有經歷的人來說很能引起共鳴。但每次看樂評,只要是成人抒情得分都相當低。

如果成人抒情真的這麼垃圾,為什麼一直堅守成人抒情的Celine現在還能賣出同代歌手中最漂亮的銷量呢?轉RB的Mariah現在專輯銷量都不是很好了(Adele的《21》全球大爆,其實這也算成人抒情的吧?)。

我不能接受像l will always love you這樣的歌被貶為垃圾曲....


推薦題主去看B站關於歐美女歌手唱功排行的一個視頻,裡面特意提到了成人抒情。oversing是一方面,唱滿比唱虛容易的多,而聽眾,為追求所謂唱功和純粹聽覺的衝擊,會讚美這種看似牛逼,事實上對歌曲的詮釋和故事性非常缺乏的唱法,炫技性質過強。與此同時,這種歌毫無時代性,更無創新性,看似滿足了大多數聽眾,然而對音樂界並無進步和幫助。

在藝術方面,有時候滿足大多數,就意味著平庸。


因為成人抒情的要求低,具體體現在節奏單一,律動簡單,對樂感基本無要求。

而成人抒情卻又是國內許多聽眾的心頭大愛。

試想,所有科學家如果僅僅滿足於簡單的高考卷,誰來推動科技的前進呢?


因為欣賞成人抒情是欣賞音樂的最基本能力啊,只要是個不聾的人就可以評價這種音樂的好壞,完全不費力,不需要門檻,打動你的就是好,聽不進去就是不好,再簡單不過了。

可是全世界的人都喜歡聽成人抒情,你想這對音樂的發展有好處嗎?

更可怕的是,聽慣了成人抒情的人對其他音樂的鑒賞能力是零,對待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其他流派也是按照「聽著好就說好,聽不進去就說不好」的標準;自己不懂音樂也就算了,還動不動發出評論來說這不好那不好;並且這種人是大多數,所以隨時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來二去,他們覺得自己是對的。

——這些話有沒有聽著很耳熟呢?也就是說,這跟電影,文學,以及現在世界上其他學術領域都一樣的情況,屬於音樂上的反智現象。所以懂音樂的人自然十分反感他們,連帶著反感他們聽的成人抒情。


承認抒情本身並沒有問題。比如clymaxx的i miss you。有問題的是為了突出聲音的「力量」而降低製作的power pop。這種音樂將歌唱滿,唱過,不給觀眾一點留白,往往是唱到一個高度就不懂得該如何回落。這樣音樂失去了美感,但聲音上的刺激還是讓人感覺「震撼」。比如whitney早期作品,how will i know,本來是一個小女生的嬌羞被唱成了爺們的吶喊。mariah還好一些。後期轉型賣音色後也有touch my body這種質感輕盈的作品,但還是走不出oversing的怪圈,至於另外那個,不予置評。


成人抒情現在備受詬病的原因大概是現在音樂市場那些旋律和歌詞單一雷同,粗製濫造的抒情情歌泛濫吧......但一棒子打死說全是垃圾,肯定是偏頗了。不過相對來說,成人抒情的確受眾廣欠深度,沒什麼創新和意義可言,這種類型的音樂樂評平庸也很正常。

還有對於題主的問題描述,用銷量判定專輯質量,個人感覺沒什麼意義。


成人抒情憑什麼被詬病?世界樂壇成人抒情地位低?成人抒情局限於某種風格和流派!?世界音樂沒有了成人抒情,人就像生於無性世界。

商業性與藝術性是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和一定的互輔性!

要求人家靠賣唱片吃飯的人出一些藝術性高的但大眾接受能力低的專輯,請問誰養人家?

高藝術性的人文情懷,困在「生前少為人知,逝後流芳百世」的怪圈。這是為什麼?因為缺少商業性的宣傳。

所以詬病低質泛濫的成人抒情之前,先詬病聽眾音樂素養,正如「沒有藝術需求低的市場,就沒有低質量和泛濫的成人抒情」


我可以給你個比較客觀的回答。

喜歡給流行音樂排地位排檔次的一般都是聽得比較多的。

國外特別聽搖滾的比較多,所謂rockism,簡單說就是認為搖滾樂是流行音樂的標準和衡量尺度。

而AC可以說是流行中的流行,老少咸宜,在非地域音樂風格里,離搖滾算是最遠的了。

所以可想而知。

當然國內排名次的基本都還是聽流行的。

還有一個普遍規律是黑&>白,白人越多的流行樂類型,越不容易招待見。


1,逼格!逼格!!逼格!!!

