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何謂消費主義和娛樂主義?這是如今時代的主流意識形態嗎?


謝邀,雖然感覺在幫別人寫論文(好吧,我是說我是以這種認真的心態來回答問題的)。。。

首先說,這兩者都算不上主流意識形態,而且我覺得用意識形態這個詞形容這兩個略顯過火,可能用「生活觀念」這個詞更合適些。

消費主義,簡而言之,就是崇尚購買更多的商品和服務。再細點說,就是在消費時,「合適」和「好不好」往往擺在比較次要的位置,而價格、數量、新品、商標和可炫耀程度成了消費時的主要選擇標準。出現這種現象與兩個社會因素有關,1是社會經濟的快速增長,2是中產階級的發展壯大。

下面要講點歷史了。

先說社會經濟的快速增長。第一次比較有代表性的消費主義出現在上世紀初的美國,那時美國由於工業化生產的普及,人民收入迅速提高,社會上出現了很多嶄新的牛逼商品,如汽車。大規模的經濟增長使很多人一躍成為中產階級,在衣食以足的情況下為了追求更廣泛的社會認可和公共地位,開始用多餘的收入來買些可以顯示身份的東西,用以提高自己的身份和社會認同感(說難聽點是裝X),而這些東西原來往往只屬於「上流社會」。小說The Flivver King以亨利·福特為核心很好地描繪了這次浪潮。這種消費主義也蔓延至歐洲,甚至亞洲一些出現了中產階級的城市(如上海)。這次消費主義浪潮隨著一、二戰的經濟蕭條而沒落。

第二次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里根時期的美國,由於開放(奔放)的經濟政策,該屆政府希望通過強大的內需推動經濟,於是消費主義風潮再度襲來,大街上櫥窗令郎滿目、各種廣告牌上的模特令人血脈噴張,人們都想著「有錢了就要牛逼起來」,於是加速消費,將原本還沒用舊的商品迅速更新,而與之相對應的,商品的更新換代也很快,商家不斷「推陳」出新,刺激消費者的眼球和攀比的慾望。而且,商業銀行貸款與信用制度的成熟也助長了消費主義,人們不再僅僅看著自己的收入消費,而是開始提前透支(柯林頓時期更是如此)。與中產階級的瘋狂消費對應的是,社會收入差距加大,美國外債也節節攀升,里根時期美國並無大戰,但外債與GPD的比值接近二戰水平。當然這種狀態無法持久,隨後美國進入了經濟陣痛,直到柯林頓時期才緩過勁來。有一部電影They Live講述的就是里根時期的美國。

現今的蔓延在全球的消費主義可以說很好地體現了頭兩次的特點。一方面,亞洲新興國家的經濟發展和收入水平帶動了中產階級的生長,隨之而來的是他們的消費大幅度提升,對商品、奢侈品、耐用品的擁有需求和更新需求都在快速增長。同時工業化、重設計傾向、商業廣告創新、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也極大地豐富了每個消費者的商品選擇和商品認知,人們不僅開始追求名牌和價格,也開始追求產地、款式和品位,互聯網也加速了人們接受新信息的速度,同時也建立了新的攀比渠道。但消費主義也成功地拖垮了一些歐洲國家的經濟,一些國家債台高築,最後經濟危機,可以說也是符合歷史規律的。

然後簡要說一下娛樂主義。所謂娛樂,就是做有意思但無意義的事,以獲得「愉悅」為目的(愉♂悅)。這算是消費主義的另一個副產物,以豐富自身感官體驗和「文化」體驗為目的的一種消費主義,代表為看電影、酒吧/KTV、旅遊等等,時常也成為攀比的工具。這與「修行」不同的是,狹義的娛樂(也是娛樂主義所奉行的)大多需要資金來支持,所以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廣義的娛樂可以包含思想的娛樂,比如想像一下中國稱霸世界會怎樣,會怎樣?你不要問我嘛。。。這種事不可能發生的,至少在座的這幾百幾千號人是不可能看到的,所以這種想像是沒有意義的,但想一下也挺有意思的,所以算是一種娛樂,但這不花錢。

