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社群、社群經濟、社群思維相關的好書籍、文章、訂閱號有哪些?

如題,手頭現在有 粉絲經濟,參與感,準備買社群營銷(最後一公里的戰爭),但是感覺這些都不夠深入和切合,有沒有更好的書推薦呢?


大部分關於社群的文章都不靠譜,太流於形式。

他們講的不是社群,而是隨便用qq群或者微信群圈的一批人。社群的核心是三個字:信任感。

沒有信任感,就不是社群。

貼一篇我寫過的文章,大家就懂了

《風口來了,社群電商到底該怎麼玩》

風口來了!風口來了!風口來了!

當渠道和流量費用越來越高;當商品頁面上的每個字每張圖都已被精雕細琢,只為提高百分之零點一的轉化率;當虧本參加大平台的電商節只能博個吆喝而賺不到什麼錢;當單個用戶的獲得成本已經超過商業的實際成本.我們知道,那個靠「流量+轉化率」的電商1.0時代已經過去了。紅利已經消失,市場被寡頭瓜分,掌控流量入口的平台方擁有最大的話語權。

那麼接下來的風口是什麼呢?!最近一個詞被越來越多的提及——社群電商。

那麼什麼是社群電商呢?!我查閱了一下網上現有的關於社群電商的文章和觀點,基本上沒人能說清楚。大部分人既不懂社群,也不懂電商,更不懂什麼叫社群電商。講的觀點也是七零八亂,有的沾點邊兒,也沒完全說到點子上。

社群電商就是qq群、微信群里發廣告嗎?社群電商就是網紅賣衣服嗎?社群電商就是在樓下放個二維碼,掃碼關注賣東西嗎?上述這些荒唐的觀點都是那幫笨蛋觀察家的誤讀,根本沒抓住社群電商的關鍵點。

既然沒人講得清楚「社群電商」這個話題怎麼辦呢?!

我來講唄!時無英雄,只有讓我這個豎子來成名了。

為了不弔大家胃口,我先直接拋出觀點:

社群電商的關鍵點是三個字:信任感!

沒有建立信任感的所謂社群都是偽社群。

社群電商建立的基本模式是分三步走的:

1.依靠專業的優質內容輸出形成流量入口,並建立中心化的信任關係

2.依靠社交平台沉澱社群關係

3.提供和受眾人群屬性匹配度高的商品和服務實現流量變現

相信大家一定聽得雲里霧裡的,那我舉幾個例子說明一下,哪些是真正的社群電商,哪些是傳統的電商1.0時代「流量+轉化率」的傳統打法。舉的例子裡面會有一些互聯網圈的前輩和大佬,可能會得罪他們,如果他們讀到這篇文章,希望他們見諒。

前兩年火了一位賣情趣用品的90後美少女——馬佳佳,她的爆紅程度大家絕對是有目共睹的,情趣用品生意不佳,以至於最後停掉也是既定事實。不過我們不做事後諸葛亮,拋開結果看過程,馬佳佳做的是社群電商嗎?

答案是:不是!

馬佳佳雖然靠自己特立獨行的行事風格以及麻辣大膽的言論聚集了很多追隨者。但她至始至終沒有展現出自己在情趣用品這個行業的專業度,導致——她沒有建立起在情趣用品這個行業上,粉絲對她的信任度!我再說一遍,最關鍵的是:她沒有建立起在情趣用品這個行業上,粉絲對她的信任度!

粉絲們認可馬佳佳這個人,但是大部分人不認為她做的情趣用品是靠譜的,真有需求的時候,大家要買估計還是會到春水堂之類的老牌電商平台。

那馬佳佳在什麼維度建立了信任度?

答案是:傳播能力、意見領袖。

大家說到馬佳佳,都知道她做爆點策劃,做營銷傳播厲害,也擅長代表90後發表驚世駭俗的觀點。在這些點上,大家都十分認可。所以馬佳佳做社群的變現方式,最後還是依靠輸出培訓產品(比如到處去做演講)、社群的精神產品(比如組織社群成員出國玩)等。

在說幾個圈內人(唉呀媽呀,看來是要把圈裡人得罪個遍的節奏啊)的案例。在自媒體圈,吳曉波、杜子健、萬能的大熊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們在財經、微博營銷、公關領域的專業度大家都是認可的,按我之前說過的社群電商模式,他們在對應的領域依靠自己的專業度是與粉絲建立了足夠的信任感的。

