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溝是社會轉型期的特殊產物嗎?

例如現在年輕人愛看日漫,愛看大片,崇尚自由主義,個人主義,老一輩的人自然嗤之以鼻。那麼當這些年輕人老了之後,他們會變得討厭年輕時喜歡的東西,成為保守主義的信奉者嗎?還是說現今的老一輩人的一些觀念只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產物,年輕一輩的人變老時不會經歷由右向左的轉變,使代溝變得可以逾越?西方呢?


不是。這是社會發展的產物。

這批年輕人老了以後,並不會討厭動漫之類他們年輕時喜歡過的東西,而是會討厭新出現的他們年輕時沒有消費過的東西。

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的發展、國際格局的改變,下一代人的生活方式、觀念、娛樂手段都會與上一代人有巨大的差異。這是無可避免的。

我們這一代小的時候打遊戲被批判。下一代可能打遊戲就不太會被批判了,但沉浸在VR遊戲里會被批判。再下一代,VR也都被接受了,但是又出來了腦後插管的娛樂方式。

台灣上一代還有不少有大一統情節,而這一代成長於孤島之上,自然就沒有了。

大陸上一代很多人非常推崇外國,而隨著經濟發展,這一代就能比較客觀地看待中外對比了。

西方也是一樣,二戰那一代美國人號稱偉大的一代,結果接下來的一代是玩世不恭、吸大麻、玩嬉皮士的垮掉的一代(然而真的垮掉了嗎),再接下來的一代是過分強調自我、難堪大任的X、Y世代(真的如此嗎)。哪一代都看自己下一代不順眼。

這都是代溝。

大部分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都是30歲以前確立的。30歲以後變化就很小了。然後世界卻在不斷的變化。不同的環境孕育不同的三觀。只有一個仿若死水的環境能夠徹底消除代溝。


我工作的第一年,一個70後跟我聊起過戀愛的問題。他說,90年代初他們讀大學時不敢談戀愛。但在當時,社會已經允許大學生戀愛了。只是,他們處於一種羞恥之心,還是不敢戀愛。

到我們80後這一代,大學生不僅戀愛自由,畢業後同居都已經被大部分人接受。儘管,一些五六十歲的人還是會痛心疾首地喊著世風日下、道德淪喪。比如,我讀大學時,一些上了年紀的老師,就無法忍受學生在宿舍樓某些陰暗的角落接吻。

但對我們來說,大學時談戀愛,畢業後同居都是天賦人權。作為成年人,愛難道不是成年人的基本權利嗎?

所以,我們從上一代那爭取來了自由戀愛和同居的權利後,會對下一代表示寬容嗎?

有一段時間,我經常聽一些同齡人說,現在的90後,我實在無法理解……

你知道我在說什麼。他們值得就是現在的約炮。說得學術一點,就叫性自由。

腦殘90後這詞誰發明的?平時叨念這詞最多的,正是80後和70後。

大學時我看了巴金的激流三部曲,講的就是年輕人從打破封建社會,爭取人的基本權利的故事。那種故事會讓你覺得,只要把舊社會推翻了,我們就從此生活在一個美好自由的社會。世界不再有壓迫、干涉、保守,大家都有尊嚴地活著。

但事實並沒有。

每一代人都會嘲笑上一代的迂腐、保守,但又對下一代的開放表示理解不能。並且,這可以用一個萬能的定律來解釋:權利是有邊界的,人是需要受道德的束縛的。但問題是,邊界的劃定可有統一的共識?有的,那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尺度。戀愛自由是人的解放,性自由卻是道德敗壞。

是的,有一天我跟表妹聊天,並看了她qq空間,看到那些字體我就愣住了。這啥玩意?能好好寫字嗎?但問題是,火星文、顏文字這種東西是網路文化的產物。我們80後大多都是上了高中甚至大學才申請了第一個qq,所以我們哪怕聊天,也會好好打字。這種代溝,便是生活環境差異造成的。如果互聯網早普及十年,我們肯定也是火星文一代,熱愛著我們現在討厭的東西。

