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達的劇本情節方面弱嗎?這部電影是一部精品,還是說僅僅是文化快餐以及特效技術的炫耀?


怒答!

  • 首先駁斥一個觀點,「阿凡達是特效技術的炫耀」,卡梅隆是一個技術的熱愛者沒錯,但是他絕不僅僅只是一個「技術狂人」而已,說他是個「技術先驅者」可能更加恰如其分一些,大家可以對比一下邁克爾貝的《變形金剛》以及彼得傑克遜的《指環王》就知道,前者是「技術狂人」,後者就是「技術先驅者」,而卡梅隆比傑克遜更甚。阿凡達的劇本是遠早在泰坦尼克之前卡梅隆就想好的,有多早呢?1976年,在卡梅隆22歲的時候,他構思了一個叫做《異種(Xenogenesis)》的故事,那就是今天的《阿凡達》故事的雛形。為什麼不在泰坦尼克號之前拍攝呢,因為當時的技術根本達不到卡梅隆的要求,這也是為什麼他足足等了十幾年的緣故,而且他為了製作出阿凡達,還自己組建了團隊開發特定的技術,從拍攝技術到製作技術等等,能為了拍一部電影而去研發新技術的,世界上也找不到第二個導演了,而這些技術能為後來的電影造多少福我想不用我說了。並且卡梅隆對待技術的態度是:技術是為故事服務的,而不是喧賓奪主(可以參考他的《泰坦尼克號》和《終結者2》)。《阿凡達》並不是第一部3D電影,在它之前或之後的很多3D電影有一個經典的套路:各種東西以各種姿態向鏡頭快速運動(刀、水柱、球等等),典型的例子:《死神來了》以及各種國產」3D大片「,我想,這些才是「特效技術的炫耀」,因為它們對影片的內容一點幫助都沒有。而《阿凡達》的技術則是為了營造更好的代入感,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感覺特別真實,能和主人公Jake感同身受的原因。
  • 在講到電影的劇本之前,我覺得應該講一下卡梅隆對待《阿凡達》的態度,這部電影是在《泰坦尼克》 12之後卡梅隆的第一部故事片(期間除了拍幾部實驗性的紀錄片,卡梅隆幾乎都在準備阿凡達,說是12年磨一劍不為過)。影片里的很多設定,都是非常非常用心的。包括請生物學家來設計影片中的動植物,請音樂家創造出Na』vi人自己的音樂體系,請語言學家歷時兩年創造出Na』vi語,甚至還請教了一個專門研究半人馬星系的天文學家(潘多拉星就是現實中的Alpha Centauri B-4星,位於半人馬阿爾法星系,上面可能存在生命!)說完這些再說特效, 以往影片的特效團隊幾乎都是由一兩家特效公司構成的,而阿凡達除了主要的維塔工作室800人團隊(Weta Workshop,曾負責《指環王》三部曲,《金剛》的特效,主要負責動作、表情捕捉以及CGI生成)、工業光魔(Industrial Light Magic,老牌特效巨人,從《星戰》系列到《哈利波特》系列前四部《加勒比海盜》系列及《變形金剛》系列都是他們的作品,主要負責後期特效製作)、數字領域(Digital Domain,當年《終結者2》和《泰坦尼克號》的功臣,他們擅長製作大氣、海洋、塵埃等細微顆粒效果)3大特效公司外,大大小小總共有十幾家特效公司參與了特效製作,分門別類地為影片打磨視效。可以說,《阿凡達》的特效團隊是這個星球上所能找到的最好的一支,影片特效看起來如此真實,如此令人驚嘆是肯定的了,也可以看出卡梅隆是一個多麼變態的完美主義者,所有人的努力就是為了創造出最真實動人的潘多拉星球 ,這就是卡梅隆對待一部電影的態度,看到這裡你還會覺得這僅僅只是一部技術電影?
  • 最後說劇本,在我看來,阿凡達的劇本不能說是一個「特別優秀」的劇本,但是是一個「足夠優秀」的劇本。在電影的其他方面都十分突出的情況下,一個相對不那麼突出的劇本自然就成了「短板」。並且這個劇本是卡梅隆自己寫的,他無疑是一個偉大的導演,但是在創作劇本方面還是要遜於那些編劇好手的,你總不能讓卡梅隆花個5年時間寫劇本吧,他自有更擅長的事去做。說一說劇本的內容,有3個比較明顯的主線:
  1. 愛情
  2. 蓋亞體系(我覺得用「環保」這個詞遠無法形容蓋亞體系的內涵。。這個假說最早是由艾薩克·阿西莫夫提出的,對蓋亞體系感興趣的可以看一看《基地》系列小說,稱之為史詩不為過)
  3. 反戰主義(卡梅隆自己說的是影片反映了他們那代人對於越戰的反思,在哪裡看到的我也忘了,看過的資料太多太雜了,又是3年前看的。影片里有一個很明顯的地方就是他們稱呼Na"vi人為「Blue Monkey」,而在二戰與越戰的時候,美國人稱呼日本人為「Yellow Monkey」,在朝鮮戰爭的時候稱呼中國人為「Yellow Monkey」,這是一個帶有種族歧視的稱呼),順便說一句,最常拿來和阿凡達比的是90年代的《與狼共舞》與《風中奇緣》,關於「noble savage」的概念,在上世紀70年代就在電影里出現了,這類型的電影還有很多,不一一贅述。
  • 我相信每一個人看完都會有自己的理解,並且這個故事講下來結構合理,劇情清晰,有反思有鋪墊,有笑點有淚點,而全片可謂沒有「尿點」,已經可以算是一個不錯的劇本了。誠然,故事本身沒有什麼新意,甚至用「俗套」形容也不為過,但要搞清楚,這所謂的「俗套」可是美國商業片體系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而形成的。所以,如果那些炮轟本片劇情的影迷也曾經喜愛過《星戰》,那麼也沒必要以這麼毒的言語攻擊阿凡達,當然,如果你痛恨《星戰》、痛恨《泰坦尼克》,那麼你痛恨《阿凡達》也是必然的——因為你痛恨的是美國的商業片體系(注意,不是所有美國電影,僅限於商業片),電影也是一種產業,一種產業要有它的規則,上述影片無非是遵守了它的規則,這是無可厚非的。而美國多年來已經形成了相當成熟的電影產業,所以你能看到很多「看起來很像」的商業片。《阿凡達》作為美國出產的商業片,沒有創新並不能算過錯,也很難指望有哪一部片子能一舉拯救商業片創意枯竭的現狀,舉個例子——08年《黑暗騎士》可牛X了,到頭來,還是沒法革商業片的命,只是作為一部與其他商業片割裂的電影被供奉著,09年,又有一部精神內核十分接近《黑暗騎士》的電影——《守望者》,結果呢?票房慘淡,製片人當然不高興了,還是得把錢給《鋼鐵俠》、《蜘蛛俠》,所以,因為「創意不足」而批評《阿凡達》還是有失公正的。

