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學習"歷史"的意義是什麼?

請站在個人角度回答這個問題,不要站在全人類的角度,也別說什麼以史為鑒


讀史使人明智。二十四史我如今已經讀完了大約三分之二,每次讀史都不禁為其中古人的智慧折服。有很多難題,我就是想破頭皮也覺得實在無法解決,只能聽天由命。但是人家古人輕輕幾句話,就能四兩撥千斤解決問題,實在是不佩服不行。這讓我的人生少走了很多彎路,遇到難以解決的難題,只要想一想古人是如何處理類似問題的,照貓畫虎,舉一反三就行了,這就使我這種懶人免去了自個思考的麻煩。但是只有一點讓我很不爽,二十四史中為何沒有半點教人怎麼談戀愛的啊!


我也看歷史,算不上學,我的目的如下:

第一,為了偶爾的顯擺——時不時秀一下自己的博古通今,哈哈

第二,我發現好多的領導都很喜歡歷史、甚至研究歷史——算是投其所好

第三,說實話,多看看歷史真的對自己現實生活中會有幫助。


我對亂世比較感興趣,希望從史書中知道作為一個小人物是怎麼熬過來的,但是最後發現大部分人都掛了....我這興趣可能和本人走彎路比較多有關。


這就好比你考試的時候要研究一下歷年真題一樣,人類歷史總有相似之處,可以以史為鑒,面向未來。


看了一下上面的回答,大多數回答不外乎以史為鑒,其實我想說歷史給人最大的教訓就是從沒有人在歷史中吸取教訓(黑格爾)。為什麼學歷史一定要有用呢?我們吃飯是為了活下去,讀書考大學是為了拿個文憑,找個好工作。我們找工作是為了讓自己更好的生活下去。對,都是有目的性的。為什麼我們就不能做一些看起來毫無意義沒有任何實際用處但自己卻想做的事情呢?我自己就是學習歷史的,我也沒想著學歷史就是為了以史為鑒,那離我太遙遠,也沒想著搞個大的新聞,需要歷史知識的儲備。我想的很簡單,人生這麼長,我學點自己喜歡的東西那又能咋?我希望的是,我們能因為好奇心,求知慾而做一些看似毫無用處的事情,而不是一切都用功利心、實用主義來衡量。對不起,歷史本身是沒任何用處的,不是說你看了歷史中的一些政治鬥爭就能學到啥,很多歷史學家在政治鬥爭中被耍的團團轉,畢竟是書生呵,文人說兵,死的很慘。司馬遷熟讀經典,卻逆龍鱗,觸怒漢武帝,遭受一生之辱。司馬光修《資治通鑒》,為了讓皇帝以史為鑒,自己呢?處理政務何曾真正用到過《通鑒》的智慧?戰國時各國變法富強,而他呢?卻反對變法,墨守成規。漢唐處理與外族關係,手段何其高明,而他呢?在實際過程中昏招百出。根本看不到《資治通鑒》的大智慧。還有近代以來不少史學家,站錯隊,看不透政治的貓膩,有的身死,有的英明毀於一旦。令人不甚感慨。周一良先生的《畢竟是書生》道出原委。或許,學點歷史,讓人更單純吧。


看了前面各位的答案,理由都很不錯,但是還是忍不住宣洩一番.

「學習」就真的需要「意義」嗎?

學習能力,作為人類最基本的能力,是不論你我,不看性別,不分男女老少全都具備的能力,不是嗎?

當我們總是對「知識的意義」產生疑問時,不如去思考一下,還在上幼兒園,雙眼充滿對世界的憧憬的孩子們,他們學習知識的「意義」是什麼?

有人會說,是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為了從小培養良好的習慣,是為了在年幼時打下知識的基礎等等......但這些終歸只是長輩們對其強加的期望,不是嗎?

對於他們而言,學習的意義本就不存在,他們不過是出於「好奇心」使然而去不斷地觸碰新事物罷了.

