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到底是怎麼滅絕的?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到底是怎麼滅絕的?


尊敬的題主,您這個題目實在是過於宏大,即便是寫本書也說不完吶!況且由於年代久遠,文獻稀少的緣故,而今人們想全面認知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恐怕是極其困難了。

兩河流域文明消亡的時間點,一般認為是在公元前539年。波斯王居魯士二世攻入巴比倫尼亞,巴比倫城不戰而降,末代國王納波尼德(Nabonidus)被俘,新巴比倫王國滅亡。從此以後,兩河流域長期為外族所統治,其人民獨立的歷史不復存在。但是,政權的覆滅不等同於文化的消亡,兩河流域的文化是在與其它文化的緩慢融合中逐漸為人所遺忘的。就提問而言,可以說: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是被波斯人征服後消亡的。

好學的題主必然不會滿足於上述答案,繼而發出更多刨根究底的疑問。很遺憾,文明衰亡有著多方面的原因,而且諸多因素之間往往沒有主次之分,每一個觀察角度都可以得出若干結論,因此我只能簡單介紹下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一大弱點:鹽。

整個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位於北緯30度線以北,夏季氣溫高達50攝氏度,南部地區年降水量不足200mm,可以說極其乾旱。埃及尼羅河上游有大湖調節,每年泛濫水量較為穩定,而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的泛濫量就幾乎無從預測了,因為它們依靠亞美尼亞以及庫爾德斯坦山脈飄忽不定的雪水。更麻煩的是山脈冬季積雪融化造成的河水泛濫是在4月到6月,從農作物對水的需求來講,泛濫時間對冬季作物太晚,對夏季作物又太早,所以兩河流域發展農業只能依靠灌溉系統。修建運河與灌溉工程可能對文明的興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灌溉提高了糧食產量,使農產品出現了剩餘,而運河則改善了交通運輸,促進了貿易。

可惜,凡事有利有弊。對於任何進行大面積灌溉的地區而言,土壤鹽鹼化都是一種持續的威脅。當水被作物根須吸收後,水中的鹽分就會留在土壤內部,如果無法除去這些鹽分,那麼鹽分就會在根須附近聚集並最終毒死作物。在降水豐沛的地區,鹽分很快就會被雨水帶到地下,遠離植物根部;乾旱地區以超過作物實際需要的過度灌溉也可以起到同等的過濾作用,但這種做法屬於飲鴆止渴。因為含有鹽分的水會在地表下層積累,慢慢就會抬高地下水位,水位到達上層後會出現毛細現象,隨後水分被吸到地表蒸發,鈣和鎂沉澱為碳酸鹽,土壤溶液中的鈉離子就會佔主導地位。長期灌溉會增高地下水位,並把地下的鹽分帶到地表;運河不斷將水輸入農田,待水蒸發後,鹽會在土壤表面沉澱。累積的鹽分會持續降低土質,使農作物減產;更嚴重的甚至會造成土壤荒漠化,破壞農業生產的基礎。在缺少自動排水泵的早期農業社會,休耕可以有效減輕鹽鹼化危害,但是該方法需要閑置大量耕地和一個漫長的恢復周期。

城邦的形成是一個大規模的城市化過程,期間會出現對農業剩餘產品需求的高度增長。在阿卡德時期及以後,烏爾第三王朝,巴比倫第三王朝時期,都有過宏大的灌溉工程;這些工程可以從側面反映出人們對更大生產力的強烈渴望。鑒於這種情況我們可以推測,儘管休耕可以讓土地保持肥沃,但是短期利益驅使下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們忽略農業的長期可持續性;城邦為了阻止產量下滑,排幹了更多沼澤,修建了更多灌溉運河,制定了大量與水資源相關的法律,出現了大批與灌溉工程有關的官員。兩河流域南部的蘇美爾人創造了美索不達米亞最早的文明,蘇美爾人早期原本以種植產量更高、營養價值更大的小麥為主,但是隨著時間推移,作物不斷向更耐鹽的大麥傾斜;到公元前3500年,(從目前掌握的情況來看)兩者的種植面積已經旗鼓相當;再到公元前2500年,該時期的部分文獻顯示小麥約佔穀物收穫量的六分之一;最後到公元前1700年,小麥幾乎已經絕跡,大麥的產量也大幅下挫了。在此後不久,公元前1595年,赫梯王國攻陷巴比倫,美索不達米亞的歷史進入「黑暗時代」,兩河流域自公元前3000年以來的城市化發展跌至最低水平,社會秩序、經濟發展、行政管理和文化藝術全面衰退,昔日從地中海沿岸到波斯灣的廣大地區聯繫緊密、繁榮富裕的城邦體系徹底瓦解了。

