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評價《夜話港樂》?

何言寫得這本港樂書,在豆瓣里被評價的如此不堪。在專業樂評人眼裡,這本書的水平如何?


談談何言的《夜話港樂》

文/黃志華

《夜話港樂》,內地人何言寫的書,那「港樂」自然不是港人習慣所指的香港管弦樂團,而是香港的流行音樂。香港大陸兩地用語常見字同義異,此亦一例。此書封面還有一句浮誇之語:「有粵語歌就不會有世界末日」。苦笑的是,粵語歌在它的產地卻頗沉淪,正有遭九十後見棄之虞。

我們的九十後若有某天忽然想親近認識一下粵語歌,《夜話港樂》會是很好的入門讀物。就說筆者,之前有好幾年只鑽粵語歌的故紙堆,不問當代粵語歌壇之事,而今閱此書,便很快重新認識到那幾年間陳奕迅、楊千嬅、古巨基、何韻詩、謝霆鋒、謝安琪等歌手做出過甚麽貢獻。

不過,對那些斤斤計較香港粵語歌「詞大過曲」的樂迷來說,見此書會再氣結不已──又是一本詞大過曲的東西!書中說林夕,說黃偉文,甚而談十位知名的香港歌手,都是從歌詞及詞人的角度切入的。再三想來,「詞大過曲」有何不好?從宋代至清朝,中國歌樂的主流就是詞為主,曲乃隨從。「詞大過曲」這粵語歌的特色,正說明在上承深厚的中國音樂文學傳統啊!再理想些是讓曲因詞而生,讓音樂的特色也只此一家,舉世所無。

對於此書,內地網民頗有痛批者。像「豆瓣」網頁中有網友「奇零獸」批此書謂:「抄一點背景資料+抄一遍粵語歌詞+用普通話抄寫一遍歌詞+喊口號=樂評」,但見附和者眾。然而這批語不大妥貼,因為這書重點並非寫樂評,而是說些香港詞人和歌手之間的互動故事。再說,像下面的描述:「……《潛龍勿用》,林夕的詞與謝霆鋒的曲,加上電結他與架子鼓融合弦樂,排山倒海的控訴成為此曲最堅實的力量……全曲當中,謝霆鋒留出大量的空間給弦樂和重金屬搖滾發揮出結合在一起的獨特魅力,而且層次感鮮明,讓聽眾欲罷不能。」要是由本地樂評人如馮禮慈、袁智聰等來談《潛龍勿用》的音樂部份,大抵寫法亦相近。這樣的音樂文字,書中並不缺乏,所以如果簡論之為「抄歌詞喊口號=樂評」,未免欠準確,也欠公允。

不過,內地人來談香港詞人、歌手,由於時空隔閡,難免出錯,尤其當何言說到筆者最熟悉的八十年代香港樂壇。

何言謂八十年代的香港樂壇是「二林一黃」的局面,指的是林敏驄、林振強和黃霑。那真是大大失實,置潘源良、潘偉源兩位於何地呢?說八十年代的香港重要詞人,初期有「雙林」,中期有「雙潘」,後期有「雙周」(周耀輝、周禮茂),六人都不可不提。何言還說「林夕在1985年寫給鍾鎮濤的《曾經》,是他第一首發表的詞作。」這說法並不準確。《曾經》並不是「特地寫給」鍾鎮濤的,它本來是非情歌填詞比賽的參賽作品,掄元後獲安排由阿B錄唱而已。書中又說到當初Raidas成立,蔣志光本來也有份參與。這說法也不準確,向黃耀光求證過,蔣當時是他的助手,卻談不上跟Raidas有關係。何言提到《別人的歌》寫的是「酒吧歌手」,但其實林夕寫的是「夜店歌手」,八十年代的時候,香港的「夜店」與「酒吧」的性質是有分別的,不宜混為一談。

書中有這點點的不確,只是說明看書從來都不要盡信書,但也不宜因點點小疵而把書本完全否定,事實上即使黃霑寫的流行曲論文都有不是之處嘛。筆者總記著北方人的俗語:莫要把小孩和污水一起倒掉。


何言真是愛護港樂嗎?

