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孵化器的出路在哪?

產業鏈方式孵化的,ceo培訓+早期投資,孵化器持股分險共擔的,創業導師+投資的,青少年就業、培訓,創業的...類型和玩法很多,也有很多靠租工位維持的。


具體可以參考創業邦:2015中國最值得關注的創業孵化器

1959年,美國紐約貝特維亞。商人約瑟夫·曼庫索(Joseph Mancuso)做出一個決定,將自己管理的一幢85萬平方英尺的多層綜合大樓分隔成小單元,出租給不同的小企業,並向承租企業提供融資、諮詢等服務來促進它們的成長。此後5年,這個被稱作貝特維亞工業中心的地方成功創造出了數以千計的就業機會。從大樓內一家養雞企業活蹦亂跳的小雞中得到靈感,曼庫索將這種經營模式命名為「企業孵化器」,於是,貝特維亞工業中心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孵化器。此後,孵化器模式逐漸從美國擴展到全球各地。1987年,武漢東湖誕生了中國第一個企業孵化器。50多年過去了,雖然孵化器在語義上保持了相對的穩定性,但是,無論在美國還是在中國,孵化器的設立主體、實際運作模式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1.0步入了3.0的時代。我們能看到,最近一年,伴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浪,創投界設立孵化器的熱情甚為高漲,使得孵化器在數量上急劇擴張:孵化器的市場繁榮期來了。

繁榮期也往往是魚龍混雜的時候。創業邦研究中心決定站在媒體的角度,推出「2015最值得關注的創新型孵化器」榜單及「多元共生:孵化器3.0時代」小報告,為處在創業生態系統兩端的創業者和投資者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榜 單

2015年,創業邦首次推出「中國最值得關注的創業孵化器」,致力於為創業者和投資人提供一份有關於孵化器的參考指南。此次評選,創業邦研究中心將目光聚焦在創新型孵化器上,並把孵化器的孵化效率和效益置於考察的核心位置。對效率和效益的考察集中在五個方面:孵化企業的估值、存續情況、後續獲得融資的能力以及退出案例數量和收入。此外,創業邦研究中心還關注了孵化器的知名度、創業服務能力、資源整合能力、合作夥伴關係、投資者和創業者反饋、空間規模和投資孵化規模等指標項。

我們所提到的創新型孵化器,既包含了以加速器、創業咖啡、聯合辦公空間、創業社區、創客空間等孵化形態存在的孵化器,也包含一些專註於科技類初創企業孵化的老牌孵化器。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孵化器邁入3.0時代,創新型孵化器成為主流,一些老牌孵化器也表現出順勢維新的姿態,如北大孵化器於2014年年底推出了北大創業孵化營,面向社會選取20~30個優秀的創業團隊進行為期六個月的深度孵化,這實質上是採用了國際上流行的加速器模式。遺憾的是,知名度、美譽度頗高,競爭力也很強的創新工場、車庫咖啡、優客工場在今年沒有參與我們的榜單評選。創新工場已經從孵化器成功轉型投資機構,創始人李開復博士稱「創新工場要做中國乃至世界最好的投資機構之一」;車庫咖啡表示近期在進行戰略轉型,暫時無法參與評選;而優客工場則想要避免被大眾粗暴地貼上「孵化器」的標籤。此外,今年報名的許多創新型孵化器本身擁有很好的模式,如未來工場、深圳開放創新實驗室、京東JD+開放孵化器等,但由於成立時間比較短,在孵化的效率效益上並沒有表現出優勢,故而未能進入榜單。創業邦研究中心相信它們能在今後的創新創業中發揮作用,也相信明年的榜單會呈現出更加豐富多元的形態。

投資布局前移,對優質創業項目的爭奪促使投資人/投資機構提早布局科技企業巨頭步入成熟期,重視自身生態體系構建,「投資+孵化」成為選擇全球範圍內信息差距縮小,國外成功的創新型孵化模式變得易於了解和複製創新型孵化器對專業化的要求較高,而對資產的要求相對較輕政策支持創新創業,鼓勵創業服務供給

3.0的本質創新創業的環境和載體

孵化器不是由單一要素構成的,3.0時代的創新型孵化器尤其如此。除了空間場地、基礎服務等標準配置,它還需要配置品類繁多的增值服務來吸引創業者。在這個過程中,孵化器發揮了資源配置的作用,並且它也在驗證著創業最重要的要素資源是什麼。對要素資源的不同選擇常常會孕育出不同模式的孵化器,但只有那些深刻理解要素資源,深刻理解創業者需求的創新型孵化器,才有可能在創業潮中走得足夠遠。此外,最初的孵化器往往由政府設立,這使它們的服務目的常常出於行政指令而非市場選擇出來的需求,所以它們能夠刺激創新,但是後續乏力;進入3.0時代,孵化器市場化運作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對回報也提出了要求。「投入—產出—回報—投入」,這使得3.0時代的創新型孵化器更有可能塑造出創新創業的環境,成為創新創業的載體。

