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簡單地判斷一座建築的風格?

經常看到書中或者某建築簡介中描述說是:哥特式建築、文藝復興風格建築等等,請問主要的建築風格有哪些,如何判斷?謝謝。


▲整理了一下大家的攝影地,現在以風格年代的先後順序和大家聊聊

【第一站 | 埃及】

除了看金字塔,埃及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

首先,大家都知道羅馬柱吧

▲其實羅馬柱式共有5種,包括希臘時期的3種(多立克式、愛奧尼克式、科林斯式)和羅馬時期的2種(塔司乾式、複合式)。

▲而比古希臘更久遠的古埃及建築中,同樣有結構類似的柱式。

▲除了對歐洲建築的影響,現在時常在講的Art deco(裝飾主義)風格,就從古埃及中提取的諸多元素。

▲P.s大家現在看到的神廟是這樣的,建築表面沒有任何顏色。

▲1867年Edward Poynter的埃德富神廟復原圖(想當初可是色彩豐富哦~)

【第二站 | 希臘】

朋友圈最愛曬的希臘照片,當然是藍白相間的聖托里尼島~此地除了是新婚蜜月目的地之外,小編猜還是所謂的「地中海風格「發源地吧~

可是聖托里尼島四周,可是妥妥的愛琴海哦,小編一直沒明白為什麼藍白設計會和「地中海「扯上關係。知道的童鞋記得發信息給小編哦~

愛琴海被稱為歐洲文明的發源地,今天童鞋們走在巴黎羅馬馬德里等等任何一個歐洲城市街頭,目之所及的建築物,儘是古希臘建的遺留。

▲古希臘建築為世界貢獻了三種著名的柱式:多立克柱式、愛奧尼柱式、科林斯柱式。多立克柱式: 沒有多餘修飾,簡潔陽剛;愛奧尼柱式: 頂端是兩個漩渦狀的東西,典雅高貴;科林斯柱式:頂端像個花籃,柱頭是用毛莨葉作裝飾,複雜華麗。

▲這三種柱式,在雅典就可以一口氣看完。

▲多立克柱代表:帕特農神廟,位於雅典衛城,有兩千多年歷史。正面8根,橫面17根,顯得灰常莊嚴。

▲愛奧尼柱代表:雅典娜勝利神廟,位於衛城山上。建於公元前449-前421年,愛奧尼柱式側面襯托出雅典娜的典雅高貴。

▲科林斯柱代表:宙斯神廟,古希臘最大的神廟之一,建於公元前470年,於公元前456年完工。

(三種柱式遍布全球各個角落,大夥出門的時候可以多瞅瞅,一定會驚喜地發現,艾瑪~這柱俺認識!)

大家仔細觀察,古希臘的柱式在建築中是承重的!柱式完全起結構作用,支撐著整個建築。

【第三站 | 羅馬】

詩人賀維斯說:「希臘人成了羅馬人的俘虜,希臘文化俘虜了羅馬人。」馬克思他老人家也說「野蠻的征服者總是被那些他們所征服的民族的較高文明所征服」。古希臘文明被古羅馬人繼續發揚光大。建築中的柱式到了古羅馬時期,已經不再承重,逐漸演變成牆面上的裝飾。同時,羅馬人為西方建築貢獻了「拱券「(小編以前沒文化,土鱉地叫它拱門)。

▲童鞋們必去的羅馬斗獸場外立面,我們可以看到這種典型的裝飾性柱式和拱券。仔細看,立面上的柱式完全不起結構作用,而真正起結構作用的部件是隱藏於牆壁之中的結構體。

▲到羅馬,一定要去帕提農神廟,也就是萬神廟。

▲萬神廟這座神奇的,屋頂開口的建築物,最了不起的,就是它宏偉的穹頂。沒錯,穹頂設計,又是古羅馬人的一大貢獻。

另外,大家一定對米蘭大教堂頂印象深刻吧。你一樣可以從古羅馬建築中一窺其源頭。

▲我們來對比一下,兩座教堂的拱頂設計,相似程度極高。左邊是科斯美汀聖母教堂,《羅馬假日》里的真理之口所在地,是一座古羅馬建築。右邊是米蘭大教堂,卻是一座哥特建築。

【第四站 | 米蘭】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去過了埃及、希臘、羅馬之後,還有哪裡值得大家去看看的呢?小編良心推薦大家去米蘭大教堂看看。說道它,就不得不說說哥特風了。下面來說說,哥特的經典特色:尖肋拱頂、飛扶壁、束柱、玫瑰花窗、尖拱門、雕塑~

