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一本優秀的科普書籍?

不管是什麼專業,科普最重要的是要有趣?還是要專業性?我知道這兩者可以兼容,但是大多數時候專業性的增加勢必意味著可讀性的降低,如何平衡這兩者之間的關係?以及現在各種偽科普的泛濫,優秀的科普圖書如何在這些書佔領了科普市場的大半江山的情況下脫穎而出?

補充:有沒有詳細一點的實例分析?比如某某科普書好,兼顧了專業性和趣味性,但是到底好在什麼地方呢?


謝邀,我自己只寫過有限的科普文章,和一本書。我自己覺得這些文字還算不上多麼優秀,但我讀過非常多的科普讀物,所以簡單的說一下我的想法。

我覺得這是一個取捨的問題,作者要對自己誠實,想想自己寫一本什麼樣的書。如果作者並不是真的有自己覺得非常有趣的科學想要介紹給讀者,而只是為了取悅讀者,那麼很難寫出一本真正優秀的讀物。

作者還需要明白,沒有任何一本書適合所有的人。一個具有大學學歷的人很難覺得一本寫給學齡兒童的科學書真正有趣。人文學科背景的讀者可能喜歡閱讀歷史和科學交融的讀物,而想要成為科學研究者的高中生可能會覺得這樣的書太過淺顯。不要試圖取悅所有讀者。試著精確定義你的讀者對象,在這個基礎上決定書的深度。

如果作者覺得寫一本專業書籍對自己更加有吸引力,那麼就去寫一本專業書。如果作者覺得寫一本能讓大學生讀懂的書,那麼就朝著大學生的基礎調整語言。如果作者希望寫一本兒童書,就試著用孩子的語言講述科學。

這個世界上不止自己一個科學傳播者,也不止一種科學傳播的方式,不同深度,不同角度的科學講述方式都是重要的,而我們只能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一次做好一本書。


寫之前考慮好預期受眾,並且將自己虛擬成預期受眾閱讀檢驗。


當下大多科普書籍的問題在於,寄希望於提供某種權威敘述或所謂正解,問題與解釋都不夠開放(open-ended)。而事實上,剋制的論述、批判的思考、對不確定性的探討,才是真正體現科學精神的。如果我們將「有趣」定義為吸引人繼續探究,那麼有趣與專業並不衝突。

科普寫作當然應採取更平易近人的風格,具體體現在兼顧歷史或現實生活中的例子(或者用作類比)、用語明白曉暢,跟學術寫作最大的區別大概無非是杜絕黑話,結構上也更加活潑。總體來說只不過是風格上的調整,我並不覺得這會影響到證據的可信度或邏輯的嚴密性。

其實很像給本科生講入門課程。要注意的是知識上的循序漸進,但並不應低估他們的思考能力。


最近在看加來道雄的《超越時空》,寫一點我的看法。

專業性:我看過的科普書基本上都是用的定性和半定量的寫法。定性相當於把一些原理和思路講明白;定量相當於列一大堆公式演算法,企圖用數學語言代替文字,然而霍金寫時間簡史時就表示:「每增加一個公式,書的銷量就可能減半。」所以只好用半定量的寫法。

保證專業性很重要的一點是作者最好是專業的研究人員。

趣味性:這個比較複雜,主要是打比方啊,寫一些科學史上的故事趣聞啊,把神乎其神的科學家拉下神壇,寫TA們遇到的困惑和思考的歷程,讓讀者感到親切。

我覺得趣味和專業性是不矛盾的,趣味只是為了讓讀者更好理解,沒有單純為了趣味而增加趣味的寫法。


強烈推薦伽莫夫的《從一到無窮大》。

個人認為這是目前我看過的最好的科普作品。從最基礎的數字談起,大到宇宙,小到粒子,囊括了數學,物理學還有小部分遺傳學。關鍵是,它的脈絡是循序漸進的,讀起來很順暢,不會"duang"地出現一個看不懂的公式或"duang"地一下子就變難了之類的。

