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什麼是價值觀?


不搞哲學。純粹說說平常人口中的價值觀。就是判斷一個東西對自己的價值的能力。

凡是會動搖的價值觀都是不是自己的價值觀。

前段時間有個問題說女大學生被包養了。自己價值觀動搖了。就這個問題來說,病句。不應該用價值觀這個詞,至少應該是道德觀念世界觀之類的。價值觀就是關於價值的。關於取捨的。成年人只看利益,小孩子才分對錯。

一個基本成熟的人。有自恰的和穩定的價值觀,對面臨的選擇,都能理性地分析得失利益,並且做出符合自己的選擇。如果不會計算,整天糾結選擇就是價值觀還沒完全形成。

舉上面的例子,別人被包養,自己覺得不平衡。是因為看到別人的收入覺得眼紅。但是沒有良好的價值觀所以不懂得分析得失。收入和好的聲譽哪一個對你價值更大,收入和良心呢?收入和朋友呢?在分析完所有的情感和物質需求後,一個有穩定價值觀的人,能夠得出選擇那種生活方式是對自己最大價值的。而沒有價值觀的人。只會不斷糾結這個有錢好,那個有道德好,到底哪個更好卻從不分析。這就是價值觀的意義。

當一個人運用自己的價值觀以後,不管做出什麼選擇,都是為了自己的目標做的。所以不會後悔,即使計算有誤,也已經是當時能做的最好的選擇了。而一個價值觀不穩定的人,選完了不知道為什麼這麼選,也無法判斷自己的收益和成本,會出現後悔的情況。

比如一個迷茫的畢業生,不明白是要找一個安穩的工作,還是去大城市闖蕩,甚至是花一年半載先去旅遊。好像別人都選擇了不同的路,都能活的各有各的精彩。而自己反而不知道哪個是對的。他需要的其實是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對他來說,自由更重要還是成就感更重要,家人更重要還是樂趣更重要,等等。等自己的價值觀形成了。就會義無反顧的選擇道路了。

話雖如此,價值觀對於每個人都是不斷完善的。有個別優秀的人,很小就有穩定的價值觀,我們會覺得他做事可以預測,性格很穩定,目標很明確,活的很坦蕩。有的人要長大靠自己慢慢養出來。有一個好的價值觀對我們都是成長。當然並不是因為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的要求。而是生活的需要。


價值觀就是你認為什麼是有價值的,是值得的,重要的觀點

舉例子

「我認為成就感比自由更加重要」

「花那麼多錢買surfacebook不值得」

「姑娘的溫柔賢惠比漂亮更有意義「

假設我們把一個人所有的價值觀都列出來,做統計和歸類,看看大多數價值觀都屬於什麼主題和類型的,就能夠得出一個人的價值觀取向,知道你的核心價值觀是什麼

說說始祖吧

最初給價值觀分類的,是一個德國哲學家Spranger,他在《人的類型》這本書中提到人類大概有6種類型的價值觀取向,心理學家奧爾波特根據這6中類型開發了《價值觀研究量表》

後來心理學家們又開發了不同的測試量表工具,同時也重新定義價值觀取向的分類

歷史上一些有名的價值觀測試量表

當我們越清楚自己的價值觀的排序時,我們會更懂得做選擇和取捨

比如我的測試結果,」個人成長「 在我的價值觀里排名第一,每當我做一些讓我成長的決定,我都會感到忠於內心的快樂

測試地址:Life Values Self-Assessment Test

還有另外一份量表也不錯,地址:個人價值觀測評


說得通俗點,也就是世間萬物在你眼裡的價錢。

我們在這世上蹓蹓躂躂,隨處都是買賣。

拿自由去換一百萬。

有人覺得划算,有人覺得吃虧。

這就叫價值觀不同。


價值觀的意思就是: 在同樣有限的生命里,你,覺得什麼對你是最重要的。價值觀決定了生活與做事的優先順序。 而長期優先順序的區別造成了人與人的區別,時間用在哪裡,是看得見的。


