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的研究,正在做,感覺太綜合,不知如何下手?


有人認為,在國家號召建設海綿城市,試點城市範圍逐步增加的前景下,國內萬億元級別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即將啟動,建築行業將迎來新一輪的利好。

海綿城市概念是讓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倡導城市尊重自然。雖然有一些項目建設量的提升,但是更多的是在建築行業的設計理念、建築方針措施的一次升級過程,不一定會帶來更大的建設量。

而且,由於各個試點城市的地方財政力量可能不足以支持這麼多試點工程,PPP模式成為了各地方政府優先採用的模式。而巨大的資金投入讓海綿城市帶來的項目量傾斜到了能採用PPP模式的少數大中、超大型國企中。海綿城市帶來的利好不一定能帶給民營建築所。(鄒裕波)


先說觀點,目前國內海綿城市相關的項目紙上談兵的多,解決實際問題的少;重外觀的多,重實用的少。

看看海綿城市六字方針「滲、蓄、滯、凈、用、排」。現在的情況是「滲」最容易做到,啥都不做,給個透水地面就行,而與實際實用相關的「凈」卻最不容易做到;「滯」的辦法最多,淺凹綠地、草溝、綠色屋頂等等都是,而「用」的辦法卻最少,你把水留下來幹什麼?多數情況下也就是個景觀水面而已;「排」大家都願意做,要不就讓灰色基礎設施給保底,要不幹脆以鄰為壑,反正自掃門前雪,責任不在我,而大家最不願意做的就是「蓄」了,你要「蓄」,那就要佔地,要有相關設施,有點兒災啊害啊還有責任,關鍵是蓄下來的雨水還沒什麼用,那還有誰去干呢?

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也有,從技術層面來說——沒有系統的指標。你的目標降雨量多少?超過這個降雨量你怎麼辦?低重現期雨洪你有沒有辦法應對?一排了之還是盡量為下游緩解壓力?要是為下游著想的話你能做到什麼程度?你所做的一切對於灰色基礎設施有什麼影響?能夠節省多少投資?這些都是需要指標體系來引導和規範的。美國的lid大家都知道,別光看那些分析計算,這種事軟體比你乾的好,咱來看看他們的指標體系,以及指標所反映的設計指導思想,這才是真正值得借鑒的地方。而國內就沒有這種相對完整的指標體系,或者說有指標,但指標的合理性有待商榷,是否可以推廣有待商榷,更多的還是各自為政。這當然與國內相關項目實踐比較少,「有關部門」投入力度不大有關,但你做這樣一件事,要達到什麼目標?目標都沒有,怎麼能說明你做的這個東西是有用的?

另外這既然是景觀板塊,那就針對景觀多說兩句。現在景觀行業對海綿城市的理解和實踐大多還停留在——別人挖坑,我來讓坑更漂亮些——這麼個階段。而景觀綠地作為綠色基礎設施以及綠色和灰色基礎設施之間的過渡元素來說,很有潛力在這一運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水是景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用」方面較其他專業也有著更多的手段,別人用不了或者不能用的雨水我未必就不能用。另一方面,大家都在關注目標降雨量,關注超標洪水,但對景觀而言,你還要多想想低於目標降雨量的情況,多想想旱季怎麼保持更好的常態景觀,一條管子接自來水或者一眼井用地下水這種方式顯然是不適合海綿城市的指導思想的。到最後就成為別人都缺水的時候我也缺水,別人都要排水的時候我也得排水,那有你沒你這不一個樣么。海綿城市是一個契機,特別是對景觀來說,景觀行業其實可以為城市再多做一點什麼的。


《海綿城市—理論與實踐(上下冊) 俞孔堅 雨洪管理 雨水公園綠道濕地生態水敏性城市景觀規劃》【摘要 書評 試讀】


海綿城市建設是一個涉及多部門,多領域的綜合項目。建設海綿城市,首先要了解海綿城市的含義,其次要清楚海綿城市提出的背景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只有在了解清楚這些的前提下,才能進一步根據具體的城市制定適合的方案。

