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懂我的人不需要解釋,不懂我的人沒必要解釋」這句話?


這句話更適合類似被陌生人質疑的場合,概括為:我懶得跟你解釋

不適合熟人或親友之間

生活很複雜,不是簡單幾句"真理"能夠指導或概括的,也很少有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

很多話聽起來很霸氣,真要照著做會吃虧的。

說"懂我的人不需要解釋"之前,先想想你懂不懂別人,你都不懂人家憑啥人家會懂你。

至於"不懂我的人沒必要解釋",你不解釋誤會更深,說不準還會有對你不利的後果,要不要解釋你自己看著辦吧


"我不是活給陌生人看的"


這句話本身並沒有錯,但常常出自一些一根筋、牛脾氣、二愣子、自以為是的人之口。

總而言之,這種做法慎用吧,很多把這句話奉為行事風格的人都混得比較不好


愛我,就應該懂我!

當年有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其實你不懂我的心》,唱出了多少人的心聲。我們都希望有一個能夠懂得自己的愛人,但是「懂」到底對應著什麼樣的具體涵義,並且由這句話引申出來的說法,比如「懂我的,何須講,不懂我的,何必講」,這樣的說法會不會產生誤導愛情的可能?我們不妨嘗試說一說。

當我們希望一個人懂自己的時候,我們下意識希望他懂得我們的一切,但是這個「一切」都包含哪些涵義呢?我們可以從這三個層面來看待:1情緒;2認知;3期待情緒指向的是當下,認知是基於過往經驗對事情產生的認識,而期待是希望發生或選擇的行為。這個「一切」就包含了過去、當下、未來。而只有情緒是當下的,是可以被對方捕捉和理解的;認知是基於過去的經驗,是很難被對方感知的,只有在雙方願意溝通交流的前提下,認知才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被理解;但是期待就更加難以感知,因為它完全是內心的想法。

我們不妨從這三方面進行闡述。

1理解對方的情緒:

情緒是人類共有的情感體驗,快樂、悲傷、憤怒、驚訝、羞愧,正常人都會具備這些情感體驗,它是我們內在感受的外在反映,是外顯的,可以被覺察的。所以我們可以從他人的眼神、面部表情、肢體動作等等,判斷他人處於什麼樣的情緒狀態中。做到情緒上的「懂」比較簡單,比如:他/她眉頭緊鎖,大概就是不高興了;他/她兩腮發紅,頭部微低,可能是害羞了;他/她怒目圓睜,就知道是憤怒了。

正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情緒體驗,加之情緒具備一個重要因素:外顯,所以我們很容易理解對方的情緒。大家對「懂」的基本要求也很容易得到滿足。當然,經過特殊訓練的人,比如警察;或者自身控制能力極佳的人,可以做到寵辱不驚,可以把自己的情緒隱藏的較深,那麼一般人就會很難識別他的情緒是生氣?害怕?焦慮?還是平靜。所以如果希望對方「懂你」,那麼你就應該先表露出你的情緒,如果你深藏不漏,對方是很難懂你的。

大家做到「理解情緒」相對簡單,所以就有人無意識地把這種「懂」的要求提高,比如「你都知道我生氣了,怎麼可能不知道我為啥生氣?」。事實是,做到識別對方的情緒,只能知道「哦,他/她生氣了」「哦,他/她悲傷了」,但是至於他/她為何生氣,為何悲傷,那就牽扯到更深的一層。就如同有些男士很迷茫地說「我看到你很生氣,可是我真的不知道你為何生氣」,那麼就需要進一步理解對方內心的認知過程。

2理解對方的認知

理解對方的認知,就不能僅僅通過觀察解決了,因為認知不是人類共有的,而是具有個體差異性的。我們的氣質類型、生活環境、教育水平均不同,面對同樣的事情,每個人會基於過去經驗產生不同認知。

從發生一件事到結果是如此變化的:

事件——個人基於過往認知對事件進行解釋——產生感受——採取行動(表達情緒)

同一事件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結果,關鍵在於每個人對事件的解釋不同。

比如:女朋友讓男朋友幫她拎包,遭到男朋友拒絕。

女孩1的心理:過往認知和信念——「愛一個人會為她拎包」

基於認知對事件的解釋——「看來他不夠愛我」

產生感受——懷疑、欺騙感、難過

採取行動——不理不睬或者指責抱怨

女孩2的心理:過去的認知和信念——「男人肯為女人拎包說明他會照顧人」

基於認知對事件的解釋——「看來他不會照顧人」

產生感受——擔心,難過

採取行動——不理不睬或者指責抱怨

均表現為不理不睬或者指責抱怨,但是對事件的認知卻完全不同。

理解對方的認知就要了解他的信念和觀點,到了這一步,如果不是非常了解對方的成長環境、家庭背景、內心發展、個性特徵以及經歷等,是很難判斷一個人的認知過程的。所以如果把「懂」提升到這一步,那麼「愛」只是走進一個人的動因,但是「懂」是需要一個非常漫長的了解過程。「愛你真的不一定懂你」。