最後說,消費主義和娛樂主義或多或少都存在在社會中,或多或少存在在每個人心中,但這並不是主流的價值觀(雖然很多人把消費和攀比當成是生活的重心,把收入和地位當成是自己的身份),因為消費主義和娛樂主義代表的就是空虛,是人們以物質來衡量自己價值的誤區帶來的寂寞。就算自己時常也無法免俗,但也一定要明白,人生可不僅僅是錢買來的,更不是錢比出來的。


恰好剛寫了相關文章資本主義個人反抗指南(二):沒有斷舍離的二十一世紀消費主義

書接上回,斷舍離相關的文章大家已經看的太多了,中產階層希望通過找回自己被商品綁架的生活而試圖過一種極簡主義的生活:但這和健身,有機食品等自我管理追求有任何本質上的區別嗎?窮人甚至沒有那麼多東西可以扔----他們根本沒有任何東西。

所以齊澤克說:「自我管理」何嘗不是一種當代的禁欲主義呢?這種享樂的禁欲主義與苦行僧沒有區別:定期運動,吃健康食物等等。如果當他們沒有做到—就象中世紀的苦修者進行了一次手淫一樣痛苦,彷彿違背了超我的道德律令,他們想「我怎麼能允許自己不優秀,我怎麼可以沒有做到我對自己的規範性要求?

所以反對消費主義,從反對斷舍離開始。但講明白這一點,還需要繞個彎子。

一、市場經濟

相信每一個稍有歲數的人都能記得,我們童年時的官方宣傳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勤儉節約。但在今天,我們幾乎看不到這一切。

這樣的轉變並非因為官方照顧耳朵生繭的人民群眾,唯一的原因是我們的經濟結構在近三十年來徹底改變了。在計劃經濟時代,商品是被統籌製造的。除了生產力本身的有限外,積壓的風險大過售罄的風險,所以商品幾乎永遠是不足的。所以哪怕到了80年代中晚和90年代初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雙軌制的時候,也經常會出現商品不足的情況,那麼這時鼓勵大家不消費,少消費就是一個正確選擇。

提倡勤儉節約的老宣傳畫

但無論大家是否做好準備,市場經濟大潮都洶湧而來,潮水般的商品充斥了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不過如果僅僅是這樣,那似乎是一件好事,但它伴隨的是經濟的發展逐漸從政府投資和外貿轉向消費。這必然導致,曾經被認為是奢侈浪費的行為,反而變成了利國利民的壯舉。

道理很簡單,有消費工廠才有訂單,有訂單才會開工僱傭工人,工人被僱傭才有工資----拿去消費。這是一個市場經濟下經濟增長的基本玩法,具體的惡果就是市場總是盲目擴大產能,導致周期性的產能過剩和經濟危機(是不是很熟悉?)。

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資本主義必然周期性的出現經濟危機,我們為什麼選擇資本主義?如果排除了真誠相信資本主義拯救人類的群體的話,筆者個人認為這是因為當代的國家自認為可以通過一些貨幣和財政手段規避經濟危機。

比如量化寬鬆政策。

二、量化寬鬆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前,幾乎所有貨幣都有其錨定物,比如黃金和美元直接掛鉤,1盎司黃金定價為35美元。後來財富的增長超出了黃金的儲量,再也美有那麼多黃金可以拿來和紙幣一一對應,於是自然而然的,以國家信用為基礎的純粹信用貨幣誕生了。

這是一個極為危險的實驗,比起歐盟的新自由主義堡壘隱藏著更大的風險,因為央行們陡然發現自己可以人為的逆轉經濟周期。當經濟進入下行軌道,因為錨定物的限制被消除,央行們可以降低利率並且超發貨幣,刺激病入膏肓的經濟。

道理依舊很簡單,商品過多,超出了社會的需求,那麼理論上應該來一輪崩潰,存活下來最強者應對下一輪增長。但是如果降低利率超發貨幣,就會促使人們不再儲蓄,去購買可能根本用不上的商品,這樣工廠繼續有訂單,工人繼續有工作。我們簡單的做一個思想實驗,利率實際為負的情況下,你有沒有把錢存銀行的心思?利率為10%或者15%的時候呢?