以上內容根據以下參考書目撰寫:

《巴比倫與亞述文明》,於殿利,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古代東方史》(上卷),阿甫基耶夫,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流動的權力—水如何塑造文明》,Steven Mithen Sue Mithen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農業中的鹽和淤泥》,Jacobsen Adams ,《科學》3334期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休耕的破壞和人為的災難》,McGuire Gibson


根據知乎那些文明史小將的觀點,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在阿卡德人(或者叫原始巴比倫人)入侵蘇美爾城邦,建立阿卡德帝國之時,狹義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就「滅亡」了喔,因為阿卡德-巴比倫文明不是原生文明,最原生的蘇美爾文明已經沒了,文明已經發生「斷層」了。

這件事情發生在前23世紀!夏朝還沒建立呢。

誰敢反駁就砸爛誰的狗頭!你怎麼反駁「阿卡德-巴比倫人滅亡蘇美爾文明」這個事實?該死的次生文明阿卡德-巴比倫文明取代了蘇美爾,跟波斯取代巴比倫,阿拉伯取代波斯,有本質的區別嗎?你憑什麼在巴比倫和波斯之間,或者波斯在阿拉伯之間劃一條線,說這條線之前都是屬於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後面的就不是呢?

不要雙重標準!

如果你認為阿卡德-巴比倫屬於美索不達米亞文明,那麼後來的波斯、阿拉伯也就都屬於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乃至如今的阿拉伯伊拉克,乃至isis巴格達迪,也都是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正統繼承人!

如果你認為阿卡德-巴比倫不屬於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因為他已經把最早的蘇美爾文明給滅了,那麼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終結時間就是前23世紀,阿卡德人薩爾貢大帝征服蘇美爾,之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就!沒!有!啦!

在這兩個答案之間,任何一個折衷的答案,都不靠譜,都是雙重標準!(手動滑稽)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之所以滅亡,內部戰爭和外部侵略起了主要作用。

一、內部不斷有頻繁的戰爭,並且不少是毀滅性的戰爭

為了爭奪資源,同一片土地上不同勢力之間的戰爭是常見不過的事了,但比起其他早期的文明(尼羅河河谷、印度河河谷、黃河河谷、中美洲、南美安第斯山脈和尼日河河谷),美索不達米亞的內部戰爭都顯得頻繁並且嚴重(戰爭影響)很多。

能考證的首先在這片土地上定居的人,是說閃米特語的歐貝德人,歐貝德人在這裡繁衍的過程中,抽幹了沼澤,建造了最早的灌溉系統,時間是公元前4500年。大概5個世紀後,蘇美爾人遷到這裡,並且逐漸控制了原來歐貝德人的土地,為了灌溉開挖了更好的運河,改善了道路,擴大了城市。美索不達米亞豐富的資源讓蘇美爾文明發展得很快,建立了許多城邦國家,但從公元前3300到公元前2350年,為了爭奪土地、灌溉權和優先權,大大小小几十個城邦國家之間不斷地進行戰爭(同族內鬥了整整一千年而始終沒有一個城邦能統一蘇美爾)。關於這些戰爭的頻繁可以從公元前3000年期間大量關於戰爭的蘇美爾浮雕(淺浮雕)作品中充分反映。