3 理解對方的期待

如果說做到「理解對方的認知」在滿足足夠的時間和交流之後,可以一定程度達到的話,理解對方的期待就更難了。戀愛中,我們常說的「愛我,你就應該知道我想要什麼」。這時候的「懂」就到了更深一個層次,那就是「理解對方的期待」。

期待,是人內心深層次的需求,是指向未來的需求。它可能基於現實發生的事件,也可能完全與當下事件無關,是結合了過往認知以及個人特質,是很難被他人所感受到的。如果當事人不說,他人是很難了解當事人的期待的。同樣拿上面的例子:女孩1的期待是這個男人是愛自己的女孩2的期待是這個男人是會照顧自己的

但是作為男人,一定是一頭霧水的,覺得這與愛和照顧都沒有關係,只是大男子主義作祟或者因為自己的信念問題造成不樂意做這件事罷了。

其實,女人心裡是知道的,這個人不可能完全懂我,可是為何她們還樂此不疲地把「愛我就應該懂我」作為口頭禪呢?我們試圖分析一下原因:

1 文化下的矜持

中國文化的多年傳承,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對女子的要求就是:三從四德。女人應該做的是聽從,而不是要求。既然不能提要求,那麼女人唯一的希望就寄托在身邊的人能主動滿足自己的內心要求。如果他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那麼自己就不用」冒天下之大不韙」來滿足自己了。

2表露有風險

自從擺脫了古代門當戶對、核算彩禮的禮數之後,現代的價值觀對女性又加上了新的枷鎖,那就是「愛情」。關於愛情的描述總是將愛情定義為凌駕於物質之上的一種精神追求,是純凈的、不食人間煙火的。既然高於物質,那麼但凡提起與任何與物質有關的東西,便是「俗物」。男人們更是害怕女人物質,這從人們對這些年的「物質女」的反感可見一斑。

可是,作為食五穀雜糧的身軀,又無法免俗。面對很多選擇的時候,女人如果表露要求,是有風險的,會被男人認為此女要求過多,俗氣之至。在女人無法判斷一個男人的接受度的時候,她們是不會冒險的。就連吃飯的時候,女人也要考慮「我能不能選擇貴的,萬一他認為我消費過高佔便宜怎麼辦」,所以就會出現下面的一幕:

男:吃什麼?

女:隨便

男:火鍋?

女:那有啥好吃的!

男:那吃什麼?

女:隨便

是的,你們剝奪了我提要求的權利,但是我拒絕的權利還在。拒絕後女人還希望男人主動提到自己的心坎上,於是女人們學會了「以毒攻毒」,你不是愛情至上嗎?那麼你愛我?就應該像你了解你有多少money一樣了解我!


3 作為考驗方式

女人在愛情中總是有不安全感的,她的一生都在考驗身邊的這個男人是否愛自己,是否是自己的「知心愛人」,窮其一生,其樂無窮。

但是,愛情終究是一種情感,情感終究是需要認知做基礎的,認知不是一成不變,而是隨時都在隨著外界環境和個體經驗變化。那麼想要愛情恆久遠,就要不斷地了解對方,不斷地溝通,不斷地改變。

這也是我想要嘗試討論這個問題的原因:「懂我」是婚姻關係久存的一種保障,也是婚姻雙方應該保持溝通的目的。愛一個人,著實應該努力相互了解和理解對方,但是絕不等於「愛我,就應該立刻懂我」也不等於「不懂我?那就是不愛我」,它們之間不是充分條件。特別是在戀愛初期就抱有這種觀念,甚至認為不溝通也可以做到懂的話,很容易讓雙方產生溝通障礙。因為戀愛雙方認識的時間不足,加之生活背景和個人性格差異較大,交流和溝通還不足以理解彼此。除了情緒是外顯的,認知和期待都是人內心的活動。如果一方穩坐泰山地要求對方「愛我,就應該知道我想要什麼」,另一方覺得無辜和苦惱極了。這種觀念並不利於戀愛,甚至會毀掉一段美好的愛情。雙方應該在愛的前提下,努力去了解對方的情緒、認知和期待,但是這個需要很長時間,也是一生的功課。

我們期待愛自己的人就應該懂自己,這裡面有個思維誤區,這個和「你是學心理的,你就應該知道我在想什麼」是一樣的。學心理學的人只是更容易捕捉對方的情緒,更容易理解對方的行為,但是不等於「你不說,他就知道你在想什麼」。「懂」是有邊界的。

所以,網路流傳一句話「我不問+你不說=誤解」,這才是真正的現實。


把這句甩出來的都是做擋箭牌的,真的這麼認為的人,遇到別人的誤解的反應都是微微一笑,泰然處之。


以自己為中心,在地上畫一個圓圈,懂我的人,就讓你進來,不懂得就排斥在外。

如果懂的人越來越多了,那就增大圈子。如果懂的人少了,那麼就縮小圈子,孤芳自桑。

在說出這種話的時候,通常這個人對某個人,不情願抹不開面子,同時也想讓傾聽者傳遞信息給某人,順便在說出這句話的時候也安慰了下自己,提示自己,自己沒有錯,怕道德的內在懲罰。

還有一種情況是自己是對的,而確信這個人是錯的,那麼這句話同上,有區別的是內心的深層想法變了。


甩出這句話

實際上。。。。

說明你對這個人已經失望到極致

並且不想也不願再有所聯繫

理由就是標榜:你不懂我

呵呵

我很討厭這句話

大概是因為高中時和我喜歡的男生產生了誤會

後來

有一個女生在他留言板上就寫了這句話

真不知道是何居心

人與人之間是需要交流的

動輒就說,你不懂我

那我想問問

那你父母懂你么

那你自己懂你自己么

你想要一個東西

你不說

那誰知道啊?

