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糕點為什麼做不出和果子的高端形象?

本人一次和一個法國哥們聊天,他說我們世界上兩個餐飲歷史大國,但是法餐的影響比中餐要廣,並且中餐沒有甜品。聽的我菊花一緊,難道我們老祖先這樣屌絲?買來滿漢全席一看,豌豆黃,沙琪瑪,做的都不錯啊,但是我們怎麼吃不到呢?滿大街的桃酥,肉鬆餅,福建人蹂躪的麻木的嘴。小哥立志要復活傳統點心的製作,參考日本和果子的包裝品味,求各路大神打罵幫忙指導。


圖片是京兆尹的點心,在台灣非常火,是貴婦們下午茶常去地方。是不是都很精緻?

中國的點心太多了,南方有各種粿,各種糕,廣式點心也是數不勝數。

主要是在包裝設計和宣傳上,簡單說就是,第一,漂亮!第二,有故事!

還有製作工藝上精細度區別,然後,日本當地有這個氛圍,新年的時候東京的大商場經常會做活動,邀請各個地區的著名點心鋪來賣當地的特產,大家都會比著賣,相互刺激,東西越做越好,當地媒體的報道也非常頻繁。有點像我們的展銷會,我記得我小時候,我很喜歡父母帶我去,真的能買到其它地區很多平時買不到的食品,可惜現在都變味了。

大多日本和果子都是中國傳去的,對於我來說,好吃比較重要,我也是一個不太喜歡吃日本和果子的人,形象上的變化多於味道上的變化。我們國家的很多製作點心的企業,還是在小作坊階段,機器、技術都還過於傳統。

現在台灣很多點心也都在追日本,包裝考究,這是好現象,而且本身台灣也非常有條件,第一,因為當地農產品資源豐富,第二,當年全國各省市都去了很多人,各自帶了家鄉手藝去台灣,你能在台灣吃到全國各地的美食,很多都改良的非常好,比如,維格的綠豆糕

,我很喜歡吃

我也很希望有人能振興我們中國的傳統糕點,因為真的感覺很多已失傳或將要失傳,很多小時候吃的東西,現在沒人會做,或師傅都老了,孩子們都出去打工,沒人接手,沒人願意學,因為餐飲業真的太辛苦,而且現在的人都很喜歡吃麵包、蛋糕~很多傳統食物的美味,都被漸漸淡忘,或者很多年輕人可能都沒吃過。不過現在,我覺得的國內食品業已經開始有這個勢頭,這是我雲南的朋友給我帶的,雲南有名的玫瑰鮮花餅,我覺得不僅是好吃,包裝也比較講究了


首先,其實大多數品種的和果子真的不好吃,突出一個甜,品類看似繁複無非豆泥瓊脂煎餅等大類,靠色彩和造型取勝;

其次,我國之前生活水平不高的時候人們是沒心思追求包裝與廣告形象建立的,日本的點心廣告圖拍的好看、包裝精美細緻,但是價格也確實擺在那裡,一個的價格抵類似材料的中式點心一盒的也不在少數;

最後,現在已經有很多商家在滿足外貌協會的消費者這點上做出了可喜的努力,隨便發幾張圖吧,來說明中式甜點也可以有高端形象~(並不是軟廣,與沈大成毫無利益關係)

---

PS:在這個基礎上順便小吐槽一下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大多數如這位貼圖所示的和果子是配茶的(當然這也是它巨甜的原因之一),買一大堆還在路上吃完了感覺也是很厲害= =,另外這句「人均300以下餐館難見這種水平」也太誇張了,江浙滬人均100以下的餐館就能有這種出品好么不就是個桂花糕而已嘛= =……另外這個題主還吐槽了創意蝦餃……唉,只好貼一張好的來正名了~


兩個月前寫的一篇文章,還不成熟,權當拋磚引玉——

江南細點中的美術原理

在生活中每一道「色、香、味、形」俱佳的點心,正是借用美術原理對色彩、造型的表現藝術在烹飪中的體現。因此,美術在烹飪技藝中佔有重要的位置。不管你是否意識到她的存在和影響,事實上,她一直都存在於烹飪之中。而且美的最初概念之一就是美好的味道。中國的「美」字, 最初是象徵頭戴羊形裝飾的「大人」,同巫術圖騰有直接關係, 雖然其含義同後世所說的「美」有關,但所指的是在圖騰樂舞或圖騰巫術中頭戴羊形裝飾的祭司或酋長。而後世比較純粹意義上的「美」的含義, 已脫離了圖騰巫術, 而同味覺的快感相連了。依據《說文》,「美」字從「羊」從「大」, 就是說, 它是由「羊」和「大」二字組合而成的, 它的本義是「甘」,是指肥大的羊的肉對人們來說是「甘」的, 是表達「甘」這樣的味覺美的感受性。由上可見,中國人最初的美意識, 就起源於「肥羊肉的味甘」 , 這也表明我們對美的概念最初便是以實體作為表述對象的。

