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在英國持續購買諸多能源和基建資產的思路是什麼?

根據今天新聞,李嘉誠擬 110 億英鎊收購英國國家電網天然氣業務,英國國家電網是該國最大的能源與公用事業公司,旗下天然氣業務覆蓋客戶數量近1100萬。

近 20 年來李嘉誠不斷地在英國投資收購能源/基建相關的資產,2010 年時李嘉誠稱,「之所以在英國大舉投資,並非對英國情有獨鍾,最為關鍵的是所投項目的回報率和穩健性。」

怎麼理解英國資產的回報率和穩定性?相對於其他國家來說英國有什麼優勢?


因為,李嘉誠就是這樣的人。

1,李嘉誠擅長做戰略基礎設施投資,半壟斷行業。回報穩定,競爭穩定。

香港的房地產,各國的港口,電信,電力都具有這樣的特徵。

例如電信電力行業都是要拿牌照的,不是誰想進入就進入的。

有限的准入,低烈度的競爭,半壟斷的地位,都是高收益的保證。

2,各國的戰略基礎設施行業,也不是完全對於其他國家開放的。

就算是歐美髮達國家之間,對於基礎設施也要保護的,有時候政府也會舉起反對的大棒。

李嘉誠作為英國海外殖民地的優秀代表,被英國政商界認可,當成自家人。

李嘉誠在歐洲其他國家也可以投資,但是不會像英國這麼順利。

簡而言之,因為李嘉誠最擅長做半壟斷行業,是英國政商界的自己人,

所以從結果看,李嘉誠逮住英國,不停的薅基建設施的羊毛。


非專業人氏,承蒙 @程毅南的邀請,就搬門弄斧說幾句門外之言。如有不妥,請各位指教。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從李嘉誠的投資風格、英國的投資環境、香港及內地的政治經濟變化等多方面來闡述。

1. 李超人的投資策略
作為香港四大家族之首的李嘉誠,近年來大舉撤中投歐,尤以對英投資為重。

看似激進,實際上還是遵循他一貫的投資策略:險中求穩,穩中求進。與投資大師巴菲特的「長期持有持久競爭力的優質公司」投資策略類似,李嘉誠投資項目注重多元組合,長期收益。「決定是否投資的主要衡量標準是,從長遠角度看這項資產是否有贏利潛力,而不是該項資產當時是否便宜或者是否有人問津。李嘉誠向來主張穩中求進。他認為,在一個激進的時代,最重要的是保持清醒的判斷能力。

李嘉誠偏好大規模的長期投資。這種投資基本聚焦在有關民生的基礎行業上,基本都處於產業鏈中的「管道」和「埠」,受行業和社會波動因素的影響較小,有著長期而穩定的收益預期。李嘉誠的投資往往是在資產的價格低洼期開始進駐,然後持續加碼、長期持有。李嘉誠的商業帝國一直秉持多元化經營策略,通過旗下其他業績良好的業務向不盈利的新拓業務進行輸血,通過多元化來分攤和降低新興業務的風險度。同時通過不斷地分拆、剝離、整合、重組等方式逐步改善業務的盈利能力。

李嘉誠的財富主體來源於旗下控股的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兩家公司。2014年李嘉誠重組長和系,新成立了長江實業地產(長地)集團持有原長和的所有房地產業務,而非地產業務則統歸至新的長江和記實業(長和)集團。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目前業務遍及全球50多個國家,旗下業務從起家的基建、港口等傳統產業逐步擴展到零售、能源、電信等多元化業務。

長和旗下業務很多都是超底或價值窪地時吃進的中長期項目,在經過業務整合和兼并重組後能夠持續產生長期而穩定的收益。從長和2016年中期財報看,長和傳統業務如零售、港口的營收業績超過50%,但利潤主要來源於近年來重點投資的基建和電信業務。

2. 歐洲經濟的低迷,讓李嘉誠找到重金投入的價值窪地。

從李嘉誠的投資風格可以看出,李的投資秘訣在於發現處於價值低估的優質資產,通過長期持有來逐步實現資產的原有價值回歸。這種投資方式要求大量資金的持續投放和長期布局,同時要求投資項目所處的社會經濟環境具備一定的穩定性。正如樓上的 @yuan su所言,能夠成為李嘉誠重金投注的國家就屈指可數。