從運營支持的角度理解重磅入局者:BAT+京東

知乎專欄 矽谷密探 - 知乎專欄 歡迎討論交流


囯家扶持孵化器的初衷在於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但當前走得有點偏,由於中國互聯網市場巨大,又為輕資產,加之可以迅速擴張。大家不約而同走向了:模式轉化的道路,大都在「以孵化器之名,行聯合辦公之實」。隨著資本寒潮的到來:O2O掛了,P2P逃了,萬眾創業正在向精英創業轉變,概念創客的減少是必然的趨勢。以至於出現孵化器比創業者還多的怪論。

孵化器還是要回歸根本,瞄準有技術底蘊的創客,幫其將技術轉化為生產力,才是長遠之道。


之前的孵化器都偏早期投資,幫助創業團隊解決人員、資金、項目等冷啟動困難的問題,但是早期之後的創業路依然很艱難。

看好騰訊眾創空間的模式,除了為創業團隊解決早期問題外,若項目發展勢頭不錯騰訊可以繼續為團隊提供「雙百」計劃,甚至可以通過手Q/應用寶等渠道進行推廣,可以說的上是從出生到搖籃到上市全包。

個人理解這種新的孵化器模式就是大的公司將它們的閑置資源共享出來扶持創業團隊,雙方利好的一件事。


現在最靠譜的有三種:1、政府補貼;2、租金收益;3、投資。

在一段時間之內政府補貼以及一些優惠政策還是會有很重要的影響。租金收益是最穩定的運營收益來源。投資方面每年真正能做上市的有多少家,一級市場又不是很樂觀,倒手賣最好把自己定位為投機商。至於其他的玩法,相信市面上說的都很高大全,但箇中滋味自己體會。畢竟服務這兩個字很難。想做什麼靠什麼掙錢就承認自己是做這個的,還比較靠譜。

個人覺得如果想做這行,首先是要選擇好了服務的對象,入孵企業定位要準確,決定了能掙什麼樣的錢。服務性收費不是誰都願意花或者花的起的。其次選擇好了服務類型,提供場地、基礎辦公服務、資金(投資人對接)、培訓甚至ceo直管,必須要選擇,並且要做出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大而全的話誰都會說,但是也許只有bat巨無霸能夠做到。

總之,要麼告訴大家我就是要做二房東,要麼就是踏踏實實的為社會做貢獻做幾年服務。講任何故事總有見公婆的一天。


聚焦國際化、專業化

在當前國家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戰略背景下,崛起的不只是創客還有孵化器。孵化器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基地,是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內容。科技企業孵化器是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養高新技術企業和企業家為宗旨的科技創業服務機構。

在鼓勵創業創新的浪潮中,孵化器迎來了爆發性增長,猶如雨後春筍,形態多樣。據報道在北京3000家孵化器中,大部分入駐率不足60%,全國很多孵化器盡顯頹勢,媒體大量報道謂之倒閉潮來臨,孵化器的更新換代只是創業的常態,孵孵化器產業監管配置,商業模式經過市場的洗牌更為成熟而已,遠達不到倒閉潮來臨。

從1987年我國第一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在湖北武漢成立以來,已形成自己的特色並開始呈現多種發展形態,正朝著形式多樣化、專業化、國際化方向發展,同事這也是「雙創」時代對孵化器發展提出的新要求。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年底,我國已擁有科技企業孵化器2530家,全國上報眾創空間名單2345家,成為全球孵化器數量最多的國家。與此同時,孵化企業數量、質量也實現雙提升,每年累計畢業企業數量從2011年的39562家上升為2015年的74838家,2011年累計上市畢業企業187家,2015年累計上市畢業企業則躍升至812家; 企業畢業當年被收購兼并的案例從2011年的93家增加到2015年的563家。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及產業結構調整,創新型企業對於孵化器專業化服務需求越來越強烈,國務院辦公廳也印發了《關於加快眾創空間發展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提出引導眾創空間向專業化發展,孵化器也開始向專業化方向不斷邁進,在各類孵化器中所佔比例逐步提高,2015年,我國專業孵化器數量已經佔全部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的近一半。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深化以及全球科技產業的發展,國內外創新創業項目在技術商業模式上正日趨同步,眾多的國際企業孵化器湧現,充分說明孵化器國際化發展已是新趨勢,通過有效整合全球創新創業資源,廣泛開展與海外資本、人才、技術項目及孵化機構的交流與合作,實現創新創業要素跨國、跨行業自由流動,充分利用全球資金鏈,充分吸納全球創新創業人才。

全國各地創業熱潮洶湧,孵化器也從星星之火到遍地燎原,科技孵化器在專業化、國際化征途中不斷譜寫出絢麗的篇章,智在四方企業孵化器也致力於國際高新技術企業孵化事業增墨添彩,著力推動高新技術企業創業向專業化、國際化發展。智在四方孵化器,定位於是國際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器,致力於世界前沿的互聯網、電力電子、生物科技等科學技術的研發、孵化、以及技術轉移,並將其商業化、本土化。孵化器採取合資、合作、技術轉移、授權等方式將澳大利亞、紐西蘭、瑞士等國家先進的技術與項目向中國轉移轉化,並通過投資與技術入股等方式,為國內的創業團隊提供支持,開拓國內外市場。