我以前在專欄文章《代際衝突與進化》http://zhuanlan.zhihu.com/p/20170095?refer=sport里寫過:

奧尼爾剛進NBA的時候,海軍上將及尤因都不待見他。因為他們是那樣莊嚴肅穆,而奧尼爾太鬧騰,活脫脫就是一個娛樂明星。只是,當奧尼爾退役後,他又開始對年輕的霍華德指手畫腳。「他是一個好人,但我們並不想看到一個好人。我們更想看到他在場上敢於甩肘,把對手頂出內線和籃下,讓教練們去抱怨,讓他們為其改變規則。這才是我想看到的。」

奧尼爾認為,娛樂精神是好事,但必須有尺度。尺度如何拿捏?當然是以他的標準來。

同樣的,巴克利自己年輕時離經叛道,但是當勒布朗2010年祭出決定後,他又表示理解不能。「我25歲的時候,是一定不會為了奪冠而跑去抱喬丹大腿的。」

社會學家說,文化是後天習得的。這意味著只要社會發生變化,便不可避免會有代溝。並且,代溝不僅僅是一種時間概念,也有地域的範疇。比如,美國人的戀愛觀是重名分、輕貞操。兩人在確定關係前有個約會階段,情到濃時可以先接吻、牽手甚至上床,談到一定階段,才很慎重地確定男女朋友關係。這跟對於成長於東方文化的人而言便有些難以接受。事實上,今天大城市已經有很多中年人拿著陌陌約炮,農村的小姑娘卻堅定著在結婚當夜才顯出第一次的信念。

但當地球變成平的,很多代溝其實會慢慢被抹平。比如,以前我們都是好好打字,但現在也不知不覺會用一點顏文字,並且跟90後、00後發著一樣的微信表情。比我們更老的人,也經常用網路辭彙。我們爸媽以前難以接受觸屏手機,現在也跟著在群里發語音搶紅包。

當然,題主所說的社會轉型,確實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上最劇烈的變化。因為,2015年中國的城市化率是56%,而1980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則是20%。這意味著,我們的父母——60後一代——是基本生活在農村社會,而我們80後一代,則是看著彩電,玩著電玩長大的城市人。城市和農村幾乎是完全割裂的社會。前者是熟人社會;而城市則是原子式的,有階級而無等級。這就造成了自由與控制間曠日持久的鬥爭。

這種對立,比信息社會與工業社會的對立更嚴重因為,信息社會與工業社會都是城市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父母與他們的父母不會有太深的代溝。我們跟我們的兒女會有一點代溝,但不嚴重。唯獨八九十年代生的人,跟父母有著嚴重的代溝。

而我們剛好出生再這樣一個劇變的節點,是一件無可奈何的事。


科技三定律:任何在我出生時已經有的科技都是稀鬆平常的世界本來秩序的一部分。 任何在我15-30歲之間誕生的科技都是將會改變世界的革命性產物。 任何在我30歲之後誕生的科技都是違反自然規律要遭天譴的。

想像一下,你爸打開門發現你對著電腦擼二次元,怒吼著罵你以後怎麼辦的時候,又怎麼會記得他當年偷看黃色錄影帶差點被爺爺打斷腿的事。而你以後也會因為看到你兒子戴著VR靠自動飛機杯解決問題而怒不可遏:老子家傳的麒麟臂可不能失傳了啊!

遺憾的是,在你自己能養活自己前,你認為改變世界的東西都是遭天譴的。不要問為什麼,爸爸們會用事實教導你二個真理:1.暴力不能解決問題,但能解決你。2.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於是我們稱呼這種情況叫做代溝。跟社會轉型沒多大關係,除非社會一成不變否則代溝永遠存在。要是你和你爸爸還有爺爺一樣,用一樣的工具耕一樣地,娶一樣的村姑吹一樣的逼,代溝顯然會小很多,但依然會因為打牌的玩法不同,抽水煙的姿勢不一樣以及和村頭老王吹逼的時候該扣右腳還是扣左腳這些哲學問題產生代溝。然後老一輩說:現在的人啊,都不懂規矩!


