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好萊塢電影中的大反派通常都是英國口音?

沒有系統總結過數據,就印象上而言至少90%動作片是這樣,連兒童電影都是,壞人幾乎必須是英國口音……


美國動作片的反派不都是俄國毛子嗎


一項關於英國口音的研究表明,人們對口音這件事情是有偏好的,比如,英國女王的發音,會讓人覺得「受教育程度高、聰明、能幹、有吸引力,代表著更高的社會階層」。

同樣的一段話,如果你用標準英語口音(Received Pronunciation)念會比你用非標準英語口音念收穫更多的積極評價,人們會覺得這多半是個聰明人,但與此同時,這種標準英語口音也會讓人感覺「更沒那麼可信、不善良、不真誠、不友好」——這簡直是為機智狡猾大反派量身定做的口音。

一個來自語言學研究者 Chi Luu 的說法是,比起那種「一聽就是大壞蛋」的口音,英國口音有點微妙的層次感,讓人覺得反派是多面的、立體的、不那麼窮凶極惡的,而不是單純的一刀切,比如《這個殺手不太冷》里的加里·奧德曼,是一個鍾愛貝多芬的大反派,而不是只知道殺人的殺人機器。

science of us 還提到了一個比較「心機」的說法,他們說好萊塢電影多出現「英國口音」的反派,是因為很多美國人不想污名化美國口音。給電影反派一個和平時說話截然不同的外國口音,有助於他們把反派設置為一個遙遠的威脅。

——換句話說,我們給反派一個「局外人」口音,是因為我們都是大好人呀。


捷豹廣告回答你。

高清版:http://www.vmovier.com/43652


因為好萊塢電影里反派塑造少有徹徹底底一無是處的壞人。

作為一個壞人,你至少得有點水平吧,否則怎麼能體現出主角的厲害呢?

英國口音相比美國口音來講比較好聽(至少我的感覺是這樣),關鍵是比較嚴肅,比較能體現反派那種陰險狡詐,壞的掉渣那種特性。

帶入到中國,換個場景你就理解了:

你比如《無間道》:

正派人物出場,

正派人物出場,

正反派人物遭遇,場面開始緊張。

正派人物進攻,反派人物緊張

正反派人物對峙,場面千鈞一髮!

這時候,反派人物張嘴:

場面一度十分尷尬。


至少英國人中沒有出現一個律師,讓美國人因此賠每個英國人一塊錢。


明顯不是吧。

口音最多的應該是毛子腔,這次的美隊3貌似也是這個味兒,那演員我還挺喜歡的呢,再見列寧啊。

其次就是各種斯坦腔了呀,恐怖分子專用英語。

然後,就是義大利黑手黨口音吧,蝙蝠俠2裡面開頭放狗的那位口音相當經典:my dogs are 夯貴瑞……

還有瘋狂動物城裡的那隻叫啥小動物來著,也是那個味兒。

倒是英劇什麼一直在黑(有一種優越感)美國人,已經不是口音的問題了,而是從角色身份直接開黑。


很正常啊,英劇里也一樣黑美帝,基本是這樣

"Oh,so u r American?"

"Yeah"

下一幕想都不用想,一定是開始脫衣服了。

或者是一個美國人出現在英國,先脫衣服,然後說

"Oh,I thought u Englishman like this."

當然也不全是脫衣服啦,還有可能是

"Oh,what"s it like in America?"

下一幕是兩個人在穿衣服。

當然啦,英國的劇嘛,兩個人不一定是男主女主,也可能是男主男二了。

至於美劇裡面反派英國口音,也是類似的。

"Come on,u come to town just for this?"


你用額打死恁個龜孫的口音讀一遍 我是知乎精英試試


英音帶點歷史感,蘊含的信息比較多


聽了《吸血鬼日記》里大反派克勞斯的口音你就知道為什麼了…

濃濃的英國口音,開口就自帶氣場…

連表白都是用的:I enjoy U(聽說有的版本是I fancy U……)而不是I love U.

好似喜歡的人在他眼中是一件藝術品,帶著一種欣賞審視的眼光寵溺她。


答一句題外話。就美電影里反派英口音這個問題延伸出來的。我發現大多數國產劇,主角一般都是普通話,小偷小摸混子就南腔北調(河南話東北話諸如此類),反派大boss多數都是南方口音(粵語上海話),然而劇中某個推動劇情發展的關鍵人物同時還是笑點擔當的往往都是京津片子(貫口說一段),有時候川普能客串一下笑點或者小混混。

加一句:美劇對比國劇

小boss|打手:毛子口音=東北口音

大boss|幕後黑手:英腔=粵語

劇情發展|笑點擔當:墨西哥英語=京津片子

想想還是挺歡樂的。

別黑別撕,就事論事,國產劇裡面的方言這個套路還是挺常見的。


你可以統計一下看看好萊塢本土演員、外來演員所佔比例各是多少,而英倫演員在外來演員中所佔比例是多少。。。

然後你就能理解為什麼好萊塢集體都很鄙視川普的原因所在。


大反派是一種邪惡權利的象徵,能成為「大」反派,他必須有自己的實力和勢力,再就是邪惡。而英倫腔,似乎一說出來就會和英倫貴族,紳士聯繫在一起。而英國作為一個極富文化自信的國家,英倫腔更是有種高傲的感覺。


美國廣電總局規定本土妖怪不可以成精。


可能反派更吃演技?


想想看台灣幾部起青春電影,如那些年裡窮凶極惡的不講道理的教官,少女時代里的新上任惡毒的校長還是什麼,都是標準的普通話,而不是台灣普通話。

哈哈哈哈哈哈


這個問題看捷豹的廣告就知道了。


「優雅大反派」


本尼好像說。。可能是因為英音輔音比較重。。有抑揚頓挫的感覺,所以。。


英國口語的人=精英階層=奸詐的野心家、陰謀家

美國口語的人=人民群眾=樸實、善良被欺壓的貧農

電影是迎合社會大眾的口味的,聰明能幹多金的人被塑造成大反派這在全世界都是大ip電影的主旋律。有錢有勢的人都是壞蛋,無論在哪個國家民族都有其生長的天然基因環境。畢竟有權勢的精英群體永遠是這個社會的少數群體,普羅大眾才是這個社會的主體。在現代社會多數人的暴政無法實施的情況下總還是需要一個宣洩的出口的。然而有意思的是:精英階層在看清這一點後,在電影里黑化自己的階層逗人民群眾玩兒這件事兒上幹得還是很勤快的。


推薦閱讀:

有哪些好的英語圓體字帖?
Suede(樂隊)翻譯成「山羊皮」合適么?有無更佳的翻譯?
有哪些耳熟能詳的歌曲翻唱或改編自英文/日文歌曲?
有哪些非在校生可以考的高水平英語考試?
英語基礎不是很好的如何準備托業考試?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

TAG:電影 | 英語 | 影視評論 | 美國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