民眾的行為是可以被「調節」的,你認為是自由選擇的情況下往往是被導向。最大名鼎鼎的量化寬鬆政策就是美聯儲的QE計劃,被稱為直升機撒錢的行為讓垂死的經濟立刻被打了強心針開始飆升。這一招只要美國先用了,那麼所有國家都必須跟著用,為什麼呢?雖然人人都知道這樣是強行續命,也許經濟崩掉再來一輪會更健康。但是問題在於,別人先死的話自己就能活,所以一旦別人開始續命,自己就要被逼著一起續命。

這就是當下和29年最大的不同。

這樣做顯然是在飲鴆止渴,依舊拿美國舉例,08年以來它的GDP增長了23%,但是股市和樓市增長了300%,說明天量的美元都進入了投機領域而非實體經濟,市場依舊不信任實體經濟。貧富差距飛速拉大(持有資產的人財富膨脹,而無產階級則沒有)之下,經濟卻沒有大的起色。筆者在前文講過,我國的樓市是同樣的道理。那麼實際上老百姓沒有得到什麼實惠,而且儲蓄本來也沒有多少,拿出來消費了也就沒了----大不了月光嘛。再說,我就算去買,我該買的也都買了,不該買的也都買了,總不能讓我馬桶也買10個吧?

但續命還是要強行續,怎麼能倒在黎明前?於是最可怕的一套組合拳出手了。

三、供給側改革和信貸擴張

首先依舊是一個思想實驗:如果你買不起房子或者自有住房,如果能讓你在房子上花錢呢?好說,我們培養了一批優秀的設計人員,可以讓你的房子從簡單的精裝房變成各種你想要的樣子,北歐極簡?日式冷淡?迪拜土豪?統統可以!什麼?房子小?要不要考慮一下空間摺疊裝修,這個柜子豎起來是柜子,放下來是床,半摺疊還是沙發,最適合你這個28㎡的小戶型,家裡開趴體都可以!

被改造的當然不止是你的房子,還有你的一整套消費觀

這就是供給側改革,這個東西前幾年還有另一個名詞叫消費升級,就是讓本來你已經無法消費的地方繼續挖掘出消費空間。

如果你流著眼淚哭著認了說我就是想在家裡開咖啡館,我願意消費,我買還不行嗎?但是我沒錢怎麼辦?

那就更好說了,我貸款給你,你花錢怎麼樣?如果你懶得翻閱各大行信用卡的發卡量和天量的信貸投放數據,只要看看身邊就知道有多少卡奴…他們甚至沒有購買房子,單純是消費導致負債。這就造成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我借錢給你買我的東西…當然,私營業主和政府並不是一家人,這裡的「買東西」,只是「滿足需求」的意思。

這樣居民不斷的上槓桿,雖然我的收入沒有增加,但是我的購買力增加了,我可以花唄,可以分期,可以刷卡,我更不想攢錢了,曾經遙不可及的東西顯得那麼近。需求就這樣變成了有效需求。

那麼好,現在不光是沒有儲蓄了,我甚至還背債了。絕秒的是,我覺得這是我的自由選擇。更妙的是,我還打心底里擁護這一套邏輯。

四、消費主義社會下獨特的文化生態

怎麼個擁護法呢?之前看到一個抱怨自己女朋友的帖子,大體上意思是她從不理財,也不儲蓄,一分錢沒有還要分期買手機,得出的結論是女人沒救了。但事實上,前面說的很明白,消費主義的影響是針對全人類的,男性中有理財意識的也不多(甚至欠大錢的大都是男的),所以這與其說是群體特色不如說是時代病。商品充斥你的世界,廉價,精美,痛點把握良好----讓你覺得不買就虧了。