老年人看不慣年輕人的實際上是一種權力的施壓,因為年輕人將要挑戰他們的權力。

這也是對一種大自然的無奈,知道自己是將死之人,對熵無能為力,對權力即將逝去的恐慌,每一代人都是一樣的。。


不是。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衍生品。而對於中國社會,這三十多年來是一個巨變的時代,代溝就會尤其明顯。如果說哪個時代沒有代溝,那大概就是一潭死水停滯不前的時代吧。

每個人的思想都有主觀局限性,答主的想法也只是基於自己的閱歷以及理解。稍微一想就覺得導致代溝的因素太多了,就說幾個我覺得最關鍵的點(主要對於中國)。以下所說的群體都只是一個模糊的區分,不具有個體代表性。

1. 接觸的信息量和知識量

這個代溝主要存在於兩代人之間。年輕一代人每天獲取的信息量是上一代人無法想像的。

1)渠道和廣度

信息在個體之間傳播的能力和速度要遠勝於從前。社交網路早已是我們每個人平常生活的一部分。信息的流通不再只是通過書籍報紙,對世界的了解不再只是新聞報道。我們能通過朋友圈/微博等平台實時了解世界各地發生的事,且很多是未經編輯和篩選的原始真實信息,這是傳統媒體所無法企及的。從大概十年前開始,自媒體慢慢興起,涉及的內容五花八門,年輕一代人自然是最先接受的主體。自媒體的出現可以說是改變了傳統的信息分享和傳播方式,從前大家獲取信息基本都是從官媒以及門戶網站,而現在是全世界共同編織的信息網路。今天你得知的一個信息可能就來自遠在地球另一端的某個素未相識的人拍的一個視頻。一個更好理解的例子,比如這個答題平台,知乎,就是一個信息分享的平台。有疑惑的人提出問題,有想法的人給出自己的見解。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是提問者,答題者也能從別人的答案中收穫很多。

從涉及的話題的廣度來說,兩代人確實存在著非常大的差異。上一代人由於成長時所處的環境,可能會相對關心政治經濟民生,這也是這個群體能獲取的信息來源主要報道的內容。而年輕一代人接觸的領域就要廣很多,除了上述之外,科技、體育、娛樂、音樂、文化、美食等等等。接觸的越多,對整個世界自然會有更加完整的了解。

2)教育的提升

三十年前,只有學習還不錯的人才能考上大學。現在,大學生是很多行業最最基本的門檻。對於整個群體而言,受到教育的平均水平相差很大。當然,必須承認的是,現在的大學裡真正認真學習知識的人少之又少,但至少大學提供了一個平台,讓相當文化程度的人聚在一起,這個群體的人相互之間就會慢慢形成並趨向於一個共同價值觀。

有一點需要特彆強調,我這裡指的不只是學校教育,而是廣義上的教育,泛指一切傳播和學習人類文明成果的社會活動。跟上一輩人聊天,基本沒法聊到音樂、電影、美術等需要藝術鑒賞力的學科。這很大程度是取決於社會環境的變化,中國的發展速度實在太快,上個世紀我們需要各種科學人才,把基礎學科搞上去,這也是後來能蓬勃發展的基礎。但這同時導致了人文學科教育的全面失敗和精神文明建設上的落後。進入新世紀,經濟基礎有了一定的積累,大家開始追求一些精神層面的東西。對上一代人尤其是改革開放前成長的老一輩來說,很多人覺得搞藝術、搞音樂是不務正業,是墮落的表現。而現在的年輕人們則更多是有自己的追求。對於組成社會的基本內容的認知差異,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著溝通。年輕人都有的共鳴大概就是,和同學朋友們在一起時聊的話題很多是父母輩聽不懂的,這是無法避免的,而我們這一代恰好處於這個社會發展的浪尖上。

