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宏和塞蒂亞萬我覺得是最佳搭配的男雙組合為什麼一直拿不出成績呢。?

最喜歡的兩個雙打球員,當初他們搭配覺得簡直是無懈可擊,可為什麼屢屢拿不出好成績呢?


文章首發於公眾號」司線「(Linesman79)

http://mp.weixin.qq.com/s/ForMaEhmct4BC8LOE71nhw

坊間今年幾次聚會,總聽到有球友如此議論:

「陳文宏/亨德拉這對跨國組合,理論上說怎麼看怎麼都是技戰術層面的黃金搭檔,為什麼成軍大半年,愣是沒有啥特別拿得出手的表現呢?」

我想,他們約莫忽略了這一點——這二位組隊的時候,都已經年逾而立,又榮耀滿身了。

對於職業運動員來說,三十歲一過,運動能力大幅下滑就是很致命的一個問題。

說實話,兩人都沒有攻堅的能力了。別看陳文宏單拍的進攻還行,但也就剩三板斧,三板斧過後,如果拿不下分,那就沒有然後了……

目前二位的主要得分手段,只能是憑藉「各自」遠超大部分男雙選手的經驗和技術,爭取膈應對手,騷擾對手,消耗對手,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地蹭分。

蹭回來的分數,通常都小於丟掉的,所以跪得多,成績不突出。

所謂「各自」,換言之就是陳文宏和亨德拉之間,彼此並沒什麼默契。

二位打起球來,看著像是完全沒有賽前布置,睡醒吃飽來球館,懶洋洋往場上一站,一副「大家都是老油條誒,我的心思你應該能懂,自由發揮就好了」的樣子。

誰接發就按著自己舒服的套路來,搭檔跟得上最好,跟不上就自己來,自己搞不定就漏空當,然後看另一個人能不能用智慧、經驗和能力,靈光乍現,給撈回來。

打起來就像是業餘俱樂部里臨時組隊的老球皮。技術和意識都是頂尖的,可彼此不熟,各自有各自的想法,沒準日常習慣的語言通不通都兩說,配合這種東西……隨緣好了。

尤其這二位,一個平日里變幻莫測神出鬼沒的面癱人精,另一個多年來被胖子搭檔帶浪了畫風的左撇子。培養默契?想想就很辛苦。

其實說起來,這樣的情況也很正常——兩人退出國家隊以後,失去了身後國家隊強大的教練、後勤和團隊支持,單憑自己,在這個年紀想出成績,確實要艱難得多。

另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陳文宏和亨德拉在榮譽上,已經沒有什麼追求了。

到了職業生涯晚期了,亨德拉是男雙歷史前三,單項上能拿的榮譽基本都拿了,團體上拿不到的湯姆斯杯和蘇迪曼杯,恐怕這輩子也指望不上了。

至於陳文宏,和古健傑搭檔的年月里,能拿的榮譽除了亞運和全英,基本都沒拿,至於拿不到的,到這個歲數也指望不上了……

二位的合作,顯然已不是為了追求榮譽。至於是為了掙錢,還是單純想多打幾年延長職業生涯,都不重要了。

而無論什麼項目的運動員,不管曾經多麼偉大,當下如何了得,只要失去追求榮譽的心,就再無可能重現巔峰。

博爾特如是,陶菲克如是,陳文宏/亨德拉亦如是。

與之相反的,則是林丹,是費德勒。是克洛澤,是三浦知良。是格布雷西拉西耶,是阿姆斯特朗。是舒馬赫,是瓦爾德內爾……

行者精進,忍者不悔,恆者無疆。


上面的逾暉大神我認為答得很完整了

我個人覺得這兩位還是風格並不太相符。

陳文宏原來和古健傑,亨德拉和一開始大家熟悉的馬基斯,到後來的阿山,組合風格各異帶來的這兩個人的技戰術風格也不一樣。

亨德拉看來如神技般的操作建立在馬基斯、阿山不惜體力的不斷跑位補位,否則以亨神的什麼防守的,可能很早就GG了(有人形容得好,只有耕死的牛…)

而陳文宏和古健傑…不知道怎麼說…浪是挺浪的,但我覺得得分比並不高


推薦閱讀:

羽毛球集中發力怎麼練?
羽毛球中,球「硬」是什麼意思?
羽毛球發球時發後場球好還是前場球好?
如何評價2016 丹麥公開賽李炫一逆轉阿薩爾森?
羽毛球中出球下網或者出界,為什麼很多人下意識的第一反應是看自己的球拍?

TAG:羽毛球 | 羽毛球比賽 | 羽毛球運動員 | 羽毛球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