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Adele 《when we were young》的live?

RT


寫這個回答的時候,我還在循環這首歌。

我聽歌不多,喜好很窄,一點不專業,審美很路人。剛看第一遍視頻的時候,我還在注意阿獃的造型,房間裡面的演奏者。可是當我聽第二遍的時候,身體打顫,不得不說,心底有點難受。When we were young 的歌詞讓我想起來了,我和舊時的朋友,現在的朋友。

#Let me photograph you in this light

#In case it is the last time that we might be exactly like we were before we realized

畢業了換了手機,換了號碼。好多同學,現在連張合影都沒有。

#Cuase I"ve been myself all night long

#Hoping you"re someone I used to know

大家都在同一個城市,卻再也沒有見過面。當初一起過的幾年的畫面,也是模模糊糊,都記不清臉。

#And I swore you moved overseas

想起來,幾個去國外念書的好友。接連幾天的不安的消息,我都要和朋友一一確認安全。

#You look like a movie

#You sound like a song

大家一起約好去看電影,一起分享自己喜歡的歌。

#But if by chance you"re here alone

#Could I have a moment before I go

「好久不見,有沒有時間坐下來聊聊天?」

以後就算偶遇,真的會有時間?

#I"m so mad I"m getting old

#It makes me reckless

長大之後,事情就變多一個量級。

When we were young 讓我暫停片刻,回憶一下自己。這樣的歌,無論是誰演唱,什麼時候演唱,都讓為止我心動。


這個胖妞本身並沒有統治樂壇的野心,她唱著自己的情緒卻能夠帶給聽眾共鳴,我不否認她走到今天這步確實有相當一部分運氣的成份在,但很多人愛的就是這樣的阿獃,她能夠不忘初心我就很滿足了,flop了也無所謂,音樂於她從來不是生活的全部,引領樂壇風向的天后角色還是讓霉霉gaga那樣的事業型來吧,阿獃不適合的。


金牙說25是張平庸的專輯,我本希望阿獃「用事實說話」予以回擊,結果…二單依然無起色。眼看20號就是專輯發售日,在這短短几日間還會有新單曲嗎?我甚至把希望寄托在Max Martin身上,真有「慌不擇路」的意味。

我寧願去聽Julia Holter、Joanna Newsom、Grimes詭異的新專,也不想在21世紀再聽一首成人抒情——《刺客聶隱娘》難以讓觀眾帶入情緒,總好過撕來撕去的(墮胎)青春片。你明白我的意思吧?專輯質量不是以「打動人」為標準。


我們永遠不能要求別人不斷超越自己。


估計又要有大神跳出來說這是爛俗的成人抒情了。

評論前嘮叨:阿獃是自己寫歌,自己唱,而且有些歌有口水流行到一種境界了,卻一直拿著人家「成人抒情」這個百黑不膩的詞來貼標籤。不說新磚,單獨這首歌,也正是21到25緩慢的過渡,阿獃路人粉多,不像霉霉轉型後也能有如此巨大的粉絲效應從而帶動口碑。

你要指望她在帶孩子的四年里寫出一堆「煩煩煩」還是「濰坊的愛」?對不起,她不是不會唱,不是沒有好資源,也不是沒有製作人願意合作,這才三專,霉霉三專還是偽鄉村,水果三專開始唱兒歌,嘎嘎三專還是大玩電子,她們有巨型的轉變嗎?還不是穩中求進,所以請那些把住人家唱抒情就覺得她過譽的人請摘下你們的有色眼鏡( ????? )

這是分割線----------------------------

我個人很喜歡這首歌,副歌有種在法國的大街和戀人在夕陽的餘暉下分別的感覺,然後回憶被拉回了騎著單車,轉著風車的年代。哈哈腦洞有點大開了。

其實我覺得歌這個東西見仁見智,但是如果有人很極端的評價一首歌,比如說這首歌很好,好到秒殺所有歌手的抒情。或者這首歌難聽,把年代拉回了席琳迪翁的那種爛俗的抒情年代。但這時候請唱起霉霉的shake it off吧。haters gonna hate。你不需要知道這是不是爛俗,你只需要知道它有沒有打動你。你不需要知道它在榜單上又壓了多少人,你只要知道這首歌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再說說歌本身。阿獃說這是張「彌補」專輯,但看起來,就像《Hello》裡面說的,she"s not done much healing,她還需要自我癒合,用歌聲,所以這首歌表面上是在對戀人,對舊時光say goodbye,但like a movie,like a song,更表明了她對於美好的從前充滿了懷念,她是永遠不能決絕地忘懷一切的,雖然她說了「當我14歲的時候,我想18歲blah blah blah。」但這首歌用了很長的文筆來表達對於時光匆匆的感慨,她並不想長大了,她也不想再來一次《turning table》一樣的決絕別離,不能說她更成熟了,用一句頑皮的話來說:她也不再是個小孩兒了。

但她還是那麼多愁善感,歌曲的副歌不明顯,並不像《Hello》一樣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但卻給人溫暖和急促的心動,就像我前面描述的,很有畫面感,伴隨著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伴奏,阿獃完全詮釋了如何講一個大家都沒聽過的,卻能打動很多人心的故事,這個是席琳做不到的(再次請黑子們閉嘴)。

這次只是LIVE,雖然氣息不穩,有鼻音,但我相信錄音室版本不會比這差,而且她的高音實力你們也見識到了,新生代沒幾個能達到這種唱功級別的(是沒幾個不是沒有)。阿獃沉寂四年,用一首hello回歸,when we were young卻又青澀的把hello的霸氣拉回來,給聽眾一種很奇妙的感覺