▲尖肋拱頂:所謂的尖肋拱頂就是我們看到的尖房頂,每個頂有四根主骨。米蘭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築, 也是尖塔最多的建築。

▲飛扶壁:在牆的外面再附加上牆或者其他結構,可以給承受著拱頂壓力的牆提供一定的支撐作用。

▲束柱:靠在一起成一束的柱子,哥特建築的束柱往往沒有柱頭,許多細柱從地面直達拱頂,成為肋架。

▲玫瑰花窗:分柳葉窗(長條形)和玫瑰窗(圓形)兩種,以紅、藍二色為主。藍色象徵天國,紅色象徵基督的鮮血。

▲雕塑:哥特建築,華麗麗的精細雕塑可是常態,所以他們可以一直建很久很久。

【第五站 | 佛羅倫薩】

經歷了漫長黑暗的中世紀,商業發達的佛羅倫薩地區率先進入了文藝復興。關於文藝復興,除了畫了無數個雞蛋的達芬奇、畫了好多年天花板的米開朗基羅和一直在畫聖母的拉斐爾之外,還有偉大的建築。

▲從左至右分別為,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拉斐爾的《西斯廷聖母》和米開朗基羅的《大衛》

文藝復興,復興的是什麼?在繪畫上,再次體現人體之美;在建築上,恢復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的建築樣式(柱式、半圓形拱券、以穹頂為中心的集中式建築形式)。

佛羅倫薩主教堂就是早期文藝復興建築的典型代表。這座教堂被認為是第一座文藝復興建築。大家看教堂又出現了羅馬式的穹頂,而沒有了哥特教堂的尖尖尖。與羅馬萬神廟的大跨度穹頂不同,看上去更高一些。它的骨架券結構將穹頂直接放在鼓座上,這在西歐是前無古人的。

▲佛羅倫薩主教堂

▲萬神廟俯視穹頂

佛羅倫薩主教堂還有一個名字叫「聖母百花大教堂」,它的立面使用色調深淺不同的白、綠和粉紅多色的大理石塊所鋪砌而成,色彩斑斕而和諧。

▲聖母百花大教堂立面

世界第一大教堂,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立面,也是文藝復興式建築的典型代表。

▲聖彼得大教堂的立面再現了古希臘建築立面的要素

▲聖彼得大教堂的穹頂與萬神廟的穹頂是不是超級像?

【第六站 | 倫敦、羅馬】

文藝復興之後,藝術和建築設計進入了巴洛克時期。還記得周董結婚的那個英國古堡嗎?但你知道為什麼古堡那麼壕嗎?因為它是巴洛克建築呀。那麼問題來了,到底什麼是巴洛克?巴洛克建築為什麼壕?

▲周董的古堡

巴洛克是17—18世紀,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這種建築極盡炫耀只能——大量曲面(幾乎沒有直線),華麗雄壯的內飾壁畫、厚重的大理石,珠光寶氣——簡而言之,就是「炫富」!而這種炫富也從宗教建築開始。

羅馬耶穌教堂被稱為第一個真正的巴洛克建築立面。標誌性的特徵,就是教堂立面上部兩側做了兩對大渦卷。當然,此時的巴洛克還只是萌芽——羅馬耶穌教堂的立面還是相當低調而安靜的。

▲羅馬耶穌教堂

▲教堂立面上部兩側做了兩對大渦卷。

而同在羅馬的四噴泉聖卡羅教堂,我們就能感受到巴洛克的 「炫富」的本質了。建築內外都很少使用直角,線條全為曲線,裝飾圖案複雜,並使用了大量的雕刻和壁畫。

▲四噴泉聖卡羅教堂。它是巴洛克成熟時期的典型代表。建築立面正面,中間的山花都不成三角形的形狀,被斷開加了個曲面,並且檐部水平彎曲,牆面凹凸度相當大。

▲四噴泉聖卡羅教堂穹頂內部,沒有直線哦!