更糟糕的是,和鑽石一樣,商品被和愛情之類的意義強行掛鉤,你愛不愛我和你給我不給我買恆久遠成為了同一個度量衡,那麼我不光要購買商品論證我的階層以求和身邊人同步不是異類,我甚至還得購買商品論證我的真心。另一個更有趣的例子是,農村什麼事情都辦酒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你辦收了份子,我辦也得收回來,那麼這就和賭博抽水一樣,贏的人要交出一部分水錢,在辦酒這裡就是宴席錢,那麼贏家其實永遠只是飯店(莊家)。

類似的例子還能舉出很多,七夕情人節,平安夜……都只不過是消費的一個借口,你不消費?你不愛我!甚至連公共假期的設定都不是真的為你的放鬆而考慮,只是為了更好的塑造消費的條件。

這就是我們的世界,一個囚徒困境的世界,當一個人進行消費升級,那麼這個人身邊的一群人就會進行消費升級並且達到這個階層的極限,只為了生存。對1%來說也許不以為意,但是對於中層和下層來說,它往往是災難性的。

你首先會發現不買吃虧(負利率),其次會發現不買難受(商品真的很好),最後發現不買不行(你需要匹配自己的階層),這一切就是消費主義的本質。

五、你我他

前面講到,當年的續命模式是以把一切普通人的保障兌換成消費為經濟大環境添磚加瓦的模式,無論是泡沫炸裂的大風波還是疾病災禍的小風波,最終你都會成為消費主義的犧牲品。當然你可以說我得病就死,不需要保障----那麼你會不會想要發展呢?前面說到,r&>g資產的持有者在量化寬鬆中財富不斷膨脹,而窮人反而在負債消費,那麼實際上,只要通貨膨脹在持續,打工就永遠比不上哪怕是最愚蠢的投資,所以,你起碼會氣不過吧?

說到這裡事情就逐漸清晰起來,斷舍離針對的只是不買難受這一點,本質上是一種禪修,是苦行僧式的自我管理,它非但惡意的忽略了窮人,實際上也並不能真正讓自己的生活好起來----一個執行斷舍離的人,往往花掉了更多的錢,比如買更精緻,溢價更高的東西,再比如去進行房屋裝修和購買更上檔次的汽車。

本寶寶要執行極簡主義了!好!先把房子裝修成這樣吧!

而消費主義並不是自己沒有執行力的慾望,而是外部環境的巨大推動讓促使你產生慾望,市場是可以培養的嘛。所以如果把基本的重點搞錯,具體的措施顯然就會錯的更離譜。所以斷舍離顯然是不能被支持的,真正的反抗消費主義首先要反抗商品社會,主動意識到商品社會的邏輯,再加以應對。

曾經有一個有趣的觀點是因為中西方文化不同,西方人就是青睞超前消費而中國人擅長儲蓄,但居民儲蓄率斷崖式下跌的今天,我們發現西方人的超前消費也是因為社會環境產生變化導致的,同樣的變化也會迅速改變中國人的消費觀。

有趣的是,在現在的西方反而出現了對消費主義的反動,不是斷離舍,而是反對商品。西方有一群年輕人,他們選擇在垃圾桶里翻找食物和用品,並非貧窮,只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我們當然不必做的如此極端,況且在中國拾荒可能代表著你在和真正的赤貧者競爭。但也許你應該購買保障性的資產,也許你應該節流,一如我在個人反抗一文中寫到的那樣,並把消費升級留給富人。

當然,單純的儲蓄依舊會帶來貶值的問題,所以也許我們還需要進行一下財產規劃,這就將是反抗指南(三)的內容了。


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篇末寫道:「沒有人知道將來是誰在這鐵籠里生活;沒有人知道在這驚人的大發展的終點會不會又有全新的先知出現;沒人知道會不會有一個老觀念和舊思想的偉大再生;如果不會,那麼會不會在某種驟發的妄自尊大情緒掩飾下產生一種機械的麻木僵化呢,也沒人知道。因為完全可以這樣來評說這個文化發展的最後階段:「專家沒有靈魂,縱慾者沒有心肝,這個廢物幻想著它自己已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程度。」