文/黃志華


偶然得知,出版了《夜話港樂》實體書的何言,又開始在網上連載他的《夜話港樂Ⅱ》之「粵語歌前世今生」。

何言在《夜話港樂》中說八十年代的香港流行樂壇,已不時出錯(其實即使他說新世紀時期的香港流行樂壇,亦見有錯)。現在說「粵語歌前世今生」,說到更早期的香港流行樂壇,只見出錯頻率大大增加,實在不忍卒睹。

且以第二篇談許冠傑的《鐵塔凌雲》,何言比一般網友的人云亦云更進一步,指說此曲是《雙星報喜》綜合節目的「主題曲」,失實至此,夫復「何言」。

何氏在第一篇中談1974年之前那十多年的香港樂壇狀況,失實更多。關於香港的粵曲文化,何氏只是空言,具體人物一個都沒說,還敢說「很長一段時間,粵曲的格調並不高」,這就等於一個香港年輕人,信口說北京在「很長一段時間,京曲的格調並不高」,而具體的京曲文化人物,一個都說不出來。

說六十年代的香港流行樂隊熱潮,說來說去只說得出泰迪羅賓和祖尊尼亞,很不想猜測這是因為何氏對這段香港樂壇歷史所知其實不多。

獲黃霑尊為粵語流行曲之父的周聰,從五十年代初便又作又唱,歌詞創作活動一直維持到八十年代初,而何言只一句「配的歌詞也多是『恭祝你福壽與天齊,慶祝你生辰快樂』這類目的性極強的『主題歌』」便算是說過周聰了。真想問問何言,周聰寫的數百首歌詞,見過的有幾多?首首都與「恭祝你福壽與天齊,慶祝(這個「祝」字根本唔岩音,引歌詞都須要準確無誤吧?!)你生辰快樂」同一水平同一類型?建議至少選十至二十首比較有特色或水平較高的周聰詞作評點一下,讓大家明白一些為何黃霑會尊他為粵語流行曲之父。

何言還談香港的六七暴動,卻說暴動後「音樂人們則開始撰寫描述社會現狀的歌曲」,咦?真是這樣嗎?何言舉得出具體的作品例子嗎?說得出這些作品的具體面世時間嗎?

何言文中說到無線的《啼笑因緣》(注意,「因」字沒有「女」字部首的)電視劇主題曲,謂:「顧嘉煇在旋律風格上依然未能擺脫粵劇(有粵劇味等於不現代不進步?)的桎梏」,但相信何氏可能不知道早在《啼笑因緣》約一年多前,顧嘉煇寫的第一首用粵語唱的電視劇主題曲《煙雨濛濛》,旋律風格盡脫粵劇味!可這又怎樣,根本不流行!何氏認為不流行的原因在哪兒呢?文中又謂:「葉紹德的作詞卻成為了日後粵語歌的一種典範力。整首《啼笑因緣》在作詞風格上與宋詞一脈相承,卻又迎合普羅大眾尤其是知識水平較低的底層市民的閱讀習慣。」何氏寫到這兒的時候,知不知香港有唐滌生、蘇翁等人物,知不知與《啼笑因緣》具同樣詞風的《禪院鐘聲》(1970)、《悲秋風》(1971)、《分飛燕》(1973)都曾非常流行。葉紹德的詞是典範?何氏應有林夕的微博,請何君問問林夕,他受唐滌生影響較多還是受葉紹德影響較多?至少盧國沾肯定不會受葉紹德影響而必然是受唐滌生影響。再說,《啼笑因緣》、《禪院鐘聲》、《悲秋風》、《分飛燕》等都是文言成分很重的歌詞,現今香港一般讀畢大專院校出來的知識分子都未必能流暢地閱讀,而何氏卻說那是「卻又迎合普羅大眾尤其是知識水平較低的底層市民的閱讀習慣」,真是矛盾,但至少顯示,當時的香港底層市民,都應該有很好的中國文學修養,連文言歌詞都能欣賞得來。

