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黑川雅之的設計?


看到這個問題很開心,因為現在都很少有人提到黑川雅之了。而且沒想到是關注已久的 @張亮 提的,您真是博學啊~ 所以我覺得如果想了解日本設計尤其是產品設計,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

自己是學工業設計的,家中長輩正好與黑川雅之有私交,所以有幸見過幾次。談談拙見。

日本的設計很有強的文化標誌性,所以要談黑川雅之必須會涉獵到日本的建築、產品、平面、服裝各個領域。

個人認為把黑川雅之列為日本戰後將日本本土文化與現代工業設計完美結合的第一代設計師不為過。他是將東方和西方設計理念結合,並且開創日本建築和工業設計新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設計理離不開有對生命和生活的思考,不過這是日本設計的共同特點。可能跟禪宗文化深入日本文化有極大關係。設計只是他們對生命理解的一種表達方式。

黑川雅之出身建築世家,父親和著名的世界級建築大師黑川紀章_百度百科都是從事建築設計。而黑川雅之並沒有像哥哥一樣專攻於建築,基本從90年代後期多活躍於工業設計。黑川雅之的設計中更多可以看到他對產品空間時間的思考,這可能是源於他建築的背景。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對日本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傳承,比如將禪宗的思想融入產品中(日本產品設計中的簡約和禪意,尤其當代主流的深澤直人和原研哉現在的風格很大一部分是黑川雅之那一輩奠定的基礎。)

同時期的田中一光_百度百科 (無印良品的創始人之一)和 福田繁雄_百度百科也是將日本傳統裝飾紋樣和現代平面設計完美結合的典範。

早一點的一位日本平面設計大師 杉浦康平_百度百科 ,則更加偏重日本傳統造型的表達,但已經開始將日本傳統裝飾紋樣抽象成設計元素。可參考閱讀他的書 造型的誕生 (豆瓣) 。杉浦康平在他的書中從多從傳統日本文化甚至人類的進化史中去挖掘造型的來源,而從晚一點的田中一光和黑川雅之開始慢慢把這些延續傳統日本造型的東西變成更加現代化的設計語言。

在黑川雅之之後稍微晚一點的 喜多俊之_百度百科 依然延續日本工業設計中產品簡約和禪意,但是稍稍感覺從用色和材質上更加現代,更有融入西方工業設計的影響的影子。

這裡必須要提到 安藤忠雄_百度百科 ,同期的日本建築大師,從他的作品更多是對空間和光線關係的探索和表達,可以看到現代又具有日本禪宗特色的建築。他的建築多用混凝土的材質,暴露材質本身的色彩和質感讓其融入在環境中,以及簡潔和自然的幾何形態塑造對光源的影響。完全可以感受到和黑川雅之產品的異曲同工之妙,他的作品必然受黑川紀章的影響。

之後大家所熟悉的平面大師 原研哉_百度百科,建築大師 隈研吾_百度百科,以及工業設計大師 深澤直人_百度百科 。就完全形成了當代日本設計標誌性的設計語言。

所以黑川雅之的設計在日本工業設計的發展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本分,是承上啟下幫助奠定日本當代工業設計語言的基石。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每次見到黑川大師他都穿著 三宅一生_百度百科 的衣服,他跟三宅的關係很好,非常喜歡他的設計。三宅的衣服會有空間感,他的設計理念「給我褶皺」就是將同樣的材質利用特殊的工藝做出立體的變化。

PS:黑川大師人很nice,就是喜歡跟年輕的小姑娘「打招呼」,雖然他已經70多歲了。真是一個有活力的人啊 = =

補充一些自己私下和黑川大師相處時的感悟,關於設計思考方面:

1)對設計的理解,更多來自生活的思考。

一次他在吃日料的時候,吃生魚片,就談到日本的飲食文化,他說日本人喜歡用黑色的容器裝食物有的人不能理解,認為要白色或者瓷器材質的東西才會讓美食顯得更加美味。但是他認為黑色是一種純凈並且極致的顏色,所有的顏色調在一起終歸都會變成黑色,這樣的顏色是極致的,所以更能夠凸顯食物的鮮艷形狀和可口,就在在宇宙無窮的黑洞中無限繽紛的銀河一樣。類似這樣的例子,他總能從一件具象的事物上提出自己的感悟。其實在田中一光 設計的覺醒 (豆瓣) 中我也看到類似的話,書中提到 谷崎潤一郎的 陰翳禮讚 (豆瓣) 這本書,書中很多描寫闡述日本獨特的文化下早就日本人對美一種偏執認知。非常有意思。