要是我喜歡的人

給我甩出這句話

你就直接滾蛋吧,你去找懂你人你去吧


高中讀還熱乎的《1Q84》,村上春樹寫:「不解釋就弄不懂的事,就意味著怎樣解釋也弄不懂」。

那個意境下面,意思大概是懂的人自然懂我,我心圓滿,不多強求。

後來讀簡嫃二十歲寫的《美麗的繭》,結尾:「讓懂的人懂,讓不懂的人不懂,我甘心是我的繭」。

這裡有點自我解脫——曾經我很希望能夠得到大家的理解,甚至為之痛苦,但我現在開始明白,大多數人要的不是更深入的思考,他們哪怕是閱讀也只是為了加強、印證自己的觀點。所以我從今開始允許自己佶屈聱牙。

教育學有建構理論,認為學習是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知識和意義不是簡單地由外部信息決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沒有意義,意義是學習者通過新舊知識經驗反覆的,雙向的相互作用過程構建而成的。

從這個角度看,外界的影響只是對內部的一種衝撞,可能會影響思維的形狀,卻不能改變其成分。

在早期的學習觀點裡面,有來自柏拉圖和蘇格拉底的思想基礎的學習的理念回憶說。

柏拉圖認為,學習就是通過感覺經驗,使靈魂引起對理念世界的回憶,喚起對理念世界知識的影子,從而恢復理念。學習不過是對理念的回憶。

每個人就像是汪洋中的一滴水,有一些內在的東西是永遠不會改變的。

而我們終此一生,往往都是在找自己。


但是這句話是否考慮了通過解釋可以把不懂自己的人變成懂自己的人呢?那些最開始懂自己的人是如何懂自己的呢?我們的經歷和價值觀寫在了臉上嗎?


我想她是沒看過醫生吧。


既沒朋友、又沒文化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每個人都盼望著能有人懂自己的全部,並且理解自己,哪怕只有那麼一個人也好。有人好運能遇到,但是有的人就算遇見時空穿越也遇不到這樣的人。孫紅雷眯著眼說:這就是命!(PS:我可不是信命的人~)

不可否認的是,我們一直在努力扮演好自己的樣子。我只有一個魂,可是我有很多不同的樣子:理智、衝動、聰明、愚蠢、邪惡、善良、上進、頹廢~但是每一個都是真正的我。有一部分人懂我,然而只是懂我的一部分。有人懂我的膽怯,有人懂我的決絕,有人懂我的堅持~~~可是卻從來沒有人完全懂我。我從來不奢求有人能完全懂我,生命是一個時間軸,在不同的位置遇見不同的人,總有某一段是空缺。既然沒人能全程參與,怎麼能奢求誰能完全懂你呢?況且,我都不覺得自己能完全懂他們,自己的至親、摯友、戀人~我想就算是懂,我也只是懂著我能看見的那一部分而已~

人自打出生以來就是孤獨的。

ta偶然撞見了我的偏執,但是剛好ta只懂我的堅持。這怎麼能怪罪到他人身上?人是一種喜歡玩兒猜心遊戲的生物,在自己猜測的「真相」裡面死去活來,總是忽略了「講清楚」的作用。

所以啊,對於這句話我的看法是:儘管是對自己很重要的人,也會有不懂的時候,這個時候,解釋就好了。

人生啊!人生是需要解釋的。


懶。


翻譯過來:賤人就是矯情……


把所有的「解釋」兩個字,改成「強行解釋」,我認為這句話就表達了它想表達的意思。


沒有一個人想要跟我在一起


曰..「呵呵,我認為你是煞筆,不需對此做出解釋」


想起UC瀏覽器啟動頁面的「給的再多,不如懂我」,這句話貌似清新,實則矯情。「懂我」這麼難的事情連親媽都未必做得到,你用來要求小夥伴,友誼的小船能不說翻就翻嗎,所以,同學們,和小夥伴玩耍時切忌使用「懂我」這種單向高難度動作,應該力求「理解」,而且要雙向互相理解。


"The art of being wise is the art of knowing what to overlook."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一些人心中總是藏不住秘密呢?
為什麼在很多外國人眼中中國的國際形象那麼差?
如何應對愛佔便宜的親戚?
為什麼lol有時很想玩,有的時候,卻玩不下去了?
世界上有比戰爭更殘酷的事嗎?

TAG:心理 | 人際交往 | 戀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