一個人的一生是一條函數,

價值觀是其中任意一點的切線——

產生於過去,描繪著未來。


這三個字分開來講好了。

價是客觀的、適用於大多數的,值是主觀的、特異於個人的,觀則是指對價和值的觀察經驗量和觀察深度了。


簡單說就是你認為在眾多選擇和抉擇時你認為重要的事情 比如 你最看重一個人的品質 是誠實 比如 你認為交朋友應該知心 又比如 你認為當你遇到困難時 你認為 是你的朋友就該伸出手 所以 一個人的幸福程度取決於周邊的人是否和ta價值觀一致。


我覺得,價值觀是一個人一個組織甚至一個國家言語行為的準則。


價值觀就像一個人的肖像。每個人都有眼睛鼻子嘴,我們在提到它的時候主要是關注它的差異。一般來說當一個人開始注意價值觀這個詞的時候,是因為對待某件事情別人的想法和他不一致。原因可以分為:個人成長經歷,教育背景,社交圈。如果想過這些問題之後,答案就比較清晰了,是選擇改變自己的價值觀,或者是不理會別人堅持自己的想法。我個人的觀點:保持獨立人格是相對優秀的。


你覺得金錢重要你就不惜一切去換取金錢,你覺得權力重要你就不惜一切去攫取權力,你覺得愛情重要你就會愛美人勝過愛江山,如果你覺得安靜的生活更讓你喜歡你就不會願意去到處應酬,如果你覺得陪伴家人更開心就不會留連牌桌會所。


存於大腦,基於DNA,始於與外界的互動,是一種對互動結果的感官體驗____是什麼讓我成功高興(失敗傷心)。

簡而言之,什麼有用是么沒用。

價值觀,有很多層次:基本生存的,慾望,發展的??????


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東西,叫價值觀。


竊以為,價值觀是關於價值的判斷、生產、消費和再生產過程相關的觀點。


我們可以把關於「什麼是價值觀」的問題分解成下面的八個方面:

【價值觀有兩個維度:價值賦予和反應態度】

人的價值觀包含兩個維度:第一,【價值賦予】,即,你在心靈深處認為世界上哪些事情是有價值的,哪些事情是沒價值、負價值的;第二,【反應態度】,即,你準備如何對這些有價值無價值負價值事件的發生進行反應。

人是趨利避害的動物;對每個個體來說,什麼是利、什麼是害這兩個問題,是由價值觀來定義的。所謂趨利避害,其實就是說,人活著總是在追求自認為有價值的東西,保護這些有價值的東西,努力避開和清除那些負價值的東西。

人的價值觀又可以分成兩部分:偏好觀和共有規範觀。

【價值觀的第一個部分:偏好觀】

一個人的偏好觀,是這個人對世界上各種東西的價值高低的排序。兩個不同的人的價值排序可以非常不同:從細小的飲食選擇看,甜粽黨討厭咸粽子,咸粽黨討厭甜粽子。從重大的人生選擇看,大學畢業選擇去向時李雷覺得瀋陽是世界上最可愛的城市,而韓梅梅認為廣州才是安身立命之地;這種重大偏好上的分歧甚至會導致李雷韓梅梅這對情侶的分手。

【人的偏好觀無所謂對錯】

儘管,我們會因為偏好差異而產生行動上分歧和差異,儘管,有人覺得某些偏好高級、有的偏好低級(比如有些人覺得喝咖啡的比啃大蒜的品味高),儘管,有些偏好會帶來額外好處而有些偏好有副作用(嗜好蔬菜有益健康,酗酒不利健康),但是,偏好本身沒有對錯之分。在現代社會中,只要不影響別人,每個人偏好什麼,是他自己的事。

【偏好觀伴隨的反應態度】

當別人的所作所為僅僅不符合我的個人偏好,但並未違背什麼共有規範時,我的合理的反應態度過程一般是這樣的:我會不高興,但我不會感到氣憤,因為對方沒做什麼對不起誰的事情。如果我覺得,在當前這件事上推動對方使之符合我的偏好這一點非常重要,那麼我會向對方進行勸說、協商、博弈,希望對方最終的行為能符合我的偏好。如果我覺得在當前這件事上,符不符合我的偏好無關緊要,我就會閉嘴,不去管對方。但無論如何,我不會覺得對方如果不符合我偏好就是做錯了,不會覺得我有資格罵對方、譴責對方、懲罰對方。