1974年以前的粵語流行曲,地位低微,其歷史無人關心,即使像黃霑這樣的過來人,在其粵語流行曲論文中說到這段歷史,也頗有扭曲事實之處,究其原因是他太相信自己的記憶,不願意多做點考證工夫。現在看何言所寫的,扭曲之處不比黃霑少,幾乎以為自己在看「戲說早期港樂史」。但書不盡言,也不想在這段歷史時期上說那麽多了。

可是,書寫歷史需要求真,何言這樣子的書寫,是真的愛護港樂嗎?

有一點很願意跟何言分享。近代的中國音樂史,包括嚴肅音樂方面的歷史,歐洲文化中心論猖獗,甚麽都覺得西方音樂是進步的,甚麽都要以西方的音樂文化來作標尺。殊不知這只是甘心當西方文化的殖民!流行音樂本是西方產物,國人的這種「奴性」就更強,事事以西方的一套為進步的指標。可是以這種思維是沒法正確了解五、六十年代香港流行曲發展的許多現象與表徵的。因為嶺南文化的傳統是甚麽都能拿來,卻甚麽都要融進自己的文化血液中。五十年代的粵曲人如呂文成、王粵生等人搞流行歌曲,仍能秉承這種傳統。他們的流行歌曲旋律作品如《快樂伴侶》(1953)、《檳城艷》(1954),有西化的一面,如採用主和弦的分解和弦、嘗試使用同名大小調轉調等等,都是非常「前衛」的。但曲調總的而言還是很適合用粵語演唱的。六十年代馮添枝、陳任、鄭東漢等這一輩披頭四粉絲,全心投向偶像,根本不會明白音樂前輩們的那種嶺南文化傳統精神,他們不再是把外來東西拿來融進自己的文化血液中,而是自願把自己融進外來的文化之中,又悄悄把粵語流行曲「去粵曲化」,覺得這才是進步,才是現代化。其實,很多現代的粵語流行曲作品,根本沒法發揮粵語的優點,唱來只是自言自語,似說話多於似唱歌,只是連粵語人都慣了,見怪不怪。比如說搖滾樂風的歌曲,有時配上粵語唱真是很勉強,因為粵語多陽平聲字,例如「長城」、「人」、「神」、「流離」(普通話的陽平聲則根本不是那回事),是很低沉的聲音,很難唱得響亮的;又多入聲(例如「熱血」、「不」、「一」)及閉口音(例如「甘心」),這類聲調、聲母,也是很難唱得豪邁爽朗的,也俱是普通話所無的。以上這三者:陽平聲、入聲、閉口音,在在都於無形中抑制著搖滾音樂的狂野與叛逆。


看這書的內心感受啊,真的,只能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腦殘粉常掛在嘴邊的那句「見佛弒佛」的話「你行你上啊!」,只要你把地兒騰出來,我上就我上!這倒不是我格外自信的緣故,而是,本書水平爛得令人髮指,這都能出版,就沒人不能出書了。

有腦殘粉要護主——你知道我們何言多努力嗎?你知道他多熱愛粵語歌嗎?你知道他搜集了多少資料嗎?

問題是——

誰還不努力了?在這世界上,不努力只能吃屎!這有什麼可讚美的!!!

熱愛又怎樣?我這麼熱愛人民幣,人民幣滿足我了嗎??

一本書的水平只應該體現在字裡行間,跟作者本人是不是基佬,是不是要死了,是不是殘廢,是不是腦癱,TM的沒有關係,明白不明白??