整本書也不是那麼嚴肅古板,而是以一種詼諧幽默的口吻在講述科學,因此也不會有看著看著就想睡的感覺。我覺得科普作品最重要的,是能夠讓讀者在讀完之後有:誒,這些知識好有意思;又收穫了一部分知識,感覺好開心,趕緊看看還能學到啥。

總之我認為好的科普作品就是,啟發讀者思考,引導讀者獲取更多知識這樣吧。


半年多了,也看過了各種科普書或者科普書的介紹,總結一下各種資料,提供給各位一直關注此問題的小夥伴們

一、寫作動機

一定要發自對本專業的熱愛和社會責任感,這樣才能體現個人的價值和帶來個人成就感的滿足

二、明確立意(根據目標讀者年齡段:少兒科普和成人科普、老年科普)

1.趣味科普

比如科普某一學科、某一對象的發展史

參考知乎上一篇關於兵器發展史的文章: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310772

2.實用科普

比如科普行業被人誤解的事實,例如:

專業的不確定性和局限性

大眾常識的誤區

......

3.輿論製造科普

比如未來將消失的城市(製造恐慌感)

4.不同科普類型參考:

少兒科普參考: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776895/ 《我的收藏》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707638/ 《大自然中的美食》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979155

成人科普參考: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292405/

《自私的基因》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441922/

《從一到無窮大》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761696/?icn=index-latestbook-subject

《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三、確定形式

1.故事型

創造新的故事

用故事來串聯知識點

改編已有故事

賦予角色新的專業意義

2.百科型

以知識點詞條為準,然後詳細解釋

3.問答型

以問題的形式引出想寫的知識點,問題要有共鳴才能引起讀者興趣

4.借鑒好的科普圖書的形式

其實好的科普作品還會借鑒許多文學作品的寫法,因此科普作者鍛煉自己的文字寫作能力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四、內容來源

1.作者把自己親身研究所得的第一手科學素材,經過選擇、加工、提煉而寫成的科普作品。

【典型案例】1988年霍金根據他對宇宙科學的最新認識和研究成果,為一般公眾撰寫了科普著作《時間簡史》。該書首版以來,被翻譯成40種文字,銷售了超2500萬冊,成為國際出版史上的奇觀。該書內容是關於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識,從那以後無論在微觀還是宏觀宇宙世界的觀測技術方面都有了非凡的進展。這些觀測證實了霍金在該書第一版中的許多理論預言。在這部書中,霍金帶領讀者遨遊外層空間奇異領域,對遙遠星系、黑洞、夸克、「帶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質、「時間箭頭」等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並對宇宙是什麼樣的、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古老問題做了闡述,使讀者初步了解狹義相對論以及時間、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學的奧妙。

2.作者從科學文獻中獲得的素材,經過自己的消化吸收、加工提煉,用自己所喜愛的表現形式,撰寫而成的科普作品。

【典型案例】艾薩克·阿西莫夫——當代美國最著名的科普作家,一生高產,著述頗豐。他通曉現代科學的許多課題,對科學的本質洞察入微,他創作的許多膾炙人口的科普作品,不僅介紹了諸多前沿科技知識、科學發展的歷史,而且生動有趣、引人入勝。他的科普和科幻名著《阿西莫夫最新科學指南》、《地球以外的文明世界》、《終極抉擇——威脅人類的災難》、《我,機器人》等在我國廣有影響,哺育了一大批「阿迷」。

3.作者根據讀者學習科技知識時所產生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切中要害地進行分析,提出問題的癥結,使讀者對科學問題有新的認識。

【典型案例】趙學田——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工程圖學專家和科普作家。新中國建立之初,國家百廢待興,機械行業首先碰到的問題是工人文化和技術水平低,看不懂圖紙。當時華中工學院的趙學田老師以他長期從事機械製圖教學和工廠培養新工人的實踐經驗,深入工廠,走與工人結合的道路,創造了《機械工人速成看圖法》,成效顯著,因而迅速向全國推廣。他曾多次受到毛澤東、劉少奇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1984年1月,在科普創作協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和華羅庚、茅以升等17位著名科學家被評為「為我國科普事業作出卓越貢獻」的科普作家。

