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加權平均分就可以反映成績,為什麼還要發明GPA?


在我剛剛畢業的這個學校,績點並不和成績的加權平均等同。

因為績點和成績的換算公式是這樣的。

課程成績60分以下績點為0,60至100分之間,課程績點=4-3(100-X)2/1600 (60≤X≤100)

於是成績與績點的對應關係變成了一個美麗的二次函數。60與61的差距巨大,而95與96差距可忽略不計,99與100則直接等同。某學期選了同一個老師的兩門課,一門80一門90……平均下來績點還不如兩門85呢???

我想這種績點制度的初衷是為了防止大家偏科,也避免同學們集中精力搞某些水課。不過結合正態制度,即每門課至多前40%同學能拿到85以上的分數,也會帶來一些奇怪的效果,比如寧選一堆水課考84,不冒得80-的風險選虐課等等。

各有評價吧。


因為你還需要把不同學校的成績歸一化到同一個標準度量上,這樣全世界的學生才能比較啊。不然清華的出來說他考了500分,藍翔得出來說他考了600分,哪個好?


其實最重要的原因是人家外國好多學校沒有8090的分數,人家只有ABCD,所以你得化成他們那樣的。


把不同學校的拿到一起比本來就沒意義

一樣的專業,某掛我校名字的獨立學院,基本是每人都能平均80+,90+的也遍地都是,然而其中大部分依然是學渣

而我校該專業75+就妥妥的保研了


如果要出國,去個一般學校混就行了,輕鬆高GPA,隨便TOP10


我們學校的績點是按照排名來的,比方說前10%是4,10%-30%是3.7這個樣子。

作用的話,就是把不同院系之間的成績統一起來,給學校選擇出國交換的人選啊之類的一個參考。當然,一些學霸較多的系績點還是不好混,不過個人感覺這樣比起按分數給績點還是稍微合理一點。

當然這種績點方式也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不展開說了。

至於拿到社會上,跟其他學校的績點比,那還真沒有多大作用,或許,一些小公司招人的時候會比較看中?


因為外國人算10以上加減法和小數加減法需要計算器?


然而政治學分那麼高


我校演算法比較簡單粗暴:

課程績點如下:

60以下:0

60-65:1.0-1.5

66-95:2.0-5.0

95以上:5.0

GPA是按照學分計算加權平均,如你所見最高是5.0


粗分類,分太細會逼死人的。大學,沒必要那麼在乎考試成績。

坐等打臉。


推薦閱讀:

美國留學申請關於GPA常見的問題有哪些?
你身邊有大學提前畢業的例子嗎?

TAG:大學生 | 大學教育 | GPA平均成績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