3)主觀學習能動性

教育的積累相當於是一個基數,而學習能力和慾望則相當於一個成長因子,使得這個差距越拉越大。上一代人很多還停留在這樣一個狀態:有問題不會不是想著自己學習解決辦法而是找懂的人來解答,於是做過之後下次碰到還是不會。對於中國上千年來形成的熟人社會,這是潤滑劑,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來往是我們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這也導致了知識的閉塞性和局限性。而對於我們這一代人,至少也會先打開搜索引擎,查查攻略,看看解答,稍加嘗試,如果不行再去請教別人。況且現在網上有這麼多的課程,可以學習的資源太多太多且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一個問題不會,自己想辦法解決並從中學習,說不定下次就會了。學習的過程是持續的,每次一點點,時間長了這個增量是很可怕的。

4)信息的辨別能力

這個話題有太多可以說了,尤其對於這幾年上一代人開始用微信以來。對於20-30這個年齡段來說,我們第一次接觸社交軟體併產生依賴性應該就是QQ/QQ空間了,大概可能在2005年左右,也就是十多年。而對於很多中年人來說,他們所接觸的第一個社交軟體就是微信了,而且是這兩年來才開始。於是最近一兩年我們會看到一個現象,就是微信上各種標題黨文章/心靈雞湯/假新聞/養生攻略/人生警句/成功真理/專家分析滿天飛,且轉發的人似乎都對此深信不疑。對於我們來說有種穿越感,似乎是回到了我們以前用QQ空間的年代。還有一個更神奇的現象,有時候看到一篇文章被瘋狂的追捧和轉發,一看覺得很眼熟,仔細一想原來是大概五六年前我們用人人/微博的時候曾經看過的。其實根本原因還是剛接觸到社交網路,剛體會到信息量的暴增(如第一點所說),還是需要一定的時間和文化基礎來提高去偽存真的能力。前幾年經常報道電話和網路詐騙,而目標群體基本都是中年人,還有很多是高級知識分子,這就算是個很好的例子吧。因為在之前的生活經歷中,上一代人接觸的信息量太少了且大多是官方信息,這是需要一定積累並且有質疑精神才有可能慢慢改善的。

2. 生活環境/地域/閱歷/眼界

這一點適用於中外老少所有人群。

三觀是在後天的生活中形成的。所處的環境,所接觸的人,所經歷的事,所擁有的心態塑造了一個人。答主從小生活在一個七八線小城市(包括下屬各鄉鎮總人口不超過30萬),以前別人說自己來自小城市的時候說自己市區內人口只有四五十萬的時候,我都會驚訝原來小城市在他們眼中的定義是這樣的。後來在北京讀書,再後來在美國留學工作。從高中以來,身邊接觸的同學朋友們有來自農村地區的,一二三四線城市的,有出身貧寒村裡只有一個人上大學但如今在讀取博士學位的,有從小就在國外長大的,什麼樣的都有,對這個話題也算是深有體會。

1)地域及文化

當年剛到北京的前幾天,我發現有一些大城市的人說的一些事自己不能理解。比如下班回家堵車堵了兩個小時,比如初中/高中的時候學校組織暑假去國外夏令營。當然,生活了一段時間之後就能很容易的理解周圍發生的一切,回憶起來就覺得他們說的話對於他們來說只是一個日常生活的陳述,對我來說卻無法體會。反向來說也是一樣,對於大城市中長大的群體來說,他們也沒法想像走路/騎車平均10分鐘到學校是什麼樣的感受,不知道有的城市裡居然沒有麥當勞,更不用說對於農村的了解。在平常接觸的人群當中,經常都能聽到因為對整體環境不了解所發出的各種可笑的言論,有時候很慶幸自己曾經生活在不同的城市和國家裡,對來自每個階層(不包括需要身份的社會上層。ps: 階層是隱形存在的,這個必須承認)的人說的都基本能站在在對方的角度來理解,有些人就不是那麼幸運了。坐井觀天是一種普遍現象,只不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井裡,有的大有的小。

文化的不同也會產生代溝,但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國內不同地區間的文化差異我覺得還好,有一些習俗傳統不同稍微一說就能理解,生活習性上有可能在極個別地方不同,但對於溝通了解基本沒什麼問題。