美國對海外併購的監管一向嚴厲,尤其對有中資背景涉及基礎民生、國家戰略的收購尤為敏感。類似中海油併購優尼科、華為收購3COM等眾多中資併購案都以失敗而告終。而2008年開始的歐債危機和近年來的難民問題導致歐盟國家普遍經濟下滑、持續低迷,歐洲資產處於估值的低潮期,這是李超人大舉投入的主要原因。

而英國之所以成為李超人下注的重中之重,還有可能基於以下幾點因素:

1)首先英國曾是香港的宗主國,法律、稅收等諸多商業規則幾近類似,港資對英國資產的收購和重組輕車熟路,可以無縫化銜接。另一方面,李嘉誠作為香港四大家族之首,與英國上層關係密切。早於80年代,李嘉誠就開始在英國投資。十幾年前李嘉誠僅靠賣「橙」就凈賺了超過投資十倍的回報。經營多年,順勢擴張可謂是明理成章的事。

2000年李嘉誠被英國伊莉莎白女王冊封為KBE爵士勛銜。

與英國安德魯王子

2003年李嘉誠與時任英國首相布萊爾

2013年李嘉誠與英國首相卡梅倫為牛津大學李嘉誠健康資訊及研發中心揭幕

2)在歐盟主要國家中,英國經濟復甦勢頭明顯,前景看好。

曾作為主要歐盟成員國的英國保留了一份帝國貴族式的驕傲和矜持,對法德主導的歐洲一體化進程一直持有抵觸情緒,拒絕加入歐元區和申根協定。英國在政治和經濟上保留獨立性的態度,在某種程度上減輕了歐洲經濟危機的牽連。歐債危機之後,英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來提振經濟,包括削減公共支出和削減赤字、放寬貨幣政策並引入結構性改革。公共赤字自2010年起至2015年下降了50%,利率也一直保持在歷史最低水準。2013 年以來英國經濟開始強勢復甦,成為發達國家中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2014年,英國更是自1973年以來首次超過了法國,坐上了歐洲老二的位置。

英國宣布脫歐後,短期看,少了歐盟對內貿易方面的優惠,經濟可能波動或下滑。但長期看英國少了歐盟政策的制約,在經濟、貿易方面更具靈活性,有能力通過擴大歐盟外經貿來彌補與歐盟間貿易損失的缺口。

最新數據顯示英國各項經濟指數基本恢復到脫歐前水平。企業投資高於預期,而並沒有受到公投前緊張情緒的明顯負面影響,同時消費者需求持續驅動經濟增長,數據顯示英國居民存儲率達到2008年以來的最低點。英國二季度的GDP增長率為0.7%,高於此前預估的0.6%。退歐公投後,英鎊的持續貶值促進了出口。英國統計局稱英國服務出口值同比上漲了11.6%,顯然這將大力推升經濟。而分析師也預期商品出口也將同樣受到激勵,從而為英國經濟的放緩提供更多的緩衝。7月份英國服務業產值增長0.4%,鑒於7月份服務業PMI值的大跌,這一數據遠遠好於預期,顯示消費者信心恢復。同時多家金融機構和國際組織也上調英國GDP預期值,經合組織(OECD)把英國2016年GDP預測值輕微上升0.1%,但對2017年GDP預期下降1%。

3)英國一向是外資進入歐洲的首選地,投資優勢明顯。

英國是最開放、吸引外資項目數量最多的歐洲國家之一。發達的金融服務業、完善的法律制度、高水平的教育和科研水平等一系列因素,讓英國一向被視為進入歐洲市場的橋頭堡,成為外資投資歐洲的首選地。

財富500強公司中有超過75%在英國均設有業務機構,一半以上的跨國公司都把歐洲區域總部或研發部門設立在英國。

在歐盟主要國家中,英國近年來的外資引入居於前列。2012 年末英國累計吸收外資存量達到1.32 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美國和中國。

英國的政治經濟環境、基礎設施、勞工水平以及教育科技、語言能力對外資吸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英國在稅率及用工制度方面也較其他歐洲國家更具優勢,是歐洲排名第一、世界第五的最受歡迎經商地點。