江南的飲食文化自古便比較發達。隋唐之時東南一隅已然漸漸成為全國的經濟、文化中心,人文薈萃,繁華富庶。又歷經宋元明清,到當代,已形成了南京夫子廟、蘇州玄妙觀、無錫崇安寺、常州雙桂坊、南通南大街、上海城隍廟等諸多著名的小吃點心群落。而其中,又以揚州的酵面、南京的酥點、蘇州的糕團最具有代表性。它們的特點分別為——

揚州酵面點心——

清鮮與甘甜搭配,葷腥與蔬素組合,蓬鬆與柔韌相輔,酥脆與綿軟對成,養榮全面,口感良好,富有回味,且形態小巧玲瓏使人喜愛。

南京像形酥點——

有菊花、藕絲、壽桃、眉毛、太極酥盒、佛手、蘭花、荷花、枇杷、海棠、桔子、萍果、蘿蔔、蟹、河蚌等諸多造型變化。

蘇州的糕團重色彩——

紅:紅曲米、玫瑰花醬、紫紅赤豆、赤砂糖、紅瓜蜜餞。

黃:黃糖、桂花、南瓜、蛋黃、桃肉、黃芝麻、桔紅蜜餞。

綠:薄荷末、青菜汁、麥草汁、蔥、青梅、綠瓜蜜餞。

黑:黑芝麻、黑棗。

褐:豆沙、可可、咖啡。

白:白糖、冬瓜、松子。

而一切美的內容都必須以一定的美的形式表現出來,江南的點心也不例外,究其造型組配的法則和規律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1)單純與一致:這是一種見不到差異和對立因素的形式美。尤其是在單色點心中最為常見。「蘿蔔絲酥餅」、「麻團」、「茶饊」給人一種純凈明潔、整齊劃一、簡樸自然的美感,這個美感就是單純、一致的美引起的。所以,再簡單的點心造型,也必須符合形式美。

(2)多樣與統一:在我們實際的飲食生活當中不僅要單個點心的和諧統一,而更需要與其它點心的和諧統一。所以統一是一種協調關係,多樣寓於統一之中。變化與統一在整個飲食結構上雖有矛盾,但它們又相互依存,互相促進。有效避免了呆板、生硬、單調和乏味。要做到整體統一,局部變化,局部變化服從整體統一,也就是所謂的「亂中求整」,「平中求奇」。在統一中求變化,變化之中求統一,達到變化與統一的完美結合,使飲食活動既優美而又生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南京的「秦淮八絕」,乾濕相輔,甜咸互配,繁多而不雜亂,且層次迭出。

(3)對稱與平衡:對稱與平衡是構成點心造型中求得重心穩定的兩種結構形式。對稱類似均齊,是同形同量的組合,體現了秩序和排列的規律性。如人身上的雙耳、雙目、上下肢,鳥的翅翼,花木的對生枝葉等,都形成對稱,均齊的狀態。在點心造型中運用對稱規律,即可形成莊重、平衡、寧靜的感覺。

對稱,是以一假想中心為基準,各對應部分構成的均等關係,這在點心造型藝術中應用非常廣泛,其形式有左右對稱、上下對稱、中心對稱、斜角對稱和多面對稱等。

平衡,又稱均衡,是以同量不同形的組合取得均衡穩定的形態。人的運動、鳥獸的飛走、植物的生長,要處於平衡狀態都需要掌握重心才不致失去常態。它們的特點傾向於變化。與對稱相比,容易產生活潑、生動的感覺。在點心造型藝術中掌握好上下、左右、對角之間的輕重分量,對構圖造型起著重要的作用。