同時他們也依靠自己的自媒體內容輸出,依靠社交媒體沉澱了中心化的社群關係。吳曉波依靠視頻、音頻、微信公眾號的內容,將粉絲沉澱在微博微信;杜子健依靠輸出微博內容(還有某電視招聘節目的露臉),將粉絲沉澱在微博上;大熊主要是靠微博和微信公眾號輸出內容,然後將粉絲沉澱在微博微信上。

這些粉絲都是為了吸取他們三人在財經、微博營銷、公關領域的優質內容而來,因而人群具有極高的屬性重合度,所以他們三人輸出培訓產品,效果就會非常好,事實上他們也這麼做了。上述的玩法就是真宗的社群電商的玩法。後來他們三人還出了書,也賣得非常好,因為書的內容和他們粉絲屬性匹配度是很高的。

接下來!接下來!接下來!

吳曉波開始銷售他自己海島(是的,他自己有個島!有錢人就是這麼有錢)上的楊梅,杜子健開始賣自己貼牌生產的酒,大熊開始賣黑糖和減肥代餐。據我了解,這幾個產品賣得是不如他們的培訓課程以及書那麼好。

原因很簡單,跟粉絲群屬性匹配度不高。

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對財經知識感興趣的人特別喜歡吃楊梅;對微博營銷感興趣的人,喜歡喝酒;對公關感興趣的人,喜歡吃黑糖,而且長得胖有減肥需求。最關鍵的是,他們三人沒有建立在對應食品領域的專業度上的信任關係。不過他們的產品也還是能賣出一些,畢竟名氣大,粉絲基數在那兒,從自己的粉絲裡面發展一些代理也容易,但這種打法就屬於電商1.0時代「流量+轉化率」的打法了。因為沒有在對應領域建立信任度。

寫到這裡發現已經快兩千字了,好多本來準備講的案例還沒講,秉著「不要在同一篇文章輸出過多知識點」的原則,我還是決定把那些沒講的知識點放到以後的文章里。

關於社群電商,我在結尾重新回顧一下前面的觀點,希望大家能有一個系統化的認知,別被其他笨蛋自媒體繞暈了:

社群電商的關鍵:是在對應領域依靠專業內容的輸出建立中心化的信任關係。拋去信任關係,純粹靠引流+轉化,沒有復購,就不是社群電商的玩法,而是傳統的「流量+轉化率」的玩法。

做社群電商有三個步驟:

1.依靠專業的優質內容輸出形成流量入口,並建立中心化的信任關係(關鍵點是依靠專業度建立信任感)

2.依靠社交平台沉澱社群關係(大到一個kol的上萬的的粉絲群,小到一個年輕媽媽的代購群)

3.提供和受眾人群屬性匹配度高的商品和服務實現流量變現(關鍵點是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要和受眾的興趣、關注點及人群屬性有較高的匹配度)

想要閱讀更多的社群乾貨,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吳寒笛可愛多(也可搜索whdkad)

http://weixin.qq.com/r/VkyRiUjEoxXcrQzq9xlE (二維碼自動識別)


《社群經濟》

「這本書里說的可能全是錯的,但它能把的人連接起來」

ps,《社群經濟》本身也是一本通過眾籌的方式來完成的作品。

【原創不易,轉載請註明微信ID:mydreamplus】做了如下讀書筆記:

生物社群和人類社群的相似性

社群從來不是互聯網時代的發明,自然界里的蜂群,蟻群都是社群的形態。單個的蜜蜂智商很低,但是整個蜂群卻可以完成一系列的智慧行動,包括集結、行動,采蜜,歸巢。

生物社群跟人的社群有很多相似性。書裡面總結說一個生物社群需要有規則、通信機制,並且具有自組織性和自適應性。

《失控》里說過超級智慧是無法被創造出來的,而是只能靠自己一點點生長起來。一個產品是這樣,一個社群也是這樣。

拿微信來說,張曉龍說過希望創造一個森林,培育一個環境。在森林裡面所有的動物和植物生長起來。從代替簡訊的通訊工具,再到朋友圈,再到微信公眾號。

再比如說有一個讀書會,大家一開始為了交流讀書聚集在一起。時間久了發現參與者其它的共同點和連接點,比如大家都喜歡吃素或者都想要健身,都喜歡去同一個地方健身,這就是一個場景。

在這個場景之下,有了減肥這個連接點之後,整個讀書會的連接點就不僅僅是讀書了。

社群:連接、場景、門檻

人類社群從很早就發展起來了。紅樓夢裡的大觀園有一個海棠詩社,有社長,有副社長,賈探春號召姊妹們做詩吟辭,定期會面,按規定寫詩。共同的愛好把大觀園裡面的姊妹連接在一起,連接的場景就是作詩的場景。