在G7或G20國家中,英國的稅率最低,甚至不及法國和義大利的一半。

英國也是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主要目的地之一。2003-2012 年,中國企業對英國投資凈額年均增長率高達83%,累計投資僅次於美國,在歐洲國家中位居首位。英國貿易投資總署數據顯示,已有超過500家中國企業在英國投資設立機構。

4)英國基礎建設領域擁有良好的投資前景

英國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十分開放,約40% 的基礎設施所有權由外國投資者控制。2012 年12 月英國頒布了新的《國家基礎設施計劃》,預計可吸納高達3300 億英鎊的投資,並確定以私人投資為重要推動力。《國家基礎設施計劃》將重點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其中包括投入300 億英鎊用於建設高速鐵路網等交通基礎設施。未來幾年內,英國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將推出超過500 個項目,其中在廢物處理、水、交通運輸等領域機會較多、前景較好。

在能源領域,英國能源供給已由單一化石燃料向多元化、清潔化轉變。英國能源市場潛力和對外開放程度給外資創造了諸多機會,這些投資在追求收益的同時,也為英國解決了能源領域資金短缺問題。從當前英國能源供給形勢看,按歐盟《大型燃燒電站指令》要求,英國將陸續關閉部分燃煤電站;英國現役16 座核電站中15 座將於2023 年底達到設計壽命;現役多座燃氣電站將於2030 年前退役。英國發電能力總計將減少4000 萬千瓦以上,發電領域投資需求將呈現剛性增長,存在巨大投資需求。英國制定了2050 年前減排80% 二氧化碳的目標,為能源清潔化領域的投資提供了較多的機會,包括陸地和海上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海浪能和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為落實新能源計劃等能源政策,英國政府出台鼓勵電力市場投資新政策,計劃投資金額高達1100億英鎊,並承諾保障可再生能源和核電的上網電價,以促進產業發展。

正因如此,李嘉誠近年來在英國重點布局電訊及水務、電力、燃氣等基建項目。事實上,李嘉誠在英國以及歐洲的投資已經收到明顯的成效:在中期年報中,長實集團業績主要亮點正是來源於歐洲的基建及電訊業務,約一半的營收來源於歐洲,其中英國的營收比例佔到二成而利潤接近四成。

3. 香港本土以及內地的政治經濟變化加速了李嘉誠赴英的腳步

1)內地的經濟發展和經濟重心的轉移,讓經營方式傳統的港企優勢不復存在。

近年中港經濟地位的逆轉,使得中央的對港策略由回歸初期的保持「繁榮穩定」變為政治經濟的全面掌控。面對國企民營的土豪堀起,除了李嘉誠,新鴻基、新世界、華人置業、瑞安等知名港商近年來也紛紛拋售內地資產,在不斷在大陸變賣資產,收縮戰線。

  • 2015年7月14日,香港知名富豪劉鑾雄旗下華人置業集團宣布,以65億港元向恆大地產出售位於成都的三個商住物業項目的全部權益。
  • 2015年7月17日,新鴻基以18.6億港元的價格,將旗下Lyntondale和Bonserry兩家公司30%的股權出售給合景泰富。
  • 2015年7月25日,香港房企瑞安宣布以66億86萬人民幣的價格,將其在上海黃浦區高檔商業區的企業天地1期、2期兩棟寫字樓出售給領匯管理有限公司,引發業界關注。
  • 2015年12月,鄭裕彤將內地八大城市超過1200平方米的九個地產項目全部出售給恆大地產,總金額高達339億元。

2)財富繼承也是資產轉移的因素之一。

李年事已高,財富的繼承和事業的接班人問題必然提上日程。然而李的兩個兒子從小就生活在國外,比較西化,不具備李嘉誠擁有的政商關係和人脈資源。長子李澤鉅低調內斂,不擅維繫人際關係。而次子李澤楷號稱「小超人」,頗有李嘉誠大膽和果斷的風範,但我行我素、不夠穩健。在出售電訊盈科的問題一度與中央政府的態度對立,最後靠李嘉誠出馬才收拾了殘局。