我認為其實這是日本設計的特點,他們會從具象的物質中產生對生命抽象的感知,再從抽象的感覺中提煉出具象的東西(可以是產品,建築,服裝)。其實學設計這麼多年,設計本身就包含是設計師對生活個人的經驗和理解。

2)對文化的理解和包容,融會貫通。

他經常會談到西方的工業設計,我也曾有幸見過frog的創始人 艾斯林格_百度百科 。他們雖然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共同點是對設計的理解都是包容的。他們都認為設計應該是對自己獨特文化的理解和傳承,但是要不斷的去更新甚至吸收不同的東西。甚至在他們眼裡設計是不分學科的,原研哉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你說他是平面設計師嗎?我覺得他完全遠遠超越了這樣的概念,艾斯林格也自稱為戰略設計師而不是產品設計師。黑川大師在討論的時候從來不會從一個領域或者一種文化狹隘的去探討,在他眼裡這是相通的。曾經我也認為工業設計就是工業設計,但是後面的經驗不斷積累也發現我需要去補充傳統美學的知識,社會學,心理學,計算機科學。用我導師的一句話解讀其實是很貼切的:設計本質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思維。這是跟藝術最大的區別,藝術源於藝術家對自我個人的表達,設計是基於一個問題(不管是嚴肅的環境問題,商業問題,幸福感問題)設計師通過自己的經驗和理解提出的想法。這樣開闊的思路其實能夠幫助我更好地去理解工業設計。

3)永遠保持好奇

他很像個老頑童,上次給他看到一個皮影他就問不停。對很多事情都很好奇,艾斯林格也這樣,雖然人比較嚴肅(可能因為是德國人的關係 = =)。這是設計師非常重要的品質,創造力、源源不斷的創意並不是天生的憑空創造的,而且不斷吸取生活中新穎的事物或者是古人的經驗智慧再redesign的。Jobs的名言也是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我想偉大的設計師或者其他領域的大牛都是對世界充滿疑問好奇,想要去探索,去發現新的未知的東西,這是他們的共性。這也激勵我經常去挑戰或者嘗試未知甚至是害怕是事物。

4)努力

他有稍微提到他年輕時候的經歷,這個其實不用多說。就像知乎上我忘記有一個回答說的是:大部分還沒有到拼天賦的時候,只是不夠努力而已。是有有天賦的人,做同一件事情付出的時間要比別人少,但是至少在我接觸的很多大師裡面,沒有一個是年輕時候不斷的學習,努力,甚至經歷挫折的。我還是相信不加倍努力的去做去思考是沒有辦法離那些改變世界的大師越來越近的。

哎呀,通過回答這個問題我發現真的很慶幸自己選擇了這個行業。想到最近自己的一個概念也要變成現實的產品真的很激動。我覺得世界上沒有任何事情比創造更有趣了,我會更加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設計師,向我的偶像Mac newson靠近的。

感謝@張亮 提了這個問題,讓我對自己有個反思。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另請不要再私信通過我聯繫黑川先生,他有官方的網站和工作郵箱,想要合作的可以自己聯繫邀請他的助理會篩選。謝謝~

----------------------------------------------------------

想到再補充更新。


在他一件件作品的背後是整個日本審美與價值觀念的縮影。日本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是獨特的:

1.關注細微,一沙一世界,瞬間即永恆。

日本有很多童話故事的主角都是小小的人物,卻有著大大的決心和力量,例如桃太郎、一寸法師;日本特有的17字俳句也是短小精悍卻意境深遠;對瞬間的眷戀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日本人如此熱愛紛揚飄落的櫻花。

2.萬事萬物都具有同等的價值,事物是並行的。

這種思考的邏輯和東西方的普遍觀念都有所不同,西方人認為事物是呈樹形結構,WINDOWS系統的目錄菜單設計便是很好的例證,西方人的書籍中論述事物的方式也常常是抓住一個概念由淺入深層層剖析,並佐以大量案例。而中國人看待事物是呈網狀,中國人愛走中庸路線,認為事事無絕對,福兮禍之所倚,一切都在不斷的變化,所以中國人不愛表態,做事情常留有餘地。簡單的概括,西方人重邏輯,東方人重聯繫。但日本人卻有一種獨立的態度——無論事物的邏輯層級如何,每一個層面都具有同等價值。打個比方,一顆大樹的價值與樹葉、葉子上的塵土都是等同的。且每一個層面都可以獨立、並行。日本的平面設計作品中,常看到的大片的留白也正是表現了著重整體和諧,而並不重表現元素之間聯繫的設計風格。