以上兩點在實際中的實例有「太極酥」、「菊花酥」

(4)對比與調和:形象的對比,有方圓、大小、高低、長短和寬窄等;分量的對比,有多少、輕重;線條的對比、有粗細、曲直、剛柔、疏密;質感的對比,有軟硬、光滑與粗糙;方向的對比,有上下、左右、前後、向背;色彩的對比,有冷暖、深淺、黑白等。經過對比,互相襯托,彼此作用,會更加明顯地突出其各自的特點,以取得完整而生動的藝術效果。如大小對比,以小襯大,大的顯得更大,小的顯得更小;利用色彩對比更能增強色彩的鮮明度。處理得當,對比能產生活躍感,運用不當,容易流俗,不耐看。

調和與對比則相反,對比強調差異,趨於立「異」,而調和則差異程度較小,是由視覺上的近似要素構成的,意在求「同」。如形狀的圓與橢圓、正方與長方,色彩的黃綠與綠、藍與淺藍等,相互間差距較小,而具有某種共同點,往往容易得到調和,給人一種和諧寧靜的協調感。

對比與協調,是對立統一的關係,也是取得變化與統一的重要手段。若過分強調調和,容易產生呆板和貧乏的感覺,沒有生機;過分強調對比,刺激性太強。如果以對比為主,對比中有調和的因素,那麼在變化中求得統一;以調和為主,調和中有對比的因素,那麼在統一中求得變化。惟有調和對比,才有優美感覺。

比如點心中的「餃面」、「雨花湯糰」。前者是將麵條與餛飩治於一碗,以一硬一軟,一長一圓形成對比,而又在食用中達到一種相互的調和;後者則是通過不同色調的麵糰,糅合在一處,達到相互對比,形成雨花石的紋樣,但是在口感上卻又是統一的軟糯。

(5)重複與漸次:重複即一個基本單位有序的重複排列。將一個基本紋樣作上下或左右連續重複,以及向四面的連續重複排列而構成的造型,是一種簡潔鮮明的節奏形式。實際上對稱形式的造型結構也是有條理的反覆,因此,重複也是表現節奏的基本造型方法之一。

漸次是逐漸變化的意思,就是物象的結構形式具有一定的順序變化,即是將一連串相類似或同形的紋樣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由長到短、由粗到細地排列,也就是物象在調和的階段中具有一定順序的變動。

重複層次越豐富,效果越好,如果以某種同形或相似形原料,按漸次原理組構起來的簡單造型,具有前進、向上的律動性;如果既在形的大小、長短、粗細、高低等方面有序地漸次變化,又在色彩的明暗、深淡、冷暖等方面有序地漸次變化,則具有綿延不絕、餘味無窮的韻律美。

而酥點的製作,便是以有序的重複排列,形成的基本造型,從而達到一種層次鮮明,漸次變化的美感。此外酵面中的花捲與千層油糕也具有同樣的原理與效果

(6)尺度與比例:尺度與比例也是點心造型形式美之一。尺度是一種標準,即所謂「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比例也是某些數理關係,黃金分割律就是符合比例的美的形式。點心造型都是適合體造型,即都是在特定形狀和大小的盤子里構造形象。因此,尤為重視尺度比例的應用。

當然,點心造型中的尺度與比例又不必象數學中的尺度與比例那樣精確、可以適當採用誇張變形的手法,打破習慣的比例關係,突出表現被反映對象的主要特徵,達到更美的效果。正所謂「不似為不是,太似為媚俗,妙在似與不似之間」。而蘇州的像形船點,在此則有絕佳的體現。

最後所想講的是,烹飪中的色彩與繪畫色彩在運用上有著顯著的區別。烹飪色彩的運用,是以烹飪原料本身的色彩為主。色彩的美與不美不在於所有顏色的多少,而關鍵在於原料拼運用是否得當。要利用工藝的特點,相互襯托,使之少用著色劑而能產生豐富的色彩效果。

其中色彩之間的相互配合,是表現點心成品效果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要做到既有多樣的色彩,又有統一的色調。要處理好這一點,必須注意色與色之間的比重,即同類色的比重、對比色的比重、色塊面積大小的比重等。如果色彩比重處理恰當,點心造型的色彩就會促使形象突出、層次分明,產生既有對比又有調和的效果。

(1)調和色的配合:同一種色相或類似的色相所配合的色彩,是比較容易調和統一的。它具有樸素、明朗的感覺。如「豆沙鍋餅」、「粢毛團」等,褐色的豆沙,棕色的餅皮;透明的糯米、白色的糰子不但口味相合,而且色彩相近,色調統一。