因此轉移主要資產到法制健全和市場成熟的歐美國家,保證資產的穩定和成長,無疑是一種穩妥而有效的方式。

3)香港及內地政治環境變化促使了李嘉誠轉移資產的緊迫性

2012年港首選舉中,李嘉誠站錯隊堅決支持唐英年的舉動,不僅讓李嘉誠與當選特首的梁振英產生矛盾,還無疑使李與中央政府的關係產生了隙跡。

2013年初香港國際貨櫃碼頭罷工事件或許是李嘉誠考慮遷資的另一導火索。香港經濟地位的下降,引發香港社會問題的加劇。而李嘉誠則被扣上奸商的帽子,社會輿論紛紛指責李嘉誠吸血香港,把香港變成了「李家的城」。

一方面在中國內地和香港的話語權與影響力不斷減弱,另一方面香港經濟的下滑、業績增長乏力,促使李嘉誠在2013年以後加速了處理內地資產套現的舉動,同時把套現的千億所得都轉投到了歐洲。短短兩三年的時間,李嘉誠在歐的投資已經遠遠超過此前10年交易的總和。

2015年前後對於李嘉誠拋售內地資產、進軍歐洲的舉動,內地媒體尤其是官媒發出《別讓李嘉誠跑了》、《與其挽留不如目送》等一系列文章對其提出質疑和批評,逃跑忘恩的論調讓李嘉誠的形象更為固化,政治氣候的不利變化在某種程度上更加堅定了李嘉誠對歐的持續加碼。

參考
李嘉誠的商業版圖 李嘉誠的投資邏輯 長和2016年中期報表 全球宏觀經濟數據 中國企業在英國投資指南(2014版) 世界投資報告2014 France Attractiveness Scoreboard 2015 Edition Eurostat: Statistics Explained Brexit Britain: What has actually happened so far? 【特寫】李嘉誠和他的城 南方周末 - 香港再不是「李家城」 李嘉誠,從「超人」到「萬惡的資本家」 為什麼李嘉誠把一半資產轉移到歐洲? 如何評價文章《別讓李嘉誠跑了》? - 香港 人民日報談李嘉誠撤資事件:與其挽留不如目送--人民網江蘇視窗--人民網 李嘉誠資產騰挪背後:依賴政商關係的市場不適合接班人

相關回答

李嘉誠怎麼知道中國在英國的4000億投資呢? - 知乎用戶的回答英國脫歐對「剛買了半個英國」的李嘉誠有什麼影響?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本文轉載授權:https://rightknights.com/material/author?id=15612


謝邀

李嘉誠為什麼頻頻在英國大舉收購公共基建?回過頭來看,去年他曾主導將o2與three合併重組成歐洲最大電信運營商之一的行為被歐盟叫停,如今英國已脫歐,他大範圍擴大自己的英國基建帝國的版圖已少了最大絆腳石,所以這是李氏仍然在英國進行大舉收購的首因。

從回報率和穩定性來說。其一,公用基建項目一向給人比較沉穩的印象,李氏的基建項目(天然氣、水電)在香港回報率高達42%,但是香港僅有700萬居民,而他在英國的基建王國覆蓋的人口高達數千萬,可見這是一頭「現金奶牛」,況且高速公路的車流量多少,城市水電用量的多少,大致上不會有太大的跳動,除非政策轉型和戰爭爆發,否則,百分之幾的增加或下調還是能在經營者的預料之中的

其二,英國基礎投資缺口巨大,電力、鐵路、水務等缺口高達2000億英鎊,英國近20年的基建投入佔gdp0.6%至1.2%,與2.5%的理想狀態相距甚遠,由此積累大量「基建赤字」,因此英國政府缺乏充足的財政預算的前提下是相當歡迎外資投入基建項目的,不然你看習大大訪英受到了極高的接待規格

因此,英國當局為何要拒絕「好友」李嘉誠的投資?李嘉誠又為何不在「老東家」投資?