【大部分人的偏好觀是自我中心的、偏倚的】

絕大部分人的偏好觀都是以自我為中心而有所偏倚的。具體來說,我的個人偏好觀在視覺上彷彿是以我為圓心所畫的一圈圈同心圓:作為一個個體,我最關心的是我的各種願望的滿足,其次關心的是我的至親好友的各種願望的滿足;對我周圍陌生人的願望是否能滿足,我不太關心;而對於大洋彼岸另一國度另一文化下的居民的願望是否能滿足,我甚至可能一點也不關心。

【價值觀的第二個部分:共有規範觀】

價值觀的另一部分是共有規範觀。共有規範觀裡面包含了許多關於做人做事的規範要求,這其中一大部分規範是道德規範,但也有一部分規範是特定場合下的實踐規範,比如工廠的生產守則、下棋的規矩等等。

【共有規範觀所伴隨的反應態度】

人的共有規範觀是和氣憤、感激等情緒緊緊綁定在一起的。如果我信從某個共有規範觀,那麼我就會希望,無論你還是我還是別的誰,都應該按照這個共有規範觀的規則要求行事。如果你不按這個要求行事,我就會對你感到憤怒、鄙夷等等。比方說,看到有人不誠實、偷竊、無故毆打他人,我會感到憤怒,就是因為這個人違反了共有的規範。

在各種生活場景中,如果你對其他人感到氣憤或者感激,那幾乎一定是因為你的共有規範觀被觸動了: 如果你感到氣憤,那說明有人違背了你心中的共有規範;如果你感到感激,說明有人做出了比共有規範觀所要求的東西更高的、額外的好事。

【共有規範觀是非自我中心的】

與偏好觀相比,共有規範觀的出發點不是以其持有者的自我為中心,而是從某種普遍的、主體間的角度出發。它關心的不是去最大滿足其持有者的個人偏好,而是關心:我應該怎樣做,才能對群體中的所有人無害甚至有利? 我應該怎樣做,才能和我的合作夥伴一起把這個項目做好、把這個遊戲玩好?


價值觀是指我們認為較有價值而沒有明說出來的觀點。例如我找一份工作你是覺得目前薪資和發展前景你是比較看中哪個?


是非觀以及取捨觀


生命誠可貴

愛情價更高

若為自由故

二者皆可拋。

你的選擇就是你的價值觀。


對一件事情的取捨標準


每個人都有價值觀,只要他作選擇,但是它會隨著年齡的變化而慢慢轉變,所以說一個人是會變的!


價值觀就是一個人在評判一個事物時候,所有動態因素在內心中的權重體系。

-----------------------------------------------------------------------------------------------------------

價值,這個名詞首先就是一種狹隘的人本主義的體現,而價值觀就是基於對這種人本主義的客觀描繪。

簡單舉例說,我們學過的昆蟲,分為益蟲和害蟲,都是基於對人的價值利用作為衡量尺度的。這個常識被廣泛地應用於人類自身進化史上,(人類的進化首先要保證人類的生存和安全)因此全人類普遍認為吃蚜蟲的七星瓢蟲是益蟲,而四星,十三星等對人類毫無助益的瓢蟲是害蟲,這是基於對人類自身的間接利益而言的。

因此,價值是基於對評價者自身的境遇而言的,對價值的判斷也因為這些考量因素權重大小變化而變化著。以上是簡單的對客觀事物的有益性做出的普遍判斷。

下面我們談談對主觀事物的一些價值觀論斷。

夫妻兩個人一起去買房,房子的地理位置:是否方便上班,是否方便今後孩子上學,是否離某些重要親戚距離近,方便購物,甚至是方便靠近某個幽閉的場所。房子的大小:房大人少的人氣不旺,房子小人多較為擁擠,是否能夠請老人入住,接待朋友。 繼續,房子的結構,樓層的位置,是否利於採光,是否通透,是否能一眼望見小區的大樹,是否是高層恐高,電梯慢,不安定感,是否樓層更容易吸入霧霾等污染物。我們繼續,房屋的價值,是否是二手房,是否是準備婚房,是否有房產權,是否將來打算貸款,是否將來倒手賣出。

以上種種是否已經讓看客頭疼?