海綿城市建設要堅持「滲、滯、蓄、凈、用、排」六字方針,「滲」主要通過改造路面和綠地,減少地表徑流。「滯」主要通過改造綠地與景觀降低雨水彙集速度。「蓄」主要通過改造景觀水池,減少雨水緩流,實現綠化回用。「凈」主要是通過改造綠地與景觀,凈化雨水減少污染。「用」主要通過改造綠地與景觀,實現雨水回用灌溉。「排」主要通過構建地下排水系統,將多餘的水排出。

當前海綿城市建設的重點是建立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而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主要有以下幾種措施:綠色屋頂、透水鋪裝、雨水花園、植草溝、濕塘、雨水濕地等,這些措施中最有效的手段透水鋪裝,透水鋪裝中又以靚固彩色生態透水整體路面效果最好,不僅具有透水率高、蓄水容量大、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凈化水質、減音降噪、強度好,耐用耐磨,行車安全,綠色環保,顏色靚麗裝飾性強,耐熱抗凍,施工速度快,而且適用範圍非常廣泛,除了市政主幹道和高速公路外,其他的主幹道、人行道、景觀大道、學校、碼頭、廣場公園、樹坑等都適用。.


我只是個搬運工 順便恭喜家鄉已入圍首批海綿城市入圍城市 。。

[觀說天下]國務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

[海綿城市]「海綿城市」做法圖解

[海綿城市]金斯敦市水敏性城市設計

[海綿城市]污染嚴重的公園如何起死回生?

[海綿城市]當雨水流過城市


海綿城市這個東西很大。

我覺得,我們面對一個很寬泛,概念性很強的東西的時候,思路應該是這樣子的:

1.確定自己想做的是哪一方面,或者自己專業是什麼,能做怎麼樣的東西。

你是城規專業的話,你可能就要看各式各樣的控制指標像徑流控制率,綠地率;你是建築專業的話你可能就要要看看關於綠色建築的東西像綠色屋頂。把這些東西大概瀏覽一遍;市政專業的話你可能要了解一下調蓄池,深隧什麼的。

2.細化目標

假如我是市政專業,我想研究雨水調蓄池(確定研究主體)

我主要想研究削峰過程(主要研究內容)

然後就可以就這這個東西去查資料,去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形成自己的想法與觀點。

到了這一步,自己就已經定義了問題,然後自己就知道應該怎麼解決它了吧?

不對之處,還請各位知友指正


看住建部的海綿城市指南,有解釋有案例。研究包括規劃管理層面和建設實施層面,不同的角度來研究側重點就不一樣。目前在研究規劃管控這方面,技術方面海綿城市基本不存在問題了吧,早期的低影響開發那一批技術措施(就是樓上提到的綠色屋頂啦下凹式綠地啦透水鋪裝啦)現在繼續可以沿用。研究往小了做比較能深,可以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做做~


建議不要研究這個東西,雖然是國家導向。海綿城市包括了三種特效藥,源頭,匯流,末端。現在重視源頭,即lid這塊。但是個人覺得,源頭控制並不適合某些粗放排水的老城區。尤其是現在人口密度大,人民素質有待提高的情況。每天都很擔心,透水鋪裝堵了,滲管堵了,雨水花園爛根了。某些城市掛著海綿城市帽子大搞匯流和末端,還被批。海綿城市的概念很好,構造了一個合理應對大,中,小雨的情況,但是,現階段,還是解決大雨時候的影響感覺更為實際。說白了,好好研究泵站和末端調蓄,好好建大管子才是成功的關鍵。


自2014年中國住房與城鄉建設部發布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鼓勵全國各地因地制宜地探索海綿城市的建設途徑之後。目前全國已有兩批共30家海綿城市試點城市。作為專業人士,今天我們不說什麼是海綿城市、海綿城市的意義等基礎科普話題。
關於海綿城市,你可能不了解的三件事。