忘了謝邀了,補上(*^^*)

首先不止李嘉誠一個人喜歡投資海外。中國2015年海外投資1395億美元,增長13.3.中國超高凈值人群57%的資產都在國外。舉個例子,萬達的海外投資。截至15年誰知道什麼時候,萬達全球投資了大概150億美元。他投資比較重視自己的業務經驗。基本上就是自己做過的,和想做的。其中僅英國就有12億英鎊。當時花了起碼17億多美元。超過了一成。在他投資的20個國家裡算是排在前面的,當然了和投了起碼100億美元的美國比,肯定差遠了。據王健林自己說,他賣了一本書,賣書的那天,他還跟英國佬談一個幾十億歐元的大項目。我不直到後來怎麼樣了,但至少他是願意投的。可以看出從萬達來講,也在投資海外,英國也受到了重視。

說起萬達就有人說萬科前兩天萬科不是用10多億在倫敦買了個寫字樓么。這也不是他第一次投資英國了。

我之所以只說英國,不論對於萬科還是萬達,是因為答主問的是英國,美國,德國等市場是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

安邦保險,這貨一直搞大新聞,老被媒體黑,說什麼紅色資本家。這肯定都是媒體亂造謠啦。買華爾道夫酒店的就是這貨,後來人家黑石集團說我手上有點玩意想賣,人家直接說,你把你公司歸置歸置賣給我吧。大概半年前就有人說他在海外投資已經超過了總資產15%,就算不是,也沒少買。對了,他收購了一家公司,我這輩子都忘不了名字,叫東洋保險,也不知道誰翻譯的這倒霉名字。

華潤,國有資產的總頭子,買仙童的事情搞得大家都知道了。

不是我不認真說萬科安邦。說明問題就行了,再一個說的清清楚楚我也沒那本事。另外只說有這個現象,不討論是不是資本出逃,也不討論走出去政策,國內逆周期投資火熱之類的事情。那是另外一個題目。

然後說說李嘉誠吧。前面說過萬達投資比較重視他們過往的業務經驗,咱知乎上開個小買賣,做個小投資都講究相應的知識儲備和經驗。 李嘉誠一直做房地產,基建。水電天然氣通訊之類 。或者開個超市。比如他那電能實業,香港最大的通訊服務商就是他兒子李澤楷搞的盈科。經驗是非常豐富的。從來沒聽過哪個企業在國內做電池,在國外就變成賣炸雞的了。出了國肯定接著做電池嘛,這也是一樣。李嘉誠那麼大的手筆,舉個例子讓他買遊戲公司做動漫,肯定一臉懵逼。但是賣水賣電嘛。人家的老本行。我想關於業務熟悉程度這類的事情,肯定在他考慮的時候佔了一定的比重。而且很多人可能擔心,水電的技術門檻低,不像互聯網天天改變世界。但是人家高資金門檻。而且壟斷了以後呢?就算漲價難,難道不會問政府要補貼么?香港就是例子,實在不行,像荷蘭那樣,不賣水不賣電,搞垃圾處理之類的。基本上還是相同的業務模式,和賣水電差不多。但這不就高大上了?而且既然是能源基建通訊,那麼投資相對肯定集中一些。而且最好一個國家的這些都買過來。那麼歐洲肯定是英國最好了。歐洲大陸的話,除非你把整個歐洲的能源基建都買過來。否則就算你買了某個國家的,他可以隨時選擇其他國家。你沒有議價權。你這個項目基本上就和存銀行收利息差不多了。最主要的,而且歐洲能源什麼的高度依賴進口,俄羅斯之類的,你投資歐洲就得去俄羅斯了。

那如果你投資美國呢?李老爺子再超人再牛,把整個美國的能源基建全買過來也有點嚇人。

那除了歐美其他國家呢?反正人家一般投資都是歐美為主的。不過前段時間開始韓國比較熱。在要麼就是日本啊,澳大利亞了。澳大利亞人家也投資了,也是賣電和天然氣,官方說客戶超過300萬。澳大利亞一共也就兩三千萬人,跟朝鮮差不多。

至於在英國的回報率嘛,也不是很高,90億買了個電廠,然後和他固有的其他電廠合起來一年賺4億。不知道減去設備折舊啥的沒。不過要是全買過來了,可以漲價,也可以參考香港的經驗,讓政府補貼,反正我得把錢拿到手。

中國的高凈值人群,37%的資產在國外。超高凈值人群的話達到了57%。這個數據來自中國私人財富報告。


還是老答案。

能夠承擔李超人資金量的國家,美中印度日本英法德,澳洲加拿大勉強算。

澳洲、加拿大要看美國眼色,本身對中國人不感冒。美國、日本、印度又把中國當作假想敵。中國經濟下行。德國工會和法國工會你去見識一下就知道了。

放眼下去,能讓李超人這個跟黨國一度很親近的人混跡的,還剩哪兒?