單純的對粵語歌的熱愛以及資料詳細以及十幾萬字的字數,如果這些不能轉換成作者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就毫無意義,因為讀者不應該為你的「熱愛」買單,讀者也不會因為你那些百度一下隨手可以搜到的詳細資料而買單,寫文藝評論,尤其是書名起得這麼大,《夜話港樂》怎麼看怎麼是專業水準的情況下,交這麼個內容合適嗎?

既然你要專業寫香港音樂,僅僅以「填詞人」舉例,基本要求至少是「林夕之所以成為林夕是什麼原因?他的獨特風格是怎樣?他跟黃偉文黃沾有什麼分別?他這種獨特風格怎麼形成的?他的風格對整個香港音樂的影響是什麼?他的優勢劣勢是什麼?在香港流行音樂史上林夕究竟佔據於什麼地位?甚至跟同時段內內地台灣的主要歌詞創作的橫向對比如何?早期羅大佑時期的林夕與後期林夕的作品縱向對比何?」,這才是個初步寫文藝評論的樣子好嘛?

本書堆滿沒有技術含量的資料和沿途聽說的不知真假的八卦,XX屆金曲獎林夕入圍幾首,黃偉文入圍幾首,林夕的歌迷和黃偉文的歌迷擁護偶像大打出手,楊千嬅和黃偉文的心結,TM這些都寫到書里,真是夠了!作者會不會篩選資料和有沒有大局觀念啊?

作者還喜歡分析歌詞,這是最下等的做法了!分析歌詞的這個行為類似於中學語文做閱讀理解一樣低級弱智,一千個人心裡一千個哈姆萊特,當一首詞完成了,那麼它已經屬於大眾了,它已經不屬於作者本人了,就連作者自己也不能跑出來說「你讀錯了,我不是這個意思!!!」 。

「文藝作品」是雙向完成的作品,那即是「作者的創作+讀者的理解」,二者缺一不可,作者無法代替讀者心理,而每個讀者心理感受都不一樣,我說林夕《絕色》是盲人戀愛,你不同意,但你不能武斷說我是錯的,強制性分析歌詞會讓本來無限空間的歌詞被限制死了,變得無趣起來。

一本專業寫港樂的書,以分析歌詞為重點,只有一個字「爛」。

退一步說,分析歌詞,雖然每個人感受不一樣,但從這個過程中體現的審美水平倒是杠杠的區分「高下」,我們摘選兩段膜拜《夜話港樂》的水準:

「《打回原形》,是以一隻斑點狗的視角,來對待喜歡自己的人類。『當你未放心,或者先不要走得這麼近;如果我露出斑點滿身,可馬上轉身』、『情人如若很好奇,要有被我嚇怕的準備』、『如何承受這好奇,答案大概似剃刀鋒利;』 」。

偉文曾給陳奕迅寫過「病態三部曲」:《十面埋伏》《打回原形》《防不勝防》,講述了「跟蹤狂」、「人獸戀」、「人鬼戀」三種病態感情。

歪文哭了沒有?哭了沒有??哭了沒有???沒哭,我不信!!!

某些十八歲的熱血粉表示這書是給初級層次的粵語歌讀者看的,讓姐姐告訴你什麼才應該是初級歌迷看的入門書,馬世芳《地下鄉愁藍調》,重返61號公路《遙遠的鄉愁》,類似於這種還算是起碼的入門書的起碼水準。

寫本書,您就是再愛忽悠,文章思路清晰,重點突出,文筆正常,廢話少說,少談八卦,多做正事,這些基本的東西總要做到吧,不然別說出書了,就放在天涯八卦還被一票人罵你廢話多,早點滾,好嘛!