  • 黑阿凡達的文章我也看得很多,我想反問一下,我們觀看電影的目的是什麼?肯定不是為了看特效。要我回答的話,我的回答是「接受一場心靈的洗禮」。舉一個例子,很多年不進電影院的老爸老媽陪我去看了阿凡達,出來之後他們也被感動了,在我看來這就是劇本的成功(誠然像《羅斯馬麗的嬰兒》那樣的劇本是神作,也是很成功的,但是受眾實在太小)。而似乎許多人看電影的目的僅僅只是為了挑毛病,很多我看到的文章僅僅只是為了黑而黑,是想體現出他們的優越感嗎,在我看來無非就是裝X而已。


這部電影的意義在推動了電影工業(改變),而不是說電影多好。從文本創作來說不值一提。


劇情相當弱,和一般爛片沒多少區別,但是一加上特效就成了吸進數十億的大片。


我也覺得劇情很普通。當時看這部電影時高二,在同學們一片艷羨的欣賞眼光中,我抱有的是憤懣的情緒。面對外來侵略(原諒我將問題簡單片面化了),潘多拉星球的物種表現得如此孱弱,將希望寄予在來自敵對方的良心發現的一員上,倍感痛心。原諒我很狹隘的從星球紛爭想到了地球各國的紛爭,一個個被動國家放棄了自己抗爭的主動權,講異來者視為領袖,不論動機如何,後果堪憂。現實擺在眼前,個人還是集體,無法實現自身的獨立自主,始終無法存活。


劇情簡單,侵入感強,好電影


情節簡單且故事普通,但劇本一點也不差,人物、台詞和故事的起承轉合等基本要素都處理的很出色,比絕大多數電影好得多

排第一的那個是高中生答的吧?


個人認為就劇情來說,相對比較簡單,不像《盜夢空間》那樣具有深層次的架構,有點像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那裡便變成了殖民地,土著人遭到了侵略。至於是精品還是文化快餐,只能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為劇情具有非常強烈的自強不息、愛國主義、保護環境等優秀內涵。


劇情很普通和簡單。但是它是卡梅隆所說的十年磨一劍,而且當時3D技術並不像現在這樣普及,全3D電影非常吸引人,而且你也會發現阿凡達中色彩場景非常漂亮,人物的電腦製作很精美。導演宣傳技術造就了阿凡達。看了2D的都說沒有意思,就是個小動畫片。


卡梅隆不像傳統意義上的導演,更像是整個劇組的CEO。對他來說,最大的意義,是打造品牌,和市場盈利。


推薦閱讀:

如何優雅的證明自己不是NPC?
有沒有能摧毀行星的超級科技武器?
科幻作品的意義是什麼?
科幻電影里一顆星球的首領怎麼稱呼?
《異星覺醒》(life) 中的休是個怎樣的角色?

TAG:電影 | 科幻 | 劇本 | 導演 | 科幻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