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傷感情的拒絕好朋友的請求?

不久前答應過要幫好朋友一個忙,現在嫌麻煩後悔了不想幫了,如何拒絕朋友請求又不傷感情


對不起,回復有點遲。

跟樓主分享兩篇我很喜歡的,也反覆看的,關於「如何不帶批判地拒絕」的兩篇不同心理諮詢師的文章,一篇是李雪的,另一篇是曾奇峰的。

曾奇峰的那篇雖然主要是講,父母如何不帶批評地拒絕孩子的,但其中的道理同樣可以適用於成人之間的人際互動,希望給你帶來啟發:)

-----------------------------------------------------


不帶批判的拒絕

文/曾奇峰 心理諮詢師

父母不是神,總會有無法滿足孩子要求的時候,但這會讓父母內疚,尤其是自我價值感低的父母。於是拒絕孩子時,附加一堆道理證明自己的拒絕合情合理,孩子的要求不合道理。講道理的本質是:我是對的,你是錯的。這樣雖避免了內疚,愛的流動卻被阻斷。孩子體驗到「被拒絕=我是錯的」,真正讓人痛苦的不是事情本身沒有達成,而是被評判為「錯誤的,不講道理的我不值得愛」。

當我們長大,提要求時,執著的其實並非事情本身一定要達成,而是一定不能體驗到「我錯了」的感覺。於是我們輕易不敢提要求,除非很確定對方一定會答應,而且是毫不勉強的答應。

同理,拒絕別人我們忍不住附加一堆理由,證明自己的拒絕合情合理,但愛的流動因此而止,也許親人朋友從此心懷芥蒂。所以我們輕易不敢拒絕別人,常常委曲求全,最後因為莫名小事怨氣大爆發,真成了「毫無道理的傢伙」。

親密關係里的經典對話,女人:「你為何不陪我說說話,是不愛我了嗎?」男人低著頭,不耐煩的說:沒看到我很忙嗎,給我點獨立的空間安靜安靜。女人委屈,男人更委屈。難道親密和獨立必須是反義詞嗎?

好父母拒絕孩子時會這樣說:「寶貝,你現在很想跟媽媽在一起是嗎?媽媽理解你的需要,你的需要很重要。只是現在媽媽需要工作,2小時後媽媽一定陪伴你,你覺得這樣可以嗎?」看孫瑞學書中的案例會發現,如果我們以很平等和尊重的態度,小孩子其實很容易協商,最不會講道理的往往最「講道理的」。媽媽對孩子的情感給予充分地理解和尊重,雖然拒絕了事情本身,但並沒有拒絕母子之間愛的流動,這樣孩子雖不能立刻達成心愿,但感覺媽媽愛我依舊,同時學習到平衡的藝術。

有時候某件事似乎無比重要,如果你不答應我們的關係就完蛋。這種執著我也常有,去深入覺察這執著的背後,是巨大的恐懼,所以要威脅對方以避免這種恐懼。這恐懼是什麼呢,一層層撥開,結果是,你不答應這件事,就證明了我一定會被拋棄。這個「邏輯「一旦被正視,自己都會覺得很荒謬,愛的連結真不必被這荒唐邏輯折斷。

拒絕這件事情,不等於拒絕你這個人,不等於你的要求不合理,不等於我不在乎你,我拒絕僅僅因為我的感受告訴我,現在我不想這樣做。拒絕的同時,我不會把自己關閉,我依然感受你的愛,理解你的需要,理解自己的需要,讓我們的需要共同創造出愛的方式。如果我答應你,一定是因為我也喜歡用這種方式愛你,而不是迫於維持關係而委曲求全,所以即使我付出再多,你也不必內疚。

不帶評判的拒絕,沒有委屈的付出,愛的流動如此之美。

我們為何害怕拒絕

作者:李雪,廣州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

微博:@李雪愛與自由

微信:lixuexinlixue

天涯上一個訴苦貼,朋友總找自己借車,每天下班開車回家都帶著巨大壓力,擔心在門口看到這個噩夢般的朋友。說起來這個煩惱很搞笑,車是自己的,不借就成了唄。可是拒絕,為啥對大多數人來說,比付出還難呢。作者:@李雪愛與自由

做個人諮詢之前,我對諮詢師提出了一個「不很合理的要求」,希望諮詢師提前看下我的博客。在諮詢中,諮詢師答覆:你沒有權利要求我額外的時間。我立刻解釋:是的,我這樣提要求很不合理,很抱歉!諮詢師問我:你不能允許自己提不合理的要求?我淚如雨下,低頭說,我能提不合理的要求嗎,不通情達理的我誰會接受呢。諮詢師很冷靜說:你可以提要求,別人也可以拒絕。這句話如此簡單卻非常震撼,好像外星球語言。

「你可以提要求,別人也可以拒絕」如此簡單,我們為何不敢要求也無法拒絕呢,到底在怕什麼。

小孩子提要求和拒絕都很直接簡單,「我想要這個!」「我不幹,不要!」孩子不會講一堆道理證明自己的要求多麼合理,拒絕時也不會找很多理由。為什麼逐漸長大,我們越來越講究道理?