而到了一定的年齡之後,彷彿一切都變了,社會的面貌一步步清晰,各方各面的壓力一層層來臨,目光中對事物的憧憬逐漸轉變為對現實的世故,我們開始放下手中的玩具,畫筆,去博取一些眾人皆渴望擁有的東西.

正是因為這樣,我們開始尋問意義,只為確定事物的價值,做有意義的事,從而獲得更多的收穫,而那些看起來沒什麼意義的事情,逐漸被拋棄淡忘了.

-------------------------------------------------------------------------------------------------------

回到正題,一般人學習"歷史"的意義是什麼?

學習這個行為本身就沒有意義存在,我們所說的意義,所指的是「獲得的收穫」有沒有其「價值」罷了.

而對於那些對歷史具有強烈好奇心的人來說,歷史真是無價之寶,或許它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種意義了吧.


某一天一個朋友曾經問過我這個問題,於是我就長篇大論了一番。

在談話的過程中我慢慢理清了思路,才發現我的目的,以及提問者和大部分人的「以史為鑒」的本質。

就是大部分人不知道為什麼。

而我的目的或者意義是「分析」。因為我發現要想解釋能想到的任何一個問題可能都有其複雜的歷史背景,只有通過對歷史的研究來分析調查。

西方歷史之父希羅多德為什麼要寫《歷史》?我猜想也是為了知道這些人為何是這樣而不是那樣吧。歷史 (希羅多德)

「」「

哈利卡那索斯的希羅多德在這裡呈上他的調查結果,旨在避免時間將人的勞績沖走,俾希臘人和外邦人的功業不致湮沒,也旨在解釋這兩族人何以發生衝突。

」「」

http://ctext.org/zhuzi-yulei/83/zh

中國歷史就像連連看,西方歷史就像來找茬。

【TED演講集】自欺背後的模式.Michael_Shermer 這裡提到靈長類的本性就是找聯繫。

TED 放棄選擇 其實是更好的選擇 這裡提到美國人玩「來找茬」太過火了。

中國歷史似乎有一個假說「連連看這個遊戲是可以永遠無止境的玩下去的」但是這個假說在近代已經被證明是不可能的了,所以我們很憤怒。


  • 正如上面很多人所說,學的是經驗,智慧,了解人性,借鑒,其實就是學道理,不是學的數據和細節,真考究那個多是出於積累知識,更好溝通,更準確表達的樂趣。野史,正史,都有人談得不亦樂乎,言之鑿鑿,但真又有多少普通人經得起深究? 成者為王,敗者為寇,不同的立場和個人感情偏向都會導致真相的被掩埋,哪怕親眼看到的也可能得出和真相相反的結論,更何況只是被告知的東西。

  • 任何虛構作品,乃至所謂的傳記,報告文學,歷史,其最終作用都不是告訴我們所謂的事實和真相,而是向我們傳達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嚮往。這才是進步發展的動力。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克羅齊

通過過去的事情讓我們了解現在、未來的事情,這是歷史的最大的用處吧。


讀書時寫議論不缺例子,以及可以拿來吹牛逼。

就這兩個,我不知道還有沒有別的用處。


好問題。

上中學的時候,老師教育我們說,學習歷史的目的是以史為鑒。

我心裡腹誹:呵呵,我又不是皇帝,學啥鴉片戰爭的意義,洋務運動的教訓。有毛用。

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的最後寫道:「故述往事,思來者」

問題是,我就是個普通人,你讓我從世界史里思點啥能用的?

後來想了想,還真有點可思索的。不過可思索的不是書本上的成文史。而是你,我,我們自身身上的已經成為【歷史】的過去經歷。

換句話說,學習歷史和學習管理學一樣,都是案例學習。學到的是分析過去發生過的問題的方法,然後用到自己身上。

舉個例子,小明追姑娘,總是失敗,那麼他就應該回顧自己追姑娘的【歷史】,研究一下自己為什麼失敗了。從而找出原因,避免自己重蹈覆轍。

你的現在的處境,都與你的過去的遭遇有關。這也就是「日光之下,從無新事」的一種解釋。

綜上:學習歷史,就是為了了解自我的過去,讓自己以後不再重蹈覆轍。


自我審視了一下,不專門從事歷史研究或教學,在政治上一沒野心二沒見地三沒作為,在題主說的一般人的範圍內吧?於是來說幾句。

先說最重要的一點:

以史為鑒是絕對精闢的四字,內涵太豐富了,濫而不爛。

比如很多人在知乎上回答問題會以自己舉例子,即便大多數人未曾經歷,也能從中悟出點道理。

比如讀一本小說,可以理解為小說中的人物活在現實世界的平行空間。既然作者講述著與我們自身無關的故事,為什麼有些人寧可犧牲睡眠去讀?僅僅是因為上帝視角帶來的快感么?爽歸爽,但我相信,更多的人在讀小說時願意作為那個世界的一份子,感受異次時空的悲喜無奈,春夏秋冬。

讀小說也好,學歷史也罷,都是體驗另一種生活的過程。小說更講究文學意蘊,起承轉合,更多引起讀者的情感體驗和共鳴。歷史則強調客觀真實,相對嚴肅,往往引起讀者的總結、思考、學習,是一種理性思維的沉澱,也就是所謂的「以史為鑒」。

世間種種無法遍歷,親身學習的機會難得且投入成本高,所以人們會選擇其他方式作為實踐的「替代品」。替代品種類很多,電影、動漫、其他學科皆可,歷史不是唯一選擇。

這裡首先引入阿爾伯特·班杜拉在社會學習理論中提出的「替代強化」(Vicarious Reinforcement

的概念

替代強化 學習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的行為、獲得獎勵的行為,就會增強產生同樣行為的傾向;如果看到失敗的行為、受到懲罰的行為,就會削弱或抑制發生這種行為的傾向。

這裡揭示了三個基本的意義:擴大知識面、培養正確的是非觀、以正確的是非觀指導行為。

簡而言之,用他人的經歷補充、完善自身認知。

這一點之前很多回答都有提到。僅作補充。

學習過程最關鍵的一步是如何將所學內化(internalization),把表面上「無意義」的只能拿來顯擺的知識轉變成「有意義」的智慧。

內化 是在思想觀點上與他人的思想觀點相一致,自己所認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統一的態度體系。這種態度是持久的,並且成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

宏觀看歷史。

文明處於分與合的交替,混沌亂世與清明治世重複上演,當中總會有那麼幾個似曾相識的場景,今人借鑒前人,前人借鑒前人的前人……成王敗寇,在後世記載中不過隻言片語,卻也為那個時代的人們提供了思考的模式和解決問題的方案,結合時代本身的特殊性加上自己的見解,又成為了未來人的範本。到今天,留下了那麼多那麼多的智慧,是一代代人的累加,並賦予了他們對他們所在時代的美好願望。人類文明就是這樣艱難曲折地演進,在前行的路上不忘回首。

(怎麼又說到人類文明了掌嘴!oh不,剁手!因為這貨在我眼裡就是個人…)

歷史對於個人是一個道理,可以用班杜拉的「自我強化」(Self-managed Reinforcement)解釋

自我強化 個人依據強化原理安排自己的活動或生活,每達到一個目標即給予自己一點物質的或精神的酬報,直到最終目標完成.自我強化時人們傾向於做出自我滿意的行為,拒絕那些個人厭惡的東西。

歷史在我們迷茫地無所適從時露出一抹標準的微笑:看看以前的自己吧,你就知道你為什麼是今天的樣子了。歷史以諷刺的方式深刻地提醒我們:請拿出你看我的心態坦然接受過去的失敗,在你成為我的一部分之前趕緊站起來朝著你要走的方向前進,RIGHT NOW! 於是我們真的可以冷靜下來,那個沒要到糖果的小孩自個兒胡鬧的小孩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學會如何依靠自己爭取獎勵的少年。待少年長大成人,他已經能夠獨立安排自己的生活。歷史使人反思,使人成長。