(2)同類色的配合:即色相性質相同的顏色,如朱紅、大紅、桔紅,或一種顏色的深、中、淺的色彩。如「雞絲乾絲」、「酒釀元宵」等,淺色的雞絲,白色的乾絲、酒釀、元宵等,色澤近似,鮮亮明潔。

(3)對比色的配合:動用對比色要把主要的顏色作為點心的主色,次要的顏色作為襯托,這樣色彩對比十分豐富,顯得絢麗多彩。這樣的例子在點心中有許多,就不一一贅述了。

以上便是就江南的細點製作,與美術原理相結合的分析與歸納。願為飲食的美,找到一絲升華的路徑。


你說的那種果子已經是完全商業化的,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設計和營銷的功勞,而不是這個東西本身多麼好吃,套用某人的話可以說這是一種情懷。

類似於這樣

還有這樣。

不管是產品的包裝還是產品的包裝(真正的外包裝)都是領先國內那些桃酥,豌豆黃之類的東西。國內的除了稻香村之類的大牌,大部分還是很平民化的巷子里市場上超市裡的一些作坊做的,所以影響力跟這種品牌化的東西是沒法比的。

至於傳統的中國糕點,現在很多人發現了這個市場,沒有找到日式糕點的精髓,我是做設計的,就設計上來說,百分之99的都在走捷徑,隨便抄個日式設計的包裝海報,丟個綠豆糕進去,然後標了很高的價格,與其買這樣的東西,我還不如去市場上買幾塊錢一斤的桃酥,泡在牛奶裡面,味道棒棒的。

PS:圖片來源於網路,非本人拍攝


因為日本和果子(也包括洋果子)的設計遵從了日式審美的核心價值:Less is more。 這在我國古典審美中被稱為「留白」,而這是中日傳統審美階梯中非常高逼格的塔尖部分。

知友 @櫻雪雁 貼出了下面這類照片,來證明其實我國的糕點也可以做的很好看。

其實我也覺得這塊桂花糕做的很美,尤其是桂花融在晶體中,已有了些微山水的意境。

但是!很遺憾這並不是我國點心的普遍水平,至少在人均300元以下的餐館很難看到這樣的出品水準。就算有,這樣的廚師也恐怕很難長期留住。

我國更常見的,到處都能買到的水準大約是這樣的,並不是不好吃,只是逼格沒有人家高。

而日本的和果子的漂亮,是到處可見的普遍水準。我們好看的點心不是普遍水準。

我沒有去過日本的頂級餐館,只記得在京都玩的時候,從御所到本能寺中間有平行的四五條街全是各種和果子店,隨便進一家就覺得特別美,類似這樣的:

看得我當時就隨便買了一大堆,站在馬路上就給吃了。這個區域大概相當於我國傳統的旅遊景點周邊吧,你想像一下我國熱門景點周圍的特產店是什麼出品水準?

從技術上分析,我覺得有幾個點被日本人佔了便宜:

1. 日式和果子沒有我國許多糕點厚重的油膩感,比如蓮蓉酥一類的,顯得比較清新討巧

2. 日式審美排斥大紅大綠,色彩對比度較低的配色風格正好和今天高級的設計思路暗合。

3. 日式飲食不好葷腥,所以避開了含肉點心這一個大類,而這個大類恰好是日式審美的施展難點。我國這方面的代表作是蝦餃,做的好的晶瑩剔透,完全可以一較高下。

不過,再好的蝦餃也經不起瞎折騰,沒有天賦的就不要搞菜品創新了,好好練顛勺才是正途


怎麼會!

詳見各種仿膳,比如北海仿膳。 我是一個熱愛古風,熱愛中國古文化,更熱愛吃的孩紙。(雖然我的歷史並不好)中國古代有很多很好吃的糕點啊,不過傳到現在都用了更簡便的做法。 以豌豆黃為例,做法很精細的。要精選上好白豆煮爛,過好幾道篩子讓豆泥細膩,再加糖等佐料入模子冷卻脫模切塊。