社群是有門檻的。很明顯的一個例子是穆斯林銀行,它的特點是借款不收利息,存款不付利息,這個特徵使得參與穆斯林借貸業務的人形成一個群。在中國青海、甘肅、新疆,穆斯林有自己的社區,但並非社群。可是如果他們中一些人同時參與某一家穆斯林銀行的業務,就極有可能形成了社群。

社區,社交,社群

社群區別於社交和社區的東西是什麼?是場景、通信、連接點和規則。

首先把一群人湊在一起,他們有共同的連接點,按照規則行事(沒有規則就是鬆散社交的狀態,像BBS、小組鬆散的狀態,沒有定期的會面,不會有O2O的出現)。其次要有場景和通信。在互聯網時代為什麼社群講這麼多?是因為通信率大大降低連接的成本。場景說的非常多,很多營銷必須基於特定場景,如果不選擇合適的場景,即便找到了社群,無法在一個合適場景裡面,社群的緊密性和活躍度都會非常低。

人們對社群有很多誤解,認為有同樣標籤的人就可以組成社群,那麼一群愛喝星巴克的人就是一個社群么?其實並不是。如果是一群小米的忠實用戶呢?極有可能是。如果我們都用小米,我們就會參加小米的論壇,在小米研發產品提出意見,說不定還能成為小米的KOL(key opinion leader),有一票否決權。

可是iPhone6的用戶卻不一定是一個社群,為什麼?他們連接點和場景越來越鬆散,他們談論是什麼?談論是6的槽點,段子說完了,人就散了。門檻也是一個因素,假設有一個用戶開發群,那麼腦海里只有段子的人不可能參與開發者社群裡面。

坐飛機頭等艙的人是不是一個社群呢?它的標籤是名流,有錢人。但是卻沒有連接點,所以沒機會形成社群。意識到連接很重要。互聯網是技術從本質上降低連接的成本,然後社群才有激發點。

好的社群是有預設氛圍的,B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註冊的時候回篩選掉許多與B站氣質不符合的人。

創建社群的要素

除了上面提到的連接點和連接場景之外,還有社會資本,還需要組織者獲取信任,並且能夠提高效率和互惠。

信任自不必說,看看阿里就知道。說效率,例子是順豐嘿客。順豐砸了10個億一出來做嘿客,我們一看土豪就是牛逼,可是最後效果很差。這個O2O是讓你在線上看,完了之後到線下試,之後又再回到線上去買,很麻煩,這是沒有效率的事情,上班族和一家之主都沒有時間。家裡的老人有,可他們關心的是買菜、買米、買肉,而且不需要上線去買。

社群還需要有情感價值,歸屬感。人的本性追求被認同,被需要,在群體里感到溫暖。一個好的社群是大家在得到歸屬感的同時發揮自主性,以石榴婆報告為例,它是一個聊明星、聊八卦的微信公眾號,一開始讀者把它當做科普女神一樣的存在,覺得博主時尚八卦都知道。漸漸地它就越來越吸引愛好時尚的讀者,然後到今天讀者積累了這麼情況之下,讀者來信和投稿就能變成內容。這就是社群的自產生性。

社群特點:共性、穩定、制度、複雜、可複製

任何社群要穩定下來,它的形態要專一、持續下去,必須要有制度,有規則,需要管理者把控入口的共性,不會隨著有新的人而隨意變化形態。

共性就是求同,內製價值觀驅動, 如果共性被沖淡,一個活躍度很高的社群就變成一個死水的一樣的社群,人就散了。

然後複雜,為什麼說社群需要複雜?以蘋果6S為例,機型出來粉絲很失望,很多專業的果粉也很失望。他們從前討論性能,現在這個話題無話可說了。

如果一個產品沒有給你複雜的感受,不能讓你鑽研它、學習它的話,在這個產品用戶聚集起來的社群裡面,大家就沉默了,段子說完之後人就散了。有一個這樣的產品,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想到,它經過非常多年,複雜性沒有改變。

有人說樂高,這個很對。我想到的是撲克牌,這麼多年過去它依舊有不同的玩法,玩家們還在不斷開發它。

可複製性也非常重要。石榴婆報告為什麼可以讓UGC變成自己的內容?因為時尚方面的內容技術性並不高,可複製的東西然後規模化。羅輯思維就不行,粉絲很難複製羅胖的個人魅力。所以就做不到「去中心化」。

而UGC為什麼關鍵?

青春期少女的經典問題是:怎麼讓一個男孩喜歡上我?