2)閱歷/眼界

說起來很虛,但想必每個人都體會很深。這種例子身邊隨處可見,比如很多來自農村/三線以下城市去北京上海/省會城市讀書的朋友們紛紛表示上大學後回家和父母就基本沒太多話說了,因為見的多了,經歷的多了,對世界的了解不再是從前那樣了,而因為不忍讓父母意識到這個問題而傷心一般都不會明說。在一個更廣闊的地方生活一段時間,慢慢就會增加了解,而經歷和見識多了,思考問題的角度自然會不太一樣。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兩者都是必不可少的,我還想再加一點,那就是見各種人。一直生活在一個圈子裡,思考必然會越來越局限。如果要按導致代溝產生的程度來排,我會把閱歷和眼界排在非常前面。周圍很多人都看《曉說》/ 《曉松奇談》,這就是知識和閱歷的魅力。

以上兩點是我覺得最為重要的因素。但所有的所有,根本的根本,就是這個社會在發展,在進步,尤其對於當今的中國社會。中國用三十多年的時間走完了很多西方國家一百多年走完的路,這是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人與人之間交往方式的改變,新舊觀念的衝突,這些都只是社會發展的衍生品。對於年輕一代來說,不是我們改變了這個社會,而是社會的發展孕育了我們。我們慢慢長大, 為社會做出貢獻,社會又會孕育出不同觀念的下一代,周而復始。

整個社會的各種新思潮必然會不斷出現,技術必然不斷更替,整個社會會一直向前發展。但對於個人而言,卻容易在歲月的流逝中逐漸喪失自省和學習的能力。變得不再願意改變,認為自己能看到的一片天空便是全世界。

上面說了那麼多,很多都是在說中國社會,其實全世界也都一樣,至少包括美國。子女與父母的代溝非常明顯,而且不同於中國,這裡的孩子們都會直接表達出來說你這也不會那也不懂,所以代溝是顯而易見的。

對於代溝,我們應該慶幸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而不是感到悲哀。如果沒有代溝,那人類社會可能就走到了盡頭。

2017.3


代溝是認知能力有限的產物。

如果父母子女都能做到理性和實證,可能喜好有不同,但溝應該是不存在的。


是的,我們現在這些造成代溝的,暫時看來有些先進前衛的價值觀其實都是時代的產物

就像今天看的奇葩說里姜思達對於自己選了公開出櫃的路的解釋是「我們不是時代的挑戰者,我們恰恰是這個時代的產物」


代溝不過是自以為是的借口。

年紀大的自以為是不去接觸新鮮事物,認為年輕人把玩樂道的新鮮玩意兒是不務正業。年紀小的也自以為是,無視大人們摸爬滾打的閱歷,認為他們思想僵化只會說教。然後大家一聲嘆息拒絕溝通,代溝就被發明了出來。

借口而已。


我覺得人能被刺激和感動的經驗是有限的,所以一個人總會留下一些如時代印記一樣的東西。縱然以後還能碰到更衝擊的東西,但能夠在腦海里刻下深刻烙印的東西還是有限的。

嗯,如果你對一樣東西不感興趣,你會說那些不就是模式、套路,本質還是xxx,這時候代溝就真的出來了。它不能刺激、感動你了,你更傾向於從腦海中搜索記憶中一些散發金子般光芒的東西來充實自己。

80後看創意大爆發年代的ACG內容,看著業界成長到暗弱,00後一生下來面對的就是物質的過度充裕。80後必然會覺得00後體會到的都是商業、模式,感官的極大愉悅,膚淺。但00具體後怎麼想的誰又知道呢?00後想,2D遊戲滿天飛,3D帶馬賽克的東西你們當年也玩得下去?