但是,這種糕點都是很難保存的。

我見過市面上賣的豌豆黃都是用真空包裝的一大塊,色澤也不是很好看,味道更沒有我吃過大飯店做的精細可口。

中國糕點第一難做,第二很難保存。

冰皮月餅,做出來很好看也很好吃,考驗調面比例。但是做完以後必須冷藏密封6保存,否則皮會變硬影響口感。

滿漢全席裡面的糕點,除了蜜餞就是各種糕,綠豆糕栗子糕,這種糕比較鬆散,包裝保存很困難。除了糕就是酪,杏仁酪,杏仁豆腐,這種東西也只能冷藏了吧。

樓上很多人說的也很有道理。日本這種點心包裝很精良很符合意境。用油紙那種感覺的印上他們的代表粉色櫻花, 綠色的竹葉看起來很清秀很唯美很小清新啊,這種跟歐洲的華麗宮廷風不一樣又比美洲的歷史感濃厚一些。中國的代表的話,首先我們的代表顏色是大紅色,這種顏色沒法小清新了。那印個啥比較好?臉譜?剪紙?中國結?龍?腦補一下怎麼想怎麼不對勁。

我個人覺得漢服這種好看的印上去配個手繪圖,或者國畫的竹子書法會很有感覺。但是由於中國太不注意宣揚自己古典文化,漢服經常被誤認為韓服,在最近的漢服潮流興起之前,我穿過多次漢服都被誤認為朝鮮服。而國畫的手法又跟水彩比較相近,除了國畫水墨畫,其他的並沒有什麼出彩的。

暫時想到這麼多。個人見解,如有錯誤請指正。

圖片轉自網上。


其實…我覺得日本這個民族確實在包裝和美學上有自己獨到之處的。而且日本的設計和加工至少在2012年的時候比我朝要好很多(現在不知道,我已經離開廣告業很多年)

一些好的設計,工藝做不出來,就不會美。

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日本的平均經濟水平,足夠支撐他們去購買這種設計。北上廣包裝設計的好的食品也是越來越多。價格也是妥妥的貴咯。

承認日本的美學高度這點並沒有什麼可不爽的。包括樓上說什麼味道比視覺重要。

咱也沒不承認這點,但這和題主的問題南轅北轍了吧?

更何況,日本確實憑藉自己超凡的美學包裝上推廣了自己的甜點。難道這點毫無可取之處?

我覺得謙虛下來,學習學習才是上乘。

說過點,不好吃的日式甜點多了去沒錯,但不好吃的中點還少嗎?

日式甜點的問題是超級甜,中點則是過!油!

都有點老舊的味道。味道的高度我覺得兩者沒啥區別。


因為不是專業吃貨,答案僅供參考。

結論是肯定的,中式點心當然也可以走精緻路線,而且也有相當一部分就是這麼做的,只是畢竟我們能吃飽飯也就是這30年的事情,國內相當一大部分地區的飲食文化還停留在簡單粗暴的階段。

相比之下,台灣作為中國跟日本文化交流較多的地區,這方面起步的早一點,雖然相距日本還有些差距,至少已經有點樣子了。

我在北京時,知道的點心都是這樣的:

而且到今天也是這樣的,當然北方的東西本來就沒有南方精緻,我也只是舉個例子。老北京人看著點心匣子覺得親切,但是如果作為禮物送給外國友人未免有點太粗放。。。

我們也不是沒有走華麗路線的,比如中秋節的月餅,禮盒金燦燦的跟價格一樣驚人。這東西送領導或岳父還好,贈送身邊的朋友就有點太氣勢逼人。

到台灣之後,我每年過年回家20kg的託運幾乎都貢獻給各種台灣糕點了。北京人有走親戚時送點心的傳統,台灣也一樣,每到年節商場地下都擠滿售賣甜品的鋪面。相較之下,台灣糕點無論本身造型還是包裝風格就討巧一些,當然會有明顯受和風影響的感覺。

比如以下幾款:

X麥的新鮮芋頭酥,保質期只有七天,絕對是不一樣的體驗。

福建傳統月餅,綠豆椪。

某品牌的陰陽主題鳳梨酥

某打著日本幌子的台灣品牌,味道不論包裝還是挺有趣的。

還有某著名鳳梨酥,走簡潔大方的路線。

總得來說我們現今能買到的糕點無論是稻香村的糕點,和果子,台灣糕點,廣式糕點,或是蘇式糕點,畢竟都是近似飲食文化圈內的產物,只要他們是甜品實質都難免只是餅皮跟餡料的組合。如果想走精緻路線的話都難免有跟日本人學的嫌疑。但是不代表我們就闖不出名堂,像台灣的土鳳梨酥跟仙草凍還不是也殺入了日本市場,更有開遍全球的珍珠奶茶。

可能想把自己的味道傳達給世界就先要做一些妥協吧。


因為果子是可以吃的擺設,擺設是中心語,可以吃是修飾成分。

中國點心是真給人吃的。


題主請看這裡!