不是英國多好,是可選項本來就不多。


商業就只有兩種,一種是壟斷,一種是創新。

絕大部分人其實都想搶到壟斷的生意,但是很難,壟斷的生意通常門檻很高。

恰巧李嘉誠先生有這個資格和條件,沒有上千億身價,根本沒有機會做這種生意。


避險

投資回報率較高

香港之前是英屬殖民地

從2013年卡梅倫首次提到脫歐公投開始,李嘉誠就逐漸做好了防備和對沖。截至2015年12月31日,長和集團的速動資產中,英鎊僅佔11%,歐元僅佔5%,40%以上是強勢的美元。

而且李嘉誠在英國投資的都是民生類的剛需產業,風險最小。數據也證明,2016年上半年,長和集團歐洲版塊的稅前利潤同比增長11%,遠超其他區域。

史上最撕逼的跨國惡意收購案,最後大贏家竟是中國人 | 趣商業


1.首先來看李超人的投資。他在英國投資了 港口 電力 通訊 能源 。這些行業都是民生類項目,屬於一次投資,長期收益的生意。雖然利潤短期內可能不像地產來錢快,但風險相對較低,回報率可以有一個保證。因此不管李花多少錢都是值得的。

2.英國脫歐,現在英國經濟正處於低估。一向擅長抄底的李嘉誠當然不會放過這麼好的機會。

3.歐洲的投資環境相對於中國比較穩定,沒有太複雜的政商關係。所以在歐洲布局早在十幾年前就納入了李嘉誠的計劃。


國內 香港 地產 項目 賺錢啊!

但 水深險惡 打不入啊!


謝謝邀請,前些日子有些忙,今天來補上。

從商業角度看:他所購買的英國資產都具有防守型,只要不發生世界大戰,都具有很強的保值性。

從世界格局看:中美英歐日為現階段主要的經濟體,俄羅斯由於其軍事力量的存在和外交取向上的特點,暫且算上一個。國際貨幣話語權和各自國內的經濟都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最直接的一個假設就是:你的貨幣如果可以在全球使用,而且大家都只用你家的,那麼你就可以在家裡印鈔票,然後去換取別的國家的資源,日常用品,衣服,大米,導彈,衛星,你甚至可以控制國家的總統選舉(當總統也要錢的),吸收所有國家的人才來為你研究新鮮玩意玩........。所以國與國之間的貨幣在全球的投放總量再達到一個平衡點之前,是需要「切磋」的。李先森,總的找一個基於目前看來比較靠譜的貨幣,人民幣,美元,英鎊絕對是首選。

結合第一點和第二點,購買防守型資產,然後在人民幣,美元,英鎊之間選擇「能夠購買」的(你想買,也要人家願意賣,而且比較容易買到手)------你會發現,貌似他只能選擇英國,而且英國法律對這些基礎建設的保護那是相當的厲害(自己可以去查查相關法律,有很多歷史原因的)。

你如果家裡也有個超1000多億美金的存摺,你會怎麼辦?


思路就是什麼賺錢做什麼。


因為他老了啊


推薦閱讀:

為什麼歐洲國家動不動就舉行公投,而美國基本沒有舉行過國家層面的公投?
我們推崇西方的民主,可是最近英國公投脫歐演變為一場鬧劇,我有點疑問,如果民智愚昧,這樣的民主有意義嗎?
為什麼北愛爾蘭和蘇格蘭會願意留在歐盟?
英國脫歐讓我產生了疑問,這樣的民主和公投是正確的嗎?
從國家戰略的角度來談,英國如果脫歐,對世界格局會有怎樣的影響?

TAG:投資 | 李嘉誠人物 | 英國脫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