我是一名較為資深的港樂愛好者,也是廣東人(十幾年一直在廣東長大,雖然祖籍上不是廣東人),相信有一定權威性。

我個人認為,《夜話港樂》根本不是專業樂評,所以自然評價不太高。我沒有看過書,但是這本書根本就是何言在豆瓣樂評的集合,而我看過這些樂評,所以也算是有發言權。

首先,原創度低。《夜話港樂》里有大篇幅的摘抄歌詞,而在專業樂評中,這是完全不合適的。書中還有很多部分,是大量數據的堆疊,例如告訴你「黃偉文寫了多少首歌」,其實百度、維基,比比皆是,還更加準確,更新還更快。

第二,作者對音樂的理解度很低,實際上只是對歌詞的一些表面分析。如果想把粵語歌詞分析出水平(純粹分析歌詞),那麼也可以做得很好、很專業。比如,可以使用精神分析、分析心理學社會學意義、分析其中的女性主義視角之類的文學分析工具,不過我極度懷疑作者是否有這麼深的文學素養。能學術地分析歌詞並寫出優秀論文的人,恐怕至少也有文學碩士的水準。

不過,如果只是文字表面的分析、解釋,恐怕大家也不想看:你至少也要結合社會環境來分析吧。

音樂層面的東西,很少。專業的樂評應該多少會寫這些內容:歌曲的曲式如何,好不好;歌曲的旋律是否足夠流暢;歌曲的編曲是如何的,是否充分表達了旋律和歌詞要表達的意思;歌手如何發揮聲線,如何應用技巧,並且是如何表達歌曲意思的。音樂也是一種文學,首要的目的是傳達一個信息、觀點、故事等等,歌詞、曲調、編曲、演繹都不是重點,這些元素如何表達歌曲要表達的意思才是重點。因此,沒有分析到重點的樂評當然不能算好。

最後,何言對港樂的了解不深,可能粵語水平也不高(看他的經歷,怕是「只會三四句」的水平)。首先,切入角度就不太正確。如果讓我寫這本書,必定要從社會環境、港樂史這方面來入手(畢竟文化是社會環境的產物),不過我自認不行,也不會去做這件事。(肯定有人會說「你行你上啊」,不過,一個菜難吃,我不會做菜就不能批評廚師做得不好了嗎?)詞人方面,何言整本書主要只提到了林夕和黃偉文,但是對於其他比較有特色的詞人,比如我喜歡的林若寧、周耀輝等卻很少提及。還有,歌手方面,何言太偏重於他喜歡的陳奕迅,可以說不太公正。所寫的歌手,也都似乎太有知名度了一些;即使他想寫的確實是有知名度的歌手,也可以寫些大眾歌手的小眾歌曲之類,但是他沒有做到。

附上一段豆瓣書評,我覺得寫得比我好。雖然樓主可能已經看過了,但是我覺得多看一遍沒什麼壞處。我還是匿了吧:

  根據作者已在網路上登出的作品,分析下作者的寫作模式:

  抄一點背景資料+抄一遍粵語歌詞+用普通話翻譯擴寫一遍歌詞+喊口號=樂評

  那些背景資料,你可以在以往的媒體採訪評論里找到,維基百科裡遍地皆是,甚至如果是歌迷,都會對此無比熟悉。抄粵語歌詞充字數就不說什麼了,用普通話翻譯擴寫一遍歌詞算是什麼?(朋友語:我一直以為只有外語才需要翻譯呢。)大概是因為目標受眾不懂粵語看不懂歌詞?口號的呼喊更是無謂,比如「有粵語歌就沒有世界末日」,不懂,喊個口號很牛逼嗎?恕我愚笨,我只看出這種習慣跟這個邏輯混亂的口號國家特色真是密切相關。

  再來看豆瓣簡介里:「細膩的筆端觸及港樂的方方面面」「種種情愫」「不為人知的故事」。抱歉,文章里根本感受不到。我感受到的,不過是最基礎的資料整理和意淫式的解讀,還夾雜「港樂式微我小眾別人都不懂」的優越感。

  如果說一般的港樂評論無聊,那《夜話港樂》則是可怕。它危害程度更大的點在於,它有好的主題,港樂也有豐富的歷史,明明寫了極爛的評論,但是從其作者到編輯到粉絲都要幫忙去圓謊,去講這個很爛、糟透了的東西打上各種各樣的補丁,從各個角度為這本爛書找各種說辭。公元1874自己的言論其實最具有代表性的:當有人質疑的時候,他是說「這本書不專業。」這意思就是說,如果你太過認真太過專業看待這本書,你就是傻逼——我講笑嘛,你幹嘛這麼認真?你難道不知道這只是我個人的一本隨筆?。這種近似於無賴的作風,怎能不唾棄?