4.作者把某篇學術著作、情報資料等科技文獻改寫成科普作品。

【典型案例】《物理學的進化》——本書是愛因斯坦和他的學生英費爾德合著的科普名著,前者是相對論的建立者,後者最擅長寫通俗物理讀物。該書介紹了物理學觀念從伽利略、牛頓時代的經典理論發展到現代的場論、相對論和量子論的演變情況。其中選擇了幾個主要的轉折點來闡明經典物理學的命運和現代物理學中建立新觀念的動機,從而指引讀者怎樣去找尋觀念世界和現象世界的聯繫。他們設想本書的讀者缺乏數學和物理學知識,因而書中不引用數學公式,文字通俗,舉例淺顯,具有較強的可讀性。

5.科普的翻譯工作,屬於再創作。

【典型案例】《從一到無窮大》——該書是世界著名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科普界一代宗師喬治·伽莫夫創作的一部劃時代的科普作品,亦屬「通才教育」的科普書。其中文版在20世紀70年代末由暴永寧先生全文翻譯、吳伯澤先生審校,出版後曾在國內引起很大的反響,直接影響了幾代中國讀者。該譯本準確地再現了原著詼諧幽默的表達風。一般的科普讀物,往往怕數學太「枯燥」和「艱深」影響閱讀興趣而不敢使用它,但該書恰恰用數學將人類在認識微觀世界(如基本粒子、基因等)和宏觀世界(如太陽系、星系等)方面的成就貫穿起來,展示了科普作品使人讀之「樂此不疲」的閱讀效果。

(以上內容摘自《科普之道——創作與創意新視野》)

五、結構

1.開場(引人入勝,去除過多的背景、陳述或介紹)

故事引出(製造懸念)

謠言影視作品引出

2.正文結構

2.1.總-分結構解釋說明,先說理論,再舉例解釋。

【典型案例】闡述定義神經管官能症的「固執」時:

這就是在反應上的某種固執,以及潛能和實現之間的脫節......舉例來說,正常人也常常存在疑心,但那是在他感到事情有可疑或者他發現有理由這樣做時;神經症病人卻可能隨時隨地沒有任何理由地處於疑慮狀態——無論他本人是否察覺到這一點。正常人能都分辨別人的恭維到底是處於誠心誠意,或只是出於虛情假意;神經症病人卻可以在任何場合不分青紅皂白對所有恭維表示懷疑。正常人......;神經症病人......(《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

2.2.分-總結構解釋概念,先舉例,再總結理論。

【典型案例】解釋「焦慮」和「恐懼」的區別:

當母親僅僅因為自己的子女身上得了感冒就害怕自己的子女會死去的時候,我們把這叫焦慮;但如果子女確實患了嚴重疾病,母親因此感到害怕,我們則把這種反應叫做恐懼。如果有人一站在高處就害怕,或者以得知要與人討論專題時就感到害怕,我們把這種害怕叫做焦慮;而如果他感到害怕是因為一個人迷失在風雲交加的深山老林中,我們則把這種害怕叫恐懼。因此,我們可以做出一個簡單而明確的區分:恐懼是一個人對自己不得不面對的危險,做出恰如其分的反應,而焦慮是對危險不相稱的反應,甚至是想像中危險的反應。(《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

2.3.借鑒優秀的小說或者電影結構

科普書籍的寫作其實可以不必拘泥於平鋪直敘,可以學習其他小說或電影的敘述手法,增強書籍的可讀性。

【典型案例】

電影結構的線性敘事,即寫作中的「平敘」,而平敘又分兩種:一種是「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即先說完甲的事,再說乙的事,兩邊都交待清楚。這在我國傳統章回體小說中已有體現,如《水滸傳》前七十章各敘其事,七十章以後「千里群龍,一齊入海」;如《西遊記》一到七章寫孫悟空事,八九章寫唐玄奘事,十與十一章寫唐太宗事,做好諸般鋪墊,一直到第十四回玄奘與悟空才結成師徒,一同去往西天取經。