微觀看歷史。

歷史可能性小說看多以後,結合人物作品重讀歷史會有很多前所未有的情感體驗,因為那些是真正存在過有血有肉的人啊,這是小說動漫之流達不到的。

《黑暗森林》中羅輯的亡故前女友白蓉說:

一個文學人物十分鐘的行為,可能是她十年的經歷的反映。你不要局限於小說的情節,要去想像她的整個生命,而真正寫成文字的只是冰山一角。

腦補歷史人物同樣有趣。謀略/戰功/政績/傑作傳世的同時,他們擁有自己的人格與愛憎,他們跟現代人一樣有人近視、有人抑鬱、有人智商爆表、有人節操全無。在被史官記錄下言行前,他們做過什麼?看過什麼書?交過哪些朋友?待他們閉目離去,誰在那方靈柩前痛哭哀嘆?誰經年過後黯然神傷?誰無奈地壓抑情感寫下了那些死寂般的文字?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歷史啟發了想像,想像本身足夠美好。

然後就是一大堆的感慨,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再然後,默默流涕乎被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算無奈,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他們的故事終究與我無關,太過認真地走完一幕幕,竟忘了自己是個看客。

斯人已逝,生者堅強。

活著真好!

——————————————————

以上正文,下面是可愛滴贈(guang)品(gao)~~

鄙人在某雲音樂上建的歌單,各朝代人物歌大串燒,喜歡中國古代史的朋友們不妨戳進來聽聽~不好聽不要錢XD

古風歷史人物歌集錦:遙寄故人歌一曲


我們粗鄙無法知道自己未來走向那裡,那就至少要知道我們曾經去過哪裡。


有的人可以從歷史借鑒

但還有好多人其實只不過是站在外面看故事,上帝視角很過癮的


所有的錯誤都在歷史裡


其實不從吸取經驗的角度談,我覺得個人而言,讀史,也就起碼知道了大背景。在自己看文學作品,看電影什麼的時候都能心裡有個背景也,能有個一一對應的感覺,挺好的。

比如前一段時間看了德語片《竊聽風暴》,之前把東德西德的歷史系統回顧了一下,看得時候更能理解,風味更佳。

我以前挺討厭歷史,後來慢慢發現看書看電影,尤其是比較有深度的,都有個歷史背景做支點,不懂點歷史看不深。


替往聖繼絕學~


學習歷史的意義是從「偶然的現象」中了解其「必然的原因」。


談到歷史,不免讓人感覺枯燥乏味,陳舊無趣之感。雖然中國古代唐太宗有名言「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大家都很熟悉,國外的培根也留下了「讀史使人明智」的警句。

這是個「快餐文化盛行的時代,有時候我們實在有必要靜下心來,細細品讀前輩乃至古人留給我們的著作。

歷史是今人的註解,英國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的「傳統之被發明」也可以用來解釋某些歷史的編寫,他的意思是,歷史是某一歷史場合為其自身需要而對過去的選擇與重新敘述。

比如我從管理學的角度分析,大多數管理者把知識的更新視為工作重心,鄙夷過去的思想和理論,視他們為陳舊和過時的。

然而歷史的車輪正是在輪迴中前進,當中國的企業管理者為「人浮於事」「出工不出力」「流程不暢」等問題而寢食不安時,未曾料到那正是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前困擾美國或者其他國家管理學家和實踐者的難題。

參考書籍:雷恩·貝德安《管理思想史》第六版


歷史可以幫助人認識「我是誰」(我的歷史定位)「我從哪裡來」(我傳承了什麼)「我到哪裡去」(我的路怎麼走)


推薦閱讀:

為何選擇鑽研某個朝代歷史?
為什麼中國歷史王朝一般先有西朝再有東朝?
宋朝的三省六部與明朝的內閣制有什麼區別?
為什麼民主化後的伊拉克反而比以前更加混亂?
歷史上真實的陳慶之與記載的一樣嗎,如果不真實,那麼為什麼史書需要描述一個神將式的人物?

TAG:學習 | 歷史 | 文化 | 教育 | 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