巴洛克建築內部頂面,總是充滿壁畫,而這些壁畫的一大特點,就是利用繪畫透視,將建築的結構繼續向上延伸,在頂面的中心描繪天空,讓人覺得內部空間好像延伸到了建築之外。由此形成一種無盡向上的視覺錯覺,加上宏大誇張的曲線,讓巴洛克室內成為一種極富男性化的富麗堂皇的代表。

上文提到的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雖然立面是文藝復興式的,但建築內部可是妥妥的巴洛克哦

▲殿堂的中央是貝爾尼尼最偉大的傑作---青銅華蓋。由4根螺旋形銅柱支撐,足有5層樓那麼高的華蓋,在宏偉的穹頂之下,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殿堂盡頭是貝爾尼尼的另一件不朽傑作---聖彼得寶座,鍍金的青銅寶座上方是光芒四射的榮耀龕及象牙飾物的木椅,椅背上有兩個小天使,手持開啟天國的鑰匙和教皇三重冠。

另外,大家要是看到華麗的大理石傢具,那八九不離十是巴洛克式的。巴洛克的室內沖斥著大理石,尤其是傢具。

▲1675年義大利羅馬宮殿迴廊中的一件巴洛克裝飾桌,白色大理石桌面下面底座較大的葉板渦卷形裝飾中,兩個不同坐勢的男人雕塑非常奇異、神秘,充滿了運動感。從中我們可見到傢具藝術與雕刻藝術融為一體形成極其動感和豪華的外形,已成為巴洛克傢具風格的特點。

當歐洲的「巴洛克」被放到博物館供人參觀的今天,它似乎在中國的家裝市場里得到了又一次的復興,成為彰顯「壕」們風尚的實用道具。

▲要被亮瞎眼的巴洛克式裝修風格來了~

【第七站 | 巴黎】

進入18世界巴洛克極致的雄壯,逐漸又被法國宮廷的洛可可風潮代替。說起洛可可,人們總是把它和著名小三——路易十五的情婦,蓬巴杜夫人相聯繫。其實在路易十五登基前,法國宮廷中巴洛克設計就逐漸衰落了。

▲從蓬巴杜夫人開始,巴黎便與時尚緊緊相連,直到今天。

▲電影《絕代艷后》用粉嫩的馬卡龍色調,將女性化的洛可可演繹得入木三分。

洛可可風格的出現,最初就是為了反「巴洛克」。它最先出現在室內裝飾中,纖弱嬌媚、華麗精巧、甜膩溫柔、紛繁瑣細的裝飾元素,讓它成為女性化的華麗代表。這與雄壯的巴洛克形成鮮明對比。

▲在處理牆邊這些稜角地方時,會用鑲板或玻璃鏡面來替代。

▲洛可可在色彩上,喜用白色、金色、粉紅色、嫩綠色、淡黃色,線腳多用金色,形成清淺明麗的氣氛。

洛可可建築風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蘇俾士府邸公主沙龍和凡爾賽宮的王后居室。

▲凡爾賽宮的王后居室(洛可可室內裝飾喜歡張掛綢緞的幔帳和水晶玻璃吊燈,陳設瓷器古玩,力圖從裝飾到小品、到室內物件的設置,顯出豪華的高雅之趣)

電影《絕代艷后》中,你會看到類似於中國錦被的床品。不要懷疑,這真的是從中國進口的。洛可可盛行的年代,正中我國的明朝,大量的瓷器、絲綢、扇子被銷往歐洲,按照歐洲人的要求繪製圖案。這些產品可是只有宮廷才能見到的奢侈品哦~

▲《絕代艷后》中的「錦被」

▲皇家首席畫師 Francois Boucher的《中國花園》(畫面上出現了大量寫實的中國物品,比如中國的青花瓷、花籃、團扇、中國傘……)

【第八站 | 還是巴黎】

洛可可的纖細複雜發展到極致,緊接著人們開始反其道而行之,又一輪復興古希臘、古羅馬簡潔優美的風潮開始了,這回,我們叫它「新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對古希臘古羅馬的元素的再現比文藝復興時更為徹底,甚至也直接複製文藝復興風格。

▲左圖為巴黎先賢祠,右圖為羅馬萬神廟。萬神廟正面有長方形柱廊,山花和科林斯柱是不是一模一樣!

▲巴黎凱旋門(左圖)跟羅馬斗獸場旁邊的君士坦丁凱旋門,一樣一樣的哦~

新古典主義幾乎照搬古希臘古羅馬的建築樣式及結構,但有並沒有恢復古希臘古羅的建築立面彩畫,新古典主義建築是去色彩化的。

▲古希臘建築色彩復原圖

無論是繪畫、建築立面,還是室內設計,新古典主義最大的特點就是構圖的穩定性和簡潔感。與巴洛克和洛可可形成鮮明對比。另外新古典主義的室內,往往會出現無色彩的人物雕塑、柱式作為裝飾。

▲新古典主義室內穩定的構圖

▲梅爾梅森古堡的室內裝飾採用新古典主義風格。牆面的古希臘古羅馬題材的壁畫,各種無彩色的人物雕塑,都是新古典主義的室內的典型符號。

新古典主義可謂是古典時代的終結了,進入19世紀,歐洲迎來了工業文明,此時建築以及室內又出現了什麼樣的風格呢?下期我們就和童鞋們聊聊裝飾主義風格(art deco)、現代主義和波普風格吧!