另一種則是時而說甲,時而說乙,按照情節發展的需要輪番敘述,使讀者對甲和乙的命運都處於關心的狀態中。福樓拜《包法利夫人》中著名的農業展覽會場景可算是這一種平敘的典例。在農業展覽會上,有三組人物及其敘事在三層空間被同時展開:在第一個層次,街道上有橫衝直撞的人群,他們同被帶到展覽會去的家畜混雜在一起;第二個層次:正在發表演講的官員站在略高於路面的講台上,對著側耳傾聽的群眾夸夸其談;第三個層次:魯道夫和愛瑪一邊從窗口俯瞰著這一切,一邊含情脈脈地交談。

這三個場景是同時發生的,但是被分開描述出來,也就是說,在這一刻,時間流是暫停的,福樓拜同時描述三個場景,展現了同一瞬間發生的不同行為,取消了敘述的時間順序,變傳統的「歷時性」而為「共時性」,呈現出了空間化特徵。

除此之外,還有順敘、倒敘、插敘、補敘等敘述手法,只要合適,都運用到科普書籍當中。

3.結尾

餘味無窮,引起讀者興趣,為下一部留準備

4.事例要生動有趣,或者結合生活實際,多運用擬人、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

【典型案例】知乎上的一個故事,就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描寫二氧化碳分子進行卡爾文循環的過程:

每個生命體,都有屬於自己的傳說,卡爾文循環就是其中的一個。 每天都有很多二氧化碳分子來到葉綠體基質中,走上卡爾文循環的道路。 從動物的呼吸道里,從汽車的排氣管中,從清晨煤氣灶上第一朵火苗,從夕陽西下時迎來歸人的炊煙,每個二氧化碳分子都有不同的理由。 有人說,卡爾文循環是魔鬼的天梯,是一條自我毀滅的道路, 但我不這樣認為:人生在世,就是一場不斷去送死又不斷重生的遊戲。 卡爾文循環也是如此。

5.文章整合

大體構思--理性分析--「綜合」整理。

「把事物的各個部分聯成一氣,使之變為一個統一的整體的方法,叫做綜合。它所考察的不僅是事物的某一要素,而且是全部要素。此外,它還要考察各個要素之間的聯繫,把握一切聯繫中的總的紐帶,從總體上揭示事物的本質及其運動規律。」

Tips:

對於一些並列的內容,不妨像用序號或符號標註,更加醒目明確。

六、語言雕琢

1.除了第一人稱,嘗試用第二人稱、第三人稱。

2.善用適當的笑話,活躍氣氛,增強可讀性。

【典型案例】比如,當闡述到生物學相關知識時,可以用上下面這個來自生物學人士的祝福:

2017年,祝大家身體各個細胞

基因組結構穩定

甲基化程度平衡

線粒體能量提升

蛋白組協調健康

端粒長度適宜

有害突變消失

......

有利基因 「上位」

「開心」 因子活躍

七、寫作原則

1.共鳴感

【典型案例】現在我們來看這樣一段話:

紐西蘭和挪威之所以癌症發病率低,最主要原因是環境非常好,無論空氣還是水,都沒有什麼污染,更沒有我們痛恨的PM2.5。

另外的原因包括:愛吃海鮮,不愛吃紅肉;政府對食品監管很嚴,沒有這麼多有毒食品;生活節奏慢,壓力小,心情好。

最後,還有個重要原因,紐西蘭和挪威盛產藍鯊魚油,紫紅橄欖,龍鬚絲草這三種享譽世界的優質保健品。美國麻省理工著名的「依迪爾特」教授研究發現,它們都能有效預防癌症。

看到以上的內容,你相信了嗎?