1. 海綿城市對於建築行業可能是利好,但不是所有企業都能享受到這種利好
有人認為,在國家號召建設海綿城市,試點城市範圍逐步增加的前景下,國內萬億元級別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即將啟動,建築行業將迎來新一輪的利好。
海綿城市概念是讓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倡導城市尊重自然。雖然有一些項目建設量的提升,但是更多的是在建築行業的設計理念、建築方針措施的一次升級過程,不一定會帶來更大的建設量。
而且,由於各個試點城市的地方財政力量可能不足以支持這麼多試點工程,PPP模式成為了各地方政府優先採用的模式。而巨大的資金投入讓海綿城市帶來的項目量傾斜到了能採用PPP模式的少數大中、超大型國企中。海綿城市帶來的利好不一定能帶給民營建築所。

2. 99.9%的從業人員不了解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是一種可持續理念而非某個具體城市,這種理念要貫徹到城市的各種建設中或改造中,核心是「生態雨洪管理」和「低影響開發」思想。這一理念要求尊重自然、把水資源作為重要因素考慮到項目中。我國99%的行業內人士沒有實施過相關項目,要求多專業合作,而且,海綿城市相關的地方性法規、規範技術、當地適用的抗澇抗旱植物類別以及項目考核標準都在缺失狀態急需補充完善。
海綿城市需要對「雨水」這一因素慎重考慮,不僅要考慮當地城市的降雨量、徑流量、地下水水位與污染、蚊蟲孳生等因素,還需要考慮海綿城市這一系統的建設成本、維護成本。這一過程非常複雜,不是單一行業或專業的人能解決的。比如目前國內通行的在城市內部進行改造,通過公園、小區、建築物屋頂、綠化帶等「海綿體」達到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的功能,可能需要花費很多資金。但是如果參考古人的智慧,在城市外圍或是河流的上流建立蓄水泄洪的水道湖泊,比如杭州的西湖或是北京的頤和園,這樣不僅維護成本低,也可以為城市居民提供綠色基礎設施及活動空間。

3. 雨水花園是對傳統的審美景觀理念升級
雨水花園(rain garden)是海綿城市21項LID (LID: Low Impact Development)技術措施中的一種,是雨洪管理最佳BMPS的措施。
過去景觀設計行業過分強調景觀的裝飾美學,導致現在的甲方與公眾對於景觀的美觀程度有一種病態的需求。「在人行道、住宅小區內做出5、6層綠化和堆出地形陡坡,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澆水、修剪、滅病蟲害。就像養寵物一樣伺候綠色植物。」這種造景的觀念讓城市為維護這些景而付出高額維護代價。雨水花園的概念是對傳統景觀設計理念的一次升級。景觀設計人員應該從景觀的美觀性升級為關注景觀的生態性、技術性和功能性。

應該如何做?
LID低影響開發技術將成為景觀設計的必要手段。具體手法很多,基本原理是以可持續理念對待城市景觀。

  • 採用台地形式解決雨水就地下滲。
  • 採用低維護植物,優先選用既可耐澇又有一定抗旱能力的本土植物,適當搭配外來物種。
  • 少用石材,採用低碳低能耗的可回收材料。
  • 置入藝術品,讓植物自然生長,減弱植物造景的單一性。

  ……
然而,由於雨水花園的理念是採用本地低維護植物以及少用石材等高能耗材料,對於部分以採用珍稀植物和高檔石材為設計賣點的高檔住宅小區、別墅而言,甲方接受度不高。由於低維護的特性,產業園區與市政公園的甲方對於「雨水花園」理念較易接受。

項目案例
三低景觀的微創新:格雷服裝產業園景觀

................................

