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只有群島形態陸地的星球,會發展出什麼樣的生態和文明?

1. 總面積與地球相似,陸地面積約佔5%,由數十個群島構成;

2. 每個群島包括數十個島嶼,島嶼平均大小在1萬平方公里左右,群島內部島嶼平均距離為10千米左右,群島區域內有基本的自然礦物資源(銅、鐵、鋁、煤、石油等),群島之間的距離在數百至數千千米不等;

3. 大多數島嶼地勢平坦,少數島嶼有海拔3000-5000米的山峰,沒有大型山脈;

4. 其他地理條件與地球類似。


首先,因為星球冷卻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同質固體會傾向於連成一片,所以這個星球一開始只有一片大陸

既然其他條件和地球一樣,那麼生命演化過程多半也就與地球一樣了:蛋白質-&>單細胞-&>水生動植物-&>上岸。

但是在蕨類和恐龍稱霸之後,星球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1.外部打擊:某顆巨大的星體繞過了重重外圍行星的引力阱落入了星球大氣,被起潮力扯成碎塊的星體對星球大陸造成毀滅性打擊,其後的劇烈地質運動使得殘餘路塊進一步破碎;或者乾脆被殲星炮正面來了一發…

星聯時報訊 英格帝國於TJ7-KOP3星系爭奪戰失敗 無畏艦悍然向宜居行星發射主炮

2.劇烈的地質活動:地幔中的重放射元素在流動中恰好組成了一個巨大的炸彈,boom;或者有大質量天體經過引發強烈的潮汐作用。

塔爾瑪日報訊 阿美瑞帝國在位於塔爾瑪星系8.6光年的甲戌-乙未-817丙星系進行新一代母艦試航時,因重力場約束裝置失靈,造成該星系三號行星發生地質災害,對該星生態系統造成毀滅性打擊。亞希共和國對此表示嚴重關切和強烈譴責。

咳咳,扯遠了。

那麼,大清洗之後,種子植物和小型哺乳動物登場了。

因為缺乏大的陸塊,全球的氣候呈現比較均勻的條狀氣候帶:在某一島嶼生存的物種,在另一同緯度島嶼也能生存的很好。另一方面,因為是大陸破碎而成,群島內有大陸架相連,冰期時會連成一片;群島間在冰期時也不會相距太遠,甚至有陸橋相連。這樣允許物種在橫向擴散,使得各島嶼的物種差異不會太大。更重要的,原始人類可以迅速擴散到世界各地,而不會出現在兩地獨立進化出兩種智慧生物的現象。

先做個聲明:後文提到氣候帶、信風帶等東西向條帶時,都默認是在說北半球

人類(姑且這麼叫吧)的祖先大約出現在某個缺少高山的亞熱帶群島(現在是大島)。冰期、副熱帶高壓以及平坦的地勢,使得此處降水量較低。草原為主的生態系統難以供養大量食肉猛獸,於是集群協作使用工具什麼都吃的原始人脫穎而出。

這些原始人組成氏族部落,愉快地採集野果、蟲子,並捕捉中小型食草動物、魚類,偶爾打到個大型獵物就會舉行狂歡。他們的數量迅速地增加並佔滿了步行可以到達的一切角落。然後,一些勇士們(也可能是部落戰爭的失敗者)勇敢地向海洋進軍。他們劃著獨木舟、皮划艇或者更先進些的木筏,利用洋中脊(因為早先的大毀滅,板塊破碎程度會很嚴重,這樣的構造可能會很多)的島鏈(現在可能是長條島嶼)向更遠的大島擴散。一些向南向北到達溫帶或者熱帶的先驅者們,則可以靠著洋流與信風(這個時候他們可能已經會使用樹皮和動物皮製作風帆了),完成史前的環球航行。至於你說再向北?拜託,那邊都是冰塊啊。

到達熱帶的原始人是幸福的,豐沛的雨量和炎熱的氣候使得這裡物產豐富,他們只要維持原來的採集文明,對技術進步沒有任何需求——當然,為了對抗颱風,對建築技術可能還是有需求的——所以我們可以先不去管他們。

到達溫帶的原始人就有點苦逼了:我們離家萬里,就到了這麼個破地方?溫帶物產無論數量還是種類都無法和熱帶相比。這些到達溫帶的原始人們,聽著長老/巫醫/薩滿講的「過去美好的故事」,再加上現實中能供養的人數確實有限,產生了對技術進步的需求。

在溫帶某個多山的大島上——降水量大,垂直氣候帶提夠了相對較豐富的物種——某位偉大的女性,嘗試著將采來得野谷灑在部落邊沿的空地;某位偉大的——可能是小孩子?——把撿來的動物幼崽養大;某位偉大的男性,則在打制石器時,發現了延展性很好地灰色物質。這個時候就可以看到為什麼種子植物和小型哺乳動物出現之後才出現文明了:種子植物容易被有計劃地種植,哺乳動物相對較大的腦容量使其可以被馴化。

