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在這個喧囂浮躁的社會,獨善其身,不至嗔恨?

比如鄰居家交涉無用,日夜狂吠不止的寵物,比如生活中遇到的無奈,深深的無力感的各種事情。面對它們,如何能夠讓自己始終保持清凈,保持平和,不至嗔恨,起不善之心?


謝邀。

首先第一句我希望你要智慧,不要聽取任何人的偏見,甚至偏激,知乎這個地方不是一個真正的學習地方,一切回應只作腦震蕩,不要全信任何人的說話,很多回應根本完全沒有顧及提問者的處境,欠缺邏輯可言,不切實制,希望朋友必須務實。

簡單說,必須生出智慧去面對當下的生活,從閣下說話,沒一個字涉及宗教,但你問及如何保持清凈、不致憎恨、不起不善心。這些糾結站佛法領域,其實已經牽涉修行。

由於閣下始終沒有表達想用修行切入,還是用世俗面對,故此,如果在下涉及佛法去表達,恐怕未必恰當。

人的煩惱在生活,如果想解決煩惱,必須從生活中切入,由於我們迷惑,故此必須要覺醒,既然迷失在生活,必須從生活中覺醒。

儘管閣下沒有表達自己是修行人,但我仍然結緣一些佛理給閣下,「感知功能~六根、被感知的世事~六塵」的互動,根本就是生活,佛陀根本一直教我們如何用智慧生活。

肉眼凡胎,我們並不是聖人,而你亦沒有半句說話涉及想用修行方法,因為閣下已經跟鄰居交涉,如果亦無法解決,故此,只能叫建議儘快搬屋,但談何容易?難道我叫你報警有意義嗎?

以下是我大膽假設,因為我是修行人,我會如何處理呢?

無論如何人心如何寧靜,仍然是一個凡人,而且身體器官正常,仍是有聽覺的,會受到聲音滋擾,是沒有辦法安寧的,所以我會買生果拼盤,或者一些小禮物送給鄰居,以表你的善意。

我分享如何使生活比較圓融,尤其如果是佛教徒,更要多一點留意身邊的人,例如今天有狗吠,這是一個逆境,不斷擾人清夢,如果發生在你身上你會如何處理?修行就在未有狀況前修出智慧,順境不修好,逆境沒法修。

例如你可以說,剛剛買了很多蛋糕,想請他們吃,鄰居一看見你這樣,一定甜在心頭。

然後再入正題,對方是沒有辦法生氣的會衷誠合作,找出解決方案。再一次善意跟鄰居溝通,說出自己受到的困擾,人心肉做,雙方無仇無怨,他不會有心用聲音滋擾你,我希望你化干戈為玉帛,同時不能秉持望天打掛的忍受,希望你聽得明我的說話,世事沒有什麼解決不了,只要秉持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理念,你要製造成為對方朋友的紛圍,一定有辦法解決。

最後一點,世間是一個大集體活動,人只是其中部份伸延,誰也不能獨善其身,這個世間因緣和合,互相倚傍,單手拍不響,遇上的事情必有原因,須要圓融處理,離苦得樂,轉迷為覺,其實並不深奧,就只差一個觀念,祝福你。

創建於 12:23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要明白任何事情都是單手拍不響的,生出平等心,不要用二元對立的觀點看事情,明白事情背後的真相,相對來說容易減少嗔恨心。道理是如此,不過生活中遇見煩惱,要有智慧的處理問題。碰見如此的事情,肯定是要好好的和鄰居交涉,要善意的交涉,必要時刻可以行個「方便」,天熱可以送個西瓜給鄰居,然後再談論這個問題,伸手不打笑臉人,何況是送「禮物」來的,想必這種情況下鄰居會好好地考慮一下這個問題。題主千萬不要被現在的一些佛教徒文字帶歪了,有事處理事就行,哪有上來就教人去「念經」的,根本絲毫不考慮對方的感受,身為修行人,沒一點智慧可言,處處稜角,事事以自我為先,這種「佛教徒」絕對是令人討厭的。


笨!要用世俗智慧來解決嘛!