3.喜歡隱藏邊界,製造神秘感。

無印良品的設計師原研哉曾說過,在產品中採用白色是為了隱沒邊界,而人們越是看不到事物的邊界,就越是要去尋找這個邊界,從而使事物更強烈從周圍環境中凸顯出來,這是一種很微妙的心理學範疇的技巧。日本人喜歡朦朧的意境,也許與中國的山水畫的風格傳承是分不開的。如下圖為黑川雅之創作的手錶:採用磨砂玻璃做表層,表現晨霧籠罩下天空的顏色。

4.注重簡單,少即是多,看重材料與觸覺。

人活在3D的世界中,就註定了物品給人的感覺不應該僅僅停留在視覺層面,日本的設計師大多非常注重材料的選擇,而除了視覺、觸覺、聽覺,有些人更意識到了引入第四個維度——時間感,即針對物品隨著人使用時間的流逝所發生的改變進行設計,在時間的變化中傳達概念。而有一個領域是專門針對「時間」進行設計的,即交互設計的領域,人們與界面的互動包含著開始——進行中——結束,這個流程中充滿著不可確定性。

兩種材質的拼合,古老與現代工藝的集中展現,都可以讓人體味到時間的存在和重量。

黑川雅之對於大自然中的風、土、光、影有自己的體會。

風與土是一對互斥的關係,風靈動,土沉穩,土孕育生命,風傳播成長。在他的作品中常用原生的材料體現絕對的穩固,如他最為知名的可以隨意造型但又通過材料體現堅硬感覺的鐘錶;另一個極端是創造一種極輕盈的、無存在感的映像,如一種絕對輕盈的玻璃製品。

光和影是一對因果的關係,有光才有影子,人只有光會了無韻味,有一點點陰暗的部分,才有味道。如一點點光打在紙做的桌面上,體現了喧鬧與靜的結合。

中國本有濃厚的文化根基,可很少有設計師把東方的哲學融入到物品中,也許是缺乏耐心和一點點敢於低調的勇氣,相比之下,日本的很多創作人為了保存低調和誠信,甚至每隔一段時間會更改名字,遠離名利的騷擾,潛心於作品中,值得學習。內心一直為日本的和風、浮世繪、茶道、極端的潔凈所驚嘆和迷醉,但是細想一下,很多文化的根源還是在中國。

曾有色彩學專家做過這樣的分析,一個社會的經濟狀況越是低下,這個社會中的人們越是偏愛鮮艷的顏色,而事實上,在英國、北歐這些高度發達的國家,也確實是與大自然相近的淺色系更受喜愛,在英國的上流社會,黑白灰是絕對的流行。而印度、非洲的很多國家,給人的意向是色彩斑斕的。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暫且不做分析,但仍可以看出這樣的趨勢,展現出來的、追求的往往是缺少的。也許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沉澱,中國還能夠有一天在設計界追趕甚至超過日本的腳步。


《設計與死》


建議買他的書《素材與身體》《 八個日本的審》美意識 看看 他對於材料的運用 是我最欣賞地方


黑川雅之是創新的,不斷在創造新的美學。

例如橡膠材料的煙灰缸。

反覆衝突固有的理念,出版過一些反對稱的著作。

他的設計靈感中融合了老子思想,陰陽道教。有里朝外的辯證法的影子。

總體上感覺灰色系居多,極簡,得體。


新舊時代交替下新舊設計思想的融合者,作品中經常能出現一種掙扎的科幻感


推薦閱讀:

蘋果將實現1.3萬億美元的市值,幾乎與韓國的GDP相當,怎麼看?
上海有哪些值得一看的建築?
台灣有哪些不可錯過的建築設計和景觀設計?
如何評價品位的高低?
有沒有像《設計詩》、《ZERRO》之類,很有趣的書?

TAG:設計 | 日本設計 | 黑川雅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