能存活下來的孵化器一定不是簡單地靠提供辦公場地就能很好地盈利,真正有持續競爭力的一定是那些有行業優勢資源可以提供給創業團隊的孵化器,像科技園FT創業平台就是在往做整合行業資源上發力,當你能為創業企業導入很好的資源,這些入孵的企業自然發展會更順暢,這樣的投資才是出路。


由於創業者會越來越多,最後必然會人人持股。未來孵化器出路可在股權眾籌,基金,創業周邊基礎設施等方向


從業者。

結合前一段時間得思考,整理如下內容。


「孵化器(眾創空間)產品概念性與方向性的思考」

一、業務形勢(宏觀)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4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並指出:

  • 新發展理念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日益深入人心,政府和企業行為正在發生積極變化,促進供求關係發生變化,推動了市場信心逐步好轉
  • 加大補短板力度,改善供給質量
  • 更多運用市場機制實現優勝劣汰
  • 要高度重視民生工作,積極促進就業,切實幫助困難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7月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關於強化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發展的意見》,指出:

  • 創業是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
  • 雙創已成為穩定和擴大就業的重要支撐、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正在成為中國經濟行穩致遠的活力之源
  • 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 把「雙創」推向更大範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
  • 創新不單是技術創新,更包括體制機制創新、管理創新、模式創新
  • 將進一步營造融合、協同、共享的雙創生態環境,為市場主體營造公平、便利的營商環境

基本解讀:

政策導向由粗曠轉向集約化!

工作的核心導向是供給側、調結構、補短板

重申堅定推動雙創(消弭基層觀望情緒)

更多運用市場機制(機制創新主體是政府,政府搭台市場唱戲,鼓勵分化,倡導優勝略汰)

不盲目(過左與過右都不要,政府既要有試又要有建樹和精細化的管理)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周易?益卦彖傳

二、業務形勢(微觀)

業內普遍環境因素和伴隨規模擴張的能力方面的制約因素包括:

  • 政策環境約束(以前政府也在摸石頭過河,現在也是,不過他們越發明白怎麼做是不行的;孵化器的業態和模式是否真的切合各地政策導向,意味著階段性支持能否持續)
  • 商業模式(資金成本)約束,也意味著自供血能力
  • 業務資源約束(指創業與孵化生態資源、產業資源)
  • 地方吸引力(規模擴張開帶來等比的的政策紅利效應)
  • 空間適應力(你能想開在什麼地方就開在什麼地方么)
  • 區域影響力(平台影響力意味著用戶和各種資源的匯聚)

其中孵化運營能力是最為核心的,持續良性與規模相匹配的運營能力是破解制約因素的關鍵,那麼不考慮運營能力建設,在一切產品模式之先需要考慮清晰的策略問題就包括:

要不要著重垂直細分?基本服務要不要收費?規範化與差異化?……

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莊子?人間世

三、孵化器的未來形態

孵化器運營實質,的三個層面:

  • 創孵(服務)運營——略
  • 空間(商業)運營——重新定義大眾創業,貼合環境
  • 生態(閉環)運營——聚焦特定領域,基於服務鏈和產業鏈打造核心閉環

因此,孵化器今後的形態將向著:

  • 聚(聚合),是要有聚合力,有一定生態基礎,對各方資源有吸聚力
  • 通(閉環),一是可見的商業模式要想通,二是垂直領域生態要閉環
  • 效(見效),不論是傳統指標還是用戶訴求,要明確、可期

從形態上,孵化器也一定會向著「上游」和「下游」兩端分化,

向上(如YC),也就是無差別孵化,核心亮點在於孵化成功率,

向下,特定形態範圍領域內的垂直孵化(即,孵化+),圍繞「聚、通、效」去思考構築新的產品形態,沿前述邏輯去挖掘就會有很多,例如……:

【+投資】,【+ N不同行業】、【+新空間模式】,等等……


所有的產品都是為了構建創新創業孵化的新場景

【眾創孵化+ N】——商業、寫字樓、場館、社區、田園、景點……

在這個方向上更進一步,可以衍生出「創孵+C+N」(C,代表場景需求和商業運轉資源,可以是小型商超、餐飲排擋、健身、創意市集、教育培訓等等創新型創業者),即「眾創綜合體+N」模式

【眾創綜合體+N】(重要的是要做實幾條業務和產業鏈條)

1、單一綜合體(寫字樓、園區、社區)

規劃功能包括眾創空間、辦公寫字、餐飲、購物、休閑娛樂、健身等

寫字樓或園區的基本群體、創業經營者

和 綜合體之間自然經營循環

2、體驗式消費綜合體(傳統商業)

各種「新奇+傳統」的體驗式消費

3、田園綜合體(田園或景區)

有農業種植、研創,有服務、還有商業活動,特色觀賞、遊覽、採摘,種植供應。遊客、創業及生產者、消費者與 綜合體之間經營循環

其他,【新空間模式】——如飛地孵化,【產學研究院(孵化+產學研)】等等。

以上,

供交流參考。


推薦閱讀:

TAG:移動互聯網 | 創業 | 孵化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