只有一個方法,就是讓他為你付出。UGC也是一樣,用戶為你付出的越多,對你感情越深。大家在這個社群裡面做出貢獻,才會有更深層的連接,有歸屬感。


必須邏輯思維啊

自媒體的門檻不高,不需要複雜的專業設備與技術人員,但想要做出有影響力的自媒體卻很不容易。2013年最火爆的自媒體,當屬國產知識性脫口秀節目《羅輯思維》。

2012年12月21日,也就是網民經常調侃的所謂瑪雅人預言的世界末日,只不過是平常的一天。但對於知名傳媒人羅振宇、獨立新媒創始人申音、資深互聯網人吳聲來說,卻是一個重要的日子——視頻脫口秀《羅輯思維》在這一天正式登場了。

口號:死磕自己,愉悅大家!

理念:有種、有料、有趣,在知識中尋找見識!

這就是羅輯思維的精髓。

作為新興的自媒體,羅輯思維綜合採用了網路視頻、微信、線下讀書會等互動形式。其主要受眾是熱愛讀書思考的80後、90後青年。起初,羅輯思維只是一個視頻自媒體,隨著點擊率與粉絲數量的不斷增加,它逐漸發展成了一個人氣極端火爆的知識型社群電商。在短短一年的時間裡,羅輯思維每期視頻的點擊量超過百萬,僅微信公眾號粉絲就達到了110萬。根據保守估計,這個欄目可以覆蓋1億網民。

羅輯思維後來又嘗試了互聯網收費模式。在不承諾任何會員服務的前提下,第一次社群招募大獲成功,僅僅6個小時就募集了160萬元會費。2013年12月27日,羅輯思維以微信支付為唯一通道,進行了「史上最無理的會員召集」,僅在一天之內就有800萬元輕鬆入賬。由此可見,互聯網時代的粉絲經濟能量有多大。

粉絲經濟的擴張速度之所以如此驚人,是因為互聯網無與倫比的傳播速度與覆蓋面。

今天的網民都有信息焦慮症,唯恐錯過任何最新消息,上網刷微博、微信的時間越來越長。假如你的粉絲數只有100,千萬不要認為只有100個人在看你發布的內容。因為大多數人只會對感興趣的自媒體特意加以關注,其他的網友也可能會時不時瀏覽你的微博。假如你發的話題內容足夠有趣,能引來粉絲轉發或評論,那粉絲的粉絲也會跟上。這樣,消息就像病毒傳染一樣不斷擴散,你在互聯網上的知名度也將大大提升。

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今天,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別人的「粉絲」,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另一群人的「偶像」。只要擁有數量龐大的粉絲,一個在現實中無錢無勢的窮草根也能成為互聯網上的意見領袖,甚至有機會將巨大的影響力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與普通的消費者不同,粉絲對自己喜歡的品牌不那麼吹毛求疵。強烈的感情因素讓他們可以接受品牌旗下幾乎任何產品,哪怕是略有缺陷的產品。例如,蘋果的鐵杆粉絲,把喬布斯推出的每一款新產品都視為「神器」。為了攢錢購買蘋果的最新產品,有些粉絲甚至不惜天天節衣縮食吃泡麵。

由此可見,粉絲是最忠誠,也是最值得開發的目標客戶。粉絲與品牌文化密不可分。經營粉絲已經成為創建品牌文化最為重要的工作。而衡量一個品牌文化是否成功的標準,也從媒體上鏡率與廣告覆蓋率變成了粉絲的數量及品牌忠誠度。


社群運營,社群營銷,社群經濟到社群電商這些社群細分的研究領域,我做了個兩個PDF電子書,在我的公眾號 "社群那些事" (ID: wenbin-pr)里可以下載:

  • 回復關鍵詞「案例」,可下載搜集到的各類社群商業模式以及跟小米社群營銷類似的品牌社群營銷成功案例,教你如何變現你的社群,最成功的社群有哪些等等
  • 回復關鍵詞「手冊」,可下載從定位到變現的社群營銷及實操手冊,教你如何從0到1打造一個微信網路社群,教你如何玩轉社群營銷。
  • 回復關鍵詞「引流」,可下載微信公眾號的推廣技巧

當然,也可以至我的博客"社群那些事"分類查看: http://www.51shequn.net

在社群文章方面:

我的知乎專欄(一碗梁粉 - 知乎專欄)里:

  • 社群運營

做不到這四點,社群營銷就是扯淡 - 知乎專欄

開放參與節點:社群構建第一步 - 知乎專欄

做了那麼多群分享,你的社群還是半死不活? - 知乎專欄

為什麼你應該自建社群,沉澱粉絲流量 - 知乎專欄

你有多久沒把粉絲當人看了? - 知乎專欄

從AlphaGo獲勝,到對未來社群機器人的大膽構想 - 知乎專欄

註冊交友app就有女神加你?聊聊社群啟動 - 知乎專欄

從百度貼吧KPI事件,聊聊社群運營KPI - 知乎專欄

只用微信?你該了解這5款社群管理工具 - 知乎專欄

擴大社群規模,這3點看看你少做了哪一點? - 知乎專欄

中二四葉草雙擊666, 社群黑話,你懂幾個 - 知乎專欄

  • 社群內容

作為社群內容的入口之一 企業公眾號到底應該怎麼玩 - 知乎專欄

社群內容只靠大咖分享?你該試試這3種方法(附案例) - 知乎專欄

由網易雲音樂地鐵文案刷屏,聊聊社群內容輸出 - 知乎專欄

讓子彈再飛一會!社群內容二次傳播的秘密 - 知乎專欄

  • 社群商業模式

社群商業模式探秘系列之一:會員制 - 知乎專欄

你到底該如何通過社群掙大錢!? - 知乎專欄

做自己社群的產品經理 - 知乎專欄

把社群當成產品,聊聊銷售的4種策略(附案例) - 知乎專欄

  • 社群趨勢

2016,你的社群還會存在嗎? - 知乎專欄

羅振宇說的社群,到底是不是一個坑 - 知乎專欄

社群這麼火,但你確定你真的需要? - 知乎專欄

  • 其他乾貨/隨筆

為什麼你應該關掉朋友圈,刪掉今日頭條 - 知乎專欄

對不起,你要的10萬+閱讀我給不了 - 知乎專欄

0經驗,如何快速轉行進入新媒體行業 - 知乎專欄

在書籍方面:

關於社群,正在讀和已經讀過的數包括:

  • &<&<烏合之眾&>&>:這一本是研究群體心理學最值得看的,沒有之一。相對於物質文明的進化,人類心理尤其是群體心理的進化微乎其微,這本書里的很多道理,同樣適用於互聯網的線上聚集。看看追星族內的粉絲心理狀況,"群主總是需要一個上帝的"

  • &<&<社群營銷&>&>:@秋葉 秋葉老師很系統和體系地論述社群構建方法學的著作,值得讀至少兩遍以上。很多在社群管理上的實用小技巧,非常接地氣。

  • &<&<社交紅利2.0&>&>: @徐志斌 這本書里講到的社群運營四大原則值得參考,例如"不是企業建立社群,而是讓用戶自己來"等。

  • &<&<社群經濟&>&>:中信出版社,其中李善友教授提到的"產品型社群,一種新組織形態的誕生"會讓你對產品型社群有個總體概覽的感覺。

  • &<&<引爆社群&>&>:華章科技出版社,P81頁關於 免費"僱傭"你的消費者 這個章節給了我很多啟發,裡面提到的樂高,戴爾的例子是典型的傳統行業使用社群理念的例子,值得反覆研讀。

  • &<&<場景革命&>&>:社群是場景的動力機制,是新商業生態的DNA,其本質是同義反覆的生態,藉此形成大規模的內容傳播和用戶參與。P91頁。

其他兩本在讀的&<&<新媒體革命&>&>和&<&<人人時代&>&>。以下本人社群書單,供參考。

歡迎關注我的知乎社群專欄: 一碗梁粉 - 知乎專欄



書籍推薦《失控》、《烏合之眾》、《產品型社群 : 互聯網思維的本質》


書籍推薦:《烏合之眾》,秋葉的《社群營銷》後者主要介紹方法,技巧與實踐

訂閱號:羅輯思維,十點讀書

想到了再加


推薦一本書:《場景化社群運營實戰手冊》,普通小白都可以對著書學會玩社群,一本非常詳盡的社群運營工具書


公眾號給你推薦一個:六度蜂窩。 他們旗下有一個社群智庫研究平台,每期都有大咖來發表關於社群經濟的最新研究和看法。


公眾號:hlxmarketing 黃老邪聊營銷


李善友教授的:《產品型社群》


我只會看烏合之眾、失控、信息簡史……其它那些沒什麼用


推薦閱讀:

有哪些適合送給女友的書籍值得推薦?
你看過哪本書讓你有酣暢淋漓大呼過癮的?
有哪些講述歐洲各民族史的書值得推薦?
倫理學從入門到精通有哪些書籍推薦?
《思維導圖》這本書怎麼樣?

TAG:書籍推薦 | 社群 | 粉絲經濟 | 社群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