實際上這都是編的,紐西蘭和挪威,其實是世界上癌症發病率最高的國家之二!而「依迪爾特」其實就是idiot。但是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相信呢?就是共鳴感。為什麼朋友圈謠言傳播速度如此之快?就是因為他們抓住了讀者最關心的地方(癌症、環境污染、食品安全),同時說出了讀者的心聲和猜想(因為環境好,食品安全,所以癌症發病率低,還有權威「依迪爾特」教授的研究),哪怕這些心聲或者猜想是不科學的,但是讀者會在意識層面認同謠言的觀點,所以才會加速謠言的傳播。

2.準確性

這一點將科普與科幻區分開。描述和結論不需嚴謹如論文,但要經得起推敲。因此術語和公式仍須適當使用。

內容來源必須有所依據,個人觀點可以作為一派提出,但不能作為正確觀點。

3.通俗性

將優秀科普和不負責任的科普分開。術語要用,但引入術語要生動;公式也要用,但講解公式要詳細。為了一個術語和一個公式,要不惜篇幅來解釋,確定零基礎的讀者也能精確理解。讀者不需要知道的填充材料不必要寫出來。

4.條理性

邏輯清晰,讓沒有相關專業背景的讀者易讀易堅持。寫作時可以多運用各種順接連詞、轉折連詞等。

【典型案例】

首先,每一種文化所提供的的生活環境,都會導致某種恐懼......其次,這些存在於一定文化之中的恐懼通常會因為某些保護性措施......而得以抵消......因此......消極地說,他所遭受的痛苦,不會比生活在他的文化中所不可避免的痛苦更多......更具體地說,使他獲得成就和享受生活的能力受到損害,其結果就是我在上文中提到的差距和脫節。(《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

5.節奏感

寫作類型節奏感最強的應屬詩歌,如果想在行文里找到很好的節奏感,需要多運用排比、對比、對仗等修辭手法,句子長短錯落有致,甚至需要少用長句。

【典型案例】

「春來了,花草的生命充分表現在那嫩綠的枝葉和迷亂的紅雲般花枝,人的青春也有那可愛的玉般肢體和那蘋果似的雙頰呈現……」詞都是好詞,但讀起來讓人萬分難受,氣都喘不上來,不想再讀下去。

反之,朱自清的散文《春》是這樣開頭的:「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就是一首春之曲的開頭,短句形成了輕快感,特別是「盼望著,盼望著」的重複,像心跳、腳步、水滴、冰裂、拔節……總之都是讓人期待和愉悅的重複節奏,因為老一輩的作家有寫詩詞的功底,所以行文的節奏就會十分講究。

6.趣味性

文章氛圍不應太平淡,這一點將科普與學術區分開。內容上集中表現自然現象的奇妙,探索過程的巧妙,科學原理的精妙。意在讓人拍案稱奇,而非凝眉苦思。

參考: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1605025

八、考證

「使用一種資料,一本書,首先必須弄清楚,這種資料,這本書,是否可靠,這就用得著考證。要利用一個字、幾個字或一句話、幾句話證明一件事情,就要研究這一個字、幾個字或一句話、幾句話,研究它們原來是什麼樣子,後來又變成了什麼樣子,有沒有後人竄入的或者更改的東西?如果這些情況都弄不清楚,而望文生義或數典忘祖,貿然引用,企圖證明什麼,不管發了多麼偉大的議論,引證多麼詳博,文章的根據是建築在沙漠上的,一吹就破。這裡就用得著考證。必須通過細緻的考證才能弄清楚的東西,不能怕費工夫。」

寫科普文不能顯擺,不能老想著向讀者展示自己的專業知識;而應該完全從讀者的需求出發,找到他們最關心的問題,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把這一個點講透。而要找到這一個點,講透這一個點,可能也需要翻閱20篇文獻。

所以,寫專業文章的時候,可以充分展示你這個過程中佔有了多少專業文獻;而寫科普文章,你需要佔有的專業文獻一點也不能少,但還不能表現出來!