麥當勞、可口可樂賣遍全球,但既不會出現在米其林三星名錄里,也不會成為皇室御用水——他們可以讓幾十億人掏錢買,卻不能得到美食家的一個贊。

音樂也是,大家都喜歡的逼格也就低了。

2,學術的理解就是,邊際效用遞減,聽多了就覺得沒那麼好聽了。

3,批評也有道理。大眾喜歡的,通常會比較簡單。熱愛音樂的人聽得比較多,會越來越喜歡上複雜的音樂。


1,賣多少和好不好沒有必然聯繫

2,經典抓耳佳作不少和無病呻吟糞曲居多並不矛盾

3,從音樂鑒賞力角度來說,承認抒情的確不能代表什麼

4,或許你品味不錯,但是大多數品味爛俗的人就好這口,嗯還有土嗨

5,天朝是成人抒情重災區,嗯在國際音樂屆基本沒什麼地位就是了


以下純屬個人觀點

理解題主。

其實流行音樂這個概念,基本和藝術沾不上什麼邊的。別管是成人抒情,搖滾,RB,Blues,Funk,Country,都屬於音樂產業主導下某一特定時期的產物,誰也沒比誰強到哪去。當然這些音樂類型里都有精品,但本質上都是由大眾引導的。歐美現在流行的那些搖滾,hiphop也是幾乎所有人都在聽,我並不覺得這和中國滿大街放的愛情買賣有什麼區別。從作品立意上看,黑人音樂那些三俗元素比如什麼戀人劈腿,性愛和抒情歌的那種小情小愛誰比誰高級呢?單憑這一點就能說明他們的審美比較好?

一般說歐美的音樂產業領先於我們,這我是同意的。但記住是音樂「產業」,不是音樂藝術。藝術本身根本不能量產,這應該是個常識性的問題。他們的作品加工流程非常成熟,但並不代表那些作品本身有什麼藝術價值。很大程度上目前市面上比較流行的作品都存在唱的不行音樂形式硬湊的現象,這就是典型的產業化的表現。

說回成人抒情。首先,大部分聽音樂的人都會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選擇,但很多時候他們會誤以為自己喜歡什麼樣的音樂類型,比如搖滾樂,比如抒情樂,但本質上都是「聽個響」。比如國內一眾喜歡動次打次的歌的人只是為了找點生理刺激,天天單曲循環可惜不是你這種歌的人可能天生喜靜,沒事只是想要個背景音要麼就不舒服。所以說,什麼樣的音樂類型能在什麼地方流行,跟人有關也和文化有關。東方人這種含蓄儒雅的文化氛圍原本就不適合接受類似hiphop這種音樂類型,所以註定華語樂壇在未來一段是時間內仍然會是抒情歌佔主流地位。另外,你要讓一個極度內向抑鬱症患者強行去聽什麼搖滾,或者讓那種社交達人去循環我心永恆,那也不現實。所以我認為嚴肅音樂里可以談品味談審美,在流行音樂根本就不應該有這麼個概念。

再說一說流行歌手。大部分流行歌手是以個性立足而不是以音樂立足的。一般人說喜歡哪個歌手,多半離不開他的個性,而這種個性又體現在音樂里,比如一句歌詞,獨特的唱腔,讓人一聽就覺得這歌是他寫的的旋律等等。但這些東西真的有價值嗎?不一定。所以我覺得很大程度上流行歌手是以個性來引導觀眾而不是音樂上的創造。現在很多人把會自己創作看作衡量一個歌手的標準,如果從純音樂的角度看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我們既需要會作曲的人也需要會唱的人。現在會唱的人是越來越少了,寫一些亂七八糟東西的人倒是越來越多。在嚴肅音樂圈很少聽說哪個歌劇演員鋼琴家自己作曲的。不管怎麼說成人抒情的很多歌對唱的要求還是非常高的,而且以前那些唱成人抒情的歌手或多或少都有些古典聲樂的功底,我從不避諱自己非常喜歡成人抒情,最喜歡Celine Dion和Barbra Streisand。她們很少自己寫歌,但是那些音樂大部分都是上乘之作,我也很佩服寫出那些歌的人。音樂並不需要那麼多的個性,音樂需要人實打實的標準和實力。


建議去聽I will always love you .的原唱


我會在某段時間挺喜歡抒情曲的。旋律入耳,歌詞溫柔。聽起來很放鬆。所以我從來不會詬病成人抒情。

有些人會詬病大概是因為歌詞模式化,小情小愛沒有深度…?編曲太簡單…?(PS,牛姐有些抒情曲炫技痕迹太重,反而影響情感的表達。)


因為缺乏對聽眾感受力/想像力的開拓


實際上港台流行音樂里大部分市場上非常受歡迎的天王天后級歌手,走的就是成人抒情路子。男歌手典型如張學友,女歌手前有鄧麗君,後有王菲。

成人抒情音樂過於商業化,過於迎合市場大眾,失去了藝術本該有的獨立性前瞻性,通俗的同時,難免流俗,有時甚至是庸俗。


推薦閱讀:

世界上哪首歌被翻唱的次數最多?
如何評價Troye Sivan和Martin Garrix電音新單《There For You》?
如何評價Adele 《when we were young》的live?
怎麼評價Lana Del Rey新曲《Coachella Woodstock in my mind》?
為什麼相比於中文歌曲很多人更喜歡聽歐美音樂?

TAG:音樂 | 流行音樂 | 歐美流行音樂 | 歐美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