首先,這裡面涉及到的每一個因素都不能說是不重要的,也都不是絕對重要的。

晚上有空了接著回答,一定會給大家一個滿意的答案。。。。。。。


可參見我的知乎專欄文章:中國文化的價值觀是什麼?--從中國文化視角看財富的奧秘(02) - 知乎專欄

在探討中國文化的價值觀之前,我們不妨談談中國文化對世界的獨特看法。

第一個獨特之處在於:我們認為這個世界有一個根本規律在支配,而且這個根本規律自己就存在於那裡,不是由另外一個有人格化意志的神來控制,這個規律我們稱之為「道」。「道」貫穿一切,當然也貫穿我們每個人的身心內外,所以說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去體證這個「道」。

第二個獨特之處在於:由於「道」貫穿於一切,萬事萬物之間互相聯繫,互相影響。這種聯繫和影響的模式,以及由此而發生的種種運動的軌跡,都可以用「取類比象」的方法去模擬,這就是《易經》的方法。

我們實際上談了中國文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問題。基於這樣一個世界觀和方法論,我們就可以再來看一下中國文化的價值觀。既然我們知道世界是這個樣子的,那麼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應該干點兒什麼呢?我們幹什麼才是有價值、有意義的呢?關於這個問題,不同的文化又有了不同的看法。

第一種文化認為這個世界都是偶然的,人類是無可奈何的。這種對世界的看法會引發什麼樣的價值觀呢?首先,「生死」是沒有辦法的。生從哪裡來,我們不知道,都是偶然的嘛;死往哪裡去,我們也不知道,就當作人死如燈滅吧。其次,在這個社會上怎麼才能掙到錢?我們可能想了很多方法,有的管用,有的不管用;有時管用,有時又不管用。我們也只好慨嘆無奈!在世界是偶然的、無奈的這樣的認知下,人們所追求的價值觀就極有可能是:及時行樂吧!現在運氣挺好的,已經發了點兒財,那我就好吃好喝好玩兒唄!——沒準兒哪天就沒有了呢!沒有了我們也沒辦法嘛!

所以說,在這樣一種文化背景下(其實這算不上一種文化,而是人們對文化深層命題缺少思考的一種狀態),我們作為一個普通人,經常會有這種心態。對外在世界的無奈的認識,很容易導致我們對生活玩世不恭、散漫放縱、得過且過。這是很普遍的社會現象,我們也看到過很多。

另外一種文化,就是說世界是由一個神來主宰。我們在這裡不討論這個神叫什麼名字。簡而言之,不管是哪個一神論宗教,神在本質上都有三個特點:第一,祂是終極主宰者,因而是唯一的;第二,祂有人格化特徵,因而祂可以對我們提要求,而且是很具體的要求;第三,祂存在於人類之外,不是人類本身。各種一神論宗教文化,都是這樣的。

在這樣的一種認知模式下,人幹什麼才有價值?怎麼樣活才有意義呢?當然最重要的,就是處理好人神關係。雖然對於我們個體的人來說,覺得這個世界很無奈、很迷茫、看不懂,但是沒關係,這個世界是神造的,神看得懂,我們聽神的就好了。所以,這樣的價值觀就要從人和神的關係上去安立。這種價值觀也比較普遍地存在於人類文化之中。

中國文化對世界的認知和這兩種世界觀有差異。首先我們不認為這個世界是偶然的,我們認為這個世界背後有一個「道」,而且這個「道」是可以認識的。其次,我們又認為,支配這個世界的「道」,和神不一樣,沒有人格化特徵,不會對我們提出具體的要求。第三,「道」也不在人之外,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去體證。因此,對於怎樣活著才比較有意義、有價值這個問題,我們的答案當然就是:合於「道」。

表面看來,我們的生命非常有局限。從肉體上來說,就這麼一百來斤,放在地球上可以忽略不計;從時間上來說,長則百十年,短則二三十年,甚至更短。但在中國文化看來,整個世界的萬事萬物都由「道」來支配,而這個「道」我們每一個個體都可以去體會,因此藉助於對「道」的體證,我們就有了一個突破肉體局限的機會。當我們突破肉體的局限之後,就可能成為什麼樣的人呢?——就可能成為一個聖人哪!