在「雙十一」再破記錄的今天,要和大家討論的是一個老話題,消費

從文藝復興的大文豪,到馬克思,到後面風靡全球的市場經濟「原教旨主義」,這個話題好像已經討論得太多了。但是我之所以要提到鄭也夫的書,也是很自私的原因,因為筆者本人認同鄭也夫的「批判消費」的觀點。

兩個經濟學家在一起打賭,甲經濟學家對乙經濟學家說:如果你能吃掉一灘狗屎,我就給你100萬元。乙經濟學家經不起100萬元的誘惑,就真的吃了一灘狗屎,甲只好給了乙100萬元。過了一會兒,乙覺得吃了一灘狗屎很噁心,就對甲經濟學家說,如果你也吃一灘狗屎,我也給你100萬元。甲很心疼那100萬元,就也吃了一灘狗屎,於是乙便把100萬元退給了甲。過了一會兒,乙經濟學家覺得不對味,就對甲經濟學家說:我們兩個人什麼也沒有得到,卻無端一個人吃了一灘狗屎。甲經濟學家想了一會兒說:但是在我們的交換過程中,創造了200萬元的GDP呀。 這就是GDP???

這是一個著名的「零和遊戲」,也是GDP原教旨主義的觀點。而在這個「交易」過程當中,誰真正受益了呢?商人。如果這社會沒有交易,那就不需要商人。亞當斯密說交易導致社會分工,從而提高生產效率。這句話也許沒錯。但交易讓商人成為富裕的社會頂層,確是毫無爭議的事實。

歷史上人類有很多意識形態的爭議,但今天,所有人都追求一個意識形態,那就是消費,追求物質享受

然而,這好像是違背人類的傳統的。幾個主要的宗教,都崇尚「苦行」或簡樸的生活,中國的文化傳統,也推崇「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勞其筋骨 餓其體膚 空乏其身 行拂亂其所為」。當然,這是古代物質生活很艱難的時候,必須要艱苦奮鬥才能生存;那現在生活富裕了,難道我們的人生就不再感覺空虛了么?甚至進化論的思想,也是說明「困難使人進步(進化)的」。

鄭也夫首先批判了「快樂哲學」快樂哲學的核心是:人活著的——每個人基本無例外——主要動機是追求快樂。

但是,社會學家鄭也夫認為,人生是有三種追求:舒適,刺激,牛逼。「舒適」對於新世紀的一代,好像很容易實現,網購或者當一枚簡單的吃貨,都能讓生活挺「舒適」的。「刺激」的話,微微複雜一點,不過,男生玩玩遊戲,大不了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都可以給生活帶來刺激。

我想要詳細解讀的是「牛逼」這一塊。鄭教授說明,「牛逼」這個詞,你一看就知道原先是和「性行為」密切相關的。動物中的雄心,為了獲得雌性的青睞,就必須得展示自己的「牛逼之處」。或者有漂亮的羽毛,或者會建造漂亮的窩,或者,打架厲害,都能向雌性展示自己的實力。後來進入文明社會的一夫一妻制後,性行為穩定了下來,我們不需要經常在雌性面前證明個啥,也沒有了征服的成就感,內心感覺很無聊,怎麼辦?