而蘇美爾城邦之間的戰爭正是蘇美爾文明乃至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最終衰敗的重要因素,因為這說明了蘇美爾地區無法統一力量(軍事、政治、經濟力量),無法組成更強大的王國去對抗其他民族的入侵,其文化在這些內部鬥爭中則不斷受到干擾。直到日後蘇美爾城邦被征服而又重新取得獨立後,這種蘇美爾城邦之間的戰爭依舊不斷,如果說蘇美爾與各個閃族人之間的戰爭是不同族之間無可避免的戰爭,那麼蘇美爾之間始終無法取得統一而不斷爆發戰爭則顯得有點特別。

在公元前2350年,閃族的阿卡德城邦的國王薩爾貢將蘇美爾城邦一一征服,建立了新的帝國,烏爾、拉伽什和烏瑪等蘇美爾城邦的主要城市被毀滅。在這個過程以及日後更多的侵略過程中,蘇美爾的文明實際在一定方面得以傳播,包括現在的征服者阿卡德以及後來的庫提等,都意識到蘇美爾文明的強大而向其學習了某些方面的文化,但阿卡德語從官方上取代了蘇美爾語,不少蘇美爾城邦被毀,使到蘇美爾文明受到了打擊。一個多世紀後,阿卡德被庫提打敗,之後古提王朝和烏爾第三王朝先後被建立。這時蘇美爾的城邦藉機獨立,但隨即又陷入混戰之中,蘇美爾文明更加衰落了。

最後閃族的亞摩利人征服了蘇美爾和阿卡德,建立了巴比倫(古巴比倫),第六代國王漢謨拉比頒布漢謨拉比法典,美索不達米亞文明達到新的層面。但這時,蘇美爾文明則完全消失了(波斯的記錄中已沒有蘇美爾文明的記錄,蘇美爾文明的發現是近代才開始)。但是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內部戰爭並沒有停止,赫梯人和閃族的分支亞述人、迦勒底人先後在這片土地展開大量戰爭。最終波斯的居魯士二世消滅了迦勒底人建立的新巴比倫王國,巴比倫自此再沒有成為獨立的王國。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也再沒有發展 。

可以看出,蘇美爾各個城邦之間不斷的戰爭,以及各個閃族王國的戰爭,使得美索不達米亞的文化不斷受到不同城邦和王國的干擾,同時美索不達米亞人也不得不把資源花費在軍事技術和組織上,文化難以大量累積成長。

但必須清楚,一個文明的主要國家滅亡並不代表這個文明就一定同時滅亡了。

一個文明的要素應該包括但不限於這個文明的語言、文字、宗教、習俗、建築(建築物、城市風格)。這些要素並沒有在亞述和巴比倫滅亡時就被完全毀滅。

二、外部敵人的相繼入侵

公元前539年,波斯征服美索不達米亞,巴比倫和亞述成為波斯國王的直轄區,巴比倫城成為一個新帝國的都城。巴比倫的神廟、防禦工事和運河在末年缺乏國王組織修繕,整個城市日漸衰落,阿卡德語逐漸被阿拉姆語取代,楔形文字也被更易書寫的22個迦南字母代替,阿卡德語僅在神廟和學者範圍內使用。

公元前334—前330年,馬其頓的亞歷山大三世打敗波斯王大流士三世,他的將領塞琉古在繼業者戰爭後得到美索不達米亞,並以此為基礎建立的塞琉古帝國,統治了這個地區。塞琉古和其後繼者致力於希臘化,其中於前305年建立希臘化城市塞琉西亞,並在公元前275年把巴比倫城的全部居民遷徙到塞琉西亞來取代巴比倫的政治、文化、經濟地位,導致巴比倫逐漸荒蕪。塞琉古帝國的殖民政策並沒有使希臘化文明深耕,美索不達米亞文化仍舊存在中下階層之中,並且這兩種文化在許多方面相互影響。

