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科書比中國教科書易於自學嗎?

先做一個假設前提:閱讀英語無障礙。
沒事在網上百度,看到網上有部分人說,外國人的教科書(假設這裡的書都是好書)能夠自己去看懂,不像中國教科書(比如最常見標有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那樣必須得有一個老師講才能學懂。
那麼事實到底是怎樣的呢?


國內國外都讀過書考過試的人表示,起碼在會計和金融領域,的確是。

國外會計教科書,把會計當成真正的商業語言,一邊講解企業和商業運作,貨物商品或資金的流向,一邊講解會計的記錄方法和準則,於是你輕鬆地學習了會計,並逐漸培養了business sense;而國內的會計課本,把會計當成了一本厚厚的規則,要求你按照書中的規則一一學習,導致你覺得學起來好累啊,這麼多繁瑣且容易混淆的規則都要記住!

金融的我就不一一吐槽了,看看CFA的教材就有體會。CFA這證書不一定有多大用處,但起碼教科書寫的很好。寫書的人真的是融會貫通,把知識一點一點地掰開,用邏輯和商業、金融直覺有理有據、深入淺出地教給你,讓你理解其中的思想和邏輯關係的同時學習知識,並培養金融直覺。腦子裡既有整個知識體系的big picture,也知道細節的原理是什麼。而國內的課本,知識內容是割裂和混亂的。有的時候還估計是讓自己手下的研究生從別處複製粘貼的原因,說了一大段都不知道想表達什麼,老讓讀者懷疑自己的國語水平,怎麼每個字都認識,拼在一起就不知道什麼意思。

私以為,還是作者學術水平,以及寫書的態度的差異導致的。


我覺得確實是這樣的 ,即使翻譯的不是太好的教材,也比看國內教材好太多。

以高數教科書為例,同濟版的自然是不錯的教材,但相比一些國外的經典教材還是有差距的,比如柯郎的微積分和數學分析引論 ,深入淺出,循循善誘。況且很多院校是使用自己學校出的教材,水平良莠不齊,記得當初的本校理學院出的複變函數教材,錯誤一大堆,可以另出配套糾錯本出售,感覺老師好有商業頭腦。

再以本專業的反應堆物理教材為例,國內的話,西交的反應堆物理分析最受推崇,也是許多院校的考研指定教材,我們學校出的教材是抄西交的,薄薄一冊。最近做畢設,有幸看到王大中譯的核反應堆分析,很受啟發,講得比西交的還要詳細。且討論了許多細節的東西,為什麼要這樣做、權宜之計等,繪聲繪色,很有趣。

再以量子力學為例,當初選過選修課,想認真學習一番,現在也全忘了。老師講的課是聽不懂的,只能藉助教材了,老師推薦的國內教材,如曾謹嚴的,真是看不懂,天書一般,公式一大堆。為了應付最終的考試,借了本國外的教材,名字忘了,當然不是狄拉克的量子力學或費曼的物理學講義3,憑藉這那本書,至少那時理解了狄拉克符號及狀態疊加等知識,不管是自以為理解還是怎樣。

感覺國內的教材不是很用心,老師為了職稱之類的瑣碎,沒能力的也出書,室友前幾天還幫老師畫教材插圖,其態度可想而知。有的可能立足點太高,不容易自學。個人認為好的教材是能夠自己看懂的,許多國外教材確實做到了這點。


《公司理財》 斯蒂芬 A?羅斯


中國教材難懂這個問題,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就工科學了一些基礎課程來看。本校大部分基礎課程教材都是自己編的,有些,比如微積分,得益於某蘇姓教授業界良心,基本可以自學。有些,比如線性代數,當時評價只有四個字,不知所云,以及其它一些基礎課程也是。後來結合網易公開課上mit和斯坦福的公開課看的。

我覺得中國的很多教材重證明輕分析的味道太重,以數學為甚,除了我們學的教材之外,稍微翻了翻被稱為經典的同濟版線性代數和浙大版概統也是這樣,通篇的證明,但是不說這個概念為什麼這麼提出,大學數學的概念太抽象了,不給背景知識數學就真的一點美感和代入感沒有了,只是公式的集合。這種數學對我等非天賦異稟之人而言真的很難學。特別我這種又懶又沒有恆心的可能學著學著就棄療了

但是也不是全是如此,很多書寫的也是很棒的,比如電子類工科必修數電模電,清華大學的兩本書就寫的十分通俗易懂。而且說實話和是不是國家級規劃教材也沒多大關係。有些國家級規劃教材渣的一筆我就不多說什麼。國內狗血的教材我覺得更多的還是因為老師編書不用心

外國教材英文讀的還是略吃力。。。還不是很習慣看原版書,就不多說了

不過在學think in java,感覺蠻好的,也許和外國教材能到中國的都是精品有關吧


這個問題是個壞問題:

外國是哪國?教科書是哪個科目、哪個作者的?這樣指代不明的比較,沒什麼意義。

這個得看作者,有的作者寫書看著就是舒服,有的作者寫書就是要你命。


推薦閱讀:

你們怎麼看待教育部長的言論「我們唯一能追求的公平,就是規則公平,但它並不會帶來結果平等」?
在家裡蹲大學就讀是一番怎樣的體驗?
高一用教輔《一遍過》怎麼樣?
如何看待台灣「日據」和「日治」之爭?
作為老師,你見過最不能讓你接受的奇葩學生和家長是怎樣的?

TAG:學習 | 教材 | 教育 | 書籍 | 教科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