於是商人們發明了各種花里古哨的東西,讓人們,不僅僅對異性,而是對所有同類,進行炫耀。(可以說,王思聰的微博,完美地詮釋了這個行為。)

王思聰的狗都充滿了雄性魅力,讓妹子們欲罷不能

以下節選鄭也夫教授的書:

為什麼要炫耀?因為這是人的一種本能,企圖同他人區別開,希望引起別人注意。富人靠幾個手段來跟別人區別出來,一個是有閑,一個是有錢,一個是有特殊的生活方式和特殊的遊戲方式。光有錢不行,要讓人明白他有錢,這就是炫耀性的消費。

20世紀塑造出消費者。塑造消費者的一大手段就是廣告,廣告培養出一代新人,這些新人患有一種疾病叫嗜新症。這是資本主義的內在結構導致的。

資本主義的第二個內在矛盾是它是每個人都具有了兩重人格,一重人格是工作狂,另一重是消費卡。兩重人格,天然的聯手。你不瘋狂地消費,還需要瘋狂地工作嗎?還需要掙那麼多錢嗎?

想想那些天天在朋友圈裡面秀自己生活細節的人,走了多少步,吃了什麼蛋糕,網購了什麼神器,甚至支付寶年消費金額。說得不好聽點,估計很快有人在朋友圈秀自己今天是不是「一夜七次郎」。

有,任,何,的,意,義,么?

大家也許會覺得,成為一個網紅,就是牛逼。但是,你知道當一個網紅有多辛苦么?因為,大眾的注意力,就和中國所有的土地一樣,是有總量上限的。自然,A吸引的注意力多了,B的注意力就少了,這是沒有共贏的。歸根結底,裝逼是一個赤裸裸的血腥的「鬥爭」過程,回到那句老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

從歷史上來看,古代那些已經滿足了基本溫飽的社會上層人士,一般都走兩條不同的路,一條是追求精神生活,搞文藝搞科學研究什麼的,另一條就是墮落到荒淫。不幸的是,在近代化的過程中,貴族文化和貴族式的教育被掃蕩出局了,沒有人給我們精神生活的樣板了,那麼我們跟著誰?當然是大眾文化,微博和朋友圈的營銷,像「雙十一」這樣的「節日」。巴不得一年365天每天都有一個消費的主題,這樣每天都不需要鬧鐘,只需要想著「今天我要買XXX」,就絕不會睡懶覺了。

說得嚴重一點,因為人們需要找刺激,所以毒品和犯罪就成為最方便上手的途徑。所以,打擊毒品的關鍵不在於公安機關,而在於社會精神文明建設。但是,正如標題所說,消費主義難道不也是一種毒品么?

你想要走上哪條路,用腳投票吧!從今天做起,從網購、朋友圈做起。

-------------------------------------------------------------------------------

薦書-《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現代」是一種病

文化脫口秀熱銷,靠他人幫自己讀書能學到真知識?

消費時代,為什麼我們這代人的婚姻如此脆弱

「桃色交易」行當興起,樓主帶你探尋幕後故事

歡迎關注本號「心心麻辣雞湯」


消費主義如果要拔高到意識形態上來講張,就是將社會活動的所有環節形成以消費為基礎的模式,將消費看作是人類在社會中的基礎行為,有意識的擴大消費作為推動社會的方式。


有一本叫 《人類簡史》的書 說資本主義和消費主義相補充 前者估計資本家投資 後者估計無產者消費 至於娛樂主義 看過《美麗新世界》和《娛樂至死》都知道是怎麼回事


是啊,這是可怕的「美麗新世界」了。所以,民眾必須成為公民才行,要有成為公民的意願與能力。如果每一個個體都有反省與批評的意願與能力,極權就沒有持久的可能性。不過,極權統治在特定的環境與歷史條件下是否是需要的,這是另一個問題。


謝邀,我覺得自己答不好。就幫你邀請了@程毅南

或者 參考一下這個吧

一個文明任其自由發展,最終是否會導致自我毀滅?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481990/answer/15255282


沒有消費就沒有生產。

大家都要撲街。


推薦閱讀:

對消費主義文化的批判經典書籍與學者有哪些?
對消費主義的反思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有些女性為何會追求價格遠超使用價值的奢侈品,從中能得到什麼好處,是出於什麼心理?
為什麼消費主義容易給女生洗腦而對男生影響力小?

TAG:消費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