聖人究竟是一個什麼人?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光說聖人、聖人,聖人是誰啊?孔子是聖人,是萬世之師,難道聖人就是個當老師的嗎?我們現在全國有那麼多老師,能說都是聖人嗎?顯然不是。孔子註解《易經》時,曾經用一段話來描述聖人的境界,當時用的詞是「大人」:

夫大人者,

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

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

大人(聖人)的生命境界可以與天地相合。古人說的天地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宇宙,不要把天地給想小了啊。天地之德是非常了不起的。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天的籠罩下,所以說,天能夠遍覆天下一切事物。我們每個人都立在這片大地之上,所以說,大地可以遍載一切事物。天與地,一個遍覆,一個遍載,涵蓋、懷抱了世間一切的生命,一切的山河大地,這是天地的德行。我們作為天地之間的一百來斤的這麼一個個體,從表面上看,和天地完全不可比擬,但是如果我們合了「道」之後,就可以突破肉體的局限,進而與天地相合,天的德行我們人可以有,地的德行我們人也可以有。

天非常了不起,以其無私,遍覆一切。地也非常了不起,以其厚重,承載一切。但是,天不能兼具地之德,就是說天已經遍覆一切,不能再遍載;地也不能兼具天之德,就是說地已經遍載一切,也不能再遍覆。天地作為一陰一陽的對立性存在,是不能夠成為對方的。但是對於我們人來說,如果與「道」相合,因為「道」貫穿一切,自然也就貫穿陰陽,因此我就可以同時兼具天地之德。我們的心胸可以遍覆一切,容得下天地間一切人、事、物,這就是合天之德;也可以遍載一切,經得住千難萬險,受得了一切成敗、是非、榮辱,這就是合地之德。

我們從外表上看,雖然是這樣一個很小的個體,但是從心性和德行上來說,可以同時兼具天地的德行。用古人的話說,就是我們可以「與天地並參」。這個「參」,當然可以解釋為參悟,但也可以解釋為一二三四的「三」,所以,「與天地並參」也就是與天地並列為三的意思。日、月、星,三者可以並列,叫「三才」;天、地、人三者也可以並列,也叫「三才」 。

由此我們就可以明白,中國文化把人的生命價值推到了什麼樣的高度!

我們可以和天地並列,可以兼具天地之德行,這就意味著,我們的生命遠遠不是我們現在能感受到的這一百來斤的肉體的價值,也不是我們以為的這不過百年的生死之間的時間跨度的價值。我們的生命價值,實際上可以建立在無限廣闊的空間和無限久遠的時間之上。

與「天地合其德」之後,是「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這都是與兼具天地之德類似的意思,我們就不再多說了。總而言之,在我們的文化里,人的生命不是無奈的,也不是被神主宰的,而是可以與天地、日月、四時、鬼神等無限性事物相應。這是中國文化的價值觀,也是我們可以追求的一種生命境界。

【本文及音頻的版權屬於文運老師。歡迎轉載、引用,敬請註明作者、出處。】

註:《從中國文化視角看財富的奧秘》是明德共學微信學習資料。全課10講,每講10分鐘左右。我們將在本公眾號陸續發布其中的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了解更多文運老師課程內容,加入「無須交納費用,但要認真參與」的網路公益共學,請聯繫「明德共學值班員」(微信號:mdgxzby):

http://weixin.qq.com/r/BTeguFnEiwT0rR3b92IX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買完衣服總是後悔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態?
品位有高低貴賤之分嗎?
你知道哪些事原來可以這樣?
你怎樣看待張憲義事件?
如何做到不被別人的價值觀影響?

TAG:價值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