【第九站 | 紐約、上海】

我新古典主義風格,作為西方建築、室內和藝術古典時代的結束,是因為18世界下半葉歐洲開始的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將世界帶入機械複製時代。在經歷了粗糙的量產複製,和過於強調精美手工的「新藝術」風格,歐洲終於在兩者之間找到了一條中間道路,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裝飾藝術風格(Art deco)。

什麼是Art deco?軟裝設計界的親們,一定看過這樣的圖案。

這就是典型的Art deco風格圖案。扇形、放射狀、幾何、人字紋,金色與黑色的搭配,幾乎可以說是Art deco風格的符號。而著名的Art deco風格建築——紐約的克萊斯勒大樓,也可以看到這樣的符號。

▲克萊斯勒大廈高318.9米,它是全球第一棟將不鏽鋼運用在外觀上的建築。大樓頂端,五排不鏽鋼的拱形往上逐漸縮小,每排拱形鑲嵌三角窗,呈鋸齒狀排列,高聳的塔尖成為這棟建築的焦點。

▲克萊斯勒大廈電梯廳採用珍貴木材鑲嵌。彼時高檔木材鑲嵌是豪華的象徵,而電梯門的鑲嵌圖案也是扇形的。

Art deco深深地影響了歐洲1920s-1930s年代的時尚、藝術、家居以及建築。更是古典時代與現代主義之間最重要的過渡。它極重裝飾,但又反對單純手工藝的傾向,主張機械化的美。在Art deco中,你可以看到大量的直線、對稱和幾何圖形的構成,以及使用了當時的新材料。

▲那個年代Tiffany的燈具

▲那個年代的杯具

▲那個年代的傢具

在上世紀20年代的美國,摩天大樓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但誇張失調的柱式、笨重繁複的線條在高聳的大樓上顯得矯揉造作。 而Art deco的裝飾元素,竟能適應如此體量的巨型建造物,並讓他們看起來具有古典紀念碑式的美感。而建築立面及內部裝飾中艷麗的顏色及華麗精緻的材料運用,則另Art deco建築成為摩登藝術的符號。

▲帝國大廈矗立在美國紐約市中心高1250英尺,它的大理石外表全部採用筆直的線條,去除了飛檐或其他飾物的累贅。

▲邁阿密海灘柯林斯大道被稱為裝飾藝術街區,整條街儘是Art deco風格的酒店。

中國上海作為世界上現存ART DECO建築總量第二位的城市(僅次於紐約),目前已經成為世界ART DECO建築的「聖地」之一,主要代表建築有上海國際飯店、沙遜大廈、錦江飯店及衡山路上的一些高級公寓。

▲上海國際飯店

而在當代的Art Deco風格在家居設計中再度成為流行。Art deco風格的家居產品則讓你看到什麼是精緻的現代主義。

▲ARMANI CASA

[第十站 | 德國、美國】

終於可以聊聊現代主義了。雖然這種建築風格的構想形成於20世紀初期,並有很多的建築師、建築教育家及其作品有大量的推廣,但並未被廣泛接受。為什麼?看看同時期的現代主義建築和Art deco建築的對比,人們會更喜歡哪種風格呢?

▲霍恩街住宅

▲貝倫斯設計的德國通用電氣公司廠房,被譽為第一座真正的現代主義建築。大膽地拋棄了傳統式樣,採用新材料(寬闊的玻璃鑲嵌板代替兩側牆體)和全新的建築形式。

▲格羅皮烏斯為包豪斯設計的校舍被譽為現代建築設計史上的里程碑。校舍呈現為普普通通的四方形,建築的外層面不用牆體而用玻璃,這一創舉為後來的現代主義風格建築所廣泛採用。

但到50~60年代,現代主義的方盒子瞬間成為世界建築界的主導。為什麼呢?因為打仗唄。二戰讓歐洲滿目瘡痍,戰後,如何在短時間內解決人們的住房問題成了建築師們首要任務。以功能為主導,能不要裝飾就不要裝飾,以預製件的形式快速建造房屋的特性,讓現代主義建築成為20世紀中葉之後的主流建築形式。