1.他們下來跟你爭論,你就跟他們講理!講不通就吵!吵不過就打!!!打得他們哭爹喊娘!!!打不過就殺了!!!剁成肉泥!!!喂狗吃!!!

爽不爽?

不管多大的苦難,你可以咒罵!你可以抱怨!你可以打架!

最後,你還得放手!

死了,進火葬場全給你燒光。

你以為完了?帶業投胎去吧!

(不要這樣作死。)

2.一天24小時開著吵樓神器,小馬達敲個不停,鄰居來敲門?理都不要理!

物業來了就跟他們講道理!

鄰居再吵?繼續敲!!

警察來了?講道理。

鄰居還吵?玩兒命敲!!(這個不推薦)

3.此時正當修行時啊!!

吵鬧處打坐,參一句「誰在打擾我」。(推薦指數五顆星)


很好的問題。

當下社會煩躁浮華,快速變動的節奏中,身心安穩是不容易的。

當然,一方便我們一定要好好照顧自己,身與心。

另一方便,當我們心量足夠大的時候,也可以試著去理解,那些所謂的混蛋,其實都有各自不得已的苦。


我真的被一些答案笑死 提主問的是長期被狗犬聲騷擾,該怎麼妥善處理。竟然有人叫提主去念經,這種回答實在是太不付責任,如果你累了一天,回到家想休息一下確被狗叫聲吵的睡不著,你會是什麼心情,你是否起來念經?如果照那樣說,是不是餓了都不用吃飯,念經就好了 我在此呼籲,請回答問題的各路英雄豪傑為你的答案負責啊!不可誤人啊!


您若真信佛,您會用因緣世間來看待這個社會:

所有的喧囂浮躁,都是有因有緣的,會喧嘩的人,可能從小習慣於喧嘩,會浮躁的人,可能從小習慣於浮躁。佛教徒會了解,若想要改變或幫助別人,從因緣處下手,任何人習性的改變都是需要長久時間的,更何況您想幫助的人可能會誤解您在找麻煩,每個人一天都只有二十四小時,要給助緣就只給沒副作用的,所以,毫無怨言的找到適當的因緣,幫忙別人體認因緣,別人才可能自己想改。

若真能用因緣觀來看待這個社會,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只會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然後放下問題,就較不會被因緣牽著走。

有能力幫忙,給予助緣,沒能力時,自己累積因緣,學習增長,而不是製造孽緣,不論對自己對別人,不善的因緣(如瞋恨),都是不值得的。

嗔恨心,在佛教來說,是熟練下地獄的工具,現世會有嗔恨心,就表示往生時有機會下地獄。

不了解世間的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的人,可能會排斥、對抗、抱怨或嗔恨,在佛教來說,這都是在現世懲罰自己,並為將來下地獄鋪一條康庄大道(高速公路,自己一往生,立即下地獄)。

還沒覺觀能力的人,觀察不到自己五蘊的輾轉,也不知自己隨時被自己的想法或思維牽著走,而排斥、對抗、抱怨或嗔恨,是在懲罰自己,所以,任何時候發覺自己又在排斥、對抗、抱怨或嗔恨時,立即回到當時該做的事,而不是被自己的想法或思維牽著走,此種暫時的轉移,可讓我們平靜,不懲罰自己,完成該做的事,並練習覺觀。

覺觀,能讓我們學習因緣、了解因緣,覺觀久了,熟練了,自己就知不該再"妄",而讓自己漸中性。

覺觀的練習,很可能練習很久,都還沒覺觀能力,越是如此的師兄,越需要練覺觀,因為這表示資糧不具足(當然,方法要正確,正確的方法請讀回答最後的連結)。

覺觀的能力,通常幾個月或幾年就會熟練,熟練後,就可開始覺觀佛陀教導的苦集滅道,進而開智慧造福社會大眾。

覺觀的練習,進度很慢,輕鬆、放鬆、愉悅是重點,越輕鬆、放鬆、愉悅越容易覺觀,所以,慢慢來,自然會慢慢進步。

詳細練習覺觀的方法,請參考這篇及接下去相當多的連結:

怎麼面對各種怨念呢? - 自在之路的回答

感恩!