最後,再預祝《25》大賣,第一次回答那麼長,希望各位知友點個有用啦


snl的wwwy表演很棒,超越錄音室


聽了adele二單live,對這張製作了幾年的專輯感到失望,又是熟悉的成人抒情,然而旋律性已經完全比不上《21》的幾首熱單,和聲甚至有點雷同,說實話,雞腿呆靠著自己嗓子就能火一輩子,但如果她還要在成人抒情的路上走下去,是永遠不可能成為時代icon的,不過看到各大平台突然湧現出的「彷彿一整個平台都是adele本質粉」的現象,呵呵,也許根本沒人在乎曲子好不好吧。


在美榜看到女神的這首在打榜,先前一直聽的是hello ,聽這首的感覺完全不一樣了,認真看了一會視頻,女神還是和從前一樣,無論表情還是肢體動作,真實而不做作,她更像在向你講她的過往,這首歌的不同在於女神這次沒有用高音表達情感,(雖然高音總是會使你信服)而是在淺淺的訴說,看似沒有起伏可是我的心裡已經翻江倒海了。

另:雖然adele是我女神,可我更像一個路人粉,沒關注過她的私生活沒進過粉絲群但也喜歡了她四年,沒別的,就是因為她的聲音她的歌有故事,我心裡的故事。


不知為什麼,我就是想把這首歌與Maroon5《lost stars》聯繫起來。

這也許是我今年聽過單循最多次的兩首歌

兩位完全毫無交集的的歌手,作風不同曲風不同,性情不同經歷不同。

Adam的假聲,Adele的煙嗓,各執一詞別具一格。

唯一相同的是,這兩首歌給我的一種感覺——去尋找生命的真諦。

回到新磚《25》。

Adele如是評價《when
we were young》,It『s a happy sad
song. It will make you think of sth you love or loved.

回應了《lost stars》的歌詞this lamb is on the run,searching for the meaning.

生活即如此。讓人疲於奔命聲嘶力竭,卻又讓人懷念這段經歷當中的人與事。

在這集電視訪問中,這首歌被安排在倒數第二首,最後一首仍是
《someone like you》,儘管《someone like you》風光無限,但實在喜歡不上這首歌。

或許,這就是那種自己喜歡的東西大眾化,隨後產生被老王送了綠帽的感覺。

如果還沒聽過整張專輯的同學,這裡有全集,請慢慢療傷~

Adele新磚訪談_Adele新磚訪談


難道沒人發現其實現場並不是一氣呵成的嗎,有的攝像機機位(如 Adele 右側)上個鏡頭還在,下個鏡頭就沒有了。

然而從聽覺上,這首歌沒有剪輯的痕迹;從視覺上,不像是假唱。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做到的?妄自猜測:先錄了一遍現場,聲音只用這一條,然後又補了幾個鏡頭穿插進去。

或者:實際上唱了數遍、也錄製了數遍,互相穿插剪輯,聲音合成到毫無痕迹。


我是名高中生,有些中二,回宿舍的一個晚上戴著耳機聽,哭了半小時,儘管我明白I am young.只是它打動了我。


感覺很多奇怪的人一定會裝大神出來說這是成人抒情怎麼怎麼,總之這樣下去一定會怎樣怎樣。

這是我在看Adele的話題前沒想到的。

我作為一個音樂細胞被美術細胞吞噬的人,關於音樂的理解全靠在央樂的老哥教,

覺得這真是夠了!請注意這是POP,誰說唱抒情的音樂一定爛?

全世界沒有音樂細胞的人不止我一個,讓我們這些在加拿大的愚民聽那些所謂的高雅音樂真心會出人命啊喂!!

有人說有共鳴不算,大概意思是我寫個吃飯的歌你們也有吃飯的共鳴。

此處應該有呵呵。

你知道嗎?抒情音樂的高深在你從未分手過聽了卻感覺分手了好多次一樣。

不早了,睡了。


我不懂什麼是「成人抒情」,我只知道帶上耳機靜靜地聽這首歌 真的好聽到爆


不管怎樣,說一句妓癢死了都是對的


It"s whole new me


verse比chorus好聽...............

Hello的bridge比chorus好聽.............


我翻了一下知乎的回答,真的,不要再拿成人抒情來黑雞腿呆了。沒意思。

她走的就是抒情路線,哪怕就算是一個歌手要轉型,也不會完全摒棄原來的風格。

更何況阿獃這才是第三張專輯。

我個人,比起hello,更喜歡when we were young,從這首歌開始,我覺得更有她原來的感覺。

hello是她這張專輯交給大家的作品,而when we were young,是她交給她自己的作品。

所以我聽的潸然淚下,即便只是個live版的。

最後分享一句,這裡面我很喜歡的歌詞。

let me photograph u in this light in case it is the last time


最喜歡這首live的前奏


中文十級


剛剛第一次聽到這首歌。再次循環時,已經聽哭了。它讓我想到我逝去的青春,現在舉手投足的自信都離不開曾經那些摸爬滾打的歷練。我還是我,但卻已不是我。


推薦閱讀:

怎麼評價Lana Del Rey新曲《Coachella Woodstock in my mind》?
為什麼相比於中文歌曲很多人更喜歡聽歐美音樂?
阿姆完爆權志龍?
2017年,你被哪些歌洗過腦?
如何區分Paul McCartney,John Lennon,George Harrison的聲音?

TAG:歐美流行音樂 | 阿黛爾·阿德金斯AdeleAdkins | 歐美音樂 | 歐美歌手 | 歐美流行音樂歌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