另外,還出現了磨製石器、針、陶器等偉大的發明,哦,還有個很重要的:——東側的暖流總能帶來大量漁獲。

原始的農業伴隨著那些先驅們,向著其他溫帶大島,以及有著高山的亞熱帶大島傳播。而平坦的亞熱帶大島以及熱帶大島則還保持著採集文明——要麼降水不夠多,要麼不需要農業

技術的進步帶來了人口的快速增長,原始人類進入了新石器時代並渡過了他們最後的幸福時光。

冰期結束了

這是人類史上最可怕的災難。

滔天的洪水自兩極而來,淹沒了絕大多數土地。同時發生的劇烈地質活動——可能是溫度變化導致地質活動加劇,也可能是劇烈的地質活動使冰期結束,誰知道呢——更使倖存的人類遭受了進一步打擊。

後世的宗教典籍里可能會有這樣的記敘:

祂使大地破碎,有火焰流出,黑色的煙殺死了那些有罪的人。

祂使天空開裂,洪水傾瀉而下,蕩平一切。

嗯,中國那種女媧補天、大禹治水的神話估計不會出現了——不連續的冰川對大陸的破壞終究有限,人們是有希望疏導洪水的,可是這種群島的話,呵呵。

洪水退去,諾亞們重新……啊,不對,洪水不會退了,咳咳。

生存空間——特別是種植空間被大大壓縮,人們開始向森林和山地要空間:他們焚毀森林,建造梯田。同時,漁業大大發展了。

另一方面,更惡劣的生存環境使得人們更具有進攻性,他們在各個島嶼上開始了本島的統一戰爭,這一過程促進了冶金技術的發展。島嶼間也為捕魚水域而發生爭奪,迫使群島邊沿的島嶼試圖製造更大的船隻,前往更遠的海域。最終,他們發現這些更大的船隻——可能是單桅帆船或槳帆船——在海戰中擁有更大的優勢,並以此將內部島嶼變成他們的殖民地,最終形成了以島嶼為行政單元的聯邦制奴隸制國家。

這一時期因為青銅器的發展形成了軍事貴族,不過因為海戰的重要性,平民的地位也不算太低,當然,划槳的奴隸們就很苦逼了。

而專業的神職者——祭司的出現,標誌著宗教由原始自然神論步入多神論。

這時最重要的神是海神。

在溫帶地區,祂被描述成一位脾氣不好的豐產女神

大海母神祝福那信仰她向她祭祀的人,保佑他們獲得豐收,那惹怒她者,則會被她的寵物(庫拉肯?)吞沒。

而在亞熱帶地區,祂被描述為一位暴躁的男性戰神與風暴之神

在末日之戰中,海洋之主會乘著風暴,掀起滅世波濤,那一切不崇拜他者,將被毀滅。

一直到此為止,群島文明的進步很慢,很可能比地球上慢得多。海洋的分割使得群島間交流困難,而群島內各島又相距過近,很難發展出有差異性的文明,於是就形成了群島內部抱團而較少甚至不與外部交流的格局。只有在某些群島、島鏈間相距較近的溫帶水域,才會有比較頻繁的文明交流,最早獲得突破性進展的也最可能是這些區域。

假設有一個群島、島鏈間距較近的溫帶水域——存在這樣的水域的可能性還是很高的,我們就叫她大洲好了。大洲中的島鏈和一些火山活動較頻繁的島嶼適宜種植,而大部分破碎陸塊形成的群島則有較豐富的礦產,島嶼間的資源差異鼓勵了海洋貿易,也促進了文明間的交流。

魚總是越抓越少的,尤其對群島的內部島嶼來說。他們發明了犁、灌溉系統、畜力耕作技術、輪子、糞肥、休耕制度等等,盡一切方法增產。而外部島嶼則發展出了更優秀的帆船以擴大捕魚範圍,且更好的與其他群島進行貿易。不再需要划槳手,單位田地需要的勞動力減少,都使得奴隸制顯得不合時宜。同時,冶鐵技術被發明了,鐵制武器給了軍事貴族沉重的一擊。一種類似封建主-騎士-手工業者/農奴的歐洲封建制的政治制度形成了。當然,因為很遺憾地沒有發展出騎兵,所以第二階層可能不會叫騎士,而是叫船長?另一方面,海戰不適宜穿戴鐵甲,所以鐵匠技術沒有像歐洲那樣沿著更重的劍-更重的甲這樣的變態路線走下去。更多的鐵被用於製作工具,使得手工業和農業得到更好的發展。同時,海軍需要皮甲、藤甲或者布甲,也提高了手工業者地位,促進其發展。

由於群島很難做到中央集權,穩定的大帝國很難形成。這是一段黑暗的時期,戰爭、災害、疫病,再加上類似基督教的宣揚末日審判並試圖消滅異教徒的宗教壓迫,人們只能在傳說中懷念過去的「黃金時代」了。

當然,在戰亂的間隙,還是會有短暫的統一的。大洲中,一位有才幹的年輕君王利用自己國家在軍事技術上的突破——可能是弩,也可能更優秀的戰船,或者「希臘火」之類的東西——統一了整個區域,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他統一文字,強迫被征服者改變信仰,掠奪各地的工匠為己用。但是在他死後不久,因為對其他群島缺乏控制力,帝國很快就分崩離析。這樣的征服,在歷史上可能出現過很多次,其結局也總是類似。但是,這一次卻又有所不同,因為這一次征服,使得兩項技術成果被廣泛傳播了。