公元前141年—前129年,安息王朝的米特里達梯一世佔領該地區,公元224年—226年間埃蘭沙赫爾的阿爾達希爾一世又擊敗安息,在224年-651年的薩珊時期,美索不達米亞成為乾涸的陸地和沼澤,文明被沙塵所掩埋。隨著伊斯蘭哈里發王國的興起,美索不達米亞的古文明便完全衰落。

三、文明滅亡,影響力還在

其實描述文明,用滅亡比起用滅絕更貼切。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最終滅亡了,其語言——蘇美爾語早在古巴比倫時代(亞摩利人建立的巴比倫)就已經逐漸被阿卡德語取代並消失,波斯征服巴比倫和亞述後阿卡德語也逐漸被阿拉姆語取代,楔形文字也沒能發展下去,因此美索不達米亞的文字和語言並沒有很好的傳承下去。但宗教、科學、建築等領域就影響了其他後繼的文明,科學、數學、城邦制被希臘人很好的吸收了(雖然貌似城邦制不怎麼好),宗教則影響了猶太文明,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從美索不達米亞各個宗教中吸收內容,藝術和建築則對埃及、希臘、印度都有深刻的影響。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實際上深刻地影響了西方文明。


沒有滅亡,兩河流域到近代早期依然是重要的文明中心,它的諸多文明成果也被周邊民族吸收和繼承。

如果從波斯帝國作為兩河文明「滅亡」的標誌,那麼在此之前,兩河文明已經無數次被外來者消滅了,根本找不出誰是正統。只能說是由於文明尺度的擴大,從波斯帝國那時候開始,兩河流域已經無法單獨支撐一個足夠強大的國家而已。


換個思路,兩河文明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滅絕,在巴比倫時期,兩河的文化就已經通過腓尼基影響到了古希臘,並通過古希臘擴散到整個西方。

如果說是政治實體的滅亡,兩河流域前前後後產生過數十個政治實體,分離統一也不下好幾次。游牧民族的入侵都在不斷改造著兩河文明的面貌,可以說兩河文明是一個在不斷變化的過程。

從區域政治獨立性的喪失,統一的觀點是新巴比倫王國被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吞併,從此以後,兩河地區再也沒有獨立過,並且文化被融合,失去了其固有特色


把@Kayo 和@曹啟墨 的答案中和起來更合理。長期的灌溉耕種,土地退化,糧食產量下降,不能維持已經增長了的人口需求,內部為了搶奪有限的資源,爆發了持久的戰爭,戰爭進一步消耗了人力物力,虛弱了自身,讓外族看到了進攻的機會。


上面的回答已經說得非常好了, 我就加一點點地理

一般我們也稱, 米索不達米亞平原, 平原是關鍵字, 因為沒有天然的屏障, 一馬平川, 比較容易被打下來, 再加上這裡是傳說中的新月沃地, 誰都想來分一杯羹, 而往往"蠻族"在當時是更具有戰鬥力的.

於是乎, 這裡改朝換代, 甚至更換人種, 都是比較"合理"的


原因有如下兩點

1.由於長期的環境惡化,下部平原的農田不再豐收,造成了城市食物供應水平下降,各城邦的土地和農田被廢棄,於是權力和文化重心移到了別處

2.戰爭,兩河流域一直飽受外族入侵。先後有阿卡德人,舊巴比倫人,赫梯人,亞述人,新巴比倫人以及最後的波斯人。


新月沃土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經歷了太多的戰爭洗禮,主要原因,地理位置不好


主要是亞述巴尼拔與埃蘭-巴比倫同盟進行了漫長的戰爭。統治末年又發生內戰,游牧部落西徐亞人入侵,征服地區紛紛獨立,帝國迅速走向滅亡。

在米底和新巴比倫王國打擊下,阿述爾和尼尼微先後陷落,公元前612年亞述帝國滅亡(一般學術認為這個代表著兩河流域文明的滅亡),其地為米底和巴比倫所分。

——————————————


推薦閱讀:

TAG:古代文明 | 兩河流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