孩子想去動物園,一遍遍地對媽媽表達:想去動物園嘛。剛跟爸爸慪完氣的媽媽很煩:你怎麼這麼不懂事,媽媽為這個家整天忙,給你賺錢買吃買穿,好不容易休息下你也不體諒媽媽?於是孩子真覺得自己做錯事,悲傷的回到自己房間。

父母不是神,總會有無法滿足孩子要求的時候,但這會讓父母內疚,尤其是自我價值感低的父母。於是拒絕孩子時,附加一堆道理證明自己的拒絕合情合理,孩子的要求不合道理。講道理的本質是:我是對的,你是錯的。這樣雖避免了內疚,愛的流動卻被阻斷。孩子體驗到「被拒絕=我是錯的」,真正讓人痛苦的不是事情本身沒有達成,而是被評判為「錯誤的,不講道理的我不值得愛」。當我們長大,提要求時,執著的其實並非事情本身一定要達成,而是一定不能體驗到「我錯了」的感覺。於是我們輕易不敢提要求,除非很確定對方一定會答應,而且是毫不勉強的答應。

同理,拒絕別人我們忍不住附加一堆理由,證明自己的拒絕合情合理,但愛的流動因此而止,也許親人朋友從此心懷芥蒂。所以我們輕易不敢拒絕別人,常常委曲求全,最後因為莫名小事怨氣大爆發,真成了「毫無道理的傢伙」。

拒絕,也可以讓愛流動

親密關係里的經典對話,女人:「你為何不陪我說說話,是不愛我了嗎?」男人低著頭,不耐煩的說:沒看到我很忙嗎,給我點獨立的空間安靜安靜。女人委屈,男人更委屈。難道親密和獨立必須是反義詞嗎

好父母拒絕孩子時會這樣說:「寶貝,你現在很想跟媽媽在一起是嗎?媽媽理解你的需要,你的需要很重要。只是現在媽媽需要工作,2小時後媽媽一定陪伴你,你覺得這樣可以嗎?」看孫瑞學書中的案例會發現,如果我們以很平等和尊重的態度,小孩子其實很容易協商,最不會講道理的往往最「講道理的」。

媽媽對孩子的情感給予充分地理解和尊重,雖然拒絕了事情本身,但並沒有拒絕母子之間愛的流動,這樣孩子雖不能立刻達成心愿,但感覺媽媽愛我依舊,同時學習到平衡的藝術。

這種平衡的藝術帶入親密關係,我們會感受到愛的連結,不會因事情無法達成而消失。有時候某件事似乎無比重要,如果你不答應我們的關係就完蛋。這種執著我也常有,去深入覺察這執著的背後,是巨大的恐懼,所以要威脅對方以避免這種恐懼。這恐懼是什麼呢,一層層撥開,結果是,你不答應這件事,就證明了我一定會被拋棄。這個「邏輯「一旦被正視,自己都會覺得很荒謬,愛的連結真不必被這荒唐邏輯折斷。

拒絕這件事情,不等於拒絕你這個人,不等於你的要求不合理,不等於我不在乎你,我拒絕僅僅因為我的感受告訴我,現在我不想這樣做。拒絕的同時,我不會把自己關閉,我依然感受你的愛,理解你的需要,理解自己的需要,讓我們的需要共同創造出愛的方式。如果我答應你,一定是因為我也喜歡用這種方式愛你,而不是迫於維持關係而委曲求全,所以即使我付出再多,你也不必內疚。

不帶評判的拒絕,沒有委屈的付出,愛的流動如此之美。


心理學上有個說法是「一致理論」。

說的是:如果你承諾了什麼,卻沒有做到,就會在心中產生負疚和不平衡,前後不一致會導致自身的痛苦。

所以,心理學上建議:不想做的事情一開始就不要答應,一旦答應了,對方和自己都會對此產生期待,這個期待如果沒有被滿足,比一開始就拒絕帶來的痛苦和傷害要更大。

即使對方是好朋友,不想做的事情,在一開始同樣不要答應,至於語氣措辭可以委婉一些。

心理學上還有個說法是「錨點理論」。

說的是:為了節省時間和精力,人們喜歡走捷徑,把一些相關的東西簡單理解為因果。人們心中有著種種刻板印象,比如價格貴就認為東西好,比如你說了「因為……」,相對於沒有提出原因和理由,對方會更加容易接受你的說法,只因為你說了「因為」。

所以你可以真誠地用「因為」開頭,說出你拒絕的理由,然後果斷給予拒絕。

另外,既然嫌麻煩,可以說你們其實不算好朋友,頂多算一般朋友,所以樓主也不用考慮那麼多了嗎?給對方個說得過去的理由彼此留個面子就好了。


我叔叔生病了


別人非常真誠的請求如果不是非常不想就別拒絕。別人隨意的要求無所謂了,拒絕時表明自己的真實原因,別人不能理解你,那是他的問題。別人為難你,那這人也不是什麼好人,別鳥他。拒絕兩個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對別人不生氣,自己確實不願意。


答應了就該做到,只是麻煩而已,做好了,未來會有意想不到的好處。


推薦閱讀:

朋友總問自己父母是幹什麼的,不想說怎麼回答?
怎麼樣說一句話讓糾纏不清的前男友徹底死心?
怎麼學會拒絕?
說話時如何拒絕被第三方打斷?

TAG:拒絕方法 | 拒絕的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