其實遊戲相對來說還好,明星、影視之類的我認為更能體現時代感。

按照以上理論,我覺得物質資源貧乏年代(60後、70後)過來的人其實還是可以享受新東西的,畢竟當年他們沒有被好好開發過,主要是他們沒這個勇氣。而物質豐富年代出生的人之間代溝也會存在,但沒有那樣大。

覺得累了的時候就該洗洗腦了。


《童年的消逝》裡面介紹了職業是掌握的信息不同產生的。(律師有律師的信息,教師有教師的信息…)

大人與兒童也是掌握的信息不同,大人有大人的秘密(暴力,情色,以及社會的事情),而大人會限制兒童得到這些信息,但是新媒體(以前是報紙,電視,現在是網路)使得這個秘密不存在了

也就是說兒童這個群體被淡化了(小大人聽過嗎,大概就是這個後果)

再來就是年輕人通過媒體掌握了太多信息,他們無需從大人那獲得,大人的威信由此缺失了

…一本書講不完

——

我只想說一個方面

媒介的信息傳播,使得新舊兩代掌握的信息量不同,信息不同使得成為了兩個群體

——

當然信息是信息,經歷是經歷,還是要尊重長者的閱歷的(說與做不同)

大人也要放下架子,雖然我經歷過類似的東西了,陪你玩一下也無妨(局座親民)

否則就是代溝了


那些現在年輕人玩的東西,都是喜歡的。只是肩上多了許多責任和牽掛,沒了去了解去深入去痴迷的熱情,沒有隨便投入的輕鬆感,因此雖然是了解了一點,可和孩子們比起來懂得還是少很多。

有自知就不摻和啦


當一代人的思想跟不上下一代人的思想的時候,代溝就形成了。

因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接受新潮的事物


不是。代溝不是社會轉型的產物,只是時間和社會發展的產物。因為上一代與下一代生活不同,所以雙方的經歷也不同,故而對事物的看法也會不同。社會每一年都有所不同,但相鄰的兩年變化較小不易為人覺察。當時間拉長積累的不同大於相同之處,人就會感覺到有代溝了。發展慢的社會,可能20年,30年的年齡差距才會讓人感覺到代溝,中國改開後社會進入快速轉型期,往往7,8年,甚至5,6年就讓人感覺到有代溝了。這很普遍也很正常。如果你象有的答主那樣感到無奈,只是因為你老了。


最正常的生命輪迴,大多數無法避免。就像小時候爸媽教育你的話,等你到了父母當年教育你的那個年齡段時,你會不自覺地用來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你根本就忘了當年你對父母那些話有多麼反感多麼嗤之以鼻。代溝一定存在,你讓一個十五歲青春期的孩子懂得父母的世界,那是不可能的,只有等她也到了那個年齡,才會發現原來自己在重複父母的一些行為。


並不是。

簡要談談三種代溝情形。

其一,子女對父母受到家族(或社區)控制,不解;且不願意學習父母在處理人情的對策。

這種代溝,不一定是社會轉型帶來的!

城市人和農村人,鄉民和牧師之間生活差異非常大,如果說某個孩子,目標和思考脫離了父母所在的地域和階層,那麼自然會出現這種代溝。

其次,在當代中國,農村是受到農民無產化的影響;都市是受到單位共同體解體的影響。

其二,子女在商品經濟文化下形成了對性和愛的認識,與父母不同。

其三,子女受過科學訓練,以及習慣於陌生的環境和活動——只要技術專家聲明其安全;父母更相信熟悉的環境,親友的認識等。

(其實父母不願意旅遊也應該歸在這個範圍內?)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社會轉型或意外發生的階級流動(或者說體驗新生活的機會增加),是代溝的養成土壤。不能僅僅認為代溝是社會發展帶來的。


不是,他們只是還喜歡和堅持著自己年輕時的東西。


推薦閱讀:

表情包為什麼會流行起來?其反映了什麼社會問題?
「大家都在同一輛車裡,如果一個人絕望,那麼所有的人都不安全......」怎麼評價這句話?
為什麼很多人喜歡」八卦」別人的事?
為什麼中國沒有匠人精神?
那些所謂的雞湯真的有用嗎?反雞湯又真的是事實嗎?

TAG:代溝 | 心理 | 社會心理 | 社會 | 年齡代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