文章鏈接:http://www.hm178.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46highlight=海綿城市


http://624395.team.chinathinksbig.org/?isappinstalled=0from=timeline

這是我們自己做的關於海綿城市的活動,希望大家能提提意見,多多關注,謝謝


在國外,海綿城市已經植入市政、園林、建築等設計的常規做法,國內剛起步,切勿急於求成,首先定好位,系統的規劃,然後規範各地做法標準,政府牽頭,作出一定量的工程,讓大眾了解接受,繼而出台硬性標準,一來強制各行業設計院設計圖紙雨水控制率標準,二來對企業實行雨水排放收費標準。這需要很長的過程,新建的好做,難的是改造,切勿瞎改亂改,好好的道路非得扒了重做,好好的公園推掉新建,把納稅人的錢隨便使用。


住建部的海綿城市指南中有案例分析,各個試點也有自行制定的海綿城市方向的標準圖集和設計規範的試行稿。

我個人認為海綿城市是一個需要各專業配合的綜合型項目。主要目的是避雨水洪峰、收集及利用雨水資源,從而達到避免城市洪澇災害、控制地面徑流污染及保護生態的目的。主要措施有透水鋪裝、生物滯留設施、滲透塘、濕塘、雨水濕地、植草溝、植被緩衝帶等。

單從我目前的項目來看,主要是通過項目地勢選擇措施,用各個措施面積來控制雨量徑流係數及雨水調蓄容積,以滿足海綿城市指南中對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和年SS總量控制率的要求。

ps:透水材料鋪裝在海綿城市指南中是有技術規程的,《透水磚路面技術規程》(CJJ/T188)、《透水瀝青路面技術規程》(CJJ/T190)和《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術規程》(CJJ/T135)。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自己找一下技術規程來學習。


最近在做有關海綿城市的項目,感覺各方面入手也是較為困難。現在除了住建部的海綿城市指南之外,還有水利部的《水利部關於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水利工作的指導意見》,對提出了十一項具體指標和九項任務。雖然說海綿城市反饋較慢,但是該指導意見提出了具體指標依舊使設計有跡可循。在生態公園做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海綿」的作用。


聽老師說過,我可不可以理解為是城市規劃,景觀園林與給排水的綜合?


作為一個初學者,對海綿城市有點小感想,可能答非所問。海綿城市說高深也高深,說簡單也簡單。一個區域或一個項目在海綿城市上下的功夫有多有少,關鍵就是量變引起質變的問題,也就是指標的問題。目前海綿城市指標體系已建立,但如何檢測評估並沒有統一嚴格的說法。只有在硬性措施建立的基礎上才會有好的方案推陳出新。所以說,就目前而言,海綿城市指標驗收的標準是關鍵。


個人認為海綿城市的 就是把排水系統徹徹底底的做好 相當於完成了八成

現在提出理念 那種理想化的自我儲存 自我蒸發的概念其實是很不合理的

古代大禹治水就是用疏導的方法

他的老爹用堵的方法

答案是大禹成功了

還是實實在在把城市給排水工程做好 就已經很好了

海綿城市 不過是一個時髦辭彙罷了


這個暫時還缺乏國家標準,只有一本指南《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還有些地方性的標準,比如《深圳市低影響開發規範》,或者是圖集。但大部分都是偏於提出這個概念,並沒有設計的具體的數據和設計的計算方式。


考試關於海綿城市的~


我也是如此,我是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最近著手畢業論文。想找個與本專業相關的角度去切合。求指教呀!


需要結合具體項目做研究。題主是什麼專業的呢?本人是景觀設計專業的,參與過還沒海綿城市和低影響開發等理論的研究。從景觀設計的角度切入,可以是景觀偏好,景觀的生態性(生物多樣性),環境行為學(使用後評價)等。


推薦閱讀:

對於國家投資建設海綿城市這一舉動應怎麼看?
景觀設計中文本排版軟體的區別?
如何看待「我們民族的馬路兩邊基本是楊樹,發達國家路兩旁全是松樹、椴樹」的言論?
如何通過建築材料打造出建築的質感?
景觀設計到底是設計什麼的?

TAG:城市規劃 | 建築設計 | 景觀設計 | 給排水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