杏仁餅

椰奶山楂糕

椰奶紅豆糕

水晶涼糕

溫州松糕

九重糕

豆沙糯米糍

壽桃包

綠豆糕

鮮奶倫教糕(是倫教不是倫敦啊喂)

粉果(很像蝦餃。區別是傳統蝦餃是半月形,鮮蝦仁為主料,是蒸餃;粉果形狀不定,餡有蝦肉、鮮豬肉、叉燒、筍肉、冬菇等,可蒸可煎炸)

水晶桂花糕

棗泥山藥糕

夜深了,先放這些吧,我有點餓了……

1.我認為題主說「中餐沒有甜品」是不嚴謹的,應該說,「甜品」不是中式就餐中的必要的一個程序。正式的西餐程序是頭盤--湯--副菜(水產、蛋類、麵包等)--主菜(肉禽類)--蔬菜菜肴(沙拉)--甜品--咖啡,不點甜品是不禮貌的;但我們中餐中甜品並不是必須的,而且國內大部分地區是不流行「下午茶」的——「甜品」相對是不被重視的,很多時候,我們是把它們劃歸到「零食」這一類。

2.不清楚題主所在的地理位置,就我生活的廣東來說,優質甜品還是很容易找到的,而且價錢是大部分工薪階層都可以接受。我在廣州黃埔古港吃過的水晶桂花糕,晶瑩剔透,清甜細膩,15塊錢的分量可以吃到飽。當然,市區店鋪的糕點價錢要貴一些,而且店鋪的名氣越好、字型大小越老,價錢越貴(這不是廢話么…)。但就我多年的覓食經驗,很多所謂老字號,性價比真的太低,味道可能還比不上角落的小店(店大欺客!),唯一拿得出手的只剩擺盤了。

3.包裝和擺盤真的可以level up! 廣東很多小店的傳統類糕點的味道真的很正很實惠,但是在包裝和擺盤方面真的太不走心了,很多小店的桂花糕、白糖糕、馬拉糕等等都是用一個一米見方的鐵盒子一次做模,銷售時用刀子切開,按斤賣的——你說給個保鮮袋你裝著哪來的美感哪來的高端?「糕」這類甜點,倒個漂亮的模,襯片薄荷,賣相就很能拿出手了。而餃、包、酥等,形狀基本是固定的,包裝大方簡單就好。

a.失敗案例

擺盤雜亂無章;各種糕點之間無色彩搭配;沒有獨立包裝,有多少家庭是會一口氣把一盒糕點吃完的?

雖然是過年禮盒但是太喜慶真的很俗好么,毫無美(shi)感(yu)

b.還能忍的案例

有意識地將不同點心分放,獨立包裝還是沒做好

獨立包裝很到位,但是商品成品基本都在包裝上了

作為過年禮盒已經很不錯了,起碼「高端」二字可以當得起

c.可以點贊的案例

誰說這個不好看的!站粗來!人家作為一個春節禮盒已經很了不起了好嗎?!========================夜深了明天再更的分割線========================


首先,中國的點心並不等同於甜食。歐美的甜食往往以強烈的甜為代表,比如馬卡龍。蓋因糖原本是非常奢侈的東西,所以甜點以多多的甜變得尊貴和稀缺。所以甜點總是小小的極為矜貴的一點。

那麼在中國呢?我們的點心秘訣是,如何把甜點做的不太甜。

所以我們對於甜點的最高評價是,清甜。如果要造型精美,有蘇州船點,我記得有一集舌尖上的中國也介紹過。小小的做成金魚,花朵的形狀,用豆沙和澄面,非常精緻可愛,絕不比和果子遜色。

不太甜的點心,就用大家都熟悉的紅樓夢舉例子好了,裡面的點心有山藥糕、桂花糖蒸栗粉膏、松瓤鵝油卷、如意卷、糖蒸酥酪、螃蟹餡的小餃子,是不精緻不高端嗎?

所以,不適中國點心不好。我仍然覺得中國的飲食是最豐富的。而是在於,你是什麼樣的定位。

稻香村走群眾路線,一斤一斤的賣,價格便宜分量足,味道當然也就那麼回事。

和果子一盒小小几枚,異常矜貴,吃的是風情。大部分和果子都是豆沙餡的啊,吃來吃去都差不都的呀!