其一是風車,利用西風帶的充沛風力資源,這一發明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另一方面,以機械代替人力畜力的思路,也為剛剛閑下來正在大開腦洞的早期藝術家發明家科學家——那個時候還沒有鮮明的分野——提供了新的有趣的點子。

其二是大型帆船與指南針,人們終於可以不那麼作死的進行遠洋航行了。人們現在可以利用西風帶向東航行,再利用洋流向南到達信風帶回航。而指南針則可以配合四分儀——這個早就被發明了——繪製更精確的海圖——麻麻再也不擔心我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大航海時代開始了,人們重新進行了環球航行,重新發現了其他島嶼,開始在海外建立殖民地。但是此時的殖民者面對土著沒有明顯的優勢,鐵制武器雖然明顯優於青銅武器,但是數量上的差距完全壓倒了這一技術優勢。這時的殖民地更像一個補給點與貿易站,商人們在此以廉價製品換取寶石、貴金屬以及香料,同時也帶回種子與動物幼崽。

這一時期,因為造船與海戰,數學、物理與工程學得到了發展,人們可以設計更複雜的機械結構,使得風車不知由於磨坊,還廣泛的應用於各個工業。另一方面,有人開始盯著開水壺發獃了……

因為鐵器在海邊易被腐蝕,鐵匠們開始嘗試鈍化、鍍層甚至耐銹合金等技術,現代化學在此萌芽。同時,在嘗試改變火焰溫度以獲得更優秀合金時,人們發明了火藥。

在這裡,火藥被迅速的應用于軍事,於是新一輪征服開始了,大洲的殖民者們利用火炮,將之前還友好的接待他們的土著變成了奴隸。這是一個以神之名,叫囂著「應許之地」,肆意欺壓、殺戮同類的時代,是人類文明史上最黑暗的時代。

因為缺乏大陸的戰略縱深,技術上也有著極大的優勢,殖民者們佔領了可以到達的所有島嶼,在這期間,很多人種滅絕了,更多的則成為種植園與礦場中的奴隸。

伴隨著擴張,則是殖民者之間長達500年的戰爭,期間,火炮從石彈發展到火藥彈;火繩槍也被發明出來,然後是燧發、滑膛、來複線;戰艦從木製發展到鐵制,動力從風帆發展到蒸汽機、內燃機;飛機也出現了,並且也迅速地被用于軍事。

如果繼續發展下去,那麼就應該是民族意識覺醒,各殖民地利用世界大戰後宗主國元氣大傷的機會宣布獨立,不過這回沒有哪個農業時代的強國逆襲了——農業時代的強國都在大洲呢。

——————惡意滿滿的轉折——————

但是,天空一聲巨響,核彈閃亮登場。

這一划時代的發明改變了軍事力量的格局,各大國開始積極進行核競賽。尤其在全世界都是缺乏安全感的、神經質的島嶼文明條件下,大炸彈、更大的炸彈成為了這一時代的主流。

但是,還記得開篇關於全群島形態陸地的星球成因的說法嗎?某一日,某國在氫彈研發中取得了巨大進展,它迫不及待地在某處對這枚名叫「大伊萬」的超大當量氫彈進行了水下試驗——之前的陸地和空爆試驗造成的放射性污染已經造成各國打算對其進行制裁了。很不幸的,這個起爆點恰好引動了星球本就脆弱的地質構造,她決定再來一輪「大洗牌」……

Game Over

科學亞希人 甲戌-乙未-817丙星系文明觀察報告——如果只有歐式文明,人類最終會毀滅自己。

——純胡扯,別當真。


喬治阿啊馬丁曾經寫過一本科幻小說叫做風港。裡面那個星球描述與你的題目要求差不多,但那星球上的人類是很久以前星際遠航者們的後代,不是土生土長在星球上的,島嶼之間彼此靠飛行者聯繫。飛行者是藉助星際飛船上殘留下來的膜狀材料所製作的飛行翼飛行。

好久以前看的,細節記不詳細了,國內有引進,題主可以去看看。


海賊王的世界?


我覺得這個地理條件下和地球的區別,就得考慮生物的進化了。

統治此群島星球的智慧物種的體型大概會和老鼠差不多(因為土地狹小),並且各個群島的物種隔離會很嚴重(因為離得遠)。

預設前提是陸地比海洋更容易進化出智慧物種。


類似希臘的海洋文明,有興趣你可以去研究研究,什麼都懂了


海賊王?


海賊王的世界。題主的設定比較糙,都是幾十個島的群島,印尼就號稱千島之國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澳大利亞南部比北部繁榮?
為什麼碭山、蕭縣是由宿州管轄而不是距離更近的淮北?
地圖為什麼是上北下南的?為什麼如此規定?
美國有無人區嗎?
為什麼「九·一八」以前的「東三省」的行政區劃跟現在的完全不同?

TAG:歷史 | 地理 | 生物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