摘自豆瓣《夜話港樂》書評


以下僅為個人觀點,本人並非公知、專家、民意代表、地域社團等任何人群之一員。

個人來說,如果滿分10分的話,我會給《夜話港樂》9.5分的評價。

雖然其中有些地方有過度解讀或者解讀偏頗的地方,比如說關於麥浚龍的《超生培欲》,何言將其解讀為人屍戀,但我認為這首歌其實是講人與公仔的。雖然後期MV用了人屍戀之類的梗,是由監製和mv導演來定的,不一定是填詞人的本意。所以嚴謹些來講的話,我認為這首歌不適宜解讀為人屍戀。另外書里說到黃偉文的《打回原形》,也存在過度解讀之嫌。(此歌原名《大開眼戒》,如果作者有看過同名電影的話,或者不會按原先的來解讀。)

但瑕不掩瑜,總體來說裡面的樂評是相當耐讀的,適合聽粵語歌的,也適合聽國語歌的;適合深入研究文字的,也適合關注熱鬧八卦的;適合喜歡理性思考的,也適合偏愛真情流露的。能做到這一點,亦是對推廣詞文化研究做出了很大貢獻的。

從音樂從業者的角度來說,當年自己剛開始嘗試填詞的那段時間,每次坐在咖啡廳寫之前,一定會先翻看幾章的《夜話》,從中尋找靈感與啟發。

我認為它其實是可作為填詞啟蒙書之一的,也經常將其推薦給身邊打算填詞的朋友。

在自己填了兩年詞,逐漸深入了解這種藝術背後的學問後,重新再看這本書,仍然會給其9分以上的評價。因為它雖然不那麼完美,但卻是一把很好的鑰匙。

所以不必太關注於細節的對錯,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多人研究紅樓也有很多不同的觀點,重要的是我們可以發現另一種思考的角度,讓自己從中得到新的領悟。


只能作為非廣東地區的粵語歌入門書籍。港樂發展五十周年,從初代歌神許冠傑,歌壇天后徐小鳳鄧麗君,陳百強區瑞強,羅文甄妮,譚張梅林,溫兆倫黃凱芹,beyond草蜢,等等,他們的作品中反映著社會生活,人生哲理,江湖恩怨,愛恨情仇,從作品水平而言,現在的港樂更多的是失戀備胎夜蒲口水歌,小情人打情罵俏,聽過就忘。


覺得吧,文筆稍欠火候,讀起來像初中玩的QQ空間


普通讀者。

覺得不必貶得一無是處,對於非粵語母語者、不了解廣東歌但非常有興趣的讀者來說,是很好的入門啊!

本來也不是嚴肅文學或是專業樂評,普通大眾還是很(不可免俗地)愛看八卦和分析歌詞的。看看網易雲音樂評論區就知道了………


豆瓣的評價我看到時也是嚇了一跳 雖然吹陳奕迅吹的有點過 而且介紹的內容也僅僅是粵語歌的一部分 但是當做了解粵語歌的敲門磚還是很好的 畢竟只是偏樂評的作品又不是嚴肅文學


太個人化 太簡單 太片面 不過 可以看


推薦閱讀:

謝天笑為什麼開始做雷鬼?
為什麼這麼多人想學民謠吉他?
吉他大師與吉他高手的區別在哪裡?
如何評價the war on drugs的新專輯《a deeper understanding》?

TAG: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