九、建議:

1.規劃一個寫作的日程表

2.修改和測試

按照寫作原則核對文章

找身邊不熟悉這門學科的人,完成稿件後先給他看一遍,看其反應,修改後再給他看一遍,看讀者是否反應不一樣

十、參考資料:

《讀書·治學·寫作》 季羨林

《從創意到暢銷書:修改與自我編輯》 詹姆斯·斯科特·貝爾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616385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613791

https://zhuanlan.zhihu.com/p/19951683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3982932

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最近小組在編寫面向中學生的科普讀物,簡直愁白頭。先佔坑。

題主提到的專業性和趣味性統一也是我們一直致力於攻破的一大難題。為二者兼容,首先作者本人該對內容理解透徹,以便更恰當且更容易的將原本專業的術語轉變為樸實親切的語言,之後再加以潤色,方可談有趣。

為脫穎而出,必須有真材實料,經得住時間淘洗。以我們為例,我們希望這本書不僅提供給讀者了解科學知識的窗口,還有文學滋養和精神啟迪。這便需要極其深厚的文學功底,以及超越常人的見地。其實「趣味性」並不容易把握,雖說受眾已確定為中學生,可中學生們的品位和喜好也是差別極大的。那麼,因為喜歡讀《紅樓夢》的人在少數我們就不努力去靠近《紅樓夢》了嗎?為迎合低級趣味和審美,將乾淨的知識粗製濫造以求多銷?作為作者本人,這個真的是難以忍受的。就算不為自己負責,也應該對讀者負責。書籍於人影響甚者可言終生,若如是與戕害有何異?


去聽聽和尚怎麼說,反其道而行之


客觀上講,方舟子的科普文章(不是打假鬥毆的文章),寫的就很好。

嚴謹性,趣味性兼得。


科普書的寫法因人而異。正所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作者首先要對自己「科普」的領域有著非常深厚的知識和實踐積累,並且是在發現了市面同類書的「空缺」。此處的空缺,也可以是發現了更好的科普形式和方法,不一定是別人從未科普過的領域。

然後,對該本科普書所處的市面同類書有清晰的了解,盡量避免內容的重複和雷同,並盡量結合作者的優勢進行發揮,揚長避短。

最後,對自己要科普的對象有著明確的認知和定位;綜合以上信息,結合要科普的對象劃定這一本科普書的內容邊界和知識層次與深度。

不在不了解全面信息的情況下,自主降低知識的深度和難度,以「迎合」未知的讀者。一本書的創作是一個系統工程,尤其是一本優秀的科普書。

以上,歡迎拍磚討論。


從字面理解,科普就是科學普及,而我理解的科學普及並不需要作者專門的去向誰普及某些知識,只要把作者認為既定的現象寫出來,穿插社會中各種的誤知,剩下不確定的作者也可以加以想像談談個人見解,也會為書籍添彩增色,前提是作者要有豐富的想像空間,當然也不能瞎想些不著調的。最好能結合實際相互印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時間會證明的。一句話:科學就是真與假相互碰撞得結果。從大體上講個人感覺作者要結合真與假寫


科幻小說認真點,孩子有興趣會認真看枯燥的書的。


你得懂它。


以小學的辭彙量,去表述你的思想,肯定能普及


我曾經喜歡過一個女孩,他是張愛玲的粉絲,然而那時候我由於在社科院工作的一些特殊原因,經常要寫一些專業的科普文章,有時候很忙的時候會找她幫我代錄一下,後來她說我寫的那些專業名稱不好理解,我立即反駁說我們是專業的機構,後來她說和我不合適就分手了,現在每每想起,都很傷心。


我覺得最重要的任務是分清受眾群,因為有孩子,所以對少兒科普觀察很多,非常推崇英國DK公司的幼兒、少兒系列科普讀物。圖片比文字多得多、圖片精美、內容準確簡單。

再大一些的少年讀者,更適合的科幻小說了,可以說科幻小說是非常了不起的科普讀物。

至於成人科普,我家一直訂閱《博物雜誌》《中華遺產》《國家地理》三本雜誌,在選擇它們時覺得生動有趣。


推薦閱讀:

IT 新人下班真的有時間讀書嗎?每天的時間表都是怎樣的?
在你的專業領域,你想推薦哪本書作為給入門書籍?
人為什麼要廣泛閱讀?
如何能夠靜下心來閱讀一本書?
劉吉強案大家怎麼看?

TAG:閱讀 | 科普 | 寫作 | 書籍 | 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