▲柯布西耶的馬賽公寓,幾乎成為日後現代主義集成住宅的模板。

同學們要是以為現代主義就是方盒子,那就大錯特錯了。在戰後的美國,因為國家經濟體制的不同,現代主義呈現了與歐洲完全不同的表現形式,那就是咱們國內地產商盡相模仿的「別墅」建築。

▲特里爾住宅

▲流水別墅,它位於美國匹茲堡市郊區的熊溪河畔,由F·L·賴特設計。別墅共三層,主要的一層幾乎是一個完整的大房間,通過空間處理而形成相互流通的各種從屬空間,並且有小梯與下面的水池聯繫。整個構思是大膽的,成為無與倫比的世界最著名的現代建築。

所有藝術和設計風格都伴隨著特定歷史時期的經濟及社會變革。由古埃及、古希臘的樸實到哥特時期對審美的畸變,再經由文藝復興的撥亂反正到洛可可的浮華,接著由新古典主義的反思到現代主義的簡潔,建築風格完成了一個又一個輪迴。童鞋們是不是對「風格」更加一目了然了呢?

本文由PROCOEDU獨家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http://weixin.qq.com/r/RkNHX6TEvPnDreA89xZU (二維碼自動識別)


按時間線索順一下就行

同時還要做到

①理解各個風格,較之前有什麼樣的發展

②熟悉各個風格的典型建築

大概可以按這個順序看:

古希臘

古羅馬

拜占庭

羅馬風

哥特

文藝復興

巴洛克

法國古典主義

洛可可

其他

把各個時期的技術特點、空間形式、立面、典型建築和建築師填進去就清晰多了


本來想認真回答一下,但又覺得不知道怎麼去闡述,推薦一本書《外國建築史》基本上一整本書都在講這個……

題主哥特式建築、文藝復興風格建築這兩個只是歐洲古典建築某一個時期的建築風格,就跟我國古代建築唐宋和明清不一樣是一個道理。同樣的例子,同樣是明清建築,中國的南方和北方、不同的名族又會不一樣。

題主的問題太過寬泛,當真是不知道該如何系統的回答。

至於題主提到的:

哥特式建築

發源於十二世紀的法國,持續至十六世紀。哥德式建築的整體風格為高聳削瘦,特色包括尖形拱門、肋狀拱頂與飛扶壁。

層層往內推進,並有大量浮雕,對於即將走入大門的人,彷彿有著很強烈的吸引力。

尖肋拱頂

飛扶壁

扶壁,也稱扶拱垛,是一種用來分擔主牆壓力的輔助設施,在羅曼式建築中即已得到大量運用。但哥特式建築把原本實心的、被屋頂遮蓋起來的扶壁,都露在外面,稱為飛扶壁。由於對教堂的高度有了進一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觀也被大大增強了。亞眠大教堂的扶拱垛有兩道拱壁,以支撐來自推力點上方和下方的推力。沙特爾大教堂用橫向小連拱廊增加其抗力,博韋大教堂則雙進拱橋增加扶拱垛的承受力。有的在扶拱垛上又加裝了尖塔改善平衡。扶拱垛上往往有繁複的裝飾雕刻,輕盈美觀,高聳峭拔。

文藝復興風格

文藝復興建築是15-19世紀流行於歐洲的建築風格,有時也包括巴洛克建築和古典主義建築.起源於義大利佛羅倫薩。在理論上以文藝復興思潮為基礎;在造型上排斥象徵神權至上的哥特建築風格,提倡復興古羅馬時期的建築形式,特別是古典柱式比例,半圓形拱券,以穹隆為中心的建築形體等。例如,義大利佛羅倫薩美第奇府邸,維琴察圓廳別墅和法國楓丹白露宮等。

維琴察圓廳別墅

法國楓丹白露宮


這不是知乎的水平,是百度


謝邀,推薦閱讀西方建築史,建築等個和它所處時代相關,常見還有巴洛克,羅馬風


謝邀!推薦一本書《中外建築史》,在裡面能找到答案


其實你可以先百度一下的。


推薦閱讀:

如何區分古典主義、巴洛克式、集中式、哥特式、洛可可式、Art Deco 等建築風格?
你最喜歡的建築師是誰?為什麼?
怎麼設計出讓自己感動的建築?

TAG:建築 | 建築風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