祝福!


題主,試試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問題。古人說「橫看成林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社會現象也是這樣的,站立的角度不同,看法會不同。每當您感到痛苦的時候,可能您站在了痛苦的角度看事情。拿您提到的例子說吧:

1,日夜狂吠不止的寵物:可以有不同角度來看

- 愛護小動物的會說:幸好小狗還活著。

- 訓練自心的會說:任你日夜狂吠,我自安之若素。

-關愛鄰居的會說:鄰居家遇到這樣的寵物,也很犯難呢。我但願能幫幫他們。

-……

2,生活中遇到的無奈:可以有不同角度來看

- 正是生活中有這麼多無奈,所以我要變得更善良,給生活多一些陽光。

-生活是無奈的,不要太沉迷其中,要尋找離苦得樂的方法。

-生活本來就是無奈的,而我能夠達觀地看開,這就是成長。

- 感謝生活的無奈,給我磨練心性的機會。

3,產生恐懼感的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來看

-讓我產生恐懼感的事情,真的恐懼嗎?

-恐懼使人難過,想想生活中還有很多活在恐懼中的人,希望他們充滿勇氣,不再恐懼。

-感謝這恐懼,讓我成長與思考。

當我們站在「我想要舒服」的角度來看社會時,基本上都是會感到痛苦的,想要不嗔恨就很難了。不妨試著站在「願對方幸福」的角度來看,心會漸漸變得柔軟,嗔恨很難生起來。

願題主幸福!


多去學習如何放下我執


我只就第一"句給點意見,現在這.年頭,能居住在清靜的地方需要福報,到處都是各種雜訊。如果你所居未定,考慮搬走。下一個地方,要遠離1高速國道省縣道鐵路等 2餵雞養狗等 3廣場(舞)卡拉OK等 4餐飲 5市政工程 蓋房施工 6鋁合金等一切加工門面 7廢品回收摩托維修等8貨車經停卸貨搬運 9學校幼兒園 10摩托鳴笛

這都是我輾轉很多地方總結出來的

安靜難得,就算靠近鄉下都雞犬不靈,一般要麼在高檔小區,政府單位周邊,避開喧囂打擾,心情會好很多

如果你住的是好不容易置的家,那就加大投入門窗隔音,讓門一關上鴉雀無聲


我不喜歡獨善其身,如果這個社會制度我不喜歡,我不會恨,也不會破壞,而是會很「淡定」的想好如何把這個社會制度「改變」成我喜歡的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知非不處,遠禍全身;與世沉浮,順水行舟。


生活中難免會有不順心的事~遇到困難了靜心想辦法圓滿解決它。抱怨和煩惱對事情無幫助,看到一個答友說了主動示好,再溝通。這是好辦法


把焦點和注意力用到自己身上,發現自己的不足,充實自己。所謂獨善其身,所謂善獨,也就是要我們通過自己的提升來改變以往看待世界的目光。


鄰居狗狂吠。

重要嗎?

生活無奈。

找個不無奈的我看看。

這些重要嗎?

不重要。

重要的是什麼?

快去找吧……


推薦閱讀:

佛經中提到的「貪、嗔、痴、慢、疑」五毒本源是什麼?怎麼破?
怎樣理解「神通不及業力」?
是否每個和尚都有一個故事?
為什麼孤魂野鬼不能自己超度自己?
佛陀臨終大病時,會感到很痛苦嗎?

TAG:生活 | | 挫折 |