所以如果想做優秀的中國點心,在現在這個大家吃喝需求日益增加的時代,還是很有希望的!


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包裝,什麼都講究包裝,但是包裝也需要適度,像月餅包裝就過度,感覺華而不實了。而和果子的包裝,總是貼合意境,你總感覺包裝與食物搭配得非常完美。

一是他們單個的OPP袋子的厚度凈度都很贊,國內的基本都很薄。

還有印刷文字,基本都不是華麗的,而是以古樸為體現。

國內的基本就一個塑料袋完事,有時候那個塑料袋還可能就是再生塑料袋= =#(在家鄉吃過小時候的糖糕,味道非常好,但老人拿了再生塑料袋,真的是不能直視)

國內餅房包裝最用心的應該是元祖,但只是部分,不是全部。

2.產品用料。國內的糕點在遵循材料上面的重視度實在不夠,日本人這一點就非常重視,包括他們的套餐料理,前面在東京 @余青葭 第二頓請我吃的飯,非常美妙地貼合了季節的食材。他們的和果子也是,總是應季而生,隨季而落。如大福總在草莓季出現,如羊羹,在栗子季出現。若說一年四季都有的,一般也是沒什麼特色的店吧,具體未考究。

3.周圍環境,專門賣和果子的店其實遵循了西式糕點的前店後廠,所以你看不到糟污,另外應該也遵循了西式的隨時清理。而國內的卻不是如此,自行想像

4.價格,如果包裝精美,口味好吃的中式點心出現在你面前,有幾個願意消費呢?說白了,覺得中式的就是便宜的,西式的就是貴的,這種根深蒂固的消費意識也是阻撓中式點心發展的一個原因。另外對應人工,房租,又是一大堆問題。

5.運作,如大家所知,中國的士大夫文化在某十年中消失,中國的點心文化如是。都是從頭來的,運作的人的學識,眼界,也決定了中式點心的發展(如果有像鼎泰豐一樣的團隊操作,那又是不一樣的情景了,可笑的是做得最好的恰恰還是新加坡的餐飲集團)

6.消費人群,在日本和西方,去朋友家帶個禮物表表心意,大家都會選擇點心,所以包裝精美的就成了上選,而國內的人群卻還沒有這個習慣。

那你們以為就沒有高大上的中式糕點嗎?有的,唐餅家。不過沒買過,好像很多都斷貨。另外還有其他一些包裝好的,但是在口味上真的是要翻白眼了。

我想在未來,中國會有代表中式點心的店出現,價格合理,口味美好,大家也喜歡把它當作去拜訪朋友的心意,只是現在這個環境土壤還沒產生。雖然在中秋節的月餅很有代表性,但只是一季。

另外不同意胖達同學的說要先多吃吃的觀點,純粹浪費錢。可以吃,但一開始不需要多吃,因為不是每個人的味蕾都很敏感,每個人的口味又是不同。能吃和會吃是兩碼事情,多吃只能說你喜歡什麼樣口味,但不一定代表了大眾口味,細細品嘗,看裡面用了什麼食材,加了什麼心意,這才是吃食物。


我開蛋糕店的,賣的價格還算貴,說說我的體會吧!

我覺得很大因素在於經濟,以前大家追求的吃飽,現在開始逐漸講究要吃好 我的客戶大部分是80後,這批人比上一輩更注重生活品質,消費觀念和消費能力都有了,所以這個市場正在發展,以後你肯定能看到很多精緻的中式糕點的

在消費階層沒有成長起來前沒有這個市場,所以做的人很少,大部分人看不到吃不到

另一方面的話跟廚師(糕點師)在國內外不同地位造成的,國內老一輩普遍認為這個職業不怎麼樣,地位不高,一般都是讀書不好學個手藝學廚師了,國外好的廚師相當於藝術家一樣的地位,因此造成從業人員素質差異導致廚藝的發展不如國外!

如果你要立志從事這方面的工作,我覺得先從吃開始吧,把國內的,國外的都吃一下,尋找一下方向,然後再拜師學藝,了解一些食品基礎知識和原理,經常和高手交流,需要很多錢和很多時間!加油吧騷年~


相比於味道基本相同,只是包裝和外貌不一樣並且會因此價格升高的和果子。

我寧可繼續吃牛舌餅桂花椰子糕三大炮杏仁酥薩其馬……

不就是把原來一個盒子里放4斤的點心變成一個盒子里放半斤還都是獨立包裝的嗎~

月餅咋放點心咋放唄~高端的又不是沒有~


1.中國直到最近幾十年才完成工業化,在之前手工的加工環境下,原材料不可能大批量地做得太精細,更別提標準化;

2.中國傳統的農業社會讓生產效率比較低下,吃東西以果腹為主,製作精細,太貴的東西沒有商業市場;

3.人多,競爭激烈,最終只能大家拼成本,拼價格,東西當然不會向高端發展;

4.因為2,傳統糕點不會對包裝有過多要求。

最重要的是第2點,也就是社會窮,無中產。極少數有錢人吃得再講究也不會往精細化方向發展,只會土鱉試地不求最好,只求最貴。


真心應該帶你朋友去蘇州,揚州,上海,廣州,香港看看再說這話。中國的任何東西都是高端跟低端拉了很大的距離,不似日本整齊劃一。和果子都一個味我會說...


難道你沒喝過廣式早茶么


日本的果子吃到尾來來回回不都這些味道? 只是外型精緻一點 哪有我們大中華 從南到北 各式 肉的 素的 甜的 鹹的 咱別折騰那些沒用的 好吃就行啊


和果子非常單調,日本人也有完全不愛吃的。日本人對食物的心思幾乎都花在形象上了。維持逼格的一個方法就是專一。對比一下俄國點心。。。。


作為一個跟著日本師傅學過一陣子和果子的人來說,味道上中式點心的確更勝一籌。但單純地說,和果子只注重情懷、形象和包裝,未免有失偏頗。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在滿足口腹之慾的同時,需要賦予其更完美的形象。就中國傳統飲食理念「色香味俱全」來說,「味」也只是位列第三,「色」卻是首當其衝。別說只看顏值的人膚淺,第一印象還是很重要的。視覺上必須做到乾淨是我領悟到的日本和果子的製作精髓。

乾淨雖然僅僅兩個字,但做起來卻需要沉下心來的精益求精。

  • 首先是環境必須乾淨

就算是會用到粉類,容易揚塵的材料,都必須時刻注意桌面和器具的整潔。常溫食材用硅膠棒攪拌,高溫食材就必須換成木製勺。防止食材與塑料器皿粘連,會特別墊上烘焙用的油紙,而為了防止麵糰在製作過程中水分流失而造成開裂,都會覆上食物級別的保鮮膜。只有不遺巨細才能保證最終食物上不會沾染任何不知名的物質,不留有多餘的食材。

  • 使用工具必須乾淨

很多和果子的工具是手工製作的。但無論是木製還是陶瓷模具的光滑程度,雕花的深淺,都直接影響出品的生動及完整性。

  • 製作必須乾淨

每一片堆疊材料的大小都是嚴苛把控的,尺和秤是最常用的工具。細小處的調整,就需要使用牙籤或者鑷子。

下剪刀的位置以及傾斜角度,也是需要反覆練習才能得到更為自然優美的形態。

而配色則更有多從自然中汲取靈感。當然和果子生食調色,避免了中式糕點加熱後,調色變色的困擾。但和果子色彩搭配的法則,我們或許可以學習一些運用到中式點心中。

  • 擺設必須乾淨

擺設涵蓋器皿的運用,環境的搭配。這可能需要長時間的美學熏陶,以及色彩知識的運用。當掌握不好的時候,最簡單的方法是擅用減法,單一的色彩背景,更容易烘托出主體。

以上都是我做的一些和果子作品。

可能有些人會認為,這些原理並不一定適用於中式點心,我也做了一些嘗試。

豆蓉糕

奶油小方(這個好像也不能說是中式點心,就當環境布置參考吧。。。)

玉米窩窩頭

好吃的中式點心,其實只需要我們多花心思去改變,就能讓更多的人喜歡。

希望大家互相啟發,讓全世界迷戀我們的中式點心。


推薦閱讀:

濟南有哪些深藏不露的餐館?
和許多人一起吃飯,用筷子夾一樣菜卻一直夾不起來時,該怎麼辦?
餐飲行業該如何繼續創新?
如何優雅的切牛排?
肯德基用的起酥油對此你們怎麼看?

TAG:餐飲 | 甜品 | 餐飲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